英语转类词研究:语料库视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英语转类词研究:语料库视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司显柱,王凤芝校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书籍编号:30161485
ISBN:9787302339212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273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版权信息
书名:英语转类词研究:语料库视角
作者:司显柱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ISBN:978730233921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就本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概念内涵、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研究价值等做出简要阐释。
1.1 概念内涵
语言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封闭系统中,而是处于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连续统中。就英语词类而言,一个词并非总是囿于固有的词类,而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转类词是指不经任何形式的变化,从一种词类转用为另一种词类的词。它在英汉语言中均是较普遍的现象,但对其称谓,无论在汉语界还是英语界都不统一。汉语里常用的说法有:“字类假借”(马建中),“词类活用”(陈承泽),“转类”(黎锦熙),“转品”(程望道),“变性”(王力),“词类转变”(吕叔湘),“活用”(胡裕树),“孳生”(傅子东)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相对汉语来说,英语对这一现象的称呼没那么复杂,但也有Conversion,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 (Quirk), Derivation by Zero Suffix/Zero Derivation (V. Adams, H. Clark),也不一致。
“转类词约占现代英语总量的10.5%,转类词构词法是英语新词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时时为英语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张韵斐,2001:90)。根据Clark & Clark(1979)和周领顺(2001)对词类转换过程的考察和阶段划分以及对词类活用与兼类甄别的论述,转类词一般经历了“偶用→常用→固定”这种发展路径,从历时的角度看是一连续统,处于这一连续统的典型情况是“典型活用”(词类正处于转变之中)和“兼类”(词类转变的完成),其中成为“兼类”的标志为“已经收录于词典”。当然,两者之间尚存在“非典型活用”这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灰色地带。
本书所要探讨的英语转类词,从内涵的角度是指处于前述“转类过程中”的“偶用、常用”情形,不包含已经完成词性转变(转类后的词性已经在词典里正式作了标注,如clean,既是形容词,也是动词)的情形。从外延的视角,则限于现代英语里三种主要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间的转类。
本研究之所以排除“兼类”,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因为它们已经定性,相对于“正处于转类”的情形,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难免要打折扣;二是对这种原本就具有两种以上词类的“兼类”,也确实难以做出本体与衍生的甄别;三是因为以往的研究多未能对词语的偶尔临时转类与业已收入词典(即被语言社区正式认可和接受的转类)的“兼类”词进行必要的区分,致使在案例的搜集和现象的阐述中将两者混为一谈。如在Clark & Clark搜集的1300多个名—动转类词中,就由两部分组成:“既包括被词典正式收录的、经常具有两种词类以上的,也包括临时活用的名—动转类词。他们把前者称为denominal verb(等同于汉语语法中的兼类词),后者称为innovation(等同于汉语修辞中的活用词)”(周领顺,2000)。
至于外延上将研究的范围限制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英语词汇的主体:名词约占现代英语词汇总量的73.6%,形容词为17%,动词为8.6%(张韵斐,2001:92),三者总体约占现代英语词汇的99.2%。由此可见,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之间发生相互转类的情形也必然最多,对其研究基本上可以反映英语语言的词语转类现象的全貌。当然,本研究排除对其他词性间的转类现象研究,也是因为语料浩如烟海,研究者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现阶段只宜聚焦于英语主要词类之间的转类研究。
综上所述,本书对英语转类词语研究的范围为现代英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互间的词类活用,即三类实词之间时有发生但尚未被词典认定和标注的转类。如名词转类为动词的“helm” (From Boppard you can easily helm your car to view not just panorama after wonderful river panorama.),名词转类为形容词的“additive” (The effect of adding salbutamol to salmeterol is largely additive.),形容词转类为动词的“clad” (Their builder clad the tower in old stone to give it an ancient appearance.),形容词转类为名词的“stunning” (They really made a South Africa a stunning with nine wickets.),动词转类为名词的\"adjourn\" (We\'ll have an adjourn.),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contaminate” (She felt contaminate.)等。上述现象为本书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1.2 研究现状
英语转类词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语法和修辞现象,国内外对其观察、探索历史已久,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语法、语义视角:代表人物Adams(1973),Quirk(1972,1985),徐盛桓(1981)等对名转动词进行了探索。Adams按照源生名词在深层句法位置或它与转类词的意释关系分七类情况讨论名转动词情况。Quirk(1972,1985)、徐盛桓(1981)通过对转类动词与其源生名词语义关系的考察,分别把名转动词划分为七种和十种类型。(2)语用、修辞角度:Clark & Clark(1979)从语用学的角度,具体地说是从合作原则的角度,阐述了名转动词意义的识别与使用问题,指出如果说话人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听话人有足够的共享知识,则某一名词就可以用作动词,并且其动词义能够被听话人推导出来,他们还认为名转动词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司显柱(1992)具体阐述了该类词语具有表达上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修辞效果;赵秀凤等(2002)认为词类转化具有扩大修辞空间的功效;而崔建社(1992)则从文体的角度论述了转类形容词具有“不落俗套,意象生动”的特征。