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毕尚,风华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书籍编号:30039226
ISBN:97878013571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
毕尚 风华 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前言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我们所编著的这套《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是一套简要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智慧与成功人生经验的系列传记故事文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杰出政治家的王者风范,杰出军事家的雄韬伟略,杰出外交家的高超艺术,杰出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杰出经济学家的深沉凝眸,杰出科学家的智慧灵感,杰出发明家的传大贡献,杰出文学家的沧桑人生,杰出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等等。丛书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数百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成果、重大贡献及其奇闻趣事,进行了客观,公正、准确、生动的描写与刻画以及后人的评述,以便让读者了解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探出其奇特的人生经历与奥秘。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共22分册,内容健康、有益,史料丰富、新鲜,形式活泼、独特,把人类数千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在各式各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介绍给广大的读者,集经典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力图对每个历史人物以客观的介绍与透彻的分析,以完整地展示每个历史人物的风貌。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应当指出,由于时间所限,许多资料可能有所遗误,不妥之处盼读者予以商榷更正。
吕尚:大智大勇的传奇人物
吕尚,又称吕尚、姜子牙、姜望、太公望、姜太公,是我国古代治国用兵的奇才良将。传说著名的兵书《六韬》即为吕尚所著。
吕尚的远祖曾帮助大禹治水,功绩显著。夏朝时期,姜氏部落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安居,即以封地吕为姓,后来分散。其中一支在东方沿海定居,吕尚即这支姜族后代。吕尚出身贫寒,生活在商末贵族荒淫残暴的时期。吕尚曾在商都朝歌(地名)当过屠夫,杀牛卖肉,又在黄河边的孟津开过酒店。目睹商末官员的贪暴和下层人民困苦悲惨的生活,吕尚的心中播下了匡济天下的种子。他暗下决心,勤奋好学,钻研兵法,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学到了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在政治腐败的商朝,出身微贱的吕尚虽有才学却无处发挥。此时,商朝西部的周国,从太公厉当政时代即开始搜罗人才,不论出身,惟贤是用。文王当政以后,更是遍访人才。吕尚闻知,认为施展自己本领的机会到了。于是,年已古稀(70岁)的他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从东部来到周国。
吕尚听说周文王经常到渭水边打猎,于是整日在附近的小溪旁钓鱼,盼望着有一天能在这里和周文王恳谈。一天,文王果真带着一行人马来到这里,他发现柳荫下的小溪旁有一位白胡子老头正在钓鱼,很是好奇,就上前和他攀谈起来。吕尚虽是喜在心头,脸上却平静如水,他认真地回答了文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从钓鱼谈到打仗,从家事谈到国事,从政治谈到军事。两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兴奋。文王满心喜悦地说:“我父亲太公在世时,就盼望着能有一个像你这样文武精通的人来辅佐周国,今天总算是让我盼到了!”于是,文王亲自扶吕尚上车,一同回到宫中。因他是太公盼望的贤人,人们尊称他为“太公望”或姜太公。文王封他为国师,负责全国的军政大事。吕尚尽心尽力地辅佐文王:帮助周国灭了许多小国和部落,与文王共商国家军政大计。文王的功绩浸透着吕尚辛劳的汗水。
文王去世,其子武王继位。武王仍重用吕尚,称他为“师尚父”。武王即位第四年,举行了一次八百诸侯会师孟津的演习,吕尚任总指挥。演习声势浩大,振奋人心,众人皆以为可一举灭商,独吕尚和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两年后,武王决定伐商,占卜结果不利。当时正值风雨交加之际,文臣武将认为此时出兵有违天意,吕尚却力劝武王出兵伐纣。武王遂定伐纣,果然一举获胜。战后,武王论功行赏,以吕尚功劳最大,封他到东方营邱(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任齐国诸侯。
营邱临东海,荒芜,人少兽多,文化落后。营邱附近的莱人甚至出兵阻击吕尚,被吕尚一举击溃。吕尚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到了周成王当政时,又授给齐国更多土地。于是,“东至海,西至河(古代,“河”单指黄河),南至穆陵(淮河以南),北至无棣(辽宁西部)”,这片广大的土地,均属吕尚势力管辖。在吕尚的苦心经营下,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大国。吕尚此时已一百多岁,终因年迈体力不支,在营邱逝世。
所罗门:希伯来王国的开创者
所罗门,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开创者——大卫王的幼子,希伯来国家鼎盛时代的国王。
在历史传说中,所罗门被看成是古代理想的英明君主。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所罗门往往是智慧的化身和和平的象征。其实这些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史实的。
在大卫当政的最后两年,所罗门与父亲共同执掌国政。大卫去世后,所罗门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及其支持者。圣经中把所罗门描述成正直的法官,实际上,他是一个贪图权势、爱慕虚荣的人,只要有谁阻碍他前进,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毫不手软,更不用说其他的政敌了。
