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丝绸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丝绸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丝绸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丝绸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书籍编号:30056533

ISBN:9787500082590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13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丝绸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中华丝绸灿烂成锦


引言


中国古老的神话中有一棵扶桑树,高耸入云,云端是天庭,那里有个心灵手巧的织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间有了茂密的桑树林,还响起了咯吱咯吱的织布声,是天上的扶桑树和织女一起下凡,变成了散落人间的桑树和织工吗?是他们带来了艳丽如天上云霞般的丝绸吗?在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大地上,丝绸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那一根根丝线是怎么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的?“锦绣前程”、“青出于蓝”,这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成语也和丝绸有关吗?丝绸在中华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时间的长河中,丝绸如何由涓涓细流汇成了泱泱大河?若想解开上述一大串疑问,那么,请跟随我们的“丝绸史话”,一起遨游神秘的丝绸世界。这里有碧绿的桑叶,神奇的蚕宝宝,银白的蚕丝,飘逸的丝绸,还有精巧的织机,它们是那么美妙,又那么浪漫。


1.东方丝国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闪现出了丝绸的光芒。丝绸比人们熟知的中国四大发明都要古老得多,而它对人类的贡献又绝不逊色于四大发明。锦绣丝绸为中国赢得了“丝绸之国”的雅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同时又与华夏文化息息相关。


东方丝国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中国丝绸史源远流长,已经走过五千多年的历程。我们的祖先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学会了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几千年来,桑叶田田,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最动人的农耕风景。在中国早期的物质文明中,丝绸占有重要一席,在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中,丝绸也占有极大比重。丝绸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


那么美妙的丝绸是如何传入西方,并且在西方国家获得极高声誉的呢?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搭起了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金桥,成为丝绸传入其他国家的大道。在丝绸未传入欧洲以前,希腊罗马人主要用羊毛和亚麻来缝制衣物,不难想象当他们触摸到轻柔光亮、色彩绚丽的中国丝绸时,有多么惊讶和喜悦!在中国丝绸西传之初,它被西方人视为最高等的衣料,价值甚至超过黄金。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丝织品,赢得了全世界的美赞。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技术随着丝绸的外传而传播,使得其他各国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丝绸不仅为中华文明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更为世界文化贡献了辉煌的篇章,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2.文化宝库


丝绸让中国获得了东方丝国的称号,丝绸更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为华夏文化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礼仪,几乎处处可以看到丝绸生产及其科学技术的渗透。


(1)丝绸与文学


丝绸在华夏文化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首先可以从它对汉字的影响说起。远在殷商时期,神秘的甲骨文中就刻写了“桑蚕丝”等字。这些象形字正是来源于植桑养蚕、丝绸织造。今天我们习以为常地以“糸”为偏旁的字,正是由蚕桑丝绸业衍生出来的文字,如“经、纬、组、织、线”等等。此外,我们常用的“机构、综合、分析”等词语以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成语,均和丝绸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机构”现在往往用来泛指机关、团体等工作单位或内部组织,而最早是指织机的结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最初表示一种叫蓝草的染料,在染色后能得到比草色更深的颜色,现在则引申为后辈超过前辈等等。


中国丝绸文化,除了在中国汉字上的贡献外,在中国文学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唱出了中国丝绸文化动人的第一乐章。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暖阳阳,黄莺声声唱,姑娘手提深筐筐,沿着小路走得忙,前去采嫩桑。)此后,以丝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开始陆续丰富起来,诸多文人墨客纷纷以丝绸为内容赋诗作画,留下了“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小说盛行的明清时期,作为江宁织造官曹寅后代的曹雪芹,其名著《红楼梦》中描写了大量的丝织品,使得《红楼梦》一书亦成为研究当时丝绸品种和丝绸织造的重要著作。


