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91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601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1616年),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


1547年10月9日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一德埃纳雷斯镇。祖父胡安·德·塞万提斯,是个破落的贵族,当过律师。


父亲罗德里戈·德·塞万提斯,是个潦倒终生的外科医生,长年在瓦利阿多里德、马德里、塞维利亚等地行医。塞万提斯本人由于家贫,只上过中学,以后跟着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569年充当胡里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侍从,前往意大利,游历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兰等地,并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1570年从军,1571年10月7日,参加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多海战,英勇冲上敌舰,身负重伤,左手致残。


1572年4月伤愈,重返军队,10月又参加纳瓦里诺海战和占领突尼斯的战役。


1573年,随军驻防那不勒斯。


1575年6月,携带统帅和总督的保荐信同弟弟罗德里戈一道回国。船至马塞海面,遭到土耳其海盗袭击,被虏至阿尔及尔。由于兄弟二人身带重要信件,海盗们便索取高额赎金。但是,塞万提斯家里经济拮据,无力拿出全部赎金,只好先赎出罗德里戈。


1580年5月,神甫胡安·希尔和安东尼奥·德·拉·贝里亚前往阿尔及尔营救俘虏,塞万提斯才得以回国。


从1582年开始,塞万提斯陆续写了几个剧本。


1584年写出悲剧《努曼西亚》和田园牧歌小说《伽拉苔亚》第一卷。


1585年6月13日,父亲病故。家境更加贫困,塞万提斯于1587年上书国王请求差务,结果被委派到无敌舰队上担任军需。他在负责采购粮油工作中,受乡绅诬陷,1593年被控非法征收谷物而入狱。获释后,曾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未果。


直至1603年,始脱离税吏工作。在这十余年间,他往返跋涉于城乡之间,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1602年,塞万提斯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1603年,他迁至瓦利阿多里德的下等公寓,那里楼下是酒馆,楼上是妓院。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完成了《堂吉诃德》的上卷。


1605年,该书在卡斯蒂利亚出版。一年之内,再版6次。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街谈巷议,到处传诵这本书。然而作者贫穷如故,且屡遭不幸:1605年6月27日,公寓门前有人被刺,塞万提斯涉嫌下狱。


1611年8月,他又为女儿陪嫁事被控告,出庭受审。同年,法院又责令他偿还当税吏时所欠公款。不久,妻子去世。塞万提斯仍然顽强地坚持文学创作。


1613年,他相继完成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和《训诫小说集》,并继续《堂吉诃德》的下卷写作工作。与此同时,有人化名阿隆隆索·弗尔南德斯·阿维利亚纳达,发表了《堂吉诃德》下卷的伪作。塞万提斯赶忙加快写作速度。


1615年,《堂吉诃德》下卷问世。


1616年4月19日,他虽然已经卧病在床,还写完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的献词。4月23日,因水肿病在马德里逝世。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拉·曼却》,上卷叙述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使骑士生活,他拼凑了一副破盔烂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做驽辛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个挤奶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决心终生为她效劳。他第一次单枪匹马外出,受伤而归。第二次找了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一同出游。由于他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做巨人,把旅店当做城堡,把羊群当做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做受迫害的骑士,把赶路的贵妇人当做落难的公主,把皮酒袋当做巨人,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但他仍然执迷不悟,直至几乎丧命,才被人救护回家。下卷叙述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第三次出游。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为了医治堂吉诃德的精神病,故意怂恿他再次外出,然后自己也扮成骑士,准备打败他,迫使他放弃荒唐的念头,回家养病。不料交手后反被堂吉诃德打败。参孙于三个月后重新找到堂吉诃德决斗,终于打败了这位奇情异想的骑士。根据事先商定的条件,堂吉诃德在一年之内不许摸剑,不许外出,只可在家休养。堂吉诃德回到家中便病倒在床,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绮士,否则将得不到遗产。此外,下卷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桑丘设计欺骗主人,说魔术家把美人杜尔西内娅变成了村妇;公爵夫妇如何捉弄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桑丘当了总督,如何治理海岛。堂吉诃德还有些惊险的遭遇,如:看到大板车上“死神召开的会议”;与狮子相逢;蒙古西诺斯地洞的奇遇;干涉驴叫的纠纷;富翁卡玛丘婚礼;“悲戚夫人”的奇祸,等等。下卷与上卷相比,反封建的思想更趋成熟,对人物的刻画更为深刻,对社会弊病的揭露更为彻底。


