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鼻祖的发明家(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创世鼻祖的发明家(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73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833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格哈德·多马克
磺胺的发明,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神奇的药物,最初竟然是一种漂亮的染料。最早发现那种染料具有杀菌作用的人,是德国生物化学家格哈德·约翰内斯·泡尔·多马克。
多马克于1895年10月30日出生于德国勃兰登堡的拉戈。
20年代后期,一心要在医药行业中施展身手的多马克进入了工业界,为德国染料界的一家大型企业I.G.染料工业公司工作。多马克之所以进入I.G.染料工业公司,并非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他的目的是要利用该公司优越的科研条件,从染料中寻找新的药物。
从染料中寻找药物,这并非天方夜谭。当时人们还没有发现药物的分子结构和药效之间关系的规律,不能有效地合成新的化学药物。因此,人们要寻找新的药物,只能采用“筛选法”,即逐个对各种化合物进行筛选,以确定它们是否具有药效。而染料本身大都是化合物,因此检验染料是否可作为药品来用,在当时被认为是寻找新药物的途径之一。正因为这样,多马克才来到I.G.染料工业公司,领导该公司的一个实验室做药物筛选工作。
用“筛选法”选择新的药物,工作量大,效率低,没有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自从德国细菌学家欧利希通过逐个筛选含砷类有机化合物,于1907年得到有效治疗梅毒病原体的新药606,开创了化学疗法之后,许多化学家、药理学家步他的后尘,艰难地用逐一实验的方法,去寻找理想的有效抗菌药。2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汗水汇成了小河,可收效却不大,只找到了阿的平、扑疟喹等几种治疗疟疾的药物。现在,多马克也成了这支找药队伍中的一员。
就在多马克他们寻找新的药物陷入困境之际,一个意外的机遇摆在了他们的面前。当时,有一种新合成的染料,它的商品名称叫“百浪多息”,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橘红色的化合物。这种染料在市场上销售前景颇为看好。
1932年的一天,多马克来到实验室,发现了这种橘红色的染料。经过向同事询问,他知道这就是公司新推出的百浪多息。那么,这种新染料有没有医用价值呢?他决定试一试。
同事们劝他不要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已经做过试验,结果是否定性的。多马克没有听从同事们的劝告,直觉告诉他,百浪多息没那么简单。他取来试管,向其中依次装入各种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然后分别滴人百浪多息,再观察其杀菌效果。
试验结果,果然跟同事们所说的一样,百浪多息杀不死任何细菌。
难道自己的直觉出了问题,百浪多息真的没有医用价值?是放弃还是继续进行下去?就在这时,他又一次想起了欧利希的名言:染料可以成为治疗的基础。他决定打破常规,越过试管试验,直接用动物试验一下。
对于多马克的决定,同事们不以为然,哪有在体外杀不死细菌,体内就能杀死细菌的药物?但他们又拗不过多马克,只好随他去。就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奇迹出现了。多马克给两只已被感染了链球菌的老鼠注射了这种橘红色的染料。这两只老鼠本来已经受到了致命感染,必死无疑,可注射了百浪多息后,它们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反复的实验证实了同一结论:百浪多息可以制服链球菌。一种新的制服病菌的有效药物,就这样被多马克发现了。
发现了百浪多息的医用价值以后,多马克十分高兴。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试验非常成功,于是,他决定,一方面分析并改进百浪多息的化学结构,提高它的疗效,另一方面,扩大试验范围,进一步验证它的药效。
1933年的一天,他的小女儿艾莉莎意外得了病。
艾莉莎聪明活泼,是他的掌上明珠,很受他的喜爱。艾莉莎这次得病的起因非常简单,是在玩耍中不小心被针刺破了手。对此,多马克一开始并没有当成多大一回事,可没想到,第二天,女儿的手竟然肿了起来。他赶快把女儿送到医院治疗。经检查,女儿的手受到了链球菌的感染。
听到这个消息,多马克大惊失色。他知道,在当时,治疗这种感染的特效药还没有问世,甚至连特效药这个词都还没有出现。他和医生一道,想尽办法进行治疗,可女儿的病不但没有起色,反而一天天在加重,死亡在向她逼近。
面对病情日益恶化的女儿,多马克不止一次地询问自己:要不要用百浪多息给她试试?要知道,这种药还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对人体是否适用,他没有把握,也不敢冒这个险。可是,女儿的病情已不容他再犹豫,不试一下,肯定是死;而试一下,说不定还有救。百浪多息的临床试验就这样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提前进行了。
试验开始了。多马克提心吊胆地看着大剂量的百浪多息通过针筒慢慢注入女儿体内。他紧张极了,一直守在女儿身边,观察反应,一刻也不愿离开。奇迹再次出现,女儿的热度下降,人开始清醒,慢慢有了精神,能吃东西了。没有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多马克用百浪多息治愈了自己女儿的病,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伦敦,传向了全世界。不久,大西洋彼岸又传来百浪多息再建奇功的消息。原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因被细菌感染,病倒在床,高烧不退。医生们用尽办法,也控制不住病情的发展。罗斯福夫妇对此忧心忡忡。后来,医生建议用从英国运来的新药百浪多息试试,这一提议得到罗斯福的认可。试的结果,小罗斯福转危为安,不久就出院了。这件事一经传出,人们对百浪多息更加刮目相看。一时间,百浪多息名声大振,走俏全球。这样,一种新的有效杀菌药——磺胺药在全球范围内终于诞生了。这就是磺胺药的由来。
