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89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05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1693年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生活相当贫困。在他三岁时他的母亲就生病去世了。后来父亲又续娶了郝氏。继母是个善良的人,对他很好。可是,在他14岁的时候,继母又病逝了,板桥又一次失去了母爱。万幸的是,他的养母一直陪伴着他,给他以母爱。
郑板桥天资聪明,3岁识字,5岁读书背诗,6岁读四书五经,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对联。幼年的郑板桥除了跟父亲学习外,还常聆听外祖父的教导。郑板桥的外祖父有着奇才博学,却过着隐居不仕、放荡不羁的生活,对郑板桥的性格、气质影响很大,郑板桥曾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大约在20岁左右,郑板桥考取秀才。23岁,郑板桥与徐氏结婚,育有两男一女,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真州(今江苏仪征)的江村设私塾教书。但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贫苦,他的生意并不好。郑板桥30岁时,他父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几乎无以为继。郑板桥被迫到扬州卖画为生,他自我解嘲是“实救困贫,托名风雅”。但是,由于他的画立意高雅,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先是一个爱子早逝,39岁时,妻子徐氏也不幸去世,郑板桥更加潦倒。幸亏遇到一位朋友慷慨解囊,资助了他一千两银子,才算暂时摆脱了贫困。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40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1736年,乾隆元年,44岁的郑板桥终于考取进士,取得了当官的资格。他后来刻了一方印章,曾对自己的科举生涯作了风趣的总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49岁时,他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郑板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说是为放出前任县官的恶习和俗气。因为在郑板桥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他需要自由自在与入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不久,郑板桥便微服出访,接触社会,了解民情。由于郑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都把他当作是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来敬重他。乾隆十一年(1746年),54岁的郑板桥被调到潍县当县令。像在范县那样,他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关心着民间疾苦,救济灾民。
由于郑板桥秉性耿直,在处理诉讼案中,也不袒护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为救灾民而开仓放粮,没把上司放在眼中,又命令城内大户设立粥厂,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所以在乾隆十八年(1752年)春,郑板桥竟被诬告有趁赈灾贪污之嫌,而被撤职。
郑板桥早就不想当这个县官了,12年的官场生活,两袖清风的郑板桥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的宏图无法实现、才智无处施展,对现实极端不满,早就有告老还乡的想法,最后落得个如此结局,虽然冤枉,倒也满足了他的心愿。自此后他告别官场,先回老家兴化呆了些日子,然后来到阔别多年的扬州,以卖画为生,直到终老。
