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与房子: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树木与房子: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高晓松作序推荐,清华奶奶张克群解密木构建筑的前世今生.300幅作者手稿,为你道破藏在木头里的大天机和小秘密
作者:张克群,朱继文,张晓蓉等校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书籍编号:30602938
ISBN:97871116407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9430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建筑
版权信息
书名:树木与房子: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
作者:张克群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ISBN:9787111640790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
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一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恒。
从小妈妈对我们讲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与诗——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筑,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妈妈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筑痴迷一生。妈妈对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从小妈妈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意创造性。这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您。
前言
咱们老祖宗虽说偏爱诗人、画家,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对工匠,尤其是木匠,是很尊重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盖房子的工匠基本是以木匠为主,加上瓦匠帮点忙。都说安居乐业,没有居可安,怎么乐业呀!没有房子,上哪儿避风躲雨去呀!要不怎么有关鲁班的神话世世代代流传极广呢。诗人杜甫的破房子漏雨后,想起光写诗是挡不了雨的,还是得有房子,遂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说起盖房子,大家都知道,咱们的老八百辈祖宗原来是住在树林子里的,后来树林子经常着火,还有吃人的野兽,只好搬到旷野里,在地上挖个坑,缩在里头,一下雨就得被迫泡澡。想想老住坑里也不是个事儿,还是得伸展开来睡觉,上面还得有东西遮风挡雨为好。于是房子便诞生了。开始为图省事,还是住半地下(比如6800年前的陕西半坡村)。后来发现半地下也还是免不了被水淹,这才下定决心彻底跳出水坑,在地面上盖房子。好在咱们的老老老祖宗在陕西、山西、河南,那里虽然土多石头少,但树林子还是到处都有的,就地取材很方便,因此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坟墓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
祖先们之所以对木结构情有独钟,一方面是自打步进入农耕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指着土地。衣有棉麻、食赖五谷,住呢,自然也是用土地奉献给我们的树木喽。其二是周天子时期,把城市规划、搭建房屋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以至后人不用费劲地去研究。盖房子一类的事,既然有规矩可依,几千年来照搬就得啦。师傅传徒弟,徒弟传徒孙,一代一代的没多大变化。第三呢,木结构房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材料易找、施工神速、抗震性好。古代的君王们常常比赛建宫殿并以此为荣。那速度可是很重要的!可当前朝被灭之后,他们又比赛烧宫殿。这就显示出木结构的最大缺点来了:容易着火。这就是大量的古代建筑没能留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上台。登基伊始,他就在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大兴土木。新的宫殿名章华宫,方圆40里,宫殿及亭台楼阁极其华丽,周围环绕着低矮且灰突突的民居,以衬托宫殿的华美壮观。整个宫殿当中筑一高台,台高30仞,名章华台。因为它太高了,要休息三次才能登上台顶,又叫三休台。
图0-1 章华宫(根据描写想象的)
图0-2 晋国新宫殿
远在山西晋国的晋平公听说了章华宫的事,跟众大夫说:“楚国,能盖个宫殿满世界显摆,咱晋国难道比不上他吗?”部分人反对:“让诸侯服,靠的是德行,不是宫室。楚国建章华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事,国君何必学他呢。”晋平公不听人劝,也建了座宫殿。它的面积虽然不如章华宫大,精美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这本书里咱们就把这种帝王们争先建造的木结构建筑掰开了揉碎了,从脚到头细看一遍吧!
