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诛仙法器图典 有仙气+有英气(套装共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三界诛仙法器图典 有仙气+有英气(套装共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五色神石著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01
书籍编号:30688900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0993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总目录
有仙气:三界诸仙图典
有英气:兵器传说图典
版权信息
书名:有仙气:三界诸仙图典
作者:五色神石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51451659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天仙
九天玄女
赤水女子驱风雨,天命玄鸟降殷商。
丹血为文玉为符,轩辕俯首定国邦。
九天玄女,世传战神也。
远古之时,蚩尤与黄帝争夺天下。蚩尤倚仗刀兵之利,又有神巫召来风雨迷雾相助,致使黄帝九战九败,不得已退守泰山,方稍得喘息之机。
入夜,一女子翩然而降。她自称九天玄女,此行是奉了昆仑山西王母之命,将兵信神符赠予黄帝。兵信神符青莹如玉,上有丹血神纹,佩此符者,即得精要兵法。
黄帝拜伏于地,愿以玄女为师,求教天地阴阳之奥秘,奇门遁甲之玄机,符应布阵之关窍。九天玄女欣然应许,亲往东海取夔牛之皮,制成八十面神鼓,敲击一下,声震五百里。从此黄帝之师锐勇无当,百战百胜。
九天玄女虽被诸多练兵学道之人奉为祖师、战神,却鲜少现身于门徒眼前。世人只知道,掠过天际的春归玄燕,若有赤色人面,便是九天玄女的化身。若要细论她的来历,有人道是天降赤水边的女魃,助黄帝止息敌人纵起的风雨;也有人说是玄鸟,为简狄送去天命之子。
燕去归来串起春秋千年,昔日王都,化为荒野;旧时战场,变作农田。大邑商不再唱“天命玄鸟”,赤水之畔也不再有青衣女魃走过。只有九天玄女悄然背过神坛,以世间风云变幻作一盘棋局,信手落子。
黄帝轩辕氏
荆山铸宝鼎,骑龙上太清。
奇相窃得玄珠去,江渎沉间映晓星。轩辕主雷霆。
上古圣王留名者众,而以黄帝为至尊。其治国以仁,齐民以礼,选贤能而驱奸佞。传闻黄帝居处,内庭生屈轶草,若有佞人前来朝见,草叶便弯折指向其人,故心怀鬼胎之人退避三舍,不敢从庭前经过。百官正而无私,仓颉创文字,伶伦做乐律,嫘祖广教蚕桑,四方之境纷纷臣服,凤翔于庭而麒麟游于郊,史家常言此为垂拱而天下治。
天下既定,黄帝四处巡游,勘察海内诸境;设官职记录星辰运行轨迹,用于制定四时节令。随后于首山广采铜矿,在荆山下铸成九鼎,喻示九州定鼎。
宝鼎铸成之时,云端落下一条金龙,俯首迎接黄帝一步步登上龙角间,随后抖擞浑身金鳞,攀风摩云腾飞于九霄之上。众臣争相捉住龙须,跟随黄帝升仙而去,跟从者七十余人,其余皆因龙须折断而落回地面,只能目送金龙远去,没入层云中。从此人间失了圣贤帝王,只留下荆山上的鼎湖与无数传说。
最终,黄帝化为星辰之神。在比北斗七星更北方的天穹,有轩辕十七星,形如飞龙,主司雷雨气象之变。轩辕本为大车,天上雷霆亦如车轮倾轧,或以此相应。震为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一切云气变幻,皆由轩辕执掌。
