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坛泰斗的文学家(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193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675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四)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哈利勒·纪伯伦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承受痛苦,另一颗心则在沉思。”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哈利勒·纪伯伦——黎巴嫩最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阿拉伯海外文学最杰出的代表,阿拉伯近、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以自己深沉的情感、高远的理想,深刻的哲理去诉诸世人的理智、灵魂,以自己伟大的灵魂关爱世人。


“被钉在十字架的人呵,你是钉在我的心上,那刺透你双手的铁钉也刺透了我的心房,明天,当远方宋客路经各各他(即髑髅地,圣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时,他绝不会认为曾有两个人在这里流血,而只认为那血是从你一个人身上流出来的。”


这个现代的“圣子耶稣”于1883年12月6日在黎巴嫩北部山区一个小农庄中降生。


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东方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但同时,纪伯伦又是一个小天主教徒。他从小便沉浸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的文化氛围内。父亲是个牧民,贪杯好酒,生活十分贫困。生活其中的小纪伯伦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以及教会利用宗教对人民的欺诈与剥削。还好,瘦小的母亲以一颗仁慈的心为孩子们在艰难与贫苦中撑起一方温暖的天空,母亲的爱护与鼓励让纪伯伦感受到圣母一般的温暖,这让他至死不忘。


“伟大的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会比玛丽亚对耶稣的爱少些吗?”


由于生活日渐贫困,为了谋求生路,母亲携带着哥哥、两个妹妹与12岁的纪伯伦于1895年去了美国波士顿,落脚在唐人街。在这里,纪伯伦依靠母亲与妹妹的辛勤劳动,进了当地一家侨民学校学习。他开始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同时,他在绘画与文学上的天赋开始显露出来。此后他一直坚持学习文学与绘画,并且得到许多赏识他才华的人的帮助。同时,纪伯伦也开始试着进行诗歌创作,并且在祖国的《觉醒》刊物上开始发表他早期诗歌作品。


1901年,纪伯伦在祖国学习之后又回到了美国的亲人身边。但是由于长期艰苦生活的折磨,纪伯伦的小妹妹、哥哥与母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病逝,这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更加深了他对祖国的怀念。1903年,他在波士顿的侨民报纸上发表散文诗,得到社会的好评。1905年,他又举行了自己的首次画展,很受当地一位女校长的赏识。此后,这位女校长一直给予他很大的帮助。1908个,纪伯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其中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特别是教会的黑暗与虚伪。尤其是其中的一篇《不信教的赫里勒》更是充满对教会、封建统治的憎恶情感。纪伯伦的这种态度触怒了当局,小说被当众销毁,纪伯伦也被开除了教籍,驱逐出境。在那位女校长的资助下,纪伯伦逃到法国去学习绘画。在当时的艺术大师罗丹的指导下,纪伯伦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油画作品《秋》,在法国春季画展上获得银奖。


在法国的日子,纪伯伦游览了各地名胜古迹。广泛接触了西方文明。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古代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他十分崇拜米开朗基罗。此外,纪伯伦还涉猎了欧洲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他深受19世纪初诗人兼画家的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布莱克的影响。罗丹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当然,纪伯伦的成就比布莱克高多了。这时的纪伯伦已经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于自己内心。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更高处以自己的深刻思想分析世人的思想、灵魂。“倘若你高坐于云端,你就看不见两国之间的界线,也看不见庄园之间的界石。”


“可惜,你不能高坐云端。”


“他们对我说: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树。


而我则对他们说:一鸟在树胜过十鸟在手。”


“20名骑着马的猎人带着20条猎狗追逐着一只狐狸。那狐狸说:他们肯定会把我杀死。但是,他们也真够笨,真够傻的,我想,即使我们狐狸也不会傻到以20只狐狸骑着20头驴带着20只狼去追打一个人的地步。”


“我曾对一条小溪谈到大海,小溪认为我只是一个幻想的夸张者。”


“我也曾对大海谈到小溪,大海认为我只是一个低估的诽谤者。”


“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笑,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1911年,纪伯伦又回到美国波士顿,完成了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之后,他迁到纽约,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小说作品的代表作,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我”与富家小姐萨勒玛恋爱故事为中心情节。“我”与萨勒玛一见钟情,俩人很快坠入爱河。但是大主教保罗垂涎萨勒玛的巨资家财,让自己的侄儿——一个恶棍曼功尔贝克与她成了亲。萨勒玛的父亲出于传统观念,答允了这门婚事。萨勒玛被迫嫁给了她不爱的人。婚后,她丈夫平日问柳寻花,不关心她的死活,生活十分痛苦。五年之后,萨勒玛怀孕,她把生活希望全部寄托在这还没出世的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刚生下来便死了。萨勒玛在极度悲痛中,对生活绝望了,不久,她也默默死去。而“我”失去萨勒玛之后,一直忍受着相思之苦,嗣后曾与萨勒玛相见过几次,也只能徒增心中的哀痛。


