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孔庙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孔庙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孔庙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孔庙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书籍编号:30056528

ISBN:9787500080534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13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孔庙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孔子


引言


曲阜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一座享誉全球的文化古城。从考古学角度看,这座古城迄今至少有着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史。曲阜声誉的主要缔造者,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名人,这个人就是孔子。他大约诞生于华夏文明史的中间阶段。当他生活的年代,东方人类2500年的经验在他身上总结;当他逝去以后,东方人类2500年的活动因他思想的照耀而熠熠生辉。曲阜人一直津津乐道的两句七言诗,对于过去和未来做出了十分精练的归纳:“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和推崇儒学的标志。孔府是孔子后人居住的宅邸,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唯有孔庙,超越了孔氏家族的局限,同时成为中国历代朝廷、地方政府以及广大民众奉祀至圣先师的地方。在不同时代,孔庙有文庙、鲁司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文宣王庙等不同称谓。经过长期的多样融合,其建筑已经远远超出自身功能的含义,成为中华多民族共有文化的象征。孔庙总是与学校共生并存,祭祀总是与教学密不可分,从而体现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上的孔庙,起源于孔氏后裔对先人的追思和朝廷对贤人的褒奖。在发展的过程中,孔庙逐渐超越了宗族或国家的界限。从孔氏到中国几乎所有姓氏,从鲁国到中原到全中国到世界各地,孔庙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孔庙最初的建立,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前478),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在曲阜的“故所居堂”立为庙,当时建筑只有三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间家常的居室,不断地踵事增华,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盏明灯。西汉司马迁亲往曲阜孔庙参拜,并发表感言:“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博学的太史公比孔子晚生300多年,曾因率直言论而惨遭酷刑,看到生前屡遭挫折的孔子能够于死后受到世代儒生的长久尊崇,感同身受地发出由衷的景仰之情。


西汉以前,儒家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历史文化,并对士人进行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育。汉武帝接受儒生的建议,定儒学于一尊,使其从此享有正统主流的地位,其基本观念和价值标准与国家制度密切联系,具有绝对的权威。对于此后两千余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儒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汉代以后,随着日益显赫的身后名,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历代朝廷的重视下,孔庙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等级不断提高。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492)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南朝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立学校,建孔庙。南北朝时期,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孔庙殿堂之内出现偶像崇拜。东魏鲜卑族的孝静皇帝元善见,则是第一个主张为孔子及其弟子塑像的人。在他的支持下,兖州刺史李廷于兴和元年(539),下令工匠“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中国原有的儒、道两教先前并不存在针对教祖的偶像崇拜,东汉初次到来的佛教亦然。魏晋时期,佛教东传形成又一波高潮,将印度文化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带到中土。为佛、儒等教祖塑像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从艺术史角度看,极大推动了中国雕塑的发展。


唐太宗时,全国各地的州、县学中普遍设立孔庙。唐玄宗时,开始为十哲等塑像。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改称“至圣文宣王”。孔子地位得到最大的提升。


原始的孔庙,只是就孔子生前住屋改设的纪念性建筑而已。从汉代开始,孔子居中国圣贤之首位,受到历代帝王和民众的崇拜。孔庙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在国家制度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地繁荣发展。唐代以后,孔庙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据初步统计,迄至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超过1500处。换言之,大体每个县以上的城镇中都有孔庙。凡是文风蔚起的地方,一定有祭祀孔子的庙宇。反之亦然。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城还是在荒僻的边陲,无论面对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端庄肃穆的孔庙都是华夏文明的一方温床。历经自然风雨和社会动乱,孔庙受到很大破坏,可是现存数量依然众多,其中不少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一种形制严谨而蕴涵深厚的规划和设计,孔庙堪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建筑类型相媲美;它在时间上的绵延之久,在地域上的铺展之广,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建筑类型所望尘莫及的。


1.孔子的生平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过去2500多年历史上,孔子对于东方人性格和气质的塑造,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在世时,他被公认为是知识最渊博的学者;死后,他被尊崇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尽管如此,孔子仍然是一个人而非神,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普遍地深入人心,主要原因是他在很多地方都与普通人那么接近。


孔子的生平


孔子,因父母曾于尼丘山祈祷,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哀公十六年(前479)病逝,享年73岁。孔子父叔梁纥,母颜氏。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乱而迁徙。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直到春秋末年仍固守西周的礼乐制度。特殊的生存环境,对孔子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孔子年仅5岁时,就能组织玩伴模仿祭祀礼仪,在游戏中表现出喜欢古代礼俗的思想倾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成长时期,他的生活中颇多不幸,少年丧父,家境中落。青年时勉强做过管粮仓和畜牧的小吏。可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坚持不懈地用功读书、用心思考,从而在学业上渐渐积累,成就越来越高。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国内发生动乱。出于对僭越擅权者的不满,孔子一度迁居齐国。不久回国,着手修订《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古籍。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担任中都宰一职,又因政绩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前500),齐、鲁两国为了化解矛盾,在边界附近的夹谷小镇会谈,孔子担任鲁国的礼仪官,临场时发挥兵、礼两种力量的作用,使鲁国最终取得胜利,收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处农田。定公十三年(前497),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拆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3家城垣,但未获成功。此后,孔子深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难以实现,遂率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间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未被采纳。鲁哀公十一年(前484),专权的季康子以厚礼迎接孔子回归鲁国。在随后的岁月里,孔子受到鲁哀公和季康子的尊重,但实际上并不能发挥作用。


