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美术作品欣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经典中国美术作品欣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蔡芳芳,陈刚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01
书籍编号:30616952
ISBN:978756247672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7226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艺术杂谈
前言
这是一套讲述美术史与美术作品故事的书。美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美术作品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特征,无论是中国美术还是西方美术。
中国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历史非常辉煌,各个时代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人对美术的探索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有限的技术、资源装饰着身边的用品,如那些出现在陶器上的精美纹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种类诞生,共同书写了精彩的中国美术史。
西方美术的发展同样精彩纷呈,洞窟壁画、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浪漫主义、印象派及后来的立体派、野兽派作品,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这些神秘而伟大的作品也充满了敬意与向往。
无论是《经典中国美术作品欣赏》,还是《经典西方美术作品欣赏》都选取了大家所熟悉的经典美术作品,以时间为线索,以代表性的作品为突出点,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这些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更确切地说,这是写给大家的,有关美术作品故事的书。在讲述美术故事的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美术知识,如对各个流派风格的介绍,等等。本书摒弃了美术专业的压迫感,可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一次不同寻常的艺术之旅。
陈刚
2013年3月
洛神赋图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成就都相当高,出现了像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家,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大家。梁山伯与祝英台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也是以东晋为时代背景。
顾恺之(349—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同时还擅长诗赋、书法。他特别善于绘画,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不仅是画家,还精通绘画理论,主张画意在传神,并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认为画中的神韵、气韵很重要,他画人物特别注意对眼睛的表现,认为“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其中的“阿堵”即是眼睛,为中国画及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人们称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这“三绝”是怎么来的呢?据传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形貌,他说:“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一气呵成,颇具意蕴。顾恺之的画也特别神妙,宰相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此外,顾恺之还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东晋将领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信以为真,非常珍爱那片叶子。因此世人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因为当时的社会原因,顾恺之会经常画一些佛教题材,比如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制维摩诘像,他也会画一些当时的社会名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烈女图》都被认为是他的作品,但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都是摹本。
《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凄美故事。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曹植钟爱女子甄氏,但其父亲曹操却将她指配给了哥哥曹丕,曹丕即位后,甄氏成为其妃子,但曹丕的正室妻子嫉妒甄氏,经常在曹丕面前挑拨是非,最终曹丕赐死甄氏。甄氏死后,曹丕将其遗留下来的玉缕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在回自己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一场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想起甄氏的遭遇和自己失落的爱情悲痛不已,于是写了一篇《感甄赋》怀念甄氏。四年后(234),明帝曹睿继位,因为觉得原赋名字不雅,便改名为《洛神赋》。洛神的形象即由此而来。画面中,顾恺之依次安排了曹植与洛神的相遇、交谈、分离,洛神在画面上出现了多次,不同的场景变幻都旨在表达曹植坚定的爱情观,透露出伤感的情绪。
画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并置在同一画面,使得整幅画构图连贯,人物安排错落有致,同时还有意用装饰性的手法来描绘山、水、石、树、并将山石,树木比例缩小,以勾勒为主,无皴法,在绘画技法上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特点,画面人物秀骨清相、生动飘逸,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表现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足以说明顾恺之的艺术水平和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宋摹) 绢本设色 27.1 cm×572.8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隋朝(581—618)完成了统一。隋朝初期,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并制定了影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制定了完整的科举制度等。这样的局面为隋朝的文化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文学、音乐、宗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隋炀帝杨广后期过度消耗国力,劳民伤财,最终导致隋朝灭亡。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就艺术方面来说,绘画受到重视,山水画出现独立画作,展子虔的《游春图》即是代表。
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历经北齐、北周和隋朝三个朝代,与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唐前四大画家”。展子虔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位置不言而喻,《游春图》是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游春图》描绘的是人们春游时的场景。画中以自然山水景色为主,人物比例缩小点缀其中。画中的山石、树木皆细线勾勒,未见皴擦,人物则直接敷色渲染。全画的主色以青绿为主,鲜明浓丽,后人称之为“青绿法”。在构图方面,画面左半部分描绘厚重的山石树木,与右半部分稀疏、低矮的山石形成对比,使画面在视觉感官方面更显稳重。