彩图3-1 故宫的柱子
彩图3-2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龙柱
彩图4-1 北京故宫太和殿皇帝宝座上方的藻井
彩图4-2 现存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北京智化寺藻井
彩图4-3 北京隆福寺大殿藻井
彩图5-1 斗拱的色彩
彩图5-2 北京故宫太和殿雀替
彩图5-3 故宫皇极殿雀替
彩图5-4 河南安阳天宁寺木牌坊雀替
彩图7-1 张牙舞爪的龙
彩图7-2 母狮子
第一章 树根的变种——基座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李白
原始人从地坑里爬出来,对下雨泡澡这个惨痛的教训记忆深刻并传于后代,于是基座便诞生了。基座对于建筑物,如同树根对于大树,脚对于人类。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脚,人都没法站立,更不用说行走了。同样,没有基座,建筑物也是无法站立生根的。
这是达芬奇画的人体素描图。即使是一丝不挂,脚还是有的(图1-1)。
单层木结构建筑虽然跟人的比例不一样(横宽),但也少不了脚——基座。
基座,在古代典籍里被称作“堂”。《墨子》里说:“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图1-2)。
《礼记·礼器篇》说:“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图1-1 维特鲁威人
图1-2 单层单檐庑殿顶木构建筑立面
早期基座很简单,就是一个土台子,上面整齐地放着石头的方块,大约是柱础。后来有用石头台子的,也是方方正正的。
有点图案的是汉代的石阙。其中有价值的台基要算是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堂石阙的基座。这个基座为方正的石块,上一层有45 °的斜面,轮廓十分简单(图1-3),花纹是磨光的细线和波纹线条。
图1-3 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石阙基座(东汉147年)
后来,从印度传来了佛教。佛教的文化艺术,包括佛像、塔、壁画等同时被带到了中国。人们一看,呀!佛祖坐在一个很复杂,虽然许多花纹不是雕刻而是彩画,但也很漂亮的台子上。他们于是也学着给佛爷弄个台子,并给这种台子起名叫须弥座(图1-4,图1-5)。
图1-4 须弥座
图1-5 浙江宁波溪口镇雪窦寺新建弥勒佛坐像
渐渐地,在高级的建筑物,主要是皇家建筑物和一些庙宇中,人们把方墩子改成了须弥座。
须弥座其实也是石头台基,不过上下有几道水平的线,当中的平面上做点雕刻。在阳光下,凹凸不平的台基有了深浅不一的阴影,很是引人注目。
南京栖霞寺的舍利塔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此舍利塔的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物(图1-6),是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重建。它的基座构造虽不复杂,但各层都布满了草叶和花朵的浮雕。
在唐代,须弥座的凹凸还不是很大,平面上做浅浮雕的较多。到了五代十国,随着佛教大举传来,开山凿洞、立柱建庙都少不了石匠。大批的石匠于是应运而生了。匠人们喜欢玩新鲜东西,但建筑物是木匠的活儿,他们插不上手,于是就在可以发挥作用的须弥座上比着赛地使劲儿。这一来,须弥座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把唐、宋、元三代的须弥座做一对比,可以看出石匠们的审美观点和技术是怎样一代比一代强的,其细部尺寸的规定也逐渐出台了。这就好比鞋子,从蹲在帐篷前用手编的草鞋,摇身一变成了讲究的绣花鞋,还是大量制作的绣花鞋(图1-7~图1-9)。
图1-6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基座
图1-7 唐代须弥座
图1-8 宋代须弥座。跟唐代的相差无几
这里要提一下比较特殊的一个基座,即河北赵州的陀罗尼经幢的基座。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经幢为开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废而经幢仍存。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石头的经幢本身高16.44米,而基座就有3米多高,顶上一层楼了,它从屋檐到底座,有九层之多,全部用花岗石雕琢叠砌而成。其雕刻很复杂,除了常见的莲花瓣外,有一层都是佛龛。可惜因年代久远,腐蚀得比较严重,看不大清楚了(图1-10)。
图1-9 河北曲阳北岳庙,元代须弥座
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类似旗子的东西。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有时把经文写在长筒圆形绸伞上,这叫经幢。后来发现一下雨把辛辛苦苦写的经文给冲模糊了。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文刻在一种短小的石柱上,称为经幢。
跟皇帝有关的物件总是要规规矩矩的,民间的就生动多了(图1-11,图1-12)。图1-13是北京智化寺如来殿的须弥座。智化寺是明英宗时代大太监王振的家庙。在须弥座的各个转角处都增加了保安—过去叫力士的雕像。看着有点不着调,也算是一个特点吧。
图1-14是北京五塔寺须弥座基座的部分浮雕,在上、下莲花瓣之间有很细致的金刚们的形象,也挺热闹的。
图1-10 河北赵州的唐代陀罗尼经幢基座
图1-11 明代,南京明孝陵的琉璃须弥座座身浮雕
图1-12 南京明故宫午门须弥座
图1-13 智化寺如来殿须弥座的力士
图1-14 北京五塔寺须弥座基座(明代)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发现,明代的须弥座形式还是比较自由的,尤其在京城以外的地区,山高皇帝远的,工匠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发挥。比如河北正定开元寺塔的基座,四个角都雕刻有很生动的力士形象的深浮雕(图1-15)。
到了清代,尤其是顺治进关以后,渐渐地没什么仗可打了,皇帝关心的事就转向基本建设,而且越管越宽,制定了很多规范。在宋代的《营造法式》里关于须弥座就有很严格的规定(图1-16)。
图1-15 开元寺塔基座
图1-16 清代须弥座
在沈阳的昭陵(努尔哈赤陵)的正殿下,我看见了我所见过最花哨热闹的须弥座(图1-17)。那简直是浮雕大展哪!
