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汉字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汉字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汉字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汉字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华文理有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书籍编号:30056522

ISBN:9787500084068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1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汉字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源远流长:汉字的起源与类型


引言


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则扩展了人类的智慧。文字是人类跨越蒙昧野蛮而走向文明的标志,汉字则是中国文明开始的标志。文字是人类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有了文字,人们的信息才能够远传,人们的思想才得以积累。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古国都曾创造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的圣书字以及汉字等。因此,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的基本的、必要的标志。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行,许多古老的文字都被历史湮没而成为死文字,甚至被人们忘记了无数个世纪。而汉字却伴随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华夏儿女都无法割舍对汉字的深情,都魂牵梦绕着汉字的前世今生以及她所承载的文化魅力。


那么,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又如何流传衍变呢?当语言的传播羁绊于空间和时间时,人们如何存留记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又经历了哪些原始的酝酿过程?这些神秘的问题时时叩问我们的心灵,激励后人不断探索。


让我们走进汉字长廊,开始这趟探索神秘的旅程吧。


1.汉字的起源与类型


东汉时,许慎《说文解字》曾提及一个神话传说:神农氏是中华先祖之一,他教会先民们用结绳与契刻的方法来传言记事。由于结绳本身的缺点,这种传播信息的方法无法克服时空的制约,因此,一种新的传言记事的符号--汉字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仓颉造字的神话最为著名。战国时期,《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关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聪明异常,智慧超人,具有通达于神灵的能力。传说他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印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记载的仓颉造字的史料最为详细,他说:仓颉也叫皇颉,姓侯冈,黄帝的史官。因为他长了四只眼睛,具有了常人无法达到的能力,能够明白上天的意愿。向上的眼睛能够看到日月形成的势态,向下的眼睛能够察觉龟甲鸟羽的纹理等。他扩展了伏羲所创作的文字,后人把仓颉所造的文字称为古文。宋代所刊刻的《淳化阁帖》搜集了他所创造的二十八个字。所以,人们把仓颉称作古文之祖。


现发掘的汉代古墓中,人们发现了最早的仓颉画像。他端坐于地,脸上赫然有四只眼睛。汉字的产生是如此惊天动地,人类从此打破了天神对于信息的垄断,把信息传播的钥匙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古人曾如此描述,“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与仓颉同时代,存在许多创作文字的人,为什么只有仓颉一人造字的故事流传下来?其实,仓颉可能是当时一位整理汉字的智者,他整理统一了当时的文字,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这也许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能够流传的重要原因。仓颉造字逐渐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了中国人崇拜汉字的民族意识,以及炎黄子孙对于汉字的情感。


但种种神话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汉字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郭沫若、于省吾认为:汉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半坡陶钵口沿上刻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郭沫若先生认为这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而于省吾则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如果这些刻划符号就是汉字的源头,那么这些类似汉字的刻画符号广泛地分布于中华大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长江中游的大溪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的史前陶器和玉器,这些器物上存在着很多的刻划符号,与后来的甲骨文系统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具有了文字特征的符号称为初文,其字体结构与甲骨文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这些符号就是最早的用图画的方法来创造的文字,被称为“象形字”。虽然它们还不能完全记录语言,但语言中主要的信息都已经被凝聚在这些符号之中了。


从汉字的出现至汉字隶变之前,汉字一直保持着一种象形的原则,但是隶变以后,这个原则大概被抛弃了,汉字舍弃了原来古文字的“随体诘诎,画成其物”的象形手法,变成了由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等笔画组成的方块字。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使用的文字相比,汉字的发展演变从未间断,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那么,汉字是何种类型的文字呢?


汉字的类型与其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密切相关,汉字综合使用了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类字符符号。就造字规律而言,无疑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以形体表意为主,兼能表音,是音、形、义三者的完美结合。


自古及今,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六书”和“三书”两种说法。


“六书”一词源于《周礼》。许慎认为“六书”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汉字的构造规律,在《说文解字·叙》中进行了阐释,大意如下:指事,就是某字一看就能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如“上”、“下”;象形,就是某字的字形被画成了它所表示事物的形状,笔画随事物的外形而曲折变化,如“日”、“月”;形声,就是用与字义所表达的事物相关的字做形旁,再用比拟新字读音的字为声旁来造字,如“江”、“河”;会意,是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来表达该字所要表达的意义指向,如“武”、“信”(“武”即“止戈”,“信”即“人言”);转注,指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老”、“考”;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依据其读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这个字所指代的事物,如“令”、“长”。


在甲骨文、金文中,指事和象形的汉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比如,“鲤”、“鲮”、“鲩”、“鳅”等都是鱼类,但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与所指物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虽然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字的,但此后都以此为依据再造新字。