所罗门登上王位之后,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与埃及、腓尼基诸城邦和一些邻国结好的政策。这就保证了对重要商路的控制,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他娶了一位埃及的公主为妻,因此得到一座城市作为陪嫁品。他还与其他阿拉伯南部的王国联姻,又得到许多宝石和金子等贵重物品。在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中,所罗门得到了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黄金、白银、宝石、象牙、香料和木材等物品。这一切都促进了希伯来工商业的繁荣。
所罗门曾带兵向南部扩张,征服了红海沿岸的一些地区。在北方,他曾入侵过赫梯新王国,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军粮城。
在内政方面,所罗门把国家按地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一个总督负责收税。
大约公元前963年,所罗门大兴土木,征调了18万民工,耗费巨资在首都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为犹太教徒崇拜的上帝耶和华建造圣殿。经过七年时间,这座圣殿终于建成。它面朝东,由门厅、主殿和圣堂三部分组成。主殿长约30米、宽10米、高15米,四壁和所有设施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金粉,这使大殿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墙壁上还雕有长着三对翅膀的天使和奇花异草图案,这些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装有犹太教的象征——圣经的柜子,被安放到幽暗而神秘的圣堂深处。每逢传统的宗教节日,各地的犹太教徒纷纷来到耶路撒冷的圣殿朝拜。圣殿的建成还轰动了周边各国,各邻国的朝拜者络绎不绝,这就扩大了希伯来神教的传播,同时也对希伯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圣殿虽然两次遭焚毁,犹太人也被迫背井离乡,但是犹太教却成了维系民族生存的纽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耶路撒冷的圣殿遗址始终是漂泊四方的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所罗门以其广泛的建筑活动著称。在他统治时期,除了修建圣殿之外,还为妃子们建筑了很多豪华的宫殿。外表的繁华,使所罗门的王国看起来繁荣昌盛,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内部的危机。从居民成分看,国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为以色列人所占据。南部经济落后,是犹太人聚集所在。由于所罗门的父亲大卫的王朝在南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沉重的赋税大多落在北部以色列人身上,这自然引起以色列人的强烈不满。另外,邻国埃及也不愿自己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存在,所以他们支持以色列人的分裂活动,这使国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所罗门统治末期,北方出现了以耶波罗安为首的分裂活动。所罗门非常恐慌,他下令捉拿耶波罗安并企图处死他,但是没能成功。耶波罗安逃到了埃及被保护起来。等所罗门一死,他立即回国起兵,从此统一的希伯来国家一分为二:南方由大卫王朝继续统治,称犹太;北方则称以色列。
所罗门的政绩虽然不多,但是一提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人们多数会想起所罗门的名字。文学作品和传说中的所罗门是神奇而伟大的。无论历史中的所罗门是什么样子,善良的人们都愿意相信传说中的所罗门是真实的。
管仲:尊王攘夷的杰出政治家
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颍上(今安徽西北部)人。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现存《管子》八十六篇,有些为后人假托。
管仲和鲍叔牙幼年时代就是好朋友。后来,管仲去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去辅佐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小白继承君位后,鲍叔牙立即向他举荐管仲执掌国政。齐桓公不仅不计私仇,还对管仲格外尊重。相传当管仲从鲁国来到齐国时,桓公沐浴三次,并三洒香水,亲自去城外迎接。管仲感慨万分,他说:“开初我仕途不得志时,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每次分利时,我都多取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这是贪婪,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困。我也曾为鲍叔牙出主意,但都失策了,可他并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那是时机不利。我也曾几次仕于君主,但都被主人摒弃了,可鲍叔牙不认为是我不贤,而是我没遇到明主。我几次上阵作战,都避死而逃,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奉养。我的主人公子纠被杀,公子的大臣都自杀了,可是我宁肯受囚被辱不肯死节,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辱之心,他知道我不耻于小节而耻于不能建功名于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呀!”于是,真心诚意地担任了齐桓公授予的职务,尽心尽力,夙兴夜寐。
