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巨擘的企业家(1)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财富巨擘的企业家(1)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64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93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财富巨擘的企业家(1)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艾尔·杜邦
艾尔·杜邦,生于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都尼摩尔,1789年举家迁往美国,是美国杜邦公司的最初创业者。
艾尔的父亲皮艾尔·S·杜邦出身贫寒,世代以制造钟表为业,但他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曾活跃于法国的政治舞台,与当时美国的杰斐逊、富兰克林熟识,这对日后杜邦家族在美国的发展影响深远。1789年路易王朝倒台,杜邦一家只得迁往美国。在美国皮艾尔·S·杜邦实行了几次投资计划均遭失败,这一切直到小儿子艾尔·杜邦火药厂的建立才发生改变。
一次打猎中,艾尔的枪支发生了几次爆炸。这些爆炸激发了艾尔的灵感,他意识到美国火药主要依靠进口,而战争的机会将会使火药前景无限。早在法国,艾尔由于受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化学家拉瓦锡的影响,对炸药研究十分着迷,并且也熟悉炸药的制作过程,这一切为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艾尔首先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从法国带来了机械和技师。1840年,艾尔·杜邦的首批黑色火药制造出来了。由于它色泽鲜艳,爆炸力强,品质不亚于任何欧洲火药,因此获得了大量订单。仅美国海军一下就订购了2.2万英镑的火药。1812年美英战争的爆发使杜邦火药名声大振,成为军方首选产品。战后,矿山、道路、港口的长足发展使杜邦火药供不应求,销售额年年上升。1834年,艾尔去世时,杜邦工厂已经名扬全美了。
艾尔去世后,三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使得公司快速发展。1861—1864年的美国内战时期,支持北方也使得杜邦公司获得军方赞赏,这些战争使得杜邦家族的财富再次获得巨大的增长,为杜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艾尔的二儿子亨利曾说过:“我们具有全部的决定权,没有任何障碍。从现在起,我们要为全世界制定火药价格。”
就在杜邦家族欣欣向荣时,艾尔的长子阿尔弗莱德的次子拉蒙不慎被炸药炸死,五年后亨利也因病辞世。之后,杜邦家族的继承人改原先伙伴关系为股份关系,按人平均分配股份。在分股份的过程中,为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拉蒙之子皮艾尔没有得到任何股份,于是他离开了杜邦。艾尔的小儿子阿雷克斯的长子犹仁出任杜邦总裁。犹仁死后,杜邦家族真正经历了一次危机。犹仁死时没留下遗嘱,也未指定继任总裁。家族会议上大家乱成一团。信心不足的董事会最后决定卖掉公司。关键时候,阿尔弗莱德找回了皮埃尔,由皮埃尔负责公司财务,由皮埃尔堂兄科里出任总裁,股东的股权则变成了对杜邦公司的债权。一场危机度过了,历经百年的杜邦公司以昂扬的步伐走入20世纪。
杜邦的新一代领导班子身手不凡。他们迅速吞并了另两家火药大公司——拉福林和南德,并将亨利时代杜邦公司与以上两家公司合建的雷伯诺化学公司也收入麾下。但这时公司又陷入了困境,因为原杜邦公司销售人员瓦德尔突然辞职,另立门户,从杜邦公司夺走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后瓦德尔工厂发生不明爆炸,于是瓦德尔状告杜邦公司,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杜邦公司被分为了三个公司。分割后的杜邦公司依然强大,没多久就控制了那几个公司。1915年,杜邦公司又起一波。总裁科里宣称将出售手中所有杜邦公司的股票。在当时杜邦公司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此举确实令人费解。最后杜邦家族决定内部收购,皮埃尔获得了科里的50%的股权,他从购买科里的股票交易中净赚了2000多万美元。
