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科学家 >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毕尚,风华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书籍编号:30039225

ISBN:97878013571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722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


毕尚 风华 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前言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我们所编著的这套《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是一套简要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智慧与成功人生经验的系列传记故事文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杰出政治家的王者风范,杰出军事家的雄韬伟略,杰出外交家的高超艺术,杰出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杰出经济学家的深沉凝眸,杰出科学家的智慧灵感,杰出发明家的传大贡献,杰出文学家的沧桑人生,杰出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等等。丛书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数百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成果、重大贡献及其奇闻趣事,进行了客观,公正、准确、生动的描写与刻画以及后人的评述,以便让读者了解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探出其奇特的人生经历与奥秘。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共22分册,内容健康、有益,史料丰富、新鲜,形式活泼、独特,把人类数千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在各式各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介绍给广大的读者,集经典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力图对每个历史人物以客观的介绍与透彻的分析,以完整地展示每个历史人物的风貌。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应当指出,由于时间所限,许多资料可能有所遗误,不妥之处盼读者予以商榷更正。

詹姆士·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奠基人


1831年6月13日,詹姆士·麦克斯韦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其父对于实用的、技术性的学问很感兴趣,后来成为爱丁堡皇家学会成员。8岁时,母亲去世,在父亲的引导下学习科学。受其父亲的影响,麦克斯韦从小就进入科学界,因而受到很多有益的影响。1847年,16岁的他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1850年,他转入剑桥大学,在那里,在著名数学家W·霍普金斯的指导下,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1855年至1856年间,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一篇电磁学方面的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这篇论文不仅以抽象的数学形式表示了法拉第直观的力线图像并推进了法拉第的实验研究,而且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1861年,在对磁场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作了深入分析之后,麦克斯韦敏锐地感觉到,即使不存在导体回路,变化的磁场通过媒质也会在其周围激发出一种“场”,他把它当作感应或涡旋电场。这是麦克斯韦为统一电磁理论所作的第一个重大假设。1862年,麦克斯韦发表了重要论文《论物理的力线》,其中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这是麦克斯韦理论思维的一个创造,也是建立理论的一个关键步骤。这使他可以把导体中的电流产生围绕电流的磁力线和导体切割线时在导体中产生感生电流这两个基本原理加以扩展,形成下述两个原理:空间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空间里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由此得到这样一幅崭新的物理图景:交变的电场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产生交变的电场。这两种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的过程,使电场和磁场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关于电磁场的完全的理论体系就这样逐渐形成。


1864年至1865年,麦克斯韦发表了著名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在这篇论文里,他得出了真空中的电磁场方程即麦克斯韦方程。这个方程在电磁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力学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其形式之简洁、优美,一直为科学界所称道。


1868年,麦克斯韦发表了又一篇重要论文《关于光的电磁理论》,明确地把光概括到电磁理论中。这就是著名的光的电磁波学说。到此为止,麦克斯韦就把电学、磁学、光学这三个原来相互独立的重要物理学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完成了”世纪中叶物理学的一个重大综合。


此外,继法拉第之后,麦克斯韦用数学的力量进一步排除超距作用力,对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如果不排除超距力,就不会有电磁理论,也不会有相对论。如果用洛仑兹变换,就可以从麦克斯韦推出光速不变的原理,而这正是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前提,难怪爱因斯坦千再说,狭义相对论的建立要归功于麦克斯韦方程。


1871年,麦克斯韦任剑桥物理系主任,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个实验物理学教授,筹建并领导该校卡文迪物理实验室。这个名为实验室而实为物理研究所的学术单位,后来发展成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最著名的学术中心之一。


麦克斯韦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光的电磁理论。早在上大学时,他就意识到,法拉第的理论正是建立新的物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决心以数学手段弥补法拉第的不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把法拉第的天才观念表示出来。