管仲认为:“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改革必须先着眼于经济方面,同时,也相应地注意到政治和军事。管仲对农业税制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分配形式。从而废除了集体无偿耕种“公田”的劳役税制,改为所有土地一律按土质好坏、面积大小,征收不同等级的实物税。“相地而衰征”首先是分“公田”为“份地”,改集体耕作为个体生产。通过“均地分力”,农民就可知道产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好坏,才能不怕劳苦,自觉地劳动。管仲还提倡“本末并重”,即将工商与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地制宜地实行多种经营,使得鱼盐、山林、川泽之利大兴。他也很重视工农技术的发展,实行各类人员专业化。管仲认为物质条件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夫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远千里而不怨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威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如焉。”这些思想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政治方面,管仲令士、农、工、商四种人分区居住。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三乡、商三乡、士农合占十五乡。工商专心于本业,不服兵役。士农乡平时“食田”、耕田;一有战事,士则充当甲士或小军官,农则为兵卒。士农乡中以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各级行政机构都有负责人。战时,各级行政负责人又成为军官。每户出一壮丁,每五丁为一伍,每五十丁为一小戎。每二百丁称为一卒,每二千丁称为一旅。全国十五乡即为十五旅,每五旅合为一军,全国共有三个军。齐王与两大贵族各率一军。从上述情景不难看出,齐国的行政组织实际上是兵民合一的组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军事防卫,国家都拥有坚固的内部结构。
在官员管理上,管仲命令各人恪守职责,不准懈怠。若有违军令不尽责者,可一可二,再三必定严惩。还令各级官吏随时举荐贤才,否则就是“蔽明”、“蔽贤”,也要治罪。经过改革,几年之后,齐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政治方针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征讨不服,平恤患难,以武力和德望称霸天下。一次,桓公因蔡姬之事欲出兵伐蔡。管仲见劝阻无效,便建议桓公先以楚已三年未向天子纳贡为由伐楚。获胜归来,再以蔡国不参加伐楚为由出兵。齐桓公听之,亲率诸侯联合伐楚,迫使楚与各诸侯签立盟约,诸侯皆服。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5年,在管仲执政的40年间,他一直秉承谦恭的态度,并屡次约束桓公要不骄不躁,出师有名,亲贤者远小人,为齐国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
孔丘: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的创始人
孔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年轻时就远近闻名,曾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他中年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不仅对我国,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孔子从事教育活动几十年,“弟子三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弟子中大多数出身贵族,但也有一些出身于接近平民的“士”的阶层,个别的还有出身于“贼人”、“野人”或“鄙人”。而且各诸侯国的都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比较广泛地传播了古代文化知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他以自己为例,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多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又说“多学多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提倡在学习态度上,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还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中不猜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这些都是孔子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归纳而得到的,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是十分可贵的。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提倡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他提出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论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只思不学就会陷于空想。他还强调“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即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把知识积累升华到理论思维的层次,它包含了关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的见解。
孔子的许多见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他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美国纽约出版的《人民年鉴表格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其中孔子列为榜首,书中说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思想影响极大。
大流士一世:波斯的铁血大帝
在伊朗高原西部北西斯顿地区的一座悬崖峭壁上,有一处用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镌刻的古代铭文,其上方的浮雕刻画着一位昂首挺立的国王,他左手按弓,右手指向空中的神灵,脚踏一人,身边还有一串被俘的俘虏。铭文后来被一个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并被解读成功。原来,铭文上说的全是关于古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的一些事情。考古学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2400多年前波斯帝国的一番伟业。
