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一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一念一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日)上村松园,方旭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06581
ISBN:978756992573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3232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版权信息
书名:一念一事
作者:【日】上村松园
译者:方旭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56992573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书·美好生活
Book & Life
书,当然要每日读。
推荐语
宁远
上村松园是幸运的,有着这样一位母亲。母亲是她最柔软却也最坚强的依靠,凭单薄的女子之躯,为父亦为母,以卖茶为业,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大,用辛苦与坚韧换得体面与尊严。她用自己的一生,给松园上了一堂简单、自然又丰硕的人生之课。那些永不枯竭的爱与支持,已经牢牢生长在松园的身体里,成为她永远的火焰与光明。你看,对世上的每个孩子来说,母亲,都是这样重要的人啊。
蒋婵琴
她被视为天才,却一生不失努力、隐忍与精进;她历经命运跌宕、家境变迁,却始终保持美、雅及坚韧的姿态。岁月与现实给予的残缺与榨炼,最终成为养分,浇灌画作,绽放圆满;也让生命之果,流转不息。其莹洁无纤尘、如珠玉般清澄高雅的气息传递,即便空间、历史遥远,仍能清晰感知。
她终生践行“画笔报负”,以艺术济度他人;是母亲,也是女画家。为此,用尽力气,活出了气象。看她的画,读她的人生,活着的人会得到宽慰。
五瓣花
上村松园将古旧之美,古旧之生命,古旧女人之精神,都在画笔中一一呈现,她只画女人,她清晰地描画她们的眉、唇、眼、脸、衣饰,更重要的是她皆画出这些女人的内心之神,孤绝、自立、带着一些骄傲,不屈于世事的艰难,始终有所向往。她在栖霞居里绘画,只愿“以霞为食以霓为衣”,一生浪漫、柔情又足够坚韧,时常从清晨画到黄昏,不断精进努力执著于绘画,艺术成就从来不是她的目的地,而那“只要手一拿起画笔,心中就一粒尘埃也飞不进”的时光,才是最滋养她的时刻吧。
茉莉
其画其字其人,虽然来自远方,但在内心却抚起了波澜。那些与母亲的故事,艺术旅途上的摸索,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片刻,如同一位好友隔空叮咚传来的信息,掀起记忆的暗潮。不同时代,不同家乡,然而女性独有的心思却是相同的,愿我们都在这微妙气息里触摸生活之美。
莲羊
第一次看到上村松园先生的作品,是五六年前搜索竹内栖凤时偶然遇到的,那时候只看到些网上的失真图,简单的当工笔画来了解了一下。直到2015年到日本来做文化交流,原以为日本的“院展”、“日展”这些全国美展上展出的作品都该是浮世绘或上村、竹内一样的“传统日本画”,但所见皆是一张张西方感实足的“现代日本画”,颇有些失望。
为此,我专程去了趟京都,去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里寻找我印象中的传统日本画。看着上村松园先生的张张原作,久久流连,并亲自临摹了一张,自此刷新了对日本画的认识。上村先生主要创作的是穿着和服的美人,衣褶的长短和相互间的距离、脖子的曲线和手指的弯曲度、左右衣领相交的角度等等……临摹之后才感觉到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用线之严谨、用色之精准都令人慨叹,所以国内常常说日本画设计感很强也的确不为过。
