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剑梅著
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02661
ISBN:97875630616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
作者:吴剑梅,鲍仕才
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ISBN:978756306163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壁画是依附于人与建筑空间的一种最古老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对寺观、墓室、石窟等宗教壁画艺术的研究非常多,而对“人”居住的生活空间关注极少,对地位不高的民间手艺人所绘制的民居壁画作品的关心更是不多。今天,我们课题组成员对蕴含浓郁乡土气息和人文内涵的古民居壁画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将“人”与“作品”、“风俗”与“艺术”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与您一起走进人民,去品读老百姓内心的精神家园。
两年来,笔者与科研组专业同仁们不辞辛苦,实地走访了浙中、浙西南一带金华、丽水、衢州、台州、温州等地的乡村近一百七十余幢古民居,收集了八千余幅具有科研价值的古代民居壁画图片及部分影像、文字资料。每到一处,我们都尽量找到屋主或地方文化研究者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交通越是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金华、丽水、衢州、台州山区的古民居壁画遗存较多也相对完整,杭州、温州区域的古民居壁画遗存很少,像浙中武义县俞源村这样保存完整、体量如此大的古民居壁画村落在全国更是不多见!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俞源民居壁画艺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民居壁画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使我们看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我们通过对中国太极星象村俞源的50多幅古民居壁画进行走访摄影、摄像、访谈记录、图片分类、设计、逐图解读及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等方式进行系统研究,介绍了俞源村及其姓氏来源,俞源村古民居,壁画的空间布局、样式、特点及不同题材壁画释义等方面内容;从生活美学、壁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艺术作品与地方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与地方百姓文化相联系深入分析、解读壁画艺术,有助于了解图像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联,也为浙江壁画艺术研究拓展了空间;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民居艺术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对乡村文化的振兴和民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后续研究的方向和信心。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古民居壁画遗存的现状及其保护的迫切性。
现在,我们把俞源村古民居壁画的真实面貌展现给大家。本书在图片处理上避免内容、表现形式重复或相近,尽量保留原貌的原则下,精心选取辨识度高、边饰丰富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图片,但由于建筑空间位置如檐下、门框、窗楣距离太近,以及烟熏、春联张贴的影响,致使图片裁切困难,不够整体,因此我们对图片外形进行了设计,希望此书能被观者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阅读,没有太多的难度和负担,也由此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旨在呼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以引起更多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关注。古民居壁画多散落在偏远地域,绝大多数是民间无名画工所作,姓名无可查询,两年来我们以最快速度抢救、记录了这些民间无名画工们的心血遗迹,为民间壁画艺术及文化遗产保护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此,只愿实现“无名画工如兰菊,人间踪迹不可弃”!