蓬莱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史记·封禅书》
炎帝神农氏
山岩之上神农窟,仙藤灵蕊四时足。
烈山九井应犹在,年年子规催布谷。
传说炎帝之母有感于神龙而有孕,在烈山的石穴中诞下一个婴孩,婴孩的头上长着一对牛角,模样极似母亲梦中的神龙。他少年有志,对耕稼一事钻研甚深,亲手斫木制作耒耜,教万民农耕之术,因此被称作“神农”。
神农所处的时代,人皆茹毛饮血,多疾暴死,未有医药。于是神农不惜以自身性命做赌注,遍尝百草,了解其药性寒温,可否治病疗饥。然而受限于一人之力,神农便在田中祭祀天地,用一条赭鞭鞭打世间草木,由此可知天下植株平毒寒温之性。再将其分门别类,选佳禾灵药,除恶草毒花,代代相传,至有文字时便录为医药典籍,后世行医济世之人皆以神农为医药始祖。
因神农在烈山出世,其族人便称他为“烈山氏”;因他在姜水畔生长,便以“姜”为姓;因他以火德称王,诸多部族臣服,共同拜他为“炎帝”,他的臣子皆以火为官职之称。后来,炎帝与黄帝因政见相左,于阪泉之野展开一场大战,血流漂杵。神巫占卜之后,认为是炎帝失德,挑起了战端。最终,黄帝取得胜利,一统天下。炎帝虽败,其属下部众却逐渐与黄帝的部族相互融合,亲如一家。
如今,炎帝为南方火德之帝,执掌夏季月令与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土地。
西王母
玉山金母降丹墀,青鸟栖在琅玕枝。
诸王为求长生愿,使臣寻路谒瑶池。
西王母,古今女仙之首,主宰着昆仑群山,坐拥无数天材地宝,地位尊贵,高居万仙之上。自有历史以来,西王母便以西华之地的女君身份出现在史册行间。
黄帝与蚩尤作战时,九天玄女便是奉西王母之命,赠黄帝以兵信神符;虞舜为王时,有西王母使者前来中原,献上白玉琯,吹奏一曲便有凤凰来仪;到了周穆王时,宗周的君主亲率臣子,驾八骏之车,命造父为御者,沿着黄河溯其源头,过流沙万里,终于访得昆仑,于瑶池上见到了西王母。
分别时,西王母头戴高冠,饰以华羽,高立云端,唱着歌谣:“白云在天,道里悠远。东土与昆仑间有无数山川相隔,在你有生之年,能否再次前来?”
周穆王允诺复来,三年之后再次起行,行至终南山下,国中传来讯息,南方诸侯作乱。为了平叛,周穆王折返国都,就此一去,直至天年耗尽,终未履行承诺。
有钻研仙家事迹的墨客猜想,若穆王当真行过昆仑,百种玉膏神泉、玉籽仙果里,岂无令他长生之物?或许穆王未曾逝去,渺渺朦朦间,有人得见王母仙姿降于穆王之宫,相与登云而去。
昆仑
昆仑月精,水之灵府;
惟帝下都,西羌之宇。
嵥然中峙,号曰天柱。
——《山海经图赞》
玉皇大帝
自古修道多狂歌,攀云直上玉帝阁。
凌霄文武皆俯首,丹鹤传书绕天河。
古人常道天父地母,昊天即为至高主宰。
远古时候,天地与四方是最不可知却也最为神圣的事物,凡间的人们穷尽一切手段,将获取的财宝、牲牢、花果进献给邈不可及的苍穹。《周礼》有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既有祭祀,必有神灵,天分五方,便设立五方天帝,以正中昊天上帝为尊。
随着时光流转,天帝的形象逐渐趋近于人,人间也流传起天帝降生的故事。不知何时,不知何方,有一处光严妙乐国,国王尊号净德,皇后封作宝月光。一夜皇后梦中忽见太上道君驾五色龙舆而来,周身光被,怀中托一婴儿,赐予皇后为子。苏醒之后,皇后感而有孕,怀胎一年方分娩,诞下太子。太子生来敏慧,乐善好施,治国以仁,继位后却舍弃王位,于山间、市井修道,经历三千二百灾劫,方证金仙,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玉是君子之德,也是君主之兆。玉皇者,便是将虚无缥缈的苍天与灵质德佩的玉石相勾连,终于成为昊天的化身,端坐在九重天上的凌霄殿里,接受众仙与万民的朝拜。