这本书搜集了上村松园先生的数十幅代表作,一能帮助我们研究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的日本在东洋画和西洋画之间的探索,也能帮助美术学子了解传统日本画的一些构图、用线用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将为画者在绘画之路中循着的那份执着的爱记录下来,值得收藏。
序言
上村松园生于明治八年(1875年),是一位活跃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的传奇女画家。作为画坛“天才少女”,她十五岁以《四季美人图》参展第三届内国劝业博览会,获得一等奖,这幅作品还被来日本访问的英国皇太子看中而买下。此后,上村松园在日本画坛崭露头角,不断发表优秀作品,并于一九四八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
她一生致力于画美人画,线条纤细,色彩雅致,洋溢着日本古典的审美与韵味。但是松园对于画的艺术追求,并没有停止在视觉感知的层面,她所渴望传达的,是蕴含在温文典雅的美人画中、女性温柔而不屈的坚定力量。她说:
“我从不认为,女性只要相貌漂亮就够了。我的夙愿是,画出丝毫没有卑俗感,而是如珠玉一般品味高洁、让人感到身心清澈澄静的画。人们看到这样的画不会起邪念,即使是心怀不轨的人,也会被画所感染,邪念得以净化……我所期盼的,正是这种画。”
松园作为一名画家,一名画美人画的画家,一名女性画家,她的随笔中,不仅记录了创作的构思灵感与艰辛历程,还有她的成长经历与生命中难忘的邂逅,而更能充分表达她的思想的,是关于女性如何生活、处事的论述。松园推崇传统的日式美,认为这是最适合日本女性的审美表达,而对于随波逐流、学着欧美人的样子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的打扮,她则保持怀疑态度。她冷眼观世,“然而如今世人,都醉心于‘流行’,从和服的花纹到发型,不管什么都追在‘流行’的后面,却从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却对真正的美充满热心,“我希望妇人们能各自独立思考,找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在审美打扮上,松园希望女性能够找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一味被潮流所左右,这一点与Coco Chanel的名言“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是多么不谋而合。
上村松园的“传奇”,除了体现在她出色的作品上之外,还因为她波澜起伏的人生。当她还在母亲腹中,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仲子带着两个女儿,一人经营起家里的茶叶铺,支撑家计。在明治时代,女性被认为“只要学端茶倒水、做饭缝衣就够了”,而松园却因为热爱画画,开始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亲戚朋友们都不理解,纷纷指责“上村家把女儿送去学画,是想要干什么?”,幸而松园有一位开明达观的母亲,她坚定地支持女儿的梦想,送她去学画,尽可能地给松园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
松园回忆起温柔而慈祥的母亲,描绘童年时与母亲的生活点滴,不禁让人为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动情落泪:
母亲外出迟迟未归,我出门去接母亲,当时下着雪,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还是小孩的我非常想哭,母亲看见我,“啊”的一声显出吃惊的样子,接着又很高兴地说“你来了啊,哎呀,哎呀,一定很冷吧”,说着把我冻僵的手握在两掌之中,为我搓热。
虽然有了母亲的支持,但松园的绘画道路依旧坎坷。在女性受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绘画学校的女学生很少,出门画写生时也不如男学生那般方便。更有甚者,有嫉恨她的人,在松园展出的作品上胡乱涂鸦。松园坦诚,有好几次,她都想到了一了百了。
