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大勇的探险家(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智大勇的探险家(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81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80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大智大勇的探险家(2)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意大利人,航海家。他相信“地圆说”,认为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一直西行,可以到过东方,并制定了一个航行计划。在遭受了多次挫折后,得到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萨白拉的支持,1492年8月3日率3艘船和87名船员,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小小少年的大大梦想
1451年金秋的一天,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一个毛纺织工匠多米尼各·哥伦布的家里。在离其父亲作坊只有几条街的地方,人们就可看到广阔的热那亚港伸展在地中海的海湾利古里亚海岸边。孩童时代,哥伦布就在城里到处跑,在造船师傅、商人和水手中间挤来挤去。在码头边他看到绘制地图的人叫卖地中海沿岸地图,……这个在热那亚港长大的孩子,深深为迷人的大海所吸引。后来他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曾回忆道:“在幼年时,我就进行海上航行。”他初次出海时究竟几岁,我们无法确定,据推测,可能只有10岁。
老哥伦布对儿子的希望源于文艺复兴给社会带来的一线光明。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使科学和文化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于是,热爱科学、崇尚文化的风尚,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普遍兴盛起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哥伦布决定让儿子去上学。虽然这个纺织工还不能为儿子的成长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他却知道只有上学,才会有希望。
在父亲的要求下,少年哥伦布拿着父亲的血汗钱走进了刚刚开办的学校。这个两眼有神、满脑子充满幻想的孩子,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坐在了崭新课桌前。这个新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很不正规,没有教材,也没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而是根据社会流行的东西,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在哥伦布上学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数学、拉丁文、地理学、天文学,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神学等。
精力旺盛的哥伦布,对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听课没有兴趣。每当上课铃响过,老师在讲台上开始讲解他不喜欢的东西,而哥伦布则两手托腮,眼睛发直,想自己喜欢想的事情。有一次,老师讲地理知识,发现许多学生在交头接耳,只有一个学生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老师很高兴,以为在自己的学生中,总算找到了一个忠实的听众。于是,他就指着这个学生问:“请你回答,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连问三声,这个学生竟然毫无反应。直到老师走下讲台过来、用教鞭点到他的脑门时,这个学生才猛醒,仰着头反问:“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只好把问题重复一遍,被问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方的。”整个教室里一片笑声。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原来这个学生就是哥伦布。
下课以后,同学们嘲笑哥伦布:“原来地球是方的。”“是方的还叫球?”
面对同学们的奚落,哥伦布并没有恼怒,而是反问道:“你说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
“当然是圆的。”一个同学回答。
“你怎么知道是圆的?”哥伦布进一步追问。
那个孩子答不上来。又一个孩子说:“老师这么讲的。你不听老师讲课,还反问别人,笨蛋。”
“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吗?”哥伦布反问。
“老师讲得还能有错?”好几个孩子都这么说。
哥伦布一时没有词了。但他不甘示弱。想了想,他又问:“地球有边吗?”这下把小同学们都给问住了。见没有人能回答,哥伦布得意起来。突然,一个孩子说:“你别得意,我知道地球有边,地球的边就是大海。在东边,是亚得里亚海;南边,是爱奥尼亚海;西边,是第勒尼安海……”
