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自强:清华经管学院校友人生华彩录(第1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行健自强:清华经管学院校友人生华彩录(第1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章武,邢立君,万军,乔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01
书籍编号:30036411
ISBN:97873021998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行健自强:清华经管学院校友人生华彩录(第1辑)
作者:陈章武,邢立君,万军,乔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302199823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者的话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从复系、建院,时至今日,已历三十载,培养出了数万名经济管理人才,学界与商界精英,他们奔赴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孜孜以求、执著奉献。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清华经管”的校友群体,了解他们的成长足迹,共享他们的人生经验,经管学院校友事务办公室于2006年底开展了“校友寻访”活动,与大型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中以及个人创业的数十位校友进行了深度访谈,撰写了采访文章,陆续在经管学院网站、经管校友网站刊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009年3月,我们将39位优秀校友的采访文章汇集成册,以采访时间为序,整理出版。其间,正逢“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斯泽夫、刘绍勇、陈光标三位清华经管校友获此殊荣,我们遂将这三位校友的采访文章编排在先,以飨读者。
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清华经管人”的奋斗之歌,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真切感人、翔实生动的成长故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人生感悟。这本书能够有幸与读者见面,离不开学院校友们的大力支持。如果读者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借鉴,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我们将备感欣慰。
在万余名的校友名录中,如何推荐、寻找、落实采访对象,学院许多老师、同事和校友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采访的名单是开放式的,期盼着有更多的校友出现在随后陆续出版的校友人生华彩录中,也热切地期盼着老师、同事、校友继续给我们推荐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
此外,先后有五位学生记者参与到我们的采访中,他们是:彭诗琴、刘亮、韩宁、吴晖、钱中琦,作为学子,他们体验了记者的艰辛。曾经的同事罗晓铭、潘晓政、常乔一也为校友工作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们还要对赞助本书出版的两位校友——杨承路、张军以及他们的企业SBTI(中国)公司表达谢意。他们不仅助印,还在前期派出安静女士协助开展联络工作。他们的真诚相助和慷慨之举,使校友们的事迹广泛传扬,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更好地薪火相传。
本书编写组
2009年4月
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序
如果从1984年经济管理学院成立算起,2009年应该是建院25周年。但如果从1979年经济管理工程系成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算起,今年应该是30周年的院庆。在过去的30年中,从清华经管学院一共毕业了13000多名学位学生,其中包括(截至2009年1月)2660名本科生、591名双学位本科生、1966名硕士生、470名博士生、6146名MBA学生和1540名EMBA学生。此外,在过去的30年中,还有3万多名非学位学生在清华经管学院学习过。
这4万多名清华经管学院的校友,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英才,他们从这里毕业,投身到各行各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舞台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为曾是清华经管学院的一员而自豪。而清华大学、清华经管学院也以他们为骄傲。在2008年度CCTV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中,三位清华经管的校友——MBA1993级校友、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斯泽夫,EMBA2002级校友、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绍勇和EMBA2008级校友、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同时荣获“年度经济人物”称号,其中斯泽夫和陈光标还同时荣获仅有的两名“年度经济人物大奖”,以表彰他们在危难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既是全国选出的优秀榜样,也是学院校友中的突出代表。
从2006年11月至2009年3月的两年多时间内,经管学院校友事务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一共采访了39位校友,他们中既有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也有MBA毕业生。他们为每一位受访者写出了各自的求学经历、事业历程、人生感悟以及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寄语。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些采访文章陆续发表在学院网站的专栏“经管校友”上,引起了在校生和校友们的极大关注。这次我们把它们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介绍的39位校友,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在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工作,有的在外资企业工作,还有的在政府机关中任职。他们中的多数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但也有在东北、西部的。行业领域既有金融、高科技,也有制造业、咨询服务业等。他们的成长道路、职业生涯各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了强烈的、共同的清华精神。他们都把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铭刻在心。他们回忆起在清华的岁月,在经管学院的日夜,回忆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课程,更怀念那些严谨、严格、博学、和善的老师。当然,还有同窗的校友,无论是在校时,还是在毕业后,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这是经管学院第一次正式出版校友采访集,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采访集出版。它为在校生们展现了学长们的风采,也向校友们报告了当年同窗的人生华章。清华经管学院珍惜校友们的每一个成绩,清华经管学院永远是经管校友们眷恋的家。