北京的须弥座是不是都得按规定做呢?故宫里肯定都是按规范做的,但到了公园,就有例外了(图1-18)。
图1-17 沈阳昭陵正殿的须弥座
图1-18 北京北海万佛阁碑座之须弥座
万佛阁不是很严肃的皇家殿堂,因此刻上一些快乐的力士,给原本严肃的主题增加了一丝活泼。
木头的基座极少,图1-19是北京智化寺经橱的须弥座。木刻十分细腻精致。
图1-19 北京智化寺经橱须弥座
第二章 柱础
谁悲础柱起沉埋,残阙巍巍漫拾阶。
城背西风空霸业,潮回东水涨秦淮。
六朝休恨歌遗曲,千古无非梦绿槐。
壁上依然王谢燕,年年归省自天涯。
在谈论柱子之前,咱们先得看看柱础——柱子的脚。一来因为柱础对于柱子很重要,跟台基之于建筑物一样。二来呢,柱础的花样比柱子多多了。
如果有谁注意过如今的建筑施工工地,一定会看到一个深深的大坑,起码是一些1米左右深的坑。这便是建筑物的地基。注意了,这不是基座,是地基。在北京,因为冻土层有80多厘米深(起码我念书时是这个数),所以一定要让房子稳稳地坐在不冻的土层上。如果是高大建筑,还要有很深的地下室用来停车,以及放各种空调机房等。
要想弄明白古代建筑为什么没有地基,就要先看看古代建筑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用的什么材料。
有人说西方古代建筑以石头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头为主。其实不尽然。西方的石头建筑都是教堂、皇宫之类的重要建筑。老百姓的房子也都是些草棚子、木头架子之类,点火就着。可教堂是给神住的,神是不死的,因此他的屋子也要千百万年地站着。至于皇宫呢,西方人不喜欢改朝换代。比如英国,从公元829年西萨克森王朝开始,皇室一直是他们家,皇上住的皇宫就也千百万年地站着。
而咱们中国呢,两千年来统一的朝代就有许多个。秦朝之前还有春秋战国,唐、宋当中还夹着有五代十国。总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某人得了势,一上台就要赶紧建宫殿,因此施工速度快的木结构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夯个土台子,放上柱础,立好柱子,再架上梁、檩、椽,然后铺木头板,糊泥巴,再加上瓦,这房子很快就能建起来。北京故宫那么大一片地,建筑面积有15万平方米之多,从1417年进入现场施工,到1420年完工,才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皇上坐上了龙椅,这心里才能踏实呀。因此施工速度至关重要!
