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之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历史名人之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于泓编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01
书籍编号:30039640
ISBN:978780702298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41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二
于泓 主编
吉林音像出版社
秦汉卷·导读
秦始于公元前221年,止于公元前207年;汉包括西汉和东汉,始于公元前206年,止于公元220年。
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
然而,由于秦王朝施行“焚书坑儒”等暴政,秦朝仅15年便灭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秦王朝“焚书”、“坑儒”是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思想一元化的标志,它也表明了春秋战国私学传统中断,文化教育再度由官府垄断。诸子争鸣的生动局面变得万马齐喑。
汉王朝是政治一元化的大一统国家,不同于政治多元的诸侯列国。西汉武帝时,汉王朝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进入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奖励儒术,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思想主流的时代,是主导中国文化的最大力量。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执政期间,大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在军事上开疆拓土,声威远播,于是就出现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忠勇果敢之将军。
伴随着汉王朝扩张的步伐,高度发达的汉文化也传播到了周边地区,而其最辉煌的篇章,还数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就是最突出的一例。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就是使得一条贯穿中亚内地,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畅通了,中西文化交流拉开了新的序幕。
西汉中叶以后,土地兼并,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日渐尖锐,遂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乘势夺取胜利果实,建立东汉。东汉初期各方面尚有中兴之势,但中期以后,长期的外戚、宦官的激烈争权,致使政治险恶,民不聊生,于是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政权随之土崩瓦解。
两汉400多年相对稳定的大一统局面,使得当时的科学技术也有比较长足的发展,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地震仪、浑天仪等的发明,是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两汉时期出现了像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出现了像《史记》、《汉书》那样宏伟的史学巨著,更是两汉文化高度发展的里程碑。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yínɡ)政,一称赵政。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庄襄(xiānɡ)王之子。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
离奇的身世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四分五裂[1]的局面。但是他的身世却很离奇。
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局面混乱,彼此都有吞并别国的野心。为了互相表示信任,各国互相交换王子王孙为人质。秦赵两国为了表示友好,也互派人质。秦昭王派王孙异人到赵国去做人质。当时异人已是壮年,异人兄弟很多却派他当人质,是因为母亲夏姬(jī)失宠(chǒnɡ)。异人在赵国当人质期间,秦国不守信用,几次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对待异人就像对待奴隶一样。正当这个落难异国他乡的王孙归国之心相当强烈,而希望却非常渺茫的时候,富商吕不韦却主动找上门来,要帮助他归国继位。
颇有政治头脑的富贾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做生意时见到了秦国公子异人,他立刻意识到“奇货可居[2]”,决定在异人身上做一笔一本万利的大生意:倒卖国王,并谋取政治地位,光耀门庭。
吕不韦对秦国王室内部形势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并答应以千金为异人游说安国君(异人的父亲)和受宠的华阳夫人,使他们同意立异人为嗣(sì)。异人感激地说:“如果登上王位,封吕不韦为相国。”吕不韦于是经常往返赵秦,四处用金钱开路,再加以鼓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安国君终于同意立异人为嫡(dí)嗣,并请吕不韦为异人的老师。
异人并没有马上归国。有着常年经商生涯的吕不韦,算盘越打越精,胆子也越来越大,他正酝酿(yùn niànɡ)[3]一个更大的阴谋,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秦王宝座。在他的姬妾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美貌出众的女子,名叫赵姬,吕不韦很喜爱她。当他知道赵姬已怀孕后,就进行精心安排。请异人到家中喝酒,有意要赵姬为异人敬酒献舞,因为她容貌端庄俊雅(yǎ),被异人看中。异人请求吕不韦把赵姬送给他为妻。吕不韦顺水推舟,将赵姬送给了异人。赵姬此时身中怀育的就是以后的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秦昭王48年(前259)正月,赵姬在赵国邯郸生下一个男孩子,取名政,秦为嬴姓,故名嬴政。
