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评论鉴赏 > 守望精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守望精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守望精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守望精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郭运德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书籍编号:30152943

ISBN:978753172539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评论鉴赏

全书内容:

守望精神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声!书声!》文丛序


王春瑜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在银幕上再现,一个个悲惨的镜头,让我们的心头滴血。《南京!南京!》的二个惊叹号,分明象征着警世钟,紧迫地告诫国人,毋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替北方文艺出版社主编的这套读书随笔文丛,起名《书声!书声!》,决非跟在陆川身后“东施笑颦”,而是受其启发,在“书声”后加上惊叹号,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是到了确有紧迫感的时候了!


谁能说得清当下有多少农村儿童失学?多少农村小学关门?以我的切身经历来说吧。1942年,我虚岁六岁,在江苏建阳县(今建湖县)蒋王小学上学。这是新四军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创办的新式小学。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学,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有英才出现。但我三年前返乡,这所学校已关门大吉,宽敞的校舍,成了祭祖的场所。如果列祖列宗地下有知,当为子孙的失学而“长太息以掩涕兮”,无可奈何。我家曾请过几位小保姆,都很聪明,却因家贫而早早退学。第一个小保姆只读到初小四年级,我问她知道周恩来、朱德吗?她说没听说过。我妻叹息着说:“这简直是新一代愚民。”另一位小保姆,读完高小,算术、语文、美术的成绩都很好,但未学过地理,一次问我:“伯伯,上海是不是在内蒙古呀?”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夸她真有想象力。其实,这样的女孩,国中又何止成千上万!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大量的学校不断关门,大量的儿童不断失学,如果对这种状况听之任之,发展下去,我们的民族总有一天必遭报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是可以断言的!


文坛耆宿吴江先生已年逾九十,去年书一联语赠我:“人生到老尽归佛,唯有神仙不读书。”何其有味也!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提倡读书的传统。在农业社会,“渔、樵、耕、读”,是家家户户遵奉的信条。即使在工业文明昌盛的当代,这一传统并未断绝,石在,火种就在,读书的种子始终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天寒地冻、狂风暴雨,都不能摧垮它。非典肆虐的那年,我在京中谈非典色变、形势严峻的日子里,去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仍有几百位读者在买书、看书;在三联韬奋中心,也看到有几十位读者在买书、看书,而且其中还有几位小朋友。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作为一个学者、作家,还有什么情景,比看到在如此严酷的日子里,读书人仍痴心不改,更让我感动呢!我认为,当今世风浇漓,浅薄浮躁,日甚一日,读书的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悲观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当然,我们要不断为提倡读书鼓与呼,编这套读书文丛,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加入本文丛的作者,有学者、编审、评论家、作家,虽然岗位不同,但都是毕业于名牌大学、手不释卷的饱学之士,而且都是思想者。显然,他们的作品,是值得读者认真一读的。


2010年8月24日下午于老牛堂

第一辑


文化的定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交融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由于族群、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不同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可能只是个善良愿望。那种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很容易陷于观念的误区。比如,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一些人关于评审公允与否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尽管表达一下泱泱大国与诺奖无缘的遗憾实属正常,然而,只要想到人家的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意识形态化的评判标准,心态或许会变得平和很多。因为这个奖项的国际影响并不代表它的“世界级”权威,所以,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有必然关系。再比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削尖脑袋花大笔钞票进去演出,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岂不知,靠与市场无关的运作,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反倒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其结果得到的不仅不是尊重,甚至还可能是讥笑。这种依托洋人认可来装点门面的动机,恰恰是弱者自卑心理的反射,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如何保持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魄的新文化,才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良好形象的基础,才是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盲目纳入他方设就的文化范式,势必就会丧失与别人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有个汉学家流沙就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当代文学创作,比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对外国读者难有吸引力。而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必不可少条件。事实表明:鲁迅先生所作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判断,依然具有真理的光辉。可以说,在国际间文化的交往中,只有用自己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决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峙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受人青睐。弱势的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人们在享用它们的方便、快捷和实用的同时,既获得了理解与欣赏,也会伴有诸多价值判断的认同。认同的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的妄自菲薄、随波逐流,那么就可能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在一片盲目的走出去的狂热中迷失了自我。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迎合西方人对第三世界“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满足做强势文化想象中的“他者”对象。如此这般的“走向世界”,即使获得人家的认可、拿到了某某奖项,最多也只能称得上复制的成功。


保持文化的定力,还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比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文野随意划线。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照样可以从容不迫,沉着应对。无论是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否,心目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族群间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一个以西方世界建立起来的全球文化秩序中,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是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探索和奋斗,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平等的自觉意识,不断在世界文化交往的舞台上生动展现自己美丽的舞姿,民族文化就会显示出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


