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文明起源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明起源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明起源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明起源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书籍编号:30056537

ISBN:9787500078241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25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文明起源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引言


“文明”这个司空见惯的词语,你了解它吗?


说到文明,我们会想到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会想到历史上那些有着辉煌成果的繁荣时期。说到文明,我们会想到中华文明,而说到中华文明,我们则会想到汉唐盛世,想到造福于后世的四大发明和璀璨夺目的文学艺术。其实,文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某个时期的辉煌成就,它应该包括在达到这种辉煌成就以前,人类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


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漫长的时期内,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点滴集合。例如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其成果或许是不成熟的、简陋的,但它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时,却意味着人类智慧的开启和文明曙光的初现。这一时期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功不可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华文明值得承继和发扬的,不仅仅是现在为世人所熟知的汉唐盛世等煊赫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文明同样也值得探究。中华文明的发源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源方式,造就了中华文明在漫长的时期内一直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特质。


本书将从中华文明萌动时期开始叙述,直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发展轨迹。火的发明、青铜器的繁盛、文字的出现等等,使我们在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领略到远古时期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一、文明与中华文明起源


1、何谓“文明”


要了解文明,我们首先要了解“文明”一词的含义。“文明”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思是公民的,国家的,社会的,用以表示国家、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见于《周易》。《周易·乾卦·文言》中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意思是:龙(这里指君子)出现在田野上,天下充满文采而显得光明。


《尚书·舜典》中又说:“睿哲文明,温恭永塞。”意思是:国家和社会面貌的开化、光明,富有文采。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明就是有文化。有了文化,人类的世界就出现了发展前进的光明;没有文化,人类就停留在最原始、最蒙昧的状态,就永远在旧世界的黑暗中摸索。只有到出现了文化,人类才脱离了动物界,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生不息的美丽新世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明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和丰富。来看看现代人们对文明的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辞海》的解释是,文明:①犹言文化。如特质文明、精神文明。②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③光明,有文采,光彩。


《辞源》的解释是,文明:①文明,文德辉耀。②有文化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这些解释,表现出人们对“文明”一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文明的内涵和外延都定义得更准确、更清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明”的含义:


①文化。文明与文化的内容最为近似,实际上很多人都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另一种说法。然而使用两个概念指称同一对象必然会含混不清。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文明’一词不妨用来专指较进展的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任何时代和地域的民族、部族或人群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或文明程度不一。


②道德。文明与道德的联系非常紧密,许多人就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文明的。文明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类道德的不断反省和规范。


③进步。文明说的是开化、启蒙,与蒙昧、野蛮相对立。文明是进步的过程,是人类不断从蒙昧向开化、从低级向高级、从野蛮向文雅的发展过程。


鉴于“文明”一词含义较广,本书所说“文明”的含义,是对“文明”较为一致的解释,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这一阶段摆脱了原始社会状态,国家已经产生,并具有一系列较高水平的文化。


文明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继史前社会之后的一个高级的发展阶段,与史前社会相比,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较高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其中国家组织和制度的存在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史前时代漫长的社会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明植根于史前的文化,文明的起源史就是构成文明社会的各种因素在史前时代产生、演进、聚合、升华的历史过程。


本书中“中华文明”这一概念,指中国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民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智慧、勤劳、汗水等所加工和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

2、中华文明衍生的因素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文明的民族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有生命力、最有精神凝聚力、最有前进推动力的文明之一。


打开世界地图,寻找古文明大国的踪迹,你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一个共同点,曾经辉煌显赫的古文明大国大都诞生在北半球的暖温带。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想想看,在那样一个远古的时代,人类如果居住在极寒和极热的地带上,他们需要花费多大精力去应付烈日的炽热和寒风的酷烈,没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人们连生存都维持不了,又何谈文明?与之相反,暖温带却有天时、地利为文明的诞生做后盾。适宜的温度,茂盛的植物,流淌不息的河川,人类在和谐的自然中开始孕育文明。北半球暖温带诞生灿烂文明的另一个因素,是有大河流域造就的平原,大河充沛的水源成为了滋养文明的温床。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北温带大河之畔——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印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过的巴比伦,尼罗河灌溉的埃及,长江和黄河哺育的中国。这些承载着文明、发展着文明、创造着文明的国家的人们,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些伟大的河流身边。


