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的经典:冰岛音乐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尖叫的经典:冰岛音乐简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文世界地一部冰岛音乐简史,冰岛总统古德尼·约翰内松亲自撰文推荐!献给中冰建交50周年的礼物。
作者:张长晓,(冰)古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书籍编号:30690402
ISBN:97875217215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7031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尖叫的经典: 冰岛音乐简史 / 张长晓, (冰)古尼著.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2021.1
ISBN 978-7-5217-2154-6
Ⅰ . ①尖… Ⅱ . ①张… ②古… Ⅲ . ①音乐史-冰岛Ⅳ . ① J609.53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 第157237号
尖叫的经典: 冰岛音乐简史
著者:张长晓 [ 冰] 古尼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号富盛大厦2座 邮编100029)
字数:200千字
版次:2021年1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217-2154-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推荐序
流行音乐是冰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行歌手给冰岛人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他们为职场中忙碌的人提供音乐,为在迪斯科舞厅中跳舞的人提供音乐,为身处不同环境中的人提供让他们陶醉其中的音乐。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许多表演者会使用冰岛语演唱,以抵御用英语唱歌、希望借此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诱惑。目前,有些歌手实际上已经尝试过了用双语演唱,或者到国外碰碰运气,巨大的成功常常随之到来。
冰岛以丰富的音乐曲风而闻名于世,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找到心中所爱。
流行音乐赋予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方式,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音乐表达心中所想,同样,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心中不满、对当今热点议题微小而独特的个人见解等。流行文化关于个体的自由和多样,其中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正在发生的创新。
很高兴张长晓(Sean White)和古尼(Dr. Gunni)一起创作的这本书可以在中国出版。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更多的读者对冰岛音乐感兴趣,也希望读者们能从本书中获益。当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聆听书中的冰岛音乐吧!
冰岛总统 古德尼·索尔拉修斯·约翰内松
第一章
1950年前的“流行乐”
卡蒂亚男孩乐队(Kátir)
从左至右:英戈尔富·鲁诺夫松、古德琼·比耶纳森和西古杜尔·西古杜松
黑暗中起舞