然而,照亮这崎岖幽暗道路的,正是松园的几位老师,他们也是日本画坛中如灯塔般矗立、为后辈照亮前路的伟大人物:铃木松年、幸野梅岭、竹内栖凤。在松园的回忆里,三位老师画风不同、性格迥异,但都对艺术充满热忱、对学生十分爱护。从松园与老师的互动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日本师徒之间的传道方式、绘画技巧,还能感受到一代大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情流露。
有时候先生会画描绘雨中场景的画。要让水汽充分渗透,不仅要用毛刷刷,还要用湿布巾“飒飒”地擦,擦的时候绢布会发出“啾啾”的声音。先生频繁地擦,隔壁房间的小园就走出来用可爱的声音说:“阿爸,画在‘啾啾’地叫呀。”于是先生应道:“嗯,画是在‘啾啾’地叫呀。再给你做一遍吧。”就又在绢布上“飒飒”地擦。
松园的母亲还没生下她时,就成了单身母亲;似乎是命运的相似,松园在二十七岁未婚生子,作为单身母亲抚养儿子长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经受了怎样的流言蜚语、指指戳戳,可想而知,但松园丝毫没有提及这些不愉快,相反地,在她的随笔中,尽是与儿子松篁相处时的幸福回忆。
儿子松篁也和我一样喜欢金鱼。……当他看到心爱的金鱼像寒冰中的鲤鱼一样一动不动,马上显出担心的神色,于是拿来竹枝,从缝隙间去戳金鱼,看到鱼动了,就露出安心的样子。
我耐心地教导他:
“金鱼在冬天要冬眠,你这样把它弄醒,它会因为睡眠不足而死掉的……”
儿子松篁似乎不明白金鱼为什么要在水里睡觉,只是苦着脸说:“可是,我担心呀……”说着,回头看了看鱼缸。
不知是否是画家的血液得到了传承,松园的儿子上村松篁和孙子上村淳之,也都成了日本画坛知名的画家。对于这一点,松篁说过:“母亲并没有教过我画画需要注意什么,但她始终勤奋努力的身影,是她留给我最大的遗产。”这大概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养,不是对孩子“耳提面命”,而是让孩子“耳濡目染”吧。
在世俗生活与艺术道路上饱尝艰辛的松园,深深体会到,女性要想在这世上生存下去,必须坚强,必须自己拯救自己。
人活一世,实际上就像乘一叶扁舟羁旅,航程中有风也有雨。在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的过程中,人渐渐拥有了强盛的生命力。他人是倚仗不得的。能拯救自己的,果然只有自己。
坚强、自省、保持真诚,松园从七十多年绘画生涯中提炼出的感悟,又何尝不适用于我们的人生呢?
在审美上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在事业上持之以恒、勤奋精进,在生活上坚毅刚强、勇敢面对,这是上村松园身为一个画家、一名女性,想传达给我们的。
有幸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邀请翻译此书,多次读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用心读完,仿佛与作者一道,经历了波折起伏、不屈奋斗的一生。由于时间匆促,难免或有错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方旭
2019年12月 于北京
壹 回忆我的京都
私の京都を思い出す
幼年的回忆
旧时之美
与东京不同,在京都很少有参观展览会的机会,所以我连书画古董的销售会也不愿放过,以满足我的渴求之心。去销售会的时候,能引起我兴趣的东西不少:盛名在外的压轴品自不必说,连不知道为什么被放置在角落里的旧物我也分外怜惜,觉得孤零零地蹲在角落、不得关注的样子真是可怜。在它们身上,我意外地发现了朴素的美。旧时女郎脚上的木屐、望族隐居时爱用的烟盒,像这种古旧的小东西,散发出特别的怀旧之美。古旧之物身上潜伏着艺术之光、古典之命,总能奇迹般地留住记忆里的旧时光,如果要给它一个适当的名字的话,大概就是“旧时之美”吧。
菊安古书店