杜邦公司的皮艾尔时代到来了。火药业使杜邦公司大发战争财,但皮埃尔的助手拉斯科布却居安思危。他认为,战后以火药业为主导的杜邦公司将陷入困境。于是皮埃尔开始了多元化经营。其中之一就是进军汽车业。1920年杜邦公司掌握了通用汽车公司23%的股权,由皮埃尔出任通用董事长,杜邦家族成了美国汽车业新的一霸主。同时,皮埃尔还决定杜邦公司进军染料工业、橡胶工业。杜邦尼龙的出现,引发了全世界女性的服装革命。仅以尼龙丝袜为例,该产品上市的头一年就盛况空前,共卖出了6400万双,彻底垄断了世界丝袜市场。到现在为止,杜邦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化纤、医药、石油、汽车等领域。
霍华德·休斯
霍华德·休斯,1805年12月24日出生于美国休斯敦,1956年4月5日去世。他的父亲是个石油投机商。
霍华德·休斯是美国少有的几个享有世界声望的富豪之一,美国人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来看待。他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充满了冒险和刺激。最终,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他拥有25亿美元的资产。
休斯16岁时,他的母亲在一次小手术中,因麻醉失败而死在手术台上。两年后,老休斯也死于心脏麻痹,享年54岁。他留下的资产约合75万美元。
葬礼结束后,在处理遗产问题的公听会上,老休斯的亲朋好友们都认为休斯刚满18岁,应该去上大学,他的财产应由他的伯父鲁帕特代管,直到他年满21岁。鲁帕特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剧作家,也很富有,他并不想争遗产,但他同意亲戚们的意见,认为小休斯还没有掌管财产的能力,应该去上大学。
当法官征求休斯本人意见时,出乎众人的预料,他很坚决地表示不想再读书。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竟滔滔不绝地说出一番道理:“根据我父亲的遗书,休斯公司的一半股份归我母亲,这是我父亲在我母亲去世以前立的遗嘱。现在母亲不在人世了,所以母亲的那一份应该由我来继承;剩下的一半,也就是遗产的1/4也是属于我的。最后的1/4才由亲友们均分。我希望他们同意,由我把他们的那一部分全买下来。我要拥有休斯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
亲戚们全愣了。法官问:“你用什么来收购他们的股份?”
“我向银行贷款,用房产做抵押!我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监护人,并可以继任我父亲休斯工具公司的董事长职务。法官先生,是这样吗?”
就这样,年仅18岁的休斯,凭借过人的魄力,在他父亲去世4个月时取得了银行的贷款,用现金买下了亲友们所继承的那部分遗产,成了休斯公司惟一的主人。
年轻的休斯对电影很有兴趣,休斯公司开始投资电影业,并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休斯酷爱驾驶飞机,有一次,当他驾着单人操纵的私人飞机在马利布海岸上空盘旋时,突发奇想:拍一部表现空战的片子不是会很受欢迎吗?他想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中校达宁率领7架索匹兹骆驼号战斗机,从巡洋舰上起飞,轰炸德军东德伦空军基地。那是一次出色的越洋轰炸,英军只损失1架飞机,炸沉了两艘敌舰和两艘飞艇。休斯决定将这次空战搬上银幕。当时还没有表现空战的电影特技,他准备用真正的飞机,拍一部比实战还要刺激还要壮观的空中大战片,片名为《地狱天使》。
为了拍这部电影,他仅飞机使用费就花了210万美元,租用了87架飞机,其中有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英国的SE5战斗机、骆驼号轰炸机、德国的佛克战斗机,还有飞行员135名,临时演员2000名;摄影师人数之多几乎占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美国电影界都为之震动。
在拍摄过程中,他又突发狂想:要拍德国齐柏林号飞艇袭击伦敦,要将真的飞机在空中被击落。他认为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刺激。
他的秘书企图阻止这疯狂的举动:“真的要击落吗?就算是中古型的齐柏林飞艇,一艘也不少于50万美元呀!”
休斯毫不在乎:“是的,就买那种飞艇,然后让它轰轰烈烈地爆炸燃烧。没关系,就这样做。”
拍摄俯冲轰炸场面时,他要求飞行员从距地面30米高处冲下去,撞在地面上爆炸燃烧。飞行员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谁都知道那是要出人命的。
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休斯说:“那么我来飞给你们看!”
