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学汉语难点及偏误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韩国人学汉语难点及偏误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俞燕君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01
书籍编号:30081615
ISBN:978730808568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1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其他语种
版权信息
书名:韩国人学汉语难点及偏误解析
作者:俞燕君
出版日期:2011-05-0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5687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 言
俞燕君的专著即将出版,这是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是她学术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对她过去多年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她今后漫漫学术之路的新起点,真是可喜可贺。
俞燕君因某种机缘来到韩国,乘这个机会,就在韩国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通过艰苦的努力,她实现心中的梦想:拿到博士学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
俞燕君攻读的专业是语言学,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语法,这与她在韩国从事汉语教学有关。众所周知,近十多年来,汉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外语的优选语种,其中尤以韩国为最突出,汉语已经成为韩国学生第二外语选择中比例最高的语种。中国目前在韩国开办的孔子学院达17家,还有4家孔子学堂,为中国在海外创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韩国的“汉语热”。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俞燕君在韩国担当起了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她在韩国有10年的汉语教学经验,她的教学在檀国大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她决定就在檀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样既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便跟韩国教授学习,又能教学相长,方便与学生沟通交流,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与韩国教授和学生共同探讨,可以说是一石三雕。由于她的学习非常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能够敏锐地把握韩国学生的问题,所以她的专著拥有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她从理论的高度去研究探讨这些从实践中获得的资料,这就使她的专著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的应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非常难得的。
俞燕君这本专著的重点主要放在解决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中出现的问题,专业性相当强,对于从事对韩汉语教学的教师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本由中国学者所写的专门解决对韩汉语教学中语法问题的学术书。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针对英语等其他语种国家汉语教学的学术著作出现,从而促进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相信这一天会到来,而俞燕君则领先了一步,这是她的智慧,也是她的努力,才使她能走在这个领域的前列,填补了空白。
我自己在韩国也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阅读俞燕君的大作,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它有助于我更多、更全面地了解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如何纠正这些错误,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跟学生讲清这些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到问题出现时再去解决,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建议从事对韩汉语教学的老师们都读一下,你们肯定会获益匪浅的。
我衷心希望俞燕君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势头,为中韩之间的教育文化学术交流、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推广做出积极的贡献。
韩国成均馆大学 李安东
2011年1月
第1章 总 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韩中正式建交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汉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所认识。
近十几年来,汉语教学发展迅猛,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韩国留学生数量猛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概而划之,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对汉语语言本身,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对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理论与实践体系和学习与习得规律、教学规律、途径与方法论的研究。
本人从1999年9月开始在韩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从入门到高级都教过,发现教韩国人学汉语和教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学汉语完全不一样,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在小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词汇及其用法,中学毕业时他们实用汉语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韩国人学汉语必须从零开始,是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了韩国学生在学汉语时出现的种种偏误例句,但并不能完全找出偏误的原因,在边教边分析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韩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文字、语法、发音以及文化的差异,学习汉语的韩国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读懂别人写的文章,听懂别人讲的话,并不是很难的事,而让你独立地写点什么,或口头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思,却显得很难,就是表达出来也是偏误百出。韩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难点,为了分析这些共同的难点而产生的偏误,本书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着手对韩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及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研究。
近年来,韩国留学生的数量猛增,韩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特点和问题也越加明显,而现阶段,针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研究还很不足,希望本书的考察研究结果能够为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及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发挥作用。
1.2 偏误分析理论与对比分析、中介语理论