嬴政随父在赵国生活了九年,九岁时,秦昭王死了,安国君即位,异人以太子的身份带着嬴政回到了秦国。安国君即位时已年过半百,在位一年就死了,异人即位,即秦庄襄王。庄襄王当了秦国的国王以后,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封吕不韦为相国,食洛阳十万户。至此,吕不韦贩卖国王的大生意才算真正一本万利。
嬴政13岁时,庄襄王死了,嬴政即王位。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在吕不韦辅政的9年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权威。秦王政步入青年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见。虽然在“大一统”这点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追求统一的形式、道路上,尤其是由谁主持统一大业上,却有很大的分歧。秦王政对吕不韦专权很不满,和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可是,在当时“世变主少,群臣相疑”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吕不韦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在嬴政初即位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可能会发生内乱。所以吕不韦对稳定国家政局起了很大的作用。到嬴政20多岁时,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与吕不韦无论是在思想上、政见上,都有很大差异,有些甚至根本就是对立的。吕不韦也觉察到这一点,所以吕不韦想通过撰写[4]《吕氏春秋》对秦王政的思想加以控制,他派人写好了一本《吕氏春秋》经过修改后,诏告天下:凡是能改动其中一个字的,赏千金。而秦王政是一个专断而又骄横的人,决不受制于人,对吕不韦的说教,有些根本就不接受,他要自己网罗人才。
秦王政22岁时,举行冠礼,这就意味着,秦王政要亲理朝政了。在这期间,宦官嫪(lào)□(ǎi)利用太后的宠受,大力发展自己的权势,权势能与吕氏比高低,并且企图杀害秦王政,立他与太后的私生子为国君。在公元前238年4月,秦王政在旧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举行冠礼时,缪□便乘机发兵攻打秦王。秦王政早有防备,两军在咸阳交战,缪□发兵不得人心,部队倒戈(ɡē),秦王抓到嫪□后用“车裂”的死刑,灭其亲族,并杀死他与太后所生的私生子,遣太后于贳(shì)阳宫。通过镇压叛乱,充分表现了秦王政政治才能。镇压嫪党徒必然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本想诛杀吕不韦,考虑到他在先王和自己年幼时辅政有功,于是免除死刑,只解除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他全家迁出咸阳,吕不韦出咸阳后,暗中与六国国君往来,被秦王政所知。吕不韦担心死在自己儿子手里,就喝毒酒自杀了。秦王政下令:从今以后,如有像嫪□和吕不韦这样专横的,一律照此处置。
统一六国
秦始皇是一个胸中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常一个人站在山岗上看着太阳,眼中炯炯有神[5]。他的心中已经燃起熊熊烈火,这场火必将燃烧在整个中华大地。
秦王独揽(luǎn)大权之后开始招揽人才,他废除了“逐客令”,命令外出使节到各国去物色人才,楚国的李斯慕名[6]而来,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六国”的政治主张,这与秦王不谋而合,所以李斯很受秦始皇的器重。另外魏国的张仪提出的“连横”主张,就是让秦国和六国分别结盟防止六国结成反秦同盟,然后一个个的消灭掉,也被秦王采用。秦始皇非常重用他们,常对他们说:“你们就是我的两条腿,没有你们,我什么也做不成呀!”后来,李斯成为秦国的宰相,张仪则帮助秦始皇打败了六国。
秦王20年(前227年),嬴政派王翦(jiǎn)、辛胜大举攻燕,燕、代联军抵抗,被秦军破于易水之西。次年,秦又征调大军支援王翦,大败燕军,攻陷燕都蓟(jì)城(今北京),燕王逃向辽东。秦将李信穷追不舍,在衍(yǎn)水(今辽河流域)大破太子丹军,燕王被迫杀太子丹,将头颅(lú)奉献秦军求和。秦王25年(前222年),秦将王贲灭燕,俘虏了燕王喜,至此燕国灭亡。
秦王22年(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兵攻魏,挖开黄河,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请降,魏亡。灭魏以后,秦国乘胜向楚国开进。秦王24年(前223年),秦将王翦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fú ),楚亡。秦王26年(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齐王建被俘,齐亡。
秦始皇从秦王17年(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始皇26年(前221年),历经1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郡县制与统一度量衡
统一天下后,嬴政知道,靠武力统一的天下并不一定长久。于是,他以秦国制度为蓝本[7],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全面改革。自然,确定嬴政的地位和权力成为主要任务。他认为“王”涵义狭小,必须更新方可彰(zhānɡ)显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责成群臣议举尊号。群臣和博士认为秦王平定天下,功业空前,远超五帝,鉴于古有三皇而秦皇最贵的传说,建议尊号更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决定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皇帝”,并批准“制”、“诏”、“朕”作为皇帝专用术语,不许他人染指。
但秦始皇又犯难了,天下应当怎样统治呢?他向臣下问起,大臣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灭,燕国、齐国、楚国离京城太远了,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bì)下统治天下。”
宰相李斯反对分封皇子的建议,说:“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jùn)县。子弟功臣多,赏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诸侯,这样您才容易控制他们!”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前天下战争不断,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原因。如再分封诸侯王,是埋下了战争的祸根。”