“三书”即把汉字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三种类型。


象形字是以象形手法所创造出来的汉字。此法造字形象地表现了字的涵义,它们都是独体字,经过发展演变,原字的形体改变了,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后来逐渐变成了后来方正的体式。如“日”、“月”、“云”、“雨”等字的篆书字体。但象形字无法表达抽象涵义,所以就有了会意字,会意字适合表现抽象内容,即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如“出”、“立”、“伐”等字。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涵义,却无法识读声音,形声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汉字,则解决了此难题,形声字兼表音义,字形既反映意义,也标示声音。如“爸”、“芭”字,“巴”表音,“父”和“艹”表形,如此搭配组合,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汉字中形声字约占90%左右。


汉字以形表义、表音的性质决定了其形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那么,汉字形体蕴藏了哪些奥秘呢?

二、百变魔方:汉字形体的演变


1.古文文字的形体演变


即使从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演变历史了。汉字发展的演变经历了古文文字和今文文字两个阶段。一般认为古文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等字体。今文文字包括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


古文文字的形体演变


唐兰先生认为古文文字可以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四类,而王国维先生则把春秋战国文字分为东土文字与西土文字两大系统。其实,现存殷商文字主要以甲骨文为主,西周文字主要以金文为主,西土文字即秦系文字,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以及山(翻译时注意,此“山”指崤山)东各诸侯国所使用的文字,大致与六国文字的涵义相同。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甲骨文、金文、东土文字和秦系文字的演变顺序作为古文文字形体演变的进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出土于殷商中后期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附近地区,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据统计甲骨文有近4000个单字,已解读的不到2000,其余约一半的都不认识,大多是一些古代氏族名、人名或地名等。


甲骨文是殷商中后期文字的代表,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它的构成方式相当完备;甲骨文的符号化程度很高,说明它是经过长期发展的文字;在甲骨文里,单个字的写法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就是说异体字比较多;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明汉字向表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文字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基本性质。由此可见,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历代商王都信奉鬼神,凡事都要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除了占卜刻辞以外,甲骨上还有少量的记事刻辞,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所以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偶然发现了甲骨文,并确定了甲骨文的价值后,历代学者前仆后继、呕心沥血对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出版多部关于甲骨文的著述。


综合前辈的研究成果,甲骨文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以大字居多,展示了雄伟瑰丽、刚劲挺拔的艺术风貌。中小字体则体现了工整秀美的风格。祖庚、祖甲时期的甲骨文行款整齐,字形端正,大小适中,风格整齐谨饬。廪辛、康丁时期的甲骨文行款爽朗烂漫,但逐渐呈现草率的书写倾向。武乙、文丁时期的甲骨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粗犷古朴,后期严整秀丽。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文字体虽细小,但一丝不苟,呈现出精致工整、细致茂密、飘逸俊秀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以刀为书写工具,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这种书写特点使得甲骨文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笔画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直笔较横笔为长,形体瘦长,结构还不固定,形体参差变化,大小不一,具有天真烂漫的艺术情趣。郭沫若先生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现存于世的甲骨文,足以称得上那个时代的书法精品,不仅契刻精巧,而且字体优美,章法结构相互照应,井然有序,数千年后,依然令人神往。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其与金属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从字体上看,金文与甲骨文之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图画性很强,形体没有定型,但在成熟度上比甲骨文提高了。


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青铜器上刻的文字叫款,写的文字叫识,人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款识。金文历经了1200余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据容庚《金文编》统计:金文单字数共计3722个,已识的字2420个。


金文文辞称为铭文。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14000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约10000余篇,春秋战国金文3000余篇。西周时毛公鼎上铸刻的铭文是现存最长的铭文,可谓洋洋大观,共497字。


据现存资料,金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大盂鼎》为代表,与甲骨文相似,其特点是笔画呈现出首尾尖细、中间肥粗的重笔;字形大小均匀,斜正有态,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象形意味;风格上表现为点画圆润、体势雍容大度。中期以《史墙盘》为代表,起笔、落笔、行笔、转换从容有致,用笔圆匀,柔和流畅,装饰性较少;结构紧凑严密,平直稳定,纵横有序,形成了行距小、字距大的章法风格。后期以《散氏盘》为代表,逐渐形成了粗细匀称的线条,用笔圆转周到,纯净优美,结体端庄雄伟,字型大小整齐。


金文大部分是制作铜器时用模型铸的,所以笔道有粗有细,以粗为主要特点。早期金文的象形意味比甲骨文还要浓烈,到了西周后期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笔道由粗笔道变细,逐渐线条化、平直化,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了,符号化程度提高了,书写方便了。


由于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同于甲骨文,在形体结构和笔画等方面,金文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笔画线条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