19世纪中叶,大约有6万人居住在冰岛。当时这个小国十分贫穷,冰岛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人们常年处在无边无际的黑暗和令人窒息的严寒中,每一天似乎都与前日毫无差别,只有气候在缓慢改变。岛上的火山不时喷发,殃及牲畜,污染土地。因此,当移民机构出国考察回来,大肆宣传北美洲乡村的美好生活时,冰岛人民便开始对国外的生活心生向往。1870年至1914年间,大约有16000到20000名冰岛人移民他乡。这意味着冰岛国内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一逐渐离开了国土,出外寻找拥有绿色牧场的居住地。
苦中寻乐
尽管如此贫穷,抑或说正是因为如此贫穷艰苦,人们更向往起舞,在音乐里寻找欢乐。对19世纪的冰岛而言,这并不容易,因为当时的冰岛乐器还非常稀缺。因此,人们利用各种资源做伴奏,如音色稍显刺耳的小提琴、长笛、军鼓。有时候条件有限,一支长笛或者一把梳子就不得不撑起全场,或者找个活跃的青年在角落吹吹口哨。1836年,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当时唯一的音乐会所从哥本哈根(其实确切来说当时国家的首都应该是哥本哈根,因为冰岛在那时隶属丹麦管辖)进口了一架手风琴以及25首歌曲。整整三年里,人们都用这25首歌曲伴奏起舞,对此已十分满意。
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冰岛人懂乐理知识,但是音乐文化的迷雾正在慢慢消散。雷克雅未克大剧院1840年购买了一架管风琴。管风琴手曾在哥本哈根学习,他成立了一个男声合唱团。合唱团第一次登台演出时,观众惊喜万分,他们从未听过如此美丽的声音。
首支冰岛乐队
1877年,雷克雅未克管乐团首次登台,此后他们每周日都会在城市广场演出。当地市民中的上层阶级还集资给乐团添了六支喇叭。乐团团长赫尔吉·赫尔加森(Helgi Helgason)曾为乐团谱了几首新歌,都大获好评,最著名的一首曲子《在奥克萨拉河边》(“Öxar viõ ána”)至今仍是冰岛国歌级歌曲。冰岛人以这首曲子为傲,偶尔小酌一杯,都喜欢随口哼唱一段。
乐团团长赫尔吉·赫尔加森
银行职员琼·帕尔松
一名狂妄自大的丹麦医生克里斯蒂安·席尔贝克(Christian Schierbeck)在看过雷克雅未克管乐团的表演后,写信给丹麦一家报纸,称:“论音乐,冰岛人的水平可不值一提。”这一评论也反映出当时丹麦人高人一等的态度。他们自诩是国家的主人,在各方面都瞧不起冰岛人。然而这样的评价与冰岛人曾经作为北欧海盗维京人的形象并不相符,反而更加激发了冰岛人对国家独立的渴望。此后,冰岛人不断抗争,一步步从丹麦人手中夺回国家主权,终于在1944年6月17日成立了冰岛共和国。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是斯文·比约恩松(Sveinn Björnsson)。
背着“大漏斗”的英国人
放音设备发明之前,音乐生意主要局限在售卖活页乐谱上。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蜡筒唱片才慢慢投入使用(用蜡筒留声机播放音乐)。没多久,78转唱片迅速取代了它的地位,留声机也随之更新换代。冰岛国内的留声机数量非常少,但曾有一位留声机主人西格弗斯·艾蒙德松(Sigfús Eymundsson)来到冰岛,并在1898年成功举办了“留声机音乐会”。音乐会上,热切的音乐爱好者们只要花半克朗就能听到《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和更多歌曲。这次经历让冰岛人很是新奇,因为在当地,此前从未有机会听到这么多种音乐。
留声机
圆筒留声机也可以录音。来自斯托克塞里的银行职员琼·帕尔松(Jón Pálsson)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成为冰岛语录音第一人。1903年至1906年,他满怀激情地走遍全国,录制冰岛语的口语发音、民谣和旋律。如今,这些录音被保存在冰岛国家博物馆里。1993年,作家安德烈·斯纳·麦格纳森(Andri Snær Magnason)汇编的音乐合集中,也收录了琼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录音片段。
