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道德情操论(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道德情操论(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道德情操论(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道德情操论(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亚当·斯密(AdamSmith)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9-01

书籍编号:30133136

ISBN:9787300164151

正文语种:英文

字数:950909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道德情操论(英文)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
编委会


总主编


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


金 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编 委

常 乐 沈阳建筑大学外语学院


陈世丹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


陈万会 聊城大学外语学院


程朝翔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方开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高宏存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


郭 涛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郭英剑 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鞠玉梅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孔令翠 四川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兰 萍 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李常磊 济南大学外语学院


李 红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


李京廉 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李丽生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李 毅 山东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李佐文 中国传媒大学外语学院


刘白玉 山东工商学院外语学院


刘世生 清华大学外语学院


刘小枫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栾述文 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彭 工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学院


史宝辉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史彤彪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石运章 山东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谭少兵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


唐蔚明 三亚学院外语学院


王健芳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立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王守仁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


文 旭 西南大学外语学院


吴亚欣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修旭东 鲁东大学外语学院


杨蕾达 海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杨连瑞 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


杨仁敬 厦门大学外语学院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杨若东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学院


涨 潮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赵 雯 东北大学外语学院


资谷生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统 筹


鞠方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

出版说明


对于古今学问、中西思想的会通之难,王国维先生的感悟最为深切:“如执近世之哲学,以述古人之说,谓之弥缝古人之说则可,谓之忠于古人则恐未也……欲求其贯串统一,势不能不用语意更广之语;然语意愈广者,其语愈虚,于是古人之说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其肤廓耳。译古书之难,全在于是。”今人之于古人的“以意逆志”尚且如此,又遑论国人之于西人?于是王国维先生认为“外国语中之无我国‘天’字之相当字,与我国语中之无God之相当字无以异”;经典之妙,“无论何人,不能精密译之”。[1]


译事之难如是,中国人研读西学经典却不能不借助译本。译本或如业师,指点迷津、功不可没,然入门之后能否一窥堂奥,阡陌纵横如何辨知虚实,则不能不溯本求源。因而阅读原典、溯本求源、汲取学养为会通中西之要素之一。


在本书编委会专家、学者们的指导下,我们精选了西方历代名家经典著作的权威版本,辅之以中文导读,配以精美插图,分批推出“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供读者对比、品味、研读。


本文库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力求满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需求,力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涵养通识,同时也特别为外语教师、外语类大学生、外语学习者和外语爱好者提供便捷实用的参考资料。


世界之大,在于和而不同;学问之大,在于海纳百川;心灵之大,在于兼容并蓄。我们相信,“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图版)”会成为各界读者阅读、研究和收藏的精神大餐。

杨慧林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金 莉 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2012年9月

————————————————————


[1] 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见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473—474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导读


韩东晖 孟 然

一、背景介绍


启蒙(enlightenment)是近代哲学的宏大主题。滥觞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近代早期哲学汲取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思想资源,又突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阶段。自培根、笛卡尔以降,英才辈出,流派众多。在哲学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当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以崭新的方式重新开始探讨人类的情感,这种讨论从心理学意义上人的情感出发,扩展至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


之所以说是重新开始,原因在于这种对人类情感的探讨从先前哲学家的文本中汲取了大量的有益素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古罗马的西塞罗,中世纪的阿奎那等哲学家,都探讨过人类情感及其相关领域,互有差异,又各成体系,近代早期哲学就是以其主题和思路为基础来展开的。但是,近代哲学对于古代文本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批判性的,往往是对各种观点综合比较之后个人观点的阐发,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到17世纪的英国,最主要的时代特征体现在“苏格兰启蒙运动”当中。这场运动以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为依托,以大量的文化成就与科学进步为特征,引领苏格兰成为整个欧洲平均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哲学则是这场运动的最高成就,包括弗朗西斯·哈奇森、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托马斯·里德在内的重要哲学家,都在这一时期酝酿出各自的主要思想和重要作品,一些在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古老大学如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阿伯丁大学则成为这些伟大思想传播的基地。


我们现在手中的这本书,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是产生于上述背景之中的伟大作品之一。作者亚当·斯密(1723—1790)是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和伦理学教授,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关键人物,因其《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而被称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之父”。在2009年一家苏格兰电视台举办的投票中,斯密还被入选为自古至今“最伟大的苏格兰人”之列。比起《国富论》所受到的关注和获得的荣耀,这本《道德情操论》的光环则少了许多。然而或许在作者本人看来,后一本更具价值。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部,因为在此书第一版出版(1759年)之后的30余年中,斯密不遗余力地反复修订了5次(1761、1767、1774、1781、1790),最终的第六版于斯密去世前三个月才出版,且做了大量补充和重大修改。


这本书起源于斯密在任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期间的一系列讲座:1751年斯密离开爱丁堡大学,被委任为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随后于1752年转入道德哲学。一般认为,本书直接源于1752年到1758年之间斯密任教期间的逐步积累。


