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书籍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昱靓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629672
ISBN:978711540635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8307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设计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书籍设计 / 李昱靓编著.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
普通高等教材艺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115-40635-4
Ⅰ.①书… Ⅱ.①李… Ⅲ.①书籍装帧-设计-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TS8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40850号
◆编 著 书籍设计
责任编辑 刘博
责任印制 沈蓉 彭志环
◆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鑫丰华彩印有限公司印刷
◆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1 2015年12月第1版
字数:286千字 2015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4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5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容提要
本书对于高校广大高校学生和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介绍书籍设计知识较全面的教材,《书籍设计》从书籍设计概述出发,较全面地概述了书籍设计理念、书籍的视觉传达设计、书籍手工装订方法等知识,并结合大量翔实的实例,将纸张立体结构设计、书籍手工装订工艺以及书籍的视觉表现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并汲取了国内外知名书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经典作品,展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风格,并提供部分学生作品供学习和参考。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扩大视野,培养较高的设计审美素质。
前言
本书是一本较全面的介绍书籍设计知识的教材,全书从书籍设计概述出发,讲解了书籍设计编辑设计理念、书籍的视觉传达设计、书籍手工装订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大量翔实的实例,将纸张立体结构设计、书籍手工装订工艺以及书籍的视觉表现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并吸收了国内外知名书籍设计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经典作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风格,并提供部分学生作品供学习和参考。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能扩大视野,提高设计审美素质。
本书的特色如下。
1.切实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构筑教材的内容体系。按基础、技能、应用三个层次,能满足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2.教材中引入书籍设计领域新理念、新方法,将最新国内外设计作品融入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科整体高度把握书籍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应用。书中配有大量专业案例、并增加了教学实践的成果展示,提高了教材的专业针对性与拓展性。
3.注重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书中实习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学习情景设计,以主题、实践操作步骤等为载体,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应用性及创新性,尽可能地与专业相融合。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书中各章节附思考题,有助于读者进行拓展学习研究。
本书对大部分图片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注释,个别图片因资料不全无法注明,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歉意。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笔者才疏学浅,所思所感难免局限,书中会有疏漏、不妥之处,诚待专家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采用本书授课的教师,可发邮件至Liubo@ptpress.com.cn或31904176@qq.com索取配套教学资料。
第一章 书籍设计概述
1.1 书籍设计的基本概念
1.2 书籍设计的功能
1.3 中外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
1.4 发展中的书籍设计艺术
1.1 书籍设计的基本概念