小说中弥漫着深切的哀婉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陈腐的反动势力的强烈不满与深刻的批判。


1916年,纪伯伦与旅美作家米哈依尔·努埃曼相见,成为挚友。在他们两人的努力下,广泛结交在北美的阿拉伯作家,成立“笔会”,即1920年的“旅美派”。他们集结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为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纪伯伦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主要的集中在散文诗方面。开始时,纪伯伦主要用阿拉伯语写成。他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泪与笑》,共计56篇,全部是用阿拉伯语写成,发表于1913年。1918年,纪伯伦发表了他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疯人》。这之后,他的作品用英文写成的还有《先驱》、《先知》、《沙与沫》、《人子耶稣》、《流浪者》、《先知国》等。其他用阿拉伯语写成的有《暴风雨》、《珍趣篇》以及诗歌《行列圣歌》与戏剧《大地之神》等。


《疯人》描写了一个在真理的阳光下敢于反抗与呐喊的离经叛道者。他无视传统,猛烈地向腐朽的旧世界冲击。例如《聪明的小狗》中写道:“一天,聪明的小狗碰到一群猫。这时,它听到从猫群中走出的一只肥壮的大猫对群猫说道:‘虔诚的弟兄们,快祈祷吧,倘若你们不断地祈祷,你们的祈求一定会得到回报,天上一定会掉下老鼠来。’聪明的小狗听到这里笑了,他一边转身离去一边暗自说:‘这些猫该有多蠢呀!书籍上写着的东西,它们竟不知晓,书本与祖辈们告诉我的明明是‘祈祷所降临的并不是老鼠,而是肉骨头,。”


又如《正义!》篇中,纪伯伦以惊人的笔触描写他看到的正义:“一天夜晚,王子的宫殿里正举行着宴会,嘉宾熙熙攘攘,出出进进,在入宫者中有一个男子,他恭敬而又庄重地向王子施礼。这时,众人的目光都惊愕地注视着他,原来他的一只眼睛已被剜去,空空的眼眶中正不停地流着血。”


王子问道:‘朋友,怎么回事?’男子回答说道:‘我是一个窃贼,今晚我趁天黑去行窃,打算去偷钱庄,谁知,因为天太黑,我误入隔壁机织工的屋子,不小心一下撞在机杼上,把眼球撞了出来,我请求殿下在我与机杼之间作出正义的判决。’


王子听后派人去把机织工叫来,下令剜去他的一只眼。


机织工说:‘殿下,您判得很对,是正义让我失去一只眼,可是,为了看清织物的两边,我需要两只眼。我的鞋匠邻居,他有两只眼,但他的职业只需一只眼就足够了,为了维护正义的尊严,不妨把他的一只眼也剜去。’于是,王子派人叫来鞋匠,剜去了一只眼。”


就这样,正义得到了伸张!


《先驱者》发挥了《疯人》的思想,指出人人都可以成为人类的先行者,只要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神性”。纪伯伦有力地批判了人类的奴性、愚昧与虚伪。


《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其中第一批诗稿是作者18岁时用阿拉伯语写的。后来受到母亲的鼓励,继续创作。1923年用英文正式出版,整个创作过程长达30年。这篇散文诗描写了先知在即将离开时,对来拜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全诗共28节,探讨了人类生活中的26个问题,显示了纪伯伦深刻的思想及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先知国》同《先知》一样,也以赠言的方式写出。作品包括16节,是先知回到故乡,与亲人朋友相聚时的谈话录,用深刻的哲理解答众人的疑问,指出“我们就是上帝。”


《沙与沫》是部作品集,汇录了300多首妙语格言,也有短小的寓言故事,是对人生、艺术深刻思索的结晶,它与《先知》齐名,也是纪伯伦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饱含了纪伯伦的哲理思想,例如:人性是一条光河,从永久以前流向永久。”


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


在沙土与泡沫之间,


浪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与沙岸


却将永远存在。晚年的纪伯伦身体很不好,但他依然坚持着写作,与死神的争夺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因肺病而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运回祖国,安葬在他的故乡。


这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便这样孤单地去了。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富含哲理的诗篇,却让人感觉到他永远生活在我们中间。“一会儿的工夫,你们不会见到我;再过一会儿,你们又会见到我。


因为另一个妇女又将怀上我,将我生出。”米哈依尔·努埃曼说:


“纪伯伦不需要别人用石雕、铜像来纪念他,作为一个人,他比石雕、铜像都是更为不朽的!