其实早在30年代斯密就在这所大学里受到了道德哲学的教育,当时的教授是弗朗西斯·哈奇森(1694—1746)。哈奇森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先锋,他是格拉斯哥大学首个用英语代替拉丁语教课的老师,他关于道德感(the moral sense)、仁慈等问题的论述直接影响了对于道德哲学的研究入径,文本的最后一部分斯密对于哈奇森的思想及其与自身理论的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参见:Part Ⅶ. Sect. Ⅲ. Chap.Ⅲ;Part Ⅶ. Sect. Ⅱ. Chap.Ⅲ)。


值得一提的是,与思想影响相比,哈奇森对于斯密的影响更重要的或许在于人格魅力与讲课风格上。哈奇森崇尚自由、性格温和、口才极佳,深得学生爱戴,也被斯密称为“永远难以忘怀的哈奇森”(“the never to be forgotten Hutcheson”)。


另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哈奇森一定程度上搭起了斯密和休谟之间的友谊之桥。1739年经哈奇森介绍,斯密和休谟相识,从此两人便成为一生的挚友。普遍认为休谟的道德哲学是哈奇森式的,但是休谟明显在自爱和仁爱两者的平衡方面走得更远,以至于形成了一套更为完整的情感主义伦理体系。而休谟的理论也给予了斯密重大的影响:斯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同情”和“旁观者”等在休谟的理论中已得到阐述,斯密的理论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的解读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概念解析中介绍。

二、概念解析


在关于情感、道德的研究中,很多概念往往模糊不清,这种模糊性与自然科学、法学、逻辑学的精确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这种学科的发展总伴随着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哲学家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并使其与自己的整个体系相协调。


在斯密的文本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概念。开头标题中的“情操”(sentiments)就是一个可宽可窄的模糊概念。它可以指人产生的所有感觉(feeling)、激情(passion)和情感(emotions)等等。但是在18世纪中期,在哈奇森、休谟和斯密的作品中,这一概念似乎被限定于一种道德感(the moral sense),这种感觉根植于人性,天然地形成关于道德的非推理的知识,从而激发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向前追溯,就会发现这样一种道德感、道德概念其实并非欧洲人独有,而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例如在中国先秦文献《孟子》中,我们看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道德感的典型论述,而“情操”这一中文译名也恰当地表现出这种情感。但是不同的是,哈奇森的道德感更多的是一种天赋的德性或善良意志,但在斯密看来,情操并不是决然利他的,而是一种包含了自爱和仁爱两种天然情感。


自爱和仁爱两种天然情感的共存则表现为同情(sympathy),也就是通过想象力将自己与当事人换位思考,从而产生与当事人的原始情感相类似的情感。这是斯密的理论中最基本的道德情操,也是整个理论的主线。斯密提醒我们,同情既不像哈奇森所描述的那样仁慈,也并不是完全出自于自私的情感,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事实。严格说来,我们进行换位思考,并不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情景中,而是想象如果我是当事人。这时,转换了的不仅是环境,也调换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我感受到的悲伤或愉快都是因为我以对方的身份进入了对方的情境中。这也是斯密和休谟在该概念上的差异之一:休谟认为同情来源于对对象本身及其效用的好恶情感;而斯密则把同情归于自然形成的对当事人的激情的想象和感受。


在同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概念。这一对概念的关系颇为微妙:处于真实情景中的“当事人”要努力将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能赞同的程度;而“旁观者”则要努力体谅“当事人”此时此刻的情感;通过双方的努力,要尽量促成同情和原始激情的一致,这种一致会产生赞同的情感判断,双方的相互赞同导致了美德的确立: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则产生公正、宽容、仁慈等美德;而当事人努力控制自己,则产生崇高、自制、庄重等美德。


以上的概念便是斯密道德哲学的基础和原则。人们完全是根据自己希望这些激情如何表达以及自己对相应表达方式的同情,来判别各类情绪和行为是否恰当。接下来,我们会对文本进行梳理,以此展示斯密是如何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整个理论的。

三、文本梳理


1.合宜与赞同。在第一卷中,斯密首先研究了各种原始激情和行为的合宜性。肉体欲望产生的激情、思维定势产生的激情,以及不友好的憎恶和愤恨之情引起他人的不快,需要当事人加以克制,否则将难以得到旁观者的同情;相反,那些仁慈、善良、友好的感情却总是能够获得最大的同情,令人感到愉快和合适。也正是因为人们容易同情快乐而不是悲伤,所以财富、权力和优越地位可以给我们带来荣誉和赞许,但贫穷只会遭到忽视和羞辱,财富和地位就成了一部分人追求的目的,也成了骚动、忙碌、劫掠和不义的根源,它给世界带来了贪婪和野心。因此当我们在追求财富地位时,吸引我们的不全然是舒适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博得了他人关心和赞同的满足感。


2.优点和缺点。在第二卷中,斯密开始研究他人的各种原始激情和行为的优劣,这是比合宜性更进一步的道德判断。优与劣是一种毋庸置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是应得到报答或惩罚的品质。与合宜性相比,优劣的判断涉及三者之间感情的互通——旁观者、行为者和受行为影响者。所以,斯密提醒我们注意,我们的评判一方面要基于对行为者动机和感情的直接体会,另一方面也要基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