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92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610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亚历山大·大仲马


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年),法国作家,小时候跟随寡母在乡村度过,2l岁到巴黎。1829年,所作剧本《亨利三世和他的朝臣》得到公众认可。此后,其本色和文学才华逐渐得到显示,成为“巴黎之狮”,被认为是法国文学界的半人半神,作品影响遍及文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本人也被称为“和蔼可亲的大力士”。一生写了200多部小说和一些剧本,比较著名的有《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二十年后》、《布拉日罗纳子爵》、《王后的项链》等。尤以前两部小说最为著名。


《基度山伯爵》讲的是1812年初,“埃及号”的代理船长爱德蒙·邓蒂斯受病死途中的老船长之托去见囚禁在一座岛上的拿破仑,拿破仑托他带一封信给其在巴黎的亲信。在和女友的婚礼上,邓蒂斯被逮捕了。原来货轮上的邓格拉斯为了取代邓蒂斯船长的位置和邓蒂斯的情敌弗南勾结,弗南把邓格拉斯写的告密条交给了当局。代理检察官维尔福发现密信的收信人是自己的父亲,为着自己的前途着想,把邓蒂斯送进了孤岛的死牢中。邓蒂斯在监狱里度过了14年的光阴,他跟着一位神甫学会了好几种语言,并从神甫那里获知了一个秘密:一座叫做基度山的小岛上埋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邓蒂斯设法逃出监狱后,找到宝藏成为亿万富翁。后来,邓蒂斯设法打探出自已被陷害的真相。他首先报答了有恩于他的船主,而此时的未婚妻已成了弗南太太,老父也郁郁病死。怒火中烧的邓蒂斯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决定赴巴黎复仇。


此时的维尔福已是巴黎法院检察官,邓格拉斯成了银行家,弗南成了伯爵。邓蒂斯化名基度山伯爵,借他人之手揭露了弗南20年代在希腊出卖和杀害阿里总督的丑闻,弗南找基度山伯爵决斗却遭到一番嘲讽。得知基度山伯爵的真实身份,加之妻儿离家出走,在害怕和绝望之余,弗南自杀了。于是,基度山伯爵又接着在投机事业中连续打击他的第二个仇人邓格拉斯,使他趋于破产。接下来,基度山伯爵又采用一系列手段,使邓格拉斯一家容颜扫地,完全破产。最后,基度山伯爵用更加残忍的手段对大仇人维尔福进行报复。他设计揭穿了维尔福和邓格拉斯夫人曾经偷情的丑闻,然后又设计使维尔福的后妻犯下几条命案而自杀。当维尔福在审理安德列亚的案件时,却发现儿子竟是罪犯。在过度的刺激和打击之下,维尔福发疯了。于是,大仇已报的基度山伯爵安排好后事,永远离开了巴黎。


《基度山伯爵》写的是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以波旁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为背景,在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方面不是太高。小说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仅仅局限于个人恩怨的纯粹的报恩和复仇者,他除了复仇还是复仇,对社会完全“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而对社会历史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喜恶显得漠不关心,在完成自己的复仇“事业”之后就匆匆消失了。因而,作者所宣扬和崇尚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并不值得称颂。


这部作品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情节非常曲折有趣,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独具匠心,把整个复仇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高潮迭现,70多个人物的纷繁活动被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又环环相扣,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在整个大迷宫里推向前进,而且场景富于变化,绝少雷同。总之,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精巧周密的构思、富有个性的对话语言、奇异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使得它拥有广大的读者,也为作者赢得丁更高的声誉,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名著。

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鲁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地主家庭,家乡的传统文化给他以滋润,他十分景仰故乡的历代先贤,并努力搜求有关祖先的资料。


鲁迅13岁那年,家里遭遇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周介孚因为涉嫌科场舞弊被判重刑。这件事不仅使周家的声誉扫地,而且花钱疏通官府使周家经济上陷入了困境。


这场变故使周家的境遇日益糟糕,年幼的鲁迅也因此领略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就在祖父下狱的同时,鲁迅的父亲又染病在床。少年鲁迅承担了家庭的重任,常常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些经历在鲁迅的心灵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1898年,鲁迅来到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学习。在这里,他看到了《天演论》这样的进步书籍,并于1902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


到日本以后,鲁迅抱定学习医术、治病救人的信念到仙台医专学医。学习期间,尽管功课繁忙,鲁迅还是读了大量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鲁迅认识到单单医治人的肉体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面貌,只有通过改造人的精神才能起根本作用。在此情况下,鲁迅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1909年,鲁迅回到绍兴,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担任教师。辛亥革命的风暴波及到浙江,绍兴光复了,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但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守旧派纷纷掌权,鲁迅对此产生了困惑。1912年,鲁迅来到北京,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向“吃人”的社会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


