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曾国藩家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文静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01
书籍编号:30009807
ISBN:978722903879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365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曾国藩家书
作者:孙文静
ISBN:9787229038793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1.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与诸弟书)
原文
十月二十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①,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付归,与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③,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④。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抄二页,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⑤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
金竺虔报满用知县,现住小珊家,喉痛月余,现已全好。李碧峰在汤家如故。易莲舫要出门就馆,现亦甚用功,亦学倭艮峰者也。同乡李石梧已升陕西巡抚。
两大将军皆锁拿解京治罪,拟斩临候。英夷之事,业已和抚,去银二千一百万两,又各处让他码头五处。现在英夷已全退矣。两江总督牛鉴,亦锁解刑部治罪。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续书。兄国藩手具。
注释
①负薪:背负柴草,史载汉代名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牧豕:放猪。汉代函宫一边放猪,一边听人讲解经书。
②数奇:指运气不好,事情不顺利。
③:指胸襟开阔。
④符契:符合,一致。
⑤贽:拜见师长时所持的礼物。
译文
十月二十一日,我收到了九弟在长沙发出的家信,信中有九弟在旅途中的见闻日记六页,此外还有一包药子。二十二日,又收到家中九月初二日寄出的书信,获悉家中情况聊以自慰。
自从九弟离开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担心,害怕道路上发生变故,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等读到家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到达,幸运!真是幸运啊!姓郑的旅伴不值得信任,我早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好,我实在感激不尽。九弟到达长沙时为何没有提到彭山屺,这是什么原因?听说为祖母买了皮袄,这非常好,足以弥补我不能尽孝的过失。
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发奋自励的志向。不过他一定要外出求学,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不过是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影响学习,不如外出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然而外出求学,不会有杂事影响学问。可如果是外出边学习边教书,那耽搁的时间恐怕比在家塾里还要多。康企鹅真要发奋自励,那么不但家塾可以读书,就是在荒郊野外,嘈杂闹市也一样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励,那么不但家塾里无法读书,就是再清静的地方、神仙的居所也无法安心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扪心自问:是不是真的想要发奋读书!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表同情。不过,仅仅因为科考遇到小小的不利就大发牢骚,我心中也会暗笑你志向太小,成就不了大事。君子确立志向,应该有包容万民万物的器量,有内修圣人德行,外建王者武功的信心,这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完美无缺的圣人。所以君子会为自己不如舜、周公而忧虑,会为自己德行没有进步,学问没有长进而忧虑。所以,君子会为顽固不化的小民而忧虑,会为蛮夷侵犯华夏而忧虑;会为小人得志而贤人远处江湖而忧虑;会为升斗小民没有得到朝廷的恩泽而忧虑。这就是圣人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穷苦的百姓,这才是君子的忧虑。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的富贵贫贱,褒贬毁誉,君子才没有工夫为这些事情去忧虑。
六弟科举受挫,就抱怨命运不顺,我私下里笑他所忧虑的东西太小了。如果不曾读书也就算了,只要自称为读书人,就应该按照《大学》中的要求去做。《大学》的纲领有三个核心: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都是读书人分内的事情。如果读了圣贤书却不能学以致用,提到这三点就认为与己无关,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呢?就算能写文章能作诗篇,自命风雅地吹嘘自己,也只能算得上一个识字的牧童!这种人怎么能算是明白事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呢?朝廷以制艺来录取士人,也是希望士人能代替圣人立言,能够明白圣贤的道理,按照圣贤的教诲行事,可以为国家管理百姓,接人待物彬彬有礼。如果将明德、新民看作分外的事情,那虽然能写文章能作诗篇,可对于修身治人的道理还是茫然无知,朝廷用这种人做官,和用牧童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既然自命读书人,那么《大学》的纲领就是自己立身需要关注的事情,《大学》应修的科目共有八个方面,在我看来,使人取得功效的地方只有两条:一条是格物,一条是诚意。格物,是弄清事物由来的原理;诚意,是凡事要身体力行。物是什么?物就是事物的本和末。身体、心灵、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天下都算是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我们日常所用的、所做的都是物。格是什么?就是考究事物,研究其原理,比如孝敬父母,定期探亲是物。