前面说过木结构轻,作为承载的底座也就用不着大动干戈了,一般就是土地夯实,土或石头垒台。也有用砌筑的砖头包边,里头用夯土的。
柱础与柱子的关系,相当于人类的鞋子与腿脚的关系。如果不穿鞋子,一个小石头子都能咯得你走不了路。石头做的柱础可以增加柱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免柱子把地面压沉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潮,还可避免柱子被闲着没事或大发脾气的人给踢倒。石头柱础的装饰作用也很重要。
图2-1 柱子与柱础的关系
从图2-1里可以看出,柱子跟柱础的连接是很松散的。最左面的那个,就是单摆浮搁在柱础上。要是有一个大力士,都能把盖好了的整个房子举起来。
好一点的连接如当中的那个,可以用榫接,这叫作管脚榫。至于方柱子的榫子,一般称作套顶榫。
柱础按形式可分为覆盆式、覆斗式、圆鼓式及基座式(小型的须弥座)。在民间,除了以上四种柱础形式外,还有复合式的,也就是以上某两种叠加起来的。我们算它作第五种吧。
覆盆式,顾名思义,就是倒扣着的盆。上小下大,面上是圆的。这种柱础简单而庄严。覆斗式像是倒扣的斗,虽然也是上小下大,但面上是平的。这是它俩的区别。
属于覆盆式的有:图2-2所示的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殿的柱础,图2-3所示的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柱础,图2-4所示的三层莲花瓣柱础。这个是在梁思成先生的书里看到的图。及至我跟我女婿好不容易找到后,才发现它只是山西大同华严寺殿前廊子的一个小柱子的柱础。莲花瓣表示了佛教的意思。
图2-5所示的这个覆盆式柱础,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但柱础上有碑,还有碑文,这就不多见了。这是湖北宜昌供奉大禹的黄陵庙的柱础。那块小小的碑被称作七寸碑。它记载了明代重修庙宇的事情。要想看清碑文,你得趴在地上,有点难度哟!其实就算趴在地上,也看不见什么,那碑文都被腐蚀得差不多了。最妙的还有,在木柱与石柱础交界的地方,向四个方向开了四个直径约一厘米的洞。宜昌面临长江,常常发大水。为了让漫过柱子的水不至于长期浸泡柱子,人们想出了这个办法。
第三章 树干能干什么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宋)苏轼
1.柱子
前面所说的柱础之类都是以石头为材料的构件,这是因为它们要跟地面亲密接触,因而怕潮湿。现在要说到上部结构了,我们的树林子终于派上用场了(图3-1)。
你要是去过故宫,看见俩人抱不过来的金丝楠木的柱子是如何托起几十个皇帝住过的硕大的宫殿,就会知道柱子有多重要了(彩图3-1)。
图3-1 柱子
过去北方农村家里生了男孩子,常喜欢给起“柱子”这么个名字,希望他支撑起这个家。成语“中流砥柱”更是说明在人们心里,柱子是多么重要。
图3-2所示是个简单的单层七檩带抱厦的建筑剖面。从这张图里,我们可以看出,支撑整个房子主要就靠柱子和梁了。柱子就如同人的腿,支撑着梁。实际上,现如今的许多建筑依然用梁柱体系。只不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梁、柱代替木头而已。
柱子分两大类,一类叫立柱。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地上的柱子。包括抱厦柱和里面的立柱。还有一种短短的,站在下层大梁上托着上层大梁的,叫童柱,意思是没长大的柱子(图3-3)。也有叫金瓜柱、金柱。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先看抬梁式,这是大量采用的一种木结构形式,因为跨度大,柱子可以用的少些,起码房屋当中不用立柱子(图3-4)。因此宫殿、庙宇等要求空间大的建筑,都采用的是抬梁式结构。本书里所举的建筑物例子,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
图3-2 单层七檩带抱厦的建筑剖面
图3-3 海南三亚崖城学宫大成殿的童柱
图3-4 抬梁式木结构房屋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再沿檩条方向,用小木头做的横棍子(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一片屋架(图3-5)。
要是与抬梁式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这种结构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图3-6)。
这种结构搭建简单,但费木头。南方民居(如云南)或林区有采用的。
图3-5 穿斗式木构建筑
图3-6 井干式木结构建筑
现在,来看看柱子本身吧。
柱子按位置来分,有柱头、柱身和柱础三部分。柱础,前面一章已经说过了。
古代西方(主要是指希腊、罗马)柱身的形状跟中国古代的差不多,不是圆的就是方的。只不过在重大建筑上,他们喜欢用万年牢固的石头而我们喜欢用木头。各中缘由前面已经说过了。
