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毕尚,风华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书籍编号:30039232
ISBN:97878013571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上册)
毕尚 风华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前言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我们所编著的这套《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是一套简要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智慧与成功人生经验的系列传记故事文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杰出政治家的王者风范,杰出军事家的雄韬伟略,杰出外交家的高超艺术,杰出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杰出经济学家的深沉凝眸,杰出科学家的智慧灵感,杰出发明家的传大贡献,杰出文学家的沧桑人生,杰出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等等。丛书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数百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成果、重大贡献及其奇闻趣事,进行了客观,公正、准确、生动的描写与刻画以及后人的评述,以便让读者了解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探出其奇特的人生经历与奥秘。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共22分册,内容健康、有益,史料丰富、新鲜,形式活泼、独特,把人类数千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在各式各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介绍给广大的读者,集经典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力图对每个历史人物以客观的介绍与透彻的分析,以完整地展示每个历史人物的风貌。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应当指出,由于时间所限,许多资料可能有所遗误,不妥之处盼读者予以商榷更正。
晏婴:机智超人的谋略家
晏婴,史称晏子,字平仲。春秋期间齐国夷维(今山东密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齐国望族出身,其父晏弱死后,他继父职为卿,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官至相国,是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又一名相。他为政长达57年,忠心耿耿于齐国。他的政治主张是仁义治国,和平外交。他体恤民众,力行节俭,博学多才,善辩敢诤,且刚正不阿,经常直面劝谏国君施仁政,省刑罚,轻赋税。
齐庄公不纳谏,恣意寻欢作乐,并重用奸佞之臣,而对忠良骨鲠的相国晏婴反而猜疑嫌厌,晏子无奈,只得辞官到乡下去渔耕为生。
贤臣一走,昏君便亡。昏庸的齐庄公不久即被奸党武夫崔杼杀死了。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弑,毅然决定回朝吊唁庄公。此举亦出于晏婴仁义治国的谋略思想。他并不可惜庄公被杀,而是认为崔杼弑君是不义之举,崔杼是个奸佞窃权之徒,并不是真正为国之富强。晏子赴丧是为了表明自己不屈服崔杼篡政的态度。
崔杼没有想到晏子会来,看到晏子坦然而来,心中直冒火,他手提宝剑扬言要杀死晏子。晏子仍然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地与崔杼讲道理,论是非,表明自己为国家而来,而且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说罢,不顾一切地趴在庄公尸体上痛哭不止。他的浩然正气震住了崔杼。当有人劝崔立即杀掉晏子时,崔沉思后说:“不能。晏子的话有理,举止正义,况且他深得民心,我此刻杀了他,会失去民心。”他想让晏子也慑服于他。
晏子主张仁政,有很强的爱民思想。他反对国君和贵族的穷奢极欲,也反对官府对百姓残酷盘剥。他认为,应该体恤百姓民众的温饱疾苦。他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他还常常为维护平民百姓的利益,而规劝国君。
有一次,正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景公带着妃妾和百官出游。一路人马,前呼后拥,歌舞音乐,热闹非凡。他们来到一片桃林间小憩,景公坐下,面对春色美景,鸟语花香,十分惬意。不料抬头一看,不远处几只野狗正在几堆白骨上转来跳去。景公感到晦气,命令换个地方,立即又和宫女妃子们嬉戏调笑。晏子却侍立在景公一旁,潸然泪下,极为悲伤。景公不解,惊问何故。晏子指着不远的白骨堆说:“我悲叹这些人生不逢其时,死亦不逢其时啊!”景公显出疑惑不解的表情。晏子接着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出游,路遇饥饿之人就赐以食粮;有疾病者赏钱治病;见百姓过于疲劳就下令减轻劳役;见百姓过于困苦就减免赋税。所以百姓对国君出游自己乡里十分高兴和欢迎。如果这些人生在那时,就不会因挨饿而死,更不会死了还露骨荒郊而无人收尸埋骨了。”景公听后默然无语,心有所悟。晏子便直谏说:“现在大王出游,方圆四十里内的老百姓,都得献出财物供您所用,交出车马供您驱使;而他们自己却温饱难济,饥寒交困,死后白骨相望,多么凄楚啊!而您却不闻不问,依然歌舞升平,这就有失为君之道了。”接着又继而进言:“财穷力竭,则下难以养上;骄奢淫逸,则上不能慈下。上下之间离心离德,君臣之间不能相亲,这就是国家衰败的原因。如果您想要保住祖宗基业,使江山万代长存,爱恤百姓黎民,那是最大的根本啊!”