说起这些事,令我想起来年幼的时光。我还是个普通的三年级小学生的时候,我们家在河原町附近有所住宅,而河原町四条下的东边有一个古书店叫“菊安”。因为已经是明治二十多年了,菊安里陈列的古书多为德川时代的版刻本、绘本和读本。
版刻本中,绝大多数是曲亭马琴(1)的小说,比如《水浒传》、《八犬传》、《弓张月》、《美少年录》(2)等等。马琴的作品差不多都能找到。插图大多是葛饰北斋(3)的作品,还有当时其他浮世绘画家的画。
我的母亲对绘画和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也遗传了这一血脉。菊安离我们家很近,因此母亲经常去菊安,然后一捆一捆地把马琴的读本、绘本等等买回来,其中甚至有著名的《北斋漫画》。那时候能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只要手里握着几枚小钱去,就能从古书店抱回一捆书,真是便宜到家啦。就这样我们母女二人一起翻着书、看插画,真是极乐的享受。我常常央求母亲去菊安买书回来。
随手拿到什么书,我就临摹上面的插图,对童年的我来说,是最大的乐趣。这也成了我少女时代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离不掉、改不了的习惯。
马琴和北斋
毕竟是少女时代的事了,当时我对马琴、北斋都没有明确的理解,只是纯粹地享受他们的作品。长大了之后,对马琴的小说和北斋的插画中所蕴含的背景和剧情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便更加怀念少女时代的绘本书了。
时至今日,我也不能说自己对他们的作品理解透彻。我还记得一段轶事,应该刚好是北斋为《新编水浒传》(4)画插画的时候。对于插画家北斋来说,作者马琴太过神经质,总是对北斋的画指指点点,自我意识强烈的北斋终于爆发了,果断拒绝继续为书作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北斋的插画人气太高,出版商丸屋甚助只好把水浒传的译者从马琴换成高井兰山。但不知怎么和解的,第二年,北斋接受了委托,为须原屋市兵卫出版、马琴著的《三七全传南柯梦》作插画。然而,大概是北斋那天才的创作力在插画里表现了太多的新意,两人又爆发了冲突,马琴提出把最后一部分的插图全部删掉,而北斋强烈要求退还全部的插图。出版商又被夹在风箱中两头受气,只得拼命奔走,好不容易才把两个刺儿头给调停了。
一个艺术家越是天才,艺术的自我性就越炽热,他的艺术越是有价值,对被尊敬的需求也就越强烈。像马琴和北斋这样优秀的艺术家,在历史中留下这样一段轶事,两者结晶出的绘本,我儿时却能如此容易地买到,这不能不令我更加怀念那个不知世道维艰的年代了。
京都的夏天
京都街景
都说京都是古都,我看现在只徒有其名了,如今的京都与我小时候比起来,变得就像是到了外国。这也难怪,现在通了电车,自行车满街跑,到处都耸立着白色的高楼大厦,要说回不到过去,也是没办法的事。架在加茂川上的桥,也大体按照近代的风格作了改建,只有三条(5)的大桥还保留着过去的样子。如果把那座拟宝珠(6)的桥和用冰冷混凝土建成的四条大桥相比来看,谁都得承认时间流逝的可怕力量。
我虽然怀念三条大桥那样的旧时风景,但也知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五六岁时绑着“后蜻蜓”的发髻,现在都看不到梳这样发型的女孩子了。最近的女孩子都留着娃娃头,穿着及膝的洋装,也很活泼可爱。看到她们,我就不禁想到,过去那种把长辫子绑紧在脑后的“后蜻蜓”时代,究竟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呢?
但是,过去虽好,怀念终归是怀念。如今我的眼前像是展开了一幅画,一个人回想着数十年前的京都街景,自得其乐。
夏夜纳凉
夏天的河滩也充满风情。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夏天的傍晚去四条大桥纳凉。河水上涨,河道变宽,浅处的水流缓缓地流淌。从四条的拟宝珠桥上往下看,在浅川上亮起一盏盏纸罩蜡灯。仔细看,桥下的浅滩上,七七八八摆满了长凳,地上点着纸罩的蜡灯,灯影映在沉静的河面上,那真的是太美了。
