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纸如云烟: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落纸如云烟: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书写历史,笔走游龙。我们无法想象那如锥的笔锋究竟能幻化出多少令人嗟讶的美!
作者:宋开金,亓飞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书籍编号:30669323
ISBN:97875477285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3780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书法篆刻
序 言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魅力,它虽然不是最古老的文字,却由涓流而为河海,形成了有着清晰演变脉络的文字体系。几千年前的汉字,我们尚能辨识它的含义,这是其他文字无法媲美的,也充分显示了汉字以及它所代表的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与历史底蕴。古代学者特别是汉儒,出于解释经典的需要,对汉字的音、形、义作了大量研究,形成了音韵、文字、训诂的专门学问。古人对汉字字形的研究,使得汉字蕴含的美得到了系统的总结,进而从实用性之外衍生出艺术性的体系 — 书法。汉字的每一次演变,都带来了书法的革新,我们无法想象那如锥的笔锋究竟能幻化出多少令人嗟讶的美!
东坡诗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这当然只是句谦逊的话,事实上他既善书,又留下了许多独具创见的书论。)笔者却是既不“善书”,也谈不上“晓书”。但是,这些年来留意到的许多“书法”现象,引发了笔者一点思考:这真是书法应有的样子吗?在笔者的印象里,书法应该“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应该“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应该“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应该“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应该“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米芾的“时代压之,不能高古”来解释了。司马迁言:“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笔者希望借这样一本读物,略述前贤行迹,寄托笔者对书法的憧憬与喜爱;也希望借这样一本读物,使更多的朋友认识书法,了解书法史的璀璨与斑斓。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不同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书家加以介绍,以汉字的起源为开篇内容。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书法的发展史与汉字的发展史是密切相关的,汉字的变革必然带来书法的变革。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是在汉字实用性基础之上衍生出的一门艺术。第二,书法的发展演变,集中体现在书家身上。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提倡一种精英史观,否定广大劳动人民对于书法的作用,而是希望通过对书家的叙述,有针对性地勾连书法史的不同画面。书家,首先是一位文字学家,他们往往能够对已有文字加以改革、整理,推动汉字、书法的进步,如史籀、李斯;又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规范汉字的书写与传播,如蔡邕、颜真卿;更能以自己的学识与创造,延续古老文字的生命力,如李阳冰、吴昌硕……所以,书法的发展演变,集中体现在书家身上,他们是不同历史时期书写者的楷模。第三,在书法评价方面,对书家生平事迹的了解是评价其书法的重要前提。书法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道德标准是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书法史上也有“不可因人而废书”的声音,但“观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多数观书者都会产生的心理。书法与书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四,在书法普及方面,以介绍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家为切入点,对拉近读者与书法这门学问的距离也有一定帮助。本书选取的书家,多为大众所知,其生平事迹也广为流传。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以求能够将书家更加生动、丰满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进而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书法史、书法家、书法知识。
以上是就本书编写初衷与内容所做的一点说明。由于笔者学殖不富,书中鲁鱼亥豕或有之,张冠李戴或有之,拾人牙慧或有之,秕言谬说或有之,恳请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正。
是为序。
宋开金 亓飞
2018年11月
书从何来
汉字的起源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许慎《说文解字序》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与载体。书法是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于实用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可以说,汉字之于书法,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正是以浑厚博大、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为根柢,书法才得以绽放出历久弥新、璀璨斑斓的艺术之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书法之源的汉字,它的起源附着在神秘邃远的上古传说之上,带给后人无尽的想象与遐思。
伏羲八卦