作者 写于浙江丽水
2018年5月27日
一、俞源中国太极星象村史说
1.俞源村来源
浙江武义县俞源村是中国唯一的太极星象村,也是江南俞姓聚居名村,因其独特的仿太极星宿的建筑格局、保存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以及周围秀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遐迩,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关于俞源村的来历有一些说法,一说南宋时期的俞姓始祖俞德往返八婺之间,因钟爱俞源山水而择地定居。二说很是神奇!据坊间传说,俞德病逝,其子俞义护柩回杭,途经朱颜村夜宿,次日见紫藤缠棺,以此为奇迹,遂停棺入葬,并留下守墓,对于这个说法也没有确切的考证。根据多处史料记载,俞德确为俞源村俞氏家族的第一世祖,王文政先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俞族续谱·序》中说“自宋末俞源俞氏始祖俞德自武林徙于此”;俞氏后裔俞松发在《松楼笛韵》中也叙“从明洪武开始的文字记载,都说俞德爱九龙山水之胜而创居之”。在《武义县志》(1986—2005)中也有佐证:“俞源俞氏始祖俞德,字处约,祖籍武林(杭州),据传,在南宋末年仕松阳教谕,宋末元初因避乱,率家仆居九龙山下,从此代代繁衍,日益兴旺。”除了传说之外,还有现藏于武义县博物馆内的两通墓碑,亦能为俞源俞姓源起提供证据。一为俞处约之子俞庭坚所撰的俞处约铭文;一为俞处约之父俞梦椿铭文,为俞处约及其兄等所撰。在这两通碑上,记载了墓主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和迁徙至武义的情况、生平事略,研究者断定,墓主就是武义俞源俞氏之祖。
俞氏先祖至俞源村后以教学、务农为生,从南宋至今,已经历750年,计31代。其中五世祖俞涞在俞氏家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今在俞源村传承下来的均是俞涞的后代,而俞涞两兄弟的支脉仅延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其中俞汪传8代,俞浪传16代。俞源村从明代起,其主姓就以俞姓为主,大约占八成,其次是李姓、董姓等一些人数很少的姓氏。
自俞姓始祖迁居俞源村休养生息,族人开始各自择地建屋、经营主业,后经过不同时期的拓展建造了大批的建筑,形成了俞源村庞大的古建筑群规模。早年间俞氏家族的房屋多建在村东北部,当地百姓俗称其为中宅片、下宅片。族人大多以外向型农耕经济为主业,经营田产租赁、经商等。现留存的多为清代古民居,体量大,庭院开阔,构建装饰较精美,壁画留存量大。而位于西南地块的前宅片最初住民以李氏宗族为主,他们主要经营药店、商铺等内向型经济产业。前宅片如今仍留有明代建筑,建筑体量较小,木结构简约,屋内装饰较素朴,较多房屋连廓相通,书院、养老轩、香火厅等公共建筑功能较多,壁画遗留不多。如今,俞源村现存古建筑395幢及堂楼、厅、阁、院、馆、祠、庙等遗迹,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均名扬四方。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县题赠的万春堂“惠及行旅”匾额都证明了俞源村悠久的历史。
2.太极星象村起源
“宣邑山水,惟俞源为最胜。”俞源村的美在民国年间的《宣平县志》就有记载,明代就有九陇耕云、龙宫瀑布、啸云秋猿、硖石潮音、琳宫晚钟、雪峰晓霁、西山暮雨、双溪钓月等“俞源八景”的美誉。俞源村四面环山,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发源于南部栖霞山脉的俞源双溪绕村而行,其中源自九龙山南端的银河溪串村而过,与另一条源于大黄岭的西溪在村西汇合为俞源溪,在村口呈“S”形向西北流去,最终在下杨村汇入熟溪,流入武义江、钱塘江,俯瞰可发现这条贯穿村庄的“S”形河流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天然太极图地貌。经过地方文化人士的研究,处婺第一祠——俞氏宗祠恰好坐落村东南侧即太极阳鱼的鱼眼位置,而李氏宗祠处于西南侧即阴鱼地块的鱼眼区域。先祖的苦心经营,营造了如今神秘的俞源太极村。
俞源村的神秘不仅是因为它拥有天然的地理环境,更因为民间流传此村与大风水家刘伯温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太极星象村的布局,坊间流传着俞源祖先与刘伯温的传说:早年间的俞源村常发旱涝、瘟疫,民不聊生,当时与俞氏家族有密切交往的刘伯温就着手设计并指挥重新建造了俞源太极星象村。他将村口的直溪改为“S”形曲溪,并在阳鱼身上造林,阴鱼身上开田,太极图与围绕村子的十一道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村口风水的好坏可以决定当下的和子孙数代的生活,水是财富,“曲溪”的设计和种树是将村的水口锁住,为了聚财聚气。村中的二十八处古建筑,则是按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排列,并在其中穿插着按北斗七星状排布的防火、防旱用的七口水塘,它们分别代表破军星、武曲星、廉贞星、文曲星、禄存星、巨门星、贪狼星。据说,俞源村被重新设计为太极星象后就从未发生过洪灾,从此百业兴旺,名人辈出,百姓安居乐业,俞源成为明清两代婺处两州最富有的村庄之一。这个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深入人心。
