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念: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学的理念: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9-01
书籍编号:30133137
ISBN:9787300164168
正文语种:英文
字数:437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版权信息
书名:世界·大师·原典·文库:大学的理念(中文导读插图版)
作者:(英)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出版日期:2012-09-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4168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
编委会
总主编
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
金 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编 委
常 乐 沈阳建筑大学外语学院
陈世丹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
陈万会 聊城大学外语学院
程朝翔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方开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高宏存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
郭 涛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郭英剑 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鞠玉梅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孔令翠 四川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兰 萍 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李常磊 济南大学外语学院
李 红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
李京廉 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李丽生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李 毅 山东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李佐文 中国传媒大学外语学院
刘白玉 山东工商学院外语学院
刘世生 清华大学外语学院
刘小枫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栾述文 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彭 工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学院
史宝辉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史彤彪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石运章 山东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谭少兵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
唐蔚明 三亚学院外语学院
王健芳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立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王守仁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
文 旭 西南大学外语学院
吴亚欣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修旭东 鲁东大学外语学院
杨蕾达 海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杨连瑞 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
杨仁敬 厦门大学外语学院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杨若东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学院
涨 潮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赵 雯 东北大学外语学院资
谷 生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统 筹
鞠方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
出版说明
对于古今学问、中西思想的会通之难,王国维先生的感悟最为深切:“如执近世之哲学,以述古人之说,谓之弥缝古人之说则可,谓之忠于古人则恐未也……欲求其贯串统一,势不能不用语意更广之语;然语意愈广者,其语愈虚,于是古人之说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其肤廓耳。译古书之难,全在于是。”今人之于古人的“以意逆志”尚且如此,又遑论国人之于西人?于是王国维先生认为“外国语中之无我国‘天’字之相当字,与我国语中之无God之相当字无以异”;经典之妙,“无论何人,不能精密译之”。[1]
译事之难如是,中国人研读西学经典却不能不借助译本。译本或如业师,指点迷津、功不可没,然入门之后能否一窥堂奥,阡陌纵横如何辨知虚实,则不能不溯本求源。因而阅读原典、溯本求源、汲取学养为会通中西之要素之一。
在本书编委会专家、学者们的指导下,我们精选了西方历代名家经典著作的权威版本,辅之以中文导读,配以精美插图,分批推出“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供读者对比、品味、研读。
本文库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力求满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需求,力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涵养通识,同时也特别为外语教师、外语类大学生、外语学习者和外语爱好者提供便捷实用的参考资料。
世界之大,在于和而不同;学问之大,在于海纳百川;心灵之大,在于兼容并蓄。我们相信,“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会成为各界读者阅读、研究和收藏的精神大餐。
杨慧林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金 莉 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2012年9月
[1] 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见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473—474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导 读
郭英剑
《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是一部阐释教育哲学思想的演讲集,更是一部语言优美且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又发人深省、影响深远而令人难忘的经典演讲录。
有人把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翻译作“大学的理想”,这没有错,作者在这里所使用的“idea”一词,的确是有“ideal”(理想)的意思。但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更倾向于使用“大学的理念”,也认为这个翻译更为合适一些,因为它确实是在讨论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与措施。
《大学的理念》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牧师、神学家、文人、思想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纽曼在宗教、哲学等领域的建树和成就我们忽略不谈,主要来考察一下他在大学教育上有着怎样的思路和理念,又是如何影响当今高等教育的。
除了教会组织外,大学算得上是在纽曼一生当中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机构了。他1801年2月21日出生于英国的伦敦。16岁进入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19岁毕业。他后来一直在为教会工作,即便是在大学期间也不例外,后成为宗教领袖,有红衣主教的身份。
1851年,对纽曼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的11月12日,也就是他50岁的时候,他被爱尔兰主教任命为爱尔兰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Ireland)——也就是现在的都柏林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创校校长(founding rector)。
3年之后的1854年11月,爱尔兰天主教大学正式创建。正是在这期间,纽曼做了很多有关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演讲。后来,他将这些演讲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大学的理念》。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该校建校整整4年后的1858年11月12日,由于对宗教领袖干涉大学事务的不满,纽曼辞去了该校校长一职。1890年8月11日,纽曼在英国伯明翰去世。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研究中,纽曼及其对大学的思考是个绕不过的门槛。那么,一本已经超过150年历史的演讲集,要有怎样闪光的思想光芒才能使其依旧照耀在今天的大学上空呢?