塞万提斯写作《堂古诃德》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但是,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而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小说中出现将近700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徒、强盗、妓女等等。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画卷,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此外,小说还广泛地触及了当时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问题。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脱离现实,终日耽于幻想,对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够的估计,屡遭失败;另一方面,他的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除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凡是骑士以外的问题,他的议论清醒而深刻,明确而富有哲理。作者塑造了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这一性格上的矛盾,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班牙现实之间的矛盾。堂吉诃德清廉公正的社会理想,不可能通过复活骑士制度予以实现。马克思曾经说他“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因此,塞万提斯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以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来反对没落的封建阶级。他揭露了西班牙的丑恶现实,然而他的理想却是回复到古代纯朴的社会中去。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桑丘·潘沙,虽然处于仆人的地位,却与堂吉诃德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在下卷里,桑丘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当总督时,断事公平合理,为官清廉正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的政绩充分说明了他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体现了对民主精神的追求。在创作方法上,塞万提斯关于运用典型化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主角的性格,反复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物的个性,大胆地把一些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交替使用。既描写平凡的生活琐事,也叙述奇特丰富的想像;既有朴实无华的真实生活,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引人发笑的喜剧成分。尽管小说结构还不够严谨,有些细节前后矛盾,然而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欧洲在此以前的小说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十分欣赏和推崇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高于其他一切小说家”。恩格斯赞扬塞万提斯是一位“具有强烈倾向的诗人”。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塞万提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阐明观点,嘲笑和揶揄论战中的对手。欧洲的著名作家也都对塞万提斯给予高度评价。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795年对席勒说:“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英国作家司各特认为:“《堂吉诃德》的作者所运用的严肃的讽刺手法是一种特殊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够企及”。1821年,英国大诗人拜伦写道:“《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德国大诗人海涅认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法国大作家雨果写道:“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哈姆莱特》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诗和剧,近400年来被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一直传诵不衰,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一直被搬演着。


莎士比亚诞生于英国的英格兰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那儿风景优美,有山陵、河流、森林和平原,被称为“快乐的英格兰”。莎士比亚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每年都可以观看从伦敦来的剧团的巡回演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戏剧艺术的种子。他进过文法学校(中等学校),学习了一些拉丁文和希腊文,接触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他14岁时,因为家庭破产,只得辍学自谋生计。据说他当过屠户的学徒,小学教员,也帮过父亲做生意。他目睹地主、商人强行“圈地”养羊,夺去农民的土地,使之流离失所;目睹手工业工场使个体手工业者和小本商人失业、破产。在那大鱼吃小鱼的环境里,他的家庭破产并非稀奇的事。他的祖辈务农,他父亲务农兼营手套生意,破产使他感到切肤之痛。镇中有个乡绅名叫路西爵士的,有钱有势,除了“圈地”养羊外,还圈了山林作为鹿苑,以供打猎取乐之用。那时英格兰的青年多喜欢荷枪在山林中打猎,生性好动的莎士比亚也不例外。有一次,他猎取了一只小鹿,路西爵士硬说是偷他的,把他鞭打了一顿。他气愤之极,写了一首诗贴在乡绅的门口,独自流浪到伦敦去了。当时英国青年人流浪是非法的,被抓住要受鞭打、割耳、打烙印,他只得在路上找些临时工作,可能参加过巡回演出的剧团,扮演小丑。他在“十四行诗”的第一百一十首的开头说:“唉,我确曾经常东奔西跑,扮作小丑供众人赏玩。”他大约于1585年左右到达伦敦。那时英国首都刚刚在郊外建立了剧场,他进了一间剧场去当勤杂,替观众们看管马匹,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人,后来当上一名雇佣演员。1590年,他开始编剧,升为股东演员,得以与爱好戏剧的大学生们往来,扩大了知识面,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又和宫廷贵族们交游,得以熟悉宫廷和上流社会的生活。他敏感,眼光锐利,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积蓄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20多年中,共写出长诗两篇,“十四行诗”154首,戏剧37部。他的剧作多借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史传和民间故事,而富于现实的生活气息,有血有肉;加上绚烂的文采、清新的风格和进步的思想,博得观众的喝彩。他的收入富裕了,在故乡购置巨宅和地产,并为他的家族弄到一个世袭“纹章”绅士的地位。44岁时他就归居故乡,在那里过了八年和平舒适的生活。在当时,他仅只是一个名伶,被人蔑视,那时还没有写传记的风气,当然就更不会有人为一个“戏子”立传了。直到尼古拉·罗在1909年才发表了莎士比亚的传略,因此我们今天对他的生平只能根据一些传说和一鳞半爪的史料加以推测。他的同行晚辈本·琼生(15721637年)了解他,在1623年,即莎士比亚死后7年编印出莎士比亚戏剧集,在题词中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一切时代”。这篇题词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所留下来的有关莎士比亚评论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献。