1873年,麦克斯韦完成了经典著作《论电和磁》,这部书被尊为牛顿《原理》一书以后最重要的一部物理学经典。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是人类知识宝库中一份博大精深的科学遗产。除了电磁学,麦克斯韦对热的分子动力论所做的贡献也是突出的。1871年,麦克斯韦出版了《热的理论》一书。这本书表述了压强、体积、熵、温度等热力学变量的偏导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式,即“麦克斯韦关系式”。这些关系式在热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经典动力学中的地位。


1879年,麦克斯韦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气体理论方面。他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导出了分子运动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这一成果可以看作经典统计物理学的起点。除此之外,麦克斯韦还进一步发展了哈密顿关于矢量分析和符号微分算子运用合理性的理论,还在马觉理论和色度学、土星光环的研究、几何光学、伺服机构(节速器)光测弹性学、结构力学等不同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癌症不治去世,终年49岁。物理学史上一颗可以同牛顿交辉的巨星坠落了。后人为了纪念他,把磁通量的单位命名为麦克斯韦。

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


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于1834年出身于西伯利亚托波尔斯克的一个穷苦家庭。他是家里的第14个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们艰难度日。中学毕业时他的理想是考入莫斯科大学,但最终未能如愿,只得进了彼得堡师范学院,并于1856年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硕士学位。1957年1月,门捷列夫荣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1月至1861年2月,他到德国海登堡大学本生实验室留学,1865年获得博士学位,接着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职称。


在被任命为彼得堡大学教授以后,门捷列夫执教无机化学。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元素达63个(包括燃素和热素),可是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在讲授这些元素的性质时,门捷列夫发现很难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怎样才能把课教好呢?门捷列夫陷入了苦恼之中,他想:“如果这些元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样学生就很容易从一种元素的性质去推断另一种元素的性质了,我讲起课来也容易多了。”可是怎样才能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呢?门捷列夫准备进行探索。


早在这以前,很多人就已经开始探索元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了。1789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就把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按照气体、金属、非金属、土质分为四大类;1929年,德国的德贝莱纳又把54种元素中的15个,每三个一组,分为五组,每组元素都有相似的性质,他把它们称为“三素组”;1862年,英国的尚古都刻制了一个元素柱,把元素按原子量逐渐递增的规律排在柱形的螺旋线上,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列在一条垂线上;1964年,德国的迈耶尔提出了“六元素表”,每隔六个元素为一组;1866年英国的田兰兹提出了“八音律”,认为每隔八个元素化学性质就会重复一次。此外,英、德、法、美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均作过这方面的探索。前人的探索为门捷列夫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少走了许多弯路。


有一天,家里几个仆人在一起玩扑克牌。扑克有黑桃、红桃、方块、草花四个花色,它们可以按照2、3、4……10、J、Q、K、A的序列进行排列,也可以分别进行组合。门捷列夫似乎从扑克牌上得到了启发。“化学元素能不能像扑克牌一样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对它们的性质进行研究呢?”


想到这儿,门捷列夫似乎茅塞顿开。他用厚纸做了许多小卡片,上面写出元素名称、符号、质子量、化学反应式及其主要性质。这类似于一副扑克牌。以后的几个月中,不论走到哪儿,门捷列夫都随身携带这副扑克牌,有空的时候就玩起扑克牌来,不断地进行各种排列组合,寻找它们可能存在的内在规律。


一天晚上,门捷列夫一直工作到了凌晨,而早上他还要到外地去办事。


“先生,来接你的马车已经等候在门口了。”大约六点半的时候,仆人安东走进了书房对他说。“把我的行李整理好,搬到车上去。”门捷列夫一边应答着,一边还在摆弄他的扑克牌,这时他似乎已经有点眉目了,但又不能准确地排列起来。他还想试试看。过了片刻,安东又走了进来:“先生,得赶快走了,否则要误点了。”


在安东催促声中,门捷列夫突然来了灵感,他拿起一张白纸,在上面飞快地画了起来,并迅速排列出各种元素的位置。几分钟之后,一个伟大的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产生了,诞生在这个忙碌的清晨。


