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卓著的思相家(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智慧卓著的思相家(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038204
ISBN:97875451033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78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一)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泰勒斯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地,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伊奥里亚地区的米利都城是一个发达的工商业城市,这里产生了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也是第一个哲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即是泰勒斯。他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世界统一的基础,把事物看成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他的思想,表明希腊人开始摆脱蒙昧的神话时代而向理性思维时代迈进,它是希腊人认识史上光辉的起点。
泰勒斯是米利都的本地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已无法详细考证,但公认为他与梭伦是同时代人,终年约78岁。
泰勒斯从事过政治活动,聪明好学,善于思考,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被誉为希腊七贤之一。关于他的一生有许多轶闻趣事,说明了他的超常智慧和社会影响。
泰勒斯年轻的时候四处游学,他到过埃及参观过胡夫大金字塔,他在埃及学到很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到希腊。他利用金字塔影子的长度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他还会用几何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海岸上的船只到岸边的距离。据说,他在一个圆里面画出了直角三角形,并且还为这个发现宰了一头牛献祭。
据有关史料记载,数学方面的一个圆被它的直径等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则对角相等;半圆内的内接角是直角以及如果给出一个底边及底边相关的两个角,即可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定理,都应归功于泰勒斯。
他还是一个天文学家,几乎是第一个研究天文现象的人。他最早研究星象学,并发现了小熊星,第一个测定了太阳从冬至到夏至的运行,并提出月亮的体积只有太阳的1/120。他发现了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的联系,初步确定了太阳从起点到终点的行程。他还发现了一年的四季,提出四季说,并把一年分为365天。他把精通天文学的知识,用到了增加财富上。有一年冬天他观测来年的气候,并且预言来年的橄榄肯定会大丰收。于是他拿出所有的钱租用了丘斯城和米利都两地的全部榨油器,由于是冬天,闲置的榨油器只要很少的租金。到了橄榄收获的季节,丰收的橄榄需要大量的榨油器,这时,泰勒斯便可抬高价格转让榨油器,为此,他挣了一大笔钱。他用自己的行动向那些看不起知识的人们表明,有知识的人要想挣钱,很容易就能成功。
作为希腊及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的哲学思想是很简单的,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与实体,万物由水而来,是水的变形,但万物又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地从水中吸收它所需要的养分。
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有从神话世界中吸取的思想成分,也有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在希腊远古神话中,就有水神和海神创造万物祖先的说法。但是,泰勒斯哲学观点的形成,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水这种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人们生活、社会生产及万物生长和存在的特殊作用。泰勒斯到过埃及,尼罗河每年的洪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衣食之源的肥沃土壤,那里的人们认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尼罗河水养育了埃及人民,是埃及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泰勒斯看到这种现实以及地中海,爱琴海汹涌的波涛使希腊成为强邦富国的情况。据此,他相信“地浮在水上”,并解释地震说,这就像船在水上,由于水的运动发生摇摆一样。
泰勒斯把一种具体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念。他的哲学思想使人类最早抛弃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说明客观世界的神秘观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方面开始从宗教迷信中解救出来的重要标志。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奴隶主贵族极力利用宗教迷信来宣扬他们是神的后代和人间的合法代理人,妄图用神的灵光来维护他们世袭特权的情况下,泰勒斯的哲学观点无疑给奴隶主以沉重打击,反映了工商业奴隶主反对迷信,宣扬科学,发展生产的要求。把水作为万物的起源,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多么简单幼稚,但是,在人类刚刚由神话传说向哲学思维转变的时代,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需要很大的精神勇气。
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据考证,老子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由于这样的原因,老子不仅熟谙典章制度,对政治上的兴亡治乱也多有见闻。
老子感到周王朝的衰亡已在所难免,于是便弃官西走,据说他西出函谷关,骑着青牛,到过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后来不知所终。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老子》。他的思想主张,大部分也就保存在《老子》这本书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目前学术界倾向这一观点:《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都是老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但比较艰深难懂。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老子》一书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通过《老子》这本书,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人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称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识,能喜能怒。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天帝”观念开始起了变化。因为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对于天帝统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怀疑,老子就是较早地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之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道”是天地万物本源的学说。