可以说,《大学的理念》几乎涵盖了纽曼所有有关大学的哲学思考,其中提出了很多在当时的欧洲高等教育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宗教在大学中的地位、大学中的道德观、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冲突、学术社区的特征、文学的文化作用以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等。但就历史背景而言,纽曼及其大学教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纽曼处于欧洲高等教育历史转折点上。当时,有多种思潮和现实的力量交织在一起,迫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自由逐渐兴盛,宗教的影响力日渐减弱,科学技术的地位扶摇直上,而这些都对大学及其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变化面前,一方面是传统的大学(如牛津和剑桥)固守传统只重智性的培养而排斥科学,而另一方面新型大学则以市场为导向唯职业教育为马首抛弃了知识的整体性。
恰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作为人文主义者的纽曼,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全面阐述了大学教育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给出了详实的答案。
那么,纽曼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教育理念甚多,难以一一道来。但我们可以试着追问的是:就其整体思想而言,哪些是纽曼理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而这些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与当今的高等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系?特别在顶尖的世界大学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在我看来,就其最现代的意义而言,《大学的理念》所具有的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纽曼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以及他所提供的答案上,即:大学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大学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纽曼所提出的“大学是个什么地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无疑直指大学的核心问题。
纽曼问道,大学是个什么地方呢?他(在“序言”中)对此的回答是,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a University…is a place of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他在进一步的阐释中说,最重要的是,大学是学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真理的社区。而为了强调这一点,纽曼甚至强调指出,所有的大学都是教学机构(teaching organisations),讲究的是“知识的传播与延伸而非发展”。在他看来,“在教学与研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发现(discovery)与教学(teaching)各有自己的功能,两者属于不同的天赋才能,不大容易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
当然,后来他的这一观点,在洪堡所倡导的大学教育一统欧洲江山的时候,以及到了美国19世纪中期的时候,很快就显得“落伍”了,也被新型的大学教育观念所取代——新型的大学都强调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很显然,纽曼所强调的教学本身是大学的第一功能,仍然是强大的和行之有效的。
而必须看到的是,他所提出的“大学是个什么地方”,到如今,依旧是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在前进的道路上所必须面对的问题。2007年10月,新任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在就职演讲中也对“大学是个什么地方”做出了思考。她说,大学是一个“思想共同体”。应当首先明确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然后就应该知道大学是做什么的了。她提出的观点是,大学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对现在负责,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而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指出,作为人类,我们要去寻找意义,这就是所有学问的真谛。
像哈佛大学这样已经办了370多年的大学还在思考纽曼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就其根本意义而言,所得出的答案并未出其右者,已经足见纽曼的远见卓识了。
纽曼对“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的回答干脆而简洁。他认为,在大学教育中,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知识本身。换句话说,学习就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的力量,而不是为了其他实用的和功利主义的目的和价值。
但我们需要明确说明的是,他所以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研究,而是为了人的个性发展。他认为,追求真理是教育理想的一部分,而这种教育理想能够对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性格培养产生影响,而这与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很难完全分得开。因此,大学是“教育而非教学的场所”,大学的根本意图是在智性(intelligence)与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安心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呢?他为此提供了具体的方案,即课程设置要以人文学科为主,要提供“人文教育” (liberal education),因为“人文教育”代表着一种最高境界。
纽曼在其演讲中,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commercial 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分得一清二楚。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专业性的培训尽管有其实用的地方,但也应该让位于更广阔的人文教育。
据此而言,在这样的大学中,学生该怎样看待大学?又该怎么做呢?纽曼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不是一个单纯传播信息或是专门知识的地方,而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要在其中去汲取和收获诸如优雅与辉煌这样具有更高生命形态的地方。在大学之中,追逐知识与意义,是属于更广阔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个人不仅要“了解”(know)事物,还要接受这事物背后的一切。
纽曼的这些理想,后来被诸如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发扬光大,也成为后来英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即教育应该是培养通才,而非狭隘的专业性人才。那些非职业性的看似无用的科目——如艺术的或是纯科学的——则能对培养人的心智有益,并能使之适应更广泛的工作。
应该说,在提倡“人文教育”传统的问题上,纽曼既继承了欧洲高等教育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纽曼的教育理念与当代高等教育对接的重要支柱。
我们都知道,西方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功用,除了宗教的因素外,最初就是缘起于人文学科的功能,而所谓人文学科,就是注重学习和研究文学、哲学、历史与艺术等这些看似无用的科目。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欧洲已经沿袭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