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中的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景观中的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泽猛,陈竹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01
书籍编号:30629622
ISBN:978751806945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6628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设计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景观中的设计/王泽猛,陈竹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2
ISBN 978-7-5180-6945-3
Ⅰ.①景⋯ Ⅱ.①王⋯ ②陈⋯ Ⅲ.①景观设计-作品集-中国-现代 Ⅳ.①TU98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40570号
策划编辑:余莉花 责任校对:寇晨晨 版式设计:余莉花 责任印制:王艳丽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号楼 邮政编码:100124
销售电话:010—67004422 传真:010—87155801
http://www. c-textilep.com
中国纺织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2119887771
北京虎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2020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889×1194 1/16 印张:9.75
字数:118千字 定价:128.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
序
景观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设计者头脑中事先预设的优美环境的建构过程。作为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普通人,环境之审美由于这种融合性而难以形成。但作为职业环境设计者则不同,既要在环境中亲历感受也要将自己置身环境之外审视环境,在吸收、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自己对环境的鉴赏能力和对优美环境的建构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以自身思维为主线,通过“外在叙事”与“心灵抒情”帮助阅读者建构起完整的逻辑关系,并最终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义。环境的设计和建构道理亦如此。文学作品的语言越洗练和抽象,其中的含义反而越深厚。在这方面,诗和景观设计具有相同的本源。可以说景观即是环境中的“诗”。在创作的本源上,诗人在文中用众所周知的字和词来建构了宏阔或婉转的文义,景观设计者用自然世界中最质朴的沙砾、岩石、树木、土壤、流水等材料,营造原莽大地上的深沉景象。这些营造的手段就如同天地之间的诗意环境,虽用司空见惯的语言构建而成,然其意境却远高于普通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景观的“意义建构”是设计者考虑的第一要务,也是景观营造行动的重要目标。有了目标,才能选择某一种实现目标的路径。这条路径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景观设计中,所有环境元素都会对构建环境意义起到一定的作用,区别只不过是作用的大与小以及正与反。与文学作品所不同的是景观未必要建构和表达意义并非一定是一种思想或情感。现实中,越是公共景观就越具有模糊性和可以多解性的特点,人们喜欢在景观环境中往往并非因为景观的叙事性(如果有),他们大多只是在意景观环境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行为支撑,而从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看,使用环境的人也是构成环境的元素之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来与景观一起构建意义,有时,环境只是一个舞台。
大部分情况下景观设计可能走入一个误区,例如必须要有逻辑性,必须要有含义甚至表达一种思想。主题性公园自不必谈,这些是基本要求,而对于那些街头公园、住宅绿地、道路绿化等就未必一定要有这类要求,模糊性和多解性反而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不同人群的公众环境。
站在设计批评的角度看,景观设计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多半是出在设计者本身的。设计者在创作中所建构的意义能否被使用者所理解?笔者认为首先设计者必须充分理解使用者,有时所谓“词不达意”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建构者和接受者的文化差异,而非建构本身的技术问题。特定环境为特定人群建构,意义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公共环境为大众设计其意义的指向性未必要明确。缺少必要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思考而盲目推出的作品其实是很危险的,它的危害性并非作品本身的优劣所带给设计者的名誉损失,它甚至会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看看那些很快沦落为新“城中村”的拆迁小区,哪一个不是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因此,环境设计不同于产品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设计作品本身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设计者需通过其作品来体现这种使命感。