于是秦始皇把他的天下划分为36郡,郡以下设县。秦始皇在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yù)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sù)内史等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一概不得世袭[8]。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后来,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始皇的这套体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
秦始皇把原六国的兵器全都收缴到京城咸阳来,回炉熔(rónɡ)铸(zhù)成12个大铜人和许多铜器。把它们立在咸阳宫殿前面的两边,象征着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原。
秦始皇以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钱做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如尺寸、升斗、斤两等。这样各地经商,做买卖都没有困难,因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原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都不同,这样不方便。于是秦始皇下令,规定车辆上两个个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6尺。又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规定一种叫作小篆(zhuàn)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作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kǎi)书已经很相像了。
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就方便多了。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北部的匈奴势力对秦王朝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他们经常派兵抢夺内地的财物,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tián)率兵30万,北攻匈奴,经过几次大战,蒙恬攻取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高阙(qu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阴山以南)等地方,并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从中原地区迁移3万多户到这里垦荒种植。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范围地修筑长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补,构筑了西起陇(lǒnɡ)西临洮(táo)(今甘肃岷(mín)县)、东至鸭绿江,长度达1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至今仍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它的建成,对于防范匈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
秦王朝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旧贵族们还大量存在,拥有大批奴隶的大商人还大量的存在,而代表这些旧势力的儒(rú)生也大量存在。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在一次庆祝宴会上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并提出了焚(fén)书的建议:
1.史书方面除《秦记》之外,其他六国的史书一律烧掉;
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的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监督烧掉;
3.医药、卜筮、种树等科技文化方面的书不在禁止之列;
4.如有人敢相互谈论《诗》、《书》的,判处“弃市”;借古讽今者将被灭门(灭族);其他人或官吏见到而不举报的与他们同罪;令下30日后不执行的,即面额刺花,服4年筑城劳役。
秦始皇看后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全国各地烟尘弥漫,大批古代文献、典籍焚毁于大火之中。
第二年,由于大量焚书,引起不少读书人和方士的不满,他们继续大造舆论,谩骂[9]、攻击秦始皇,说他像一个专职杀人的狱吏,并以处罚削斩人为乐以此逞(chěnɡ)威等等。有两个方士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对于这些敢于反抗、继续散布“妖言”,“以乱黔(qián)首(百姓)”的儒生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手段,先后逮捕了460多个儒生,并把他们全部坑杀在咸阳。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消除割据[10]的意识,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秦始皇所采取这种野蛮(mán)的、残酷的手段,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无疑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摧残[11]。
秦始皇的暴政,引起老百姓的不满。楚地流行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12]秦王朝灭亡。始皇36年(前211年),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块陨(yǔn)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后,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人,由于无人承认,便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然后销毁陨石。
