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传记系列:中国历史名人之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历史名人传记系列:中国历史名人之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于泓著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01
书籍编号:30039647
ISBN:978780702298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562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系列: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于泓 编著
吉林音像出版社
隋唐下卷·导读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的统一,促进了边境同内地、台湾同大陆的联系。然而,隋炀帝奢侈腐化,苛酷无比,弄得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他们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唐朝在经济上逐步得到了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唐朝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阿拉伯等国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工艺品等,大量运到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地方,也为我国运来了名马、异药等贵重用品。同时,中国同日本、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唐僧玄奘去印度,促进了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征收繁苛,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874年王仙芝在河南发动起义,同年七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公元880年底打进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农民军在唐军与沙陀军队的联合进攻之下,退出长安。黄巢战败自杀,而唐朝的统治也因之而瓦解。
公元907年,投降唐朝的农民军叛将朱温灭唐建立梁朝,历史上叫后梁。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而起,占据黄河流域,史称五代。同时还有十个较小的封建割据政权,历史上叫作十国。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陷于分裂之中。
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隋朝工匠李春领导营建的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唐代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发展到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唐代的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不论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吴道子的人物画,王维的山水画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如书法艺术,唐代也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如柳公权、颜真卿、怀素、张旭等一批优秀的书法家。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2),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剌史。郭子仪体貌俊伟,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他长期供职北方,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使、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年(754),郭子仪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军(内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由北路东进,屡败叛军,斩叛将围万顷,继而收复云中(大同)、马邑(山西朔县),向东进入东陉关,这一连串的战绩,使郭子仪得到御史大夫的官职。天宝十五年(756),叛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河北正定),河北尽失。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率师下井陉(xínɡ),拔常山,然后攻入赵郡,俘敌四千。叛将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合兵五万,郭子仪、李光弼屯驻恒阳(河北曲阳),深沟高垒,坚壁自固,叛军来则守,叛军去则追。白天炫耀军威,夜间偷袭敌营,使史思明将士终日不得休息。当敌军疲惫不堪之际,郭子仪率军出击,于嘉山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史思明狼狈逃至博陵(河北定县)。于是,河北中部十余州郡深受鼓舞,纷纷诛杀叛军,归顺朝廷。