2009年4月
■记MBA1993级校友 斯泽夫
清华梦 清华魂
斯泽夫,MBA1993级,现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在清华大学200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MBA1993级校友,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斯泽夫作了简短而又精彩的发言。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只一次提到了13年前进入清华读书时的激动心情。入学的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下了“清华梦成真”几个很有分量的字。他还提到,从清华毕业后的11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毫无疑问,清华的学习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足迹,影响了他后来的事业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变化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又给人以何种启发呢?2007年10月与2008年岁末,斯泽夫两次返校参加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答案也逐渐浮现出来。
在考入清华之前,斯泽夫已有10年左右的工作经历。自1983年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做过工程师、车间主任、团委书记和分厂厂长。自身理工科背景与底蕴深厚的著名工科院校相结合以及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管理才能全面提升的强烈愿望是他当年选择清华经管学院的重要原因。对于短短两年的校园生活,水木清华,哺育滋养,斯泽夫感触很深。他认为,在这里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知识之外的人生价值。
清华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提高认识水平,把握事物规律。这使斯泽夫具备了在实践中处理计划与市场、和谐与竞争、公平与效率等各种复杂问题的有利条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谈到管理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时,他深有体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转变思想理念方面,企业必须加强竞争意识,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同时生存发展。在内部竞争中,关键之一是要掌握好公平原则,只有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平台,考评、奖惩、用人等都依据客观合理的标准,团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经营才能真正催生出效率,效率提高后,内在环境不断改善,各种因素良性互动,企业才会发展壮大。因此可以说,公平竞争就是滋养企业生态与文化的沃土。斯泽夫介绍道:在人事、组织等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之后,东方电气基本上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目标,企业文化逐渐形成,经营基础也愈发牢固。为适应外部竞争,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会计制度等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完成了与国际接轨(体现在国企财务报表与市场化结合方面),这不啻为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以坏账准备为例,3年之内均按1%计提,3年以上全部计入坏账损失,真正实现了会计中的谨慎原则。
清华突出德育教育,教导学生树德立业,以人性为出发点、关怀关爱为精神实质,并将此深深植入他们的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之中,斯泽夫便是众多深受其熏陶的清华学子之一。1998年2月,他当选为德阳市副市长。那时正值国有企业最困难、职工下岗分流、企业破产等矛盾最突出之际,他经常不畏艰险、身先士卒,深入工厂、矿山,与干部职工共同研究走出困境的办法。一次,拥有5000多名工人的金河磷矿发生了群体事件,他在处理整个事件过程中受阻达30个小时。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失控局面,他始终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连续与各类职工开会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化解了危机。在解决矛盾时,他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急人之所急,并且以诚相待、以德服人。在将近一年半的任职期间,他还曾先后处理过此类事件多达8次,每次都比较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最终保证了德阳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中工业经济很快上升到了四川省的第3位。显然,他的这些表现与政绩不能不令人追根溯源于清华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清华的教育突出实践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是教学的一大优势,也是斯泽夫认为应当继续加强的方面。他以MBA课程为例,提出灌输知识的同时,还应增加实用性,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斯泽夫发现,在MBA教学中,长期参与实践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消化理解和灵活运用方面都比较突出。他认为,采用案例式教学更有助于知识与实践二者之间的结合。对此,他还举了一个在校读书时的例子。当年,金占明老师曾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北方水资源匮乏,应当如何配置才能避免枯竭?随后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最终将论题的陈述由领导水平、管理艺术上升到决策机制这一层面。关注社会福祉的一个实际问题,却引出了课堂上同学之间的“百家争鸣”,抛砖引玉引来了数不清的旁征博引,激发了视角不一的热烈讨论。这种场面至今令人难忘。而课堂讨论、演讲为主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以及树立勇于面对困难的信心。