中国古代建筑的柱子大多数断面为圆形,这大概是要保持树木原来的样子,并且加工起来也省事。有少部分建筑用方形的柱子,柱身四角加了槽(称为海棠纹)。
当然,凡事都有个别。也有个别不嫌费事的,在柱子上雕龙画凤。请看图3-7所示的山西万荣县稷山庙里的一根特殊的柱子,以及图3-8所示的太原晋祠圣母殿柱子的上半截的盘龙。还有就是彩图3-2所示的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龙柱。
图3-7 山西万荣县稷山庙龙柱
图3-8 太原晋祠圣母殿龙柱
图3-9 古希腊柱式: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
唯独柱头,西方跟中国古代不大相同。虽然它们的功能都是减小对柱子的压强,也减小梁的跨度。古希腊用一套美丽的、极富有装饰性的柱式(图3-9)。
看着挺复杂的吧。咱中国古代还有比这更复杂的柱头呢。图3-10所示是四川内江市资中县一座盐神庙里的盘龙柱头。
图3-10 盘龙柱头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里大多数柱子是没有柱头的。这是因为设柱头的目的是减轻上部结构对柱子的压强,也就是说,让柱子跟梁接触的部分面积大一些。这在石头建筑里很必要,因为石头很重,可木结构没那么重,由柱子本身承接着就行了。
倒是柱子本身为了好看,常常有做收分的。收分就是下面粗一些,上面细一些的意思。一般3米高的柱子,上面的直径比下面要收3厘米。按匠人的说法,叫“溜多少,收多少”。
2.大梁
大梁是柱子之间横向(水平)的支撑。要是没有大梁撑着,柱子就要东倒西歪了。清代管垂直于建筑物正面的叫梁,平行于建筑物正面的叫枋。
从图3-11中可以看出,梁是顶在柱子上的,横跨屋子进深的大木头。最下面的一根大梁最长,它上面立两根极短的柱子,再放一根短的梁,再顶柱子,这样层层收短,形成屋面的坡度。
图3-11 柱、梁、枋、檩的关系
在比较小的建筑里,一根大梁加一童柱就足以顶起屋顶当中的檩条了,用不着多层梁,如图3-12所示。
图3-12 北京文丞相祠大殿大梁及童柱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柱子是受压的构件,而大梁是受弯的构件。因此在一些就地取材的民居或农村小庙里,大梁往往是取天生就向上弯曲的树木,这在结构力学里叫“起翘”(图3-13)。梁思成先生对这一点特别称赞,说这是“物尽其用”。
图3-13 安徽堂樾鲍家祠堂
一栋建筑里有N个开间,从理论上来说就有N-1根大梁。因为两侧的山墙可以代替大梁托住屋顶的檩条。比如三开间的建筑,有两根大梁。
古建筑的木构件都是露明的,因此要进行装饰。主要的装饰是体型。这正如评判一个人美不美,第一条要看身材。无论眼睛鼻子嘴眉毛修理得多好,一个短腿大肚子的人怎么也不能算是俊男靓女。很多讲究的殿堂,柱子是有收分的,也就是说,柱子的直径从上到下是不一样的。有上细下粗的,也有上下稍细但当中微粗的,成纺锤状。在南方,大梁则流行“月梁”:当中的部分微微向上拱起,如图3-14~图3-16所示。
图3-14 花哨的月梁
图3-17里的这两根是不是也算月梁呢?看着很像两只公牛在顶犄角。图3-18为浙江南溪祠堂梁架。
图3-15 北京延庆西五里村龙王庙屋架大梁
图3-16 海瑞祠里的月梁
图3-17 浙江深澳村某宅月梁
图3-18 浙江南溪祠堂梁架
第四章 大屋顶及其附属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
屋顶对建筑的形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咱们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更是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它那远远伸出的飞檐、微微起翘的翼角以及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另一个立面,一顶漂亮的帽子。
1.曲面的屋顶和等级
一提起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大部分人都会说:
大屋顶呗!这还真是的,因为大屋顶太惹眼了。
大屋顶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古时候没玻璃,木头的门、窗户上贴的都是纸。要是上头遮挡的不够,一下雨就得换窗户纸。另外,从受力的角度来看,木结构的架子举高了,房顶上不堆雪不攒土不积水,比盖成平屋顶受力要好得多。不用说我国了,就是古代外国,尤其北欧的木构建筑,屋顶也大得邪乎。但是欧洲的大屋顶是直线条的,尤其是北欧的木房顶,线条直、坡度大(图4-1)。这是因为那地方老下雪,这样的屋顶便于让雪快速地往下滑。而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屋顶的线条则是曲线的(图4-2)。
图4-1 欧洲木屋
图4-2 五台山显通寺
为什么古人不采用施工简单得多的直屋面,而要用弯曲的屋面呢?