书籍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为了实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因为它记载着事件、思想、经验、理论、技能、知识等丰富内容,所以,它一产生就具备两种属性:一是精神属性,二是物质属性。所谓精神属性是指书籍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政治倾向、经济状况、文化风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等;所谓物质属性包括文字、文字载体、载体材料、材料形状及装帧形式等。它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字是书籍构成的基本条件,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文字都不可能产生书籍。文字不但承担着意识形态的构成任务,也影响着书籍物质形态的内外状况。文字的载体是指书籍的制作材料,它影响着书籍的制作方法,从刀刻、笔写、雕印、泥活字排印、木活字排印、金属活字排印,直到后来普及的铅活字排印书籍,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可见书籍的制作材料不同,就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影响书籍的外部形态。这些物质要素,协调有机地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书籍的物质形态1。(注1:李致忠.简明中国古代书籍史p4)
“书籍”在古代亦称“典籍”“载籍”。“籍”有借用竹简以文字记录政事,带有登录、记载的意思。《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融于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当上了校书郎后写了一篇《广成颂》。在这篇颂文的小序里,他谦称蝼蚁,不胜区区,职在“书籍”,这大概是关于“书籍”一词最早的较为明确的记载。
关于“书籍”的概念有诸多解释。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书籍定义为“页数在四十九页以上的非定期印发的出版物”。1979年版的《辞海》则解释书籍为“装订成册的著作物”。法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在《书籍的历史》一书中将书籍定义为“包括一切不考虑其载体、重要性、周期性的印刷品,以及所有承载手稿文字并有待于传播的事物”。实际上,在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互渗透的时代,书籍承载的信息、书籍的载体材料,甚至书籍本身的形态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书籍的概念界定为:以承载信息、传播信息为目的,以文字、图形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并集结成册的著作物。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书籍跨越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甚至种族和文化,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不言而喻的。从书籍的最初萌芽到今天的电子书的出现,书籍伴随历史的变迁形成自身的发展历史,这意味着书籍的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而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书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诞生而产生。~“装帧”一词来源于日本,最早出现于1928年丰子恺等人为上海《新女性》杂志撰写的文章中,并沿用至今。“装”有装裱、装订、装潢之意,“帧”为画幅的量词;“装帧”一词的本意就是将多幅单页装订起来,并进行装饰。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包含了书籍所需的材料和工艺的总和,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装订方法和印刷、制作方法等,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频繁的国际国内书展大大促进了书籍设计观念的更新,并引发了书籍设计界对装帧艺术的反思和深层次的探索。因此,现代意义的“装帧”已经不仅仅是包括封面、书脊、封底、勒口、环衬等要素的整体设计,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内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是指包括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等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是一门将商业行为与精神产品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造型艺术。
如今,设计界对于“装帧”的实质已经取得共识,“装帧”既非传统的、片面的封面装饰或装潢,也不是单一的技术性操作的装订,而是全方位地从内文到外表、从信息传递到形态塑造的一系列的设计活动,是把书籍的思想内涵与特征以装帧的形式创造出整体的视觉形象。无论是“书籍装帧设计”还是“装帧设计”,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包括形成书籍的必要物质材料及全部创意、设计、制作活动,是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等诸多方面塑造书籍的一系列艺术创造活动。
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意识的导入,书籍装帧的概念已演变成为书籍设计,即从文学、图形、色彩等方面对书籍进行全方位的构思和打造,因而,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构成书籍设计的四大要素。
日本著名书籍设计专家,被誉为日本设计界巨人的杉浦康平认为:一本好书,是内容和形式、艺术与功能的统一,是表里如一、形神兼备的信息载体。好书体现的是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提供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这意味着书籍整体设计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封面、内页)里,把构成书籍的各种要素——文字、图形(图像)、色彩、材料等诸要素,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对书籍的外表和内在进行全面统一的筹划,并在整体的艺术观念的指导下,对组成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的统一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涵盖:书籍的造型设计、封面设计、护封设计、环衬设计、扉页设计、插图设计、开本设计、版式设计以及相关的纸张材料的应用,印刷装订工艺的选用,最终达到外表与内在,造型与神态的完美统一,其凝聚成的书籍的形式意味、视觉想象、文化意蕴、材料工艺等正是书籍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见图1-1)。
