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童友军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6154
ISBN:978751806907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448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艺术杂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研究/童友军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2
ISBN 978-7-5180-6907-1
Ⅰ.①福… Ⅱ.①童… Ⅲ.①剪纸—民间工艺—研究—柘荣县②剪纸—民间工艺—研究—漳浦县 Ⅳ.①J52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36607号
策划编辑:胡姣 责任校对:江思飞 责任设计:童友军 责任印制:王艳丽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号楼 邮政编码:100124
销售电话:010—67004422 传真:010—87155801
http://www. c-textilep.com
中国纺织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2119887771
北京玺诚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201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889×1194 1/16 印张:10
字数:136千字 定价:88.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福建柘荣、漳浦两地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变革过程,并对不同时期两地剪纸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试在让读者能够较为详细地了解两地民间剪纸,感知其艺术魅力。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柘荣、漳浦等地的民间剪纸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尝试对两地传统剪纸的题材、风格等主要特征进行简要对比,并倡导传统民间剪纸要设计创新和尝试应用拓展,意在抛砖引玉。
前言
福建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笔者因2016年申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福建柒牌项目基金会的一个“非遗”项目——“福建宁德、漳州民间剪纸技艺研究”,开始全面了解和关注福建柘荣、漳浦等地的民间剪纸艺术。为了项目的顺利完成,笔者前后多次前往柘荣、漳浦等地,深入调研,与当地的剪纸艺人,特别是一些剪纸“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数次访谈交流,从而进一步认知该地的剪纸艺术,并更加喜爱这一民间美术样式。该项目历时近三年,主要从田野考察、史料研究与创作实践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尝试对两地剪纸艺术的应用习俗、制作工艺、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比较,同时结合实际给出了一些剪纸技艺传承发展的粗浅建议。笔者认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与当地的社会生态环境,倡导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艺术应与时代紧密结合,剪纸艺术应扎根民间,服务民俗,关注时代,开拓创新。
2019年7月于厦门
第一章 柘荣、漳浦民间剪纸概述
我国的早期文明主要是农耕文明,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男耕女织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社会分工形式,纺纱织布、缝衣刺绣等穿针引线的“女红”充分体现和反映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价值,并因此而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剪纸,在民间又叫作“窗花”,就是用剪刀等工具在纸上镂空剪刻出各种花鸟、动物、人物等形象,以表达吉祥、祝福、祈愿、趣味等美好寓意的民间艺术(图1-1)。
图1-1 双桃花 林桃
剪纸是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民间剪纸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无论是南方的纤细、清丽、婉约,还是北方的粗犷、古朴、率真,无不蕴含着乡情美意,洋溢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气质和美好心愿。剪纸伴随着民俗中的喜庆节日、礼仪祭典,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粘贴于婚庆新房,或作为刺绣底样等,形式多种,使用广泛。剪纸是最能体现劳动妇女心灵手巧的艺术形式之一(图1-2)。
图1-2 庆丰收 陈匏来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是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的一种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是在民俗生活中产生、创造、享用、流传和不断发展的。
民间剪纸也可称为民俗剪纸,不同于宫廷剪纸或文人剪纸与现代一些借助于机器加工和专业美术工作者的纯商业化剪纸也有区别,它是现代剪纸的根与源。福建省民间各地都有剪纸的习俗,它是当地农村妇女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图1-3~图1-6)。
福建的泉州、漳浦、柘荣、浦城四城的剪纸技艺较为突出,其中泉州的刻纸、浦城的剪纸等被列为国家“非遗”名录,漳州的漳浦剪纸、宁德的柘荣剪纸不仅被列入国家“非遗”,同时还作为中国剪纸子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
图1-3 武松打虎 陈金
柘荣的袁秀莹、漳浦的陈秋日等被列为国家级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表1-1)。
表1-1 柘荣、漳浦国家级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图1-4 黄素代表性剪纸作品
图1-5 寿饼花 黄素
图1-6 喜饼花 黄素
一、柘荣剪纸概览
福建闽东地区的民间剪纸以柘荣、蕉城、霞浦、福安等地较为集中,其中又以柘荣县最为著名。闽东地区的剪纸形式主要有平铺式、对称式、多折式和网格式等多种样式,用途十分广泛。柘荣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窗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的美誉。
(一)柘荣的地理位置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的东部,俗称闽东,处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国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地处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宁德东望中国台湾,西邻南平,南连福州,北接浙江省温州市。东西横距235公里,南北纵距153公里。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046公里,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