对刘伯温设计俞源星象村的传说虽无确切考证,但村里百姓对此仍抱有坚信的态度,对太极的威力更深信不疑,敬若神灵。于是,太极文化在俞源及周边村庄的民间信仰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最鲜明的主题符号。在俞源村的卵石路、墙壁、梁柱和雀替、牛腿等构件以及梳妆盒上,都能见到大量阴阳太极图。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有各种形式的太极符号400多处,太极图的数量之多极为罕见。
俞氏族人与刘伯温的感情深厚,这在《俞源俞氏宗谱》中有记载。刘伯温曾为俞源村做过四件大事:一是为俞涞子孙辈取字,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字,而这十个字中“仪、像、权、衡”四字,据专家说是含有天文意义的。二是1358年,正是俞涞去世后一年,刘伯温为俞涞谢世作《像赞》云:“结庐人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之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赞美俞涞一生淡泊名利、隐德不仕的高尚品质,喻其有陶渊明遗风,可见刘伯温对俞涞的人品十分称道。三是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征召,与宋濂、章溢、叶琛赴金陵。刘伯温曾对朱元璋上《陈时务十八策》,佐命军中,并作招抚榜文,命俞涞的民兵队伍为地方武装。时元末政乱,朱元璋忙与西线的陈友谅60万大军角逐,正需要民间的武装力量作后盾,这也充分说明刘伯温对俞涞及其后人是十分信任的。四是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刘伯温仍参与机密谋议,但他还念念不忘与武义俞涞的友情,向朱元璋推荐俞涞孙俞继祖为南京锦衣卫镇抚一职。因此,俞源百姓对刘伯温感恩不尽,为其画壁画为后世代代传颂。在俞源民居真南屋、谷仓楼和金屏楼内仍遗存三幅反映刘伯温设计太极星象村的壁画《五老论太极》,这些古壁画正是俞源先民富有文化素养遗风的流传。玄妙的地理特征和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使俞源村有了中国唯一的太极星象文化现象。深入研究俞源民居壁画装饰艺术及其背后的人文内涵,可还原一个地域文化的原貌,对古迹文化的保护、历史研究、文化探索、地域性元素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
二、俞源古民居与壁画概况
“民居”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的房屋,包括祠堂、书院、戏台、庙宇等,是与百姓市井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的诗中已道出了古人对“家”的热爱,人们对房屋的营造总是把人作为最大的考量,赋予其很深的情感。古人喜欢在家的墙壁、梁架上雕刻或绘制书画来装饰美好而温暖的空间,用它们来诠释人间最淳朴而富有人情味的传家精神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1.俞源古民居
一个地域的民居文化形成离不开自然、人文的积淀,俞源山区闭塞而复杂的地理条件以及地域人文深深影响了这一带百姓。明清时期,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受发达的江南文化辐射得到发展,许多名门望族、巨贾商富等纷纷移民至浙中修建大宅,致使山地、水乡文化融合,当地玄学、理学思想的渗透,形成了山里人开放、务实、勤劳、简朴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民居建筑。也正是俞源人勤俭治家的风尚,造就了俞源村大量的水墨壁画,而不是奢华的雕刻装饰。