研究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就是格物。追随兄长是物,研究为什么应当追随兄长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研究自己存心的道理,广泛研究心的省悟、观察、涵养的道理,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研究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是格物,我的身体是物。研究如何爱惜身体就是格物。每日所阅读的书,句句都是物;联系自身的情况,认真研究书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就是格物,这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所谓诚意,就是明白的道理就要努力去实践,这才是诚实的态度。明白一句就实践一句,这才是身体力行的做法。格物和诚意并重,这就是下学和上达的境界了。
我的朋友吴竹如的格物工夫很深,每件事物,都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倭艮峰先生诚意工夫身后,每天都写日记。一天之中的一念之差,每件事情的过失,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用楷书工整书写,每三个月合订一本,从乙未年起,至今已经装订了三十本。因为他处世谨慎严肃,虽然偶尔也会出现杂念,但马上就能克服,并记录下来。所以他读的书,句句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药,现在我把艮峰先生的日记抄写三页寄回家中,给弟弟们看看。我从十月初一日起,也效仿艮峰先生,将每天一闪而过的念头、每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以提醒自己改正错误,字体也写成正楷。冯树堂和我同一天开始写日记,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爱护兄弟一般,敬重我如同敬重老师一般,将来一定有所成就。
我做事向来缺乏恒心,这次从写日记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有良师益友的帮助,我的修养只能前进不能倒退。本来想把我的日记抄写几页给你们看,但因为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写了。如果十一月再有通信,一定抄写几页寄回家中。
我的朋友中,倭艮峰的端庄严肃,令人肃然起敬;吴竹如、窦兰泉的精研究义,一言一事,实事求是,都力求完美。吴子序、邵蕙西谈论经学、深思明辨;何子贞喜欢谈论书法,他的看法往往和我不谋而合,我特别喜欢和他讨论诗歌。子贞很喜欢我的诗,所以我从十月以来,已作了十八首诗,现抄两页寄回给弟弟们看看。冯树堂、陈岱云志向远大,汲汲不遑,也是我的良朋益友。镜海先生,我虽然没有向他请求过学问,而心里早已将他当做老师看待。
我每次给弟弟们写信,不知不觉就写了很长的篇幅,我猜想弟弟们或许已经厌烦得不想看了。但你们如果有长信写给我,我会非常高兴地仔细阅读,如获至宝,人的性格真是各不相同啊!
我从十月初一日开始写日记,总想改过自新。回想从前与小珊有些摩擦,实在是一时的义气,不近人情,本来想登门谢罪。恰好初九小珊来拜寿,当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谈了很久。十三日与岱云一起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冰释前嫌了。
金竺虔报满之后出任知县,现在住在小珊家中,喉咙肿痛一个多月了,现在已经康复。李碧峰还在汤家。易莲舫要出门读书,现在非常用功,也在以倭艮峰为榜样,同乡李石梧已经升任陕西巡抚。两位大将军已经被押解到京城治罪,准备斩首。英夷的事情已经议和,花费了两千一百万两白银,又在全国各地让出了五个码头,现在英夷已经撤军,两江总督牛鉴也被押解到刑部治罪。
近来的事大致这样,容我以后再写,兄国藩手具。
曾国藩语录
1.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3.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2.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诸弟书)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
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格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信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余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录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年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交一本付回可也。国藩草。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从七月寄出信件后,就再没有收到弟弟们的来信,因为知道乡村中寄信比在省城中困难百倍,所以我也不像往日那样望眼欲穿。
九弟上次来信说想和刘霞仙结伴读书,这个主意很好。霞仙最近在读朱子的著作,非常有心得,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格局气象怎么样?如果真是言谈举止很有礼貌,风度威严可以作为楷模,那么拜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岂止是当做朋友看待。不过和他住在一起,必须要真能受益才行,不要只是为了图取虚名。人如果真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能做到的事情,自然也能做到,又何必借助于外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为孔孟那样的圣人,就日夜不倦地钻研孔孟的学问,谁又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呢?要是自己没有志向,就是每天和尧、舜、禹、汤这些圣人住在一起,也只能是他是他,我是我,毫无用处。
去年温甫想到省城去读书,我觉得他可以离开家乡这一小块天地,到省城和比他更优秀的人相处,进步应该是不可估量的。谁知道这两年他看书不多,至于诗文,更是一点没有长进,这就不能埋怨过去的天地太小了。我去年为温甫选定了丁叙忠为老师,温甫因为丁君住的太远,不方便跟他学习,我的心中也就没有合适的老师人选了。今年温甫自己选定罗罗山为自己修改文章,但是后来又没有消息了,这说明温甫的毛病并不是缺少良师益友,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再过几年你就三十岁了,要在三十岁之前立志,奋力向前啊!