伏羲,也作庖牺、宓羲,风姓,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她无意中踩到了雷泽中的巨人足迹,因此怀孕,生下了伏羲。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相传他统一了华夏族各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他教会人们织网的技术,以捕猎鱼鸟。他还制作了陶埙、琴瑟等乐器,使先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此外,伏羲还创制了八卦,《易·系辞》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正是伏羲观察天地之象而创制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自然景象。八卦的基础是阴阳二爻,二爻的组合变化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与哲学思辨精神。而据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汉字的来源之一,正是神秘莫测的八卦:太昊伏羲氏,风姓,以木德王。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以画八卦,而文字生焉。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有龙瑞,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六书,八卦之变也。卦以六位而成,书以六文而显。六书者,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于是始有龙书。
▲ 伏羲像
这里关于八卦起源的记载与《易·系辞》有所不同,在伏羲传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龙马负图的神话,使八卦的创制与文字的起源显得更加神圣、庄严,并将一个成熟、系统的“六书”体系附着其上,遂使汉字起源于八卦的传说更加丰满、生动。
结绳记事
文字的产生,代替了结绳记事的落后方式,“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实际上,结绳记事本身也是汉字的来源之一。上古时代,由于文字尚未诞生,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这一方式无疑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先民试图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保存与传递信息。由此,借助实物帮助记忆成为一种很好的手段,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易·系辞》言:“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序》言:“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结绳,顾名思义,就是给绳子打结,以此保存与传递信息。后世学者解释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当然,从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看,目前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结绳记事,并非古人解释得那么简单。绳结的大小固然代表不同的信息,而绳结的多少、疏密、色彩等,也同样带有不同的含义。
汉字中的数字有可能来源于结绳,但对于复杂的汉字体系而言,结绳的方式过于简单,它只是文字诞生之前先民保存与传递简单信息(主要是数字)的一种形式,而并非由它直接演变成汉字。
仓颉造字
仓(苍)颉造字是关于汉字起源最为普遍的传说。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又称史皇氏。他生来天赋异禀,双瞳四目。关于他创造文字的过程,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我们可以看到,与伏羲画八卦类似,仓颉创造文字,也是建立在对万物的观察基础之上的。仓颉不仅创造了文字,还整理了造字的基本方法—“六书”。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或借字方法。它们的含义,《说文解字序》中有详细的记载:“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上”“下”篆书作“丄”“丅”,甲骨文中作、
,用点标明位置,即为指事。“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甲骨文中“日”“月”作
、
,按照日月之形而造字,即为象形。“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江”“河”以“氵”为形旁,“工”“可”为声旁,此类即为形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武”古字形为上戈下止,“止”通“趾”,“武”字本义为手持武器去战斗;“信”字由“人”“言”组成,本义为人的言论应该是诚实的,此类即为会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老”二字同为“耂”部,它们都带有“老”的意思,可以互相解释,此类即为转注。“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本义为号令,而“县令”的“令”,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号令”之“令”;“长”本义为头发长,指长度,后有引申为“长久”之“长”,指时间。严格来讲,“转注”与“假借”并非造字之法,它们并不能增加形成新的字形,但它们与其他四法共同构成了汉字的构造体系。
▲ 仓颉像
仓颉造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使先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累积的智慧得以有效传承,信息的保存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原始文明的进步。这也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淮南子》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认为文字的产生使上天不能再隐藏它的秘密,鬼怪的恶行得以昭彰,因此才有了这些奇特的现象。
文字画