在国外,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 EA)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LA)研究以1967年S.p.Corder 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的发表为标志。1972 年,L.Selinker 在论文Interl an g uage中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1984 年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鲁健骥以L.Selinker 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为化石(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五个原因。总的看来,语音偏误是针对零起点的学生;汉字、词语和语法偏误是针对初中级的;而以语篇为分析单位的语用、阅读、写作偏误分析是针对中高级的。
1.2.1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ctive)
对比分析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系统的共时比较,以揭示它们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起源于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中最佳效果的追求,盛行于50、60年代,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作为对比分析的模式,试图找出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人们一度认为,通过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到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此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外语偏误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对比分析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模式来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是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步骤是先对两种语言体系进行客观的描述,然后确定需要对比的结构成分或项目,如整个系统或某个子系统;其后是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误。
1.2.2 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知识系统,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发展阶段。L.Selinker 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他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并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五种主要认知过程的产物。这五种认知过程包括:
一、语言转用:即中介语中的有些项目、规则及子系统是直接从第一语言中转用而来。
二、训练转移:即将语言训练过程中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中介语之中。
三、学习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学习方式中得来的。
四、交际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特定的交际方式中产生的。
五、过分概括:即对目标语言材料中的规则泛用。
L.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的发展与第一语言的发展是有区别的。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容易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第二语言获得者都很难有完善的目标语言能力的原因。语言转用是产生僵化的主要原因。
中介语的特点较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灵活性、能动性和系统性。
一、灵活性指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实际上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灵活性,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介语与自然语言的区别在于灵活性的程度不同。
二、能动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修改与扩展的过程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规则,而进行新的假设,并逐步地修改假设,使中介语系统向目标语言系统逐渐靠拢,因此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三、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会与目标语言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的。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受到中介语系统的支配,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同。
1.2.3 偏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
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标准形式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层面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李恩华(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与统计运用》第6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析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偏误,对汉语的语音、词语、语法和语用教学是有启发作用的。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产生偏误的地方,正是他们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并且能部分地反映汉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区别以及他们学习和习得汉语的情况。因此,教师对学习者产生语言偏误引起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分析这些偏误,在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偏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一些规律性来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用正误对比和分析的方法,采用“收集偏误”、“分析偏误”、“纠正偏误”三个步骤来进行探讨。
第一步是“收集偏误”。找到偏误来源,顾名思义,是指偏误由何而来。偏误的构成是指偏误实体本身在哪一点上造成对汉语规则的偏离,是指偏误之所以成为偏误的症结所在。
第二步是“分析偏误”。发现偏误并对其加以纠正是属于常识范围的事,而指出偏误则意味着对偏误本身的解释,是说明它在哪一点上或由于什么具体原因违背了汉语的规则,它比发现偏误的来源要困难得多,是偏误分析的“攻坚”阶段,也就是知其“所以然”。分析句子时,先查主要成分,然后查附加成分,最后检查主要成分同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是“纠正偏误”。这是正误对比完成以后水到渠成的事,是分析的自然结果。
当然不能局限于正误一对一的改正方式,在完成了分析和建构意义的工作之后,可用多种方法加以纠正。
韩国人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上会出现不同的偏误。本书对大量实例进行分类,类别有大有小,大到某种句式或某类句法成分,小到一个虚词、音素。筛选出具有共同性的偏误种类。比如:受母语的影响,容易出现把动词谓语放在受事宾语后面的偏误,但这主要出现在初级阶段,在中、高级阶段很少见。并且从共同性的偏误种类中找出数量最大、使用频率最高、学生困难最大的类型加以解析。1.4 韩语和汉语的简单差异
一、韩国文字称为“(hangul)”,是一种字母文字,属于中亚的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是粘着语(苗春梅(中)裴佑成(韩)赵南卿(韩)《韩国于入门》第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是表音文字。
二、韩语中没有明确的声调,而汉语中不能没有声调,简单地分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和轻声。
三、韩语的词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固有词和外来词。固有词是指韩语原来就有的本国词;外来词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韩国语中普遍存在固有词和汉字词的双重系统,包括两套词语:
例如:
人: (固有词) (汉字词)
国家: (固有词) (汉字词)
而在中国大陆现在使用的是简体汉字,与韩国使用的汉字词有一定的差异。
四、韩语的语法关系主要依靠附着在单词后面的助词或词尾的变化来表示。它的主要句子结构是:主语+宾语+谓语。而汉语属于孤立语,是依靠词序来表现语法关系的,汉语中没有相当于韩语中的助词和词尾这一类附加成分(除某些介词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