马车在街上飞驰,门捷列夫从口袋中掏出扑克牌和“纸片”又认真研究起来,他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了。直到觉得非常满意了,他才住手。


1860年3月6日,门捷列夫的助手门拿特金在俄国化学会上代他宣读了题作《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前人类似的分类太多了。门捷列夫深深地知道:“要证实这张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只有依靠从它引申出来的推论的正确性。”于是他决定继续完善这张元素周期表。


1871年,门捷列夫发表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赖关系》一文。他将元素分成了八个族,以周期律为基础,不顾当时人们对原子量的固有认识,改排了八个元素的位置;校正了八个元素的原子量;并在周期表中预留出了空格,预测出了类铝、类硼和类硅这三种当时未知的元素的基本性质。他对助手说:“这些未知的元素只要有一个被发现,并且其化学性质同我们所预测的一样,那我们就成功了。”他坚信自己。


然而在当时,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他的元素周期表换来的是人们的讽刺和讥笑,有人甚至称其为鬼怪、魔术。门捷列夫对此都不予理会,他相信自己成功的一天终会到来。


果然,四年后,布瓦博德朗发现了类铝(镓)!八年之后,尼尔逊发现了类硼(钪)!15年之后,温克莱尔又发现了类硅(锗)!它们的性质和门捷列夫预言的并无两样,门捷列夫成功了!此时,一切嘲讽烟消云散。


门捷列夫成名之后,《彼得堡小报》的一名记者想写一篇揭示他发现元素周期率奥秘的文章。门捷列夫对他严肃地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整整20年。可有人却认为:坐着不动,五个戈比一行,五个戈比一行地写着,突然就成功了。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1907年1月20日凌晨5点,门捷列夫因心肌梗塞,坐在椅子上长眠了。当时,他手里还握着笔,面前是一本尚未完成的著作。在追悼会上,他的学生用:“Ga、Sc、Ge、Os、Ir、Sn……”等18个元素的符号制作了一幅挽联,象征着门捷列夫一生的伟大功绩。


直到今天,人们耳边还不时响起门捷列夫的名言:“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本森和基尔霍夫:杰出的化学家


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在化学新元素的发现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本森和基尔霍夫。


本森是一位化学家,基尔霍夫却是一位物理学家,他们两个人都是德国人,都在德国的海德尔堡大学教学,而且还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本森身材高大,体态魁伟,基尔霍夫却身材矮小,只有他的大个子朋友的一半。本森沉默少言,很难得说句话,而基尔霍夫呢,则是有名的贫嘴。他妈从小就叫他“小尤丽娅”,就因为他长得又小、又矮、又爱说,像个小女孩子。人们无法想像他们两个人怎么会成为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其实,这一对好朋友的关系很简单,基尔霍夫是个学者,除去科学,什么也不想知道,而本森呢,为了自己的科学事业一辈子连婚也没顾上结,这是两个把自己完全献给了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他们每天在一起讨论着他们共同关心的东西,他们怎么能不成为好朋友呢?


本森曾经发明过一种煤气灯,今天这种灯的名字就叫本森灯。他在玩他的本森灯的时候,发现在灯上燃烧的物质不同,产生出来的火焰的颜色也不同。他想:如果能用火焰的不同颜色区分化学元素多么省事啊。于是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实验。


本森在实验中发现:钠这种元素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许多物质都含有钠,而且钠在燃烧时发出的光很强、很亮,总是掩盖了其它颜色。在对物质进燃烧时,很难区分不同的元素,所以他感到很困惑。在一次散步的时候,本森就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了好朋友基尔霍夫,基尔霍夫非常爱说,而光学又正好在他的物理学研究范围之内。他马上作出了回答说:“这太好办了,你不会看光谱吗?”于是便滔滔不绝地向本森讲开了光和光谱的知识。


