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军事元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军事百科:军事元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冯平,王国富,吴志樵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书籍编号:30039299
ISBN:97878016336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201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世界军事百科:军事元帅
冯平 王国富 吴志樵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科技不仅用于发展军事武器装备,用以巩固国防建设和促进和平发展,还逐渐转化为民用科技,它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发展军事科技是我们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优先进行国防建设,优先发展军事科技。
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我们既要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尽一切努力避免各种形式的战争,但也要积极参与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至于发动战争的恶魔,他们是遗臭万年的人类败类,他们背叛人类幸福与和平的道义,摧毁人类文明,使广大人民残遭杀害和痛苦,我们必须人人唾弃,让其永世受到惩罚。
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我们要了解历史发展的概貌,首先就要了解军事历史发展的脉络。
总之,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学习现代军事科技,加强现代国防建设,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军事历史研究成果和军事科技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军事百科”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武器装备篇”,主要包括陆战武器、空战武器、海战武器、常规武器、现代武器、古代军事等内容;第二部分“战争战役篇”,主要包括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陆战、现代海战、现代空战、现代会战等内容;第三部分“军事人物篇”,主要包括军事领袖、军事元帅、军事将领、军事英雄、战争元凶、军事枭雄等内容;第四部分“战史军史篇”,主要包括欧洲战史、亚洲战史、非洲战史、美洲战史、军事历史、作战谋略等内容。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史事详尽,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军事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编委会
孙武
1.天才的军事家
孙武,春秋末年兵家,字长卿,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兵书,被历代军事家视为行军打仗的必备之书。
孙武本来是齐国人,由于避难到了吴国,为了施展生平所学,他拿着自己所著的兵书,去求见吴王阖闾,让自己领兵打仗。阖闾想要伐楚,正需要孙武这样的人才,再加上有伍子胥的推荐,于是就接见了孙武。阖闾先把孙武的兵书看了一遍。
第2天,阖闾对孙武说:“你的兵书我已全部看完了。是不是可以当面试一试呢?”孙武回答说:“可以。”阖闾又问:“可不可以让妇女试一试,用来操练女兵呢?”孙武说:“即使是女兵,我也可以训练得像男士一样勇猛。”于是阖闾便把自己身边的宫女都叫了出来,交给孙武去指挥。他自己坐在台上看孙武如何操练女兵。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为两个队列,让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宫女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命令所有的宫女每人都拿一支长矛。孙武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手、右手吗?”宫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武说:“好。现在,我命令你们向前,你们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左,就转向左手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右,就转向右手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后,你们就朝背后转过身去,大家能够做到吗?”众宫女都应声说:“能!”
孙武把号令交代清楚之后,便让人把斧子等兵器摆在宫廷当中,并且再三告诫:如果不听号令,就要受到军法的处分。随后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嘻嘻哈哈惯了,哪里受过这种约束?听到号令,都不知道怎么动,乱哄哄地笑个不停。孙武说:“号令说的不清楚,动作讲的不明白,所以你们操练不好。这不能怪你们,是我这做主将的责任。”说完又把规定的号令反复讲了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宫女们照旧乱七八糟,又是哄堂大笑。
孙武说:“先前,没有把号令讲清楚,你们不熟悉,那是我做主将的责任;现在,号令已经告诉清楚了,你们不按照号令去做,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了。依据军法,应该处罚你们的队长!”说完就要将左右两个队长斩首。
吴王阖闾看到孙武要斩那两个自己最宠爱的宫女,连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是善于用兵了。但这两个美人可万万斩不得!没有她们两个陪伴,我连饭也吃不下去啊!”孙武说:“我已经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当了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下令立即把两个女队长斩首。紧接着又指派了另外两个人做队长,重新击鼓操练起来。这一下,那些宫女们马上变得严肃起来,谁也不敢笑了。一个个聚精会神地按着鼓声操练了起来,不管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完全符合号令,动作做得都很整齐。
训练完毕,孙武派人报告阖闾:“女兵已经操练好了,大王可以检阅女兵了,随便大王下什么命令,她们都能服从,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会退缩。”阖闾一试,女兵们果然都被训练得和男兵一样,于是,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舒国,这时阖闾自大起来,想要直接攻克楚都郢。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很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对楚国进行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国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在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被迫迁都。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促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主动迎战,施展巧计,把吴军杀得大败,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做出了不可抹杀的巨大贡献。
韩信
1.布衣韩信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家。年轻的时候家里穷,经常为生计而发愁。
有一次,韩信饥寒交迫,差一点就昏过去了,这时一位出来洗衣服的老大娘看见他那个样子,就十分同情回去拿来一碗饭给他吃。韩信一口气吃完了饭,感激地向老大娘说:“有一天我发迹了,一定会好好报答您!”