那个孩子丰富的地理知识让哥伦布心中暗暗佩服。然而,他是个不服输的人。沉默了几秒钟后,哥伦布脑瓜一转,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你知道得多,那么,你告诉我,地球有多厚?天空有多高?大海有多宽?”哥伦布的问题,把那个滔滔不绝地讲地理知识的孩子给问住了。哥伦布脸上又泛起了胜利者的喜悦。
“我知道,”一个高个子男孩对哥伦布说:“地球有挖不透那么厚;天空有看不见那么高;大海有行不到那么宽。”
“这是哲学狡辩。”一个孩子不满地说。
“对,是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式的狡辩,是什么内容也没有的哲学狡辩。”一直在一旁听孩子们辩论的老师说。他为学生们对他的地理课感兴趣而高兴。然而,他的加入却把孩子们争辩的氛围破坏了。孩子们的兴致顿时没有了,一个个悄悄地溜了。
课堂上的难堪、同学们的奚落与争论,意外地使哥伦布对地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特别喜欢上地理课。凡是老师讲过的地理内容,哥伦布几乎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在短暂的学习生涯中,哥伦布的地理成绩一直很好。至于其他的课程,由于哥伦布对它们缺乏兴趣,就很少及格了。
别看哥伦布上学时的表现平平,他玩起来却有一套。他最喜欢作的游戏是海盗抢劫。他从别人那里听来了许多海盗故事。每当孩子们聚到一起的时候,他就组织大家玩海盗游戏。在这群小海盗中,他是头领。海盗离不开船只,船只需要在海里航行。那时,哥伦布就是船长,手下有大副、水手长、水手等。上岸之后,他们开始抢劫。此时,哥伦布就变成了司令。每次作游戏,哥伦布都要为他的船只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划一条海上航行路线,确定一个抢劫地点。当然,这些名字和路线都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比如,他会给船只命名为“圣母玛丽亚”号、“国王”号、“王后”号,有时干脆就叫“海盗”1号、“海盗”2号等。哥伦布常常把听来的故事与课堂上学来的点滴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用到他的海盗游戏中去。
哥伦布在学校读了几年书。老师和学习好的学生都瞧不起哥伦布,可是,那些喜欢玩的孩子们,却离不开哥伦布。每当下课或者放学之后,在哥伦布周围总有一帮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聚在一起,不是听哥伦布东拉西扯,就是搞一些惹人讨厌的恶作剧。他们搞恶作剧,有时是捉弄学生,有时还敢捉弄老师。
少年时期的哥伦布,样子长得不漂亮,两只眼睛没什么精神,再加上他经常胡思乱想,表面上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样子。所以,老师很不喜欢哥伦布,这种不喜欢,有时还表现为一种鄙视。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不时地对哥伦布进行嘲弄。这使哥伦布很不满意。他想找机会报复老师。学校对哥伦布的行为十分生气。于是,校长派人把哥伦布的父亲找来,向他讲述了哥伦布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并且告诉他,要么哥伦布自动退学,要么等着学校开除。老哥伦布无可奈何,只好把儿子领回家。老纺织工把儿子领回家后,找来一根棍子,狠狠地把他揍了一顿。在儿子身上出完了气,他就再也不管儿子了。
离开学校的哥伦布觉得自己又获得自由了。这时他才11岁,做工没人要,父亲又不能不给饭吃。有饭吃,有衣穿,既不用干活儿,又不用上学,哥伦布觉得这日子过得很自在。别的孩子还在上学,没有人跟哥伦布一起玩耍,他就一个人四处游荡。他把小城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转遍了,都觉得没意思,就到海边和港口上玩耍。在港口上,他观看渔民们出海时的仪式,看他们如何杀羊祭海,看他们对大海虔诚地祭拜。这一切都让哥伦布觉得好玩。
老哥伦布看到精力充沛的儿子一天到晚东奔西跑,知道他不是读书的材料。他心想:与其花钱让他无所事事,还不如让他自己去挣饭吃。
哥伦布所在的热那亚是个港口城市,海上贸易比较发达。哥伦布12岁那年,父亲通过朋友,在近海的一条船上为儿子找了个打杂的差使。本来就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的哥伦布,按照父亲的安排,高高兴兴地上船当了小工,开始了他向往的海上生活。
真正的海上生活,可不像想象中那么浪漫。当时,航海使用的都是木质帆船。船的吨位一般只有几十吨,上百吨的就是大船了。近海使用的大都是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条件下行船,一般人还能忍受,但是,一遇到风浪,就会让人头晕呕吐。哥伦布上船后,第一次出海,就遇上了风浪。几十吨重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就像一只鸡蛋壳,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掀入旋涡。船长指挥着手忙脚乱的船员们,收紧船帆,控制着船舵。全船的人面无表情。他们很明白,遇到这种天气,不葬身海底算是幸运了。第一次上船的哥伦布,还不适应海上的生活。他在船的颠簸中,不停地呕吐。船上的大人们,随时准备迎接死神的到来,谁还顾得上一个呕吐的孩子呢?哥伦布是幸运的。这条船披风浪耍弄了几个小时后,竟然没有翻。它奇迹般地被吹到了岸边。虽然船只搁浅,但是,船员们的性命都保住了。
第一次出海历险归来后,老船员问哥伦布:“航海的滋味怎么样?”