(2)丝绸与艺术


飘逸柔美的丝绸注定会成为艺术的宠儿。文人画客以丝绸为底,在其上挥毫泼墨,作画写诗。想象一下,云彩般的丝绸上绘着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山水人物,是多么美不胜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以丝绸为材料的帛画出现,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人物驭龙》帛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完整的独幅绘画实物。到了唐宋,以丝绸作底的书画作品,称为绢本或绫本,依然盛行。明清之际,流行用丝绸来装裱书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宋锦。


与丝绸相关的采桑养蚕、生产制造等题材,也深受古代艺术家的喜爱,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我国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只战国时期铜壶的图案,正是表现众多女子在桑林里采摘桑叶时的欢快场景。历史上描述丝绸生产最有名的绘画作品非《耕织图》莫属。


在古代工艺美术中,丝织品的地位最高,因此常常会成为其他工艺品模仿的典范。从早期的青铜器,到后来的陶瓷、金银器等,都追随丝绸装饰之风。以致有学者考证,\"China\"的原义并非是瓷而是丝。


(3)丝绸与礼仪


从文学到艺术,都能看到丝绸对这些文明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丝绸作为集优良服用性与高度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美产品,本身就是高贵和身份的象征。普通百姓只能以粗布麻衣为服用品,这也是“布衣”之由来。丝绸在产生之初,就和宗教礼仪密切相关。


早期,丝绸被认为是“通天”的载体。因为先民们在观察蚕的生长时,发现蚕的一生由卵而蚕,作茧自缚成蛹,最后破茧而出羽化成蛾的过程,万分神奇。他们开始把蚕的变化和天地生死联想到一起,认为蚕的一生正是人的一生的写照。所以,如果想要死后灵魂到达天国,就必须像蚕一样破茧而出。于是人们在死后,用丝织物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一个用丝质材料做成的人工“茧子”,以求灵魂“升天”。


而丝绸礼仪制度的最极端的表现就是“天子”的服饰—龙袍,以及表明官员品级高低的补服。作为万民景仰的天子,龙纹和带有特定内涵的“十二章纹”成为了皇帝服饰的专用图案。龙纹意味着皇帝乃真龙天子,十二章纹则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和“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山,代表帝王性格稳重;龙,是一种神兽,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里面分别有虎纹和长尾猴,虎纹,象征威武,长尾猴遇雨以尾塞鼻,象征智慧;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弓形相背,寓意君臣离合及善恶相背。


至于文武百官的补服,我们今天在电视上也经常能看到,即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方形补子的官服,上面的图案要么是禽鸟,要么是猛兽。一般文官用禽鸟,武官则是猛兽,从一品大员到九品芝麻官都有相对应的图案,如仙鹤,代表一品文官。可以说,龙袍和补服成为了“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也很好地阐述了丝绸这种特殊材料在“礼仪之邦”所起的重大作用。

二、丝绸的起源


1.桑蚕丝


面对精美的丝织品,人们不禁会问:丝绸是怎么来的?这无疑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桑蚕丝


有诗云“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要获得丝绸,必须要有能吐丝的蚕,而蚕又以桑为生。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将密密桑林中的野蚕慢慢驯化为家蚕,利用野生桑来养蚕。商周时期开始人工栽培桑树,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经过历代良种选汰和培育,形成了以鲁桑、白桑和山桑为主的三个栽培桑系统和江苏、浙江、四川及广东四大主要栽培区。桑叶是蚕的食物,但是桑叶采下来后,不能马上给蚕宝宝吃,需要设法风干,经过整理,并根据蚕的不同年龄段喂给它们切的不同形状的桑叶。