在这次谈话以后,两个好朋友努力合作揭开了化学科学光辉的一页,他们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取得了许多世界第一流的发现。


基尔霍夫所说的光谱,就是牛顿在乡下和他的小妹妹用三棱镜分解出来的那道美丽的彩虹。牛顿得到的光谱是太阳光谱,由赤、橙、黄、绿、青、兰、紫七种原色组成的。由于不同的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不同的光谱,于是这一对好朋友就开始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去寻找新的未知元素了。


用光谱分析有个最大的好处,无论钠在燃烧时发出的光多么强、多么明亮,在光谱上只是相应的彩带宽了一些,却掩盖不了其它元素的光谱了。因此,只要在对某种物质燃烧时发现了新的光谱线,那么,这种物质中就一定含有新的元素了。于是,两个好朋友就用一盏本森灯开始了他们的科学新发现。


他们两个不断地把不同的东西投入本森灯的火焰之中,然后用三棱镜对他们燃烧时产生的光谱进行分解,从1860年4月—11月,基尔霍夫和本森两个人发现好多种新的化学元素,当他们发现铯和铷的时候,人类已经知道了59种元素了。


对科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两位科学家把这种方法从地上扩大到了太空。用光谱分析法分析了天体的元素成份。


基尔霍夫和本森的研究起源于一个名叫夫琅和费的科学家。


早在1814年,德国光学家夫琅和费为了检验他的光学仪器,研究了许多种灯的光谱,想找一种光线为单色光的理想光源。光源没有找到,这位先生却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夫琅和费线。


夫琅和费进行研究时也是用的牛顿的方法。像牛顿一样,他也钻进了一间黑屋子,只留了一条狭缝让阳光照进去。


第一次,夫琅和费在狭缝跟前摆了一盏油灯,他通过三棱镜看到的是有两条大小和狭缝相等的极其明亮的黄线,并排出现在那条彩色的光谱带上,这就是钠的光谱线。


第二次,夫琅和费把油灯换成了日光,他发现黄线不见了,变成了两条宽窄相同的黑线。


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当他在太阳光的谱带上仔细寻找时,发现在太阳的光谱上有许多条横断在上面的黑线,他数了数一共有500多条,截断了太阳光谱,使彩虹变成了断断续续的。这就是著名的夫琅和费线。但是,许多年来,谁也弄不清这些夫琅和费线是哪儿来的。


霍尔基夫认为钠的光谱和太阳光谱中的双黑线总是占着同一位置,这绝不是偶然的。于是他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在把本森灯放在狭缝上的同时,让日光也照了进去,他要看一看这两种光谱重叠的现象。当太阳光的强度调得较弱时(用毛玻璃挡住口),夫琅和费线的双黑线就变成了两条明亮的纳谱线,当太阳光稍强时,黄色的纳谱线消失了,再现了那两条黑色的夫琅和费线。然后,他用石灰灯光代替阳光继续观察,他发现只要把一个含钠的灯焰放在石灰灯前,就会出现那两条黑色的夫琅和费线了。


两个好朋友终于明白了,因为含钠的灯焰吸收了石灰灯发出的钠光谱,所以才出现了夫琅和费线,那么在太阳上,也一定是纳蒸气吸收了阳光中的钠谱线才出现的夫琅和费线。这充分说明了太阳里含有钠,那么,那500多条夫琅和费线也一定和其它相应的元素谱线相对应了。


一个新的、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始了。


本森和基尔霍夫首先在铁的谱线上找到了60条各种颜色的线与太阳光的谱线完全相合。紧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元素的谱线与夫琅和费线对比的方法,这两位科学家查明了太阳上的30多种元素与地球上的元素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个惊人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科学界,震动了全球。到了这个时候,在科学面前,连太阳也失去了神秘性。紧接着,所有的天体的神秘性也逐渐消失了。亚里士多德月上界,月下界的划分,在科学面前,在更深的认识层次上被彻底地推翻了。