汉字无论是自八卦而产生,还是由仓颉所造,都带有传说色彩,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印证。关于文字(不只是汉字)的起源,人们普遍的看法是来源于图画。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里说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图画文字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文字画这个名称则可以采用。”文字源于图画,得到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成果的验证。许多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都有文字画的存在。如距今六千余年的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中,有许多类似文字的刻符,它们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图画,被认为是原始的文字。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刻有陶文的陶尊。这些都是汉字早期形式的代表。
▲ 半坡陶符
应该说,汉字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石器时代,人们的日常活动更加丰富,活动地域更加广阔,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更加深刻,这迫切需要先民创造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保存与传递,汉字便应运而生。原始的文字应该是粗糙的、混乱的,有那么一位或者多位仓颉式的人物,将它们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早期文字。需要指出的是,汉字在诞生之初便带有美的意识,它们是建立在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理解之上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模仿与抽象,因此汉字在它的源头便带有美的因子,这些美的因子在此后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积淀,为汉字在实用之外别开艺术一途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世的书法史,将那神秘邃远的文字起源时代作为源头,冠以圣王造字的神话色彩,虽不乏杜撰与演绎,却赋予汉字、书法神圣的光辉,使得后世书家无不持恭敬之心对待书法,对待我们的文字。
从甲骨到大篆
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邪?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郭沫若《殷契粹编·自序》
甲骨的发现
189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的夏天,一位担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的名叫王懿荣的人不幸患了伤寒,直到秋天还没有痊愈的迹象,他为此困扰,不断地寻医问药。一位大夫给他开了新药方,略通医术的王懿荣见方子里面有一味“龙骨”(即甲骨),他从未听说过有这样一种药,好奇心驱使他忍不住要找来看看。打开药包,里面的“龙骨”已被研成粉末,王懿荣仔细翻拣,找到了一小片碎骨,只见骨片上刻画着一道道线条。王懿荣是个爱好金石收藏的人,有着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他敏感地觉察到,这几道线条绝非无意为之。他连忙叫来仆人询问从哪里抓来的这味药。仆人答复之后,王懿荣命他再去多抓一些“龙骨”回来。新的“龙骨”抓来后,王懿荣见仍是一包粉末,大失所望。第二天,他拖着病体,乘轿来到了药店中,再三叮嘱药店掌柜新进的“龙骨”一定不要捣碎,要把送“龙骨”的人带到他的府上。他留下一锭银子作为定金,又派人在京城各大药铺搜寻“龙骨”。
几个月后,一位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人被引荐到王懿荣府上。他带来了十二片完整的“龙骨”。王懿荣大喜,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全部买了下来。要知道,这些“龙骨”卖入药店,每斤才六文钱!王懿荣给了范维卿许多银子继续收购甲骨,并只准卖给他一人。范维卿还特意来到甲骨的发现地—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几乎“垄断”了甲骨市场。近代学者、藏书家罗振常在他的《洹洛访古游记》里这样写道:“后村人得骨,均以售范(维卿),范亦仅售与王文敏公(王懿荣,谥号文敏),他人无知者。”但是,王懿荣、范维卿二人的行为,无法逃过古董商敏锐的眼睛。不久之后,一位叫赵执斋的古董商人探得风声,收购了一批甲骨售与王懿荣,其他古董商也接踵而至,王懿荣收藏的甲骨达到了一千五百余片之多。
王懿荣手持放大镜仔细查看着甲骨上的线条。他隐约地感到,骨上刻画的,必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但是那方折纤细的笔画又与他熟知的金文的圆转迥然不同。熟稔典籍的他,想起《尚书·多士》里周公告诫殷商遗民的句子:“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但是,殷商的“册”与“典”后人未曾见过。莫非这较之周代金文更加天真古朴的线条,正是商人的文字?想到此处,王懿荣再也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终日沉浸其中,最先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几个与金文差别不大的文字。
▲ 甲骨上的文字
▲ 居延汉简
▲ 《金刚经》唐咸通九年刻本,出土于敦煌莫高窟
这便是甲骨文的发现—与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莫高窟经卷、居延汉简的发现并称为我国近现代四大考古学发现。甲骨文的发现,相对摆脱了殷商史研究“文献不足故也”的尴尬局面,开创了古史研究的新局面。同时,也使我们的汉字在金文之前又上溯出新的脉络—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半年之后,也就是1900年(庚子年)的初夏,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清廷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训练兵勇。临国危而受命,本是为人臣者应尽之责,但王懿荣深知,这样的安排,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王懿荣生性耿直,曾对朝廷花费巨额银两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表现出不满,加上其与光绪帝关系密切,因此遭到慈禧太后的嫉恨。此次督办团练事宜,兵勇皆为老弱病残,且兵器极缺,但在其位谋其政,王懿荣依然积极练兵。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王懿荣率兵拼死抵御。闻知慈禧携光绪、亲贵大臣西逃后,王懿荣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命词,投井自杀,以身殉国,终年五十六岁。三个月后,光绪帝追谥他“文敏”。