太上老君
玄之又玄众妙门,水利万物而不争。
五千文字未说尽,西关函谷有余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首推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另有言论称其名重耳,字伯阳,楚国人。老子曾为周朝守藏史,学识渊博,孔丘也曾拜访问道。后来老子辞官而去,乘着青牛板车,西行路过函谷关,关令尹喜拜求为师,并记录老子道学,洋洋五千言,后世传为《老子五千文》,亦称为《道德经》。
老子身虽远去,传说却从未褪色。两汉以后,道教萌发,尊其为太上老君,无数仙诀法门、丹药之术皆托于老君之名,为其生平事迹添上了许多神幻色彩。譬如老子在母胎中七十二年方诞,落地即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指李树为姓。或称老子生于天地之前,为道化身,贯穿历史长河,有无数封号与化身: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身边有一名侍从,名为徐甲。他只记得计算每日工钱一百,累积欠款七百二十万钱,不知自己已经跟随老子二百余年。过关时,徐甲追讨工钱,老子便让他吐出太玄真符。真符落在地上,文字如新,而徐甲顿时变作一副白骨。尹喜为徐甲求情,老子便将真符投向枯骨,徐甲死而复生。
瀛洲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
——《海内十洲记》
赤松子
往昔川竭旱无雨,神龙赤首降甘霖。
云天自在随风去,炎帝少女亦同行。
炎帝神农氏在位的时候,曾经遭逢大旱。当时山崩地裂,河流枯竭,田地里禾苗枯萎,花果凋零,世间不见一点绿意,只剩下漫天黄沙,聚集成浮动的沙丘。
炎帝束手无策,突然听见胡乱的歌声远远传来。循声而去,却见一个怪人,身披茅草,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手持一柳枝结环,边唱边跳,行为癫狂。怪人自称赤松子,曾跟随赤真人学习道法,游遍南岳、王屋诸多大山,学成之后,可以化作一条赤色虬龙,行云布雨。
赤松子果然召来大雨,缓解了百姓的大旱之苦,炎帝便封他为雨师。虽然身负官职,但赤松子从未沉溺于功名利禄。他勤于吐纳,服食水玉,常来往于昆仑山西王母石室之间,每每行动,总是有罡风骤雨相伴。炎帝的小女儿愿追随他,而后也成仙远去。
据说,炎帝还未逊位之时,赤松子便突然失踪,不知去向。数百年后,高辛帝即位,他又突然现身,再次当上雨师,主管求雨一事。这样的仙人,无论隐于世,或是入于世,都令人捉摸不透,或许这一切都是随心而起,兴之所至吧。
广成子
崆峒石室藏仙迹,阴阳乾坤斥黄帝。
身佩雄黄登圆丘,众蛇皆去我独行。
广成子,不知从何处而来,亦不知将往何处,常居崆峒山石室内,参悟至道。
黄帝登位第十九年,曾造访崆峒山,求教“道”的精要所在,直言想借助“道”的力量,掌控阴阳二气,促使五谷丰登,为天下苍生开创盛世。广成子语气轻蔑,直刺黄帝:“你所治之世,云气未聚而要求落雨,草木不等枯黄便要凋落,如何能与你这等人讲论大道?”
黄帝羞愧而退,建茅庐独居三月,复来求见,恭敬至极,不问天下苍生,不问大道精要,只请教何为立身之本。
广成子翻身坐起,不再以倨傲姿态相对,讲起“道”来:“大道精要,在于混沌,在于无为。凡事追求无所不知,无所不至,便是舍本而逐末。须知世间万物皆变幻莫测,即便穷尽人力,也不能将其全部纳入监管之中。成仙之道在于清静,驱除外界烦扰,留存内心的宁静。万物生灭自有时,凡人何必多此一举?”