虽然《游春图》以细线勾勒山石树木的轮廓,但观者仍能感觉到画家行笔轻重、顿挫的变化,人物虽小但却形态毕露。这也展现出山水画风格的变化,结束了早期“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幼稚阶段,使山水画逐渐进入青绿山水的初期阶段。
《游春图》独立成幅,摆脱了此前只是作为背景的地位,画面中的青绿色与其他颜色相呼应,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着早期山水画的面貌特点。历代鉴赏家对《游春图》都格外重视,根据画卷上宋徽宗的题签认定是展子虔的作品,但后来也有人根据建筑的特点等细节,对《游春图》出现的时代、作者提出异议。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绢本设色 43 cm×80.5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皇幸蜀图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山水画的雏形,被誉为“唐画之祖”的展子虔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创作方法,影响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创作。唐朝的山水画发展日渐成熟,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思训、昭道)”,由此可见,至李思训、李昭道时,山水画发展已经较为完备。
李思训开元初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称“小李将军”,二人是青绿山水的代表,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人的画风,与他们同时代的诗人、画家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截然不同。二者共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两大风格,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文人画受推崇的时候,“大小李将军”的画风并不被看好,人们更推崇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风格。
“大小李将军”的传世作品极少。《明皇幸蜀图》也并非李昭道的原作,只是接近“二李”风格的宋摹本。画面描绘的是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到四川避难的情景。
李白有诗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的险峻不仅在李白的诗中体现出来,从《明皇幸蜀图》中也可略窥一二。画面中的山岭巍峨险峻,山路蜿蜒盘曲,悬崖、栈道陡峭无比,蜀道的艰险一览无余。
画中几队人马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有刚刚上山路的,有小心翼翼过栈道的,有在平坦处小憩的……最值得一提的是,画面的右下方,有一位着红衣骑三骢马欲待过桥的男士,即为唐明皇,仔细观察便可发现,画家对唐明皇的表现不同,人物虽小,但却将他放在了画面前端,观者仍能感受到其作为天子的威慑力,他所骑的三骢马在过桥时表现出胆怯,重心后移。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画家有意为之,意在表现唐明皇在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
《明皇幸蜀图》以山水表现为主,人物、鞍马为辅,且比例很小,意在表现蜀道的艰险。山水仍以勾勒为主,未见皴擦,构图出现远近层次关系,色彩明丽,保持着“二李”金碧山水的画风。对山石的表现日渐成熟,对推动山水画独立成科起到一定的作用。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 55.9 cm×8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步辇图
《步辇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十幅传世名画之一,曾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出现,描绘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事件,画面表现的场景是唐太宗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这也是唐朝画家阎立本传世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阎立本(约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他和父亲阎毗(隋代画家)、兄长阎立德都擅长绘画、建筑、工艺等。阎立本曾做过丞相,其绘画在唐朝备受推崇。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认为评书画的三个等级是“神品、妙品、能品”,而阎立本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就被列为“神品”之列。他还为唐太宗画过《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
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对外交流频繁,不仅与突厥、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关系密切,而且与天竺、新罗等国家有往来,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也极其显赫。《步辇图》选取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场景来记录唐朝与吐蕃联姻的大事。据记载,当时有几个民族的婚使大臣都到唐求亲,通过重重考验,吐蕃大臣禄东赞最终取得胜利,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吐蕃王号),颇有作为,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他曾两次向唐求婚,还带领20万军队猛攻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都未能如愿。此次他再派禄东赞到长安提出通婚,唐太宗也意识到与吐蕃通婚的重要,再加上禄东赞的聪明机智,深得唐太宗的喜爱,遂将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步辇图》的左侧三人分别是: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右半部分是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也是全图焦点。画面中阎立本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来突出唐太宗的威严风范:一是以禄东赞的瘦小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俊朗庄重和至尊风度;二是以宫女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低头俯身、或小心前行的体态,来反衬唐太宗的健硕高大和深沉凝定。全画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有致且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2002年国家邮政局曾发行步辇图小型张邮票。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说:“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松赞干布按唐朝的建筑风格,为文成公主修建宫殿,即现在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也为吐蕃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及农业生产技术,对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二人的联姻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段佳话,布达拉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雕像。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绢本设色 38.5 cm×129.6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约601—673),字立本,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唐初著名画家、大臣,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了。阎立本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其父阎毗、其兄阎立德都精通建筑工艺,又擅长绘画。阎立本自幼继承家学,在父兄教导下学习绘画。他广读经史,博采前朝历代名家之长,使他的绘画艺术更趋娴熟,擅长于人物肖像及车马等的写实,具有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人物画发展的先驱。唐太宗李世民为把自己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每当发生重大的政治活动时,就命阎立本照实描绘,留作史实。因此他创作了《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等传世佳作。
