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牛东来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6
书籍编号:30132843
ISBN:978730015385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9747
版次:
所属分类:互联网+-电子商务
版权信息
书名: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
作者:牛东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6
ISBN:978730015385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国际上先进的CPFR(协同计划与预测、补货)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在流通行业信息化领域20余年的经验,通过对我国流通行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系统架构,以及企业级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分析了国内外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应用实践,最后阐述了流通业供应链关系模型的实现、影响与展望。
本书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参考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内的环境和应用水平,提出了见解独到的模型与应用分析;具有概念性、全面性、功能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以作为我国从事流通领域研究、流通企业管理和流通信息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以及相关学科MBA、EMBA师生和在职培训人员的教材。
作者简介
牛东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曾留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
先后任职多家知名流通企业及流通业IT企业,为我国多家知名流通企业进行过培训、咨询,以及提供信息化及物流解决方案。
出版了《商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等十余部著作,发表了《流通领域供应链关系模型要素分析》、《RFID在我国商品流通中应用前景的分析》等涉及流通行业的几十篇论文,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十余项。
2010年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与《中国商报》共同授予的“中国商业IT技术服务特别贡献奖”。
前言
笔者自1990年在日本软件研修期间,接触到了7-ELEVEN便利店的运营管理POS(零售终端)系统,对其收款机及订货终端、条码扫描收货验货终端,以及条码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92年初开始,北京银梦制衣有限公司和赛特购物中心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收银管理系统和商场管理系统,从此步入了我国流通业信息化的领域。转眼间,经历了20年在我国流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练,从零售企业到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从再赴日本留学到国内知名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制造企业分销信息系统的实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课程学习,再到海信集团博士后的工作和研究,笔者有许多在流通行业信息化中的感悟、研究和理论的提升,希望能够总结和保留下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加强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我国流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本著作的写作过程,深深地感觉到这是对我过去学习、研究、实践和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思想和思维的升华,激发了我对更多知识和应用的渴望,并激励我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2002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终于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进入人民大学学习是我多年来的梦想,通过人民大学近三年的学习,在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在学习的三年之中,积极开展科研和项目的实践活动,发表了近20篇科研论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和参与4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参加各种学术会议12余次;主持或参与开发、实施和咨询项目6个。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掌握了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基础和部分学科的前沿问题,培养了一定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研究、实践的基础。
2006年8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博士后,到知名大型制造业海信集团工作、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实现了我一生的愿望。在从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历程中,专业方向从计算机软件、经济学的物流经营、管理学的企业管理,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经历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提升,以及上升到新兴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对社会变革和企业创新的发展,我非常幸运地把握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方向。在两年多的博士后研究过程中,完成研究项目2项,完成开发项目2项,完成实施项目5项,发表论文及人物专访等6篇,并参加了6次学术交流。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水平,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促进销售、实施培训、与SAP的合作、管理咨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工作、学习、研究的两年多中,对公司的运营、管理、市场、研发、营销、项目实施,以及企业文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我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提高、从实践归纳到理论,实现了从思考到升华的完整过程。
硕士、博士期间的学习以及博士后研究的总结,以及二十年来对流通行业、物流、电子商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经过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成果和企业的应用实践,不断整理和完善,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本书终于脱稿。
在此,衷心地感谢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陈禹教授和方美琪教授,他们自我读博士开始对我在管理理论以及信息化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给予了博大精深的教导,对我在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启迪和悉心的指导。
还要衷心感谢海信集团的周厚健董事长,多次面对面的工作汇报和交流,使我在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发展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使我认识了一位思维敏捷、睿智,对企业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衷心感谢集团王志浩副总裁兼CIO、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后的两年多来对我的工作提出过多次建议和意见,并对我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很多支持与帮助,是一位难得的领导和兄长。
还要感谢我在流通行业的各位朋友们,他们对我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支持,一直以来为我在工作、学习和研究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
非常感谢我的妻子赵容和女儿牛然,在我读博士特别是博士后期间经常出差,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青岛和外地,她们对我的工作和学习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并从各个方面给予了我有力的支持。
本书的内容参考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论文和网上的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流通行业20年来的积累,是我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本书也表达了我对流通行业的一份心意、一份眷恋和一份感情。愿我国的流通行业更加辉煌,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牛东来
2011年8月于北京