1999年6月,东方电气下属东方电机的“股票事件”发生之后,斯泽夫又从政府部门回到了东方电机这个他所熟悉的企业。面对事件发生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在实践中着力加强了中高层干部的内部管理。他说,领导与一般干部不同,需要勇于任事,敏于践行,并且通达识变。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东方电机渡过了难关,完成了机制转换,还自主研制出三峡水电机组,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轮机研发技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清华一向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这在斯泽夫身上彰显无余。2003年2月,他出任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04年以后集团公司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发电设备产量已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化道路上,他亲率团队连续开拓了伊拉克、伊朗、越南、印尼等海外市场,不但使东方电气成为电气设备行业进入这些国家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而且加深了这些国家对我们这个崛起中的东方巨龙的了解。一次,在印度建厂的签约仪式之前,一时未找到中国国旗,于是当地印度人连夜手工缝制,终于赶在签约时完工。手捧着这面细针密缕、凝结着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深厚情谊的五星红旗,他深切感受到的是伟大祖国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2008年5月12日,东方电气下属东方汽轮机厂所在地绵竹汉旺镇,广场大钟永远指向了14时28分。大地震发生时,正在成都的斯泽夫迅速奔赴东汽灾区。只见厂区内四处残垣断壁,稍远处,与汽轮机厂血脉相连的东汽中学,已经夷为瓦砾,景象悲惨。然而就在这里,东汽职工们展开了自救、互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场面随处可见。他立即将仅有的两台吊车调拨给了学校(最后从废墟中救活了48人),还立即组织将老弱病残7000多人陆续疏散到德阳。也就在外围部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的5月15号,东方电气的自救阶段才告一段落。晚上斯泽夫在废墟、瓦砾上召开大会,号召大家为恢复生产做好准备。随即,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干部职工们拭干眼泪,全力投入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爱国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历史责任。尽管企业受到严重损失,但却正处在战略机遇期,2008年发电设备的产量完全能够达到3000多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发电需求量。时不我待,只有迅速恢复生产,才能引领企业尽快摆脱困局,实现未来更大的目标。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全国人民的关怀支持下,更在“东方人”自立自强的不懈努力下,16日东方电机恢复生产,17日德阳部分开始恢复生产……
地震发生7个月后的12月14日晚,斯泽夫回到清华经管学院。站在“人生规划与发展”的讲台上,环顾众多青春年少、热情洋溢的学子,他动情地表达出自己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吐露出激荡已久的心声。长久以来,清华培养学生立志成才,倡导他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人生大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毋庸置疑,只有充分施展才华,力行实践,爱国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体现;同时,清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蕴涵着丰富内容,也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通过爱国精神的进一步升华,才有可能做到经世济民,展大爱于天下。显然,他在抗震救灾现场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既是“大爱无疆”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最好诠释。
讲台上的斯泽夫,温文尔雅,谦和自信。作为东方电气的领航人,从他身上既看不到自我陶醉的骄傲,也瞧不出志得意满的矜持;作为抗震救灾的亲历者,在场师生无不为他那“青山依旧在,东方照样红”的万丈豪情而感动。在经管学院舜德楼401这间圆弧形报告厅内,充盈着热烈的气氛,此时此地不禁使人感慨,他与清华经管确实有着不解之缘。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清华梦曾使他年少时感受到“长风破浪会有时”,清华魂也定会相伴他在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9年1月20日,斯泽夫入选为“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获得“年度经济人物大奖”。
采访时间:2007年10月10日及2008年12月14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一层会议室
采访:邢立君 万 军
撰稿:万 军
■记MBA1993级校友 斯泽夫
清华梦 清华魂
斯泽夫,MBA1993级,现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在清华大学200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MBA1993级校友,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斯泽夫作了简短而又精彩的发言。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只一次提到了13年前进入清华读书时的激动心情。入学的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下了“清华梦成真”几个很有分量的字。他还提到,从清华毕业后的11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毫无疑问,清华的学习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足迹,影响了他后来的事业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变化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又给人以何种启发呢?2007年10月与2008年岁末,斯泽夫两次返校参加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答案也逐渐浮现出来。