卡罗瑟斯
1896年4月27日,沃拉斯·胡姆·卡罗瑟斯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的伯灵顿。他的父亲是位经济学家,做过得梅因的一所小型商业学院的副院长。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于是年轻的卡罗瑟斯于1914年进入该院学习会计学。可是,他对会计学实在没有兴趣,他向往自然科学。父亲并不强迫他一定学会计学,于是第二年他便转学到塔吉阿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塔吉阿学院规模也不大,在那里,他一边学习一边兼职做助教,教化学。这倒不是因为他对化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化学教师的位置有空,要想得到其他职位是不可能的。不过,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对化学的兴趣,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化学家打下了初步基础。
1920年,卡罗瑟斯获得了塔吉阿学院理学学士学位。接着,他到名气更大的伊利诺斯大学读研究生,并于1921年获伊利诺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读博士阶段,他又跑到了芝加哥,成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并于192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哈佛大学聘请他到哈佛当讲师,一边任教,一边搞科研。卡罗瑟斯凭借着他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头脑,很快就在哈佛站住了脚,赢得了校长的赏识。正当他在哈佛扑下身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杜邦公司上门找他来了。
成立于1803年的美国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它资产雄厚,技术力量充足,在世界化学工业制品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但在20世纪20到30年代,杜邦公司受到了德国拜尔、巴登等化工公司的有力挑战,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德国以施陶丁格为首的一批化学家,在高分子合成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合成出了橡胶、塑料等,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德国的化学工业公司,使之对美国的化学公司构成了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杜邦公司决心奋起直追,给德国公司回以颜色。
杜邦公司知道,德国化工公司之所以能够财源滚滚,是因为它们背后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为了在竞争中打败德国的化工公司,杜邦公司决定自己也要搞基础科学研究。鉴于哈佛大学是美国的一流大学,杜邦公司的董事会决议,要请哈佛大学校长代为物色一位有真才实学、有创见、有魄力的年轻化学家来主持公司的基础研究工作。哈佛大学校长康南特博士一下子就想到了卡罗瑟斯,尽管卡罗瑟斯当时年仅32岁,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未有很大建树,知名度也不高,但康南特相信他能胜任这一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就这样,在康南特的推荐之下,在杜邦公司的重金聘请之下,卡罗瑟斯接受了杜邦公司的邀请,出任公司基础部研究室主任,具体负责基础研究工作。
1928年,卡罗瑟斯到杜邦公司任职。他上任以后,为自己确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合成橡胶的研究方面赶上德国。
橡胶用于工业生产的历史很短,到现在为止不过一百来年。1845年,英国工程师R·W·汤姆生为减轻车子行驶中的震颤,在车轮周围套上一个充气橡胶管,并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到了1890年,轮胎被正式用在自行车上,5年以后,各种各样的汽车也都用上了轮胎。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大量增加,工业生产对橡胶的需求量变成了天文数字,这给许多国家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甚至在机械化刚刚起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曾因为协约国的海军切断了橡胶供应而运转不灵。为此,一些工业国家开始探讨制造合成橡胶的可能性。在这场竞赛中,德国走在了前面。
早在1880年,科学家们就发现,异戊二烯放置过久会变软发黏,经酸化处理后就变成类似橡胶的物质。德皇威廉二世曾让人用这种物质制成皇家汽车的轮胎,借以炫耀德国在化学工业方面的高超技艺。但是,用酸化后的异戊二烯作为合成橡胶原料,有两个困难。一方面是这种物质的来源正是橡胶本身;另一方面,它也缺少橡胶的弹性和柔性,不适于用做汽车的轮胎。当然,如果仅用于做国事活动的汽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后来,德国人又采用与异戊二烯相似而又容易获得的化合物来制造合成橡胶。他们用二甲基丁二烯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来代替橡胶,并称其为甲基橡胶。尽管这种橡胶的耐压性能不理想,但它价格低廉,可以大量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大约生产了2500吨甲基橡胶。