仙人不拘形貌,不问时节,或在山川,或在云端,踪迹缥缈,经过一千二百余年,形神不曾衰亡。直到封神大战拉开帷幕,隐居的金仙们无法避开天下战火,只能投身到红尘之中,沾染兴亡交替的血腥与尘埃。
方丈洲
方丈洲在东海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方丈方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此洲,受太玄生箓,仙家数十万。
——《海内十洲记》
宁封子
五色烟火销灵躯,洹流沙涌绽芙蕖。
叶下飞鱼堪作饵,青城有幸定仙居。
黄帝治世之时,曾命封子为陶正,掌管烧造陶器的事务。彼时物力匮乏,既无场所工具,又缺乏火候经验。一日,有一异人拜访,愿为封子掌火,能烧出五色烟气,而人能随着烟气登天入地。封子苦学此法,终于出师,积火自烧,以身躯为熔炉,精魂化为彩焰,脱去陈旧形体。人们不识缘由,只在灰烬中寻到了封子遗留的骸骨,将其安葬在宁北山中。正因如此,后世之人便把他称为宁封子。
然而宁封子并未真正死去,而是升仙而去,逍遥游于天地间。黄帝曾带领风后与常伯经过洹流,那是一片流沙,踏足则陷,深不可测,其间潜藏着无数神龙鱼鳖,皆能飞翔。大风吹过时,扬起黄沙万里,如雾气蒙蒙。又有青色石蕖从沙中冒出,一茎百叶,需等待千年方见一次绽放。仙去的宁封子便在这里,悠悠然钓起沙中飞鱼。
地仙
镇元大仙
长生愿与天同寿,缥缈如临世外幽。
两袖装得乾坤去,拂尘画地分九州。
唐三藏师徒在西行取经途中,曾留宿五庄观,那便是镇元大仙的道场。大仙道号镇元子,帝号“与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他种的人参果树,又名草还丹,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能成熟,耗时近万年,只结出三十个果子。人参果的模样就如初生的婴儿,既有四肢,也具五官,人若嗅到果香,吃下果肉,便能长生。
恰逢镇元子带领众徒赴元始天尊之请,往上清天弥罗宫中论道,他掐指算出金蝉子的转世——唐僧即将到达五庄观。因他与金蝉子曾共聚于五百年前的盂兰佛会,金蝉子亲手传茶以示敬意,故而镇元子愿用人参果作为还礼,便叮嘱看门小童善待取经之人。
小童清风、明月已有千岁之龄,但仍如稚子一般,言语冲撞惹怒了孙行者,猴头一怒之下,逞凶推倒了人参果树。镇元子返回,只见狼藉满园,岂肯干休。他愤怒地追上唐僧一行,于云端一展乾坤袖,将师徒四个连人带马皆套回了五庄观中。
为救师父和师弟,孙悟空访遍五岳三山的仙家星君,东海福禄寿三星、东华帝君、瀛洲九老皆无计可施。这也是西行之路的其中一劫,八十一难之一。若非观音愿舍瓶中甘露,令果树仙根起死回生,镇元大仙威名在外,岂能轻易放行?
须菩提祖师
灵台方寸化千山,斜月三星洞世情。
佛国智慧藏道身,祖师应唤须菩提。
须菩提之名源于佛门,本是佛陀门下弟子,被誉为“解空第一”。而须菩提祖师似作道家装扮,却并非全真仙师。他隐居于西牛贺洲山野深处,教门徒无数。东海山中的猴王寻访而来,求仙拜师,祖师见其灵智已开,颇有悟性,便收为门下,赐予名姓。其弟子辈中,以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名,猴王正遇“悟”字,得名为悟空。
七年寒暑转瞬过,扫地挑水养性情,悟空有幸列坐听法理,如见九霄天花坠眼前。祖师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博闻儒释道三家之言,贯通世间万法之精要。
悟空闻得弦外妙音,愿乞长生之道。祖师以道、流、静、动四门绝学相诱,悟空决意不学,终于惹怒祖师,被戒尺当头打了三下。悟空会意,三更时分悄然而来,拜倒于祖师榻前,从此祖师教以金丹妙诀,令他脱去凡骨,成就散仙。为防天雷、阴火、赑风三灾,又传授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二术。悟空学成之时,凡尘已过二十年。