“最好的纪念,便是在人民中传播他的文学艺术作品。”


是的,人们做到了。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到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这位东西方文化共同浇灌的圣洁的鲜花,已经在世界各地人民心中生根发芽。“1000年以前,我的一个邻人对我说,他厌恶生命,因为生命中只有痛苦”。


“昨天,我经过一座坟墓,我看见生命正在他的坟上跳舞。”

托马斯·艾略特


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年),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并在十年后获博士学位。1915年放弃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1948年因诗歌《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主要诗作包括《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位夫人的写照》(1915)、《小老头》(1919)、《荒原》(1922)、《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35~1941)。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1935)。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


《荒原》属现代派诗歌,全诗分为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仪”。这一章并没直接写什么死者的丧葬仪式。标题隐含象征和暗示意义。暗示了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衰落、死亡和现代西方人颓废、悲凉、浑浑噩噩的心理现实。诗的开头显得十分阴森、突兀。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诗的第二节,改用抽象、庄严的语句,点出了主题:欧洲一片破碎,土地干涸、草木枯萎,形象地表现了整个西方文明的衰颓。同时,这个象征意象还暗示:欧洲的人们放纵私欲,失去了宗教信仰,造成精神和心灵上的空虚;而违背上帝的训诫和忘记了上帝存在的人,必遭大难。


第二章“对弈”。通过对社会上几个不同阶层妇女的描写,真实再现了战后的社会气氛,看起来是表现了女性的堕落,而实质上反映的是整个人性和文明的堕落:除了奢侈享乐、欲壑难填,就是无病呻吟,或者是唠叨什么“装假牙”之类无聊的话题。总之,只有丑恶,而没有美。第二个上流妇女是个无病呻吟、专横跋扈的女人。诗中写她的几句话极其传神:今晚上我精神很坏。是的,坏。陪着我。


跟我说话。为什么总不说话。说啊。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


我从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呀。结尾把《哈姆莱特》中桑菲利亚溺水淹死前疯疯癫癫告别人生的一段台词略加更动,使悲怆之极的话语变成普通小市民的口头语,从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悲凉、绝望的心绪。


第三章“火诫”。延伸第二章的主题:欲念之火在人世间的每个角落燃烧。通篇用今昔对比来揭露现代罪恶。开头引用了斯宾塞的《结婚曲》中描写仙女畅游泰晤土河的诗句,咏唱大自然的美景、欢乐愉快的情绪。接着,诗人写了伦敦城中各种人物庸俗、猥亵的生活。诗人借用奥维德《变形记》中能预知未来的盲人帖瑞西士作为冷眼旁观者。最后,引用释迦牟尼《火诫》和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东西方两位禁欲主义者都反对情欲之火、欲念之火;都强调要用圣火烧去人的欲念之火,使人类再生,复归纯朴。诗篇强烈地反映出艾略特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寻求人类社会获得解救的途径。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极短,总共仅有十行。仍运用圣·奥古斯丁《忏悔录》里的典故。通过腓尼基水手费莱巴斯放纵情欲、淹死在大海里的故事,告诫人们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暗示只有皈依宗教、皈依天主,才能得救。


第五章“雷霆的话”。开头暗用《圣经·新约》中耶稣受难的故事,仍在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现代欧洲人失去了宗教信仰,处在“虽生犹死”、“生即是死”的状态。接着,诗篇写整个欧洲是一片荒原,“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到处是一片濒临死亡的图景:“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山上甚至连寂寞也不存在/只有绛红阴沉的脸在冷笑咆哮/在泥干缝裂的房屋门里出现。”


诗人最后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诗中写道,电闪雷鸣,雨水从天而降。雷霆说话了,它发出的声响是:“dana,dayadhvam,damyatta。”这既是描摹雷霆的拟声词,也是引自《吠陀经》的三个梵文词:“舍予、慈悲、克制”。艾略特认为,只有恪守这样的教义,人类才能获救。阅读导引《荒原》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感,高度概括了战后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态,宣扬了只有皈依宗教,遵从“舍予、慈悲、克制”的训诫,才能获得精神的拯救。长诗发表后,“荒原”一词本身就成为走向没落的西方文明的一个象征,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观念”。