图1-1 书籍设计 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是日本战后书籍设计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创始人,艺术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他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
书籍设计类型一般包括图书设计、画册设计、期刊杂志设计等。
1.1.1 图书设计
简而言之,是对图书的艺术设计。具体地讲,图书设计是出版专业术语,是指图书的结构与形态的设计,是图书出版过程中关于图书各部分如结构、形态、材料应用、印刷工艺、装订工艺等全部设计活动的总称(见图1-2)。
图1-2 《传闻的真相》 设计:杉浦康平
1.1.2 画册设计
画册设计是从企业自身的性质、文化、理念、地域等方面出发,依据市场推广策略,合理安排印刷品画面元素的视觉关系,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见图1-3)。
图1-3 中国外运画册 广州新视觉策略中心设计
1.1.3 期刊杂志设计
期刊杂志指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
期刊杂志设计中,版面设计、字体和细节尤为重要。设计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要体现期刊、杂志自身风格,在连续性变化中体现整体统一感。
②整体协调,有层次感,简约大气。标志、刊名、期号、条形码等不要太繁杂、花哨,以便于读者识别,增强记忆。
③所有设计元素(如图片、字体、字号、色彩等)围绕期刊的内容展开,要做到有明晰的视觉重点和层次感(见图1-4)。
图1-4 杂志设计 杉浦康平
1.2 书籍设计的功能
书籍设计的功能表现为实用功能、艺术审美功能和商业功能三方面。
1.2.1 实用功能
从书籍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看,从简册装书到现代的电子书,这些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需要、利于实用而产生的。因此书籍设计有易于载录、方便翻阅、利于传播和识别、便于保护和收藏的实用功能(见图1-5~图1-7)。
吕敬人,1947年生,上海人。书籍设计家,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亚洲著名十大设计师之一、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比赛上屡获金奖,而且还编、译、写过数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著作。
图1-5 《朱熹千字文》 设计:吕敬人
图1-6 便携式书籍的外观设计
图1-7 生命之书
1.2.2 艺术审美功能
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中的重要门类,是以书籍为媒介,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其艺术性集中体现在书籍整体形态所呈现的美感上。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从中领悟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幻想的诱发,体会情感的流露、视觉传达的规则、图像文字的美感,从而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中国美学中倡导的“书卷气”理念,值得现代书籍设计师借鉴和发扬。
1.书卷气
书卷气是中国美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气”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则是概括艺术家审美风格与审美创造力的一个美学范畴。因为“气”是指包含着万物和宇宙的抽象物质,有包含“天”和“地”之意,是艺术之美的根源。对于书籍而言,指的就是“天头”“地脚”的含义。
有研究者认为:“书卷气”是以典雅为核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审美经验,“书”和“气”连在一起,成为“书卷气”,这种高层次的美是由书籍装帧来完成的,各种装帧形态的演变,充分体现出书籍装帧的魅力和重要性(见图1-8~图1-12)。
图1-8 黄永松书籍设计作品
图1-9 《生·息》 设计:李利川 指导:李昱靓(该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书籍设计大赛)
图1-10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书籍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黄永松:三十年来始终坚持用最扎实的方式报道传统艺术文化,执着扮演采集民间文物的角色,为国内民艺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现任台湾汉声杂志社发行人兼总策划及艺术指导、英文hansheng民艺杂志出版有限公司总策划及董事长等职务,曾获国内外许多奖项与荣誉。
图1-11 封面设计:杉浦康平
图1-12 《等待》 设计:冯双晨 指导:祖乃甡
2.书籍内容和装帧的文化同一性
人类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就要用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于是笔、墨、纸便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抄写、雕版、制版、印刷、装订等形式也逐渐产生了。书籍装帧随着书籍的形态变化而变化,从产生、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书籍内容和装帧始终具有文化同一性,使它的审美功能随着实用功能的发展而流动变化,并更加和谐且完美(见图1-13)。
图1-13 材料与工艺的呈现
书卷张扬文化气息,适应读者的需求。把握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的优势,又不被其所束缚;淡化电脑的痕迹,追求返璞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化气质,当今广大的设计者在极力唤起人们对书籍文化的尊重。