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他的小说集《呐喊》充分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其中收有他的名作《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


后来,鲁迅又出版了小说集《彷徨》,里面收录了《祝福》、《伤逝》等名篇。


1925年,北京兴起了轰动一时的女师大风潮,鲁迅旗帜鲜明地支持被压迫学生反抗校长杨荫榆倒行逆施的正义斗争。鲁迅和学生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大大温暖了学生们年轻的心。


在这场斗争中,鲁迅被免去教育部佥事一职,他难以抚平心中激荡的感情,奋笔写成了《野草》一书。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出了战斗檄文《纪念刘和珍君》。反动当局准备通缉鲁迅,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南方。


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也发生了反革命大屠杀。鲁迅和夫人许广平离开白色恐怖笼罩的广州,来到上海,开始了“十年携手共艰危”的战斗生活。


鲁迅积极组织参与了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成立的左联,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站在左翼文艺战线的最前线,以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与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文艺派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鲁迅把杂文当作投枪、匕首,准确地刺中敌人的要害,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期间,鲁迅写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故事新编》。


1936年,鲁迅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代表把一面写有“民族魂”的白底黑字旗轻轻地覆于棺上。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1847年以柯勒·贝尔为笔名发表《简·爱》而享誉文坛。她出身于英国北部一个贫苦的牧师家庭。为了谋生,当过家庭教师。后来,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她和妹妹艾米莉·勃朗特一起去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当地的文化,在那里邂逅贡斯当丹·埃热夫妇,并对埃热产生了极其微妙的感情。这一些,都为她的小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除了《简·爱》,作品还有《谢利》,以及没有完成的《爱玛》等。《简·爱》讲的是从小就被舅舅抚养的孤女简·爱,在舅舅去世后,一直受着舅母她们的虐待。惟有使女贝茜对她予以关爱。在好心的药剂师劳埃德的帮助下,早就想赶她出门的舅母把她送到了洛乌德慈善学校。


在这所条件艰苦的学校里,简·爱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充满爱心、仁慈大度的海伦·朋斯和坦普尔小姐。但不幸的是,海伦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坚强的简·爱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这所学校的教师。不久,她就不堪忍受乏味的生活,前往桑菲尔德庄园,做贵族罗切斯特养女的家庭教师。


她的质朴和智慧打动了罗切斯特的心,灵魂上的默契使他们相爱了。这时,垂危的舅母良心发现,叫简回去,告诉了她的身世秘密:简有一个叔叔还在世上。简原谅了她。回到桑菲尔德,她接受了罗切斯特的求爱。


正当婚礼举行之际,陌生人梅森告诉她,罗切斯特早就有了妻子!悲愤的罗切斯特告诉了简他过去的一切,尤其是他那精神病的妻子。但是,道德和自尊使简不得不痛苦地离开。


痛苦的她昏倒在荒野的山冈上,教士圣约翰一家救助了她,她开始在这里过着平静的教书生活。很意外地,简得到了叔叔的遗产。这时。圣约翰向她求婚,但简发现自己仍深爱着罗切斯特。


当她再次到达桑菲尔德,发现的是一片荒凉。庄园被烧掉了,烧掉庄园的疯女死了,罗切斯特的眼睛瞎了。简勇敢地和他在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当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罗切斯特的眼睛好了。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饱含深情的笔调、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使得我们跟随着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波折而一起喜一起悲,甚至潸然泪下。这正是夏洛蒂·勃朗特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之所在。她以第一人称来行文,把作者强烈的感情有机地融入作品当中,从而使得整个小说带有一种使人几乎无法摆脱的感情的漩涡。


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敢于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简·爱的丰满形象。我们在这部作品之中能寻找到那个勇敢追求幸福,反对世俗和贫穷的“夏洛蒂”身影。但是,作者在对简·爱进行讴歌时,是基于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爱情的深切理解和体会,以及对世俗偏见的反抗上的。在此,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和美好心灵的向往和热爱。


简·爱这个美好人物形象的诞生,得归功于夏洛蒂·勃朗特的杰出贡献。

伊凡·屠格列夫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全名为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出身贵族,一生锦衣玉食;写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为贵族,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最早出现了俄国文学中著名的“多余人”形象,如《罗亭》中的贵族罗亭、《贵族之家》中的贵族拉夫列茨基等。屠格涅夫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因为他什么也不缺,他纯粹是出于爱好,贵族式的爱好。这使得天赋很高的屠格涅夫能以敏锐观察、冷静的笔触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屠格涅夫一生与贵族分不开,称之为“贵族作家”是恰如其分的。