《历代帝王图》是初唐人物画的新探索,描绘了从汉至隋期间的13位帝王形象,又名《列帝图》《十三帝王图》。画卷中描绘的13位帝王分别是:前汉昭文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从,共计46人。每位帝王形象的上方都记录有庙号、姓名及在位时间等。
帝王图像是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因为和政治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它往往可以起到“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作用,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的。在刻画人物时,作者虽有程式化的倾向,仍按照传统观念处理人物大小,但也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画家的笔下,开朝建代的君王都有气度和风范,昏庸或亡国的帝王形象多呈现庸碌、矮小之态。比如:画面上的杨坚,不仅“体貌奇特,仪表绝人”,而且以深邃的眼神、紧闭的双唇,显示出“雄图内断、英谋外决”的性格,这与杨广虚浮的外貌、萎靡的身躯形成对照。晋武帝司马炎宏略大度、雄图神算;陈文帝陈蒨容貌俊美、举止文雅。而陈后主陈叔宝的形象却是猥琐矮小,与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粗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它们有别于魏晋时“秀骨清像”的类型化表现,而使人物肖像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对人物的描绘没有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而是对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的命运,加以个性化的描绘,通过对眼神、嘴角及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等特征。为了突出主体人物,帝王同侍从在身材和用色上均有明显区别,从而体现画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全图线条挺拔有力,色彩凝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画家通过细节处理,表现帝王们的内心世界和经历,以画笔表现历史,爱憎分明。《历代帝王图》在用色和人物衣着的处理上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唐朝,绘画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得到发展,绘画题材逐渐广泛,技法也得到提升。
敦煌莫高窟初唐220窟维摩变中的帝王形象,和上述作品的绘制风格十分接近,一方面印证了《历代帝王图》的时代,同时也可以通过相互比较,来了解这一时期类似题材的肖像画所采用的形式。此卷在绘制形式上,如画面不依靠背景,人物的动作较为单一,以及主体人物高大而侍从矮小等,表现出当时绘画的能力和技巧还受到一定的局限。这件作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阎立本的创作,近年来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初唐画家郎余令所画。《历代名画记》记载:“郎余令有才名,工山水、古贤。为著作佐郎。撰自古帝王图,按据史传,想象风采,时称精妙。”他的绘画作品曾与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并为时人所称颂。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绢本设色 51.3 cm×531 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约680—759)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小时候家境贫寒,曾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就显露出绘画的才气,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被召入宫做画师,擅长佛道、鬼神、人物等,也画壁画,书法学习张旭、贺知章。
唐朝山水画的发展也得益于吴道子,因为他创造了简练的山水“疏体”,“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因此他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在人物画方面,吴道子自成一家,创作了一种新的风格——“吴带当风”,他所画的人物衣褶飘飘,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在佛像方面,吴道子虽然学习张僧繇的“张家样”,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佛教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创作。
《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代表作品。描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以后,其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拜谒神庙,诸神向他行礼的故事。图中所绘人物、鬼神、瑞兽有二十多个。作为一幅佛诞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成了汉人模样。画面的开始是两位骑瑞兽而来的神将,表情肃穆,净饭王端坐椅子上神态威严,后半段是净饭王及其夫人抱着初生的释迦牟尼到达神庙以后的情景。画家对于人物、鬼神的描绘惟妙惟肖,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他的线描手法开创了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不再沿用顾恺之、陆探微等的游丝描。这幅作品大体上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今天留存下来的作品可能是宋代的摹本。
据传吴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每一挥毫,必须酣饮”,因此他经常是醉中作画。而且他作画速度极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是全国文化中心,聚集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切磋技艺,因而使他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有一次,唐玄宗要看嘉陵江的景象,命吴道子去写生。吴回来后,让人准备了一匹素绢,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大同殿上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令唐玄宗赞叹不已,认为这和画家李思训在前不久用几个月工夫画成的嘉陵山水一样美妙。
除此之外,吴道子的壁画创作也独树一帜,尤其以《地狱变相》最为有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他的风格。苏轼对吴道子的评价很高,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认为吴道子的艺术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吴道子“画圣”的名号也是实至名归。