面对德国化学工业的进展,杜邦公司感受到了压力。卡罗瑟斯身为基础部研究室主任,对此深有体会。他知道,要赶超德国,就必须了解德国在高分子合成方面的成就。为此,他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来研究施陶丁格等名家的论文,分析德国在高分子合成方面的进展,探讨其产品的利弊,以期迎头赶上。既然德国制造的甲基橡胶性能还不够理想,卡罗瑟斯就将主攻目标首先放在了人工合成橡胶的研究上。
在卡罗瑟斯的领导下,他的实验室常常晚上灯火通明,他和助手们通宵达旦地探讨关键技术问题。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终于实现了人工合成橡胶技术的突破。他们选择石油工业副产品乙烯作原料,然后加氯化氢聚合成氯T-烯,再在催化剂的催化和高压下,成功地合成出了氯丁橡胶。
卡罗瑟斯他们合成出的氯丁橡胶不仅成本比德国早期的橡胶低,而且质量也好,甚至还具有天然橡胶所不具备的一些抗腐蚀性能。例如,它对于汽油之类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而不是像天然橡胶那样一遇到汽油就容易软化和膨胀。因此,对于像导油软管这样的用场,氯丁橡胶要比天然橡胶更合适。氯丁橡胶的研制成功表明,正如在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在合成橡胶领域,人工制品并不一定只能充当天然物质的代用品,它的性能可以比天然物质更好。
卡罗瑟斯利用石油工业的副产品制出了比天然橡胶性能还好的合成橡胶,成功地打响了第一炮,在杜邦公司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也因此成了美国知名的化学家。到了1932年,杜邦公司就实现了氯丁橡胶的工业化,并将其投放到了市场。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氯丁橡胶成了美国政府全力以赴发展的橡胶制品之一。
初战告捷,卡罗瑟斯信心大增,下一步,他就要向人工合成纤维进军了。他要用人工合成的高聚物来制作能供纺织用的纤维。这是一项前景十分诱人的工作。
一开始,研究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他们设想了很多方案,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结果都失败了。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最初的几十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很快告罄。就在这时,杜邦公司的老板给了他很大支持。公司董事长还特别告诉总研究部主任说:“卡罗瑟斯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
就是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卡罗瑟斯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功之路。他先对一些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分子进行了研究,希望借此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将它们缩合成具有大环结构的分子。但事与愿违,他发现这些分子没有缩合成环状分子,而是缩合成了长链分子。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卡罗瑟斯也不是毫无准备。他也预料到了可能会出现长链分子,因此没有错过这一机会。他立即对这种新物质做了研究,最后用己二酸和己撑二胺制成了纤维。这种纤维在结构上具有和蚕丝类似的构型。
但最初生产出来的纤维性能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强度太差。卡罗瑟斯经过分析,认定问题出自缩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水上。水的存在产生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水解反应,它使得聚合反应不能继续下去。卡罗瑟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让聚合反应在低压下进行。众所周知,低压促进了水的蒸发速度的提高,这样水就会不断被蒸发出去。卡罗瑟斯又在临近反应液体上方斜放了一块供冷却的玻璃板,蒸发出去的水在玻璃板上凝结并自行流走。他用这种方法保证了聚合反应的不间断进行,从而为合成理想的人造纤维奠定了基础。
卡罗瑟斯进一步探讨了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他将由己二酸和己撑二胺缩合而成的聚合物熔化,再通过小孔挤压出来,拉成丝。在冷拉伸过程中,卡罗瑟斯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链分子在拉伸前是不规则的,但冷拉后,分子链会沿纤维平行排列,从而大大增加了纤维的强度和弹性。这样就奠定了熔体纺丝的基本生产工艺,它包括缩聚、熔体的挤丝成型以及在室温下的冷拉伸。用这种工艺可以得到一种与蚕丝相似的带有光泽的细丝,它可以织成像丝绸一样轻柔美观甚至比丝绸还结实的纺织品。卡罗瑟斯把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66,学名是聚酰胺——66。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所用的原料完全是用化学方法生产的,而不像过去所说的人造纤维那样,名义上是“人造”,实际上所用原料还是天然的。