如何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弘扬民族文化,使之更有书卷气;如何实现书籍设计的外在美观与内在功能的和谐统一,使之更具品位,都是今天的书籍设计者要研究思考的问题。
1.2.3 商业功能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读者的阅读层次越来越丰富,图书品种越来越繁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书籍设计的商业功能越来越凸显,对书籍设计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书籍设计师们在保证内容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在书籍的结构外观、材质、以及书籍各部分版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求新求异,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见图1-14)。
图1-14 儿童书籍设计
我们从读者的购买行为中不难发现,书籍的形式吸不吸引眼球,封面漂亮与否,常常会影响到读者的最后选择。而且,市面上存在虽然外观漂亮但内容却粗制滥造的大量书籍。同时,一些出版人认为,书只是文字传达的载体,设计为其装扮一张漂亮的脸,吸引人的眼球即可,与书的内容相比无多少价值可言。有的出版人认为,为书买一张皮,封面设计是获取效益的唯一,因而哗众取宠,表里不一,过于强调外在的打扮,忽略书籍整体设计力量的投入。装帧界的误区是在封面的设计形式上争论不休。所谓繁复与简约、写实与抽象、传统与时尚、形而上与形而下,非此即彼。有人说“没有设计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也有人说“封面设计就是把内容广而告之”……“不以内涵分类,不以受众区别,高谈阔论设计形态规律是阻碍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发展的意识误区。”(吕敬人语)
一味追逐书籍的经济效益,只能适得其反。如果出版商换一种思维,把书籍设计看成促进销售的催化剂,那绝对是真正的价值提升。一本能让读者珍藏的书,更在于其由外至内整体艺术设计所酿造的美,书籍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完美呈现(见图1-15)。
图1-15 《第一人称复数》书籍设计
1.3 中外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
1.3.1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
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借助文字、符号、图形,记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叙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存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书籍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书籍的历史,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并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古朴、简洁、典雅、实用的东方特有的形式,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籍装帧隶属于艺术范畴,在研究书籍装帧艺术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籍具有不同的特定的装帧形态。
1.初期阶段
所谓书籍的初级形态,指早期的文字记录,或者说是档案材料,如结绳书、契刻书、图画文书、陶文书、甲骨文书、青铜器铭文、石刻资料等,具有书籍的某些因素,因此可以把它们称为初期书籍。
(1)结绳书
《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远古时代,生产力非常低下,先民们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用绳子打结来帮助记忆或示意记事。有研究者指出:以一定的绳结和一定的思想联系起来,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结绳可以保存,可以流传,所以结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具有了后来书籍的作用,从而成为文字产生的先驱2(注2: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见图1-16)。
图1-16 结绳书
(2)契刻书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还流行过刻木记事。先民们在木板上刻上缺口(符号),有的则契刻在竹片、骨头上,刻口的深浅和不同形状,包含的意思各不相同。缺口刻得深的,表示重大事件;刻得浅的,表示事件较小。虽然不是文字,但在某种意义上起着文字的作用(见图1-17)。
图1-17 云南佤族过去使用的刻木
结绳书和契刻书被认为是远古时代的书籍,或至少是书籍的初期形式。
(3)图画文书
图画是文字的前身,是远古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我们的祖先用简单的线条将所看到的东西刻画在岩石上,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称为“岩画”。从图画的实际意义及它的历史作用来说,它起着书籍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书籍的初期形态之一,故被称为“图画文书”(见图1-18)。
图1-18 内蒙古阴山新石器时代的岩画
(4)陶文书
最早的陶器符号,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文化陶片上发现的。陶器作为陶文的载体,在陶泥做的陶器上刻上陶器符号,用火烧后,便形成陶文书。陶文书也是我国古代书籍的初期形态之一(见图1-19)。
图1-19 陶器上的彩绘和文字
(5)甲骨文书
100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书,是我国古代书籍的初期形态之一。甲骨文书的承载物是甲骨(龟腹甲、龟背甲、牛肩胛骨)。这些甲骨文书大都用来进行占卜和刻记占卜情况。在龟甲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梭形的浅槽,然后经过热烤,正面出现各种不同形状的裂纹,称为卜兆。占卜的记录称为卜辞,具有书籍的某种意味。