大流士一世是继居鲁士的一个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和一个篡位者后以政变而掌权的又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他快速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篡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他自称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称为“铁血大帝”。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鼎盛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行省,置总督,强化国家管理体制;实行包税制,各项税金上缴宫廷;在军事上,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各行省军政分权,设置不受总督支配的军事长官。全国军队分别划分各大军区管辖;将军队编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四级,以波斯人为核心组成步兵和骑兵,并在都城组建精锐的近卫军,军中高级长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建立一支以腓尼基水手为骨干,拥有近千艘战船的舰队。为了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传递情报,不惜重金修筑“御道”,设驿站,备驿马。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从首都苏萨至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大流士一世还大力鼓励发展经济,采取和发布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法令,从而使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措施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对内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称赫勒斯滂),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
波斯的陆军所向无敌,装备精良。他们创造的步兵配合骑兵交替作战的战法,在当时的大陆上是最先进的。波斯的工匠更是名满天下,巧夺天工,其中以武器制造最为惊人,是世界上除了矮人族外最精巧的工艺大师。同时,波斯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舰队,拥有的舰只数量大约在600—1000艘之间。
在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后,大流士一世将目光瞄准了希腊。早在公元前492年,大流土一世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反波斯起义,派马多厄乌斯率陆海军远征希腊。但天不作美,海军在阿索斯海角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两万余人葬身鱼腹。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波斯军只好退回小亚细亚。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二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两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将军米太亚得率雅典步兵1万和布拉底援军1000人,在马拉松一举击败兵力占优势的波斯军,增强了希腊人反抗波斯侵略的必胜信心。马拉松之战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公元前486年,埃及爆发起义,大流士前往镇压,未及完成即死去。大流士一世死亡,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他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挖运河,在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囤积粮草,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兵员,又准备攻打希腊。薛西斯一世死后,后继的大流士三世接替他继续与希腊作战。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在阿尔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亚历山大大帝打得大败,大流士三世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杀,阿黑门尼德家族统治的古代波斯帝国灭亡。
由大流士一世开启的希波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了。
大流士一世当时尽管气势汹汹,占领了大片阿拉伯人的土地,显得不可一世,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很虚弱的,除了祈求光明之神的庇护外,他还害怕四样东西。其中,仇恨被列为四害之首。大流士打了多年的仗,深知敌人的军队是可以打败的,谎言和干旱之害也是可以去除的,但仇恨这个东西很麻烦,一旦被唤起,就很难消除,仇恨可以世代相传。因此,仇恨可以造就越来越多的敌人。因而它比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更可怕。
大流士一世将古代东方的几个文明中心连成了一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维持了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他以卓越的政治见解,军事才干和组织才能,跻身于古代著名统治者的行列。
范蠡:具有传奇色彩的谋臣与商圣