本书当中的每一个景观设计项目,因为倾注了感情,对于笔者来说都是心血之作,但未必是完美的。它们之中蕴含着设计的思考,思路历程以及对项目的认知和反思等。之所以称为“景观中的设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诸多设计项目中思路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如何设计了景观?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从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在此与大家分享,也期望得到大家指正。
十余年的景观设计历程,首先要感谢给我们信任和机会的朋友们,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具有了神圣的使命感。其次要感谢参与项目的鲁海峰教授、高明教授、杜军教授、刘剑伟教授、程歌老师、冯亚星老师、冯迪老师以及我的研究生们,他们付出了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所有的项目都包含和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最后要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的支持,最终使得此书可以成功付梓。
是为序。
2019年11月于苏州独墅湖畔简竹间
景观的认知
景观(Landscape)是处于整体环境中的一个与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有关的分支学科,景观设计也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Environment Design)的内涵非常广泛,其系统的理论基础源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种客观存在的环境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纯自然环境是客观物质世界,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属于原生环境;人造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生存以及文化的需要而建成的物质的、可视的、次生的环境,我们用于研究的景观也归属于这个范畴(因此,景观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前面两个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指导人类展开生活方式的不可视的“关系环境”。
在西方文明史中,景观最早是用来描绘城市景象的,在公元前的《旧约圣经》一书中,景观被用来描绘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壮丽景象。人类最早注意、研究的景观是人类脱离自然的成果,即城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当景观的定义最初理解为人造环境时,是因为人类建造了脱离自然的、可以证明自身能力的建造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自然”。世界各地的现存原始地标的建立产生了宏伟的“第二自然”,这些遗存成为人类发展历程中超越自然的标志物,例如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中国万里长城等。综上所述,充分证明了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按自己的意志进行创造,并且会按照他们认为美的方式来创造。景观发展的主线与建筑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从原始时期的物质和形态的“有机”发展到从物质和形态都与自然产生分离形成“非自然形态”的“无机”,再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反省,并且向自然的回归。在原始时期之所以与自然结合紧密是因为人类的能力所限,并非主观目标如此,是一种被动的贴近,而到了后现代至当下,与自然结合则是主动的回归。
景观(Landscape)一词来源于欧洲,专指那些被按照美的形式刻意设计出来的、被某些特定人群或人物所使用的外部环境。有时环境中的建筑也会被包含其中,例如法国景观设计师勒诺特所设计的欧洲最大的皇家宫苑凡尔赛宫。景观从古典到现代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在中国,景观的发展历程与欧洲大致是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应该是东西方古典园林所呈现出来的迥异形态,这主要取决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景观发生时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哲学观点和文化背景。西方古典园林更加强调视觉感受,总体来说是一种传统的二元对立式的审美方式,因此皇家园林的大尺度就不足为奇了,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更加强调的是全方位的感受,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的。东西方最大的不同是人与环境的融合度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强调的是“游”,是历时性的审美,而西方古典园林强调的是“赏”,是定格式的审美。
景观设计是一个天、地与人的精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过程发展并相互作用着。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
站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美化和生态系统维护,还关系到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在精神层面上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好比村口的一棵大树、村里的一口老井对于离开故土的人都会是梦牵魂绕的深刻记忆。作为设计师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重视和尊重环境的文化身份以及建构人与地的精神联系。在这方面,景观设计学凭借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是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景观设计学的这种特殊地位一方面来自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历史和地域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纽带。