正当郭子仪在河北胜利进军,准备直捣叛军老巢范阳的时候,唐军在潼关坚守的哥舒翰被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叛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长安。郭子仪听到潼关失败,率军退入井陉,河郡县又为叛军占领。
长安陷落,玄宗仓惶出逃四川,马嵬(wéi)驿发生兵变,奸臣杨国忠被处以死刑。最后,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并兼为朔方节度使。唐肃宗准备大力调整部署,反击叛军。当时肃宗周围,文武官员不满三十,军事完全依赖郭子仪。先是叛将阿史那从礼率众数万,进攻朔方,郭子仪主动进攻,双方大战于榆林境内,郭子仪大败叛军,歼敌三万,俘虏一万,保卫了灵武。接着,郭子仪挥师南下。当时两京均在叛军手中,唐军要取两京,必须先得河东。于是郭子仪先派心腹潜入河东为内应,然后又率大军过黄河,河东一下为之收复。
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于至德二年四月,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攻克两京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身上。郭子仪率军进至凤翔,及后再由凤翔向长安推进。在长安西,郭子仪与十多万叛军展开激战,歼敌六万余,长安叛军首领张通儒弃城东逃。被叛军占领一年多的都城长安遂为唐军收复。官军入城,市民夹道欢呼。休整三天后,郭子仪率军继续东进。十月,安庆绪遣兵十万至陕州,经过激战,叛军大溃,安庆绪闻主力溃败,渡河退保相州,郭子仪不战而攻克洛阳。继而河南、河东、河西之乱皆平。十一月,郭子仪自洛阳入朝,肃宗遣仪仗队迎于坝上,他感激地说:“我的家国,由卿再造。”入朝后,唐肃宗即加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司徒。
前后百战出生入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拜为中书令。九月,朝廷令郭子仪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为主攻部队,李光弼等两节度使为配合,讨伐安庆绪。肃宗为了协调两军的关系,又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负责节度诸军,实际上成了部队的最高统帅。十月,郭子仪率兵过黄河,围卫州。安庆绪率兵七万倾巢出动,分三路救卫州。郭子仪把三千弓箭手埋伏于营垣之中,自己假装失败,叛军不知是计,追到营垣,伏兵全部起来射叛军,箭如雨点,安庆绪大败而退,郭子仪乘胜率部追击,擒杀安庆绪弟弟安庆和。此次战争,叛军被斩首三万,安庆绪遭到惨重地打击,走投无路,只得退走邺(yè)城,向史思明救援。于是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南下攻占魏州,成为与安庆绪遥相呼应的犄(jī)角之势。乾元二年(759)二月,史思明率军,抵达邺城,他们假扮成唐军,抢掠唐军运粮船只,唐军粮缺军心不稳,加上鱼朝恩又从中掣肘,唐军被史思明击败。这样一来,各节度使只得相继退兵,郭子仪也被迫退保洛阳。史思明进入邺城,叛军发生内讧(hònɡ),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让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返回范阳,当了大燕皇帝。
郭子仪退保洛阳后,唐肃宗任命他为东畿(jī)、山东、河东诸道行营元帅,暂时为东都留守。对邺城之败应负主要责任的鱼朝恩,反倒打一耙,向唐肃宗进谗言,把邺城之败归罪于郭子仪。唐肃宗偏听谗言,七月郭子仪被召回京师,免去朔方节度使、诸道行营元帅之职,而以李光弼代之。
郭子仪罢官以后,在京赋闲。宝应元年(762)二月,太原、绛州两地驻军作乱,杀将帅,抢掠不止,朝廷才又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等节度使行营及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晋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离京赴任之前,郭子仪要求进见唐肃宗,当时肃宗正生病,推托不见。郭子仪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此次不见到陛下,死不瞑目。”唐肃宗这才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召进卧内,并对他说:“河东之事,全权委托爱卿去办了。”郭子仪受命绛州,果断地擒杀了四十余个首领,河东局势马上稳定了下来。八月,郭子仪处理完军务回朝,当时肃宗已死,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专权于朝政。程元振嫉妒功高任重的郭子仪,屡屡进谗言诬陷他。郭子仪自己请求解除节度使和副元帅的职务,唐代宗顺水推舟将郭子仪的兵权再度剥夺。程元振对郭子仪继续进行诬陷、迫害,郭子仪感到非常恼火、他上书申诉,还把唐肃宗先后褒奖他的一千余件诏书上交给唐代宗。代宗看后安慰他说:“大臣忧疑,这是我的过失;我非常惭愧,请您不要忧愁了。”不久,唐代宗发动对安史之乱最后一个头目史朝义的进攻,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这次战争可惜由于程元振、鱼朝恩的反对,郭子仪没有随行,仍在京城闲居。