道教文化思想对俞源人影响深远。据记载,著名道家代表葛洪、陶弘景、叶法善都曾在浙中、浙西南山区炼丹修道,他们主张佛道双修,佛道的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俞源村古民居壁画之中,在高座楼院墙上就绘有多位历代道教名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浙东四先生之刘伯温、宋濂和著名理学家吕祖谦都曾在这一带活动频繁,在《宣平县志》中,记载了俞道坚与元末明初江南四才子刘伯温、宋濂、章溢、苏平仲“交游不倦”的情形;俞源与吕祖谦、朱熹的关系在《俞氏族谱》中也有印证。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曾在武义明招寺开堂讲学,推行理学,明招文化在此盛行,理学的传播也影响了俞源人的思想。理学与“太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朱熹说:“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万物中皆有一个太极,即‘理’。”理学认为“天”具有义理的意味,“人”是由二五之精合成的,二即阴阳二气,五即五行之理,天人合一思想即是太极的最高价值,阴阳八卦说、星象说、风水观念、隐逸文化及崇尚自然的精神是其核心,因此,“太极”思想对俞源村的民居建筑和百姓的生活影响深刻。
俞源村位于古时婺州与处州交界处,在历史上曾是金华通往丽水、温州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俞源村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与金华、东阳、丽水等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一脉相承,既有“粉墙黛瓦马头墙,高墙大院精雕饰”的江南民居建造传统和风格样式,又与周边地区含蓄内敛的风格面貌有明显的区别。俞源村的民居往往因地制宜,取当地卵石、木材择地而建。据载,当年建高座楼时,主人用每十五里溪中精选出的五斤鹅卵石来铺置地面,可见屋主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建筑庭院宽敞,天井开阔,大开间、门楼高耸,更显大气恢宏。布局上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建筑形制以前厅后楼的合院形式为主,一般为两至三进的院落,房屋朝南为主,左右为厢房,建筑的开间规模从三间到五间不等,强调中轴对称和主次关系,规模大的建筑则在主体建筑外加附屋、书院和藏书楼等建筑物,各厅堂由檐廊井字形连通,各厅堂建筑都有堂名,如六峰堂、裕后堂、上万春堂、下万春堂、佑启堂、精深楼、高座楼、七星楼等,且各有特色。建筑营造上重视装饰,强调风水,往往在主要建筑的梁、枋、檩和檐口精工细雕各种吉祥喜庆的图案和阴阳太极的符号,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在院墙上绘有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形象生动,技法娴熟,绘制水平已超出了一般匠人的水平,有一定艺术高度。
幸运的是,由于俞源坐落在偏远山区,长期交通不便,受外界破坏较少,更由于俞源村民对家族的热爱,在特殊时期运用智慧保护下了如今的俞源古民居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俞源古民居和壁画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俞源村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朴素古拙的古民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美,更是它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2.俞源古民居壁画
在浙江美术灿烂的文化宝库中,俞源村壁画是富有特色、难得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上,老百姓居住空间内的壁画很少得到重视,然而,住宅与人生的关系却是最为密切的。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住宅建筑,古构较少,生活之需随时修改重建,故现存住宅都近百数十年,而在建筑种类中,惟住宅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或许是因为民居壁画绘制的画工大多是地位不高的民间手艺人,水平参差不齐,民居壁画才被忽视的吧。古代的史论典籍对历代壁画家的论及也不多,即便曾是壁画家的画圣吴道子、顾恺之等名家在典籍中记录的也只说“道释”“神佛”,并不提壁画家身份。虽然民间画工地位不高,但他们大多来自平民百姓,十分熟悉当地的民俗和信仰,因此,所绘的壁画更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人文特色,我们从普通人家的壁画里亦能读懂老百姓内心的精神家园。
俞源民居壁画是富有特色的,在笔者看来,除了前面所说的地理环境、地方人文因素外,气候对地方壁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浙中潮湿温润的气候、山林地理,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审美倾向。南方山林温润的气候条件适合水的施展,相对北方色彩热烈、华丽厚重、粗犷豪放的重彩壁画来说,俞源村的古民居壁画则多以黑白水墨勾勒绘制,略施彩墨,以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方式,显得温润简雅,稚拙脱俗。黑、白两极色的运用,正是太极文化的体现。黑、白,即无色,无色即无极,无极即太极,是最朴素、最庄重也最包容的色彩。以墨色胜无色的表达方式,正符合太极星象村百姓特有的文化信仰,也体现了老子《道德经》中“见素抱朴”的美学思想。
