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品人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杜东霞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书籍编号:30034799
ISBN:97875317229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368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品人录
杜东霞
北方文艺出版社
序言
历史的天空星光闪烁,浩如繁星的历史人物也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或是拥有非凡的智慧与才能,或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或是忠义隐忍、胸怀宽广,或是为人通达、处世圆融,或是刚愎自用、孤傲不群,或是纵奸有术、左右逢源,等等等等,总之生旦净丑,各显其色。
历史的结局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但又和每个人的努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人人追求成功的今天,只有奋发图强、苦心磨练,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从而获得理想中的成功。“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品性、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人的表达方式和各自不同的命运。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品读历史中的人物,我们则可以历史人物为镜,明自身性格得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面孔充溢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了解不同品性的人,认识不同人的为人处事方法,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共事相处,可以让我们在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到更加轻松、和谐,并在当今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采取正确的决断,选择巧妙的谋略,避免愚蠢和短视,顺利、快捷地建功立业,拥有自己成功的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先人身上得到启示,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聪颖灵慧的文人志士,而善使权谋、奸佞邪恶之徒甚至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的一生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与人性。
本书就是节取了历史上各个时期有关各类人物的品评及相关故事,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人”这一复杂的社会因素,于趣味与哲理中得到启示。它的重点不在于深刻、细致地品评、剖析某一历史人物,而是节取其中一部分人物在为人处事当中的表现,以及当时人或后人对该人物的品评,来展示人物的某些品性、特质,可以是全面性、概括性的,也可以是某一个侧面,能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启示。在品味人、事的过程当中感受人生,并从中省察自身,了解世人,从而更好地感知人与社会,创造更加和谐、轻松的生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内在的生命是相同的,所以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可作为我们今天继续遵循的路标。
从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里,从众多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身上,发现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成功者的规律;从每一段历史故事中,从每一位前人的处世过程中找寻蕴涵其中的生命智慧,帮助我们强健内在意志、省思自我人格的发展,从而避免造成危机和缺憾。
周公
周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品德高尚,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将士忠厚仁爱,在这方面,他的兄弟和他是无法比的。武王即位后,周公经常辅助武王,处理政务。
武王打败殷纣后,论功行赏,封周公为鲁公,并把少昊故墟曲阜的地封给他。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武王灭纣的第二年,天下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武王病危,身体不支,群臣害怕周公,于是,自发地组织起来,设下三个祭坛,为武王祈祷。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得知武王去世的消息而反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理政,掌握大权。管叔与其他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对成王不利。”
周公急告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避忌讳地代理国政,怕的是有人反叛周室,到时就无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了。他们为天下大业忧劳甚久,如今刚刚有所成就。且武王去世,成王幼小,为了巩固周朝基业,我也只能这样做了。”
于是,周公仍然留在朝廷,辅佐成王,并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我的地位已经够高贵了。但我每次洗头时都要三次握起头发,每顿饭都要三次吐出食物,接待贤士立身而起,怕的就是失去民心和贤人。你到鲁国后,切不可因有封地便对人骄横无礼。”
后来,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真率兵反叛。周公便奉成王之命举兵剿灭,并写了《大诰》。后来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了殷商遗民,把康叔封到卫地,把微子封到宋地,并准许其行殷商祭祀。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花了二年时间。至此,天下诸侯都归顺了周室。
成王长大成人,可处理国事了。周公便把政权交给了成王,成王临朝听政。以前周公替成王治理天下,面向南方,背对扆壁,接受朝拜。七年后,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面北立于臣子之位,仍然行事谨慎小心。
当初,成王幼小,身患疾病,周公便剪下指甲沉入河中,向神求告:“成王年幼无知,冒犯神灵的是我。”并把那些祷告册文暗藏起来,后来成王果然痊愈。成王临朝后,有人背后诬陷周公,周公逃到楚国。成王打开周公的秘府,发现当年的祈祷册文,不禁泪流满面,便把周公迎回。周公回来后,怕成王年轻,在政事上有荒淫放荡之举,就写了《多士》、《毋逸》,以此来告诫成王。成王在丰京居住,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周朝官职制度还没有秩序,于是周公作了《周官》,以确定百官职责。后又作《立政》,以方便百姓,百姓欢欣鼓舞。