史前时期,农业的文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创造出区别于农业的其他行业,如手工业、纺织业等。因此,农业就是这一时期影响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了,况且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代的作用都不可小觑。在中国,最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事实上只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是农业发生与发展的两大温床。它们紧相毗连,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两个地区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特点的形成以及往后的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成长的能量和动力。


中华文明的产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泱泱华夏,大地面积几乎和欧洲相等,东南为太平洋环抱,西南有青藏高原与帕米尔高原等天然屏障,北纬50°以上基本都是高寒_______与荒漠化地区,这就形成了中华文明衍生发展相对独立与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较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还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不间断地延续发展,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曾经出现过断层或是永远被埋没进历史,如希腊罗马文明和玛雅文明。没有被割裂过而代代薪火相传的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有着不息的生命力,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


中国处在一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相对独立与封闭的地域内,位于北半球暖温带,东临太平洋,幅员辽阔,气候宜人,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各种地形地貌应有尽有,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中国地大物博,与人类共生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界的矿物资源也十分充足,这为中华文明的衍生与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资源,十分有利于内部各种文化的共生与发展;尽管中华文明与外部文明的交流较少,但内部各种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却持续不断,又为中华文明的衍生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部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较早与较长时间内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能不算是一个主要原因。

3、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特点


一部中华文明起源史,涵盖了中华大地上人类生存发展方方面面的历史,它是一部宏阔深厚的人类史。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先行,因此这部恢弘的人类史首先是一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祖先们,在经过极为艰苦和漫长的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岁月之后,终于开创了农业和畜牧业,从而开始了自己掌握生活命脉的历史。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人类经济史中写下了跨越式的第一笔。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了物质基础和更多的富余时间,人们也将注意力不断转向了各门手工技艺以及文化艺术的创造。


因此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起源,也自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实践,对于自然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一系列的发明由此产生。从用石块打制成简陋的工具,到把石块兽骨等磨制成各种精巧的工具,再到用铜制造生产工具,每一步都是了不起的飞跃。陶器的发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日用器皿(包括礼器),它精美的造型和巧妙的工艺,更是珍贵的艺术品;冶金术的发明,象征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早期文明社会——的到来,而其发达则标志着中华文明走向了成熟;漆器、玉器、纺织品制造业的诞生和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许多物质条件。另外,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的天文历法和气象知识也日渐丰富。每一次改变,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艰难中前进的脚步。


中华文明发展史,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史。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极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刺激,但在内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却不断交流、激荡、融合,这一点已为考古学所证明。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最为显著,在中国文明起源史上也最重要。就是在这些地方,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成长发展。


中华文明发展史,又是阶级分化与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演化史。私有制经济的出现,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对立,由此产生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阶级矛盾激化,人类开始进入一个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而这2000多年,同样是阶级矛盾不断缓和又不断激化的过程。


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智慧一点一滴的积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萌动期;新石器时代前期,是中华文明奠基期;新石器时代后期,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形成期;夏代进入文明成熟期;至商代达到文明繁盛期。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之说法,正越来越多地得到考古发现的支持。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5000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文明,和它独特的、多样的起源方式密切相关。


①本地起源,循序渐进。中国由于独特的大陆封闭体系,受大海、高山和丛林的阻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系列的文明因素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通过长期不断地产生、积累、升华,最终形成了华夏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华文明根基牢固,富有韧性和连续性。


②多源发展,殊途同归。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原地区以外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在原以为史前文化很不发达的地区发现了距今5000到4000年期间非常发达的史前文化,比如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这些史证充分证明了中华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有文明发源的火花。因此,最初的文明是多中心的,即首先在若干个地方形成区域性文明中心,然后才百川朝宗归大海,在中原地区集结成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因而中华文明具有基础广泛、向心力和包容力强等特性。


③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广川平原,建立在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的经济基础之上。在黄河、长江流域,几乎所有的“史前”大型礼仪建筑和城垣,主要材料都是用土筑成的,显示了中华文明稳固性强、基础深厚的特点。

二、中华文明萌动期——旧石器时代


1、远古人类的足迹


随着相关材料的发现,中国原始人类出现的时间有愈来愈向前延伸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只有200万年左右。80年代中期,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发掘出猿人乳门齿2枚、恒门齿2枚、带有两颗牙齿的左下颌骨1块。据测定,“巫山猿人”生活的时代距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