俞源壁画内容多以太极图、自然风光、鸟虫花卉、瑞兽家禽、壁书、市井民宅、农耕樵夫的田园生活、当地人崇尚的道家人物、戏曲故事为主,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有的朴拙意趣,有的简约雅致,耐人寻味。其中太极图案最具特点,在建筑构件的梁柱、雀替、牛腿,以至梳妆台盒、笔筒等生活用品上,都雕绘大小适宜的太极图案。无所不在的太极图已成为俞源村人们心中的图腾。我们发现,仅太极图壁画就有二十多处,与祥云、莲纹、缠枝纹、牡丹纹等组合装饰,极有意味。由当地书画名人俞锦云亲手绘制书画的书法厅壁画,其风格颇有宋画遗风,典雅简约。丰富的壁画图案蕴含着儒道释文化,既装饰美化、祈福纳吉,又能伦理教化、光大门庭,处处传递百姓最朴素、美好的家风,成为鼓励人们和谐生活的精神力量。
世间只有包含情感的东西,才能保存永久。俞源古民居壁画规模大,保存完好,成为百姓居家装饰、文化传家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作为时代文化载体的古代民居壁画,遗存保护现状堪忧,目前,俞源村保存完整而大体量的古民居壁画为清中晚期最多,明代的已甚为罕见。
当地习惯把俞源村分为前宅片、中宅片、下宅片三部分。前宅片建筑时代较早,几乎每座民居的墙壁上都绘着壁画,但其破损相当严重,保存相对较好的是明代急公好义宅,后来修建的敦厚堂以及在万花厅遗址上修建的居慕荆卫宅保存良好。中宅片建筑质量高,造作讲究,规模和体量一般较大,壁画保存程度也较好,主要有下万春堂、精深楼、高座楼、裕后堂、上万春堂、金屏楼、井头楼、七星楼等。下宅片建筑保存程度一般,其中谷仓楼、青峰楼、佑启堂、陈弄屋、四星楼、真贞楼、六峰堂、六基楼、书厅楼、进士楼的壁画保存相对较好。
俞源的民居壁画多是生活在本土的泥水匠或是当地有些文化的乡贤创作实践的作品,当地人称壁画为“泥水画”。民间画工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美术训练,但掌握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首先在披灰外墙和室内板壁上进行设计,再用刻刀刻画结构框架,然后用毛笔和自制的植物或矿物颜料绘制。我们在调研中听当地百姓讲述在特殊时期如何保护壁画的故事,深为感慨。期间也发现了不少由前朝绘制、后代重修房屋时,再在原壁上敷泥重绘的多层壁画,这些壁画很有特色。经过多次重绘,其变色速度反而减慢,有幸遗存下来。由于雨水、阳光的侵蚀及烟熏、张贴等人为原因,建筑墙壁有的开裂,有的剥落,更多的是被粉刷一新。多数民居内遗存的古代壁画损坏非常严重,很多壁画已逐渐隐落,失去了本来的样貌。如今的新农村建设中,已消失了一大批古民居壁画,虽然有许多新壁画产生,却难发现有价值的作品,或许在今后的某一天,这些昔日先民的精神符号将会真正地消失。像俞源村这样保存大体量而又完整的民居壁画的在全国也不多见,现遗存的部分古壁画将成为浙江民居壁画艺术的典范。
三、俞源古民居壁画的空间布局
美的空间,深藏着人性的温暖。住宅、祠堂内外的门、院、厅、屋构成了传统民居基本的生活空间。俞源古民居内部空间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屋内墙板、天顶,外部的主要绘于门、窗、檐、墙头、墙角等结构上,于是屋顶梁架、门额、窗楣、马头墙、檐廊、院落、天井的围墙成为壁画装饰的最主要集中处。工匠们在这些空间描绘一幅幅趣味横生的壁画,抒发着他们既浪漫又质朴的情感。每一幢民居的墙上都展示了一幅幅如诗般的山水画卷,流淌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遗存在俞源古民居内的壁画已成为人们追寻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在此我们带您沿着大门、外院、天井院落、后院等空间轴线出发,慢慢领略太极星象村古民居壁画的风韵,品味古人的生活品质。每走进一幢古民居,总有许多感动,更有几分心痛。
马头墙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俞源民居的标识性建筑,当地称其为女儿墙、美人背,有三叠或五叠。古人造墙既考虑挡风又注意防火,其功能重大,因此,俞源人对马头墙的装饰也格外重视。翘檐之下及侧边处一般都绘有花卉、风景、书法、戏曲人物,内容相互穿插,层叠有序,韵律之美扑面而来,让马头墙更添了人文诗意。
俞祠宗祠马头墙檐下
门头
门是民居的入口,连通室内外各个部分的空间,也称门脸。古人讲究门风、门望,门成了一个宗族、一个家庭的象征,也表达了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入口装饰尤为重要,像六基楼的门头绘有童子习武,高座楼的入口院墙上画有苏轼的《放鹤亭记》选段的墨书、山水、翠竹等二十余幅壁画,笔力纯熟又不失俊雅之气,据说这是屋主本人所画,未踏入家门就可探知宅主是知书达理之人,丰富精美的门头壁画彰显了主人的财富和家风。
俞源村六基楼