(3)认知、隐喻视角: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们从语法隐喻、范畴化和视角突显理论等角度对转类词展开研究,如高芳、徐盛桓(2000)根据Sperber & Wilson的关联原则,在认知理论框架下,论述了名转动意义的识别过程实为语用推理过程的命题;刘正光(2000)考察了名词转换成动词使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特征,揭示了词义扩展的心理基础;周琳(2006)认为名动转用中主要存在着隐喻和换喻两种认知模式。(4)对转类过程的考察,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词语转类,其最终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被语言社区正式接受,标志为收入词典,实现了词汇化(lexicalized);而另一种则只是特定场景下的临时使用,昙花一现。对转类词语的发展过程,Clark & Clark(1979)以名词转化为动词为例,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5)翻译处理与词类标注角度:王仁强(2006)从认知视角讨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时对转类词的标注处理;王蕾(2006)还对英语中的转类构词与英汉翻译词汇转译进行了比较。不难看出,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对转类词研究在深度上不断推进,大体说来遵循了:语法(分类)→语义(语义结构)→修辞(语用效果)→过程(发展趋势)→认知(理据阐释)→应用(翻译、词典编撰时的词类标注)等这样一条发展轨迹。
由此可见,“就转类词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势头非常迅猛”(周领顺,2006)。然而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1)对词语转类现象的观察与统计局限于先天不足的笔记和手录,缺乏大型语料库的支持,导致描写充分性上的严重不足;(2)缺乏文本类型学视角的研究,致使对词语转类现象在不同文本类型里分布与出现频率方面上的描写阙如;(3)未能对词语的偶尔临时转类与业已被语言社区正式认可和接受的转类(汉语中称之为“兼类”)进行必要的区分,致使在案例的搜集和现象的阐述中常将两者混为一谈;(4)学者们主要将研究集中在名词转动词,名词转形容词这两类转类词上,如高芳、徐盛桓(2000),刘正光(2000),周领顺(2000,2006),司显柱、李晓虹(1996)分别对上述转类作出重要分析,而对动词转名词,动词转形容词,形容词转名词,形容词转动词等转类词的研究甚少,有待于将词语转类现象研究扩展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之间互相转换的系统描写。
1.3 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首先,为弥补之前研究观察充分性不足之缺陷,拟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YU-BNC: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100 Million Words, 1980s-1993,以下简称“BNC语料库”)为依托,挑出该词典里完全没有兼类标注(即只标注了一种词性)和不完全兼类标注(即只标注名、动、形三类词里任两种词性)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列为检索词,输入“BNC语料库”进行检索,逐一筛选、辨识出转类词语,完成上述转类词语的搜集和统计工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真实新鲜的语料。
其次,通过对上述转类词语在“BNC语料库”中不同体裁里的分布与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和描写,补充文本类型学视角的研究分析,进而弥补之前研究描写充分性上的不足。
最后,在对上述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尝试对英语中的词语转类现象及其在不同体裁的分布做出初步的解释。
1.4 重点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研究者尚未完成对英语转类词语的搜集和统计,对于英语中上述三类词语到底有多少可以转类,具体是哪些,分布如何,还不甚了然。开展此项工作的难度在于:首先,虽然按前述思路可以在已有语料库中较为全面地统计与描写转类案例,但这样的语料库无论多么宏大,所收录的文本语料毕竟有限,并不能完全反映词语转类的实际状况;其次,从语料库里检索出的包含被检索项的语料,关于其中是否包含转类词语的识别与判断,目前只能依赖主观判断,工作量巨大,且难免出错,这就使得最后建立的上述转类词语库在全面性、准确性上存在不足与偏差。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克服以上缺陷是一项巨大挑战。另外,对上述转类词语的描写和阐释涉及多个学科和理论,对这些理论的把握以及与本研究问题的嫁接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5 研究价值
虽然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词类这一现象,但由于局限于上文所述的少数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也未完成对英语转类词语库的建设。若从历史上寻根究源,一方面是语料浩如烟海,另一方面是大型词典和语料库缺失。如今英语辞书编撰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英语大型语料库已基本建立,为我们克服词语转类研究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保证。基于当前状况,本研究立足于现代权威英语词典和大型语料库,首次开展了现代英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的转类词语库建构,这正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价值和意义所在。同时,对英语词语转类研究既涉及词汇学(构词方式)、语义学(词义特征)、语用学(使用情境)、修辞学(炼词)、文体学(文体特色)、文本类型学(在不同类型文本的分布),又牵涉诸如认知科学(词语生成与识读机理)、翻译研究(转类词的翻译处理)、词典学(词类标注)和对比语言学(不同语言之间转类词之异同)等学科范畴所关注的问题。换言之,对词语转类这一现象进行较充分的描写和阐述,不仅能厘清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本身,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必然加深我们对所涉语言的整体认识与把握。英语词语转类研究不仅仅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构词方式或修辞手段的微观研究,更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小见大对英语语言全貌进行探索的路径,因而具有以上诸多层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 如何研制英语转类词语库
本章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切入,围绕构建现代英语转类词语库这一中心,着重讨论如何立足于《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英国国家语料库”,观察、搜集、统计和描写哪些词语发生了转类,在哪种或哪几种体裁中发生,以及在不同体裁中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