我从小深受父亲的教导,却不能教导弟弟们成才,这是我深感羞愧的地方。其他人和我相处,很多地方都能从中受益,可偏偏我的弟弟们不能受到我的启发,这是我所深深悔恨的。现在我这里有寄给霞仙的一封信,弟弟可以抄下来细细品味。我多年来苦学的心得,全部在这封信里了。
六弟上次叮嘱我将所作的诗写下来寄回去。我往年没有保存底稿,近年来存下的底稿不过一百多首诗,实在是没时间抄写,等明年我将整本诗寄回去。国藩草。
曾国藩语录
1.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2. 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3.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与诸弟书)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前次回信内有四弟诗,想已收到。九月家信有送率五诗五首,想已阅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 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①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②,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注释
①嚣嚣:喧哗,吵闹的景象。此处指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②不售:考试不顺利。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上次回信中有四弟的诗文,想必已经收到。九月给家中的信里有送给率五的诗文五首,想必已经看过。我们这些读书人研究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虚心,我常看见朋友中有天分的人才往往恃才傲物,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到考举人的文章就嘲笑人家不通文墨,见到考进士的文章也嘲笑人家文墨不通,既骂阅卷的分房考官,又骂主持考试的主考官,没有入学便骂学院。平心而论,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仅没有过人之处,甚至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只是因为不肯用要求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眼睛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既骂考官,又骂和自己一同参加考试却率先考中的人。傲气既然很大,自然无法进步,所以潦倒一生而没有丝毫长进。
我平生在科考功名方面非常顺利,只是小考考了七次才得到功名。但每次没有考中时,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只是为自己应试的诗文太差而惭愧。今天回想起来,仍然如同芒刺在背。我当时确实没有怨言,各位兄弟问问父亲、叔父和朱尧阶就知道了。科举考试,历来只有文章不好而侥幸得中的,绝没有文章好却被埋没的,这是一定的道理。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奋读书,只是因为傲气太盛,自满自足,所以才不能有所成就。
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能看透他们本性的人,不过报以一声冷笑罢了。还有所谓的名士,把科举功名视为粪土一般,或者喜欢作点诗文,或者讲些考据,或者谈论理学,不可一世地自以为压倒一切。在有见识的人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又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让人发出一声冷笑而已。所以我们用功读书,要先去掉心中的傲气,努力戒掉自满的情绪,不要被别人冷笑,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谦虚退让,但多年小考都不顺利,我担心你们因此激愤不平,时间长了,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请务必想一想我所说的话,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曾国藩语录
1.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2.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冷笑,乃有进步也。
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与诸弟书)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快畅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①,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省。
季弟信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国藩手草。
注释
①黜:降职或罢免。
译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即二十七日收到家中来信,非常高兴,因为信长而所写的事情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写得很好,批语已经详细地批注在诗后面。以后多作作诗也很好,但必须有志向有恒心,才能有所成就。我对于诗文也下了很大工夫,只恨当世没有像韩愈和苏轼、黄庭坚那样的人,可以和我一起吟诗作对。但杂事应酬大多,所以不常作诗,但用心思索却是时刻不忘的。
我们这些读书人只有增进德行、修习学问这两件事靠得住。增强道德修养,是指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习学问,是指写作诗文的本领。这两件事都可由我做主,得进一尺就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就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进一分德,就像积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存了一分钱。德和业都在增进,那么家业就会一天天兴起。至于功名富贵,都由命运决定,一点也不能自主。过去某官员有一个门生为本省学政,某官便把两个孙儿托付给这个门生。后来那两个孙儿在考试之前大病一场,到了考试时又因为父母病故而缺考,最终未能入学。几年后,两人都入学,年长的还连中两榜,可见科举考试都是前世注定,能不能尽力在于自己,能不能考中则要听天由命,千万不要产生妄想。六弟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不免气愤埋怨。其实此时正好困心衡虑,下一番卧薪尝胆的苦功,千万不要因为怨恨就放弃学习了。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我很高兴很欣慰!自从把荆七派去以后,家里也还整齐,等率五回家便知道。《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九弟所说的道理,我也是深有体会的,但为人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而生畏。此后,当以九弟的批评为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季弟天性诚笃厚道,正像四弟所说的“乐何如之”。他请我指导读书的方法和增加道德的途径,我写在另外的纸上。其余的不多写了,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曾国藩语录
1.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2.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5.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与诸弟书)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廿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比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明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兄国藩手草。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回家中的信想必已经收到了吧,不久就接到了四弟的来信,说前一次信中的批注有两个错字。那首诗很快就能寄给你了,现在也忘了错字在什么地方。
弟弟们写信时总是说时间仓促。六弟去年曾说过在城南寄信很难,每次要到抚院赍奏厅打听,等等,怎么这样笨呢?三百六十天都静坐在书院里,天天都可以写信,何必打听信差出发的时间,然后再动笔呢?或者送给主管寄信的官员,或者送到岱云家中,都万无一失。何必去问与此无关的赍奏厅呢?如果弟弟们都忙,那么我比你们忙十倍,恐怕一年到头也不会给家里寄去一个字的书信了。送给王五的第二首诗,弟弟说看不懂,几千里外写信来询问,这非常虚心,我收到信后很高兴。如果每件事情都能勤于思考,善于发问,何愁学问不会一日千里呢?现在用另外的纸写明白,寄回家中。
让弟弟们在家塾中读书,我知道弟弟们都不愿意,但是附近确实没有名师可以跟随学习,省城里像陈尧农、罗罗山这两位先生都算得上是好老师,但六弟、九弟不善于向人家请教;况且在省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