须菩提祖师洞悉未来,当知此徒将有闹天宫之举、山压五百年之难,悟空出师当日,便令他立下誓言,绝不泄露师从何处,即便惹祸遭灾,也无半点牵连。悟空含泪拜别,此一去经历数百年波澜,再回首已是袈裟着身的斗战胜佛,未知当年祖师是否仍在斜月三星之间。
彭祖
老翁生来不记年,八百荒秋若等闲。
高坐山岩须作泉,斑斓对卧日西偏。
彭祖,帝颛顼之玄孙,祖父为上古火正吴回。其降生之年,夏朝未立;仙去之时,已至商末,历经八百余年,因此世间传言,彭祖高寿八百,以此为凡人长寿的极致。
然而据庄周所称,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之寿,实不足与之相匹。而抱朴子却断言彭祖未曾身死,只因殷王向其求长生之法,既得,便要诛杀彭祖以断绝其术。彭祖觉察了殷王的杀心,就此隐去,不再于尘世现身。彼时彭祖正是八百余岁,所以世人皆以为他年届八百而亡。
彭祖虽然长生,却不愿位列仙班,只言说这天界尊神满布,所侍奉追随之道并非统一,新往天界的小仙只怕会成为旧神门下小吏,终日劳碌奔忙,岂有凡俗散仙之逍遥?更何况古来多有修者,生羽翼,换形体,虽能成仙,却脱去了人的躯壳,变换了人的心智,连自己的根本也弃之不顾,何苦来哉。
他只愿无所拘束,心境澄明,做这世间之人。不必富贵,不守穷苦,身无百毒,心无烦忧,方能不被任何事物困扰,真正达成“逍遥”二字。
传言彭祖销声匿迹之后,曾游于流沙之海,黄石公见而拜之。又居于历阳山石中,有两虎相伴。乡人以为天神,曾向他祭祀以求雨,未见人影,地面却出现老虎的足迹,不久,果然天降倾盆大雨。
炎洲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兽不然,灰中而立,毛亦不焦。
——《海内十洲记》
黄石公
沂水桥上闲坠履,平明相约怎来迟。
两汉风云书一卷,兵法三略拜黄石。
秦末之年,揭竿四起。张良刺秦未果,匿藏于下邳。忽有一日,一位老者自桥上过,故意将一只鞋子踢落桥下,态度轻蔑地对张良喊道:“孺子取履!”
张良看他年老体弱,便强压怒火,下桥取来鞋子,恭敬地跪在地上,为老人穿好。老人哈哈大笑,道一句“孺子可教”,便邀约张良于五日后的黎明时分在此会面。五日后的清晨,张良来到,老人已经在此等待。老人见到张良,怒斥道:“与长者约见,怎能迟来?”再约五日后黎明相见,这次张良在鸡鸣时分前来,老人又已先到。再五日后,张良半夜便来,老人后至,这才满意。
原来老人是为了试验张良的品质。他随后传给张良一卷兵书,告诉张良读完此卷,便能用兵如神。“十三年后,你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的黄石,便是我了。”老人留下这一句,就此消失不见。
后来,张良凭借老者传下的素书兵法,辅佐刘邦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在征战途中,果然遇见老人所说的黄石,后人便把老人称作黄石公。张良一直供奉着那块黄石,直到寿命终结,亦将黄石随葬。
传说在益州与云南之间有一处石室,其中寄宿着黄石公之灵,不需三牲酒礼祭祀,只要带上笔墨前去祝祷,便能听见石室中有所回应,问:“来人何欲?”
东方朔
岁星降世十八载,三盗蟠桃登帝台。
宴罢回首嘱青雀,莫向王母啼所在。
东方朔本姓张,小名曼倩。父亲修仙二百余年,化为童子,而母亲在他出生三日后去世,由邻家妇人将他抚养长大。因拾到此婴时正是东方日出之刻,便以“东方”二字作为他的姓氏。