尼龙是人造纤维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发现。它与过去的人造纤维和天然纤维都不同,它的防水功能比那些纤维都好,不怕潮湿、不易玷污、不遭虫蛀,而且具有很高的强度。实验表明,如果横截面积相等,那么尼龙丝的强度和钢丝一样。杜邦公司于1939年开始了尼龙——66的工业化生产。公司推出的广告语——“我们生产和钢丝一样结实,和蜘蛛丝一样纤细的美丽的尼龙丝”,传遍了全美国,波及全世界,大家都知道了尼龙这种新产品。它的出现,开创了人造纤维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队收购了全部尼龙产品,用以制造降落伞和百余种其他军需品。战后,尼龙在制袜业上完全取代了蚕丝。西方国家的妇女们喜欢穿浅色轻薄的袜子,原来的各种纤维不适合这种要求:蚕丝价格昂贵,棉纤维不够结实,羊毛不够轻薄,而且它们都不耐长时间反复洗涤。但新兴的尼龙袜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它又薄又轻又结实,很受消费者欢迎。此外,尼龙制品在其他行业也打开了市场。尼龙可以做许多东西,从服装到床上用品,从地毯到安全带,从救火水管到人造毛皮,几乎什么都能做。正因为这样,尼龙在很短时间内就风行全世界。
可是卡罗瑟斯无缘看到这一切。他已在1937年4月29日的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这年他才41岁。卡罗瑟斯一向精神抑郁,他有一个孪生姐姐,姐弟感情很好。当他姐姐于1936年去世后,他更是郁郁寡欢。所以对于他的死,有人认为是自杀身亡的。无论如何,他的英年早逝,确实令人痛惜。
卡罗瑟斯的著作主要有《有机合成》一书,1933年出版。他于193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个由产业部门选为该院院士的有机化学家。此外,他还于1930~1937年负责美国化学学会学报的编辑工作。卡罗瑟斯一生发表了60多篇有关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论文,还取得了70多项专利。他是一位既有深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学家。
卡罗瑟斯虽然去世了,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曾作为他的助手的普洛莱就总结了一系列缩聚反应,提出了缩聚反应中所有功能团都有相同活性这一重要原理,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了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因为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普洛莱于1974年荣获诺贝尔奖。有人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卡罗瑟斯不是英年早逝的话,那么这项诺贝尔奖是会由普洛莱和他共享的。无论如何,由卡罗瑟斯所开创的人工合成纤维事业已经誉满全球,卡罗瑟斯也因此而名垂史册。
利奥·西拉德
在20世纪的重大发明或发现中,有许多和利奥·西拉德的名字分不开,诸如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电子显微镜、中子链式反应、核反应堆……西拉德当年曾积极倡议研制核武器,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然而,当世界上首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大沙漠试爆成功时,他感到的不是骄傲和自豪,而是觉得一股阴云骤然压在了心头:人类从此将生活在核威胁的恐惧之中。在此后的近20年里,西拉德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地反对核战争,直至生命终结。
1898年2月11日,西拉德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是一位土木工程师。西拉德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从小就具有超常智力,13岁就酷爱物理。1916年,西拉德进入布达佩斯工学院学习,但进校不到一年就中断了学业,被征召加入奥匈军队。在一次伤亡惨重的战役中,西拉德因病没有被派往前线,才幸免于一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拉德离开了军队,回到了布达佩斯,并继续到工学院求学。
1938年年底,西拉德来到美国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从事核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与沃尔特·齐恩合作进行中子释放方面的研究。
1942年年初,西拉德作为一名前沿核物理学家被调至芝加哥大学,参加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主要在三个地方同时展开。三处各有分工,芝加哥大学为其中之一。“冶金实验室”是设在该校的核研究机构的秘密代号,这里聚集着近百名各有专长的美国第一流科学家,西拉德是该机构的首席科学家。
在西拉德、弗尔米等科学家夜以继日的通力合作下,“冶金实验室”解决了核研究方面的两大关键问题——裂变同位素的分离和铀链式反应。如何获得大量的浓缩铀,来实现中子链式反应,是当时西拉德及其同事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从铀矿石中提取金属铀非常困难,因为矿石中的金属铀含量很低,只有1/500。而这1/500金属铀中的可裂变同位素非常少,大部分为裂变性很低的铀238,两者的比率为1∶139。经过反复摸索,西拉德终于找到了从金属铀中分离两种同位素的办法,为下一步的中子链式反应实验奠定了基础。
接着,建造核反应堆,进行链式反应实验,成为首要任务。西拉德经过深入思考,找到了用石墨来减缓中子速度控制中子释放的具体方法,实现了对链式反应进行控制的目的。
1942年12月2日,西拉德及其同事们利用建在芝加哥大学运动场西看台地下的反应堆,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受控核反应实验。这次实验非常重要,它表明美国科学家已能对核裂变进行控制,从而在研制原子弹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在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整个过程中,西拉德一直对曼哈顿计划的行政负责人格罗夫斯大为不满。代表军方的格罗夫斯将军刚刚完成了一项非同小可的使命——全权负责建造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工程。因此,他自命不凡,常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许多人都很不喜欢他。另外,格罗夫斯对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的控制,简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更令脾气倔强的西拉德难以忍受。