长凳到处都是,有来钓鱼的,有来跑马的,也有玩皮影戏的、变戏法的,卖甜酒和年糕小豆汤的铺子也开张了,总之,河滩的一角被这些人占满了。成群的纳凉客坐在长凳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呷着茶,有人用手指撮点心吃,有人拿着酒杯添酒。桥边有一家叫作“藤屋”的料理店,经过河滩上的板桥,有女招待来来回回为客人端菜送饭,一群群客人喝得酩酊大醉,艺伎和女招待来来往往的身影,远远望去仿佛剪影画。
再说些夏夜乘凉的事。傍晚河边的浅滩,坐在长凳上的美人把白皙的脚伸进清凉的水里,当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就算不是眉眼清丽、身形苗条的年轻妇人,在那样的时刻、那样的场景所见的女性姿态,映在眼中就都是清爽美丽的。
在桥上眺望这夏夜景色的,不止我一人。清凉的河风,水中的长凳和纸灯,随着涟漪晃动的灯影,纳凉客、女服务员……明明热闹非凡,却满是凉爽悠闲之感的夏夜景色。这真的是陈年往事了,如今到四条大桥去看看,桥下再没有那样享受夏天短暂夜晚的纳凉客了。但作为京都夏天的代表风物,四条河滩的傍晚纳凉依旧在很多画作中被描述着。
夏夜袛园祭
那时候祗园的夜樱比今天的要好看多了。记得樱花盛开时,我让园里的姑娘坐在花下的坐垫上弹胡琴,自己弹三味线(7),交相应和。后面坐着一位看起来十分高雅的老婆婆。我想,她过去一定是位有背景的高贵女子,因为什么缘故才流落至此。
像这样清净的感觉,今天即使在圆山也体会不到了。那些大音量的收音机、留声机除了嘈杂吵闹外一无是处。过去可没有这种东西,父母只是带着孩子来到街上心平气和地观看街头卖艺表演。
说起当时的祗园祭(8),实在是洋溢着一派屏风祭的氛围。没有像今天这种仿佛铁船一般的建筑,都是纯粹的京都式房屋,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把拉门隔扇都拆了,里面的房间一览无余。主人挂起帘子点起纸罩灯,那灯光比起今天的电灯来,有种难以言喻的风情。
骤雨嬉戏
夏天令人高兴的事还有骤雨。突然间哗啦啦下起来的暴雨,顿时把街上的热气洗刷干净,雨停后,皇宫的池塘溢出水来,我家周围也变得像小河一样。皇宫池塘的大鲤鱼游到街角活蹦乱跳,街上的孩子们都跑过来大声叫着吵闹嬉戏。
这也是夏天令人莞尔的回忆之一。
盂兰盆节的孩子
不管平时日子过得如何,到了旧历的盂兰盆节(9),街上的人们都充满活力、热热闹闹。我记得小时候一到盂兰盆节,就要在日暮时分洗澡,大人给女孩子们各自买了红提灯,在上面缀上自己家的家纹,东边、西边街坊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比着各自提灯上的图案。孩子们都跑过来,年长的女孩子就让大家排队,唱着可爱的儿歌:
呀——嘿呀嘿呀小樱花
盂兰盆节哪里哪里都好忙呀
东边的茶屋的门口呀
过来看一看呀,欢迎光临呀
孩子们两人一组,排成两列,年纪小的孩子在前面,在附近一带的街上边唱边游行。小孩子们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兴事了。
前面说过“后蜻蜓”发髻,还有一种发髻叫“吹分”,这种发髻就是阿波的十郎兵卫(10)中出场的阿弓所梳的发髻。可以在“吹分”发髻上插上银制的芒草发簪,或是装了水的玻璃簪子,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真是凉爽啊。那会儿是明治初期,马路上还没有汽车、公共汽车这些麻烦的东西,因此女孩子们就排成长长的队伍,在路中央边走边唱。
男孩子是男孩子的玩法,他们手里提着更大的灯笼,白底上绘有家徽。领头的孩子说“让我们唱嘿哟嘿哟吧——”,男孩们就聚在一起边走边唱:
嘿哟——嘿呀——嘿哟——嘿呀——
从江户到京都 了不起呀
男孩子们就像这样边唱边游街。
那时候还有一种游戏,街坊的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欢蹦乱跳。游戏的歌是这么唱的:
跳起来,舞起来,让我们举杯……
孩子们的游乐场
旧时的街道都是孩子的运动场,现在从大路到小巷,自行车、汽车等车水马龙来来往往,孩子们已经茫然地不知道怎么在外面玩了。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过去的孩子还是幸福一些的。