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史称“文艺复兴”时期,就是欧洲中古时代的后期。因为欧洲中世纪封建主阶级排斥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另起炉灶;僧侣们垄断了教育权,实行愚民政策,提倡禁欲主义,叫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叫他们一心向往天上,放弃现世的权利,一任封建主和僧侣的剥削榨取。到了中古的后期,生产力逐渐发展了,产生了城市和市民阶层,资产阶级的前身,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工商业。新航路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商品的流通和海外掠夺,助长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因此人们的眼界扩大了,不满于中世纪的神权、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正在这时,保存古籍的中心,拜占庭的名城君士坦丁堡陷落了(1453年),许多学者携带古希腊文物逃往西欧,古典文化的光辉,使西欧人士极为惊讶,纷纷起来学习希腊文,号召复兴古典文化——包括唯物主义哲学、自然科学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反对当时天主教会唯心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当时新思想、新文化的特征是“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重,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反对神权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那时进步的文艺就是贯彻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莎士比亚就是该时期新文艺的最高峰。


莎士比亚的剧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1590~1600年)以历史剧和喜剧为主;中期(1601~1607年)以悲剧为主;晚期(1608~1612年)以传奇剧为主。《哈姆莱特》就是他中期所写的悲剧之一。


《哈姆莱特》大约作于1601年,它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作品。一因它是作者戏剧艺术达到了最成熟期的作品;二因它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表现人文主义者在危机时期的思想状态;三因作者在这个剧本里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现出了比较明确的主观态度。它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哈姆莱特是一个丹麦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受人文主义的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睡觉时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要他为父复仇。王子是人文主义者,认为这个复仇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奸王也怀疑他,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言行,甚至利用王子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王子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叫他们去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坐立不安,便仓皇退席。这样,奸王的做贼心虚完全暴露,他更加害怕隐私被揭发。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她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在谈话中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奸王,便一剑把他刺死。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叫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死他。但王子警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叫英王杀掉那两个同学,他自己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雷欧提斯,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置王子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母后误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而死。王子嘱托好友把他的行事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被葬以军人礼式。


这个情节是借用丹麦8世纪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英国16—17世纪之交的政治形势的。正如作者借主角的口所说的“是这一个时代的缩影”。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说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里说的是丹麦,指的是英国。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典型的国家,全国到处是乞丐、流浪人,朝廷还颁发血腥法令,禁止乞讨、流浪,使他们走投无路,除受饥挨冻之外,还要遭到鞭打、割耳、打烙印、绞死,简直是人间地狱!


《哈姆莱特》这出悲剧用丰富、生动的情节,隐蔽地表露一个重要的思想:文艺复兴的后期,中央政权稳定了,转而形成君主专制的政体。国王摔开资产阶级,独裁独断,独吞利益;在政治上违背了进步的措施,让旧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尔虞我诈,搞得国内乌烟瘴气,在这种颠倒混乱的时代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一般劳动人民更不堪封建和原始积累的剥削、压榨,于流离失所中,有一种“穷则思变”的倾向,但又感到忧虑彷徨。在这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就是16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莱特觉得“黑云压城城欲摧”,虽有志奋起除灭奸王,重整乾坤;又觉得重任难当,踌躇莫决,在苦思熟虑中,心情沉痛而陷入忧郁。由此看来,这出悲剧的冲突正合于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中所指出的:“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主角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一向认为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经极大的变故之后,便使他对人世不发生兴趣。他生在一个开明君主的宫廷,从小学到大学都受人文主义的教育,抱有远大理想,成了国内有新思想的模范青年,进步人士所瞩望的新时代的代表。但经过这一巨大的打击,一时找不到重整乾坤的办法,暂且佯狂,以免打草惊蛇。他的爱情对象奥菲利娅在他佯狂之后便叹息道:“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是忧郁、优柔寡断,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本来无忧无虑,明朗、爽快、进取、生气蓬勃,犹如夏日清晨的空气。到了父死母嫁,坏人当权,全国成了牢狱之后,他痛恨嗜血的、荒淫的恶贼,狠心的、奸诈的、悖逆的恶贼。他一心想除灭奸王和整个恶势力,重整乾坤而又一时不得重整的方案和条件,沉入苦思焦虑,才变成忧郁。第一、二幕描写他由苦思到忧郁的经过;从第三幕起,写他逐步克服忧郁的心情,他觉悟到“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三幕一场)。审慎的思维是应该的,但不可以畏首畏尾,失去行动。他决心起来行动,排演戏中戏,证实奸王的罪行,他的性格也便由优柔寡断、转变为果断,由忧郁转变为明快。刺杀御前大臣于幕后,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决斗,刺死奸王等一系列的行动,再也不见忧郁了。临死时重托密友宣传他的故事和心愿,遗嘱让福丁布拉斯继立为王,也是因为他有雷厉风行的性格。