年少时,东方朔便有奇异的能力,不仅知晓天下间的奇闻怪谈,还能与空中无形之物对谈甚欢。一时不见踪影,经年方才出现,养母责问他为何不归,去了何处。东方朔却说,自己早晨出门,过紫泥之海,不慎弄脏了衣摆,寻清泉洗净后,尚未过午,便在冥都崇台上浅眠一阵,梦见天神前来,以丹栗霞浆、玄天黄露款待,醒来后路边伏着一只苍虎,便骑虎返家。然而因他心急鞭策,苍虎吃痛,翻身咬伤了东方朔的脚,因此迟归,却不想此间一日,人间已过一年。养母见他脚上果然留有咬痕,心疼不已,连忙撕下衣裙上的布条为他包扎。
不出三五载,东方朔已将三山五岳、六合八荒的仙境奇观皆游历一遍,无数仙草灵花、神兽异鸟也都了然于心。后为汉武帝臣下太中大夫一职,武帝年老好仙术,常问东方朔神怪之事,东方朔对答如流。后西王母下降武帝之宫,与武帝对谈神仙之道,共食蟠桃。文武百官、宦臣近侍皆不得入内,唯有东方朔在南厢牗下挑帘一探,立即被西王母察觉。她微微笑道:“这窥牗小儿,已曾三次来盗仙桃了。”
东方朔在世时,无人得知他的来历,他却亲口说道:“世间唯有太王公知我。”后来东方朔肉身死去,汉武帝便召来太王公询问。原来太王公并不认识东方朔此人,却擅辨星象,知岁星已消失十八年,今又复现,众人方知晓东方朔便是岁星的化身。
张道陵
天师所创号正一,阴兵阵里敢独行。
骖龙驾虎入岩去,后人追取太玄经。
张天师原名张陵,东汉时期诞于沛国,传说是汉相张良的后裔。他出身名门,曾在太学念书,却无心入仕,只愿学长生之道,随即改名为道陵,入蜀地,在山中结庐而居,参悟道法。先学黄帝传下的“九鼎丹法”,后有仙人从天而降,教授他正一盟威之道。张道陵学成以后,能战群魔、驱邪鬼、治百病。
张道陵道法高超,百姓无不信服,还有许多人甘愿拜入门下,成为弟子。张道陵得到弟子的供养,集齐了炼丹所需的材料,炼成了金丹。但他并不愿意即刻飞升,只服下半粒金丹,从此可以分出许多化身。他的居所整日宾客盈门,弟子们时常在席上见到师父高谈阔论、推杯换盏,而他的真身却在湖上泛舟,独自逍遥。
张道陵的徒弟虽有百十之众,可他的九鼎丹法只传给了弟子王长一人。但他算出还有一人得天独厚,将于正月七日正午从东方来求道,此人名为赵升。后来,果然如张道陵推算的一样,赵升前来拜师,张道陵设下七重试练,以此考验他的资质。赵升从容应对,无惧无畏。到了最后一次试练,张道陵将门下弟子带到万丈山崖边,让他们去摘峭壁上长出的仙桃。无人敢从崖上跳向桃树,只有赵升一跃而下,摘得仙桃满怀。
原来,当初的半粒金丹已使张道陵化为地仙,他在人间踌躇不去,只为度王长、赵升二位弟子。仙桃之试完成后,张道陵忽然自投悬崖而下,众弟子惊惧间,只有王、赵二人跟随师父跃下。原来这才是最后的试练,师徒三人就此一并仙去。
生洲
生洲在东海丑寅之间,接蓬莱十七万里,地方二千五百里,去西岸二十三万里。上有仙家数万。天气安和,芝草常生。地无寒暑,安养万物。亦多山川仙草众芝。一洲之水,味如饴酪。至良洲者也。
——《海内十洲记》
麻姑
王母寿辰献御酒,人间百岁赠蟠桃。
笑看云起山河改,东海扬尘亦滔滔。
麻姑献寿,是为传世佳话。众仙庆贺王母诞辰,有仙女名为麻姑者,取绛珠之水与昆山灵芝酿为仙酒,于蟠桃盛会上为王母祝寿。民间因此多以麻姑为女寿星,专为女子添寿送福。
相传麻姑曾于东汉时现身,与阴天子王方平以兄妹相称,共聚于蔡经家中,模样如十八九岁的少女,头顶梳髻,其余长发垂至腰间,衣裙纹饰华美,光耀万千。蔡经见麻姑手如鸟爪,指甲纤长,心中暗有以此抓背止痒的想法,虽未宣之于口,却已被王方平觉察。王方平立即下令手下阴兵鞭笞蔡经,以示惩戒。
另有一个传说言麻姑为后赵将军麻秋之女,麻秋残暴不仁,而麻姑则心地善良,数次救助贫民。麻秋广征劳役修筑城墙,昼夜不休,摧残备至,唯有鸡鸣之刻方能休憩。麻姑便模仿鸡鸣,而群鸡似有感召,皆啼鸣不休。后来麻秋发觉,欲惩罚麻姑,谁知麻姑早已遁去,从此在山间修道,直至飞升成仙。
东汉与后赵前后相离百十年,而东汉时麻姑曾言,自己见过三次东海变作桑田,蓬莱之水也已经消减一半,或许又会变成陆地,即便是在海中行走,也可能会掀起尘埃。既有如此寿数,又怎会在百年后降生?神仙传说,实为玄奥。
壶公
壶中日月不相逢,坊间市井杳仙踪。