他真的上了飞机,而且他的确没有来得及跳出来,当飞机向地面俯冲时,突然翻了个跟头,接着就呼啸坠地。
“休斯死了!”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呼。
然而,也许是命运之神特别钟爱这个大胆的年轻人,就在飞机即将燃烧时,休斯居然艰难地从驾驶舱里爬了出来,他的伤势并不太重,只是脸颊骨折,后来留下一块疤。
拍这部片子,休斯花了两年时间,投资300万美元。公映后,上座率果然很高。
休斯对飞机非常执迷,在拍《地狱天使》之后,他曾参加了在迈阿密举行的一次全美短程飞行比赛,休斯以302公里的时速一举夺冠。可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他的目标是要打破世界纪录。1927年,美国飞行员林白驾机用33小时30分飞越大西洋,轰动了世界,被美国人称为“世纪英雄”。休斯为了打破林白创下的纪录,开始致力于新型飞机的研制,他有两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帕玛和欧提卡克。他们将未来的飞机命名为H1。
欧提卡克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也热衷于飞行,在拍《地狱天使》时,他是休斯聘用的一名演员,后来得到休斯赏识,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欧提卡克对制造新型飞机有许多大胆的构想,对疯狂追求速度的休斯来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那个秘密的飞机制造厂里,他们不断改进飞机的外形,选用性能最好的1000匹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引擎,用了15个月的时间,终于制造出机身长度为8.2米,机翼长7.6米的H1型单翼飞机。因为机身特别短,谁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飞多久,休斯的公司里没有人敢驾机试飞,休斯决定亲自试飞。
1935年9月12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日已偏西。负责速度测试的裁判技师建议明天再飞,因为现在接近黄昏,飞行逆光刺眼。休斯却等不及了,他早已穿上飞行服,跳进机舱,启动了飞机引擎。飞机升空了。
第一次测试速度达到每小时556公里。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这一次不算,因为违反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休斯在空中绕了个圈,又做第二次水平飞行。
“世界纪录,时速已达566公里!”耳机里传来裁判的叫声。
休斯兴奋极了,没有立刻降落,继续飞,还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第三次飞却只有542公里。他不甘心,再飞一次!
“567公里。”又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休斯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却仍不愿停下,又飞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间,引擎停止了工作,他这才发现主油箱已经没有油了。他连忙去按瞬间补油的按钮,可是无济于事,太迟了,发动机已经完全停下来了。
休斯打算以滑翔的方式紧急着陆,但却控制不了飞机,H1以垂直下落的速度向地面冲去。
这时,天已经暗下来,地面上的航空协会会员们忽然看不见休斯的飞机了,无线电也失去了联系。众人吃惊不小。
休斯竭尽全力,总算控制住飞机,在一片甜菜地里平安迫降了。当航空协会的人赶到那里时,只见飞机完好地躺在那儿,休斯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握着铅笔,正得意地从机舱里爬出来。他满面笑容:“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直到现在,那架飞机还被保存在华盛顿的斯密生航空博物馆里。
叶斯·路透
叶斯·路透是世界著名的路透通讯社的创始人。今日的路透通讯社与美联社、塔斯社、安莎社鼎足抗衡。但路透在创建路透社的初始阶段所付出的心血,谁又完全知晓呢?
结识大数学家高斯博士
路透的父亲是一个犹太牧师。同别的牧师家的孩子一样,路透从小就过着法规森严的生活。但他丝毫不想继承父业当一名牧师,却痴心想当一位商人。
父亲去世后,他就下决心终止学业而去经商。在哥廷根有一个开银行的表哥,他想求得表哥的帮助。
路透从此开始了他的商旅生涯。他不甘心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在表哥的银行里消磨时光,总想找点事干干。于是,他当推销员,当沿街叫卖的小贩,这些都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
一个偶然的机会,路透对银行的汇兑业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他在表哥的银行里担任汇兑行情业务的工作时,经常在冥思苦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快地了解各国外汇行情的状况?
一次,路透去见了大数学家高斯,他发现了高斯在汇兑行情的计算上出了一个大错,并指了出来。这位大数学家不仅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称赞了路透的非凡才能,这件事成了他们后来频繁往来的基础。
当时,高斯正埋头于一种划时代的通讯工具——电报机的研制工作。这对一心想要尽快了解外国汇兑行情的路透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尽管他们二人对电报机持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前者热心于发明创造,后者则侧重于实际价值。
路透参加了高斯的电报机实验,他用心地观察着试验的进展情况,心里却在琢磨着:如果能用这套设备传送消息,便会发生情报革命,其结果有可能为一种新型的电讯活动服务。
没想到,正是路透这么随便一琢磨,竟琢磨出一个世界通讯王国。
和自己的“老板”竞争
路透从高斯博士那里获益匪浅,他懂得了许多关于电报机的实用化知识与技术。怀着闯天下的雄心,去了德国首都——柏林。
在柏林呆了8年后,他又只身去了巴黎。由于他熟练掌握了英、法、德三种语言,被巴黎最大的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聘为翻译。
正式工作之后,路透对哈瓦斯通讯社庞大的通讯网惊叹不已。这家通讯社每天都能收到欧洲各地的主要报纸,从所有报纸中挑选有价值的文章译成法文,作为通讯社的新闻稿,这些新闻稿不仅分送给巴黎的报纸,而且还向国外的客户提供,甚至连俄国也购买哈瓦斯社的稿件。
由于路透努力工作,他很快就熟悉了业务。几个月后,他主动提出了辞呈。
既然译成法文的新闻在政界和财界很受欢迎,为什么自己不能单独经营呢?