(1) 曲亭马琴(1767—1848),日本江户时代最出名的畅销小说家。曾随山东京传学习,初写讽刺小说,后转向历史传奇小说,作品情节曲折,结构宏大,并多有惩恶扬善的思想。晚年失明。代表作有《月水奇缘》《南总里见八犬传》《椿说弓张月》。1814年,其著作《南总里见八犬传》的读本小说在日本刊行,据说是『书贾雕工日踵其门,待成一纸刻一纸;成一篇刻一篇。万册立售,远迩争睹。』
(2) 指马琴改编自中国小说《水浒传》的作品《高尾船字文》《南总里见八犬传》《椿说弓张月》《近世说美少年录》。其中长篇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最为有名,该作品借用了稗史中『里见八犬士』的名字,围绕着八个武士的前世姻缘,以其出生、邂逅、离散和聚会团圆为内容,讲述了八武士曲折离奇的经历,并最终在点大法师的指点下团聚于里见侯爷的麾下,辅佐里见家建功立业的故事。
(3) 葛饰北斋(1760—1849),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之见富士》《凯风快晴》等。
(4) 《新编水浒传》翻译自中国小说《水浒传》,由曲亭马琴、高井兰山合译。
(5) 三条,京都地名。
(6) 拟宝珠,日本传统建筑物上的装饰设计。
(7) 三味线,日本传统弦乐器,与源自中国的三弦相近。由细长的琴杆和方形的音箱两部分组成。三味线一般用丝做弦,也有用尼龙材料做成,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用象牙、玳瑁等材料制成的拨子,拨弄琴弦,其声色清幽而纯净,质朴而悠扬。
(8) 祗园祭是日本京都每年一度举行的节庆,被认为是日本其中一个最大规模及最著名的祭典。整个祗园祭长达一个月,在七月十七日则进行大型巡游,京都的二十九个区,每区均会设计一个装饰华丽的花轿参加巡游。祗园祭前夜的宵山祭,在很多老房子和老店铺里会展示很多珍贵的物件,所以祗园祭有屏风祭的别号。
(9)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倒悬』是一种比喻,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像是被倒挂着,十分饥饿痛苦。『盆』是盛载珍贵百味的容器,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求解救其『倒悬』之苦。
(10) 日本传统戏剧净琉璃经典剧目《倾城阿波之鸣门》中的后半段《十郎兵卫内之段》。父亲十郎兵卫登场,剧情中有包括喜剧要素的打斗场景,也有催人泪下的亲人别离的场面。
壹 回忆我的京都
私の京都を思い出す
幼年的回忆
旧时之美
与东京不同,在京都很少有参观展览会的机会,所以我连书画古董的销售会也不愿放过,以满足我的渴求之心。去销售会的时候,能引起我兴趣的东西不少:盛名在外的压轴品自不必说,连不知道为什么被放置在角落里的旧物我也分外怜惜,觉得孤零零地蹲在角落、不得关注的样子真是可怜。在它们身上,我意外地发现了朴素的美。旧时女郎脚上的木屐、望族隐居时爱用的烟盒,像这种古旧的小东西,散发出特别的怀旧之美。古旧之物身上潜伏着艺术之光、古典之命,总能奇迹般地留住记忆里的旧时光,如果要给它一个适当的名字的话,大概就是“旧时之美”吧。
菊安古书店
说起这些事,令我想起来年幼的时光。我还是个普通的三年级小学生的时候,我们家在河原町附近有所住宅,而河原町四条下的东边有一个古书店叫“菊安”。因为已经是明治二十多年了,菊安里陈列的古书多为德川时代的版刻本、绘本和读本。
版刻本中,绝大多数是曲亭马琴(1)的小说,比如《水浒传》、《八犬传》、《弓张月》、《美少年录》(2)等等。马琴的作品差不多都能找到。插图大多是葛饰北斋(3)的作品,还有当时其他浮世绘画家的画。
我的母亲对绘画和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也遗传了这一血脉。菊安离我们家很近,因此母亲经常去菊安,然后一捆一捆地把马琴的读本、绘本等等买回来,其中甚至有著名的《北斋漫画》。那时候能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只要手里握着几枚小钱去,就能从古书店抱回一捆书,真是便宜到家啦。就这样我们母女二人一起翻着书、看插画,真是极乐的享受。我常常央求母亲去菊安买书回来。