第一章 导论
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是目前我国流通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存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景,甚至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命脉。
商务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5年4月发布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04)》中指出,尽管我国流通产业的各行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无论在整体竞争能力,还是在微观企业的竞争力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将提高我国流通业竞争力问题提到发展的日程。
本著作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指导,依托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协同计划与预测补货(CPFR)研究成果和应用模型,研究和探讨在我国流通业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的体系,包括支撑环境、模型,以及方式、方法和推广应用机制等,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建立协调、高效、双赢的供求反应机制,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在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方面,达到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理论分析,在研究供应链模型及应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流通领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实践,在充分比较国内外应用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专家法、层次分析法等,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流通业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并进一步对实现该模型的关键支撑环境和信息化、物流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应用案例的分析,最后论述了实现新型供应链关系模型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及今后的展望。
本书以流通业为研究对象,供应链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电子商务为手段,CPFR为核心模型,市场经济发展为动力,具体国情为条件,资源优化和效益为目标,构建适合于我国流通业新型供应链管理的模型,促进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应用经济学的理论。
1.1 涉及流通的有关概念
为了本著作中研究内容的需要以及界定相关概念的范围,对涉及流通的有关概念进行如下解释。
流通:或称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流转的全部过程。“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注1流通应当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
流通企业:指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企业。主要指分销企业、零售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企业。
流通行业:即流通业,是由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所组成的,具有某些相同特征和特性的企业群体。主要是指分销企业和零售企业的范畴。
流通产业:产业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流通产业是涉及与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有关的企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项活动的总和。流通产业广义上的概念,不仅仅包括分销业、零售业及相关的服务业,还应该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产业等。
流通领域:是指涉及商品流通的全部企业以及交易等活动的总的范围。
批发:在生产者与非消费者之间或非消费者之间进行的、供转卖或生产加工使用的整批商品的大宗买卖方式,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分销:多以商品的制造商为主导,通过某种契约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将商品出售给非消费者的方式,具有相对固定的渠道,买卖双方之间有较稳定的合作。
零售: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供应商:是指提供商品的企业,是为下游企业提供商品的制造企业或批发、分销企业。
零售商:是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销售企业,包括百货、超市、专卖店、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业态。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该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流通行业改革开放后发展的基础和实际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推动我国流通行业的改革和完善;通过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在我国流通行业的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国内流通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和实践
①制造商对产品销售快速反馈的渴望。
无论是外资企业(如宝洁)还是国内企业(如海尔),一些大型和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将快速得到零售终端的销售数据及订单,作为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在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进行经营管理的同时,已经将信息渠道伸展到流通领域,通过电子商务等手段建立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应用。
②分销商对上下游销售渠道的有效衔接。
一些分销商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不得不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其途径就是进行快速的信息连接和开展物流服务。
分销商的信息化,建立了连接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桥梁,有实力的分销商已经依靠自身或通过上游制造商的协助,应用了支撑业务发展的DRP(分销资源计划)系统。
③零售商开始认识到销售终端的“价值”。
除了各种各样的进场收费之外,零售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在进行商品经营管理的同时,看到了为供应商提供信息的便利和所带来的效益。尽管是效益驱动,但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功能优化、扩展,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为双方所带来的更大价值。目前许多大型的零售企业都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为供应商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服务,包括提供销售、库存数据,以及结算对账和结算等,同时进行了信息的交互,实现了网上订单等应用。
许多零售企业对上下游客户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以及拓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和内容,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在流通领域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让更多的零售商和更多的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理念和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构造合作和协调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和社会提高效益,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在本著作中需要探讨的内容。
2.国内流通业供应链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业竞争的加剧,大中型流通企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在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的今天,大批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的应用,但他们在应用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已经阻碍了今后流通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国内流通业供应链管理应用中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有效的组织和行业的推动;
②缺乏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