▲ 刘鹗
▲ 《铁云藏龟》书影
王懿荣殉国之后,家无余财,他的儿子将千余片甲骨卖给了同样醉心金石文字的刘鹗(字铁云)。刘鹗的收藏,引起了时贤极大的关注。日后在甲骨文字研究领域成就显著的罗振玉,以及日本最早研究甲骨的学者内藤湖南,都是见到了刘鹗的收藏之后,才对甲骨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刘鹗在罗振玉的鼓励下整理了这批甲骨,撰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字的书籍。罗振玉也不遗余力地访求甲骨,收藏达两万多片。罗振玉又进而影响了王国维—将甲骨研究与史学研究相结合的第一人。在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不懈努力与推动下,甲骨收藏与研究成为当时学界与收藏界的热点,并在“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的影响与带动下,成为一门至今仍长盛不衰的学问。
▲ 王懿荣书法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古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靠史料,成为后人考证先秦史籍、重构殷商历史的依据,也为古文字研究、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甲骨文,一种契刻在龟腹甲或牛骨、鹿角上的文字,它的书写材料、书写方式,给用惯了笔墨纸砚的晚清士人以极大的新鲜感,那瘦劲、凌厉的笔道,庄严、朴素的书风,错落有致的章法,给纠结于碑学还是帖学的书家们以崭新的艺术营养与学书路径。而那些最早致力于甲骨文字研究的学者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探索甲骨书法的先驱。他们自身原有的书法功底与金石素养,使他们很快便融入了甲骨的世界,用笔墨重新诠释出甲骨书法的风采。
金文与大篆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中,鼎是礼器的代表,钟是乐器的代表,所以这类文字又叫作钟鼎文。金文与甲骨,必定有过一段共存的时期。从已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面,已经出现了文字,例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后母戊鼎”,它的命名正是因为鼎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但是,金文的鼎盛时期却是在西周,这与西周崇尚礼乐,青铜铸造的礼器、乐器极多有直接的关系。不同时期的金文,有着不同的风格。总体而言,西周前期的金文朴茂凝重、沉着雄浑,笔画遒劲挺拔;西周中期则典雅平和、肃穆端庄,用笔圆浑柔和;晚期则笔画相对统一,风格多样。西周时期铸有金文的青铜器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铭文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等,为后世学金文书法者提供了多样的范本。
西周晚期的文字,一般叫作“大篆”,也叫作“籀文”,史载为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创。大篆是金文规范化的体现,与之前金文笔画的粗细不均相比,大篆的笔画更加均匀简练,一些字的写法、结构也逐渐趋于固定,字形由错落变为整齐,图画的痕迹逐渐消失,从而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散氏盘》拓片
▲ 毛公鼎
▲ 大盂鼎
▲ 毛公鼎铭文
▲ 大盂鼎铭文
▲ 石鼓文
大篆最为典型的代表是《石鼓文》。《石鼓文》刻在十块鼓形石上,因此而得名。每块石鼓刻诗一首,记录了国君外出畋猎的场景,所以又被称为“猎碣”。《石鼓文》共计七百余字,于唐代初年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之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但因为时代久远,文字多有漫漶,至北宋时仅存四百六十余字。《石鼓文》的年代,史家争论不一,以先秦时期秦国作品说影响最大,而具体创作于哪位秦国国君在位之时,又有着不同的观点。但从文字上来看,《石鼓文》明显不同于秦统一后的小篆,其年代早于小篆是毫无疑问的。其整齐、规范的字形与笔画,又可谓开小篆之先声。《石鼓文》方正丰厚,古茂雄秀,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自唐代初年被发现以来,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赞誉,例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之《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诗人韦应物之《石鼓歌》:“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飞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漠。”以及北宋的苏轼之《石鼓歌》:“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似瘢胝,诘屈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许多书家也从《石鼓文》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如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生,刻苦临习《石鼓文》,数十载未曾间断。他从《石鼓文》中所获得的艺术养分,不但对他的篆书大有裨益,其篆刻、行书乃至画作也于此获益良多,成为近世在《石鼓文》上造诣最深的大书家。他笔下的石鼓文,笔法沉厚浑朴,笔力雄健,线条粗细富于变化,既师原石之意,得其形,又别出机杼,独具风骨。
▲ 吴昌硕临石鼓文
▲ 《石鼓文》拓本