由于本森和基尔霍夫的巨大成功,许多科学家也纷纷把各种物质送进火焰中去烧,并且使用这种新的方法去寻找新的元素了。


1861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发现了铊;


1863年,德国科学家利赫杰尔发现了铟:


1868年,法国让逊和英国洛克发现了氦;


1875年,法国科学家列科克·布阿博德朗发现了镓;


1879年,瑞典化学家拉尔斯·弗勒德里·尼里逊发现了钪;


1885年,德国化学家温克勒发现了锗。


这最后面的三种元素的发现,非常有意思,因为他们都是由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在发现之前早已预言过的。而且这个预言者甚至指出了这些新元素的发现者测定的比重和原子量上的错误,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这个预言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由于元素周期律是在原子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讲门捷列夫的惊人发现的故事之前,还得先讲一下古希腊原子论的新生。

罗伯特·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1910年5月27日,世界细菌学的奠基人——罗伯特·科赫与世长辞了。人们把他的骨灰安放在一个青铜盒内,安葬于柏林传染病研究院的院内。在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雕刻着这位伟大人物的头像、名字及生卒年月,金色的大字记叙了他的伟大功绩。在罗伯特·科赫的纪念碑上,铸有这样的诗句:从这微观世界中,涌现出这颗巨星。


你征服了整个地球,全世界人民感谢你。


献上花环不凋零,世世代代留美名。1843年12月11日,科赫出生在汉诺威省附近的小城克劳斯塔尔。克劳斯塔尔座落在德国中部著名的哈尔茨山区,这里森林茂密,气候宜人,矿藏极为丰富。


大学毕业后的科赫,在汉堡总医院实习了三年以后,就到一个小城镇去开业。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志愿参加了医疗队,任部队的主治医官。从军队回来后不久,他便来到沃尔斯顿当医生。


科赫来到这里还不到半年,就以他娴熟的技术,赢得了镇上居民的尊敬。


人们从几里、十几里的郊外乘马车来找他看病。挨着墙边的木椅子上常常坐满了人。他们愿意等,等着科赫医生诊断,下药……好奇心也常常驱使病人把眼光投向医生的工作室,最惹人注意的是那根细竹竿挑起的棕色布帘,它把简陋的工作室隔成两半。当有的小淘气偷偷掀开它的时候,科赫医生会赶紧阻止他,并用严肃的口吻让他的母亲抱开孩子。科赫不让任何人越过布帘。


难道那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是的,那布帘的后面是科赫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了神秘和奇特的微生物世界。


阳光从窗外洒进来,均匀地照在洁净的工作台上。台子上有盖着布的仪器,铁笼里装着吱吱叫的小白鼠。房子的一角,是一间小小的暗室,门上挂着一块厚厚的棕色布帘,很像个避光的大壁橱。盛着五颜六色晶莹液体的、各种各样的烧杯、烧瓶整齐的排列在暗房桌上。


每天,当科赫送走最后一个病人,他就一头扎进棕色布帘的后边,打开显微镜或者那些照相器材,一直工作到很晚很晚。深夜,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科赫的窗口亮着彻夜不灭的灯光。


当时,欧洲的医学科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法国的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传染病是由特定的生物体引起的。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把巴斯德的细菌学理论用于医学实践。证明只要对包扎伤口的绷带、手术工具和动手术的双手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就不会使外科创伤受到感染。科赫虽然身居边远的沃尔斯顿小镇,但也知道了这些医学成就。可是,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究竟是不是导致人和动物患病的原因呢?这是整个欧洲科学界都困惑不解的课题。


1876年的一天,有个农民急匆匆地闯进了科赫的诊所。他气喘吁吁地说:“我有三头肥羊,今天早上还好端端的,可是刚才一头突然死了,另一头也快死了,而第三头却健康地活着。我真不知它们犯了什么病,请您去看看行吗?”