屠格涅夫于1818年10月28日出生在俄国奥勒市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退役军人,很早就去世了。这使得其母的性格变得乖戾,常常无故责打下人。屠格涅夫因此觉得母亲是个可怕的人,母子不太亲近。在屠格涅夫9岁时,全家迁到莫斯科。聪明勤奋的屠格涅夫中学毕业后,于1833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因为不喜欢那里的环境,1834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大学中的屠格涅夫爱好广泛,曾参加进步的学生组织,思想倾向于民主,这时的屠格涅夫表现出对文学的偏爱,曾写过诗。大学毕业后,屠格涅夫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乘机到附近各国去旅行,了解了不少风俗民情。


1842年,屠格涅夫结识了对他文坛一生至关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别林斯基的影响与鼓励下,屠格涅夫开始写作。从1847年开始,屠格涅夫经常在《祖国纪事》与《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作品。他的第一部小说《猎人笔记》以连载的形式发表,获得文坛上的广泛关注。屠格涅夫以其独特的风格一举成名了。《猎人笔记》以一个贵族猎人在俄国中部山村打猎为线索,描绘了一幅俄国农奴制统治下的真实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农奴制的不满。这部作品的发表触怒了沙皇政府,但苦于没有理由不便发作,终于在1852年果戈理逝世后,反动当局明文禁止发表悼念文章。一向自由惯了的贵族屠格涅夫丝毫不把禁令放在眼里,依然发表文章表达对果戈理的深切哀悼。这件事被反动当局抓住把柄,屠格涅夫被逮捕并遭到流放。但是,屠格涅夫毫不屈服,依然创作反对农奴制度的作品,他的中篇小说《木木》就是他在彼得堡拘留所里写成的。


从50年代开始,屠格涅夫开始创作长篇小说。1856年,屠格涅夫塑造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罗亭。“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产物,是指那些出身贵族、对现实极度不满,而又不去实际做点什么的脱离人民的所谓“贵族革命家”,他们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1859年,屠格涅夫完成他的“多余人”系列的顶峰之作《贵族之家》。


小说的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是个总想干一番事业的正直的贵族知识分子,他出生在古老的贵族之家,父母早逝。在拉夫列茨基上大学时,在剧院中遇到一位美貌姑娘,堕入情网。这位姑娘是科罗宾将军的女儿瓦尔瓦拉。婚后,拉夫列茨基沉醉在个人幸福之中,往日的抱负与决心全都烟消云散了。谁知科罗宾将军把女儿嫁给他,完全是看上了他家里的财产,想依靠女儿攫取在自己手里。父女俩成功了。婚后不久,瓦尔瓦拉的本性逐渐暴露出来,她的放纵奢华让拉夫列茨基感到厌倦,他又专心于自己的学业,总想回俄国去干一番事业。但是,这种想法总因某个无关的小事而停顿,不能付诸行动。偶然的一天,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对自己不忠,他一下子像掉入了冰窖。他禁不住这样的打击,通知管家从科罗宾那里收回产业管理权,自己却独身隐居在意大利一个小镇上。


4年之后,他一事无成地回到故乡,住在姑姑给他留下的小庄园里,结识了表姐卡里金娜的女儿丽莎。拉夫列茨基与丽莎在一起很自由,两人相爱了,当时还有一个浮华的年轻军官也在追求丽莎。一次他们在谈话时为俄国的未来争论起来。年轻的军官鼓吹全盘西化,认为俄国一无是处,而丽莎与拉夫列茨基的观点一致,认为俄国的未来在人民手中,从此两个人的心更加贴近。但是,传闻已经死掉的瓦尔瓦拉突然归来,让宗教观念很强的丽莎感到沉重的负罪感。她心灰意冷,皈依上帝,进了修道院,而拉夫列茨基却毫无办法。瓦尔瓦拉得到一大笔钱后,又去巴黎寻欢作乐去了。拉夫列茨基后来在他的庄园里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后来,他重回表姐家里,老一辈都已逝去,只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拉夫列茨基坐在与丽莎曾经同坐过的那张椅子上,回忆着自己无功的一生。他想着青年一代应该比他有作为的。同时,也对自己说道:“毁掉吧,无用的生命!”颓然离去。