在考入清华之前,斯泽夫已有10年左右的工作经历。自1983年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做过工程师、车间主任、团委书记和分厂厂长。自身理工科背景与底蕴深厚的著名工科院校相结合以及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管理才能全面提升的强烈愿望是他当年选择清华经管学院的重要原因。对于短短两年的校园生活,水木清华,哺育滋养,斯泽夫感触很深。他认为,在这里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知识之外的人生价值。
清华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提高认识水平,把握事物规律。这使斯泽夫具备了在实践中处理计划与市场、和谐与竞争、公平与效率等各种复杂问题的有利条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谈到管理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时,他深有体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转变思想理念方面,企业必须加强竞争意识,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同时生存发展。在内部竞争中,关键之一是要掌握好公平原则,只有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平台,考评、奖惩、用人等都依据客观合理的标准,团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经营才能真正催生出效率,效率提高后,内在环境不断改善,各种因素良性互动,企业才会发展壮大。因此可以说,公平竞争就是滋养企业生态与文化的沃土。斯泽夫介绍道:在人事、组织等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之后,东方电气基本上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目标,企业文化逐渐形成,经营基础也愈发牢固。为适应外部竞争,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会计制度等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完成了与国际接轨(体现在国企财务报表与市场化结合方面),这不啻为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以坏账准备为例,3年之内均按1%计提,3年以上全部计入坏账损失,真正实现了会计中的谨慎原则。
清华突出德育教育,教导学生树德立业,以人性为出发点、关怀关爱为精神实质,并将此深深植入他们的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之中,斯泽夫便是众多深受其熏陶的清华学子之一。1998年2月,他当选为德阳市副市长。那时正值国有企业最困难、职工下岗分流、企业破产等矛盾最突出之际,他经常不畏艰险、身先士卒,深入工厂、矿山,与干部职工共同研究走出困境的办法。一次,拥有5000多名工人的金河磷矿发生了群体事件,他在处理整个事件过程中受阻达30个小时。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失控局面,他始终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连续与各类职工开会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化解了危机。在解决矛盾时,他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急人之所急,并且以诚相待、以德服人。在将近一年半的任职期间,他还曾先后处理过此类事件多达8次,每次都比较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最终保证了德阳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中工业经济很快上升到了四川省的第3位。显然,他的这些表现与政绩不能不令人追根溯源于清华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清华的教育突出实践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是教学的一大优势,也是斯泽夫认为应当继续加强的方面。他以MBA课程为例,提出灌输知识的同时,还应增加实用性,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斯泽夫发现,在MBA教学中,长期参与实践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消化理解和灵活运用方面都比较突出。他认为,采用案例式教学更有助于知识与实践二者之间的结合。对此,他还举了一个在校读书时的例子。当年,金占明老师曾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北方水资源匮乏,应当如何配置才能避免枯竭?随后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最终将论题的陈述由领导水平、管理艺术上升到决策机制这一层面。关注社会福祉的一个实际问题,却引出了课堂上同学之间的“百家争鸣”,抛砖引玉引来了数不清的旁征博引,激发了视角不一的热烈讨论。这种场面至今令人难忘。而课堂讨论、演讲为主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以及树立勇于面对困难的信心。
1999年6月,东方电气下属东方电机的“股票事件”发生之后,斯泽夫又从政府部门回到了东方电机这个他所熟悉的企业。面对事件发生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在实践中着力加强了中高层干部的内部管理。他说,领导与一般干部不同,需要勇于任事,敏于践行,并且通达识变。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东方电机渡过了难关,完成了机制转换,还自主研制出三峡水电机组,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轮机研发技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清华一向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这在斯泽夫身上彰显无余。