从甲骨文到大篆,是汉字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图画色彩逐渐褪去,造字逐渐丰富、规范,其中蕴含的美的因子在一次次文字革新中沉淀、积累下来,为秦朝小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先秦时期的汉字是最天然朴素的,它好比一个尚未成年的人,拥有着无穷的活力与创造力。虽然先秦文字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字记忆与艺术魅力,依然沾溉着它们之后的无数书家。
书同文字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许慎《说文解字序》
李斯的贡献
电影《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无名(李连杰饰)向秦王政(陈道明饰)讲述他所献“剑”字的来历时说到,“剑”字通常有十九种写法,他向残剑(梁朝伟饰)所求的,是十九种之外的第二十种写法。秦王政听后说道:“一个字,竟有十九种写法,又互不相认,极为不便。等寡人灭了六国之后,再灭其他诸国,必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统统废掉,只留一种,岂不痛快!”电影的情节,本是出于杜撰。但秦王政的话,却道出了战国文字各成体系、互不统属的史实。太史籀虽作了努力,但是以籀文为代表的大篆,只盛行于王畿地区与秦国境内,战国文字也因此分成了秦国文字与六国文字两大系统,而六国文字又可以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等。文字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录与传播知识、信息,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文字的不同,无疑不利于不同地区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峄山刻石》拓本
▲ 《泰山刻石》拓本
▲ 《会稽刻石》拓本
“书同文字”是秦灭六国之后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它的直接推动者是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秦国,特别是秦统一天下之后政治制度的确立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在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上,他力排众议,认为应该吸取“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的教训,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在文字统一方面,李斯既是倡导者,又是书写规范的制订者与践行者。史载他提出“罢其不与秦文合”,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出“小篆”,以此作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他又与赵高、胡毋敬二人一同书写了范字。史籍记载李斯所作为《仓颉篇》,赵高所作为《爰历篇》,胡毋敬所作为《博学篇》,三者合称“秦三仓”,共计二十章,是用于启蒙识字的读物。除了书写启蒙读物,李斯在秦始皇出巡天下时,用小篆刻石纪功,这为后世了解小篆的面目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资料。例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于是有了《峄山刻石》。群臣又议封禅泰山事,始皇乃率登泰山,封泰山而禅梁父,刻石记事,共刻一百四十四字,是泰山最早的石刻。其后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的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又刻七十八字。两块刻石被后世称作《泰山刻石》,也叫《封泰山碑》。刻石的四面皆有字,其中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秦二世诏及诸臣名字。但因为时间久远,又屡遭迁移、火患,今仅存残石两块,共十字。从现存文字及残石拓本来看,《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是小篆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会稽刻石》拓本
封泰山以后,始皇又登之(芝)罘,“立石颂秦德而去”,又登上琅琊,作琅琊台,刻石以纪其事。其后又有始皇二十九年的《之罘刻石》、三十二年的《碣石刻石》、三十七年的《会稽刻石》。这些刻石,据史籍记载皆为李斯所作,但因年代久远,多已磨灭、毁坏,有的坠落海浪之中。我们只能借助前贤的摹拓之功,来一睹大秦文字的风采。例如一些石刻曾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倒,后又遭焚毁。但唐人惜之,又将存世的拓本重新刻在枣木板上,经过摹拓后又重刻的文字必然会有所失真,所以才有杜甫“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批评,但借此窥见秦碑的大略,已是不幸中之大幸。又如《会稽刻石》,原石在唐代之前就已经亡佚,元代时据拓本重刻,后人又据元刻本一再翻刻,原碑的神韵早已不存,但依然是后世学习小篆的重要范本。
小篆的风格
“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利用行政权力规范文字成为可能。所以,较之于大篆,小篆更加整齐、规范,原来大篆中还比较明显的象形因素逐渐消失,文字作为符号的功能更加突出,更加易于辨认与使用。小篆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字形为长方形,改变了大篆以方为主、错落不一的构字形态。二是线条粗细均匀,横平竖直,改变了大篆笔画粗细不均、变化多端的特点。三是上紧下松。由于字形改为长方形,使得小篆文字的重心上移,整体呈现出上紧下松的特点,而大篆因字形较方整,重心相对居中。四是讲求均匀对称。在一些左右、上下笔画相同的字的处理上,大篆并不刻意追求对称的美,例如《石鼓文》中的“车”“兹”“来”“里”“其”“帛”等字,左右各具形态,而小篆则追求对称均匀、整齐一致,如《峄山刻石》里面的“皇”“帝”“立”“高”“登”“山”等字,极富对称、整齐之美。
小篆的笔法讲求“中锋用笔”。所谓“中锋”,就是“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邕语),行笔时藏头护尾,不使笔锋外露。“中锋”是古代书家极为推崇的,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行书、草书,都离不开中锋用笔,特别是篆书、隶书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