淮阴街上有一个地痞,一向瞧不起韩信,常说:“你们别瞧这家伙长着那么大的个子,又好舞刀弄剑,其实他胆小如鼠。”这天,他看到韩信从街上过,拦住他,羞辱地对他说:“韩信!今天你要是有胆量,就给我一刀;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听这话,气得许久没有说话,看着地痞那神气的样子,韩信想了半天,终于,他伏下身子,慢慢地从地痞的裤裆下面钻了过去。满大街的人都哄堂大笑。
韩信不是不顾全自己的尊严,而甘心受这样的屈辱,他是想干一番大事业,因此要保全自己。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个名传千古的将帅,人们常用它来比喻那些为了干大事而甘受一时屈辱的人。
2.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曾经投奔项羽,项羽只让他当了个小官,于是他就走了,他又投奔了刘邦,刘邦也只让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要砍头,韩信大声呼喊:“刘邦要统一天下,为什么要杀壮士啊?”这时刘邦的一个部将听到了,认为韩信是个好汉,就救了他,让他去当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萧何在听说了他的事情后,找他谈话,觉得他是个奇才,屡次向刘邦推荐他,刘邦却不听。秦朝灭亡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在去封地的路上,好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心想萧何几次推荐自己,刘邦都不重用自己,在这儿呆着也是没有前途的,也悄悄地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脚,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连夜去追赶他。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丞相逃跑!”刘邦大惊,没有了萧何,他就少了一个出谋划策的人。
萧何总算将韩信追了回来,便来见刘邦,刘邦又惊又喜,骂道:“别人逃跑也就算了,你是丞相,怎么也跑了?”
萧何道:“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逃跑的人那么多,你不去追,单单追韩信,这是为什么?”
萧何道:“别的人都是些一般的人,不要紧,可韩信却是天下无双的帅才。您要是想永远在这里当汉王,那就用不着他;您要是想争夺天下,就一定要重用他,现在就看您准备干什么。”
刘邦道:“我当然想统一天下了,谁愿意呆在这个地方?”
萧何道:“那您就得重用韩信,要不然,他还是会走的。”
刘邦就想把韩信叫来马上封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您平常就不大讲礼数,现在您要任命大将军,可是一件大事,那您得挑个好日子,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才行。”刘邦就答应了。
其他的将领们听说要任命大将军,都高兴得睡不着,一个个都以为自己一定可以当上大将军了。谁知到了那一天,任命的大将军却是不起眼的韩信,全军上下无不大吃一惊。
3.背水一战
韩信当上了大将军,开始施展他的军事才华,为刘邦制定了夺取天下的战略部署,刘邦十分器重他,只后悔没早点儿发现这人才。不久,韩信便率领大军东出陈仓,迅速攻占了关中地区。他打了几次胜仗之后,带领数万兵马,直扑赵国。赵国已知道韩信带兵过来,准备和韩信大战一场。赵国的兵马有20万,远远超过韩信。赵国的谋士对主帅献计偷袭汉军,主帅竟没有采纳这可以大胜的计谋。
这消息被韩信知道,他暗自高兴,便大胆进兵,部队到离赵军30里处停下扎营。半夜里,韩信开始调拨军队。他选了2000人的轻骑兵,命他们每人手拿一面军旗,抄小路隐蔽起来,并告诉他们说:“一会儿,赵军看我们撤退,必然会全部出动追击我们,你们就赶快占领赵营,把他们的旗子和我们的旗子对换。”
韩信又派出上万人作为先头部队,靠着水边摆开阵势。赵军见此情景,全都大笑起来说韩信不懂用兵,因为背水设阵,没有退路,这是兵家讳忌。
天亮后,韩信命令,一面擂鼓,一面率军向赵军冲去,赵军出营迎击,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未分胜负。韩信便假装被打败,把旗号也给丢了,领兵奔往驻扎在水边的部队。两股部队汇集在一起,又与赵军展开激战。赵军全部出动,想把韩信全军消灭。汉军背水而战,无路可退,兵将全都拼死作战,以一当十。在这里,韩信灵活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法则来摆兵布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先前隐蔽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已倾巢而出,营帐已空,便依着韩信的部署,占领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都拔掉,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赵军半天不能取胜,便想暂时收兵回营,谁知一看,自己的营帐全插上了汉军的旗帜,都以为汉军已经把自己的营地占领了,杀了主帅,顿时阵势大乱,兵士们各自逃命。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大获全胜,不但杀死了赵军的主帅,还俘虏了赵王。
后来“背水一战”成为一个成语,专指在重大压力下取胜的关键行动。
4.多多益善
