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饮茶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饮茶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饮茶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饮茶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01

书籍编号:30056542

ISBN:9787500079163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0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饮茶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饮茶小史


引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故乡,有着种茶、制茶、饮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在茶事发展、演变和推广过程中,先人们凭借其勤劳和智慧,不断创造种茶、制茶、煮茶等茶事技术,不断围绕茶开展一些有趣的“品茶问水”等交流活动,并不断总结相关茶事的经验以形成茶著。在茶著的理论引导下,人们在茶事活动中不断赋予和升华品饮香茗的文化内涵,逐渐把饮茶与人的精神世界融合起来,从而提炼和形成了中国茶道思想,为中国茶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茶,自神农发现其药用价值开始,便逐步以健康饮品的名目征服人类:先是征服了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接着便是借其生津止渴之功能与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饮品,征服世人。中国茶走向世界,并不仅仅是一种健康饮品的推广,更重要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这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吸收和融合了儒释道最精髓的“勤俭节约”和“以礼待人”理念。


从茶到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茶与传统思想找到了最佳的融合点,其中蕴含着太多古今茶人的心血和智慧。辛苦劳作的茶农,舞文弄墨的雅士,权重一朝的权臣,更有万乘之尊的皇帝,都与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世人留下了不少茶闻趣事。


1.茶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先人最初发现茶,利用的是茶的药用价值,而后人们才又发现了茶生津止渴的饮用价值,随之蔓延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这期间经历了至少5000年的历史。


对于这么漫长的历史,今人几乎很难想象茶是怎样从大自然走出,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国饮”,甚至又是以怎样的形式走出国门流行世界的?因此,若想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我们不妨先了解中国的饮茶小史。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问题,我们无从考证,因为远古先人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太过稀少。但是茶起源的传说倒是很多,我们从中了解到,茶是经过食用和药用两个阶段之后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饮品的。


在这些传说里,流传范围最广的是神农尝百草。民间传说,5000年前,神农氏为解民之苦,尝百草以寻找能为民治病的草药。有一天,先后尝了72种毒草,身中剧毒、四肢无力,躺在一棵树下休息。忽然一阵风吹落一片叶子,香气四溢,神农氏便习惯性地摘了一片嫩叶放在嘴里咀嚼,奇怪的是身上的毒马上解开了。这片叶子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茶叶。自此,神农氏便认为茶能解百毒,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遂向人们推广介绍。


在中国四川省也有一个关于茶的传说:


很久以前,巴山脚下有位老人养了一只每天都生蛋的老母鸡。但是有那么几天,老人在听到母鸡“咕嘎”叫的时候去收鸡蛋,却总是发现鸡窝是空的。老人很纳闷,为解开谜底,便看着母鸡下蛋,结果发现是草丛里有条蛇偷走了鸡蛋。老人很生气,便在鸡窝里放了一个鹅卵石。蛇吞下后,看上去胀得很难受的样子。老人观察到蛇开始吃篱笆旁边一棵树的落叶,慢慢地蛇肚子里的疙瘩竟然消失了。老人于是断定这棵树是棵宝树,肚子胀得难受时便摘食这棵树上的叶子,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此后,邻居要是有人消化不良,老人就给他们摘几片叶子。经年累月,人们发现这棵树的叶子不但能消食,还能生津止渴、提神明目。


2.西周到秦:茶兼有食用和药用双重功能


据东晋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公元前1057年前后,周武王攻克殷商之时,茶是以西南地区特产贡品的身份进入中原并得以流传的。时因交通不便,西南至中原路途遥远,所以,茶运送到中原已不是新鲜的叶子,只能是加工后的干茶。当时,这些干茶是作为食品、药物,还是饮品供应呢?书中没有交代。但据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记载,齐国政治家晏婴常食“茗菜”。由此推断,茶在西南地区最初是被人们作为食物利用的,而且也是以食物的形式传入中原。