作为风景的景观
情景再造——台儿庄大战纪念园设计项目
(废墟美学及叙事性景观设计探索案例)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废墟”不断被产生出来,有的是因为天灾,更多的是由于战争等人为的破坏,因此“废墟”具有了承载历史和破坏力痕迹的功能,例如,我国的圆明园、古希腊神庙、埃及卢克索神庙、罗马斗兽场等。学者巫鸿在谈及研究视觉艺术中废墟的价值时说:对“废墟”的研究,不仅希望辨识出废墟的一个地域性另类历史,更关键的是要承认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中关于废墟的异质性观念和特殊再现模式的存在。在我国,“废墟”往往被当成是消极的、负面的、需要处理的东西,例如,《辞海》中对“废墟”的解释是:受到破坏之后变成的荒芜之地。因此在普通人的眼里,废墟难以产生美感,即使像圆明园这样著名的废墟遗址公园,人们更关注的是它未被破坏时是什么样子,并不会从它的现状中感受什么“废墟之美”。类似的废墟遗址公园在西方的美学和哲学传统里往往会得到重视甚至赞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是较早描述废墟残缺美的西方作家,“残缺美”在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似乎残缺了双臂的维纳斯才是完美的。
台儿庄战役距今已经81年了,这场战役对于没有亲历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大事件的述说,在古城外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场战役的完整史料,但是这些史料并不能使参观者产生切身的感受。艺术的功能在于以情动人,这个“情”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如何动人?因此我们想通过过程主义和象征手法构建起人们对于这场战役生动而形象的认知,这样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甚至可以听到激烈的枪炮声和冲锋的号角声,可以闻到硝烟的焦煳味道。
从台儿庄古城的普通区域进入到大战纪念园这个特定的区域,必须要有边界,而这里的边界提供的不应该是限制而是想象。由于大战纪念园处于古城中心位置,因此不管从哪个城门进古城,到了这里已经没有那种期望中的不同环境所带来的体验和感受,至少这种感受已经变得淡了。这里的环境迥异于台儿庄城区,刚进城门时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水中,它所产生的涟漪到这里已经趋于平静。因此,在这里我们需要使参观者产生新的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战争回忆,而这也是台儿庄被当下人们所认知的关键所在。大战纪念园是台儿庄古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战争遗址,其中一处被战火损毁的房屋还部分地保留了当时的样子。由此我们对设计提出两个理念:第一,通过对现有场景的再造,期望能够还原并使人们想象出战争没有发生时的景象;第二,根据在世的战争幸存者后代的口述回忆,勾勒出战争未发生时这个区域的原地貌和街巷关系。这里曾经有两个大院,还有油坊等,我们截取了战争后的一个废墟片段将其呈现出来,将院落与建筑、街道的关系表现出来,如此可以给人们建构既往的景象提供线索和依据。根据当事人的回忆,适当恢复部分建筑使其完美融入废墟环境中去。现有破败的弹孔墙等建筑恰恰是战争残酷性的有力佐证,因此需要将其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保护的方法是用玻璃围栏的形式将其与参观者隔离,利用这种保护性的隔离凸显战争文物的重要价值。
整个纪念园共设计了四座主体场景雕塑,用来展现战争中军民的英勇以及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场景雕塑一——“浴火重生”:红色花岗岩在水的浸润中显得更加鲜红,象征为保家卫国而捐躯的先烈们的鲜血,水池中央是永明灯,表示人们对先烈的永远缅怀,水池端头是台儿庄战争将士身躯铸成的铜墙铁壁的群雕,雕塑的倒影映射在水中随波纹时隐时现,形成动态的影像。
场景雕塑二——“战士之魂”:在台儿庄复建工程中共挖掘出三千多个钢盔,还有枪械以及士兵的遗骸。在废墟墙边设置了一个纪念平台,上面放置了用紫铜打造的钢盔和步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但人去了,物件还在。唯有期望英雄之魂可以永生。
场景雕塑三——“众志成城”:这是在大战纪念园入口处所设置的影壁墙,这个影壁墙的材质是用台儿庄旧城所拆下的青砖堆砌成抗战士兵和参战百姓的头像,头像刚毅而粗狂,同时也具有模糊性和残缺感,暗示抗战军民的刚强以及战争的残酷。
情景雕塑四——“残酷岁月”:台儿庄大战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到4月15日结束,共计有5万多人伤亡,战争中的每一天都是残酷的。这个雕塑以日历的形式展现台儿庄大战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和每一天的重要记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是我方勇敢的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日历,在整块花岗石上用铸铜册页方式展示每一天的日期以及所发生的战事,体现着一种庄重和永恒之感。
关于纪念园游览路线的设计构思:游览路线是整个景区的经脉,将景区中所有景观元素(近距离接触的、近观的、远眺的)有机地串联起来。同时要考虑到参观者对于驻留点和休息点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信息的接受要自然而然并且允许他们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而要求接受的信息一定要予以强调,这好比是音乐的旋律一样,要有起始、高潮和跌宕起伏的变化。
纪念园现场实景之一
纪念园现场实景之二
战争文物陈列区
战争残存的街巷
战争残存的院落
战争残缺的袁家大院
战争残缺的袁家大院门柱
残墙实景一
残墙实景二
遗存建筑保护方案
“浴火重生”纪念广场
冥想广场
抗日士兵群雕
战争残存的城墙及头盔
战争残墙头盔雕塑纪念墙
主入口及“众志成城”雕塑
“众志成城”雕塑样稿
主题墙——战争日记雕塑