张维屏间《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乏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生中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在为官期间,郑板桥无论是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郑板桥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位重要的画家,他的画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主要描绘对象,而尤工于兰竹,将墨竹推向极致。梅、兰、竹、菊历来被称为“四君子”,再加上坚硬、经久的石头,在文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坚贞、高尚的美德和傲岸、洒脱的为人,所以常被用做入画的题材。
郑板桥的竹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竹子千姿百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是其人倔强的人格的写照。他善于通过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为我们展现出竹枝的坚韧和勃勃生机。他的画没有用彩晕色染的归画法,而是纸本水墨,在酣畅淋漓的墨色中传达出竹子的青翠或饱经风霜,韵味隽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他的画,将自己具有狂怪风格的诗掺以书法用笔的画、掺以绘画用笔的字、放纵跌宕的印章结合起来,并熔为一炉,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绘画艺术,开一代之画风,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郑板桥的诗词带有狂怪的特点,但也正是这种独特又生动的狂怪雄风,使他的诗词在清代的义坛上发山奇异的光芒。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思想深沉,形式上丰富多样,比如《逃荒行》、《还家行》、《诗钞》、《词钞》等。他的散文创作也饶有风味,如广为传颂的《家书》。
他的“六分半书”纵横错落、瘦硬奇峭,具有很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画笔入诗,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当中去。乾隆时有名的词曲家蒋土铨评曰:“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说明他的书、画相互借鉴。二是他的行款布局如“乱石铺街”。陈书良在《郑板桥评传》中说得很好:板桥的字常常不是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细玩之下,却又发现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1766年1月22日,73岁的郑板桥病逝,葬于故乡兴化城东。
郑板桥在书法、绘画、诗文、印石等方面均有建树。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为人、做官与他笔下的兰、竹、石一样,高洁傲世,从不妥协,一句“难得糊涂”,更是被无数人引为至理名言。
加埃里·维斯特里
一天,在一条繁华热闹的街上,高贵的先生与优雅的妇人们正怡然自得地在街上慢慢散步。这时,从街的另一端急急忙忙冲过来一位妇人,她身材很胖,但一脸焦急的神情使她脚下沉重的步伐加快。人们都惊奇地望着她,纷纷为她让路。突然一位年轻的先生躲闪不及,只听他“哎哟!”一声大叫,蹲在了地上,原来那位行色匆忙的胖妇人踩了他的脚,妇人再着急,也还是懂礼貌的,她连声不迭地道歉,希望没踩伤他的脚。年轻的先生慢慢站起身,用一种嘲讽的语气说道:“我高贵的夫人,您这轻轻的一脚已经使整个巴黎陷入了两周之久的黑暗之中!”妇人满脸通红,她知道这位先生的鼎鼎大名后,更加不安。还好,年轻人并没有继续纠缠下去。妇人又急匆匆地走了。年轻人也迈着轻快的脚步离去。其实那一脚根本没有伤着他,他只想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脚。
他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其实更让人惊讶的还在后面。
有一次,他的一位学生对他大放赞美、景仰之词。这位先生大为满意,他突然脱下他的皮鞋,把脚伸到学生的面前,说:“既然你这么崇拜我,就让你当第一个幸运者吧!”那个学生一脸犹豫之情。“难道你不愿意吻一吻它吗?”先生一脸不悦,那位学生无力地辩解道:“我是怕弄伤了您的脚。”然后不得不双手捧着这只大脚,假装受宠若惊的样子吻了几下。先生满意而去。学生却大为不满,本来想与他亲近亲近,没想到却吻了一只脚丫子,而且是男人的脚丫子。
是谁这么狂妄自负?竟把他的脚当作了圣物,炫耀于天下?