司马迁便对这位先贤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为一个权臣,他有威望,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面对唾手可得的王位,他却不觊觎,仍一如既往地、忠诚地辅佐下一代君王,这与那些争权夺势的乱臣贼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公的淡泊名利,令人感慨万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颜之推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要知止知足,官居中品即可,这样既可以使先人避免屈辱,又不会给自己招致祸端。这也许跟周公的思想不同,但是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人要知足,不要放纵欲望。自古至今,一味追名逐利的下场是有目共睹的。
齐威王
周安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十分衰微,各诸侯国都不来朝拜,唯独齐王仍来朝拜,因此天下人愈加称赞齐威王贤德。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上任后,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野开辟整齐,百姓生活富足,官府相安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他们在我面前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务实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晋文公
晋文公被孔子称作“谲而不正”,是曹操一类的人物。他有心机,有手段,而且还善于把握时机,也善于驾驭人才,但是他的道德不够崇高。
现在看来,古往今来,任何领域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晋文公能做到很好地驾驭人才,就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就是他这样被认为是个道德不高尚的人,在其不算长的掌权时期里,使晋国迅速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其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还给晋国留下了日后八十年的霸主后劲。
对此,司马迁是赞扬的,他虽然也对先贤孔子敬仰,但是并没有因此而继续守着先贤的旧教条,他勇敢地冲破了儒家的牢笼,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晋文公。也许晋文公道德真的不高尚,但是他好像并没有成为“寡助”之人,相反还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为自己办事,他适时地抓住时机成就了霸业。晋文公的成功同宋襄公不自量力,只想靠仁义手段来博取霸主的迂腐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崛起于忧患之中的晋文公称得上大器晚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从四十三岁开始的。他从一个饱食无忧的贵公子逐渐成为一代君主,并且由于历经忧患,深详民情,即位后始终能保持清醒和理性的头脑,从谏如流,使之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建立真正霸业的第二人。他虽然也打着尊王的旗号,可却是让周王应召参与他的会盟,标志周王权的进一步衰落。
晋文公能够在没落的时代,一举称雄,那是因为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所以连孔子都夸赞说:文公成为霸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他不但知道一时的权谋,而且还深深地看到长久利益之所在。
介子推
晋文公平息吕、隙叛乱后,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人,一下子都加官晋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那些同情过、接济过他的人,也都做了官,此外,对投降归附的旧臣,也做了适当安排。他还下令,特赦了吕、隙两族的家眷和随从。至此,晋国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封赏中,唯独不见跟文公一齐出逃的介子推,介子推有个邻居名叫张解,听到此事,更是愤愤不平。一天他听说文公下令寻找那些该封赏而没有受到封赏的人,就连夜写下一篇寓意深长的诗文,挂到了朝门上。
文公看后,想起了逃亡路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于是派人去寻找介子推,却没有找到。
介子推是个性格耿直的人,回到绛都后,只朝见过一次文公,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倒把他给忘记了,邻居张解听到这个消息,就劝他赶快去找晋文公请赏,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作声。他的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劝他去找晋文公。介子推说:“我既不想官,又不想利,见他做什么呢!”
母子二人后来到了绵山隐居。
这些情况,晋文公一概不知。他找不到介子推,就派人把邻居张解召到宫中,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且说,谁能找到介子推,必有重赏。张解就把介子推逃封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并答应领路到绵山,晋文公封张解为下大夫,以张解为向导,亲自带领一班文臣武将,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晋文公派人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介子推,这时,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文公便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才灭,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军士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于大树底下。文公后悔万分,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一座,为了世世代代纪念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并把树根刨了起来,命匠人做成一双木鞋,不时穿在脚上,呼为“足下”,以表示对介子推的思念。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前一天禁烟止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由。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一直流传至今。
秦穆公
秦穆公是秦国发展史上的一位贤君,他高瞻远瞩,善用贤臣。
秦穆公五年,晋献公消灭了虞国、虢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后来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入秦。百里奚不能忍受这种耻辱,就从秦国逃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当时是楚国北部的边境城镇),楚国边境的人抓住了他,被迫给人家养羊。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干,想用重金赎买他,又怕楚国人犯疑,反而不愿交出,便派人对楚国人说:“我的陪嫁小臣百里奚在你处,请求用五张黑色羊皮赎回他,以治其罪。”楚国人同意了,把百里奚交给秦国使者。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白发苍苍,但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犹如当年的姜太公在世。穆公大喜,马上向他请教治国之策。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有什么值得您询问呢?”