《贵族之家》以悲凉的笔触描写了贵族在历史舞台上的悄然退场。


1860年,屠格涅夫发表了长篇小说《前夜》,描写了俄国贵族小姐叶琳娜爱上保加利亚爱国英雄英沙罗夫,二人一同去参加保加利亚的解放斗争。英沙罗夫在路上病死,坚强的叶琳娜仍然去了保加利亚,并在起义军中当了护士。但是由于当时的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以《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为题对《前夜》作了自己的解释。向来自由的屠格涅夫不喜欢别人任意拆解自己的作品,二人发生争论。屠格涅夫愤然退出《现代人》刊物,与革命民主主义者决裂。


1862年,屠格涅夫又完成了他的另一部长篇巨著《父与子》。小说主人公巴札罗夫出身平民,他推崇实用科学,重视实践,信奉唯物主义,他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坚决反对贵族自由主义思想。巴札罗夫在医科大学毕业后到贵族出身的同学阿尔卡狄家中小住。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札罗夫与持贵族自由主义观点的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争论起来,结果巴札罗夫大获全胜。不久,巴札罗夫同阿尔卡狄到省城去玩,碰到贵族遗孀奥津左娃。巴札罗夫对成熟漂亮的奥津左娃一见倾心,但遭到拒绝,而阿尔卡狄则热恋上奥津左娃的妹妹。两人回家之后,阿尔卡狄抛弃了曾经有过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安然享用祖上的产业,巴札罗夫则专心干自己的事业。由于上次辩论的失败,巴威尔耿耿于怀,找个机会与巴札罗夫挑起一场决斗。巴威尔负了轻伤,而巴札罗夫随即回到父亲家里。后来,在一次解剖伤寒病人尸体时不小心割破手指,受到感染而死去。


屠格涅夫以清醒的眼睛看到了贵族与平民思想上的隔阂与距离,看到了民主主义必将战胜贵族主义,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新人”巴札罗夫。


后来,巴札罗夫屠格涅夫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烟》最能反映他的贵族主义慵懒、倦怠的思想,而《处女地》则又体现出贵族革命家对政治的看法。1882年,屠格涅夫出版了他最后一部作品《散文诗》,表达了自己思想上的苦闷之情。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因病在巴黎去世。依照他的遗言,遗体运回他的祖国,在彼得堡安葬。从此,俄国消失了一位普通的贵族,而俄国文坛却损失了一位独具风格的贵族作家。

华尔特·惠特曼


华尔特·惠特曼,美国著名诗人。他用日常生活的语言,从新的角度描写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把诗歌从当时的习俗中解放了出来。


惠特曼于1819年出生于美国东部长岛西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5岁时全家迁到布洛克林,父亲做了木匠。惠特曼的母亲是个宁静而高尚的女性,她潜移默化地给了惠特曼内在品质方面的影响。惠特曼的祖父和著名的民主主义者汤姆·潘恩是朋友,惠特曼的父母又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追随者,这些给少年惠特曼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民主思想的种子。


由于家境困难,惠特曼只念了五年小学,从11岁起,他就被迫走上了自立谋生的道路。他做过勤杂工、排字工、编辑、教师、职员等。繁重的劳动,夺去了惠特曼的童年,不消说书声朗朗的课堂与他无缘,就连自学的时间也几乎没有。虽然处境艰难,但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却与日俱增。在工作的余暇,惠特曼勤奋自学。他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民歌、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司各特小说,以及拜伦、白朗宁、乔治·桑、狄更斯等西欧各国进步诗人和作家的作品。随着成年累月地大量阅读,惠特曼早已具有的民主进步思想迸发出来,他支持解放黑奴的斗争,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


1841年,惠特曼成了纽约《新世界》报社印刷所的排字工人。由于他工作勤勉,擅长文字,不久被提升为该报记者。于是,他便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在1841至1842年间,他先后写了七篇短篇小说和一些诗歌,发表在文艺刊物上。惠特曼早期诗文多是摹仿性的趋时之作,以多愁善感的情调,宣扬某种教条式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还不是很成熟。虽然如此,这些作品还是给他带来了初入文坛的声誉。


在他担任《曙光报》和《布洛克林每日鹰报》编辑期间,曾先后两次被解雇,原因就是大胆而彻底地谴责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得罪了资产阶级的代理人。


后来经朋友引荐,惠特曼受聘到南方大城市新奥尔良任《新月报》编辑。惠特曼被当地依然存在的残酷的奴隶制度所震惊,只工作了两个月,他便无法遏制心中的愤懑,不顾友人的一再挽留,离开了新奥尔良。


