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应用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外语应用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国良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01
书籍编号:30082060
ISBN:9787308085762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212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版权信息
书名:外语应用与研究(第2辑)
作者:吴国良
出版时间:2011-05-0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5762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第1章 牛津和剑桥的优越环境
英文Oxbridge(牛桥)确有此词,因牛津和剑桥大同小异:传统相同,体制相近,Cambridge又是Oxford 的延伸,用此词表示其一所或两所大学。
校园
牛津和剑桥都是大学城,城市与大学混为一体。大学没有校门,没有围墙,街道就从校园穿过,这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开放性,不同于中国大学的“大墙文化”。大学不仅校门、围墙开放,而且学术、观念和人才也开放。大学和学院也没有招牌,这反映了英国人言辞低调(Understatement)、含而不露的(Reserved)性格。
牛津和剑桥是全球著名的学者研习中心。校园之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可谓全球之冠,多少诗人和作家为之讴歌。其内外魅力,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几百万游客慕名而来。一到旅游旺季,街上车水马龙,旅游专车来回穿梭,步行游团接二连三。然而街市背后的学院,依然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之中,听不到街上的喧嚣。学院里,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坪,与四周中世纪土黄色的石质哥特式建筑楼群构成一座座四方院。大多学院是院中有院,院外有院,院内有园,院连院,院连园,大院套小院。有的学院简直是大公园,有河、湖、花、草,鸟语花香,有的还有鹿园,真是研习的好去处。
牛津和剑桥的总体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从其外层剥落的石质墙体可推测其几百年历史。许多学院附带教堂,大学也有教堂,至今如此。牛津以全市到处都有塔尖而闻名,号称“塔城”。哥特式的塔尖直指苍天,大有攀登科学高峰之气概。剑桥校园似乎更美,更整齐有序,许多学院沿着剑河排列开来。有人认为,剑桥是从牛津延伸出来的,其建筑风格必然参考牛津,并加以改进,当然更美。剑桥的王家学院教堂(Kings College Chapel)建于中世纪,气势宏伟壮观,高大的石质弧形屋顶及其石雕艺术,玻璃窗户优美的艺术图案,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其风格可与英国著名的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相媲美。
从建筑外表看,牛津和剑桥都十分古老,但从内部设备看,却十分现代,可谓古朴与摩登共生,传统与创新结合,田园风光与城市繁荣并存,金黄小城与红黑学袍(Town &Gown)共处。古老的塔楼传出的钟声,仿佛使你回到了中世纪,但古老建筑内部的设备却是非常先进的。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的设备令人惊叹,出了许多人才和成果,其中有多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大学科学区里,你可以看到工程科学、核物理学、生物学、物理学、优生学、冶金学、医学、化学等各个领域的先进设备。
图书馆
牛津和剑桥的大学图书馆是世界闻名的。两校图书馆都拥有极其丰富的图书资料,是世界学者的知识宝库。进入图书馆,犹如进入知识海洋。这里没有声响,也不许吃喝。牛津共有104个图书馆(学科、系62个,学院39个,大学总馆两个,市立1个)。最大的博德林(Bodleian)图书馆于1602年开放,比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早150年,现有藏书900多万册,拥有巨大的地下藏书库。该图书馆以其捐赠人Bodley爵士命名。当时的英国书业公所决定,此后英国出版的每一种书,都必须免费分别提供一册给牛津和剑桥的图书馆。剑桥也有近100个图书馆,藏书约700多万册,每年图书经费约300万英镑。
牛津和剑桥的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提供的服务富有特色:
(1)集中管理和自助服务相结合:牛津的总馆是“参考书图书馆”,全部图书不可外借,只可在其阅览室阅读,因此阅览室多而宽畅、舒适,有的书桌上还有电脑插座。开放时间长,上午9∶00-晚上10∶00,周末和假期的部分时间也不关门;剑桥有些图书馆每天24小时开放。读者只要从图书馆电脑网络查出书号、书名和作者,找书、取书、还书、复印等事务全由工作人员代劳,因而读者可充分利用时间,随时读到所需的任何书刊,思路不致中断,效率特别高。自助服务也甚有特色:各分馆全部开架、出借,读者自己找书、取书,填完借书卡,只需放在指定的地方,则可自行把书带出,虽有专人管理但似无人管理。我因是图书馆的“常客”,有的分馆还把钥匙交给我自己去开门。这里的读者高度自觉,具有学者风范,人人遵守规则,个个方便受益。
(2)资源共享:读者一卡在手,全校100多个图书馆和阅览室通行无阻。必要时,还可通过本校图书馆向其他图书馆借书(Interlibrary Loan)。图书采编由专业委员会决定,确保其经费各科共享,并优先采购到最需要的书刊。牛津和剑桥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形成世界上实力雄厚的图书宝库。由于总馆的藏书不可外借,这就保证图书不会丢失,还能方便所有读者随时可以读到所要的书。牛津流传着一个佳话:1645年国王查尔士一世要把书借出来,管理员不肯,他争辩说:“我是国王呀!”,管理员说:“国王也不行!”