他就是18世纪的三位巨人之一。那个时代产生了三位巨人。一位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一位是法国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另一位就是这位狂妄自负的意大利舞蹈家加埃里·维斯特里。当然,这顶“时代巨人”的桂冠是他自己给自己加封的,别人并没有把他抬得如此之高。但是,在当时的舞蹈界,他那完美的舞步,几乎无人能够企及,他这双神奇的脚为他带来另一顶桂冠——“舞蹈上帝”。
维斯特里于1728年4月18日在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降生。这是一个音乐舞蹈世家,在其小时候,父母带着姐弟8个四处流浪,漂泊不定,当维斯特里进入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接受正式训练时,他已经是20岁的大小伙子了,按说他已经不可能在舞蹈方面有什么作为了。但是,因为他遇到一位出色的老师杜普雷,再加上他的刻苦、聪慧,这个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他的艺术水平超过了所有的同学。
1751年,维斯特理第一次登台,与姐姐泰蕾兹同台表演了一段双人舞,立刻名声大振。不久,他的老师杜普雷退休。加埃里就替代了老师在剧团里的位置。
维斯特里的舞蹈风格优美、典雅而且精致。他的舞步透露着一种炉火纯青的单纯与高贵。人们称之为得到了诗艺之神阿波罗的灵魂。在舞台上,他确实是一位高贵无比的神的化身。
但是,台下的维斯特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没有修养、鲁莽粗暴、骄傲、嫉妒,除了舞蹈他几乎什么也不懂。他在巴黎歌剧院担任首席芭蕾男主演时,曾几次与领导、长辈们大吵大闹,为谋得一点私利吵得天翻地覆。几次被驱逐出门,关入监狱。但由于他那完美的舞技,领导们很快作出让步,把他请回去。这使得他更为得意洋洋、自命不凡。
当时,剧团里还有一位著名女演员安娜·海涅尔。她以独具风采的单脚旋转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成为与维斯特里一争高低的“舞蹈女神”。这使得维斯特里妒火万丈,他经常暗地里阻挠这位女演员登台演出。有一次,在一个很重要的剧目中,维斯特里又成功地用别人替换了安娜·海涅尔。这位小姐独处台下暗自垂泪。她再也不能忍受这个趾高气扬的自以为高贵、优雅的大男人了。安娜·海涅尔勇敢地向观众述说了自己的委屈与不满。观众了解真相后都愤慨万分,当维斯特里又在台上展示他那高贵、美妙的身姿时,观众们大声地起哄抗议,为那位受委屈的小姐叫不平。
一曲终了,那高贵的阿波罗立刻变成了一位“男性泼妇”,他走下台来当众大声辱骂安娜·海涅尔,由此这位男士的人品尽为人知。
1779年,发生了著名的“歌剧院造反”,在这次造反中,维斯特里却又对高贵、美貌的安娜·海涅尔大献殷勤,而奇怪的是安娜·海涅尔竞好像忘记了他对自己的侮辱,安心成为维斯特里的爱情俘虏。1782年5月12日,两人双双退出舞台,同居一处。
1792年6月16日,两人正式结婚,这时他们的儿子已经一周岁了。若干年后,当他们两人安稳地度着晚年的时候。
这时在舞台上星光四射的新人是维斯特里与另一位妻子的杰作——玛丽·维斯特里。这位年轻的男演员比他父亲的演技更高一筹。他不仅擅长父亲的骄傲——古典舞,而且能跳性格舞,而这是维斯特里所不能的。
玛丽·维斯特里最为拿手的是又高又轻盈的跳跃。这位儿子一直让维斯特里引以为豪。青出于蓝嘛!不但舞技青出于蓝,而且人品也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1800年3月1日,维斯特里家族在巴黎歌剧院写下辉煌的一页。已经72岁的祖父加埃里·维斯特里,40岁的父亲玛丽·维斯特里与14岁的阿尔芒·维斯特里同台共舞。老的雄风依在,小的也渐露锋芒。每个人的表演都独具特色,又融为一体。
1808年9月23日,加埃里·维斯特里在巴黎逝世。
维斯特里一生有许多杰作。例如他最为拿手的《夏空舞》,其他的如《罗朗》、《达耳达诺斯》也非常有名。尽管加埃里·维斯特里的人品为人所不齿,但他那优美的舞姿依然被人们怀念。
邓石如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康、乾二帝都喜欢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一时之间帖学盛行,充斥了整个书坛,于是形成了一字万同、工整呆板的“馆阁体”书风。这时,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只有冲破这种桎梏,才能走出一条书法艺术的新路来。邓石如就是倡导变法求新的一位“主帅”。