老子认为一切都在“道”中,不过在一切还没有从“道”分化出来的时候,只在一种细微原始的状态下存在。
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这些阶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些论点都表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这是老子最早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从观察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败、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老子首先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
按照老子万物皆生于“道”的自然观,老子却又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一个反复的循环而已。
而且,老子还认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他又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接着又提出,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转化的。
《老子》一书还深刻地论证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老子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完备的、自发的、朴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仍然有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认识论上,老子分别提倡“为学”与“为道”两种方法。《老子》中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就是要顺乎自然。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在《老子》一书中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描绘了他所认为的理想世界的图景。
老子反对任何进步的东西,他把历史前进的产物看作是“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反对“有为”’,并且认为“有为”在实践上必然失败,即《老子》中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走以取天下”。
为了反对“有为”,老子主张“无为”。他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子》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他就认为应该用这种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是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们。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就是空虚而不见的东西。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他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认为这些都是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老子告诫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就会引起人民的变乱,以至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
老子又主张愚民政策。
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乃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老子》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这自然是不可能出现的。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它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
老子否认天命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地万物的生长、运行和灭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这种思想对我国古时的“神造万物”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老子提出的对立双方互相转化及物极必反等辩证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是极为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幻想,还有他的哲学思想中形而上学的东西,都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认老子的成绩和历史地位,老子仍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说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子》一书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著作。
我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生的问题比较多些,而对于生活的态度、道德的修养等问题,注意的则较少。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对后来的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他们的统治。
老子的道家本与张道陵创于汉末的道教互不相干,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但张道陵为了吸引群众的注意和信仰,尊老子为“太上之君”,《老子》也成为了道士们诵读的经文。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没落贵族,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后来到了鲁国。
孔子只有3岁的时候,父亲孔仡便亡故了。据他自述,在15岁时就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19岁时结了婚。后来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邻居常夸他多才多艺,但孔子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会赶车。
大概孔子在26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一回是当“委吏”,这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另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理牲畜的小吏。