一来是为了排水和采光。雨水下到屋顶上,如果屋顶是直线的,那水就会老老实实地从屋檐往下滴答。你还没出门呢,先溅一脚水。可如果是曲面,下大雨时雨水就会沿着曲面被往外抛出。二来屋檐的下端抬起来一些,屋里进的光会多一些。第三是为了好看。古人形容这样的屋顶:“如鸟斯革,如翚(音灰,五色鸟的意思)斯飞”。意思是屋顶的起翘好像鸟儿展翅欲飞,很是轻巧。还有人认为这种形式是受了古代车盖的启发(图4-3)。
图4-3 古代车盖与屋盖曲线的比较
图4-4 两层椽子和两层梁造就了飞檐翼角的效果
这种曲线的屋顶是怎么形成的呢?人们在屋檐的长方向用了两层椽子(小木头条)。一层叫檐椽,在檐椽上再向前、向上加一层飞檐椽。这还比较容易做到,难就难在拐角处,要想跟两边的檐椽、飞檐椽取齐,就得伸出很多。怎么办?聪明的木匠在屋角处加了两根悬挑的梁——老角梁和仔角梁,再把角上的椽子逐渐加长,用叠出的两根梁把这些椽子远远地送出去(图4-4,图4-5)。
图4-5 屋角的仰视图。可以看出老角梁是很长的
如果还想要看看在具体的建筑物上,高高挑起的飞檐翼角是怎样的,请看图4-6。
北京延庆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舒缓上翘的屋顶线条正是从飞檐里得到了启发(图4-7)。
图4-6 飞檐翼角一瞥
图4-7 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屋顶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中心问题是一个“礼”字。这是维护皇权的重要一招。皇帝的后妃有八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下一等级的见了上一级的,都要下跪行礼。人们穿的衣服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定。周朝“礼记玉藻”里说:“衣正色,裳闲色”。“衣”是上等人穿的,要用正色,即三原色(黄、蓝、红)。老百姓身上的叫“裳”,只能用“闲”色,就是用三原色混合出来的颜色:绿、紫、褐或黑、白。衣裳的颜色分等级,其顺序为黄袍、朱门、乌纱、青衫等。因此朱元璋造反时,早有人给他做了一身黄色的长袍。一旦“黄袍加身”,就表示他是皇上了。而老百姓,即使是文才很高的人,也只能是“青衣小帽”。
等级制度表现在建筑物上,就更是无孔不入了。从建筑物的开间、台基高度、柱子的粗细、斗拱的应用到油漆彩画,无不有详细规定。就拿彩画来说吧,分“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类。第一类用在皇家重要建筑上,龙、凤、珠宝是主题;第二类用于皇家次要建筑或重要的庙宇上;第三类用在老百姓(当然是有钱的)的房子上。这一类彩画不许用龙凤图样,只能用山水花鸟鱼虫。三者的构图都差不多,但颜色的应用不同。和玺彩画的色泽多以表现高贵华丽的土黄、朱红为主。青、绿作为底色衬托上面的金色的图案。而低一等级的旋子彩画只用青、绿、黑作为主要的色彩,在用金量上面只是在整个画面的一小部分用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