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35.5 cm×338.1 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是盛唐时期的画家,善画贵族仕女、婴儿、鞍马等,还擅长社会风俗画制作,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称张萱“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一时”,他曾以“金井梧桐秋叶黄”的诗句为题,描绘了宫廷妇女被遗弃冷落的寂寞生活场景。通常与唐朝另一仕女画家周昉相提并论,张萱的代表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虢国夫人在三月初三春游的场景,虢国夫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虽然李隆基在早年开创了历史上的“开元盛世”,但在后期沉迷于后宫,生活奢靡,因宠爱杨贵妃,封其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这幅作品正是描绘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游春的场景,杜甫曾有乐府诗《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诗中的描述与画中的描绘可谓异曲同工,一方面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杨氏姐妹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唐朝的审美观,“态浓意远淑且真”,体态丰盈、雍容是当时人们对于美的界定,这大概与唐朝丰裕的经济背景和强盛国力有关。同时,张萱还以“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影射春游的主题。画面中描绘了虢国夫人一行九人,前后侍从各三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中间,着淡青色上衣者为虢国夫人,着红色上衣者为秦国夫人,她面向虢国夫人似乎在诉说什么。全画重人物刻画,主从关系在着装、形态等细节上都较为明显,虢国夫人的中心地位尤为突出。
画家所画女性人物造型是略带夸张,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气质雍容,显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作者所用线条飘逸灵动,然而女性形象却又非常含蓄婉约。作者把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铁线描加以含蓄化,变为细劲的游丝铁线描,线形畅达、疏密自然而质地具显,衣下形体准确充实。行笔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准确地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体貌与内心世界。比如缝练的女子:衣纹勾勒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每一条线都是灵动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如最后的一位扯练妇女,作者用极其严谨、准确而概括的线条把女性的身姿、动态勾画得优美、含蓄而安详,“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线描虽是细劲精致的,然而体现出的却是雄健、大度和庄严。
画面右侧以瘦金体书“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天水”是赵姓的望族,据记载,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王赵嘉投降,秦王对赵嘉特别礼遇,并派他主西戎,世居天水,在此期间,赵嘉推行怀柔政策并把中原的技术推广到当地,深得民心,天水成为赵氏的望族。在这里“天水”指赵佶。现在所存的此画卷为宋代摹本,原作已失传,但盛唐的风貌仍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绢本设色 51.8 cm×148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捣练图
张萱是盛唐时期的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画院专职画家)。善画贵族仕女、婴儿、鞍马等,擅长社会风俗画,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称张萱“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一时”,他曾以“金井梧桐秋叶黄”的诗句为题,描绘了宫廷妇女被遗弃冷落的寂寞生活场景。人们通常将他与唐朝另一仕女画家周昉相提并论,中国古代仕女画在张萱和周昉这里达到了巅峰。
《捣练图》是张萱仕女画的又一代表作,绢本,工笔重彩设色画。在唐代,画家笔下的人物已经脱离了汉魏晋时期瘦骨清像的特点,出现了“丰肥体”,从《捣练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幅作品分三组共刻画了12个人物形象,将宫中妇女捣练、织线、熨烫的场面表现出来。“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日晒氧化漂白,再用杵捣,加强草木灰水对丝胶的渗透能力,使脱胶均匀彻底,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第一组刻画了4个人物以木杵捣练的场景;第二组有两个人,一人理线、一人缝纫,将织线的情景展现出来;第三组是熨烫白练的场景,还有一女童钻到白练下面,为画面增加了俏皮的感觉。由于身份、年龄和分工的不同,画中人物动作各异、表情不一,体现了不同的特点。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造型则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
在这幅作品中,张萱表现出了其刻画人物的功底,力图通过人物的外形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十分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捣练图》原作已经失传,这幅《捣练图》是宋代摹本,为宋徽宗所摹制,题有“天水摹张萱捣练图”。该作品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唐 张萱 捣练图 绢本设色 37 cm×145.3 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簪花仕女图
周昉是中唐时期的仕女画家,出身高贵,是位贵公子。擅长书画,主要画人物、佛像,早年学习张萱,后加以变化,独创一体,是继唐朝吴道子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画家,其描绘的丰腴贵族仕女形象和宗教题材的水月观音形象素有“周家样”之称。“周家样”在晚唐的仕女画坛上盛极一时。
对于周昉有两个故事,一则是他曾奉旨画敬章明寺的神像,引来京城万人观看,其中有赞扬的,也有贬斥的,周昉虚心听取修改意见,经过一个月之后令公众满意方才停止修改,这足以看出周昉对待绘画的虚心态度。另一则是韩幹、周昉都为名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过肖像,当时二位都是唐朝有名气的画家,两幅肖像不分伯仲,但郭子仪的女儿赵夫人看过之后,认为两幅画虽然都很像她的丈夫,但是韩幹的肖像“空得赵郎状貌”,周昉却能“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由此可以看出周昉的绘画才气。“周家样”的影响远不止在中国,朝鲜对“周家样”的创作青睐有加,日本也在创作上学习周昉。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描写的是唐代贵妇们的日常生活,五位仕女,一位侍从,逗狗、拈花、扑蝶、戏鹤,看似悠闲自得的生活,从另一个侧面却也反映出她们孤寂无聊的精神状态,似乎只有自得其乐。这不禁让观者感慨,深宫大院里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
画中贵妇们的衣着和发髻是当时唐朝比较流行的式样,《簪花仕女图》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的范本,也是描绘唐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人物画逐渐摆脱了以历史宗教人物为表现对象的现状,摆脱了以说教为目的的创作,逐渐关注现实生活。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绢本设色 46 cm×180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伏生授经图
《伏生授经图》是王维的人物画作品。伏生是秦朝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将《尚书》藏在墙壁中,等到汉王朝建立以后,只有29篇存留下来。汉文帝时到处寻找能够讲《尚书》的人,后来听说伏生学《尚书》,于是命人请他讲学。据记载,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甚至都已经走不动路了,鉴于此,汉文帝就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学得28篇,即《今文尚书》。从这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