艾略特自称,《荒原》不仅题目、甚至结构和象征手法也绝大部分“受到两位人类学家的著作,即:魏斯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弗雷泽的《金枝》的启发”。


由于象征方法的隐晦、暗示性和引文、用典太多,《荒原》显得艰涩难懂;如果不是作者本人作的许多注释,很多诗行几乎是无法读懂的。这首433行的诗,仅诗人自己就加了52个注释。所以,《荒原》发表后,即引起激烈的争论。赞赏者固然推崇备至,反对者则批评它混乱不堪、晦涩难懂。平心而论,经过认真阅读,仔细咀嚼、揣摩,《荒原》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作,堪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米勒·海明威


米勒·海明威,美国杰出的作家,他的传奇式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勇气和催人发奋的力量,使他成为文坛上独特的英雄。


1899年,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橡树园镇。海明威从小就酷爱体育,激烈的竞赛培育了他凡事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同时,他也爱好文学,这种爱好影响了他的一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并于1918年开赴战斗激烈的意大利战场。在一次战斗中,海明威身负重伤,全身上下一共中了227块弹片。这样的经历使回到美国的海明威成了名噪一时的英雄人物。


战争不仅给海明威的身体,还有他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伤痕,他彻夜失眠,神情恍惚,意志也越来越消沉。但是,一贯好强的海明威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他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海明威的目标是做一个一流的作家,用自己的生活方式闯出自己的生活道路。


开始创作的道路是不顺利的。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退稿之后,为了维持生活,海明威到加拿大当了《多伦多明星周刊》的一名特写作者。后来在法国巴黎做《多伦多明星报》驻欧记者。


新闻报道的特性决定了文章必须简洁明快,这也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特点:风格简练、一针见血。但是,这样的风格起初并不为社会所接受,编辑们不屑地称海明威的作品为“速写”、“短文”、“轶事”。海明威并不气馁,他干脆辞去报馆的工作,独自二人在巴黎的贫民区租了一间顶层阁楼,开始艰苦的创作之路。


海明威冷静思考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深刻地认识到作品只有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决心写一部揭示战争创伤的小说,把一代人所想的东西表现出来。1926年,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来了》出版了。这部小说写出了经过一战的青年一代的思想情绪,成了表现“迷惘的一代”人的代表作,给海明威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海明威终于获得了成功。


1929年,海明威再接再厉,写出了另一部反对战争、揭露战争罪恶的长篇《永别了,武器》,把表现“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推向了高潮。《永别了,武器》一出版,就立刻成了畅销书和经典作品。


此后一段时间,海明威不再关注时代,把主要精力放在观看斗牛和渔猎这些激发意志的活动上。这一期间的作品,读者和他本人都不满意。海明威体会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写出好作品,这种想法促使他投身于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


海明威除了捐款资助外,他还以北美报联记者的身份来到西班牙采访报道,最后干脆直接参与与法西斯叛军的斗争。这些经历,终于在1940年体现在海明威的不朽名著《丧钟为谁而鸣》里。从《永别了,武器》到《丧钟为谁而鸣》,可以看出:他已从“迷惘的一代”中摆脱出来,跟上了世界的潮流,向着民主和进步的方向迈进。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另一部杰作《老人与海》,很快就风靡全世界,海明威的声誉也达到了顶点。1953年,他荣获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第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虽然歌颂的是抽象的人的勇敢、奋斗的精神,但读者很容易把这种感受到的人的本质力量与他自身的处境联系起来,因而能得到精神上极大的振奋,这也是《老人与海》的魅力所在。


渔民桑提亚哥84天以来天天出海,却总是空手而归,运气糟透了。他的老伴死了,只有小孩曼诺林时常在老人回来时帮他收拾钓丝、鱼钩和鱼叉,而且还常常被父母强行拉走。老人与小孩谈论着并不存在的饭菜和他喜爱的棒球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对话。小孩帮他买来便餐和翌日所用的鱼饵。老人在睡梦中再也看不到狂风巨浪之类的事了,只见到他乡异域和沙滩上可爱的狮子。


已经是第85天了,老人驾着船自言自语地向远海划去。自小孩曼诺林离去以后,他就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钓竿动了,老人觉得在深水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着鱼饵;他拉拉钓丝,知道鱼很大。但是鱼儿很聪明,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而不急拉猛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老人感到很疲倦,要是小孩留在身边给他一些帮助就好了。接连的两天老人仍然和鱼儿拽扯着,他的手受了伤,最后鱼儿终于死去了,老人把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