景公听完后,感到十分惭愧,立即下令停游,并让武士们收敛死尸白骨,加以埋葬。回到宫中又下令打开府库赈济百姓,桃林方圆四十里内的百姓一年之内免除劳役赋税。景公还给自己下了个禁令,三个月内不出游。
晏子不仅在治理内政上有很深的谋略,而且在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上也有很高明的策略。他不亢不卑,主张平等相待,和平相处。他足迹遍布各诸侯国,不管是大国小国,都被他高超的外交手段,精彩的言辞,质朴的穿着所折服。举几例说明晏子在外交上的谋略思想。
齐君在晏子的鼎力辅佐下,使国力逐渐恢复强盛。齐景公很想和昔日齐桓公一样,当中原的霸主。于是他加紧练兵,赶造武器,准备先进攻近邻鲁国,晏子极力反对。景公在晏子的劝说下,终于罢兵,并派晏子出使鲁国,两国修好,加强了和睦关系。
对于大国的傲慢,晏子向来不示弱,敢于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一次,晏子出使吴国,吴王夫差是妄自尊大的人,他既想戏弄晏子,又想从外交上压倒齐国。晏子到达吴国后,吴国负责接待的侍从官对晏子说:“天子请见!”晏子一听口气不对,齐与吴都是诸侯国,何来“天子请见”。他已猜到了夫差的意图和野心,所以立即做出反应,采取对策,先以装聋的办法,不予回答。吴吏连声高喊,他却一声不吭。吴吏无奈,忙去回禀夫差。夫差初次领教了晏子的厉害,不得已只好自己走出来接见晏子。晏子向他施礼后,马上说:“我受齐国君王之命出使贵国。因为我是个糊涂人,所以常常受骗。刚才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我要斗胆请问大王,原来的吴王夫差现在该往哪里放呢?”一席话说得夫差又恼又恨,但自己无理在先,此时又想不出好办法对付,只好稀里糊涂地以讪笑来圆场,并立即改称“国君”,以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会谈。吴国在场的官员赞叹:“晏子真是一位机智多谋的外交家呀!”
晏子高明的洞察力和不亢不卑的外交手腕,孔夫子听到之后,亦非常之赞佩,他叹服说:“善哉,不出樽俎(酒杯)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鬼谷子:中国纵横家的鼻祖
鬼谷子是个很神秘的人物,战国中期的纵横家鼻祖,有说是齐国人,也有说是楚国人,也有说根本无此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统说法姓王,名之利,也有说姓刘名务滋。隐居于颍川(今河南禹县)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告成镇)的鬼谷,因自号“鬼谷子”。
最早记述鬼谷子的是司马迁。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太平御览·礼仪部》载,“周有豪士,居鬼谷,号为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去见他,他说:“我将为你们两个讲述最精深的道法。”于是,二位沐浴更衣,不食荤酒,整洁口身,斋戒已毕,去见鬼谷子,鬼谷子向他们讲述了《捭阖》、《符言》等篇。王嘉《拾遗记》载,苏秦、张仪未发迹前,穷困潦倒,但却勤学不辍。他们在途中看到圣人之文,便将文章抄在手掌中及大腿上,晚上回到家再折竹为笔,将掌股中之文录于帛上。搜罗好书,无物可盛,便剥下树皮制成书囊。一天,一位先生出现在苏秦与张仪面前,询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勤苦学习,苏秦、张仪反问:“你是何人?”这位先生回答:“我居住在山谷中,人们称我为归谷子。”后来,苏秦、张仪游说四方,再次遇到归谷子,并向他求教,归谷子从怀中掏出三卷书,教他们权诈之术,苏秦、张仪自此持归谷子之学终身。这位归谷子就是司马迁笔下的鬼谷先生。东汉王充《论衡》载,苏秦、张仪跟鬼谷子先生学了一段后,有一天,鬼谷子在地下挖了一个坑,说:“下到里边去,什么时候道理说得我涕泣沾襟,你们到各国去游说国君,就能成就功名。”苏秦、张仪果然下到坑中,充满感情地向鬼谷子讲述纵横捭阖,争霸天下的道理,说得鬼谷子涕泣沾襟。苏秦、张仪得鬼谷子真言,果然成为战国著名的纵横家,成就了功名。