台儿庄纪念园总平面图
纪念园鸟瞰图
台儿庄古城景观项目
爱河万字桥设计构想
万字桥位于古运河和爱河的交叉口,当时这里设计的是一座普通的平桥,作为风景旅游区,“景”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因此,趣味性景观的打造也是其手法之一。这座桥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佛教中的“卐”字符号,任何从这座桥上走过的人必须至少要穿过两个洞门才能过去,这样也增加了过桥路线的长度。一般情况下,桥梁作为过渡性空间应该是便捷的、易通行的,但是在风景旅游区则不同,趣味性比便捷性更重要,因为在风景旅游区,游客并不需要匆匆忙忙赶时间。另外,这里也可以成为孩子们捉迷藏、玩游戏的场所。
人们都具有探究和征服环境的欲望,但在所熟知的日常环境中,这种欲望因为没有客观环境诱因而被隐藏起来,一旦有机会就会被引发出来。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旅游时处于一种放松的身心状态,这样便更容易勾起对外部事物的兴趣感。原来司空见惯的事物也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所以客观环境的趣味性打造是必要的。
万字桥平面示意图
万字桥鸟瞰图
从水面上看万字桥
万字桥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月老庙及其广场设计构思
台儿庄古城月老庙位于爱河边,这里原本并无古迹可寻,因此就从“月老文化”着手,重点设计了姻缘特征景观符号。月老是中国古代神仙文化中专管姻缘的神,在唐朝时就有韦固月下问月老姻缘的传说。它告诉人们姻缘乃是天注定,应该要珍惜你所遇到的配偶。这个传说有着美好的愿望:千里姻缘一线牵,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很多的旅游景点都有提供“同心锁”的项目,情侣们购买同心锁后将双方名字刻于锁上并锁在某处,然后将钥匙扔于山崖下或水中以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决心。这个月老庙的设计构思突出了月老在姻缘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月老的牵线下两人得以相识相爱,因此月老同时也会为这段姻缘负责任,将这段姻缘锁定。与一般同心锁不同的是这里所挂的是“铭心牌”,铭心牌用坚硬的红色花岗石镌刻着的双方的名字,挂在墙上之后用一把铜锁将其锁住,钥匙则被保管在月老的手中。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表示情侣之间互爱不分的决心之外还可以增加仪式感。在镌刻和挂牌的过程中月老庙提供全程的摄像服务并将影像资料给情侣带走,在今后的婚礼现场或特殊日子中可以用于播放。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加旅游景区的客源回流,例如,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孩子出生及长大以后,情侣们都会故地重游并感谢月老。如果情侣分手,为了对新的情侣负责他们也必须要回到这里请求月老解除他们的姻缘,将铭心牌取下,当然,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发生。在广场的地面铺地上突出“红线”元素,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但设计景观,而且设计景观的使用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环境设计的结合。
月老广场效果图
无锡鼋头渚同心锁景点
烟台山公园同心锁桥
月老庙边爱河街道设计
大树底下好乘凉
庐山白鹿洞书院有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我国最早的教学形式也是孔子端坐在一棵大树下给弟子们讲课的情景。在农村若有一棵大树,则这棵树必定形成受人欢迎的场域,一个可以使人们自然而然聚集的场所。劳作一天的人们在这里休息、聊天,村里的一些会议也会在这里举行。我们常说中国有“百家姓”,其实中国的姓氏数量远远超过一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一万多个。每一个姓氏都有其历史渊源,而中国与姓氏渊源有关最重要的地方无疑就是山西省洪洞县,很多姓氏都来源于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因此大槐树也在一定意义上被赋予了精神方面的寄托,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百姓背井离乡大迁徙的见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树一直都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例如“家有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的传说,这里的梧桐树指的是青桐树。青桐树大多挺拔、笔直,其分枝杈也是一节一节分的,因此也寓意“节节高”,最重要的是青桐树的叶子,其形状类似古时金元宝的造型。金秋时节,叶子逐渐由绿变黄直至纷纷落下,所以也有“摇钱树”的美誉。槐树历来都是受欢迎的树种,一方面便于养护寿命长,另外也有较好的象征含义,俚语有“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已知的存活年代最久远的树是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浮来山的银杏树,树龄超过2300年,被誉为活化石。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此处并题字刻碑。自古该树就有周长为“七搂八扎一媳妇”的传说,传说当年人们在测量树周长时从一处凹进的树洞边开始,共用双臂丈量了七次,最后接近树洞不够双臂丈量时开始用手扎测量,当手扎测量八次后发现一位年轻媳妇恰在树洞中避雨,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只能停止手扎测量直接把这个媳妇作为尺寸记在内。因此,在台儿庄古城的街道景观中,设计者一直在寻求能够形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景观节点。箭道街的市楼节点向南形成一个开阔地,设计者借助这个地方设计了一处台地,台地上除了一棵大槐树还有一口井,四周的围栏以及座位的设置使其成为普通环境中的突出环境,同时也成为街道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为了挑选这棵合适的大槐树,笔者随同工程人员及相关人员四处考察,最后这棵大槐树是在淄博市周村的一处林场找到的。