在这样的局面下,秦始皇难免有些害怕起来。他一方面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必须得以长生不老,方可将秦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所以在他的一生中,秦始皇为了寻求能长生不老的仙药,总是接连不断地出巡。
始皇37年(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巡游。他从咸阳出发,首先来到南方的云梦(今洪湖、洞庭湖一带),在九疑山祭祀了虞(yú)舜(shùn)。然后顺江东下,由丹阳(今安徽当涂东)登陆,来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绕道向西120里渡江登上会稽(jī)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yǔ)。祭罢大禹,秦始皇在会稽山刻石留念,然后下山,经吴中(今江苏吴县)北上。秦始皇一行从江乘(今江苏镇江)渡江,一直沿着海边向北,又来到琅琊(yá)。他总想能在海边有所收获,遇见仙人或得到仙药,所以一直靠着海岸走,然而仍一无所获。看看求仙无望,便决定返回咸阳。连日的旅途劳累,加上途中遭到张良等人的伏击,心情沮丧[13],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于是秦始皇和随从一路疾驰[14],准备赶回咸阳,不料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秦始皇病逝。时为始皇31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终年50岁。安葬于骊(lí)山。
——————————
[1]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破碎,不完整、不统一、不团结。
[2] 奇货可居:比喻把某种专长或成就当作资本以博取功名财利。
[3] 酝酿: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条件成熟。
[4] 撰(zhuàn)写:写作。
[5] 炯(jiǒnɡ)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有神采。
[6] 慕(mù)名:仰慕别人的名气。
[7] 蓝本:著作所根据的底本。
[8] 世袭(xí):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
[9] 谩(màn)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10]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11]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12] 诅(zǔ)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13] 沮(jǔ)丧:灰心失望。
[14] 疾驰:(车马等)奔驰。
吕不韦
“奇货可居”
吕不韦(?—前235)是阳翟(zhái,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大商人。在经商的来往中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家中积蓄(xù)了千金的财富。
秦昭王40年,太子病故。秦昭王42年,将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的孩子有20多个。他把最喜欢的爱姬立为正夫人,称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男孩名叫子楚(即王孙异人),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送到赵国。秦国屡次攻打赵国,因此赵国对子楚也很不礼貌。
子楚是秦王的庶孙,送到诸侯作人质,车马财物都不充足,生活困窘[1],不能称心如意。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的状况很怜悯(mǐn)他,说:“这人就像奇好的货物,可以囤(tún)集赚大钱。”于是就去见子楚,对他说:“我能光大您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先光耀自己的门庭吧,配说什么光大我的门庭!”吕不韦说:“您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随您的门庭而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说的意思,就请他进屋同坐,和他诚恳地交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宠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有华阳夫人能决定谁被过继到她膝下作为嫡(dí)子。如今您的兄弟有20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被宠爱,长久地作为人质留在诸侯国中,到秦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为王时,您就没有希望和长子及朝夕在安国君面前的诸公子争太子位了。”子楚说:“是的。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您贫穷,又客居赵国,没有什么财物可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虽然不富裕,但我愿意拿出千金为您到西边去走走,伺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嫡嗣(sì)子。”子楚就向吕不韦叩头说:“如果真能实现您的计划,愿意把秦国分一半给您共享。”
于是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平日的费用,结交宾客;再用五百金买了一批奇珍异宝,自己带着到西边的秦国去,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托她把珍宝都送给华阳夫人。并顺便说到了子楚如何贤能智慧,结交诸侯的宾客满天下,说子楚经常“把夫人当作苍天,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又趁机请华阳夫人的姐姐劝华阳夫人说:“我听说,以姿色来伺奉人的,姿色变老了宠爱也就消失。如今夫人伺奉太子倍受宠爱,但您没有儿子,您不如在这时及早地在诸位公子中挑一个贤能孝顺的,把他立为嫡子,过继在您膝下。丈夫在世时,您的地位可以更加尊贵;丈夫去世后,过继的儿子即位为王,您的权势仍不丧失,这不就是一句话可得万世之利吗?您不在风华正茂[2]时确立根本大计,等到姿色衰老宠爱消失时,虽然再想开口求一件事,哪里能够如愿呢?如今子楚贤能,又自知排行居中,按次序也轮不到他,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宠幸,于是他自己来归附夫人,夫人如果在这时把他选出来立为嫡子,那么您这辈子就都能宠贵于秦国了。”华阳夫人觉得有道理,就乘太子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讲述子楚抵质到赵国后非常贤能,来往于秦赵两国的人都在称赞他。讲到这里,华阳夫人哭泣流涕地说:“我有幸能被选入后宫,不幸的是没有儿子,我想把子楚立为嫡嗣子,让我终身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她,于是就给华阳夫人刻好玉符,约定将子楚立为嫡嗣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因此送给子楚许多食物用品,并且请吕不韦去辅助他,于是子楚在诸侯中的声誉越来越大了。