第一个录制音乐的冰岛人是歌剧演唱家佩图尔·琼松(Pétur Jónsson),1910年他录制了民谣作品《山谷小调》(Dalvísur)。事实上这张虫胶唱片也是冰岛发布的第一张冰岛音乐唱片。此后数十年,大约有700张78转唱片陆续发布,内容主要包括了民谣、爱国诗、独唱乐曲、古典乐等——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音乐接近我们如今所称的流行音乐。78转唱片的每一面能录下一首歌曲,但如果音乐很短,也可以满满当当录下两首。
1930年冰岛议会诞生一千年之际,全国各地为此欢庆。而这一年对于冰岛音乐也很重要,12月,冰岛国家广播电台正式开启了广播的新篇章。由于1930年冰岛发行的唱片有82张之多,这家新电台因此幸运地拥有了大量可播放的当地乐曲。1930年发行的乐曲数相当于之前20年发行量的总和,可谓名副其实的发行狂潮。
多数音乐由猎鹰唱片公司(Fálkinn)发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曾派遣英国技术人员前来冰岛,用形似巨大漏斗的录音设备来录制音乐。当时大多数冰岛音乐家都被邀请到雷克雅未克的主要音乐会场巴鲁比进行录制。据悉,大约有40首歌的录音在那里完成。当时参与录制的知名歌手包括西古杜尔·斯卡菲德(Sigurður Skagfield)、赫林·帕尔松(Hreinn Pálsson)、西古杜尔·马尔坎(Sigurður Markan)等。
这些音乐唱片一度大卖,以至于三年后的1933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技术人员再次带着“巨型漏斗”回到这里,音乐家们又开始了另一轮激动人心的录制。这一次,录制地点改在了刚刚起步的冰岛国家广播电台。这一次录制中,诞生了冰岛最早的两张流行音乐唱片,其中三首歌来自波尔·伯恩堡的管弦乐队(歌手是丹麦人,1990年搬到了冰岛,此后在冰岛成为非常受欢迎的音乐家),两首原声来自手风琴手约翰·约瑟夫松(Jóhann Jósefsson)。
然而1933年的唱片销量颇为惨淡。大萧条时代即将来临,而且人们可以通过电台免费听到音乐,便不再愿意花钱去购买唱片。这种惨淡经营一直持续到1952年,只有一位歌手在唱片产业停滞之中逆势发展——冰岛歌手艾尔莎·西格福斯(Elsa Sigfús)把歌曲唱到了丹麦,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当时,她几乎在丹麦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发过唱片,加起来共有120张。这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艾尔莎在歌坛的不朽地位,她也成了录制78转唱片最多的冰岛人。
手风琴时代
20世纪的前50年里,手风琴是冰岛人载歌载舞时的必备乐器。举行一场派对几乎不需要太多其他设备,一架手风琴就能带动整晚的气氛。即便如此,派对一般也不会只邀请一名手风琴手,通常都会再找一名鼓手合奏。
19世纪中期,手风琴在欧洲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受到了大众欢迎。手风琴热销的原因众多,它既便宜又很方便运输,也容易上手弹奏,容易合调。外国水手首先将手风琴带到了冰岛,到19世纪末,冰岛当地商店也开始出售手风琴。
进入20世纪,人们开始大量捕捞鲱鱼,捕鲸业也很发达,冰岛因此吸引了很大一批外来移民。他们大多来自挪威,到冰岛后,这些年轻、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就开始教冰岛人拉手风琴,跳华尔兹、波尔卡舞、玛祖卡舞、里尔舞、肖蒂什轮舞。这些风靡一时的舞蹈如今被冰岛人统称为旧式舞蹈。手风琴手以前大多通过聆听其他风琴手演奏来学习新的舞曲,自从唱机广泛流行,他们开始跟着流行唱片练习舞曲。