坐镇西北保卫边疆
宝应二年(763),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当年十月,吐蕃又攻入关中,占据奉天、武功,整个京师为之震动。代宗急令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郭子仪长期闲居在家,出征时仅随行人马二十人。吐蕃二十万人,布营数十里,已渡过渭河,直逼长安。不久吐蕃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郭子仪率军前往商州,在商州招集逃亡士卒,得四千人,军势才稍为旺盛。他从蓝田出发,虚张声势,夜间点燃无数火把,吐蕃以为唐军众多,惊惧弃城而去。郭子仪进入长安,京城这才安定。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说:“我早没有重用爱卿,才到了如此地步。”
郭子仪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马背征战中度过的。晚年,他长期坐镇西北,处理吐蕃、回纥、吐谷浑等部落的关系,继续为唐王朝的稳定竭尽力量。
前面说过,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他不仅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元帅,也是一位办事公正、不徇私情的大臣。
郭子仪治理军队,一向纪律严明。他早年担任将领的时候,在军中定下一条纪律:谁要是无缘无故地骑马在军营中乱走,就要受到处罚。郭子仪的夫人有个奶妈。有一次,奶妈的儿子违反军纪,骑着马在军营里蹓跶。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军官把他抓起来,重重地打了几十军棍,把他打死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跑到父亲跟前哭诉,说这个军官连他们母亲的面子都不给。郭子仪听了十分生气,把几个儿子狠狠教训了一顿,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尊重执法严明的军官,反而要袒护违反军纪的人。
又有一次,河中(今山西省境内)的一些军官作乱,把主将李国贞杀死了。朝廷派郭子仪去统率那里的兵马。带头杀害李国贞的军官王元振听说郭子仪要来,就到处宣扬李国贞的坏处,说郭子仪的好话,想用这种办法讨好郭子仪,郭子仪知道,李国贞是个正人君子,王元振这班军官常常违犯军纪,鱼肉百姓,受到李国贞的处分,因而他们存心报复,对李国贞下了毒手。所以郭子仪不听王元振那一套,一到任就把他们捆了起来,严厉斥责他们说:“你们杀了主将,要是敌人趁这个机会来攻城,怎么抵抗?你们这样无法无天,军队里不能容纳你们这样的人?”王元振没法辩解。郭子仪下令把王元振等几个带头作乱的人杀了,平息了这场暴乱。
唐朝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大将,曾经领兵讨伐过史朝义的叛乱。他仗着自己立过战功,不听朝廷的调遣。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招引吐蕃和回纥军队一共好几万人作乱,没想到半路上仆固怀恩就病死了,这两支少数民族的军队把长安北面的泾阳包围了起来。郭子仪正好在这里坐镇指挥,可是唐军只有一万多人,形势十分不利。郭子仪认为,兵力悬殊,不能硬拼硬打。唐朝和回纥的关系本来很好,两次从安史叛军手里收复长安和洛阳,都借用了回纥的军队,况且仆固怀恩已经死去,吐蕃和回纥之间,由于争兵权产生了矛盾,两家的军队已经分开了。因此,他决定拆散两家的联盟,说服回纥和唐军联合起来,攻打吐蕃。
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zàn)去游说回纥首领藥(yào)葛罗。藥葛罗问李光瓒:“郭公难道在泾阳?你想骗我吧?要是郭公真在这里,我们想见见他。”郭子仪在回纥有很高的威望,回纥人一向称呼他为郭公,表示对他的尊敬。因为,当初仆固怀恩为了让回纥出兵,曾经骗他们,说郭子仪和唐代宗都已经死了,所以藥葛罗不相信李光瓒的话。
李光瓒回来报告了郭子仪。郭子仪立刻决定亲自到回纥军营里去一趟。部将们觉得这样太危险,纷纷劝阻。郭子仪一定要去。大家建议挑选五百名精锐骑兵以防不测。郭子仪说:“带这么多兵去,会引起回纥的猜疑,反而可能招来危险。”说完他上马准备出发。他的儿子急得拦住马头说:“回纥像虎狼一样凶狠,您是国家的元帅,不能去冒险啊!”郭子仪说:“现在如果同吐蕃和回纥打起来,兵力悬殊,咱们都可能战死,国家就会又遭难。我去跟回纥把利害说清楚,以诚相待,也许他们会跟我们结盟,共同击败吐蕃,那么国家就能转危为安。”说完,他让儿子退下了,部将们见主帅态度这么坚决,就没有拦他。
郭子仪派人先去报信,然后带领几名骑兵,向回纥军营走去。
回纥将士们听说郭公来了,都很惊讶。藥葛罗赶紧叫土卒们摆开阵势,他站在阵前,看唐军是不是欺骗了他。郭子仪远远地望见这场面,干脆脱下盔甲,把枪放在地上,再骑马往前走去。回纥将士们见真的是郭公来了,都跳下马,围着郭子仪在地上跪拜。
郭子仪也赶快下马,把他们扶起来。然后上前拉住藥葛罗的手,亲切地对他说:“回纥为唐朝建立了大功,唐朝不会亏待你们。为什么要跟随唐朝的叛将,帮助吐蕃侵犯唐朝的疆土?”他的态度忽然变得严肃起来,继续说,“你们抛弃先前的功劳,跟唐朝结下新的仇怨,这是多么不明智啊!我现在只带了几个人来跟你们讲道理,你们可以把我抓起来,杀死我,可我们的将士一定会和你们血战到底的!”