随手拿到什么书,我就临摹上面的插图,对童年的我来说,是最大的乐趣。这也成了我少女时代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离不掉、改不了的习惯。
马琴和北斋
毕竟是少女时代的事了,当时我对马琴、北斋都没有明确的理解,只是纯粹地享受他们的作品。长大了之后,对马琴的小说和北斋的插画中所蕴含的背景和剧情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便更加怀念少女时代的绘本书了。
时至今日,我也不能说自己对他们的作品理解透彻。我还记得一段轶事,应该刚好是北斋为《新编水浒传》(4)画插画的时候。对于插画家北斋来说,作者马琴太过神经质,总是对北斋的画指指点点,自我意识强烈的北斋终于爆发了,果断拒绝继续为书作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北斋的插画人气太高,出版商丸屋甚助只好把水浒传的译者从马琴换成高井兰山。但不知怎么和解的,第二年,北斋接受了委托,为须原屋市兵卫出版、马琴著的《三七全传南柯梦》作插画。然而,大概是北斋那天才的创作力在插画里表现了太多的新意,两人又爆发了冲突,马琴提出把最后一部分的插图全部删掉,而北斋强烈要求退还全部的插图。出版商又被夹在风箱中两头受气,只得拼命奔走,好不容易才把两个刺儿头给调停了。
一个艺术家越是天才,艺术的自我性就越炽热,他的艺术越是有价值,对被尊敬的需求也就越强烈。像马琴和北斋这样优秀的艺术家,在历史中留下这样一段轶事,两者结晶出的绘本,我儿时却能如此容易地买到,这不能不令我更加怀念那个不知世道维艰的年代了。
京都的夏天
京都街景
都说京都是古都,我看现在只徒有其名了,如今的京都与我小时候比起来,变得就像是到了外国。这也难怪,现在通了电车,自行车满街跑,到处都耸立着白色的高楼大厦,要说回不到过去,也是没办法的事。架在加茂川上的桥,也大体按照近代的风格作了改建,只有三条(5)的大桥还保留着过去的样子。如果把那座拟宝珠(6)的桥和用冰冷混凝土建成的四条大桥相比来看,谁都得承认时间流逝的可怕力量。
我虽然怀念三条大桥那样的旧时风景,但也知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五六岁时绑着“后蜻蜓”的发髻,现在都看不到梳这样发型的女孩子了。最近的女孩子都留着娃娃头,穿着及膝的洋装,也很活泼可爱。看到她们,我就不禁想到,过去那种把长辫子绑紧在脑后的“后蜻蜓”时代,究竟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呢?
但是,过去虽好,怀念终归是怀念。如今我的眼前像是展开了一幅画,一个人回想着数十年前的京都街景,自得其乐。
夏夜纳凉
夏天的河滩也充满风情。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夏天的傍晚去四条大桥纳凉。河水上涨,河道变宽,浅处的水流缓缓地流淌。从四条的拟宝珠桥上往下看,在浅川上亮起一盏盏纸罩蜡灯。仔细看,桥下的浅滩上,七七八八摆满了长凳,地上点着纸罩的蜡灯,灯影映在沉静的河面上,那真的是太美了。
长凳到处都是,有来钓鱼的,有来跑马的,也有玩皮影戏的、变戏法的,卖甜酒和年糕小豆汤的铺子也开张了,总之,河滩的一角被这些人占满了。成群的纳凉客坐在长凳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呷着茶,有人用手指撮点心吃,有人拿着酒杯添酒。桥边有一家叫作“藤屋”的料理店,经过河滩上的板桥,有女招待来来回回为客人端菜送饭,一群群客人喝得酩酊大醉,艺伎和女招待来来往往的身影,远远望去仿佛剪影画。
再说些夏夜乘凉的事。傍晚河边的浅滩,坐在长凳上的美人把白皙的脚伸进清凉的水里,当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就算不是眉眼清丽、身形苗条的年轻妇人,在那样的时刻、那样的场景所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