第二年春天,路透也搞了一个通讯社,和自己的“老板”哈瓦斯公开竞争。
他的起居室变成了编辑部和印刷厂,社长、总编、发稿主任、翻译、印刷工人、通讯员和收发员,全由路透一人兼任,夫人除了翻译或抄抄写写外,还兼作“厨师”,两人每天东奔西跑,忙得不可开交。
如果走进他们潮湿的起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发了霉的窗帘布和壁炉中尚未燃尽的木炭。剩饭剩菜散落在木炭灰上,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已无暇顾及生活上的细枝末节了。壁炉墙上镶嵌的大理石板裂痕累累,桌子底下还搭了狗窝。
利用电讯、火车、信鸽和
跑步,完成通讯大联合路透夫妇在离开巴黎两个月后,柏林同比利时交界处的古城亚琛之间的电报线正式开通。
哈瓦斯是个精明能干的商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后,认为有利可图,立即派人前往亚琛调查,结果使他非常震惊,这条电报线的两端已被人捷足先登了,抢他生意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以前的部下——路透。
此外,路透还在科隆设立了一个分站,收集德国各地的汇兑和证券交易的行情,再用火车送到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的订户手中。
当时德国已经有了系统的铁路运输网,有不少人利用火车进行通讯联络工作。路透也充分利用了火车这个工具,有人甚至说:
“通往亚琛的列车不装上路透的快讯稿件就不开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期后,市场上竟出现了抢购路透快讯的局面。
然而,路透刚喘了口气,分发距离却出了问题:许多订户抱怨他们收到快讯的时间有早有晚太不公平。因为这些快讯大多是重要的市场行情,早点知道自然大有好处。
出现这个矛盾的原因就是由于订户散居各地,住处近的自然要先获得信息。
路透为此想了一个新点子:在分发快讯时,再也不派人送或者邮递,而是把所有的订户都集中在一个大屋内,按时向大家宣布。
1849年春天,路透的快讯服务已走入正轨。
正在这时,巴黎到布鲁塞尔的电报线开通了。路透很快想到,如果再架设一条从亚琛到布鲁塞尔的电报线,岂不把欧洲两个最大的商业都市柏林和巴黎连结起来了?
然而,亚琛到布鲁塞尔还没有电报线,用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得花9个小时。这种速度显然不适于传送快讯,时间拖久了,柏林到巴黎的消息就变成了旧闻,自然失去了价值。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路透绞尽脑汁设想了多种方案。
用专职邮差、骑马信使和电报线接力的办法都行不通。
怎么办呢?突然,一个新点子浮现在他脑海,他冲着妻子兴奋地喊:
“火车要用9小时,用这个点子,两小时就足够了!”
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说明了用信鸽传递稿件的设想。
于是,路透马上向一个酒店老板租了一批信鸽。
每天上午,路透派往布鲁塞尔的工作人员都要向亚琛报告有关信息,做法是:把布鲁塞尔股市收盘价和巴黎发来的最后一封电报的内容都抄在一张薄纸上,然后让鸽子带过来。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为了慎重起见,布鲁塞尔要将三份同样的信息绑在鸽子腿上。
在亚琛,路透夫妇和接鸽小组耐心等待鸽子飞回来。信鸽把信息带回来后,立即复写若干份。
复写一定要认真仔细,绝不能出现错字和遗漏。这一工作一般由路透夫人来完成,她字迹工整、娟秀,仿佛印刷的一般,顾客没有挑剔的。
从柏林到巴黎的快报体制,就是由电讯、火车、“跑步者”组成的。路透完成了通讯大联合。
长跑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到路透肩上,当时33岁的路透,身强力壮,每天坚持跑步把稿子送到电报局。
路透社后来迁居英国,成为英国最大的通讯社。
约翰·摩根
约翰·摩根毫无疑问是华尔街的金融奇才,在其创业的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冒险和投机钻营。在帮助法国政府发行公债中,大胆改造,终于创建了金融联合公司“辛迪加”。
摩根的金融管理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与众多白手起家的大财阀的发迹史一样,摩根财产的聚敛,也是先从投机钻营开始的。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1861~1865年)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全面进击。
摩根与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个绝妙计划。
克查姆说:“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北方军队的伤亡惨重!”
摩根敏感的商业神经被触动了:
“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这点,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
两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秘密买下400—500万美元的黄金,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将往伦敦汇黄金之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有许多人都知道北方军队新近战败的消息,金价必涨无疑,那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以高价抛出去。
当摩根与克查姆“秘密”地向伦敦汇款时,消息走漏了,结果引起华尔街一片恐慌。黄金价格上涨,而且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根、克查姆大赚了一把。
1862年,美国内战正酣。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足,前线的枪支弹药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这又是赚钱的好机会。
“到哪才能弄到武器呢?”