藥葛罗听了这番话,觉得后悔到这里。他一拍大腿,说:“仆固怀恩欺骗了我们,他说唐朝天子已经死了,郭公也不在世了,所以我们才敢发兵跟他一起打来。如今才知道天子仍然住在长安,郭公也统兵在此,仆固怀恩已经死去,我们万不敢和郭公你作战。”
郭子仪说:“吐蕃侵掠我朝,最后一定会失败,你们要是跟我们一起打退他们,岂不更好?”藥葛罗说:“行!我们一定为打退吐蕃出力,好向唐朝和郭公谢罪。”郭子仪向藥葛罗拱拱手,表示感谢。藥葛罗叫士兵取酒来,请郭子仪盟誓。郭子仪按照盟誓的规矩,把酒洒在地上,大声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读kèhán,就是首领)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如果有人背弃誓言,就天打雷劈,家族灭绝!”藥葛罗也把酒洒在地上,说:“我的誓言,就是郭公所说的!”
盟誓完毕,郭子仪、藥葛罗和回纥的众酋长,都高高兴兴地举行了盛大的酒宴。然后郭子仪辞别葛罗,回到唐营。
吐蕃军队听到这消息,害怕受到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连夜逃走了。藥葛罗率领回纥军队追击。郭子仪也派了得力部将率领精锐骑兵一起追击。追到灵台(今陕西省灵台县)和泾州(今陕西省泾州县一带),大破吐蕃军队,救回了被吐蕃掠走的几千唐朝的百姓,解决了长安的危机。大历14年(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遗诏令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从此,他在朝廷担任宰相直到逝世。
郭子仪是镇压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他出朝为帅,入朝为相,是唐朝的顶梁柱。
李光弼
李光弼(bì,708—764)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人。他父亲李楷洛,本是契丹族酋长,武则天当政时进入朝廷,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爵蓟郡公。吐蕃侵犯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击退了他们。出征前,他对别人说:“敌人打败后,我不会回来了。”军队归来,他在路上就去世了。
李光弼性格酷似他父亲,遇事沉着,很有谋略。他小时候喜欢嬉戏玩耍,擅长骑马射箭。后任河西王忠嗣部下的兵马使。王忠嗣对他很好,王忠嗣曾经说:“今后得到我的军队的人是李光弼。”不久,他继承父亲的封爵。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欣赏他的节操,上奏让他到了长安。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以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带领五万人马到灵武,朝廷才有了一支平定叛乱的基本队伍。郭子仪是著名的将领。起初,他和李光弼,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人互相不服气,有时候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只拿眼睛瞟瞟(piǎo)对方,从来不说话,好像有什么杀父之仇似的。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提升郭子仪当了朔方节度使,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害怕郭子仪打击报复,曾经想要调到别的地方去。当范阳户曹参军颜杲(ɡǎo)卿起兵抗击安史叛军、兵败被俘、史思明又在河北攻城掠地之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大将,领兵去平定河北。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心想:郭子仪这不是想害我吗?可朝廷的命令只能服从,而且讨平叛贼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临走的时候,李光弼对郭子仪说:“我死不要紧,只请求能够保全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赶紧抱住李光弼,流着眼泪对他说:“现在叛贼猖獗,国家动乱,需要同心协力平叛。平定河北,非将军不行!我哪里还能记着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相对一拜。郭子仪给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