“好玩,比游戏好玩多啦。”哥伦布回答。
“这小子真会说大话,说不定下次请他去他都不去啦。”一个年轻船员说。
“谁不去谁是犹大(圣经故事中的叛变者)。”哥伦布毫不示弱地回答。
“这家伙嘴还挺硬。”一个船员说。
3天之后,哥伦布果然又出现在了准备出海的那条船上。
海上生活也有平静的时候。每当行顺风船肘,除了掌舵和观察的人之外,其余的人就闲了下来。海员们开始天南地北地讲述自己知道的奇闻。哥伦布最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他不仅从故事里获得乐趣,而且,从故事中寻找未来的希望。海员们讲海神,讲《圣经》中的故事,讲北欧海盗,讲欧洲的骑士,讲西班牙的斗牛,讲古罗马竞技场等等。这些精彩的故事把哥伦布深深地吸引住了。为了听这些故事,他一刻也不愿意离开。离开了海员,谁还有闲心给他讲这些动听的故事呢?
少年哥伦布在艰难危险的海上生活中一天天成长。有一天,一个海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叫中国的地方,那里非常富饶,地里能长出植物香料,地上的石头下面埋藏着黄金。
统治这个国家的是皇帝。皇帝睡的床铺、坐的椅子,都是黄金制成的。整个皇宫就是一座金店。地上铺的是金砖,屋顶上盖的是金瓦,甚至连装水的大缸,都是黄金做成的。
没想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哥伦布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从小就在贫困中挣扎的少年来说,他作梦都想着得到黄金。等海员刚讲完故事哥伦布又缠着他问个不停。
“中国在什么地方?离意大利有多远?怎么才能到达那里?中国的黄金真的那么多吗?有那么多的黄金,我们为什么不去抢?”
“你烦不烦人?讲故事就是讲故事,听一听就完了。为什么?为什么?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讲故事的海员对哥伦布训斥道。
“对不起啦,叔叔,请你多告诉我一点你讲的那个故事。”哥伦布央求道。
“我也是听人家讲的。”海员见哥伦布一副可怜的样子,就不再训斥他了。
“叔叔,你听谁讲的?告诉我行不行?”哥伦布紧迫不舍。
“讲故事还讲出了麻烦,非要问个究竟。看来我要吃官司喽。”海员自言自语道。
“求求你嘛,我只想对这个故事知道得更多一点。”
“是我听我的邻居讲的,你要调查你就去调查吧。”海员没好气地说。
哥伦布下船后,真的找到了海员的邻居,向他讨教关于中国的故事。邻居告诉哥伦布,关于中国的故事,出自一个叫马可·波罗的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游记。你要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就去阅读《马可·波罗游记》。
听到这些后,本来不喜欢读书的哥伦布,真的到处寻找起《马可·波罗游记》来。花了几个月的功夫,少年哥伦布终于得到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这是一本用拉丁文写的书。然而,哥伦布只有认识几个拉丁文字母的程度。
为了读懂《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一面在船上干活谋生,一面学习拉丁文。用了两年时间,他竟然能够读懂拉丁文著作了。他开始仔细阅读《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太精彩了。他在书中看到,遥远的中国太富有了,那广阔的田野中,长满了香料和庄稼;无边的草原上有成群的牛马;茂密的丛林中栖息着会唱歌的鸟……这些就好像是童话中的世界。书中还描述了日本和印度。哥伦布一遍又一遍地仔细读着《马可·波罗游记》,在他认为重要的地方,都作了批注。
哥伦布读《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为了消遣,更不是为了到中国去旅游。他看中的是书中关于黄金的描述。尤其是中国皇宫和日本王宫中的黄金,更是让哥伦布向往。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日本。他凭借在中国听到的关于日本的传闻,对日本作了一些描述。马可·波罗写道,在中国东面的大海里,有一个叫日本的国家,那里盛产黄金,但是,国王不让黄金外流,因此,黄金在那里成了专供国王享受的东西。日本国王使用的一切都是黄金制作的。王宫中的道是用4厘米厚的金砖铺成的,窗户框是用金条制成的。王宫里的人死了,要穿上金子做成的衣服和鞋子才能下葬……正作着黄金梦的哥伦布,被精彩的描述惊呆了。