他化古破俗,对碑学兴起推波助澜,对我国清代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起过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邓石如(17391805年),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出身在山清水秀的乡村,家境十分贫寒,祖父、父亲都是穷苦的文人。这样的家庭状况决定了他既不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专心读书,又不同于普通穷人家的孩子,一点读书的机会都没有。为了生计,他10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去砍柴,13岁时还只能靠卖饼混口饭吃,但是在业余时间里,他总是向祖父和父亲学习篆刻和隶书,并很快就能以此谋生了。贫穷低微的生活环境磨炼了他洁身自好的性格和刻苦自强的意志。
邓石如学习书法专心致志,刻苦异常。他曾经在江宁梅家住过八年。八年时间里,他每天一大早即起身,趁天还没亮,磨墨一大盘,以备一整天之用,不管多晚,他也要将墨写完才去睡觉。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数九寒天的冬季,他从未间断过。他把先秦的《石鼓文》、《泰山刻石》和李阳冰的《三坟记》,日夜临摹,每本都达数百本。还搜集了钟鼎铭文、秦汉瓦当、碑额,并写《说文解字》二十本。从这里可以看出邓石如学书所耗费的精力是多么惊人了。
邓石如曾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了大自然的风光秀色,开阔了视野,同时他的书法也更加纯熟了。一路上他以刻印卖字为生。一次,当他行至安徽歙县时,他的字被当时正在金榜家中当家庭教师的张惠言看到了(张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以为这字是李斯的真迹,兴奋异常,立即告诉了金榜。当时天上正下着雨,二人冒雨找到了正在破庙中躲雨的邓石如,盛情邀请邓石如去金榜家中居住。
金榜非常赏识邓石如,一年以后,当他有机会遇到当时的户部尚书曹植时,便向曹植介绍了邓石如,曹植出了一个题目去考邓石如,要邓石如用四种书体各写一千字,邓石如挥笔写下,即时惊动了在场的官员,曹植看了也非常欣赏,称赞邓石如的“四体书”是国朝第一。曹植邀请邓石如留在京城。没过多久,当朝的相国、大书法家刘墉也看见了邓石如的书法,他很惊讶,不顾自己的身份,特地登门与邓石如相识。这样,邓石如的名字传遍了京城。
邓石如书法的最大特点,是以北魏碑书为根基,然后融合篆、隶。他以隶法写篆书,改变了过去篆书婉转圆媚的姿态,写得笔划舒畅凝炼,结体稳称爽朗。他又以篆法写隶书,体方笔圆,峭拔遒劲,一改过去隶书的沉雄古朴。邓石如的楷书则体现了北碑书法体势开张、笔法劲健的特点。他不仅更新了篆、隶古体,也为囿于贴学中的楷书、行书、草书,开辟了一条新路。
邓石如在书法上求新,但又不像“扬州八怪”那样,在书艺上以“怪”求新,而是学习前人的书法,写出自己的风格,不怕非议,不追随时俗,坚决果断地走自己的路子。
邓石如的书法在京城扬名之后,虽然受到一部分权力阶层中有识之士的赏识,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气,他们认为邓石如的书法太粗野,没有美感。当时京城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叫翁方纲,他是内阁学土,在京城势力很大,他擅长金石考证、小楷,他的书法工整厚实,气势褊隘浅弱,邓石如雄强浑朴的书风与翁方纲格格不入,翁方纲既看不上邓石如的书法,又怕邓石如的声誉对他的名誉和权威构成威胁,因此伙同门人和一些食客围攻邓石如,邓石如身单势孤,无法与他们的势力相抗衡,所以陷入了“逆境”。但他并不因此趋炎附势,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终于赢得了后世的称颂。著名的书法家包世臣赞扬邓石如为清代第一书家。
据《邓石如研究资料》一书统计,邓石如留存下来的各种作品(包括墨迹、碑刻、双钩本)共137件之多,另有篆刻173印,但实际留存下来的还要多一些。
邓石如在书法理论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他提出的书法结体布局的原则,是非常有见地的。
邓石如在篆刻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他的篆刻得益于书法,以《三公山碑》、《禅国山碑》的体势笔意入印,苍劲庄严,流利清新。他的篆刻艺术以“邓派”、“皖派”称名于世。
佛朗西斯果·戈雅
1800年,杰出的西班牙画家佛朗西斯果·戈雅完成了查理四世让他画的《查理四世全家像》。戈雅小心地把这幅画呈献给查理四世,查理四世看后极为满意,于是,他正式授予了戈雅一个“西班牙第一画家”的称号。本来戈雅就是当之无愧的西班牙的伟大画家,现在竟然成了“名副其实”的西班牙第一画家了。戈雅在高兴之余,禁不住暗自窃喜。这个称号可完全出乎意料啊!