关于甲骨文书的装订,董作宾在他的《新获卜辞写本后经》里提到“穿孔的龟甲”,由此推想有可能是把很多龟甲串联成册后,有次序地保管起来。后来线装书的打眼就是受到甲骨文书装订方法的启示和影响。
甲骨文是我国古代书籍初期形态中最早出现的文字,由于书籍装帧形态受到文字形体和承载物的影响,因此甲骨文书在中国装帧史和文字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见图1-20、图1-21)。
图1-20 刻有文字的龟甲
图1-21 商代牛骨刻辞
(6)金文书
在甲骨文书盛行的商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这些文字被称为“铭文”,也称为“金文”“钟鼎文”。一个带铭文的青铜器,就是一本“金文书”。“金文书”的造型丰富多彩,千奇百怪。如果把金文书的造型叫做“开本”的话,金文书的开本可谓是装帧形态上最美、最独特的书。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其铭文长达四五百字(见图1-22~图1-24)。
图1-22 钟鼎文
图1-23 毛公鼎
图1-24 毛公鼎铭文
(7)石书(石玉文书、石碑文书、石鼓文书)
古人除在岩石上绘制图画文书以外,还在石头上写字或刻字,用以记载他们的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如《石鼓文》、汉代的《熹平石经》等。从载体上看,虽然是取石为料,却是有意进行加工,造型似鼓,谓之石鼓文。除了在石头上刻字,古人还在玉片上写字记事,刻在长方形大石上的叫石碑书。这类文字记载虽然仍不同于后世书籍的形态和内容,但也同样具备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记事功能,所以也应视为书籍的初期形态之一。
这些书无论何种形态,无论有无文字,无论文字的特点如何,都在记录着历史,表达着某种意思,在不同程度上都起着书籍的作用(见图1-25)。
图1-25 石鼓及石鼓文
2.正规阶段
大量的学者认为,我国书籍装帧的正规形态是从简策书开始的。书的正规形态主要受材料的制约,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形态的书。这些形态包括:简策书、木牍书、帛书、卷轴装书、旋风装书、粘页装书、缝缋装书等。用料的顺序是:竹、木、缣帛和纸。材料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装订方法。
(1)简策书
产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的周代,盛行于秦汉。
简策,最简明的诠释就是“编简成册”之意。“策”是“册”的假借字,“册”是象形字,其形似绳穿、绳编的竹木简。
简策或简牍,是一种以竹木材料记载文字的书。用竹做的叫做“简策”,用木做的叫做“版牍”。一块写了字的竹木片被称为“简”,它是组成整部简策书著作的基本单位,把若干简依文字内容的顺序缀连起来,就是“册”或“策”。可见“简策”的确切含义是编简成册的意思。
随着竹、木等书写材料的出现,简策替代了书籍的初级形态。古人将文字书写于带有孔眼的竹木简上,以篇为单位,一篇简策书写完之后,以麻绳、丝绳或皮绳作结。编简一般用麻绳,用丝绳的叫丝编,用熟牛皮的叫做纬编。简策书编好之后,以尾简为中轴卷成一卷,以便存放。为检索方便,在第二根简的背面写上篇名,在第一根简的背面写上篇次,类似今天书籍的目录页,卷起后正好露在外面。将卷好的简捆好,放入布袋或筐,盛装简策的布袋称为“帙”。简策书籍的这种编连卷收的方法,适应竹木简的特质而形成的特定形式,对后世典籍的装帧形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见图1-26)。
图1-26 简策
中国传统书籍竖写直行,从右向左读,这在甲骨文书中首先出现,在金文书中得到延续,而在简策书中顺理成章,成为传统的排版形式。简策书中已涉及开本、版面、材料、封面、护封、环衬等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且装帧形态颇具规模,特征显著。由于简策书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很长,又是成熟的正规书籍的最初形态,所以对后世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2)帛书
在竹木简策书盛行的同时,丝织品中的缣帛也用来制作书籍。《墨子·贵义篇》中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的语句。所谓“书之竹帛”指的是将记载先王之道的文字书写在竹简上或缣帛上。帛书的承载物是缣帛,缣是一种精细的绢料,帛是丝品的总称,缣帛质地好,重量轻,但价格较贵。竹简虽沉重,但价格便宜,所以,人们常用竹简打草稿,用缣帛作为最后的字本。从春秋到东晋上千年的时间里,缣帛和竹简一样成为书籍普遍采用的制作材料。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的写在整幅帛上,以一条2.3厘米宽的竹片粘于帛书的末尾,以此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成为以后卷轴装书的雏形。
另外,当时的帛书是装在长方形的盒子里的,用盒装书这在书籍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以后出现的函套书籍,都是受了帛书盒子的启发和影响(见图1-27)。
图1-27 长沙子弹库帛书(战国)
(3)卷轴装书
卷轴装书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历经隋唐五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纸的出现冲击了简策书和帛书,使书籍的承载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由用竹、帛等材料变为用纸。新的材料带来新的生命,带来新的装帧形态——卷轴装。
东汉时期(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这时纸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开始用于书写,其形式为:将一张张纸粘成长幅,以木棒等作轴粘于纸的左端,比卷子的宽度略长,以边为轴心,自左向右卷成一卷,卷好后上下两端有轴头外露,以利典籍的保护,这就是卷轴装书,也称“卷子装”。卷轴装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卷、轴、褾、带,再加上印签、帙等附件组成。为保护典籍内容不受污损,卷轴装书在正文第一张纸的前边还要粘裱一张空白纸,甚至粘接绫、绢等丝织品。粘接的这张空白纸或绫、绢,叫做“褾”,也叫“包头”“包首”。褾的右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