途中死鱼的血引来了鲨鱼,老人只好用刀子、棍子和船舵与鲨鱼们决斗。当小船驶回港口时,那条美丽的大鱼只剩下了一根粗大的鱼骨,昼夜的搏斗使老人已经精疲力竭了。他悲哀而又寂寞地收拾损坏了的渔具,踉踉跄跄、神情恍惚地回到自己的破屋,疲惫地睡着了。小孩曼诺林为老人的遭遇放声大哭,并给老人送来了热咖啡,并决定以后无论如何要跟老人在一起。光秃秃的大鱼骨被扔在垃圾堆里;老人又睡了,他梦见了狮子;而小孩也正陪伴在他身边。


《老人与海》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他早期创作的“硬汉小说”在主题和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充分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气和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同时小说也表现了人的孤独寂寞,人与自然也有着息息相通的一面,因而使得作品就具有了更加深邃、宏远的思想。作品语言素朴洁净,凝练隽永。蕴涵着作者深刻而又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富有深厚的寓意和象征,在朴素中显示出一种宏大的庄严。真正地体现了作者的“冰山”写作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主人公桑提亚哥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硬汉”典型形象。


《永别了,武器》讲的是主人公亨利是一名美国志愿军救护队里的低级军官,在一战中的意大利前线意外受了伤,被送到了医院。在住院治疗期间,他得到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细微看护与照顾;而凯瑟琳不久前和男朋友分手了,心情比较郁闷。在长时间的交往中,两人情投意合,逐渐产生了爱情的火花,可是在战争时期,两人没有条件和时间举行婚礼。亨利伤好后,两人情意绵绵,难舍难分,希望战争早点结束,组织幸福的家庭。回到部队以后,亨利在一次撤退途中被意大利军队误认为德国的军队奸细而逮捕。在最后即将被处决的时候,亨利伺机逃脱了。后来,他和凯瑟琳一起逃亡到瑞士,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又美丽的时光。可是不久,凯瑟琳和婴儿不幸死于难产,孤苦伶仃的亨利悲痛欲绝。


《永别了,武器》的主题非常鲜明,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作者在小说中把个人所遭受到的战争灾难看做整个人类的灾难,这是独具眼光的。主人公亨利本是一个不直接拿起武器的医疗队里的低级军官,却也因战争受了伤。更值得讽刺的是,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完全不顾普通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生活悲剧因此也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了,它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诅咒也就显得更加深刻和富有时代意义。


小说的完成标志着作者在艺术上的成熟,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情景交融,少用语言而多用动作和形象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语言简洁真实,日常用语较多,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小说中电影式的对话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海明威创作风格独特的一面。


海明威一生好胜逞强,所经历的危险也令人称奇。1961年,这个不服输的硬汉不堪病痛的折磨,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党——


是工人阶级的脊梁


党——


是我们事业的永生。


党和列宁——


一对双生的兄弟——


在母亲——历史看来


谁个更为贵重?


我们说——列宁


就是指的——


党,


我们说——


党,


就是指的——


列宁。


活着的列宁


又发出号召:


无产者,


整起队伍来,


走向最后的决斗!


是谁用如此嘹亮的声音歌颂列宁?是谁用如此坚定有力的战鼓为初生的党的事业壮行?是谁义无反顾地投入党的战斗?是谁对共产主义充满了信心,却又对共产主义的蛀虫万分厌恶?


他就是马雅可夫斯基。坚决地选择了战斗,又坚决地选择了死亡。


1893年7月19日,在格鲁吉亚的库塔伊西省巴格达吉村,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降生了。他父亲是一个林务官。家境很好,一家五口人生活的非常幸福。


马雅可夫斯基的母亲很有文学修养,在她的教导下,马雅可夫斯基喜欢上了文学。1900年,马雅可夫斯基被母亲送到库塔斯。1907年,马雅可夫斯基考入了库塔斯中学。在这里,马雅可夫斯基学习非常努力,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在休息的时候,小马雅司夫斯基参加他大姐柳德米拉·弗拉基米罗夫娜与朋友们组织的文学小组。大家一起读各种文学著作,一起热烈地讨论。这时小马雅可夫斯基显示了他的文学天赋,他的观点常常比别人的更新奇、更深刻。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风暴很快波及到格鲁吉亚。小马雅可夫斯基兴奋地参加了当时的示威游行与集会,成为学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