“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多黄金为什么不去抢?”哥伦布反问自己。他决心到东方去,到中国去。干什么?去探险,去掠夺那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金。
到中国去,到印度去,到日本去,这是哥伦布的梦想。但是,中国在哪里?哥伦布一无所知。这个充满野心的穷孩子,还没见过什么世面。在陆地上,他到过的地方,没有超出自己从小生活的小城热那亚;在海上,没有超越过属于意大利的利古里亚海。
自从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哥伦布像着了魔一样,一有空闲,就向人打听关于中国的事情。他向老海员打听,向船长打听,向他遇到的所有的人打听。然而,任何人对于中国的认识都没有超出《马可·波罗游记》。而这本书早已印在哥伦布的脑海中了。哥伦布向人请教,怎样才能到达中国?有人告诉他,中国在东方;有人告诉他,中国在海上……已经习惯于海上生活的哥伦布,一听说中国在海上,就觉得有了希望。既然中国在海上,那么,坐船就可以到达中国了。这是哥伦布的结论。有了这个结论,他就觉得有了到达中国的希望。从此,学习航海知识、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搜集天文、星位、地理、海图等方面的资料,就成为哥伦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伦布已经不满足于听别人讲述的事情了。他发现人们口头传说的东西并不可靠。比较可靠的知识主要集中在书本中。哥伦布认识到自己缺少文化知识后,就立即着手学习。
为了掌握地理知识,哥伦布开始从头学习几何;为了计算航海里程,他不得不学习数学,这可是让他头痛的学问;为了阅读更多的书籍,哥伦布开始学习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希腊语等。此时的哥伦布,不再是缠着别人听故事的孩子。在艰苦的海上生活中,轮到他干活时,他还是那样认真地工作;轮到他休息时,他就爬在船舱里学习。那些船员们还是靠讲故事、掷骰子、猜谜语消磨时光。这些活动已经无法吸引哥伦布了。年老的海员对少年哥伦布的学习精神给予了鼓励,而年轻的船员们则是冷嘲热讽。不管是鼓励还是讽刺,少年哥伦布都不在乎。他有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到东方去探险,到满地是黄金的地方,去实现发财的梦想。
身为穷苦劳动者的老哥伦布,虽然不知道儿子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途,但是,作为父亲,他知道读书并不是件坏事,因此,并不干预儿子的读书行为。这给哥伦布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空间。每当出海归来,哥伦布就可以坦然地呆在家中学习地理、天文知识了。
尽管当时意大利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文艺复兴时期,可是,科学文化知识还相当贫乏,要想找到一本系统的教科书,简直比寻找黄金还难。因为,当时还没有人为青少年编写适合阅读和学习的书籍。哥伦布为了得到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搜寻有关的书籍。他到古代学者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中去寻找关于地球的知识,到《圣经》中去寻找关于东方的知识,到宗教迷信的著作中去寻找有关的天文知识。为了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哥伦布一度成了读书狂。只要见到书,他就要拿来翻一翻。见到地理、天文方面的知识,他立即想法记下来。在疯狂的知识追求中,少年哥伦布成为当地博学的人物。