苏秦、张仪同师鬼谷子,但苏秦自己说本事不如张仪。张仪自己也说过自己的权谋不及苏秦。张仪在游说各国时,力陈苏秦合纵谋略的短处,以证明自己的连横谋略的正确,战国历史证明,最终是连横谋略取得了成功。在中国民间,也有传说鬼谷子是大军事家孙膑的老师。《尚友录》载,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于鬼谷。正因鬼谷更赏识孙膑,把一部天书传给了孙膑,引起庞涓忌恨,才发生了一系列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
有一个人叫来鹄(不知何时人)说:“鬼谷子教给人诡秘欺诈,言语便捷,富于鼓动性,发人阴私,奸邪刁滑,六国时期真正掌握此术的,只有张仪、苏秦而已。”例如《捭阖》、《飞箝》,捭阖是分化或拉拢之术,飞箝是揣摩人之好恶,待其竭情无隐,加以箝持之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是鬼谷子之术潜移默化,自然流传而形成的。
鬼谷子说:“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自而分,能人乎人之心,如此而说之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刘向说,这是善于说辩的具体方法。
《鬼谷子》一书,虽然在《史记》、《说苑》等书中被引用,但直到《隋书·经籍志》,才把《鬼谷子》录于目录。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苏秦假鬼谷之名而作,也有学者认为是后人伪书,但也有坚信《鬼谷子》绝非伪托的学者,千百年来,莫衷一说。虽然如此,《鬼谷子》一书自魏晋以来广为流传却是谁也不否认的事实。
而《鬼谷子》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与鬼谷子的“奇变诡伟”的谋略分不开的。不管鬼谷子是传说人物,还是实有其人,他都是一个古代谋略家。
《鬼谷子》毫不掩饰谋略的功利性和权谋术势的实用性,把政治谋略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当然,他关于政治谋略的论述,含有投机和诡密,这是不能苛求的。《鬼谷子》为纵横家提供了谋略理论和方法。苏秦、张仪正是在把握这些谋略的基础上,才长于权变,游说诸侯以成就功业的。
对于神秘人物鬼谷子的真伪,对于《鬼谷子》一书的真伪,是历史家研究的课题。千百年来,对《鬼谷子》一书所反映的谋略思想和方法,褒贬各执一辞。从谋略研究的角度看,《鬼谷子》及鬼谷先生的各种传说,含有不可忽视的、丰富的谋略智慧,鬼谷先生将作为一个神秘的谋略家而受到谋略研究者重视。
张仪:寸舌动天下的游说者
张仪是战国中期著名的纵横家,他和苏秦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己承认,能力不及张仪。张仪全靠一只舌头游说四方,求取功名。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张仪由于苏秦之计入秦,代公孙衍为大良造。秦惠王请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蒲阳(今山西省蒲县)。夺取该城之后,张仪乘机建议秦王把蒲阳城归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与魏修好。
秦惠文王三年(公元前322年),张仪假装辞去秦相,投奔魏国。目的是让魏国带头归顺秦国,再让其他各国效法它,以达到连横战略之目的。但魏襄王不肯听张仪的。秦王一怒之下攻下了魏国的曲沃(今山西曲沃)和平周(今山西省介休县西)。私下里更加厚待张仪。公元前319年魏襄王死,哀王立。张仪又劝哀王尊秦,哀王仍不听。张仪就暗中通知秦国再攻魏国。魏军大败。第二年,齐国在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打败了魏军。秦准备再进攻魏,先打败了韩国申差,斩杀韩国官兵八万人,各国震恐。张仪乘机游谈魏哀王。
张仪这一通威胁利诱又打又拉的说辩,把个魏哀王说动了心,再不顾六国合纵抗秦的事了,就通过张仪跟秦国和好。张仪完成了分化魏国的目的,辞去魏相职务,重新回到秦国当相国了。