李光弼率军队进入太原。在这以前,节度使王承业军纪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在太原统兵,常侮辱戏耍王承业,李光弼非常不满。这时候,有诏命崔众将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向傲慢张狂,见了李光弼不行礼,又不交出军队,李光弼将他捆绑了起来,遇到朝廷使者到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犯了罪,已经押到外面去了,现在只杀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了诏书,那我就杀御史中丞。”使者不敢拿出诏书,于是将崔众斩首示众,李光弼的威名传遍了太原。
至德二年(757),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率领高秀岩、牛廷玢(jiè)等十万兵马进攻李光弼。当时精兵都去了朔方,部下士兵只有一万,大家提议加厚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长四十里,敌军来了再修它,只会使我军疲劳。”于是拆居民房屋做成擂石车,每辆车用两百人起动抛石头,石头落地就砸死几十个人,敌兵被砸死数千人。史思明造了一座飞楼,用木板遮蔽,垒土堆接近了城墙,李光弼派人从地下挖垮了土堆。史思明在城下设宴,命艺人到台上指责嘲笑皇帝,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很害怕,把营帐移到远处,军队都用棍子探地才敢走路。李光弼边悄悄在敌营下挖坑,一边派人到敌营假装请求投降。到了约定投降时间,他命士兵守城,派将校假装去投降,史思明大喜。一会儿几千名叛军跌进了陷坑,城上击鼓呐喊,城中骑兵冲出乘机攻击敌军,俘虏并杀死了上万敌兵。史思明见要吃败仗,就离开了,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敢死队出城杀敌,杀敌七万人,蔡希德吓得连夜逃走了。
史思明在杀死安庆绪、自称“皇帝”以后,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统率大队人马南下,打算进攻洛阳。李光弼带领二万人马开到黄河北岸的河阳,保卫洛阳的外围。史思明在河阳的南岸设立营寨,让手下一员猛将刘龙仙去挑战。刘龙仙仗着自己孔武有力,根本不把唐军放在眼里。他身骑烈马,把右脚放在马颈的鬣(liè)毛上,大骂李光弼。李光弼问部将们:“哪个去收拾他?”大将仆固怀恩要求去。李光弼说:“这用不着大将去。”旁边的人说:“偏将白孝德可以去。”李光弼问白孝德需要带多少兵。白孝德说:“我一个人前去就行。”李光弼说:“不要轻敌,还是带些士兵去好。”白孝德说:“那就选五十名骑兵作后援,等我提他的人头来见你。”
白孝德挟着长矛,骑马涉水渡河过去。刘龙仙见一唐将单枪匹马地走过河来,就准备冲上去杀了他,白孝德连忙摇手示意。刘龙仙一看这人不像是来厮杀的,以为他要说什么就在河边停了下来。白孝德走上河岸,在离刘龙仙十来步远的地方站住,正要说话,刘龙仙就开始骂起来。不想白孝德大吼一声,突然持矛跃马猛冲上去。这时候唐军的五十名骑兵也已经冲过河来,河阳城上鼓角齐鸣,喊声震天。刘龙仙一看形势不好,打起马就逃。白孝德猛追上去,一矛就把刘龙仙刺下了马,又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挂在马鞍上,跑回了营门。叛军见了,个个吓得屁滚尿流,害怕跟唐军交战。史思明只好撤兵回去了。
史思明有一千多匹好马,他叫士兵们每天在河里给马洗澡,洗了一批又一批,想炫耀他人强马壮。有一天,李光弼叫士兵把军中的五百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等史思明放马洗澡的时候,就把马驹留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外。母马一离开了马驹,都萧萧地嘶鸣起来。史思明的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泅水过河来,马夫们拉也拉不住。唐军把它们赶进城里,不费力就得到了一千多匹好马。