摩根在宽大的办公室,边踱步边沉思着。
“知道吗?摩根,听说在华盛顿陆军部的枪械库内,有一批报废的老式霍尔步枪,怎么样,买下来吗?大约5000支。”克查姆又为摩根提供生财的消息了。
“当然买!”
这是天赐良机。5000支步枪!这对于北方军队来说是多么诱人的数字。枪终于被山区义勇军司令弗莱蒙特少将买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汇到了摩根的账下。
“这是比南军更可怕的武器。”由于错买了这些废枪,而以渎职罪免去司令职务的弗莱蒙特少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联邦政府为了稳定开始恶化的经济和进一步购买武器,必须发行4亿美元的国债。在当时,数额这么大的国债,一般只有伦敦金融市场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支持南方,这样,这4亿美元国债便很难在伦敦消化了。如果不能发行这4亿美元债券,美国经济就会再一次恶化,不利于北方对南方的军事行动。
当政府的代表问及摩根,是否有办法解决。摩根自信地回答:“会有办法的。”
摩根巧妙地与新闻界合作,宣传美国经济和战争的未来变化,并到各州演讲,让人民起来支持政府,购买国债是爱国行动。结果4亿美元债券奇迹般地消化了。
当国债销售一空时,摩根也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从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酬金。
舆论界对于摩根,开始大肆吹捧。摩根成了美国的英雄,白宫也开始向他敞开大门,摩根现在可以以全胜者姿态出现了。
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中。给德国50亿法郎的赔款,恢复崩溃的经济,这一切都需要有巨额资金来融通。法国政府要维持下去,它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巨债。摩根经过与法国总统密使谈判,决定承揽推销这批国债的重任。那么如何办好这件事呢?
能不能把华尔街各行其事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这样就把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000万美元,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亲密的伙伴克查姆时,克查姆大吃一惊,连忙惊呼:
“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对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进行挑战吧?”
克查姆说的一点也不错。摩根的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规则与传统。不,应该是对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资银行的传统的背离与动摇。
当时流行的规则与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让别人染指。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嫉,互相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为了自己最大获利,这种联合也像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式经营。
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他要克查姆把这消息透漏出去。
正如摩根所预料的那样,消息一传出立刻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他太胆大包天了!”
“金融界的疯子!”
摩根一下子被舆论的激流卷入这场争论的旋涡中心,成为众目所视的焦点人物。
摩根并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反而越来越镇定,因为他已想到这正是他所预期的,机会女神正向他走来。
在摩根周围反对派与拥护者开始聚集,他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而摩根却缄口不言,静待机会的成熟。
《伦敦经济报》猛烈抨击道:“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由匹保提的接班人——发迹于美国的投资家承购。为了消化这些国债想出了所谓联合募购的方法,承购者声称此种方式能将以往集中于某家大投资者个人的风险,透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而分散给一般大众。乍看之下,危险性似乎因分散而减低,但若一旦发生经济恐慌时,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将犹如排山倒海快速扩张,反而增加了投资的危险性。”
而摩根的拥护者则大声呼吁:“旧的金融规则,只能助长经济投机,这将非常有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信誉。投资业是靠光明正大获取利润,而不是靠坑蒙拐骗。”
随着争论的逐步加深。华尔街的投资业也开始受到这一争论的影响,每个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轻举妄动。
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不再需要喧闹时,华尔街的人们开始退却。
“现在华尔街需要的是安静,无论什么规则。”
这时,人们把平息这场争论的希望寄托于摩根,也就是此时,人们不知不觉地把华尔街的指挥棒给了摩根。摩根再次被机会女神青睐了。摩根的战略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都是超乎寻常的。他能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表现得泰然自若,最终取得胜利。这一切都表明,他的胜利是一个强者的胜利,而不仅仅是利用舆论的胜利。
摩根作为开创华尔街新纪元的金融巨子,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钱中度过,他赚的钱不下百亿,但他死后其遗产只有1700万美元。
摩根从投机起家,却对投机深恶痛绝,并针对华尔街的这一弊端加以改造,创造了符合时代精神的经营管理体制。他为聚敛财富而不择手段,而他却又敬重并提拔待人忠诚的人。
摩根在他76岁生日时逝去,他成功的经营战略,至今仍影响着华尔街。
岩崎弥太郎
岩崎弥太郎是日本“第一财阀”三菱集团的创始人,他幼时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