在这幅《查理四世全家像》中,戈雅可算是费了不少心机。如今成功了,他怎么能不高兴呢?画面之上,戈雅故意以单调的色彩配以有点呆板的构图。国王一家人分列国王的左右,都自负地、官气十足地排列在艺术家面前。戈雅巧妙地表达出节日的衣服、勋章、珠宝的鲜艳色泽,这些东西都透过整个背景的金黄色的烟雾闪着光,整个眩目的色调特别表现着国王与王后的面貌的猥琐与庸俗。胖胖肥肥的愚蠢的国王,得意洋洋地昂着头,蠢笨地看着前方,活像一只大雄鸡。而旁边的王后扭动着自己的头,以她那庸俗、贪婪与凶狠的眼睛警惕地望着四周。其他的人有的傲慢自负,有的手足无措,有的疑神疑鬼,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一些国王与王后的丑恶的相貌及丑恶的精神。查理四世竟然对这样一幅作品满意,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统治者如何的愚蠢与自我欣赏了。而那个“作恶得福”的戈雅,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更加伟大了,谁还会去稀罕那顶“西班牙第一画家”的荣冠呢?如果戈雅是凭这样的作品得到如此高的称誉,那才成为一个杰出的笑话啦。
但是,这个喜欢“作恶”,喜欢与统治阶级对着干的戈雅大部分时间却是在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中度过的。这样,戈雅对统治阶级的愚蠢与残暴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举起自己犀利的画笔,用自己的一生在与罪恶的势力斗争。
戈雅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萨拉果沙城。童年的戈雅是在当牧童中度过的。大约在1760年,小戈雅14岁的时候,一位牧师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便把他送到当地著名画家荷塞·马蒂尼的画室中学习,这成为小戈雅的启蒙课。但是,年轻的戈雅总是不安分地呆着,他从小喜欢斗牛打架,喜欢处在一种战斗的激情中。1765年,戈雅参加了反宗教的斗争,成为其中很活跃的一分子。斗争失败后,他被宗教组织四处追捕,戈雅不得不逃到了马德里,并隐居下来。在这里,他深入地研究了著名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他的风格渐渐形成。但是,戈雅总是不安分的,他在一次争斗中刺伤了一位国王聘请的画师,戈雅不得已又流浪到意大利。
在罗马,戈雅的艺术水平开始显露出来。他在帕尔马画了一幅油画《汉尼拔登临阿尔卑斯山》,获得了该城美术学院的二等奖。但忘乎所以的戈雅又惹了一身麻烦,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西班牙大使的帮助下,这个惹是生非的小伙子才逃回了家乡。
1775年,戈雅又回到了马德里,开始为宫廷工作,戈雅创作了两小组木板油画,为他赢得了声誉,其中较出色的有《阳伞》、《陶器市场》、《春》、《受伤的石匠》、《葡萄熟了》等,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1780年,戈雅被批准为皇家画院会员,杰出的戈雅不久便成为画院副院长。1789年,戈雅成了宫廷的首席画师。这期间,他对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认识得越来越深刻。虽然他遭受了两耳失聪的打击,但他以更为尖锐的画笔同封建宗教统治阶级展开了斗争。这一期间,他便创作了那幅《查理四世全家像》。此外,他所作的《法国大使费迪南·吉尔马德》也表现了戈雅对于革命人物的同情与敬爱。还有最让人争论不休的《着衣的马哈》与《裸体的马哈》。这是两个姿态与面貌完全相同的少妇。曾经有人说这个少妇就是与戈雅相好的阿尔巴女公爵,从而被人编造了许多恋爱插曲。但是近来有证据表明,这个少妇与阿尔巴女公爵的身材很不相同。戈雅在这两幅画中展示了女性的纯洁、善良与文雅。尤其是《裸体的马哈》更是对禁欲的封建天主教的直接宣战。后来,戈雅曾因这幅裸体女人画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质询。
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历来以严酷闻名于世。有人统计过,到戈雅时代的查理四世统治期间,300多年间,宗教裁判所烧死了34万人之多,许多追求真理者被当作异端而投入到烈火之中。