俞源村高座楼门楼与外院墙
窗楣
窗是建筑的眼,各种形状的花窗是俞源村古民居的遗风。画师巧妙构思,在花窗四周用淡雅的墨色精心勾勒祥禽花草,让人有一种『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的意味。壁画与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形成了和谐质朴的统一体,成为俞源民居中最有乡土特色的亮点之一。
俞源村宏宾楼后墙
俞源村万花厅后墙
俞源村高座楼院墙内
天井院落
俞源村的古民居多为二进或三进合院,建筑开间为三间到五间不等。院落一般分为外院与内院,是公共和私密空间过渡之地。围合的院落中多数有一个大天井,也有少许人家设二到三个小天井的。天井是民居院落中天、地、人共存的地方,这里的天井相比徽州民居的天井更宽敞,人们在此栽花观星,采光纳福,天井成为居室内最有魅力的起居空间。人与天井院墙上的山水、花鸟、虫草、仙人等壁画交融,恰似『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树,辟乾坤于洞里』的闲适而温馨的意境。
俞源村真贞楼内院
俞源村精深楼内院
俞源村谷仓楼天井内院墙
俞源村谷仓楼外墙
俞氏宗祠内墙
祠堂是家族最重要的礼制空间,因此装饰也最花心思。我们在走访中所见最华丽精美的壁画大多集中在祠堂内。墙上壁画多绘仿木梁架样式,或大幅先祖故事、历史名人故事、道家人物、吉祥花鸟壁画,有彩绘,也有水墨画。如俞氏祠堂大门进口,戏台后的梁架墙上画有多幅壁画,壁画与木梁架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在视觉上既装饰了墙面,又有扩展空间的效果,绘制的精心程度在金华、俞源、浦江、衢州、丽水等地祠堂可见一斑。
俞氏宗祠戏台后墙
天顶藻井
藻井多用于高规格建筑。天顶壁画大多绘于祠堂的戏台藻井上,形制以八角形、圆形居多,内容多花卉禽鸟、龙凤祥云、名人故事等,绘制追求对称均衡、层次分明、布局饱满。藻井壁画赋予人们无限的遐想,也蕴含了人们对天崇拜的心理。走入戏台,闭目静观,幽幽曲调如绕梁入耳。俞源宗祠戏台后方『碧雲天』三个字,相传为清末状元曹鸿勋的手笔。
俞源村俞氏宗祠戏台
天顶藻井
藻井多用于高规格建筑。天顶壁画大多绘于祠堂的戏台藻井上,形制以八角形、圆形居多,内容多花卉禽鸟、龙凤祥云、名人故事等,绘制追求对称均衡、层次分明、布局饱满。藻井壁画赋予人们无限的遐想,也蕴含了人们对天崇拜的心理。走入戏台,闭目静观,幽幽曲调如绕梁入耳。俞源宗祠戏台后方『碧雲天』三个字,相传为清末状元曹鸿勋的手笔。
俞源村俞氏宗祠戏台
四、俞源古民居壁画样式
由于壁画依附于建筑墙面,因此,建筑的形制、空间结构和功能也直接影响壁画的形式特点和题材内容。巧思的画匠会根据每处空间结构和形状精心设计壁画内容和样式,用线条、几何图形、装饰纹样等元素划分形状各异的框架和花边,然后在框内描绘各类主题,十分讲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内容相互呼应、主次分明,形成丰富多彩的形式特点。为了更方便大家了解,我们将俞源壁画最常见的样式进行了大致的归类命名,分为仿木梁架式、斗拱式、连续式、卷轴式等。主要的“独幅画”喜用方形、圆形、桃形、葫芦形、书卷形、棱形等适合形作边框,这些限定边框会依据画面主题内容而进行合理的搭配,如鱼形边框配“老翁垂钓”、石榴边框配“榴生贵子”等,这些在构图上独具匠心、寓意丰富的壁画样式成为屋檐下最美的风景,正所谓“深深庭院藏风景,院墙门头书画情”。
俞源村六基楼天井内墙
仿木梁架式
俞源民居壁画中最常见的是仿木梁架样式。借鉴传统建筑木梁架的结构,垂莲柱、斗拱、雀替以壁画的方法表现,既美观又经济。其边框形式丰富多彩,花边图案灵活多样,黑白图底互相映衬,主题画面鲜明,布局开阖有致,有浮雕的视觉效果。浙江山区有不少身在官府的宗族成员,其民居内斗拱样式壁画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花边装饰繁复华丽,这也让我们看到庶民百姓渴望光大家族的愿望。
俞源村上万春堂天井内墙
俞源村四星楼天井内墙
俞源村六基楼天井外墙
俞源村急公好义宅外墙
联组式
以书、画、图案装饰为段式连续排列也是民居壁画常见的样式,边框常用方形、卷轴形、扇形等多边形组合。连续式花边简洁精美,主题内容丰富,边框外形套叠组织,显得整齐、庄重,此形式大多绘于院墙上或门头。如俞源上万春堂,也叫书法厅,为俞从岐所建,墙上的壁书由他的第五代孙——当时的书法名家俞锦云亲手绘画。
俞源村上万春堂大天井内院墙
俞源村井头楼壁画
卷轴式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成为长卷,多是横看,底端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清时兴盛。在门额上方绘以『福禄寿喜』『自然风光』『喜鹊登梅』为主题内容的卷轴式壁画最多见。也许书卷是文人最爱,因此卷轴样式的壁画透着高雅的意味。
俞源村青峰楼外墙
浮雕壁画连续式
堆塑是陶瓷胎装饰技法之一,在台州、金华等地流行,用泥浆在胚体上堆积制成立体浮雕,常见彩塑。壁画与堆塑组合而成的壁画在俞源村遗留不多,这类形式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