范蠡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翁,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深谋远虑的策略,辅佐勾践兴复濒于灭亡的越国,灭亡称霸诸侯的吴国,创造扶危定倾的奇迹,是春秋末期又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范蠡,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陶朱公。原为楚宛三户(今安徽宣城)人,先后移居越、齐二国。生卒年月不详,大约活动于楚平王、越王勾践、齐平公在位的年代(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前四世纪前期)。青少年时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过着贫苦的生活。他曾经拜计然(又名辛文子)为师,研习治国治军的方策,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但是怀才不遇。因而“倜傥负俗”,行为怪异,被视为狂人。直到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范蠡的生活才发生突然转变。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早就听说当地有贤者,但未能找到。范蠡的怪异行为引起了文种的注意。文种派手下官吏去见范蠡。官吏回报说,他患有疯癫病,是一个狂人。文种不以为然地一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智之毁。此固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说,“大智若愚”,具有独特才能的人才往往被人讥笑、诋毁为狂妄无知,一般人难以认识他的真实面目。于是决定亲自驱车拜访。范蠡避而不见。文种不因碰壁而灰心,再三前去拜访。范蠡看到文种确是一片诚心,料定文种必然再来,就对他的兄嫂说:“今天有客人来,请借给衣帽一用。”过了一会儿,文种果然来了。二人一见如故,“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此后交往日益加深。当时已出逃吴国的伍员(伍子胥)派人邀文种去吴国。文种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范蠡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雄之时,吴越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兵伐吴的关系,“霸业创立,非吴即越”。他还认为,“君子逢时,不入雠邦”,犯不着为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失故国之亲”。因此,他建议去越国,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于是,二人先后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为大夫。范蠡从此登上政治、军事舞台。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主持越国军政。公元前494年,勾践得知吴国加紧练兵,准备伐越,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劝勾践改变决定。勾践不听,坚持出兵,以舟师进攻吴国的震泽(今江苏太湖)。吴军迎战越军于夫椒(今太湖夫山、椒山)。结果,越军大败。勾践率残余越军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这时,勾践方才悔悟,对范蠡说:“当初不听你的话,致遭如此失败。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认为,为了避免亡军亡国的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等待时机,另谋兴复。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方策,派文种到吴国求和。经过多方努力,始得吴王夫差允许。自此以后,范蠡先是随勾践到吴国当人质,过了三年忍辱负重的奴仆生活。被遣返回国以后,又协助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振兴越国,伺机灭吴。从公元前482年开始,范蠡以上将军之职,辅佐勾践组织和指挥灭吴之战。经过六年奋战,终于攻陷姑苏,灭亡吴国。然后乘胜北进,与中原诸侯会盟,取代吴国的霸主地位,横行江淮,称霸中原,国势达到鼎盛阶段。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范蠡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根据长期的观察体验,范蠡认识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如果继续留在越国,说不定哪一天就要灾难临头。于是决定辞官退隐。当越军凯旋到达五湖(今太湖)时,范蠡就婉言提出辞退的要求,说:“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指灭吴称霸)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国语·越语》)勾践假意挽留,软硬兼施,说:“你听我的话,我就与你分国而治;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和你的妻子儿女!”范蠡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说:“我知道了。你实行你的命令,我照我的意志办事!”遂携带财宝和从人“乘舟浮海以行”。勾践乐得除去一个潜在威胁,并不追寻,同时又划会稽周围三百里为范蠡俸邑,用良金铸造范蠡塑像,装出怀念功臣的样子。范蠡写信给文种,劝他早日离开越国。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信,称病不朝。有人诬告文种将要“作乱”。勾践借机“赐剑”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遂被迫自尽。越国赖以兴复的两大功臣,就这样落了一走一死的下场。
范蠡从海上到达齐国,就定居在那里。为了表示对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怀念,改名鸱夷子皮。(鸱夷是一种鸱鸟形状的革囊。伍子胥被迫自杀后,被吴王夫差装进革囊,投入江中。)他和儿子“耕于海畔”,没过多久就“致产数千万”。齐国君认为范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任命他为相。范蠡认为这并非好事,喟然兴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把相印归还齐君,把财产散发给友邻,移居于中原地区的交通、贸易枢纽陶(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他一面从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