哥伦布是一个执著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明确,钻研学问非常认真。对于弄不懂的问题,他还设法找学者去请教。他从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得知,地球确实是个球形。就到其他著作中去寻求证明。当他听说有个叫托斯康内力的意大利地理学家知识很渊博时,就冒昧写信询问,有没有从海上直接到达中国和印度的道路。那位学者回信告诉他,从海上到中国和印度,不仅有葡萄牙人发现的绕非洲大陆航行的线路,还有通过大西洋直接航行的线路,而且,后者距离更短。接到这封信后,哥伦布欣喜若狂,就好像已经得到了黄金一样。
哥伦布对于获得的每—点知识,只要有可能,就设法推导和验证。他从宗教著作《旧约》中读到这样的句子:“……把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部分,使其余的六个部分干涸。”他从这里判断出,地球的1/7是水,水占据的部分就是海洋,其余部分是陆地。后来,他又从一些著作中知道,地球可分为360度,海洋所占据的位置还不足60度。这样,如果跨过海洋就能到达中国和印度的话,那么,距离一定不远。这些计算极大地鼓舞了哥伦布。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哥伦布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地理和天文知识,他把当时能够收集到的有关的地理、天文知识,都记录了下来,还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推算。
当哥伦布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地理和天文知识时,为了出海探险,他又开始收集航海资料,积累航海知识。在哥伦布少年时期,欧洲的航海业已经开始使用罗盘。哥伦布学习用罗盘在海上确定方向,学习观测气象变化,学习利用海风判断方向,还利用自己有限的航海知识,学习识别海图。
哥伦布是伴着海浪成长的,他对航海知识的兴趣超过了地理和天文知识。然而,航海知识不像天文和地理知识那样被写进了书本,而是存在于老海员和船长的头脑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航海知识和经验,哥伦布去向有经验的航海者请教。由于他嘴甜,就连一些傲慢的船长,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航海知识告诉他。
少年哥伦布在刻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航海知识,也坚定了他远航探险的决心。当他觉得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时,就开始设计自己的出海计划了。他设想,既然地球是圆形的,那么,从意大利西海岸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他梦想中的印度和中国。
从海盗到上将
对于哥伦布来说,实现出海探险计划,远比学习地理、天文知识以及制定计划难,因为,他是个穷孩子,既无船只,也无钱财,靠什么出海探险呢?脑子里充满幻想和创造意识的哥伦布想出了一个计划;把探险得来的财富的大部分给提供资助者,以此来换取有钱人对他的航海计划的支持。有了这个主意后,哥伦布就开始向意大利那些有名的大财主游说。他运用优秀的口才,先向有钱人宣传中国、日本等地遍地是黄金和香料,只要船到了那里,就可以随便拿。从海上到达这些国家的距离并不远,只要有几条船和几个月的费用,就可能到达那堆满黄金的地方。哥伦布像讲神话故事一样,从热那亚到罗马,再到佛罗伦萨,逐个向那些有钱人讲述。他讲得津津乐道,听的人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一说到出钱时,就都摇头摆手了。原因是哥伦布太能吹了,他把自己的计划说得完美无缺,把中国和日本的黄金说成随便让人拿,这使很多人不信任他。哥伦布几乎走遍了意大利,也没获得一文钱。这使充满幻想和野心的哥伦布大失所望。
正当哥伦布为找不到钱财而无法出海探险时,有人告诉哥伦布,葡萄牙王子亨利组织的船队,早已远航过多次,并且还带回来一些黑皮肤的俘虏。听到这个消息后,哥伦布就愤怒起来。他咒骂那些有钱人,称他们毫无见识,是一群只配赚小钱的低能儿。愤怒之后,哥伦布又回到了自己的计划中来。靠什么搞到出海的钱呢?愁苦中,他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北欧海盗的故事。他灵机一动,暂时去当几天海盗,不就能够弄到船只和出海的钱了吗?当哥伦布说要组织一只海盗船时,年轻的伙伴以为他是在开玩笑,而年长的人则斥责他不学好。当他所在船只的船长听说哥伦布要组织海盗队伍时,就毫不客气地把他开除了。父亲听说儿子因为想当海盗而被解雇时,生气地将哥伦布赶出了家门。