另据《神农食经》载,人说“服茶”而非“饮茶”。这说明,人们在秦汉之际已发现茶具有令人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的药用功能和药用价值,并开始有史记载。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在秦朝之前,茶还不是作为饮品存在,而是作为食物和药物的双重身份而被大力发掘和推广的。当然,用这种观念来解释茶的定位,并非牵强附会,因为中医一直坚持草药调养的治病观念,其中也包括“万食皆可药”的食疗法。故说茶兼有食用和药用的双重功能,也并非毫无根据。


3.汉代:茶兼具中药和饮品两种身份


发展到汉代,茶的功能和身份有了新的突破和变更。其生津止渴的饮品功能也被人们逐渐发掘和重视,随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当然,茶的饮品功能被人类发现,并非偶然,其功劳还要归于茶的药用功能和价值。据考证,人们正是在深入研究茶解毒、消食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茶作为中药还具有生津止渴、提神解乏的功能,故此茶便以中药和饮品的双重身份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多以烹煮的方式饮用。


这种论断,司马相如生活的汉文帝至汉武帝时期就有明确的记载。据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记载,茶在西汉初年便因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进入中药系统,虽未曾说明什么作用,但据东汉华佗《食论》和曾广《神农草本经》的记载,汉代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茶最主要的药用价值是能令人精神兴奋。


4.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记载茶的史料远比汉代丰富,自此也说明茶作为饮品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此时,当茶作为纯粹的饮品被普遍接受了之后,人们渐渐地也就开始在品饮中将茶与自己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茶便开始蕴含文化的意义了。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茶开始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发生联系,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开始萌芽。


(1)道家的仙丹灵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人们无力于社会现实,又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故在全社会形成了吃药保长生的风气,尤以文人和皇室权贵更甚。


魏晋早期,人们为求长生,多服金石类药物,最主要的就是五石散,即五种矿物质构成的药。但据学者考证,当时很多史料记载:人服用五石散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反应甚或死亡。因此,魏晋人便开始尝试着服用草本类药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并确定茶具有养生、延年益寿的神奇药效,遂将茶作为可以长生延年的“仙丹灵药”服食。魏晋人大量服用茶,在客观上是希望茶对人的生理机能发挥功效,主观上则表现为人类追求长寿的愿望。这种愿望开始只是追求身体的健康,后来则慢慢发展为追求身心的和谐,逐渐接近了道家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思想。


(2)儒家的以茶养廉


茶在与道家神仙思想发生联系的同时,也与儒家思想结缘,引领了当时人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穷独达兼、勤俭节约”,深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精神生活,并与品茶融合,从而开启了“以茶养廉”的茶文化传统。与当时的奢侈之风相比,很多人以茶来明志,表现自己的节俭,诸如陆纳以茶待客,齐武帝以茶祭祀,桓温以茶下饭等。


当然,在当时的风气下,茶之所以被视作一种节俭生活的象征,不仅是因为它被社会上层和下层普遍饮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价格便宜。也就是说,茶与“俭”这样一种品德建立联系,不是由于茶所特有的物质属性,而是由于茶的社会属性,即茶在市场上的价格所决定的。其间的推动促进,还要归功于深受儒家熏陶的高雅士人,正是他们把茶的社会属性与儒家“穷独达兼、勤俭节约”的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开启了儒家“以茶养廉”的茶文化传统。


至此,茶作为饮品,结缘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标志着茶在历史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5.唐代:茶及饮茶习俗的推广普及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为茶及饮茶习俗的推行与普及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事实上,随着唐代经济及文化的繁荣,茶的品饮迅速成为社会各层人士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习惯,并作为一种文化开始向国外传播。


(1)贡茶的高贵


皇室饮茶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皇室对茶的需求量逐渐扩大,要求入贡的茶也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当时入贡的茶有湖州紫笋和四川蒙山的蒙顶茶。为加强对贡茶的监制加工,唐朝皇室于大历五年(770)专门设置贡茶院,专设州官监制贡茶。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足以说明皇室对茶质量与数量的严格把关,也足以显示贡茶的高贵。


皇室还规定,每年立春时节,必须由地方官员进山监督采茶、制茶,并向京城运送,谷雨时节前完成。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节前10天送到京城长安,以供清明祭祀宗庙之用。这足以说明,茶在唐代皇室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赐茶的荣耀