人类文化正面临着同质化的巨大风险,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文化塑造社会形象


通常人们习惯于用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民主状况和生活水平作标准来评判某个国家或地区,岂不知文化特别是文艺作品对于展示地域风貌、塑造社会形象,有时并不比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影响和作用来得逊色。一部《雾都孤儿》让伦敦与雾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巴黎圣母院》成就了一座教堂,一部《水浒》令梁山好汉名闻天下,一部《少林寺》使嵩山少林声名远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最近,那位曾因饰演电影《小花》封过影后、因出演《大班》引起华人一片责备之声的著名演员陈冲,在经历过好莱坞近二十年的打拼之后,深有感触地发现:“在好莱坞,包括李连杰和成龙,片商只会看到你的东方特征——男的要会打,女的要有东方魅力”。“会打”指的是武功,而“东方魅力”无非是些“打女”、妖女、妓女、小妾之类。陈冲的感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除了洋人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无知和浅薄之外,还有他们关于中国社会形象的扭曲地把握。这其中,排除政治偏见和种族歧视的因素,文化传播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塑造”也难辞其咎。


走向世界的愿望是美好的,也是社会进步必需的。但文化的过度入超和一味地投其所好、按照别人设定的路数去生产适应洋人口味的文艺产品的做法,确乎影响着自身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对外形象。在我们对外文化交往中,古代文化的介绍多于当代文化,当代文化的介绍中描写蛮荒、武侠、情爱和宫廷政治斗争的东西多于正面描写当下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作品之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许多外国人通过文艺作品了解到的中国多是些荒蛮古拙的原始生态、勾心斗角的宫廷斗争、革命斗争的恩怨情仇和以打打杀杀为主的中国功夫,尽管我们不否定这些作品的文化价值,但它们一蜂窝传播的结果,无疑在不自觉中为洋人塑造出一幅另类的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象,也在某种意义上印证甚至助长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对此,理应引起高度重视与警觉。


长期以来,我们在毫不犹豫地认可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时候,往往不去认真注意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不经意、不察觉中塑造着一个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象。尽管这种“社会形象”并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但这种由文艺塑造出来的“形象”一旦定型,就会在人们心目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成为人们对于某一特定地域评判的挥之不去的固定印象。在我们通过文艺作品读出有关法国人的浪漫、英国人的高傲和美国人的强悍之时,好莱坞的导演们却从中国作品中仅仅读到了有关中国的功夫、带神秘色彩的蒙昧和集贩毒、盗窃、色情、暴力于一体的黑社会之类的东西,以至在大英博物馆这样的科学殿堂,中国人依然保持着留长辫穿马褂的形象,这恐怕是生活在当下时代的国人所始料不及的。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香港。过去若干年,香港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反复被凶杀、暴力、色情和黑社会包围着,给人的印象那就是冒险家和邪恶势力猖獗的乐园,香港也成了世人心中的文化沙漠。改革开放后,人们有了更多的全面了解香港的机会,看到了香港大量的经济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然而在思想意识深处有关香港的不良印象却一时难以根除。对此,不少香港艺人都有过深切反思。


关注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象,意在提醒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自觉增强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绝无意否定艺术家在题材、体裁和主题方面的选择自由。我们在尊重艺术规律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于那些一味地戏说经典、歪批圣贤,一味搞下半身写作、宣扬滥情,一味渲染暴力、追求感官刺激,一味搜奇猎异、迎合不健康文化需求的恶俗化创作倾向,必须坚决抵制。这种不顾职业操守、不讲社会效果的做法,既是对中国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亵渎,也是对当下文化受众的恶意伤害。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要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塑造并维护中国社会的良好文化形象,为改革和建设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古老民族在新世纪焕发新生机的精神风貌。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每个艺术从业者都承担着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道义。


弱者的骄傲要不得


处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离不开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成果全球共享的历史进程中,组织些科技、文化、体育和物质产品的评选和竞赛活动,以促进国际交流和行业发展,肯定十分必要;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力争拿个奖项,以提升国家或行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无可厚非。然而,热衷于各种国际评奖,削尖脑袋挤进某个奖项,甚至不惜花大钱买个假奖,以此来标榜自我,招摇过市,挟洋奖以自重,这是一种典型的极度不自信的弱者心态。


自大与自卑是对孪生兄弟。当开放的清风吹绉闭关死水的时候,一些人从锁国形成的盲目自大一下堕入极端的自卑之中。技不如人,一切皆不如人的感觉,导致“外国月亮比中国更圆”。急切渴望得到洋人认可,一切均唯洋人马首是瞻,西方的标准成为他们衡量周围事物是非优劣的惟一尺度。于是乎,忙碌于在各种场合寻求洋人的认同,成了某些人抬高自我的不二法门。为了能够拿到一个可怜的奖项,背着产品满世界转悠,从这个展台到那个赛场,真正的国际大奖一个没拿到,捡拾个毫无知名度的小奖回来,立马觉得自己身价倍增。他们大言不惭地高调呼喊着“为国争光”的口号,大肆炫耀,胡弄百姓,替自己镀个金身。不论这个“国际奖”掺了多少水份,只要拿到了,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