(3)优质服务:通过联网电脑,可查找本馆任何书的详细资料,如书名、作者、书号、类别、藏书地点、内容提要等,也可查找世界上其他图书馆的详细信息。馆内到处都有电脑、复印机和打印机,管理人员也分布各处,可随时提供咨询和帮助。牛津和剑桥每周都有图书馆导游,向读者介绍图书馆并指导如何查阅图书。图书馆还印制各种图书目录和使用指南,供读者任取参考。我国高校的图书馆现在也有类似的服务,但牛津和剑桥早就有这种优质的服务了。
书店
牛津和剑桥的书店几乎与图书馆一样多,大大小小也有100多个。牛津有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性书店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它也是一家出版社,既出书又卖书,均世界闻名。这家百年老店创建于1897年,坐落在博德林图书馆的对面,附近还有牛津大学出版社,形成出书、卖书、藏书、读书一条龙,令人感到置身于书的海洋之中。从外表看,这家书店只有三个不大的店面,但进门后才知道三层楼和地下层连通,组成五层二围的书海,最顶层还有二手书店。书的数量和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要找有关书目,必须借助电脑和指示牌。这家书店在英国有78家连锁店,在牛津也有10多家分店,分别经营各类学术书籍和艺术、小说、儿童、音乐等分类图书和音像资料,在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分店。通过其世界网络,可以迅速查书、订书、调书、购书、托运,提供一流的世界性服务。1994年6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回母校参加荣誉院士的授予仪式,还特地到这家书店买书。剑桥的书店以黑弗斯(heffers)和迪龙斯(Dillons)最为著名。两座大学城到处都有书摊,这大大增加了牛津和剑桥的学术气氛。
出版社
英国是出版王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早的出版社。两大出版社出版的词典、百科全书、专著和教科书在世界上常被尊为经典。如20卷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英语词典之王,此外如《简明牛津英语词典》(COD)和《牛津现代英语高级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等都是英语学生日常要查的词典。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剑桥英语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是英语学者所喜爱的。出版《圣经》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该出版社起源于15世纪末的技术革命,如印刷术的引进,1478年出版第一本书。分社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其中的美国分社(OUp,USA)比美国任何一家大学出版社都大。两家出版社都十分注重出书的质量,不允许用金钱去买其书号而出书。
博物馆
牛津和剑桥都有许多博物馆,牛津有8座,剑桥有7座,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牛津的亚士慕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建于1683年,是英国第一座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早70年,现为英国第二大博物馆。其他如大学博物馆、牛津博物馆、牛津故事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庇特河流人种史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对研究自然科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生物学、艺术、文化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酒馆
牛津和剑桥的大学城没有夜总会,没有卡拉OK,更没有色情场所,但有遍布全城的小酒馆(pub)。这些小酒馆实际上是师生们交际的场所。小酒馆文化是英国文化的一大特色,牛津和剑桥尤甚。一到傍晚,学生们便汇集到小酒馆来,要一两杯啤酒、葡萄酒或一点小吃。百科学者,边喝边聊,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来者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通过交谈,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扩大视野,增强交际能力,避免孤僻、寡闻和书生气。许多好主意来自于小酒馆。据流传的故事称,当代人类重大发现之一DNA就是科学家在剑桥小酒馆的交谈中最终得到启发而发现的。DNA揭示了遗传信息,解开了生命奥秘,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相媲美,因而荣获1962年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克林顿1968-1970年在牛津就读时常去的小酒馆Gardeners Arms 于1992年11月曾挂出了一个字牌,上面写道:“热烈祝贺我们的前顾客、美利坚合众国新总统!”
学术文化传统
牛津和剑桥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给学者们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但人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更是它们的文化传统。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资本主义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它屹然不动,没有受到市场、商品、利润、金钱的诱惑而改变其优良传统,而是一直保持世界一流的品位。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学术文化的熏陶。它引人深思,令人发奋,逼人拼搏,催人进取。
大学经费
牛津大学的经费每年约2.9亿英镑,政府拨款不到30%,高昂的学费也才占12%左右,一半以上的经费要靠自己筹集,其中科研合同资金和外界捐款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要筹集如此大笔的资金,在大学如林的竞争中,靠的是能不能出成果、出人才。牛津和剑桥长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位居世界一流,因而也容易地募集到大量的科研经费和捐赠。近年来英国政府削减对学校的拨款,牛津决定筹措“迈向21世纪发展基金”,消息传出后,得到许多大公司、大企业和海内外校友的热烈响应,二三年内就筹得捐款2.5亿英镑。牛津和剑桥的教师安心于教学与科研,不必为创收发愁。校外常有知名学者来参加求职竞争,争取受聘于牛津和剑桥,甚至愿意屈尊来当讲师,但也常常不能如愿。优越的环境、先进的设备、优秀的教师和杰出的成就,又引来了不惜重金求知的高才生,也吸引了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政府每年对大学的拨款要依据全国教育质量监督委员会的评估结果而定。两校的经费来源与其教育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第2章 牛津和剑桥的杰出成就
世界名校的连锁传统
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最古老的大学。始于牛津的大学教育在西方英语国家间代代相传,产生了世界名校的“父→子→孙”关系: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与西方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有连锁和接力的传统。这故事得从头说起:
1168年,中国宋朝(960-1279)年间,牛津大学成立了,成了英语国家最早的大学。1209年,牛津一名学生因练习射箭,误杀了镇上一名妇女,引发了一场骚乱。部分师生受牵连,流落到了剑桥,其他一些学者也闻风而至,逐渐建起了剑桥大学。因此,剑桥大学可以说是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的。
剑桥毕业生约翰·哈佛(John harvard)于1636年从剑桥的伊曼纽学院毕业后,移民至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这个地方。1638年他临终遗言:把他的图书和一半遗产捐献给新镇,建立哈佛学院,仿照剑桥的伊曼纽学院,此后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成了美国最早的大学。新镇地名也叫Cambridge,中文译为坎布里奇,以与英国的剑桥区分开来。
后来,哈佛大学毕业生来到现在耶鲁大学这个地方,与美国出生的英国商人埃利胡·耶鲁(Elihu Yale)合作,由耶鲁捐资,于1718年建立耶鲁学院,1887年重新命名为耶鲁大学。此后,耶鲁毕业生到美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学院,耶鲁成了“学院之母”(Mother of Colleges)。从历史的眼光看,美国高等院校大多继承了牛津和剑桥的传统,并发展出自己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