但是,戈雅并不惧怕他们,这一期间,他又创作了一套为数达80幅的腐蚀铜版画,名为《加普里乔斯》,又称《狂想曲》,严厉地揭露批判了宗教的伪善、残忍,以及僧侣们的贪欲愚蠢,表达了人民在宗教统治与封建专制下的苦难与不幸。例如其中的一幅,一个驴子医生正在为一个垂死的病人摸脉,上面写道“是什么要了他的命。”又如两个人背上各压着一匹驴子,题为“你自己不会?”再如,画面上一个树桩穿着一身僧侣袈裟,伸着双手,头巾下露出一副似脸非脸的黑影,前面跪着一群受惊吓而哭泣的妇女儿童,题为“那是裁判所能办到的。”它揭露了教会僧侣对人民的残暴及自身的空虚无能。又如一幅画面,几个驴子学生在驴子老师面前听讲,书本上全是写的“A”字,题为“学生能否知道得更多一点”。此外,还有一幅,一个人俯桌而睡,背后许多妖魔在飞舞,题为“理性入梦则群魔丛生。”人民在睡梦中也不得安宁与幸福。
这一组高达80幅的作品是对宗教统治的强烈的揭露与控诉。刚陈列出去,立刻遭到宗教裁判所的干预与禁止,戈雅也被宗教裁判所所注意,后来,戈雅伪称是献给查理四世的,才免遭迫害。
1808年,法国拿破仑的大军侵入马德里,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鲜血浸染了马德里大街。戈雅心中充满了愤怒。这一期间,戈雅创作了《普埃尔塔·德里·索里之战斗》(即《1808年5月2日之巷战》)与《法军枪杀起义者》(即《1808年5月3日之屠杀》),此外还有一组80多幅的腐蚀铜版画《战争组画》,表达了对西班牙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赞扬及对侵略者的残暴的揭露。
例如《1808年5月3日之屠杀》更体现了西班牙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及法国侵略者的残暴。侵略者只敢在深夜来杀害起义的爱国者。地上已经倒下了一批被枪杀者,死状惨不忍睹,这一批中有神父、僧人、市民与农民们。他们表现出愤怒、不屈与仇恨及面对死亡的哀痛。一个对着枪口的白衣黄裤的起义者,像受难的基督一样,把双臂张开,似乎要保护与他一起受难的人,又像是高喊着口号或对侵略者的痛恨的咒骂。那种宁死不屈的眼神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高贵品质。在地面的方形灯的照射下,地面上已经被触目惊心的鲜血染红,那种红白的强烈对比,烘托出惨烈的氛围,而处在阴影中的侵略者,只是一排黑乎乎的“杀人机器”的象征。背景是马德里皇宫附近的太子山,表达了戈雅对勾结外敌,引狼入室的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的揭露与批判。
1824年,戈雅为了躲避新国王费迪南七世(查理四世之子)的迫害而侨居法国的波尔多城。晚年的戈雅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他回忆起下层劳动人民的勤劳、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其中他的名作《卖水少女》中那个怀抱瓦罐,衣衫破旧的农民姑娘,以其纯朴健康的生命力与青春的活力,压倒了他曾画过的所有宫廷贵妇。戈雅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1828年,戈雅在波尔多去世,终年82岁。临死前不久,他所作的最后一幅作品《波尔多的卖牛奶女子》,成为他的最后的名作。其中的技法,已经是印象派的笔法了。
戈雅逝去了,他以自己一生的斗争激情与高超的技艺为人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杰作。他忠实于现实,并以其不屈的精神对统治阶级封建宗教势力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而且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及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人们尊之为近代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奠基人。
“近代欧洲的绘画从戈雅开始。”美术史家们如是说。
沃尔夫冈·莫扎特
沃尔夫冈·莫扎特,18世纪奥地利伟大的天才音乐家,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风景优美的小山城。莫扎特的父亲李奥波德是一位音乐家,他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队任乐师。
莫扎特很小就显露出罕见的音乐才华。有一次,父亲教姐姐弹钢琴,年仅3岁的莫扎特在一边细心聆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