皇室在享用贡茶的同时,还经常赐茶给宠臣及士大夫。对于这些人来说,能得到皇帝赏赐的贡茶,一方面象征着极高的荣耀,同时又能品尝到名贵茶茗。据史料记载,那时的上流社会饮茶十分普遍,官至刑部尚书的白居易曾在自己的一首诗中把饮用蒙山茶与听渌水乐看成同等重要的事情,表现出高雅的艺术享受。就连官衔较低的孟效也曾多次在自己的诗里流露出向别人讨要好茶的意思。受此影响,唐代社会盛行以茶馈友之风,并衍生出唐代诗歌的一支奇葩--茶诗。


(3)僧人与民间的饮茶


据封演的《封氏见闻记》记载:盛唐时期,广为流行并被人们推崇的佛教禅宗允许僧人饮茶。因此,僧人便以修身养性之名,将饮茶作为寺院必备的生活习惯。同时,又因为佛教在唐朝极为盛行,世俗社会多有“尚佛”思想,便不断有人效仿僧人饮茶,从而加快了饮茶习俗在民间的流传和普及,茶场和茶馆也随之出现。


在唐代,茶和米、盐一样开始向朝廷纳税1.5%,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当时的饮茶不只限于上流社会,民间也是饮茶成风。此时,西南及中原普遍流行的饮茶之风。


(4)茶文化开始向国外传播


唐代,日本曾派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普遍流行的饮茶习惯也对他们发生了影响。他们多在中国学会了饮茶,并将此习惯带回日本。据《日吉神道秘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回国的高僧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另据史料记载,以品饮茶为代表的唐风饮食文化入住日本,对日本的饮食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当时,茶在日本是非常高雅珍贵的,只有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才能饮用,而且他们大都把一边饮唐风茶、一边作汉诗当作最风雅的事。据此,我们可以断定,饮茶被传到国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奇的异域之风,或简单的物质产品,更大程度上是被当作一种文明、高雅的习俗被接受的,且蕴含了多种文化含义,这应该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开端。


总而言之,在唐代安定富庶的社会条件下,茶更普遍、更深入地进入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饮茶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嗜好,同时也作为一种文明、高雅的习俗开始向国外传播。同时,唐代诞生了中国“茶圣”陆羽,他撰写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及茶文化的专著--《茶经》。


6.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在唐代,无论是茶的生产、经营、销售,还是有关茶的文化研究、制茶工艺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上至皇室、下至民间得以推广普及。但相比较而言,宋代的茶文化发展比唐代更有较多的变化和创新。诸如饮茶方式、茶之品种、茶之著作、茶之监管机构等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1)品饮方式之创新


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之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点茶法严格要求茶末与汤的比例,无论是茶少汤多还是茶多汤少都会影响到茶的质量。关于这一点,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所撰的《茶录》中有详细的记录,这也说明宋代上流社会对调茶之法的重视。


与点茶法的严格要求相对应,宋代社会逐渐出现了斗茶之风,即我们今天所谓的调茶技法大比拼。宋代人制定了评判点茶成功的标准,即一是茶汤“面色鲜白”,二是乳花“著盏无水痕”。也就是说,在比赛点茶时,汤色多以青白者胜于黄白。另规定,谁先在茶具上留下水痕为输。


斗茶之风起于福建而后遍及全国,直到今天,福建各产茶区仍有每年评比茶王的活动,很可能就是斗茶遗风的延续。宋代斗茶不仅民间流行,而且文人和皇宫也兴致于此,宋人江休复《嘉祐杂记》中就记有宋代书法家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故事,说蔡襄选用茶中的精品配以惠泉水,而舜元虽取劣于蔡襄的茶,却用竹沥水煎茶,结果胜了蔡襄。随着人们参与斗茶活动的增多,宋代逐渐出现了较多以饮茶为内容的组织,并逐渐形成宋代文人的茶道精神。


(2)龙团凤饼,制茶方式艺术化


随着斗茶风的盛行以及皇室对贡茶质量要求的提高,宋代的产茶区不断创新贡茶的制作方式,产生了新颖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