成为职业的手风琴艺人并非易事。一名手风琴艺人总是必须步行或骑马赶到集会场所演奏,有时候甚至得拖着乐器漂洋过海去演出。一场舞会往往会持续很久,有些甚至会从傍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时分。手风琴手的工资也并不高,几克朗或只是一袋子土豆可能就打发了。尽管如此,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里,第一批手风琴手还是成了全冰岛最受欢迎的人。
有些自命不凡的音乐人瞧不起手风琴音乐。他们认为手风琴仅仅是用来伴舞的,不能算作一种正经乐器。后来,这种看法才渐渐得到扭转,一名技艺高超的手风琴手也能得到和运动员同等的尊重了。国外的手风琴大师到冰岛举办音乐会,也丰富了人们对这种乐器的认知。最著名的手风琴音乐会是瑞典的赫尔曼·吉林(Herman Gellin)和丹麦的恩斯特·博格斯特伦(Ernst Borgström)联手带来的《手风琴之王》(“Accordion Kings”)二重奏。二人曾分别在1930年与1934年坐船来到冰岛巡回演出。“他们的演奏是如此优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观众根本无法相信这美妙的音乐是用手风琴演奏出来的。”第一场演出之后本地报纸这样评价道,“雷鸣般的掌声甚至震动了会场的墙壁,演奏者返场了6次!6次!而观众仍然想听更多的音乐。这场演出向大家证明,手风琴也能演奏出神奇的声音,不比其他任何乐器差一星半点。”
在手风琴的黄金时代,冰岛国内曾有几位名声大噪的手风琴手,如布拉吉·希尔伯格(Bragi Hlíðberg)、雷恩·约纳松(Reynir Jónasson)、格雷蒂尔·比约恩松(Grettir Björnsson)。电吉他时代到来时,手风琴曾遭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落和鄙夷,人们觉得手风琴的声音太过土里土气。任何流行都有轮回,现如今冰岛的很多乐队,如木姆乐队(Múm)、加塔林乐队(Hjaltalín),又都毫不避讳地重新在他们的音乐里加入了手风琴元素。在兽人乐队(Of Monsters and Men)2012年热卖的专辑《小谈话》(Little Talks)里我们也能听到手风琴熟悉的声音。
赫尔曼·吉林(左)和恩斯特·博格斯特伦
(大约拍摄于1930年)
赫尔曼·吉林(左)、恩斯特·博格斯特伦(右)和冰岛之花布洛马罗斯(Blómarós)
(摄于1930年)
世界大战中的欢唱
到了20世纪,冰岛社会和冰岛人都经历了很多改变。在普通人心目中,之前的几个世纪他们都生活在黑暗、寒冷、绝望、羞辱之中,历史书中也如此记载。20世纪的黎明去除了旧社会的面纱——冰岛迅速迈入现代化进程。1918年,冰岛人口增加到了91000人。经过长期抗争,冰岛也终于成了一个主权国家。这样的改变影响了冰岛整体的状态,对青年人的影响尤其重大。
20世纪初,汽车、电影院等新鲜玩意儿进入了冰岛。虽然头几十年里国内汽车的数量还非常少,但这些新鲜物件仍然帮助人们增强了独立的意识。电影屏幕进入冰岛国门后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人们通过屏幕瞥见了更多关于国际社会自由和现代化的缩影,而这些影像让人们愈感迷惑。20世纪早期,雷克雅未克并存着两种不同的失落:乡下人来到首都顿感空虚又嘈杂,可已经适应了国外都市生活的人们又觉得这里太过安静狭小。
20世纪头几十年里,在雷克雅未克城边上的巴鲁比,是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主要的音乐会场。虽然民间如此形容,但巴鲁比其实又寒酸又破旧。外国音乐家来冰岛演出时,当地报纸经常报道,称让外国宾客屈尊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演出真是令人尴尬。
冰岛音乐协会(FÍH)第一任主席比雅尼·伯瓦松
比雅尼·伯瓦松的广播乐队资料照片