柘荣县是宁德剪纸的主要分布县,古时为扬州属地,春秋属越,唐宋时期为长溪县辖,元、明属于福宁州,明始设柘洋巡检司,明国年初设霞浦上溪柘洋区,民国三十四年升区设县改称柘荣。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接福鼎市,西连福安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介于北纬27°05′~27°19′(27°209′),东经119°43′~120°04′(119°897′)之间。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柘荣县总面积571平方公里,人口约10.3万,是福建省人口最少的县。柘荣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柘荣剪纸之窗”成为宁德市唯一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柘荣剪纸艺术发展简述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发展繁盛。柘荣剪纸最早是由作为服饰、鞋帽、香袋刺绣的底样得以发展起来的,并且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图1-7)。柘荣的剪纸艺人大多得益于母辈或姐、嫂的传授,在表现技法上一般没有统一的模式。当地人认为,剪纸风俗是由陕北移民带来的,明末清初已逐渐借土生根。现在的柘荣剪纸,既保留北方淳朴、浑厚的文化传统,又融进南方秀雅、柔美的艺术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艺术感染力。[2]
图1-7 龙凤呈祥 袁秀莹
柘荣剪纸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参加了省民间美术展览、进京展演活动,并曾十多次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丹麦、巴基斯坦、美国、巴西等国家交流,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博物馆以及海外一些博物馆收藏。2000年,柘荣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柘荣剪纸”被列入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2008年,柘荣剪纸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老艺人袁秀莹被确认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柘荣升格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艺术是其中主要载体,2010年,柘荣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当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柘荣剪纸艺人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有专业剪纸生产企业、个人剪纸艺术馆、家庭剪纸手工作坊等多种剪纸创作生产机构和场所。
现如今,无论在柘荣的城镇还是乡村,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剪纸艺术气息(图1-8)。[3]
图1-8 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牌匾
二、漳浦剪纸概览
(一)漳浦的地理位置
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厦门,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南与广东交界,是中国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城市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为福建省生态先行示范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2014年,漳州当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是闽南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海岸地区,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漳州剪纸主要集中在漳浦县,漳浦县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县,建县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明以后素有“金漳浦”美誉。漳浦县介于北纬23°43′~24°21′,东经117°24′~118°02′之间,因与中国台湾地区一衣带水,所以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源远流长,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漳浦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海洋大县、资源大县、新兴临港工业县等。
(二)漳浦剪纸艺术发展简述
据《史记》记载,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利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它们的出现无疑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剪纸文物,是1967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以麻料纸为材料的两张折叠型祭祀团花剪纸,这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证。剪纸文物的出土说明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成熟。唐代“剪彩剪胜”(在丝绸或薄金属片上剪刻图案)民俗民风盛行,题材涉及人物、花草及象征爱情的凤鸟、绶鸟等,这种民俗活动在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漳浦建县之前为南蛮之地,唐总章二年,奉旨到“南蛮”(闽)平乱和开发漳州的“开漳圣王”陈政及部属和将士带来了中原文明。自此,中原文化开始在漳州传播,漳浦的剪纸艺术正是对中原等地的剪纸艺术的移植嫁接、传承和发展。
漳浦地处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依山面海,当地居民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早期的漳浦剪纸并不作为独立的民间美术形式存在,而只是刺绣的底样,被称为“绞花”(图1-9~图1-11)。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贴窗花等中原习俗的传入,漳浦剪纸开始大量应用于民间的节庆、婚嫁和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如祝寿用的蝙蝠寿幅,结婚用的龙凤双喜中堂等。剪纸用于不同用途时还有不同的称谓,如年糕年饼上贴的剪纸称为“团花”,敬神祭祖时套在祭品上的剪纸称为“彩衣”。“家礼奠用香烛酒果已是随俗,剪纸为车马人物等”,可见漳浦剪纸在节庆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南方代表,可谓源远流长,数百年不断,它与漳浦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图1-9 剪纸底样及绣花图示
图1-10 剪纸底样及绣花图示
图1-11 剪纸底样及绣花图示
新中国成立后,漳浦的民间剪纸得到政府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漳浦县文化部门对民间丰富的传统剪纸艺术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不断提高其艺术质量,使民间剪纸艺术从乡间地头走进了展览馆等大雅之堂。1956年,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的举办,让陈金、黄素等老一辈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得以展示。1959年,漳浦文化部门举办了剪纸新秀培训班,陈秋日、高少苹等一批剪纸新秀脱颖而出,并在漳浦掀起了一阵剪纸热潮。进入20世纪80年代,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剪纸的扶持力度,先后举办了“首届剪纸艺术节”“林桃百岁寿辰庆典”等大型活动,出版了《福建漳浦剪纸集》《陈秋日剪纸作品集》《林桃剪纸艺术研讨文集》等著作,助推了漳浦剪纸的空前繁荣。
1993年,漳浦有120件剪纸作品被送往马尼拉,参加福建民间美术展览。
自1955年漳浦剪纸艺人黄素、陈金的作品参加省第一届剪纸作品展览会,作品入选《福建剪纸集》后,1960年漳浦艺人黄素所剪作品为中央美院收藏,并多次参加省、全国和世界的展览,名闻遐迩。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前后,漳浦县已有剪纸艺人一百多人,其中有7人参加了中国剪纸协会。漳浦剪纸已经成为一项地方产业,传统剪纸作为现代商品畅销国内外,年创产值200万元以上,并成为漳浦对外宣传和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窗口。1999年举办的首届“福建漳浦剪纸艺术节”,不仅全面展示了漳浦剪纸艺术,还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