记得那天到达林场已是傍晚时分,笔者一眼就相中此树,同时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也是缘分。这个林场自己是不培育树苗的,可以想见这些大树、古树都是从各地买来的,每一棵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棵树都属于一个村庄或一个家庭,有的甚至是村里的精神之树。只能说有些人在利益面前什么都不重要了,短视的人看重的是树的价格而不会认识到树对于环境的价值所在。笔者曾生长在农村,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村里的大树已经不在了,但依然清晰记得那些大树的模样、位置以及和玩伴们爬树时的情景。这棵树只是林场众多树木中的一棵,对于林场管理者来说除了价钱并无特殊意义,而我们将它移栽到古城后它便成了唯一,也被赋予了精神含义,我想它若有灵也会因此而高兴,既然故土难回,扎根这里也是不错的结局。景观场所建好后,人们走到此处往往会驻足逗留或坐下休息,在拍摄电视剧《台儿庄》时,这棵大槐树也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成为剧情环节中的情景元素。
箭道街市楼南大槐树节点效果图
箭道街市楼南大槐树节点竣工后
行程中的归宿——官府驿站项目
在古代,除驻扎的官兵外,皇帝或大员出行往往会带一定数量的兵马,在这个县衙广场的设计中,拴马桩被作为一种象征元素而使用。拴马的器具分为两种,一种是镶嵌在房屋外墙大门两侧墙壁上的拴马石,一般为大户人家才会有,类似于当下的汽车停车位。主人的马一般会直接牵到马厩中,而客人或是主人临时回家时会将马拴在拴马石上再给予一些草料。如此一来门前的空间也有了“自家”空间的属性了。另一种是拴马桩,它比拴马石等级更高,一般在官府或王府才会有。在这个广场的设计中,采用了密置拴马桩的形式来象征兵马到的含义。广场中的桥是空间过渡的象征,具有“来往”的含义。
县府广场平面图
县府广场鸟瞰图
县府广场平视图
县府广场的桥及拴马桩
如何建立街道与人的亲密关系——车大路街街道改造项目
当街道空间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设计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仅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不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则其观点往往不具备权威性和说服力,因此需要从理论高度找寻依据。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通过对意大利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街道的研究得出了街道中比例之间的关系准则。在分析日本街道时所发现的问题并非街道本身所造成,而是由于日本人坐卧榻榻米的习惯导致的视线普遍降低,这种视线的降低导致建筑的比例不太适合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进入。日本由于国土面积不是很大而且大部分为丘陵,因此小而灵活的空间理念贯穿在乡镇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在意大利,芦原义信总结出街道的宽度、围合街道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单体建筑靠街道这一面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并分别用D(街道的宽度)、H(街边建筑的高度)、W(街边建筑的宽度)来表示。在书中,芦原义信提出当人们进入街道,总体的感觉由这三个元素构成,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体感觉的变化,如果D或W数值过大则会有疏离感,街道难以形成活泼、亲切的感觉,在不需要机动车通过的街道D/H之比最好不要大于1。在台儿庄车大路街街道改造过程中,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亲临现场的直观感觉进行记录;第二,按照一定的理论或规范对其进行分析。
这条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是连通南北区域的施工通道,因此一开始便考虑到机动车的通行问题,但当这种运输功能结束后却发现没有机动车的街道显得空空荡荡。在这个街道中之所以给人感觉缺少亲近感,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D、H、W之间的比例出现了问题;其次是路东侧正升园围墙对内形成私密空间但对外表现出拒绝和冷漠的感觉,因为这个长达80多米的围墙导致“W”数值过大,并且其封闭性也导致这一路段的行人和建筑物无交流性和渗透性,而这是在风景区街道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出现的情况。因此后期街道建设中主要针对这一点做改造,并提出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是改变正升园西围墙的形态,变单一直墙为凹凸波浪形的形态,在墙上增加花格透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模糊墙内外的界线,使行走在街道上的人也会透过花窗感受到“窗外”的景致,从而产生人在内景在外的感觉。二是以现有围墙为背景,由于街道本身的宽度较宽,所以沿墙做若干售卖亭,一方面减少了D的尺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游客和街道边界的交互性。最后正升园业主采用了第二个方案。另外,在这条街的桥上两侧加了雨廊,使得原桥面变窄,以增加逗留功能。
车大路现场照片
车大路改造方案平面图
车大路改造方案立面图
车大路改造方案一
车大路改造方案二
车大路改造方案三
龟汪造景
台儿庄的地名是因其建筑建在水汪之中的土台儿上而得名。现实中,在台儿庄古城东侧确有一片天然湿地。因此,古城内的河道、水汪并非虚构而是自古有之。目前,台儿庄古城内主要有西城门内的衙署汪、清真寺南水汪和龟汪。龟汪位于台儿庄古城中心位置,其西北侧为住宿岛,南侧为教堂,这里也是游人汇集之地。在龟汪上主要有两座桥,桥本身是形成风景的元素之一,另外也是看风景的绝佳之处,因此在此处景观设计中“看与被看”都给予充分考量。同时战争元素也被引入其中,新桥边的残桥便是战争废墟的象征。周边主要考虑的是游客的聚和散的功能,当人们走散时能够准确描述出他所在位置的场所特征。基于环境合适性设计的需要,我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