2.孔子的思想


春秋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孔子思想中新与旧的诸多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孔子部分地继承了先前的天命观,认为天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平或动乱。但他不认同当时盛行的占卜活动,主张“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对于那些缺乏理性却为朝野广泛接受的概念,孔子往往并不直接否定,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孔子注重华、夷之辩,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差别。他把礼看成是社会伦理的规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主张“正名”,力图用周礼去扶正已经扭曲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的改革。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修订古代典籍。他没有撰写长篇巨著,但他的思想精华,集中地收录于《论语》20篇,共一万多字。《论语》是孔子教导的结集,是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老师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关于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此书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传说北宋丞相赵普曾经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铸造民族个性的根本要素。


《论语》集中阐述了“仁”的概念,使其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一切理论和规范,都不过是为实现“仁”而采用的手段。早在秦汉时期,《论语》就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明代末年,《论语》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译为拉丁文,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即“爱人”,并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春秋时已经出现的“仁”,在孔子这里得到进一步推进。在政治生活中,强调“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他倡导“忠恕”之道,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


孔子思想的另一个要点是“中庸之道”,在通常的为人处事中,他主张既不要过分,又不能不足。在主持司法工作的时候,他提出对罪犯采用道德教育和刑法惩处并用的办法,所谓“宽猛相济”。在日常教学中,他注意因材施教,对学生中性格过于强硬的多加遏制,过于谦退的多加鼓励。孔子虽然反对一切过激的言行,但也不赞同貌似忠厚的老好人行为,他曾经指出那些媚俗趋时的伪君子是“德之贼也”。


孔子以好学著称,一生对于各种知识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被誉为无所不知的圣人。可是他自己对此却很清醒,“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谁有知识,谁那里就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孔子遂拜谁为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学说是在前人理性经验基础上的集大成,虽有一些保守因素,但其主体部分有利于社会进步。正因为如此,他所代表的儒学在战国时繁荣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战国末期秦国商鞅变法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焚书坑儒”之后,儒学受到打击。但作为掌管礼乐文化的官员,儒者并未被朝廷完全排斥。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凭借武力而实现,但是如何使之长期巩固,便不是单纯凭借武力就可以最终解决的。这就涉及政治统一与文化统一相结合的困难,即以何种思想为主体重建官方意识形态的问题。其实就思想传统而言,秦王朝继承先前魏国的制度,对儒学始终保持一定的尊重。在秦国和秦朝的历史过程中,儒学的影响力始终存在。近代学者梁启超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始皇焚坑之虐,后人以为敌孔教,安非然也。始皇所焚者,不过民间之书,百家之语;所坑者,不过咸阳诸生侯生、户生等四百余人,未尝与儒教全体为仇也。岂惟不仇,且自私而自尊之。其焚书之令云,有欲学者,以吏为师,非禁民之学也,禁其于国立学校之外,有所私业而已。”


西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帝国进一步得以巩固,孔子的思想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所以得到朝廷的空前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此后,历代王朝步步神化孔子,抬高儒学,终使孔子的思想和学术一支独秀。


就个人的人格而言,孔子朴实正直、乐观开朗、积极进取,毕生追求真、善、美,致力于理想社会的实现。他的成功与失败,与他的思想相关,更与社会和人生的局限密不可分。他不是神,他的品格和行为中不免有着消极成分。人们可以看到他的缺点和不足,然而更应注意,几千年来影响中国和世界,特别是影响知识分子的,主要是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孔子思想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多领域所发挥的巨大影响,持续至今且绵延不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学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19世纪中国在列强的侵扰下趋于衰落,很多学者将其归咎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孔子受到更大的批判。可是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蒙上一层灰尘而已。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的崛起,中国和海外的一些学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很多新的认识。

二.南北孔氏家庙


1.曲阜北宗孔庙


今天的孔庙分布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2000多座。作为人类精神遗产的载体,孔庙受到全球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和崇敬。这一精神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了血缘、种族或文化的界限。孔子思想的影响,如同重物落在平静湖面上生成的同心圆波纹,一圈又一圈,虽然界域越来越大,可是圆心始终存在,这就是由山东曲阜阙里孔子故居扩建而成的孔庙。曲阜孔庙最初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