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林桃、陈金等老一辈漳浦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基本保留了原始的艺术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漳浦剪纸也在逐渐变革。
根据资料分析,可将民国以来的漳浦剪纸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民国初(1912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漳浦的剪纸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延续,代表人物有林桃、陈鲍来等人,作品如图1-12、图1-13所示。二是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漳浦剪纸的风格由传统(变形)向现代(写实)方面转变,这一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以及一批专业绘画工作者的参与,漳浦剪纸有了与传统技法大不相同的新改变,这一时期主要以陈金、黄素作品等为典型代表,作品如图1-14、图1-15所示。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为承前启后时期,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变革,使漳浦剪纸由原来民俗活动的辅助装饰物品向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品转化。其时的剪纸艺人大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漳浦文化部门为了弘扬民间文化,组织一些老艺人持教,办起剪纸培训班,培养新一代的剪纸人,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秋日、郑小蕊等,作品如图1-16、图1-17所示。四是90年代至今——对接商品经济,主要特征是传统手法的普遍淡化,全新风格初步形成。其中继承了陈金和黄素风格的张峥嵘、高少苹是新生代的代表,作品如图1-18~图1-20所示。
图1-12 狮子大象 林桃
图1-13 我家的牛群 陈匏来
图1-14 茶壶花 陈金
图1-15 老鼠娶亲 黄素
图1-16 鸳鸯戏水 陈秋日
图1-17 捕鱼 郑小蕊
图1-18 母爱 高少苹
图1-19 百鸟朝凤 张峥嵘
图1-20 喜得贵子 张峥嵘
第一章 柘荣、漳浦民间剪纸概述
我国的早期文明主要是农耕文明,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男耕女织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社会分工形式,纺纱织布、缝衣刺绣等穿针引线的“女红”充分体现和反映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价值,并因此而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剪纸,在民间又叫作“窗花”,就是用剪刀等工具在纸上镂空剪刻出各种花鸟、动物、人物等形象,以表达吉祥、祝福、祈愿、趣味等美好寓意的民间艺术(图1-1)。
图1-1 双桃花 林桃
剪纸是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民间剪纸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无论是南方的纤细、清丽、婉约,还是北方的粗犷、古朴、率真,无不蕴含着乡情美意,洋溢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气质和美好心愿。剪纸伴随着民俗中的喜庆节日、礼仪祭典,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粘贴于婚庆新房,或作为刺绣底样等,形式多种,使用广泛。剪纸是最能体现劳动妇女心灵手巧的艺术形式之一(图1-2)。
图1-2 庆丰收 陈匏来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是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的一种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是在民俗生活中产生、创造、享用、流传和不断发展的。
民间剪纸也可称为民俗剪纸,不同于宫廷剪纸或文人剪纸与现代一些借助于机器加工和专业美术工作者的纯商业化剪纸也有区别,它是现代剪纸的根与源。福建省民间各地都有剪纸的习俗,它是当地农村妇女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图1-3~图1-6)。
福建的泉州、漳浦、柘荣、浦城四城的剪纸技艺较为突出,其中泉州的刻纸、浦城的剪纸等被列为国家“非遗”名录,漳州的漳浦剪纸、宁德的柘荣剪纸不仅被列入国家“非遗”,同时还作为中国剪纸子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
图1-3 武松打虎 陈金
柘荣的袁秀莹、漳浦的陈秋日等被列为国家级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表1-1)。
表1-1 柘荣、漳浦国家级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图1-4 黄素代表性剪纸作品
图1-5 寿饼花 黄素
图1-6 喜饼花 黄素
一、柘荣剪纸概览
福建闽东地区的民间剪纸以柘荣、蕉城、霞浦、福安等地较为集中,其中又以柘荣县最为著名。闽东地区的剪纸形式主要有平铺式、对称式、多折式和网格式等多种样式,用途十分广泛。柘荣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窗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的美誉。
(一)柘荣的地理位置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的东部,俗称闽东,处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国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地处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宁德东望中国台湾,西邻南平,南连福州,北接浙江省温州市。东西横距235公里,南北纵距153公里。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046公里,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
柘荣县是宁德剪纸的主要分布县,古时为扬州属地,春秋属越,唐宋时期为长溪县辖,元、明属于福宁州,明始设柘洋巡检司,明国年初设霞浦上溪柘洋区,民国三十四年升区设县改称柘荣。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接福鼎市,西连福安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介于北纬27°05′~27°19′(27°209′),东经119°43′~120°04′(119°897′)之间。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柘荣县总面积571平方公里,人口约10.3万,是福建省人口最少的县。柘荣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柘荣剪纸之窗”成为宁德市唯一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柘荣剪纸艺术发展简述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发展繁盛。柘荣剪纸最早是由作为服饰、鞋帽、香袋刺绣的底样得以发展起来的,并且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图1-7)。柘荣的剪纸艺人大多得益于母辈或姐、嫂的传授,在表现技法上一般没有统一的模式。当地人认为,剪纸风俗是由陕北移民带来的,明末清初已逐渐借土生根。现在的柘荣剪纸,既保留北方淳朴、浑厚的文化传统,又融进南方秀雅、柔美的艺术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艺术感染力。[2]
图1-7 龙凤呈祥 袁秀莹
柘荣剪纸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参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