韩信统率汉军,转战南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韩信是建立汉朝的第一大功臣,被封为楚王。他衣锦还乡后,找到了曾帮助过他的老大娘等,重金报答了她们。还赏了先前让他遭受胯下之辱的那个痞子一个小官做,说:“要是我当初和他拼了命,哪儿还会有今天呢?”
刘邦却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心怀疑虑,生怕他造反,无人能敌,谋士陈平便给刘邦出了主意,让他假称巡游南方,然后借韩信朝见的时候诱捕他。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动身去南方巡游。
刘邦来到韩信封地的边境,派使者去让韩信来接驾。韩信觉察了刘邦的意图,但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刘邦的事,就坦然去见刘邦。可是,他刚到刘邦的住处,刘邦便说:“有人告你谋反哩!”说完,不容韩信辩解,就把他押了起来。韩信长叹道:“常言说得好:‘抓完兔子,猎狗就会被人煮着吃了;射光了天上的鸟儿,好用的弓箭就被挂起来了。’现在天下平定了,我就该死了!”刘邦把韩信押回了长安,但实在没有找到他谋反的证据,没有理由杀他,所以只好削夺了他的王位,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刘邦想杀他,所以经常称病而不去上朝。他还日夜怨恨刘邦削了自己的王位,看不起樊哙、周勃这些人,不屑与他们相提并论。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聊天,就和韩信讨论众将都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每个人差别很大。刘邦便问韩信:“你说我能带多少兵啊?”
韩信说:“顶多10万。”
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答说:“如果是我带兵,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刘邦答说:“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却让我给抓起来了呢?”
韩信说:“您不善于统率士兵,可是善于统率将领,所以我才会被您抓住。而且,您的本事是上天赐给您的,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后来“多多益善”就成了一个成语,比喻做某事人力、物力越多越好。
5.韩信谋反
韩信虽然被刘邦软禁在身边,但还是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终于因为谋反的罪名被杀害了。
巨鹿太守陈豨,本是刘邦的亲信,他回长安顺便去拜访韩信,韩信便劝说他谋反,自己在长安做内应。结果陈豨回去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去攻打他。韩信称病没有同去,却在长安暗暗组织一群囚犯,准备杀死吕后和太子,控制都城。一切都准备得当,只等陈豨的消息,这时却走漏了消息。有人报告了吕后,吕后便与丞相萧何密谋对策。萧何就去骗韩信说,有使者来报告,刘邦把陈豨杀了,请韩信到宫里去参加贺宴。韩信以为陈豨真的被杀,自己又没有兵权,就想去看一下真假,于是跟着萧何进了宫,一见到吕后的面,他便被人抓起来,当场杀死在宫中,还被诛灭三族。
当初,萧何把韩信追回,才成就了他一番大事业,而在吕后想杀韩信时,又是萧何出的计谋,后人把这件事变为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指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人。
韩信谋反这件事,其中疑点重重,后世的人多有所怀疑,比如说韩信谋略过人,如果要谋反肯定是在独霸一方,手握重兵时谋反,而不会是无兵权时;韩信用兵如神,肯定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不会因为等消息而被走漏消息,使行为失败……从这些方面看来,韩信谋反只是刘邦强加给韩信的一个罪名。韩信锋芒太露,又善于用兵,不管他谋不谋反,刘邦都是要杀他的。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第1次大规模整理兵书,为我国古代军事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一生用兵如神,被称为“古今用兵第一人”。只是可惜了,一代名将,不是战死沙场,的确是值得同情的历史人物。
亚历山大
1.横征三大洲
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扩张征服的一生。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的10年间,亚历山大率军横行各地,扬言要直捣世界的尽头,他凭借武力建立起了一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最早最庞大的帝国。
只要看看世界地图上有多少个亚历山大城,你就可以知道亚历山大的大军铁蹄践踏过多少地方,他将多少古老、文明的地区置于自己的帝国范围内。他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出发,铲平希腊全境,征服小亚细亚,收服埃及,击灭庞大的波斯帝国,使号称“万王之王”的大流士三世凄惨死去。