“老影院”和“新影院”两大设备完善的电影院迅速成了举行音乐盛会的场所,而舞会则转移至城中的几家酒店大厅举行,其中一家很受欢迎的酒店是冰岛酒店(Hótel Ísland,1944年因大火烧毁),而最时髦的是1930年投入使用的伯格酒店(Hótel Borg,如今仍在运营),酒店中的装饰充满了艺术感。这些酒店经常邀请外国音乐家来演出,如奥地利乐队主唱卡尔·比利奇(Carl Billich)以及英国的亚瑟·罗斯伯里(Arthur Rosebery)、杰克·奎奈(Jack Quinet)。乐队主脑带领着不同规模的乐队成员前来演出,他们多为外国成员。冰岛音乐家也不断涌现,他们很难接受外国艺人占领大型酒店的舞台这一事实,阶级意识引导着他们最终在1932年成立了冰岛音乐协会(FÍH,Félag Íslenskra Hljómlistarmanna)。第一任主席比雅尼·伯瓦松(Bjarni Böðvarsson)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领袖,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都是音乐舞会上的著名人物。
比雅尼如此出名是因为他曾担任过冰岛国家广播电台的负责人。1936年冰岛音乐协会和冰岛国家广播电台签约成立伴舞乐队,每两周在电台现场演出一次。此外,比雅尼还在电台介绍歌曲。很快,人们就把这支乐队称为“比雅尼·伯的伴舞乐队”了。乐队也在咖啡厅、舞会等场所表演,并迅速享誉全国。他们表演各类轻音乐、滑稽剧乐曲、喜剧乐曲,有时候表演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格伦·米勒(Glenn Miller)风格的爵士乐。
“二战”之前,冰岛舞曲乐队大多与欧洲的传统咖啡厅音乐相关。自英美占领冰岛后,英美流行的音乐占据了比雅尼·伯乐队和当地其他乐队的歌单。乐队领袖们都小心翼翼地紧跟潮流,勤快地把最新热门歌曲添加到演奏曲目里。
冰岛首批音乐偶像
首批成为偶像的冰岛音乐家包括备受大众追捧的比雅尼·比约恩松(Bjarni Björnsson),他是喜剧歌手、演员、模仿艺人,以及男子歌手团体“MA四重奏”成员。
比雅尼·比约恩松生于1890年,一生颇为传奇。他是首位完全靠艺术表演谋生的冰岛音乐家、演员。15岁时比雅尼在哥本哈根做过演员、布景画家。1912年他回到冰岛,开始在雷克雅未克的酒吧会所驻唱,表演喜剧音乐,模仿当地英雄、演员、政客等。当时雷克雅未克本地的娱乐演出并不多,比雅尼又善于表演,天生喜剧相,因此名声迅速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安德烈斯·比约恩松(左)和比雅尼·比约恩松在演出中
比雅尼·比约恩松(右二)和他的姐妹西格里德尔·瑟比约格(左一)、莎乐美(右一),以及莎乐美的女儿西格里德尔·卡尔斯多蒂尔在劳加斯的麻风医院前(摄于1931年)
如何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一直是冰岛音乐发展的主题。作为先锋,比雅尼也曾经历过类似阶段,渴望靠音乐冲出这个人口稀少的岛国,渴望鼓舞更多的小众乐队,做巡回演唱。因此在1914年他又去了丹麦,不仅登台表演还参演了电影。他在丹麦电影《夺子之战》(Kampen om barnet)里扮演了一个角色,1916年,该电影在雷克雅未克上映时,宣传语是“第一部冰岛人参演的电影”。
回到冰岛后,比雅尼又表演了一段时间的滑稽剧,1917年他出发前往北美洲。最初他住在加拿大中南部温尼伯城的冰岛移民社区里,后来暂住芝加哥,再后来辗转到了好莱坞。直到1930年,他的好莱坞生涯都一直不顺,没能在美国成名,最终搬回冰岛长住。他演过很多配角,1926年还和红极一时的巨星小道格拉斯·范朋克以及玛丽·碧克馥同台演出了《黑海盗》(The Black Pirate)。
比雅尼的职业生涯受到大萧条和有声电影的重创。1930年他回到冰岛,重新开始在当地剧院登台表演。他又录制了8张78转唱片,一共有16首歌,第一部分于1931年在柏林录制,这些歌曲成了他最受欢迎的歌曲,1937年,比雅尼在哥本哈根录制了第二部分歌曲。然而1941年,有次夜间外出回家时,比雅尼意外地从台阶上摔下,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在比雅尼的鼎盛时期,MA四重奏男团的成员也轰动了全国,乐团史无前例地受到欢迎。
MA四重奏由来自冰岛北部阿克雷里的四个男孩组成,乐团名“MA”取自他们就读大学全名的缩写,因为他们最初只是一个校园乐队。MA模仿德国当红团体六重唱乐队,将德语歌词翻译成冰岛语演唱。他们也演唱瑞典歌手卡尔·迈克尔·贝尔曼(Carl Michael Bellmann)的歌。这些歌当时都很受学生欢迎,MA还在其中加入了冰岛元素。电台首秀成功,他们在北部的演出又备受关注,因此,1935年,MA受邀来到首都,在新影院开了7场演唱会。男孩们曾担心大城市里的人不喜这些音乐,但7场演唱会的门票都售罄后,成员们终于有了庆祝的理由。演出备受好评:“MA能赢得如此众多的观众群体,是因为他们的歌通俗易懂,不管一个人多挑剔,他都会享受这样的音乐。”