2003年2月,他出任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04年以后集团公司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发电设备产量已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化道路上,他亲率团队连续开拓了伊拉克、伊朗、越南、印尼等海外市场,不但使东方电气成为电气设备行业进入这些国家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而且加深了这些国家对我们这个崛起中的东方巨龙的了解。一次,在印度建厂的签约仪式之前,一时未找到中国国旗,于是当地印度人连夜手工缝制,终于赶在签约时完工。手捧着这面细针密缕、凝结着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深厚情谊的五星红旗,他深切感受到的是伟大祖国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2008年5月12日,东方电气下属东方汽轮机厂所在地绵竹汉旺镇,广场大钟永远指向了14时28分。大地震发生时,正在成都的斯泽夫迅速奔赴东汽灾区。只见厂区内四处残垣断壁,稍远处,与汽轮机厂血脉相连的东汽中学,已经夷为瓦砾,景象悲惨。然而就在这里,东汽职工们展开了自救、互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场面随处可见。他立即将仅有的两台吊车调拨给了学校(最后从废墟中救活了48人),还立即组织将老弱病残7000多人陆续疏散到德阳。也就在外围部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的5月15号,东方电气的自救阶段才告一段落。晚上斯泽夫在废墟、瓦砾上召开大会,号召大家为恢复生产做好准备。随即,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干部职工们拭干眼泪,全力投入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爱国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历史责任。尽管企业受到严重损失,但却正处在战略机遇期,2008年发电设备的产量完全能够达到3000多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发电需求量。时不我待,只有迅速恢复生产,才能引领企业尽快摆脱困局,实现未来更大的目标。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全国人民的关怀支持下,更在“东方人”自立自强的不懈努力下,16日东方电机恢复生产,17日德阳部分开始恢复生产……
地震发生7个月后的12月14日晚,斯泽夫回到清华经管学院。站在“人生规划与发展”的讲台上,环顾众多青春年少、热情洋溢的学子,他动情地表达出自己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吐露出激荡已久的心声。长久以来,清华培养学生立志成才,倡导他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人生大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毋庸置疑,只有充分施展才华,力行实践,爱国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体现;同时,清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蕴涵着丰富内容,也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通过爱国精神的进一步升华,才有可能做到经世济民,展大爱于天下。显然,他在抗震救灾现场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既是“大爱无疆”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最好诠释。
讲台上的斯泽夫,温文尔雅,谦和自信。作为东方电气的领航人,从他身上既看不到自我陶醉的骄傲,也瞧不出志得意满的矜持;作为抗震救灾的亲历者,在场师生无不为他那“青山依旧在,东方照样红”的万丈豪情而感动。在经管学院舜德楼401这间圆弧形报告厅内,充盈着热烈的气氛,此时此地不禁使人感慨,他与清华经管确实有着不解之缘。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清华梦曾使他年少时感受到“长风破浪会有时”,清华魂也定会相伴他在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9年1月20日,斯泽夫入选为“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获得“年度经济人物大奖”。
采访时间:2007年10月10日及2008年12月14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一层会议室
采访:邢立君 万 军
撰稿:万 军
■记EMBA2002级校友 刘绍勇
蓝天抒壮志
刘绍勇,EMBA2002级,现任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圆梦蓝天肩重任
如今在航空界,提及刘绍勇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是一位心系蓝天、执著奉献的可敬之人。他的人生足迹始终印记着自己“心中的航线”。儿时,刘绍勇曾仰望天空,眼见银白色的歼6战斗机从云霄中破空划过。那时他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驾驶银鹰,驰骋蓝天。这一刻刘绍勇没有等得太久,1975年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十四航空学校。1977年暮春的一个晴朗日子,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绿色双座螺旋桨国产初教6型教练机迅速滑离跑道,腾空而起,载着他童年的梦想,独自飞向了蓝天。十几分钟后,飞机掠过四川广汉市上空。向下俯瞰,但见沱江冲积平原上,平坝丘陵若隐若现。他信心十足,控制航向,内心充满着自豪与自信……这一年他刚过18岁。1979年,刘绍勇毕业后在太原机场工作。1980年至1994年,他在太原机场第十八飞行大队度过了难忘的15个春秋,由一名普通飞行员历练成一位经验老道、驾驶技术娴熟的飞行大队长。从1995年至2000年,历任中国通用航空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民航山西省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山西分公司总经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飞行标准司司长;2000年至2002年任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2年至2004年8月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2004年8月、11月始任南航集团公司总经理、南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12月12日,正式出任东航集团公司总经理,在随后的董事会上,又被选举为东航股份公司董事长。
刘绍勇的事业航程从不曾停留在“安逸的空港”:受命南航之时,正值企业陷入困境;任职东航之际,又逢公司巨亏。在他履职南航的四年多时间内,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成为国内运输飞机最多、航线网络最密集、年客运量最大的航空公司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