穆公诚恳地说:“虞国国君不能信任你,所以亡国了,这不是你的过错。”他又再三恳求。百里奚的眼睛湿润了,他被眼前这位年轻有为、真挚诚恳的国君感动了,不再有什么顾虑,就和他谈论起来。两人整整谈了两天两夜,谈得高兴时,不由击起掌来。真是明君贤臣,一拍即合!穆公把国家政事交付给他,亲切地称他为“五羧大夫”,意思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大夫。
楚庄王
《菜根谭》曰:“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消蚀锋芒,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一来免得锋芒毕露,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
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楚庄王则深得其中三昧!
楚庄王韬光养晦的前三年,是相当明智的。他佯装荒淫,隐蔽才能,是因为楚国公族势力非常强大,以此缓解贵族对他的疑虑,目的是要静观时变,以待时机,以观群臣之慝。三年后,纳伍举、苏从等人之谏,罢淫乐,去声色,诛杀数百人,任用数百人,任命伍举、苏从执掌国政。对于大臣的选拔“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任人唯贤,改革政治,赏罚分明。史书载他“爵赏不滥”(《说苑·君道》)、“思得贤佐,日中忘饭(《新书·先醒》)”、“好猎以求士(《说苑·君道》)”,深得后人颂扬。《说苑》卷八《尊贤》曰:“楚庄王用孙叔敖、司马子反、将军子重,征陈伐郑,败强晋,无敌于天下。”
赵武灵王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称主父,让次子赵惠王监国,一是让新君早历政务,二是自己集中精力谋划并秦的方略。赵武灵王为了实施袭击秦国的战略,亲自乔装成赵国使臣,出使秦国探察虚实,并了解秦昭王的为人,这真是大智大勇的行动。秦昭王见了乔装的赵武灵王,相貌伟岸,气宇轩昂,十分惊讶。赵武灵王当即觉察出秦昭王的惊骇,立即施计脱身。等到秦昭王明白过来下令捉拿时,赵武灵王已经出了秦国边关。由此可见赵武灵王具有高出人表的先觉。
赵武灵王运用政治手腕从保守派贵族首领叔父公子成手中夺回政权,不流血,不动武,最后还促使公子成走进改革的行列,表现了他的领导艺术十分高明。他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而成强国,被推为六国从约长。他英年退位,专力注重外事,敢于深入虎穴,探察敌国,具有雄主的气度与胆略。赵武灵王虽然因内讧而丧身,事业不终,演出了悲剧,但他的品格气识与丰功伟绩已足以进入伟人之林。
子驷
在春秋战国时期,背信弃义已成了家常便饭,在舌辩之士那里,背信弃义还是光荣和正义的事情。例如,楚王攻打郑国,郑国的形势很危急,子驷打算同楚国媾和,子孔说:“我们和晋国这样的大国歃血盟誓,血迹未干,怎可背盟呢?”子驷说:“我们的盟誓本来就是说‘唯有跟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晋国不来援军,楚国围攻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况且同晋国盟誓是在武力胁迫之下举行的,神灵只会保佑那些诚信的盟誓,而斥恶那些在要挟之下举行的会盟,因此,我们背弃同晋国的会盟不仅可以,而且还会得到神灵的同情和保佑。”子驷的这一番话,把其他人说得哑口无言。于是,子驷理直气壮地同楚人结了盟。
平原君
平原君的住宅与百姓的家相邻。一天,平原君的一位美人,在楼上看见邻居一个跛子,弯腰驼背,一跛一跛地拖着蹒跚的步子去打水,便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个跛子来到平原君家门口,面见平原君说:“您有善待士人的美名,我特地从几千里以外赶来依附。我的双足留下残疾,老病复发,走起路来弯腰驼背。然而,你的美人却在楼上大笑我的模样。今天,我特地来要笑我的那位美人的人头。”
平原君笑着说:“可以。”待跛子走后,他却不以为然地说:“看这小子,就因为我的美人笑了一下他的模样,就要我杀掉美人,真是太过分了!”平原君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杀掉美人。
此事过后一年多,平原君家的门客,竟有一多半人悄悄离去。平原君感到很奇怪,他说:“我平日待他们从未有过失礼的地方,为什么那些人要离开我呢?”