最后亚历山大越过开伯尔山口,大军前锋直抵印度河流域,至此,在罗马帝国之前,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帝国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他在短短的10年里建立起来的辉煌业绩是无人能企及的。罗马帝国是古代唯一能与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相提并论的,也许罗马帝国更伟大,但不要忘了,罗马帝国的建立是花了3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100年后在东方崛起的秦帝国也许能与亚历山大的帝国相媲美,秦王政也是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横扫六合,一匡天下,建立起东至大海,北至大漠、瀚海,西迄河洮,南至南越的秦帝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亚历山大及其建立的帝国后继无人,后来的历史中再也没有人达到亚历山大的高度,创建一个直抵印度的跨三大洲的帝国,而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却后继有人,中华帝国在秦帝国的基础上一步步扩大,不断地走向强盛。
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大征服是依靠他天才的军事才能,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其一生东征西讨,从未遭遇败绩,就此来说,他是历史第一人,拿破仑曾对其倾心不已,他认为:“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从与希腊人决战的凯洛尼亚战役开始,亚历山大在其1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与波斯军队的3次大会战,尤其是两次与大流士三世的直接交锋,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天才:伊苏斯大战中,大流士三世率16万波斯军队与亚历山大的三万余马其顿一希腊联军对阵,大流士三世将强大的雇佣兵配置在军阵中央,并辅以波斯青年军,以对抗著名的马其顿的方阵;波斯军的左翼是步兵,战斗力稍弱,其旨在牵制敌军,右翼是精锐的骑兵,其作用在于突破敌军左翼,从侧面攻击马其顿方阵,冲乱敌军阵脚,击溃敌人。
针对大流士三世的部署,亚历山大在队伍行进中果断做了调整,他从右翼抽调出部分骑兵,以抵挡波斯右翼的冲锋,以防敌人形成突破,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向波斯军最薄弱的左翼发起攻击。战争过程显示了亚历山大临场决断的英明,正是亚历山大指挥的右翼骑兵击溃了波斯军左翼,掩杀波斯军的中路造成混乱,使得大流士三世惊慌而逃才改变了战局。此战极为辉煌,波斯军16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而亚历山大的军队仅阵亡450人,伤4500余人,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奇迹。在决定性的高加末拉大会战中,在10倍于己的波斯军队的攻击下,亚历山大发现了波斯军冲锋造成的阵形缺口,亲率精锐骑兵冲杀,再次导致波斯军阵脚不稳,大流士三世又一次仓皇而逃,大势由此而定。亚历山大的军事远征充分展示了其个人的军事天才,同时也是古希腊军事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亚历山大是一位伟大的军事艺术的缔造者:他增加军队两翼的密度以提高其攻击力,以减轻马其顿方阵的压力;他使骑兵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创立了多用途的新型骑兵队伍,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骑兵指挥大师,他制定了战斗队形中各部分的机动和协同作战的原则,他还制定了骑兵战术原则,被恩格斯称为“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亚历山大的军事思想与指挥艺术成为人类军事史上的瑰宝,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其军事成就足以彪炳青史。
2.传播希腊文化
当然亚历山大大帝也并非仅以其赫赫武功闻名于世,他也是一位极有头脑、极有作为的统治者,他一手缔造的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对于当时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与联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亚历山大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是其授业老师之一,所以,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留下了希腊文化的深深的烙印,他的征服同时也是希腊文化的一个对外传播过程。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了东方,这无疑是一种夸大之辞,因为在此之前,巴比伦地区及埃及就有了不少的希腊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加速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当时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还有一大批希腊文化的精英,他们向亚历山大献计献策。亚历山大深受希腊城邦制的影响,在其东征的过程中,他建立了大约70多座城池,这些城池多位于战略要地,亚历山大希望这些新建的城市能萌发出希腊文明的幼芽。