1940年至1942年间演出了近200场后,乐团停休了一段时间,再度回归时,他们正好庆祝出道10周年,仍是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尽管演唱会如此成功,他们此后却选择永远地离开了舞台。如果不是因为成员琼·琼松(Jón Jónsson)年仅31岁就死于肺结核,乐团或许还能重组回归。然而其他成员坚信没人能填补琼的位置,便再没有演出。
MA乐团演唱会海报
MA乐团刊登在报纸上的演出广告
全盛期的MA四重奏乐团只留下了8张录制唱片,还是从电台演出中截取而来的。最后一场演唱会结束10年之后,1951年,他们才发布了4张78转唱片。因为定期广播,他们的人气依旧,唱片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1995年,MA四重奏乐队再版发行了一张CD,仍然受到大众尤其是老年群体的欢迎。
爵士乐降临
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在美国诞生。直到“二战”前,爵士乐一直是流行乐的主力,20世纪30年代是绝对的流行,大乐队黄金时期的音乐几乎全是摇摆爵士乐,孕育出了波普爵士乐、冷爵士乐以及其他爵士乐形式。
“Jazz”(爵士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印刷品中是在1915年,而第一张爵士乐唱片发行于1917年。1920年,雷克雅未克的一名舞蹈教练西古杜尔·古蒙德松(Sigurður Guðmundsson)首先开班教人们跳爵士舞——“最新潮的美国舞蹈,简单随意,年轻人都应该学学”。雷克雅未克爵士乐队被请到舞蹈课堂上配乐,也受邀去舞会上伴奏。乐队的灵魂人物是一个年轻活泼的钢琴师艾吉·奥兰吉(Aage L\'Orange),他被认定是冰岛当地最有爵士味道的音乐家。艾吉的乐队由丹麦人、挪威人以及几个冰岛人组成,但他们的音乐却带着迪克西兰爵士乐的感觉。在1924年第一套爵士鼓出现于冰岛之前,人们用过各种鼓来演奏爵士乐。第一套爵士鼓乐器被人们称为爵士套组,报纸广告也对此加以宣传。
在“二战”前,很多在雷克雅未克酒店演出的国外乐队,其主脑都是狂热的爵士乐迷,摇摆乐在20世纪30年代主宰了年轻人的选择,也霸占了整个舞池。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单簧管手、指挥本尼·古德曼素有“摇摆乐之王”的美誉。在他和格伦·米勒的努力下,大众逐渐改变了对爵士乐的成见,不再认为爵士乐是从妓院里流出来的犯罪音乐,认可爵士乐是真正的美国音乐。
爵士乐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冰岛,当地广播电台慢慢开始播放本尼·古德曼、法兹·沃勒(Fats Waller)、泰迪·威尔逊(Teddy Wilson)等人的爵士乐。广播电台设备齐全,也能接收到外国广播台播放爵士乐的频道。城里的乐队从英国、丹麦拿到了一些活页乐谱,爵士乐唱片也有人进口,放在商店里售卖(商船船员也会带回一些国外的新奇物件来)。冰岛当时闭塞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是有着很严格的货币限制),商船船员对于引入新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是如此。
“二战”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冰岛爵士乐和流行乐的发展。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殖民权利,如照顾婴孩一般照顾着冰岛人,使他们免受希特勒及其盟国的残害(英国人在1940年来到冰岛,美国人则是在1941年)。年轻人沉浸在流行乐和爵士乐里,蜂拥到礁堡,再无心情听那些过时的调调。一些冰岛女性(当然也有些男性)迷恋上了那些温文尔雅、穿着制服的外国人。冰岛国内都在使用美元,只要想,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转眼之间,这座原先沉睡的小岛陷入了一种疯狂。