这下哥伦布可惨啦,既没有了职业,又无家可归。但是,如果不能出海探险,他觉得整个一生都没有意思。被逐出家门后,他每天带着梦想在海边闲逛,希望能够出现奇迹。有一天,他听说法国沿海出现了海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哥伦布立即越过边境,到法国去寻找海盗了。
哥伦布一心想当海盗。他来到法国不久,就真的遇上了海盗。一次,他在海边闲逛时,正巧碰到一群海盗在分抢劫来的东西。哥伦布被海盗蒙住眼睛揍了一顿。海盗头子说:“他看见了我们的事,他会去告发,把他扔到海里去。”这时,哥仑布大喊:“我是来当海盗的。我知道哪里有黄金。我会对你们有帮助的。”一听说有黄金,海盗头子就说:“暂时留下他,如果找不到黄金,再杀他也不迟。”哥伦布这才明白为什么人们那么恨海盗,原来这些家伙真不是好人。哥伦布有些后悔,可是想不当海盗也不行了,因为,海盗头子已经派人把哥伦布看管起来。
哥伦布向海盗头目讲述了他从《马可·波罗游记》中读来的关于东方黄金的故事。海盗头子听得心花怒放。他说:“既然有那么多黄金,你就带路,咱们明天就去抢。”哥伦布告诉他,到中国和日本,要航行很长时间。他把自己画的海上线路图拿给海盗头目看。那家伙只瞥了一眼,就问:“要走多少天?”“3个月左右。”哥伦布回答。“3个月?走3个月的路去抢东西?你在骗我吧?在海上航行3个月,我们不就跑出了地球?”海盗头子根本不相信哥伦布说的话。
海盗头目不再相信哥伦布的黄金故事,但是,看他聪明机警,又熟海上生活,便没有杀他,而把他留在了身边侍候自己。哥伦布虽然保住了性命,可是,并没有达到目的。他原想通过参与海盗活动,积累出海探险的钱财或者借助海盗的支持出海探险。现在这一切全落空了。然而,哥伦布是从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他不会被一个海盗头目吓住。跟随海盗头目几天后,他就燃起了新的希望。他发现了海盗头目的许多弱点:酗酒、打骂部下、海上作战毫无章法……他觉得自己比这个头目聪明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会代替这个头目。如果能够统治一支海盗队伍,就有条件实现自己探险的梦想了。想到这些,哥伦布就安心当起海盗来。
既有天文、地理知识,又有航海经验的哥伦布,显然比别的海盗素质高得多,再加上他聪明机灵,很快就博得了海盗头目的信任。在其他的海盗中,也有不少人对哥伦布怀有好感。这使哥伦布暗自欢喜。他想,看来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远了,等海盗头目战死或掉到海里淹死,这头目的位置就是我哥伦布的了。
哥伦布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摧毁了。这支海盗队伍在一次攻击意大利船只的战斗中,遭到强烈的抵抗。海盗船只被击中起火。海盗头目和许多人被烧死了。哥伦布及时跳海逃生了。哥伦布凭借良好的水性和丰富的海上求生知识,顺利脱险。他游到了属于法国的科西嘉岛。这里距意大利本土仅隔一条海峡。但是,当了海盗的哥伦布不敢再回到自己的祖国。
哥伦布在科西嘉岛流浪了一段日子。生活的磨难、死里逃生的经历和无家可归的痛苦,都没有使哥伦布懊丧,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件事,这就是探险。已经长大的哥伦布,在饥寒交迫中,并没有丧失意志和追求。他还在寻找实现目标的道路。在流浪中,他听法国人说,葡萄牙人已经沿着大陆向南探索了许多年,并且从南部大陆获得了大量财富。听到这些,哥伦布意识到,葡萄牙可能会有上层人物对自己的探险计划感兴趣。于是,他决心到葡萄牙去闯一闯。
已经沦落为流浪汉的哥伦布,先乘船从科西嘉岛来到法国大陆,然后沿法国和西班牙近海航行,行程数百海里,穿过地中海,来到大西洋岸边的葡萄牙国。
葡萄牙国自15世纪初就开始了向海外的探险与扩张。早在哥伦布出生之前,葡萄牙王子亨利,就开始组织船队,沿大西洋海岸向南探险。他们发现了非洲西海岸,并从这里向南探索,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到达加纳利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