巧妙篡(cuàn)秦
吕不韦曾经娶了一个特别漂亮又善于舞蹈的邯郸女子,跟她同居后,吕不韦知道她怀上身孕。有一天,子楚跟吕不韦饮酒看见这位女子并喜欢上她,因此站起身来为吕不韦敬酒,请求把这个女子送给他。吕不韦假装很生气,不答应子楚,子楚又再三要求,吕不韦于是顺水推舟,就把这个女子献给子楚。邯郸女子隐瞒自己已有身孕,不久,生下儿子,名政。于是子楚把她立为夫人。
秦昭王50年,派兵包围邯郸,赵国的形势很危急,想杀掉子楚。子楚和吕不韦商量后,用金六百斤送给监守他的小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国的军队中,终于回归秦国。赵国想杀掉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子楚夫人本是赵国豪富的女儿,就跑到娘家躲藏起来,因此母子俩得到活命。秦昭王56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奉送子楚夫人及儿子政,一起回到秦国。
志得意满
安国君只作了一年秦王就去世了,被谥(shì)为孝文王。太子子楚接替王位,就是庄襄王。庄襄王认作的母亲华阳王后称为华阳太后,亲生母夏姬尊称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任吕不韦为丞相,并且封为文信侯,给他河南洛阳十万户的赋税作俸禄[3]。
庄襄王即位三年后去世了,太子政被立为秦王,秦王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政年纪小,当了太后的母亲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的家僮多达万人。
当时,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都以礼贤下士[4]收纳宾客而互相炫耀。吕不韦觉得秦国如此强大,这方面却不如诸侯,因此很惭愧,于是也招贤纳士,优厚地款待他们,他的食客有三千人。当时各诸侯国有许多善辩的学者,如荀卿等人,著书立说传遍天下。吕不韦就让他的宾客人人动笔,著述所见所闻,将这些论著编辑为八览、六论、十纪,共20多万字。因为这部书是以吕不韦名义编的,所以称为《吕氏春秋》。他把这部书公布在咸阳城门边,并在上面悬赏千金,邀请诸侯国的游士宾客来修改这部书,凡是能正确地增删一字的,赏赐千金。
秦王政逐渐长大,但太后还是跟吕不韦私通。吕不韦恐怕事情败露自己要遭殃,就暗中找到名叫缪□的男人作他的门客,吕不韦每当在家里举行歌舞杂技表演的时候,让他表演顶着桐(tónɡ)木车轮子行走,并有意引诱太后。太后知道了,果然想暗中得到缪□。吕不韦于是送上缪□,假装让人控告缪□有罪,应该治他宫刑。然后又暗中对太后说:“只要假装处理缪□以宫刑,就可以让他在宫内服侍你了。”于是太后私下赐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财物,让官吏假装施刑,拔掉缪□的胡须、眉毛变成宦官,然后送去伺候太后。太后和缪□通奸,对缪□非常喜爱。太后有了身孕,恐怕让外人知道,就谎称占卜的结果让她去外地躲避一段时间,于是太后避开秦王政,移宫到雍城居住。缪□经常随从太后,受到特别多的赏赐,国家的许多事情都让他去决定。缪□的家僮有数千人,那些找到门上想为缪□当舍人的宾客也有上千个。
饮鸩(zhèn)自尽
秦始皇九年,有人告发缪□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宦官,常常跟太后私通淫乱,还生了两个儿子,都被隐藏起来。缪□还和太后商量说:“秦王去世后,就让咱的孩子即位。”于是秦始皇把缪□投入监狱进行审问,了解到所有的实情,这件事牵连到相国吕不韦。九月,秦始皇诛灭缪□三族,杀掉他跟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缪□的各位门客都被抄没家产搬迁到蜀地。秦始皇想诛杀相国吕不韦,但因为他辅助先王的功劳较大,还有许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秦始皇不忍心将他杀掉。
秦始皇10年10月,免去相国吕不韦的职位。后来齐国人茅焦劝说秦始皇,秦始皇才到雍城去迎接太后,让她重新回到咸阳居住,并遣送吕不韦到他的封地河南去。
一年多以后,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纷纷到秦国来,希望拜见吕不韦。秦始皇怕吕不韦谋变,于是赐书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把河南作为你的封地,食禄十万户?你跟秦国有什么亲缘,被人称为仲父?你跟你的家属都给我搬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估量自己这样受逼迫越来越重,恐怕被砍头,就喝毒酒自杀。秦始皇所忿恨[5]的吕不韦、缪□都已死了,于是让缪□的门客从蜀地又回到咸阳。
秦始皇19年,太后去世,跟庄襄王合葬在芷阳。
——————————
[1] 困窘(jiǒnɡ):穷困。
[2] 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才华横溢。
[3] 俸禄(fènɡ lù):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 礼贤下士:指有地位的人能够敬重有德有才的人。
[5] 忿(fèn)恨:愤慨痛恨。
李斯
游说秦王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为郡小吏,后跟随荀况学习五帝三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以后,他估计楚王不能成大事,不值得为楚王效力,而其他东方诸侯又都很软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让他去建功立业的,因此想到西边的秦国去。他向荀况告辞说:“我听说遇到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如今正是各国诸侯互相争雄的时局,善于游说的人掌握着各国的权柄。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以统治诸侯,这正是我们这些普通士人大显身手的时机。一个处在卑贱的地位而又不想进取的人,就像野兽看着肉,只能眼馋不能进食一样,这种人看起来虽然像人,实际上却徒有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