一位门客回答说:“就因为你不愿杀掉讥笑跛子的美人,大家认为你爱怜美色而薄待士人,所以纷纷离去。”平原君立即砍下美人头,亲自登门送给那位跛子,并向他赔礼道歉。此后,那些离去的门客,听说此事,又纷纷回到平原君家来。从这件事,平原君明白了,不能为一个美女而丧失一大批人才。
由于解除了邯郸之围,士人虞卿想为平原君向赵王请求封赏。赵国的辩士公孙龙听说后,连夜驾车赶去对平原君说:“听说虞卿想为你向赵王请求封赏,有这回事吗?”平原君回答:“有!”公孙龙说:“你不应该答应这件事。你被封为宰相,并不意味着你的智慧在赵国是独一无二的。赵王割东武城给你作为封地,也并不是你的功劳大,而全国百姓就一点儿功劳也没有,这些都因为你是赵王的亲戚。你接受宰相的封印,并没有推辞说自己无能,接受封地时,你也并没有说自己无功。这都因为你是赵王的亲戚的缘故。现在,邯郸城保住了,你要请求加封食邑,这是亲戚接受城邑,还要与国人一样计较报偿,我认为不应该。虞卿是脚踏两只船,你请到了封赏,他可以索取报酬。事情未能成功,他也可以用替你请封的办法,在你面前讨好。你一定不能答应。”平原君醒悟,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而把虞卿的建议弃之一旁。
平原君是一个处在战国时期混乱年代中的风雅、和善的好公子,虽然他身为宰相,地位显赫,但他从不骄横跋扈,不以权势欺压人。他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能勇于接受批评,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有自知之明。这种优良品德,在封建社会的达官显宦中,是不可多得的。
毛遂
平原君打算只身出使楚国,门客毛遂自荐,请求跟随前往。平原君并不看好他的才学,于是故意问他:“先生到我的门下几年了?”
毛遂回答说:“到这里已经三年有余。”
平原君接着说:“先生到我的门下已经三年,却没有得到旁人的肯定和称赞,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你的名字,这说明你没有可取之处,还是不要去了吧。”毛遂坚决请求同行,平原君看他意志如此坚决,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到达楚国后,毛遂义正词严,勇气可嘉,竟然敢于当面指责楚王说:“我们平原君在跟前,你还有什么可威风的?”之后毛遂左手端着一盘血,右手招呼平原君的另外十九名随员,其飒爽英姿尽在眼前,实在令人敬畏。
回到赵国后,平原君感叹道:“我赵胜平生所选之人才,多说千人,少说也有上百人,而今天在毛先生这里却障目不见,真是惭愧。毛先生一到楚国,慷慨陈词,使赵国的地位几乎位至九鼎之尊。凭他的三寸之舌,足可抵挡百万大军,我再也不敢鉴别挑选士人了。”
春申君
司马迁评论春申君的惨死,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果春申君采纳朱英的建议,是有可能避免灾祸的。从春申君的悲剧结局,告诉人们要警惕李园这号小人。但是春申君从一个礼贤下士、机智多谋的英才蜕变为腐化奢侈、专断昏聩的庸人,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更值得人们深思。这真可为贪恋权势者戒啊!
孟尝君
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由地位卑贱的小妾所生,取名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他建议靖郭君广散钱财,蓄养贤能之士。靖郭君便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门人。宾客门人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夸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替了他,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他广为招揽收留各国游士和有罪逃亡的人才,为他们置办家产,给予丰厚待遇,甚至还接济他们的亲戚。这样一来,孟尝君门下收养的食客多达几千人,而这些人都认为孟尝君跟自己很亲近,孟尝君的声名也因此天下皆知。
孟尝君曾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把象牙床护送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他对孟尝君的一个门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倘若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有办法让我躲过这趟差事,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情愿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
他去见孟尝君,说:“很多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使贫者富、弱者强、亡者存、绝者继,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那些您还没有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说:“你说得有理。”于是他决定谢绝楚王这份厚礼。
公孙戌告辞后快步离去,还没走到中庭,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您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扬、喜不自胜呢?”