在孔子30岁的时候,开始招收弟子讲学,这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开端。他的第一批弟子有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等,以后还有有名的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还有子路、子贡、颜渊、冉有等等。
在洛邑孔子会见了大思想家老子,当时老子正担任“守藏室之史”,孔子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自己车上下来,手里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把它送给老子。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深深器重虚心求知的孔子。
孔子得到老子的教诲,非常感动,回到鲁国,跟弟子们这样赞美老子:“像龙一样。”
公元前522年,齐景公来到鲁国,与孔子问对,很是赞赏孔子的话。当时鲁国发生了“三桓”叛乱,鲁定公被三桓驱逐出国,孔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决定离开鲁国。
公元前517年,孔子到了齐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
孔子先当了齐景公的亲信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大道理,遭到老政治家晏婴的反对,孔子便干脆离开了齐国。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37岁。回国之后,孔子便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公元前501年,也就是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在鲁国当了中都宰。中都宰是中都的行政长官。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各诸侯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空是掌管工程的长官,不久他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司寇是掌管司法的长官。
这个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可是他是主张用道德来感化人民的。
鲁国在政治、外交上取得胜利,又削弱了贵族势力,因而国内的秩序暂时安定下来。这就更加重了齐国的忧虑。为此,齐国君臣经过商议,又想出一个对付鲁国的办法,即通过离间鲁国君臣关系,来逐步削弱鲁国的力量。孔子的处境显得越来越尴尬。于是孔子辞了职。
孔子辞职后,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去了卫国。
卫灵公听信谗言,便派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感到很别扭,就决定离开卫国。
公元年489年,吴国大举攻陈,陈国陷入混乱。孔子听说当时楚昭王非常开明,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国去,曾派人来接,于是孔子决定到楚国去。
孔子走到楚国边境上,楚昭王打消了用孔子的念头。
经过一番思考,孔子决定还是回卫国去。孔子再一次来到卫国,卫灵公也有意请孔子来担当重要职务。
过了两年,吴国进攻鲁国,曾为孔子弟子的冉有等七百名武士,英勇杀敌,坚决抵抗,吴国方才退兵。季康子感到鲁国情势这样危急,又见孔子的弟子们这样有才能,于是便派人到卫国来请冉有。孔子非常得意地说:“这回有回国的希望了。”
冉有回到鲁国,当了季氏的家臣总管,不久齐军入侵鲁国,冉有作为统帅打了胜仗,立了大功。季康子问孔子是何样人,冉有如实叙说了孔子的才能和抱负。
季康子遂派人带了重礼,迎接孔子回国。这是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经68岁了。他离开鲁国,在各地过了14年的漂泊生活。现在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鲁国。
经过14年的奔波,孔子对政治生活不那么热切了。他觉得他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于是他把他晚年的主要经历投在教育事业上。
西周以来的文化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叫“官学”。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官学”限制,开创私人讲学的人。他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周代贵族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孔子主张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士”、“君子”。“士”是周代统治阶级中的最下层,“君子”是在位者的统称。所谓“学而优则仕”,即是说学好了就能做官。
孔子很注意对学生性格的了解和培养。他针对弟子不同的性格施于相应的教导。
孔子注重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读书。他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
孔子对弟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而形象,耐于咀嚼。他的循循善诱、触类旁通的启发教育在教育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
孔子在当时以博学多能著称。他的博学是由于“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得来的。他教育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杜绝四种弊病: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很死;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他教育学生在知识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断求知、积极学习的态度来鼓舞弟子。他所谓的“学”主要是指人伦道德的修养和力行方面。他强调“行”的重要,但他也很重视读书。
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学行并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即学和思的关系是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从《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讲的“思”就是推理,有所发明。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周礼”即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制度几乎是最完美的制度。他说:“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到了春秋末期就是“天下无道”了。所谓“无道”,就是天子诸侯、大夫、陪臣等级制度不能维持了。
孔子认为“礼”必须以“仁”为其先决条件。把“仁”应用到政治上,就是他的“爱众”的思想,这是孔子所讲“仁”的内容的另一方面。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仁”呢?孔子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忠恕违道不远;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但是孔子认为“仁”的世界观只有封建阶级的“君子”才能俱备,小人是无缘份的。这是孔子思想的局限。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这是孔子对传统有神论的一种修正。