这些城池中最著名的当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此城自建立时起,就成为一座繁荣、伟大的城市,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亚历山大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小亚细亚及环地中海的中近东地区出现了希腊化,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它完全是一个希腊人的世界,亚历山大港也藏有无数的希腊文书籍,成为古代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希腊文明的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亚历山大大帝最重大的建树,其征服的意义就在于此。
亚历山大还在其征服的帝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推行希腊的货币,这对于加强帝国范围的经济联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东、西方间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大大加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整个东地中海文明世界统一在一起,原有的地中海商贸往来更为频繁,东地中海经济体更为发展,遥远的东方的物品也开始大量地流向帝国的发源地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第一次打开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通道。
亚历山大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他主张整个帝国实现平等与民族团结,其治下的各族人民都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其帝国行政系统中有大量的被征服者,其赖以自雄的军队也由多民族组成,波斯人成为另一兵力来源。亚历山大为消除隔阂,迎娶了异族女子,其中就有大流士三世之女。亚历山大的这一行为及其平等的思想为后世所称誉,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塔思称赞道,亚历山大标志着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恺撒
1.罗马新星
恺撒,这一词使人激动,让人心潮难平。恺撒这一人物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倾倒、拜服,他成了一尊矗立在历史时空中的永恒的神。恺撒因其功勋,使得他一直以来都有为数不少的满腔热血而又豪情万丈的拥护者。
恺撒这一称号被后来的帝王不停地使用,唯有使用“恺撒”头衔才使得自己显得尊贵,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表明了人们对恺撒的尊崇。恺撒自他去世后,已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尊贵、权力与威严。他已被神圣化,他的影响力跨越了历史时空,在人类的历史上将永不衰减。
恺撒的伟大是历史造就的,古罗马的时势锻造了一个人类历史永恒的形象。恺撒生活的时代,罗马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的大转折时期,罗马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共和国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在恺撒登上历史舞台之时,罗马共和国已由小小的城邦国家发展到囊括整个地中海的超级大国,庞大的国家需要强力统治,共和政体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统治的需要,权力更为集中的专制独裁的帝制已成为罗马历史的选择,恺撒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而涌现出来的伟人,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在罗马建立起了个人的独裁统治,把罗马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罗马更加光荣和伟大。
罗马走向帝制,走上独裁之路,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恺撒成了顺应这一趋势的最佳人选,恺撒在人们的心目中仿佛已成为权力与独裁的象征。
然而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却发现截然不同的两个恺撒:第一个是早年的恺撒,他倾向于改革,亲近平民,拥有高尚的美名与荣誉,他按他那个时代贵族的方式生活;第二个恺撒是征服高卢后的恺撒,他建立了丰功伟业,走进了历史的史册,他的野心随着罗马军队征服旗帜的到处飘扬而膨胀,这时的恺撒渴望权力,建立个人统治成了他追求的目标。
恺撒早年是共和国的维护者,他坚定地站在民主派的一边,宁愿出逃也不愿向有独裁倾向的苏拉妥协。苏拉死后,恺撒回到了罗马,他开始以改革代表人物马略继承人的身份进行活动。他在罗马发表演说,指控苏拉派的倒行逆施,这使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