西拉德对格罗夫斯不屑一顾,因而常常与他发生矛盾。西拉德甚至还断然拒绝了格罗夫斯让他把自己有关核能的专利卖给军方的要求,这位将军对此大为恼火。西拉德与格罗夫斯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到后来格罗夫斯竟然公开称西拉德为“敌对外侨”,并声言要驱逐他。之后,格罗夫斯经常派特务跟踪西拉德和拆看他的信件。更有甚者,格罗夫斯曾写过一封信,让当时的国防部长斯廷森签字后转交给司法部长。这封信要求起诉“敌侨”西拉德,并在战争期间拘留他。只是斯廷森拒绝在信上签字,这件事才作罢。
经过无数像西拉德这样的科学家数年的艰苦努力,曼哈顿计划最终以新墨西哥州大沙漠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而告结束。然而,对于人类创造出的这个恶魔,连当年倡议或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许多美国科学家也感到恐惧与不安。爱因斯坦晚年谈到自己署名的那封敦促罗斯福总统启动核研究计划的信件时,常常愧疚不已,称那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西拉德也有同感。
保尔·赫曼·缪勒
农业是为人类提供食品的重要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民的大问题。一部农业发展繁荣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战胜病虫害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上,瑞士化学家保尔·赫曼·缪勒以其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有机杀虫剂滴滴涕的巨大功绩,为其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缪勒于1899年1月12日诞生于瑞士的奥尔坦。他的父亲是瑞士铁路部门的一名职员,长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使他见多识广。他认为,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培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很早就送小缪勒到外地读书,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父亲的安排下,缪勒是在远离自己家乡的莱茵河畔美丽的城市巴塞尔接受教育的。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中学,接着又上了巴塞尔大学,读本科、念研究生,一直到拿了博士学位。
1925年,缪勒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一家有名的化学工业公司,从事植物染料和天然鞣革剂的研究。他的志向是运用化学知识,通过工业化手段,造福于人类。在这家公司的经历,使他熟练地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基本化工过程,从而为他日后将滴滴涕杀虫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缪勒生活的时代,化学农药的应用刚刚开始不久。在此之前,农业生产饱受病虫害的摧残。19世纪40~50年代,爱尔兰和法国先后发生多起马铃薯疫病、葡萄白粉病等病害,农民和果农因此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人因为颗粒无收而倾家荡产,被迫向美洲、非洲大批移民。60年代,美国马铃薯甲虫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美国农业部门在听取了科学家们的激烈争论之后,决定向马铃薯喷洒砷制剂。这一做法虽然有效地遏止了马铃薯甲虫的蔓延,但因为砷制剂对人畜有毒害作用,所以后来造成了多起人畜中毒的事件。
面对病虫害的猖獗,人们一直想方设法要制服它。这种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法国的果农们就经常用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加生石灰制成的一种天蓝色的浑浊液,对于葡萄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种液体最早是一个住在波尔多地区的法国农民用来涂抹葡萄,以防别人偷窃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涂抹了这种液体的葡萄很少患霜霉病,于是大家群起而效仿,人们也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波尔多液。1882年,法国农学家米拉德进一步肯定了波尔多液所具有的良好的杀菌性能,由此开始了人们使用化学农药的新时代。
但波尔多液的用途并不是那么宽广,它只对某些病菌有杀灭作用,对其余病菌则无能为力。对猖狂危害农作物的种类繁多的节肢类害虫,它更是束手无策。有些天然杀虫剂,例如像砒霜那样的砷制剂,虽然能够杀灭害虫,但对人畜都有剧毒,不便使用。而像除虫菊、鱼藤酮那样的有机杀虫剂,均提取自天然植物,杀虫效果和供应量都很有限,很难被推广应用。时代在呼唤广谱高效而又对人畜低毒的新型杀虫剂。这就是缪勒所处的时代。
缪勒出生于农村,深知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他的家乡奥尔坦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