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1674年),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出身清教徒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爱好文学、音乐。1620年入剑桥大学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并开始写诗。后前往意大利旅行,与当地的人文主义者交游甚广,并拜访了被天主教囚禁的伽利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积极投身革命。后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并取得了卓著成就。代表作品为长诗《失乐园》(1667年)、《复乐园》(1671年)以及诗体悲剧《力士参孙》(1671年)。


《失乐园》是一部长篇史诗,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共12卷,共一万多行,用无韵体写成。《失乐园》生动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的生活、情绪和斗争精神。也体现了诗人愤世嫉俗、向往自由的反抗精神。通过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指出人类不幸的根源在于缺乏理性、放纵情欲、易受外界的影响。同时作者也借古讽今,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失败,是由于革命者道德堕落,骄奢淫逸。


天使卢西佛无法忍受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率众天使反叛,失败后被堕入地狱。卢西佛被更名为撒旦,失败的天使们也被称作魔鬼。撒旦拒不认输,集合众多堕落天使召开魔头会议,发誓报仇。


大家因报仇方式发生争执,群魔副首领皮尔塞尔说,曾有预言,上帝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其中将有一种叫人的生物,他建议由此寻找可乘之机报仇雪恨。撒旦挺身而出,担负起这艰难危险的任务。


魔王的女儿“罪恶”和儿子“死亡”为他打开地狱的大门,撒旦飞进了没有时空之分的一片混沌之中,发现了刚刚创造出来的新世界。撒旦来到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惊叹于人类完美的形体和幸福的情景,他偷听亚当和夏娃的谈话,决心引诱他们堕落以实现向上帝的报复。上帝命亚当和夏娃不准偷食乐园中智慧之树的果子,而撒旦化成一只蟾蜍在睡着的夏娃耳旁操纵她的梦境,告诉她智慧之果的好处。早晨醒来,夏娃告诉亚当她在梦中非常想吃智慧树的果子,因此十分苦恼,亚当安慰了她。


上帝看到人类灾难已近,就派拉非尔去训诲二人不得违反天条。拉非尔走后,撒旦化作一条蛇,向夏娃恭维并告诉她它之所以会说话是由于吃了一棵树上的果子。夏娃让它带她去看,发现就是那棵智慧树之果,夏娃摘下果子吃了,觉得味道鲜美,于是带了一个去给亚当。亚当见了,大惊失色,但想到夏娃如此爱他,两人应共命运,所以也吃了。果然他们立刻变得聪明起来,也知道了羞耻,于是找东西遮住身体。


上帝闻之大怒,判夏娃受分娩之苦且永远服从于亚当,且亚当必须终身劳作,汗流浃背,他们源于尘土,最终归于尘土。撒旦获得了成功。他回到地狱,派他的儿女“死亡”和“罪恶”为使节长驻人世。为了惩罚人类,上帝还造四季以代春天,造了狂风暴雨、冰雹严寒、洪水地震,还让世间万物互相侵吞。上帝派迈克尔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


亚当和夏娃为自己的不幸而哭泣,迈克尔向他们展示未来的情景:一代代的生死过后将会洪水泛滥,生物全亡,只有诺亚方舟保留了人类的生命,以后罪恶又返回人世,直到上帝之子基督出世、受刑、复活,作为人类的赎罪者而升天。


亚当、夏娃平静下来,他们看到未来虽充满罪恶和流血,但人类终得解救。他们回顾已失去的乐园,擦干眼泪,携手走向那贫瘠的平原。


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权力争夺,而弥尔顿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弥尔顿是个坚定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派,并参加了克伦威尔的政府,担任秘书。1660年,共和国政府陷于瘫痪,国王复辟成功,就是在这个艰难黑暗的岁月中,弥尔顿写成《失乐园》。


整个诗篇规模宏伟,气势雄大,环境气氛广阔无垠,描绘了地狱、混沌、人间等壮阔的背景,大量引用典故,想象极为丰富;在结构上有意模仿古希腊罗马史诗,再加上铿锵的语音语调,使人眼花缭乱的比喻手法,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尤其是上帝与撒旦交战的描绘,再现了17世纪英国内战的情景,写得气势磅礴。


《失乐园》凝结了诗人饱满的革命激情和独特的艺术才华,无愧于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著。它不仅为英国诗坛争得了极高的声誉,而且在整个欧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既是当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回声,又是百年之后法国大革命惊雷的前奏,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雪莱把他与荷马和但丁同称为伟大的史诗诗人。

让·拉封丹


让·拉封丹(16211695年),法国寓言诗人,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