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禀报了。
孟尝君于是在门板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的过错,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我也不会加罪于他,请赶快来进谏吧。”
冯谖
冯谖善于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归纳万事万物的道理和规律,并用其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实在是智者,从冯谖为孟尝君智营三窟,可以看出,狡兔三窟主要是为了应付多变的的政治风云而采用的权术,事不可做绝,多留条后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应变术带有较大的贬义性质。然而,狡兔三窟也包含着多手准备,有备无患,留有余地以防意外等意,这在政治、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则是有积极意义的。他所说的贫贱少友更是只有对于世态炎凉有深刻体会才能有的总结,承认这种现实的存在与合理,是一个身处复杂环境中的智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心理素质,否则便不时要为此付出代价了。只是可惜冯谖始终未能走出食客的圈子,未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冯谖可谓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智者。狡兔三窟之论,振聋发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能够谋深虑远,则可应对变故,逃灾避祸;贫贱少友之说,见其胸襟豁达,世态炎凉之不足挂怀,世态人情本来如此,何必深萦于怀而绝用人之路。世间万物本质如此,富与贵、贫与贱、名与利总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将两者对立,只能是设置骗局,徒增烦恼而已。
目夷 兹父
春秋初年,周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同时,周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实力,也日益丧失。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贡物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周天子的君主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社会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代。郑庄公小霸中衰,先后又崛起了齐、晋、秦、楚等较强的诸侯国,他们励精图治,发展势力,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当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力逐渐雄厚起来,占据了中原诸侯的霸主地位。这时,在今河南省东部地区有一个宋国,宋国(宋国是周初分封殷代贵族微子启建立的国家,微子号宋公)国君宋桓公因慑于齐国的强盛,加入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
宋桓公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叫兹父,很迂腐;庶长子叫目夷,他比兹父大,聪明伶俐,很受宋桓公的钟爱。可按当时的制度,公子兹父应立为太子。兹父知道父亲更喜欢目夷,便对桓公说:“目夷比我有能耐,请父亲立他为太子,让我辅佐他就行了。”这正合宋桓公的心意,当下就同意了。不料,目夷却推辞道:“立我为太子,这是不合古义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只好离开这里。”宋桓公以为目夷只是说说而已,也就没有改变主意。目夷见父亲仍坚持原来的想法,便起身避往卫国。兹父见此,也离开了宋国。
过了一些日子,宋桓公病倒,便派人召来兹父,立兹父为太子。目夷见状,也随后回到宋国。不久,宋桓公病死。公元前650年,兹父即位,这就是宋襄公。襄公即位以后,任公子目夷为左师,执掌国政。
宋襄公之前,宋国对外30年没战争,国家安然无事,这样,就给宋襄公治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宋襄公即位初年,在左师目夷的辅佐下,国内治理得颇有起色,就连齐桓公也很钦佩。
孙武
在孙武帮助阖闾打败楚国军队后,吴王阖闾对群臣论功行赏,认为孙武功居第一,要给他加官晋爵。而孙武在这时却向吴王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要求,他对阖闾说:“臣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承蒙大王不弃,任我官职,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只好勉强从命。现在大王已经成就霸业,各国诸侯,无不臣服,这都是因为大王的威德加遍于海内,我们做臣下的也感到面子上有光。只可惜我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年事已高,对于处理这些国家大事,我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还希望大王允准我辞官还乡,颐养天年。”
阖闾觉得非常可惜,派伍子胥去劝孙武打消告老还乡的念头,但孙武去意已定,任伍子胥怎么说也没有用。伍子胥没有办法,只好如实向阖闾汇报。阖闾也不好再勉强,就同意了孙武的请求。为了表示酬谢孙武帮助他奠定了吴国基础和完成了伐楚争霸的大业,把一个叫做富春的地方赠送给孙武,作为他养老的地方。
孙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富春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神仙一般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对世俗的功名利禄看得如此淡泊,是因为他对官场的权力斗争还保持着一份清醒。他知道在尔虞我诈、阿谀逢迎,各种势力相互倾轧的官场中,自己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导致身败名裂,这实在是自己所不希望的。他知道此时急流勇退才是最佳的选择,否则前景不可预料。
面对功名利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孙武帮助吴王击败楚国和越国,确立了吴国的霸主地位,可谓功勋卓著。但他仍能保持冷静,所谓功高不赏,功成名就之时正是全身而退的最好时机。
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人,名员。他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其祖先名伍举,因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因此其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王立其子建为太子,让伍奢做太子太傅,费无忌做少傅。费无忌不忠心于太子。平王派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秦女长得姣美,无忌就忙赶回来报告平王道:“这是个绝色美女,大王可自己娶她,再给太子另找一个。”平王就娶了秦女,宠爱至极,生了个儿子叫轸,又另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讨好了楚平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