缘授竹杖化青龙,酒罢一梦到天宫。
世上流传着《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等符咒,共二十余卷,其实皆出一源,即壶公,因此这些符咒总名为“壶公符”。可是无人知道壶公姓甚名谁,也不知他家乡何处,只听闻其弟子费长房极擅抓鬼,后遗失符咒,反被群鬼所杀。
费长房是东汉时人,曾在市集见一老翁卖药,尽皆灵验,获银钱千万,自留三五十,其余皆散与贫苦之人。费长房心觉惊异,便暗中跟随,只见屋上悬挂着一个酒壶,老翁竟一跃而入。人群冗杂之处,竟无人能见,唯有费长房一人看到,他便知道这个老翁不是凡人,由此求道拜师,跟着进入壶中。
壶中自有琼楼玉宇、乾坤世界。壶公述说自己是一名谪仙,只有仙骨佳者得见,既然费长房能够进入壶中,便将伏鬼之法传授于他。二人对饮,酒器极重,数人不能抬起,而壶公只需一指,便提至小楼顶上,共饮昼夜,而酒水不竭。
为使费长房步入仙门,壶公以竹杖化为他的尸身,令其家人以为费长房已经身亡,痛哭之后便挖坟掩埋。而真正的费长房在外修行一年,得壶公传下的《传封符》一卷,另有一根青竹杖,可骑之返家。到家之后,费长房随手将竹杖丢在门前的竹林中,那竹杖竟化为一条青龙。
左慈
布衣斗笠一钓翁,不坐磻溪坐城墉。
席上愿求鲈鱼脍,铜盘跃起锦鳞龙。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士,年少时便有神异事迹,被乡间众人所称道。曹操听说了左慈的事迹,便召见他,当着席上的众多名士说道:“今日高朋咸集,各种珍馐美味俱备,唯独缺少吴国的松江鲈鱼。”左慈随即应道:“这不难得。”他令左右取来一个铜盘,往其中注满清水,随后用一根钓竿引线垂入铜盆,须臾之间便钓起一尾鲜活肥美的鲈鱼,满座皆惊叹不止。
虽然道术精湛,受到赏识,可是左慈观星象变化,知道汉祚将衰,天下乱起,直叹人间富贵不足贪恋,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只有及早抽身远离兵家之斗,方成正果。他随后藏于山间,辟谷一年,曹操屡次召见皆不应。此举惹怒了曹操,对他起了杀心。
左慈仿佛有所感知,立即现身乞求赦免。曹操惊诧于左慈能读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口上连连否认,愿分杯酒作辞别之礼。左慈拔下发簪一划,杯子分为两半,而滴酒不洒。然而曹操仍未打消杀他的念头,派人追击。左慈走在街上,突然路上行人全都变成了左慈的模样。追兵分不出真身何在,却不肯罢休,伏兵街市,守望多时。左慈无奈之下,跑入羊群之中,变作一只老羊。曹操假意放弃,推说只为试探左慈道术,便有一羊后肢立起,口吐人言。曹操下令砍杀那只羊,随即千百头羊也人立起来,说同样的话。最终,曹操明白了左慈乃当世奇人,放弃了追杀。
元洲
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此五芝,亦得长生不死,亦多仙家。
——《海内十洲记》
李意期
蜀汉堂上画兵戈,裂帛万幅存无多。
皇叔不解其中意,仍修金甲向江左。
蜀中之地历来多见仙人。两汉时期,无数名士远赴天府之国,寻访名山幽深之处,或修行,或布道,脱凡躯尸解者不知凡几,而白日飞升者甚少,所记名者略可数阴、王二位冥府天子。更多如李意期一般,隐入山中,不复现世。
李意期生于蜀地,传说为西汉初年之人,道术出众,能凭一对丹书日行千里,往来世间奇妙之地。若旁人不解,便撮土画城,地形风貌、宫殿街市无所不有,顷刻之间又被风吹散。
到了三国鼎立的时候,刘备预备出兵讨伐吴国,为兵败被杀的关羽报仇。发兵之前,请来李意期为此战占卜吉凶。李意期一言不发,提笔在纸上画下十万兵马刀枪,又一一撕毁,另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