蚕自古被认作吉祥的动物,被冠以“龙精”、“宝宝”等美名。然而人们精心呵护的蚕,一生却十分短暂,前后大概只有40到60天的时间,它需要经历卵、幼虫、蛹、蛾(成虫)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蚕卵是蚕最初的生命形态,它十分弱小,大约1700~2000粒蚕卵才有1克重。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蚕,黑黑小小的,身上长满细毛,样子看上去很像蚂蚁,所以称之为蚁蚕。蚁蚕出生后不久就会吃桑叶,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蚕宝宝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甚至什么也不吃的症状,这种现象叫作“眠”。那它在干什么呢?原来这时候蚕外表看来静止不动,其实在为蜕皮做准备。一般说来,蚁蚕经过四次蜕皮,就可以结茧了。这时人们把它放到稻草上,神奇的吐丝结茧就开始了。从结茧开始计算,大概再过10到15天,蛹就在茧里羽化成蛾。这一切变化正如儿歌所唱:“蚕宝宝,真神奇,儿时像蚂蚁,长大披白衣,吐丝细又长,结茧真美丽。”


熟蚕在结茧的时候分泌的丝液,就是被世人誉为“纤维皇后”的蚕丝。一般一条蚕丝的长度大约在800~1000米之间。蚕吃进绿桑吐出银丝,多么神奇。


2.“蚕神献丝”的传说


虽然我们都知道丝绸是蚕分泌的丝液,但是蚕宝宝是如何被发现的,又为何会吐丝,人们又是怎么想到用丝来织绸?关于这些疑问,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其中传播最广的就是西陵氏嫘祖和马头娘的故事。


(1)西陵氏嫘祖


远古时代,四川地区有一个西陵部落,部落的首领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嫘祖,后来嫁给黄帝为妃。当时西陵一带是一片浓密的桑林,嫘祖偶然间发现桑树上的野生蚕吐丝又细又结实,她受到蜘蛛网的启发,把蚕丝织成绸。慢慢的,更多的人学会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结束了以树叶兽皮为衣的时代,蚕丝业也逐渐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后来,人们为了感念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的功德,就将她奉为“蚕神”,受到人们的无限崇拜,甚至在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对嫘祖崇拜和祭祀的活动。


(2)马头娘的故事


马头娘又称“蚕花娘娘”,是另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位姑娘,十分思念远方的父亲,就对家中的白马开玩笑说:“如果你能把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谁知白马听了这话竟然仰天长啸一声,随即挣脱了缰绳,向外飞奔而去。没过几天,就驮着女孩的父亲回到了家中。从那以后,白马只要一看见到女儿就高兴地嘶叫跳跃。可是人与畜生怎么能够婚配?父亲一怒之下将白马射死,还把马皮剥下来晾晒在院子里。一天,女儿走到马皮边,想到发生的事情,伤心地哭了起来。忽然狂风大作,那张马皮裹住了女孩,不知所终。几天后,人们才在一片树林中树上找到了她,这时女孩已与马皮合成一体,浑身雪白,头也已经变成了马头的形状,嘴里则不停地吐出长长的丝,把自己的身体缠绕起来。从此,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因为它总是用丝缠住自己,所以人们就叫它作“蚕”(缠),又因为女孩是在树上丧生的,于是那棵树就取名为“桑”(丧),这就是桑、蚕、丝的由来。


3.有关丝绸的考古物证


传说毕竟是传说,神话故事终究不能作为丝绸起源的科学佐证。何况丝绸的诞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由某个人物所能发明的。丝绸起源的秘密被深深埋藏在地底下,我们只能请考古学家来帮忙,让出土的丝绸实物为我们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科学的解释。


(1)半个蚕茧


最早的桑蚕实证发现于1926年,我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学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一个距今大约有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物体,引起了众人的关注。经过鉴定,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切割面极为平直,虽然部分已经腐蚀,但仍然很有光泽。茧壳长约1.36厘米,宽约1.04厘米。半个蚕茧的出土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同时也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茧壳的年代是否真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还是晚于仰韶文化;茧壳为何被一分为二?这些问题使得这半个蚕茧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但是作为中国远古丝绸的见证,它一直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了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荥阳青台村发掘到丝织物残片,这些包裹在儿童尸体上的丝织物,属仰韶文化时期,虽然碳化严重,但还能分析出为蚕丝纤维。这说明了早在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蚕桑丝绸业。同时也证明了上述半个蚕茧在年代上是可能的。


(2)钱山漾绢片


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