惠特曼辞职后,沿密西西比河乘船上行,在国内进行了长途漫游。他访问了芝加哥城,游览了五大湖区,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惠特曼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从渔夫、水手、码头工人到车夫、开荒人以及黑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苦难生活与斗争经历。惠特曼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上游,不断地探索着人生、社会、民主。


经历了这次国内漫游,惠特曼扩大了眼界,思想更加成熟。当他回到纽约后,换上工人服,继承起父亲的旧业,成了一名木匠。白天,惠特曼紧张地劳动,以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晚上,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在灯下潜心创作。经过大胆的探索,惠特曼写出了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自由体诗,在诗歌创作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55年,惠特曼自己动手排印了《草叶集》第一版,只有94页,10首诗。它一问世,就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从它的内容到它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惠特曼没有退却。第二年,他又印了第二版,增加了12首诗。《草叶集》展现了丰富的内容,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劳动者的歌颂,也有对虚假民主的揭露,对革命斗争的热情讴歌。在艺术上,摆脱了传统格律诗的束缚,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在一片叫骂声中,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爱默生却给予惠特曼热烈的喝彩与崇高的评价。


以后多年,惠特曼不断地修改、增订《草叶集》。到1892年诗人逝世前,已累积了296首诗,15000多诗行,成为一部洋洋巨著。随着岁月的推移,惠特曼也从最初不被人承认直至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声望已超越了美国文艺界,他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草叶集》也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草叶集》共收录383首诗,中心主题是围绕“民主”两个字展开的。


讴歌民主和自由是《草叶集》的主题。在《自由之歌》中,诗人庄严地宣布:“我说出最原始的一句口令,我发出民主的信号。”在《敲呀!敲呀!敲呀!》这首诗里,诗人充分表现了联邦军民为粉碎奴隶制、争取民主的战斗精神:“不要谈判——不要因别人劝告而终止,不理那怯懦者,不理那哭泣着或祈求的人;啊,军号就这样高声地吹。”在《为你,啊,民主哟》中,诗人这样写道:“来啊,我要创造出太阳照耀的民族,”“为你,啊,民主哟,我颤声地唱这些歌。”诗人把美国视为“民主的大地”。


人类平等也是《草叶集》关心的内容。在《从巴门诺克开始》中,诗人热情地写道:“啊,这样的主题——平等!这神圣的平凡名词!”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国不论大小,人不分种族,都应该是平等的。“我是许多民族组成的一个民族中的一员,这里面最大的和最小的全没有区别。”“一切出生的男人皆是我的兄弟,一切女人都是我的姐妹,我的爱人。”


《草叶集》还赞美人生,歌颂普通劳动者。在《近代的岁月》中有这么两句诗:“宇宙间没什么比人更神明。多么威严,多么美丽。”在《自我之歌》中诗人概括地表现了普通美国人的形象,在诗的开篇,诗人这么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我所承担的你也应该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同样也属于你。”诗人把自己当作人民中普通的一员,热情地讴歌了这些普通人。


赞美大自然是《草叶集》中的又一特色。在《滚滚的人海中》诗人不由地喊出:“看哪,伟大的宇宙,万物的联系,何等的完美!”从《巴门诺克开始》中,诗人写道:“宇宙的万物都是完美的奇迹,每一件都和另一件一样深。”


惠特曼生活的时代是美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奴隶制度成为美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以雇佣劳动为生产基础的北方与以奴隶劳动为主的南方就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草叶集》就是诗人参加废奴运动生活的思想记录,诗人用诗文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诗,1855年《草叶集》首版问世时仅有95页,收有12首诗歌。尽管是薄薄的一本诗集,却是诗人生活的结晶。以后《草叶集》每出新版,都增有新的诗篇。到1892年推出第九版即临终版时,《草叶集》已是有近400首诗歌的巨著了。富有生命力的草叶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蒸蒸日上的美国的象征,它寄托着诗人对于民主和自由的一种理想。


诗人的民主精神表现在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上,也表现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以其广阔的现实主义画面,浓重的浪漫主义笔触,用一种健康的、时代迫切需要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开创了一代诗风,他的诗豪放不羁,完全不受传统诗法的限制,接近口语和散文诗,没有韵,也没有规则的重音、节奏。他把美国语言当作完全未加工的原料铸入新的诗歌形式。在形式上,《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了一代诗风。它打破了长期统治美国诗坛的因袭律式,破天荒第一次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这种被誉为“波涛滚滚”的自由诗体,大量采用重叠诗句,扩大了韵律范围,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是诗歌形式上的重大革新,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甚大。美国现代诗歌中旨在描写人类从未接触过的崭新世界,并激发人们去创造的一派,就继承了惠特曼摒弃传统、勇于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