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进攻齐国,而当时齐楚仍为合纵联盟,秦王就派张仪到楚国去做策反工作。楚怀王听说张仪来了,空出高级宾馆,亲自送他去住宿。楚怀王把相印授给张仪,又赠送大量财物,立即与齐断绝关系,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土地去了。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登车时没有拉住绳索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腿,三个月不上朝,更不提割地之事。昏庸的楚怀王听说了,心想,大概张仪认为我与齐断交还不很坚决吧。就派勇士奉符节(使节凭证)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折断了符节,忍气与秦国建交。秦齐两国建交后,张仪才去上朝,毫不脸红地对楚国使者说:“我自己有六里封地,愿意献给楚王。”楚国使者很惊讶说:“我受国王之命,前来接收商於六百里土地,不曾说是六里。”回国报告给楚王。楚怀王一怒之下,派将军屈出兵进攻秦国。因秦齐已建交,两国共同反攻楚军,斩首八万,杀了屈,夺取丹阳(今陕西、河南两省的丹江以北)和汉中(今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角)之地。楚王又增兵袭击秦国,在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大战,楚军大败,方圆六百里土地为秦所有,楚国只好割让汉中郡跟秦国讲和。
秦国乘机要挟楚国,想用武关外的土地交换楚国黔中(今湖北省西南部、湖南省西北部、贵州省东北角和四川省黔江流域)地区。楚王恨透了张仪,说:“我不愿交换土地,只要秦国肯交出张仪,我就献出黔中地区。”秦王觉得拿一个张仪换来大片土地是很合算的,想送张仪,却不忍开口。没想到张仪竟然请求去楚国。秦惠文王说:“楚王恼恨你背弃奉送商於之地的诺言,你不是去送死吗?”张仪却很自信,说:“秦强楚弱,我奉大王符节出使楚国,楚王怎敢杀我。如果楚王杀死我,秦国因此换得黔中之地,这正是我的最大愿望。”张仪使楚,通过好友、楚国大夫靳尚收买了楚王夫人郑袖,郑袖在楚王面前白天黑夜地劝说:“臣子各为其主服务,秦国派张仪来是尊重大王的表现。大王不以礼相待,却要杀死来使。秦王一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求大王把我们母子迁到江南去吧,以免遭受残害。”怀王闻听,后悔不已,连忙赦免了张仪,并像上次一样优厚地款待他。张仪又乘机用人质、美女、土地拉拢劝说楚王:“秦楚相连,本应是亲近的邻邦。大王如能听我的意见,我就会让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也到秦国做人质,秦国美女送给大王作姬妾,送给大王居民万户的都邑,两国长久为兄弟,一辈子互不攻伐,没有比这更好的谋略了。”楚怀王不顾屈原劝谏,又一次答应了张仪。
接着,张仪又用又打又拉威胁利诱的手段,说服了韩、齐、赵、燕,其“连横”谋略接连取得成功,使秦更加强大,加速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
张仪自己曾说自己不如苏秦,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张仪的所作所为超过了苏秦。这两个人都是货真价实的险诈策士。”
冯:狭小舞台上的奇才
冯驩是齐国的一介布衣,生活贫苦,以至于难以自存。大约在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他穿着破衣草鞋,前去投靠齐国贵族孟尝君谋生。战国时代有四位以养士(门客)而闻名遐迩的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称薛公,号孟尝君,是齐国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人,门下养有食客二三千人。
冯驩在孟尝君门下默默无闻,不曾有只言片语的赞助。一年后,即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孟尝君被擢升为宰相,食邑万侯,门下食客增至三千余人。庞大的开支,使他入不敷出,可是封地薛邑连年受灾,派去收租的人往往完不成使命,收不回本息,孟尝君忧心忡忡。
一天,孟尝君拿出账簿,对门下的食客们说:“哪一位先生善于会计之术,可以到薛地讨债?”冯驩说,“我可以去收债。”
冯驩带着车马,很快便到了薛地。他深入民间,实地调查,凡是有能力偿付债务的,或者立即收取,或者限期缴纳,很快便收到了利息上万钱。然而有一些人确实贫困,无力偿还债款,冯驩一一查明后,不但没有强行逼债,反而将债户召集到一起,置酒款待,然后将自己带来的债券和债户的债券相合,验明后立即以火焚之,当众宣布说:“薛公考虑到大家困难,无力从事耕作,便贷款给你们。薛公国事繁忙,宾客甚多,开销极大,理应按照契约收受债息,否则他也将陷于困顿。可是既然你们实在偿还不了借贷的本息,薛公宁可自己为难也决不难为大家,他决定将贫穷者的债务一笔勾销。方才不是把债券都烧掉了吗?这样仁爱的君子,天下还能有谁呢?希望大家万万不要辜负了他。”众人非常激动,感激涕零,高呼孟尝君万岁,并且一拜再拜。