英美的相继到来也在各个方面影响了冰岛当地的音乐文化。美军带来了很多唱片,在军队内部发行,用来振奋军心。无论是本尼·古德曼和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这些大师的音乐,还是名气较小的音乐人的歌曲都能在冰岛播放。军队不允许士兵把唱片送给当地人,但士兵们仍然时不时要求当地音乐人模仿他们的音乐。
美军雇用了几支当地的大乐队,有时候外国音乐人也会来冰岛给士兵们表演。这时候,当地艺人会站在寒冷的室外,试图探看隔栏里的灯光与欢腾。美国军队每天利用冰岛广播台播放一小时音乐,这些音乐中很多都是美国最新的爵士乐。
美军的占领也加强了冰岛与美国的联系,更多美国公司、美国唱片来到冰岛,两国间的交通往来也日益频繁。“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冰岛年轻人纷纷留学美国,冰岛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逐渐有了巨大的提升,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钱买唱片和乐器了。对冰岛而言,“二战”毫无疑问给了他们意外的收获:冰岛一跃成为发达世界的国家之一。
爵士乐的黄金时代
“二战”后,爵士乐变得越发沉重和抽象,也很快脱离了“普罗大众的音乐”这一称号。爵士乐迷如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和迪兹·吉莱斯派(Dizzy Gillespie)发展出了波普爵士乐这种新兴形式。这种音乐形式太难,不为舞蹈而生,一些深沉的音乐人喜欢波普爵士乐胜过摇摆爵士乐,但表演摇摆爵士乐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仍然是舞曲乐队的常规节目。波普爵士乐等形式的发展使爵士乐逐渐小众化,只为一小部分人所欣赏。
冰岛的音乐迷总数很少,但他们的热情弥补了人数上的不足。一群爵士乐的中坚歌手和粉丝迅速团结到了一起,在1945年到1955年间,冰岛迎来了爵士乐的黄金时期。第一支全部由冰岛人组成的爵士乐团队比约恩·R.艾纳松乐队(Björn R. Einarsson)在1945年出道,18岁的萨克斯手古纳尔·奥姆斯列夫(Gunnar Ormslev)是该乐队的成员,他在此后成了冰岛最天才的爵士乐手,也是冰岛第一位爵士乐水平达到成熟的乐手。
冰岛的爵士乐迷认为自己肩负着推广爵士乐的使命。在那个时代,玩音乐只能作为副业,很多音乐家日常供职于印刷产业,其中一部分人成立了一家爵士乐杂志社,每年都会发行几期《爵士乐报纸》(Jass blaðið),这份杂志直到1953年才停刊。这群人还在1949年成立了一家爵士乐俱乐部,该组织成了冰岛爵士乐活动的中心。俱乐部不仅举行即兴演奏会、爵士之夜活动,还邀请外国音乐家泰瑞·格伦(Tyree Glenn)、李·科尼兹(Lee Konitz)、罗尼·斯科特(Ronnie Scott)来冰岛演出。这些来访拓宽了冰岛人对爵士乐的欣赏范围,引导他们和退伍老兵一起挤满了爵士乐会场。遗憾的是,黄金时代的爵士乐只有蜡筒唱片的记录,保留至今的唱片还不到5张。
逐渐地,这只膨胀的爵士乐气球还是慢慢泄了气。开创爵士乐杂志的团队最终失去了主流听众,音乐会和即兴演唱会都慢慢停办了。压死爵士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新兴音乐——摇滚乐的出现,所有年轻音乐人都去玩这种时兴的音乐,几乎没有人记得要复兴爵士乐。
冰岛爵士乐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荒年”,直到1974年新老爵士乐迷再度回归,组建了爵士乐俱乐部,电颤琴演奏家古纳尔·雷纳·斯文松(Gunnar Reynir Sveinsson)还发行了第一张专辑《集合》(Samstæður)。自此,爵士乐以不同的形式存活下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