但是孔子所了解的“天”似乎也有神秘的一面。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把“命”视为是一种与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孔子虽然认为人的生死富贵以及成功失败,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是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持比较明确的怀疑态度。孔子还经常把诗歌和音乐当作向弟子进行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他对音乐十分精通,且充分肯定诗歌的价值。
孔子晚年在鲁国集中力量把古代相传下来的文献加以整理,参考了大量各国的史书,着手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春秋》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记载历史事件,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年、月、日),都很准确。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神话色彩很淡,主要是写人的历史,这在2000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春秋》中虽然有不少孔子的企图,但他是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编写的。孔子在编写《春秋》上,删繁就简,千锤百炼,一丝不苟。他自己曾说:“后代人知道我孔丘的,将因为这部《春秋》,后代人责骂我孔丘的,也将因为这部《春秋》。”他简直把《春秋》当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春,孔子病倒在床,再也没有起来。7天过后,在弟子们的痛哭声中,离开了人世,终年73岁。遗体被安葬在“孔林”(今山东曲阜城北门外的泅水旁)。
总而言之,孔子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最著名的、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享有盛名的人物。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最早的史学家,他的言论和成绩是无可比拟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这样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菜,设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崇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者”。释迦牟尼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后,世人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据我国佛经记载,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富庶的小国,这就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年轻的净饭王是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之人,后与毗邻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觉大王的女儿摩耶结为夫妻。
王后40岁那年,才有了怀孕征兆。怀胎10月后的一天,王后生下一个男孩。只见他相貌端丽、神态安详,并无一般婴孩的哭闹表现。这就是后来成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乔达摩•悉达多。他的诞生地兰毗尼园后来成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圣地。
在皇宫优越的物质条件下,释迦牟尼一天天成长起来。
释迦牟尼天姿聪慧、悟性极佳,少年时代,便养成了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其父净饭王期望他长大以后成为“转轮圣王”,有意加以培养。他命儿子同释迦族姓儿童约万人一起到教书法师跋陀罗尼(意为“普友”)的学堂学习。释迦牟尼很快就脱颖而出。对太子的博学多才,法师常常惊叹不已。除此之外,太子还学习哲学、韵文、占学、数学、历法、祭法、祈祷学、妖怪学、技艺、蛇学等多种知识与技能。
当释迦牟尼长到17岁时,释迦族姓的长辈们都来拜见国王,请求国王为太子选择贤妃!净饭王纳言下诏,召集释迦种姓年轻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让太子挑选。释迦牟尼后来钟情于一位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亲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说:我姓之宗法,须通晓技艺之人,才可把女儿嫁给他。使臣回禀国王,国王颇为不快。释迦牟尼听到后倒是极力赞同,应允七天后举行技艺。比赛那天,五百多名释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宫竞技场上,约定比赛数学、文字、音律、剑术、角力、射箭、骑马、游泳、跑步等项目。释迦牟尼在全部项目中都占优势,最终获胜。持杖者心悦诚服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在当时社会里,婆罗门教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义规定青年人要经历四种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游行期。释迦牟尼就是顺从这个社会习惯,进行了四方出游。
释迦牟尼成婚后,并未改其沉思的习惯,他对见到的任何一种现象都能作长时间的思考。
一日,释迦牟尼及随从数十人乘车马从东门出游。在郊外野径旁,一个老人拄杖而过。驾车者告之:此人为老所迫,“老”非国法,众人至壮被老残。太子想像着父母妻氏乃至自己,不论此时多么年轻富有,终将老去,实在让人痛苦!于是游兴顿无,命起驾回宫。
几日后,释迦牟尼又从南门出宫郊游,行至不远,见一病人,驾车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缠身,病危常在将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无力,即使头脑聪锐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多么令人痛苦!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呢?回宫后,他整日为寻思这个问题愁眉不展,国王见了甚是担忧。
过了几日,释迦牟尼又启请出游西门。出城不久,遇见四人抬着一具棺材迎面走来,死者家属跟在后面,捶胸顿足呼号哭泣。驾车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释迦牟尼想,怎样才能使人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怎样才能使疾病远离,生命长存呢?回宫以后,闷坐苦思,忧形于色。
过了十几日,释迦牟尼始终未找到答案,于是启奏净饭王,要出游北门。刚出北门,遇见一比丘(和尚),驾车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时丘僧走近说:解脱之道,不在王宫在山林。释迦牟尼大受震动,心想: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事业啊!于是下定决心舍弃王位,离家寻找解脱之道。这时释迦牟尼已经29岁,妻子俱夷即将分娩。
北门出游回来第二天,释迦牟尼前去拜见净饭王,说道:恩爱聚会,必有离别。愿父王许我出家,为众生寻求一条解除痛苦的途径。净饭王听后非常难过,他想尽一切办法挽留太子。但释迦牟尼一心谋划着如何逃出城去。
第七天晚上,释迦牟尼趁众人困乏歇息的机会,偷偷溜出寝宫,来到马厩,叫醒车夫,让他驾车送他出城。
释迦牟尼逃出王宫,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离开迦毗罗卫国,来到“毗舍离城”(古印度一国名,第二次经典结集处)外跋伽婆仙人苦行林。当时矢志的跋伽正在这里苦修。释迦牟尼看见许多修苦行的婆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