冯驩理事完毕,乘车急速回到齐国,一大早便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穿戴得整整齐齐,接待了他,问道:“债款都收完了吗?怎么这么快呢?”冯驩回答得很简单:“债款全都收完了。”孟尝君很高兴,接着问道:“先生用债款为我买了什么呀?”冯驩从容自若地说道:“我向公子辞行时,公子曾指示说,我的府上缺什么就买什么。我心里想,公子家中金银珠宝应有尽有,猎狗和骏马无计其数,美女站满了后廷,可以说公子府上什么也不缺。如果说缺什么的话,我以为您缺少的只是仁义罢了。”孟尝君疑疑惑惑地问道:“缺少仁义又怎么样呢?”冯驩振振有词地说道:“为了使公子能够获得一个仁爱士民的好名声,我假传公子之命,当场焚烧了无用的债券,民称万岁。我使公子捐弃的是一点点虚利,却为公子博得了薛地民众的敬仰与信赖。”孟尝君听了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白白地损失了不少钱,心中还是郁郁不乐,无可奈何地说:“唉,先生算了吧。”
从冯驩处理薛地收债来看,可见他做事的果断和用心的深远。他以政治眼光来看待经济事务,以牺牲眼前利益来谋取长远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颇有见地的。
孟尝君身为宰相,权倾齐国,门下食客三千,谋夫勇士,藏龙卧虎,加上近年来他礼贤下士和仁爱百姓的名声和影响日益扩大,功盖过主,这就不能不引起齐王的猜忌。其他诸侯国不愿看到齐国的日渐强盛,秦、楚等国派出游士说客,散布流言,挑拨齐国君臣之间的关系。过了不久,孟尝君终于失宠于齐王,齐王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罢黜了孟尝君的相位。
当初孟尝君得志时,宾客如云,高朋满座,及至丢官失意时,门前冷落车马稀,使他饱尝了世态的炎凉。无可奈何之中,他只好驱车回到他的封邑薛地。在距离薛地百里的地方,只见道路上黑压压的有很多人在迎接他,男男女女,扶老携幼。孟尝君阴霾的心里顿时射进一道温暖的阳光,激动的热流贯满周身。他知道,这是因为一年多以前冯驩代他焚券弃息才赢得了民心,取得了薛地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才使他这个落魄公子有了一块安身之地。于是他感激地回过头来,对冯驩说:“先生为我‘市义’,今天算是看到了!”
冯驩说:“狡兔有三窟,才能幸免于死。如今公子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而卧,请让我为您再营二窟。”孟尝君惊诧而兴奋地注视着他,冯驩平静而胸有成竹地说:“请公子借我高车使用数日,我要让齐王在不远的将来,重新任公子为相。”孟尝君虽然并不明白,却仍然是喜不自胜。
冯驩辞别孟尝君,纵马扬鞭,急速西行,数日后到达魏国都大梁,很快便见到了梁惠王。
冯驩对梁惠王说:“近年来齐国之所以日渐强盛,是因为孟尝君当了宰相。孟尝君虚怀若谷,满腹治国韬略,是难得的相才,然而却遭到谗毁和嫉恨,竟然被罢相免官,放逐在外。如果哪一个诸侯国肯迎他为相,那么,不但他可以使该国国富兵强,而且齐国的政事、军情及民情亦可尽在该国掌握之中,攻取齐地,还不是易如反掌吗?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呀。”
梁惠王一听,正中下怀,何况孟尝君的贤名他早已耳闻,于是下令虚出宰相之位,把原来的宰相任命为上将军,派出使臣,乘坐高车率领百乘的车队,携带黄金,浩浩荡荡前往薛地,往聘孟尝君到魏国去任相。
冯驩借机先行一步,急忙赶回薛地,提醒孟尝君说:“梁惠王用百镒黄金礼聘公子前去为相,这是很重的礼物;使臣率领百乘的车队,这也是相当显赫了。我想公子是不会背齐去魏的,但一定要造成一种声势,使齐国君臣朝野为之震动。”孟尝君当然言听计从。
魏国使臣赶到薛地后,孟尝君虽然以礼相待,却没有立即答应背齐事魏。使臣回国报告了梁惠王,梁惠王误以为礼数未到,命使臣再次礼聘孟尝君,这样往返三次,孟尝君也没有应聘。
齐王当然听说了这件事。孟尝君不为重金所诱,坚辞不就魏相,使他很受感动。魏国下了这么大的筹码礼聘孟尝君,也使他很震惊,朝中大臣亦很恐惧,如果孟尝君真的到其他诸侯国去任相,对齐国的威胁是严重的。齐王于是派“太傅”携带黄金、佩剑和绘有文采的高车两辆,前往薛地,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孟尝君。