科赫听后,向病人们表示歉意,便跟着这位农民出去了。


很晚很晚,科赫才疲惫不堪地回到诊所。这时,病人早就走了,候诊室里空无一人。妻子埃米把晚饭留在桌子上,也早早地睡了。科赫顾不上这些,掀开棕色布帘,马上把从乡下采回的血样,放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


又过了几天,科赫出诊路过一个肉铺时,听到里边人们的议论;


“不得了,霍威尔农场一夜间死了六头牛!”


科赫听后,又急急忙忙地直奔霍威尔农场,取回了死牛的血样。


科赫在两块玻璃片上都涂了一滴血,放在显微镜下,他看到了一个黑色血液的世界,连红血球也都变得发绿。


观察中,他发现在黑色血液里,有几粒像灰尘一样的东西散在血液中。


“这是什么呀?”


再仔细观察,他看出这几粒灰尘似的东西很像一根根小木棒,有的是单独一根,有的是几根连在一起。看着看着,他脑子里突然产生了一个问号,难道这就是炭疽病病毒吗?为了证实这个猜想,他进行了艰辛的实验。在这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牲畜死亡的消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他都要亲自赶去,每次都带上一大堆试管,把它装满死去牲畜的血液。他一直观察了好几个月,做过无数次的对照试验,他发现在每一例死羊或死牛的血液标本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小木棍”和“小线条”,而在健康的牛羊血液中,却找不到。现在可以肯定,“这些家伙一定是炭疽病的病源!”科赫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作出科学结论还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证明。


关于炭疽病,欧洲已经有人先于科赫进行过研究,法国的内科医生达万、著名的雷伊、德国人玻兰德等许多学者,以及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巴斯德都在研究炭疽病。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


当时,可怕的炭疽病严重地威胁着欧洲大陆。肥沃的牧草,温和的气候,给牲畜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可是几十年来,人们在炭疽病面前束手无策。它夺走一个富裕农户的五六百只肥羊,就像平地刮一阵风那么容易。一头小牛早晨还在青葱的草地上撒欢儿,下午就像霜打的庄稼那样垂下了头。晚上,这头小牛就四脚朝天了。死去的牛羊的血是暗黑色的,一只死了,成群跟着倒下。有时牲畜的主人或牧工也会染上这种可怕的炭疽病,他们往往是皮肤上长疖子,在一阵阵吓人的咳嗽声中死去。


这种飓风般的传染病对人们的威胁太大了,它蔓延的速度也惊人。有人对欧洲农民面临的炭疽病打击表示忧虑,对整个欧洲的肉食供应前景表示担心。而当时的科学研究,还不能帮助人们从这种绝境中解脱出来,许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科赫决心揭开炭疽之谜。


终于成功了,科赫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中写道:


“在寻找传染病的病原菌时,应该注意:第一,同一种微生物,会因条件、环境不同而变换它的形状。第二,必须把这种微生物进行人工培养,以便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和用于实验。第三,必须用培养液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以确证是否能引起疾病发生。”科赫在详细地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后,在结尾部分又具体提出:


“炭疽病在活着的动物体内是以小棍状物存在,在动物死后或离开动物身体时,由于客观条件恶化,它以小串珠子形式的孢子存在,至于在野外,它是以小得眼睛看不见的串珠形式散在各个角落。当它再进入动物体内时,马上恢复成小棍形状并迅速繁殖,进而破坏血液。”


1878年4月30日,是沃尔斯顿气候最宜人的季节。科赫送往布雷斯劳植物生理学会的实验备受青睐。今天,他——一个乡村医生被布雷斯劳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费尔迪南德·科恩教授邀请,去那里讲学。他随身带去了装有小白鼠的笼子和一架显微镜。


他整整演讲了五天。他的演讲,没有惊人的言词,也没有情绪激昂的论证,只是一直表演着他的实验,简要地说明他的研究过程。当科赫的第一批实验刚做完,病理学教授尤利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