孟尝君复握相国大权,声威赫赫。
苏秦:身配六国相印的纵横家
苏秦(?—公元前284年)是战国后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他一生追求功名,善游说和权诈。相传他和张仪曾向战国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求过学。之后到诸侯国游说,他先以连横的主张去劝说秦王,上书十次;他的主张也没被秦王采纳。黑貂的皮袍子破了,一百两金币也用光了,资财日用没了来路,只好离开秦国回洛阳。缠着绑腿,穿着麻鞋,挑着行李书籍,形容枯槁,面目黧黑,一脸惭愧之色。回到家,妻子在织机上见他那副样子,像没看见一样,动也不动,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他从此发愤读书,翻箱倒柜地找出姜太公著的《阴符》,潜心研究谋略,仔细揣摩。读书欲睡,锥刺其股,血流至足。决心通过游说得到卿相之尊位。
苏秦一生主要服务于燕,为燕国强大,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同时奔走于齐、赵、韩、魏等国之间,组织合纵攻齐及合纵攻秦。他精心策划,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从而牵制齐的精力,转移齐对燕的视线,以防齐国吞并燕国。
燕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北去游说燕文公,劝说燕和赵国合纵相亲,联合天下诸侯,以防祸患。燕文公说,既然您可以用合纵方略而使燕国获得安全,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您的安排。
燕文公给了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去游说。苏秦接着把赵国与各国的利害得失详加说明,提出了合纵战略。
之后,苏秦又游说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每到一国,他都从该国利益出发,陈述利害,让各国看到合纵对本国的好处。因而六国合纵成功,并力同心。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一身佩六国相印。苏秦约定六国合纵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到秦国,秦国慑于六国之力,不敢出函谷关进攻各诸侯国达十五年之久。
由于合纵之六国各有自己的利益,秦国派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他们联合进攻赵国。合纵遭到破坏。齐、魏进攻赵国,赵王当然要责备苏秦。苏秦害怕,就请求说出使燕国,设法报复齐国。秦苏一去,合纵联盟也就瓦解了。
公元前333年,秦惠王把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公去世,太子燕易王继位。齐宣王乘燕大丧攻燕,夺取十余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从前您到燕国,先王同意您合纵抗秦的谋略,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首先进攻赵国,接着又进攻燕国,让天下人耻笑,都是因为您。您有办法替燕国恢复被齐侵占的土地吗?”苏秦听了,感觉很惭愧,说:“让我替您把失地收回来。”
苏秦见了齐宣王,拜了两拜,俯伏在地表示庆贺,抬起头来又为齐王将有不幸而表示慰问。齐王很奇怪,说:“为什么庆贺和慰问相继这么快呢?”苏秦说:“饥饿的人宁肯饿着也不吃乌头,是因为这种东西有剧毒,虽然能充饥,但吃下去的结果和饿死是一样的。如今,燕国虽小,但燕易王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贪图十个城池的利益,却造成长期与强大的秦国结仇的结果。如果弱小的燕国为先锋,强大的秦国在后面做掩护,招引天下精兵来攻击您,您就是得了这十座城池,不是和饥饿的人吃乌头一样吗?”齐王一听,吓得脸色都变了,说道:“事已至此,该怎么办呢?”苏秦说:“古代善于处理问题的人能够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如能听我的计谋,应该归还燕国十座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