后来,唐军驻守在羊马城,史思明自己率领一部分精兵攻南城,派大将周挚(zhì)攻北城。李光弼上城观察了敌阵准备出城迎战,他问:“敌军的阵势哪面最坚固?”将士回答说西北角。李光弼派部将郝(hǎo)廷玉带领三百名骑兵去抵挡。又问敌阵还有哪面比较坚固。回答说东南角。李光弼又派部将论惟贞带领二百名骑兵去抵挡。然后,李光弼对所有的部将说:“你们进攻的时候看我的旗子:要是旗子三次急速倒地,你们就一齐杀上前去,不管生死。如果有谁后退,立刻斩首!”接着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在自己的靴筒里,对大家说:“我是国家的‘三公’(最高的官位)之一,决不能被叛军活捉。万一战斗失败,你们各位在前头战死,我就用这短刀自刎,来向皇上谢罪!”将士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死战。
郝廷玉、论惟贞和其他部将一出战。不多一会儿,郝廷玉骑着马往回跑。李光弼传令:“把郝廷玉斩首报来!”郝廷玉忙说:“是马中了箭,不是后退!”他换了匹马又冲向敌阵。
李光弼命令旗手把帅旗倒地三次,众将一见,指挥军队不顾死活地向前拚杀,喊声惊天动地。叛军阵形一下子就被冲散了,被唐军杀死一万多人,俘虏数千人,被水淹死一千多人,还有两名大将被活捉,只有主将周挚带领几名骑兵逃走了。
在抗击安史叛军之时,李光弼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计收降将的故事。
上元元年(760),朝廷加封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他进兵包围了怀州,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又打败了他。史思明把军队开到河清,声称渡过黄河切断李光弼军队的粮草。李光弼在野水渡扎营,到晚上把军队开了回去,留下牙将雍希颢(hào)守营,对他说:“叛军将领高晖、李日越,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叛贼一定派他们来抓我。你留在这里,叛军来了坚守不战,他们如果要投降,你就带他们一起到我这里来。”众将对这没根据的话感到奇怪。这天,史思明果然把李日越叫去说:“李光弼驻扎在野外,你率五百名骑兵夜晚去抓住他,抓不到不要回来!”李日越到唐军营房边,派人问道:“太尉在吗?”回答说:“不在。”李日越对他的部下说:“现在即使抓住雍希颢,回去也难逃一死。”于是请求投降。雍希颢和他一起去拜见李光弼,李光弼任命他为特进官,兼任右金吾大将军。高晖听说后,也投降了。有人问:“你让这两位将领投降怎么这么简单?”李光弼说:“史思明数次战败,他恨不得能够和我们在野外决一死战,听说我驻扎在野外,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派将领来偷袭,一定下死令要求他们。雍希颢没有名气,逮住了算不上功劳。李日越怕回去被砍头,于是就投降了;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得到重用,高晖也心动了,就会步李日越的后尘。”
史思明派间谍到朝中散布谣言,说叛军将领都是北方人,长期在外思乡。当时宰相鱼朝恩相信了,多次上奏说叛军可以消灭。皇帝下诏给李光弼让他出兵,李光弼没办法,命众将靠山列阵。仆固怀恩说:“我率骑兵,现列阵在山边,不便调动,请求在平地列阵。”李光弼说:“有山作依托,胜可攻,败可守;在平地列阵,战败就无退路了。况且叛军是在作垂死挣扎,必然拼命,因此不如在山边列阵。”仆固怀恩不听,叛军占据了高地,布置许多手持长戟(jǐ)的士兵。命强壮的士兵拿着刀跟在后边作埋伏,丢掉军马钱粮假装逃跑。仆固怀恩的军队争夺战利品,叛军伏兵杀出,唐军被打得大败。怀州又被攻陷了,李光弼请求治兵败之罪,皇帝因为是仆固怀恩违反军令战败,下诏宽恕了他,史朝义乘胜进兵攻打申、光等十一州。李光弼抱病命人抬着他上了战场,监军认为军队少,请求退守扬州。
李光弼说:“皇上将大事托付给我,叛军怎么知道我们军队多还是少?如果我们在他们没料到时突然出兵,他们将被打败。”于是急行军到徐州。不久,李光弼收复了徐州,杀死叛军上千人,活捉叛军将领22人。
广德二年(764),李光弼病重,奏表呈请免去先后赐给他的食邑封爵,皇帝下诏不答应。部将官员问他死后的安排,他说:“我长期在军队里,不能回家奉养老人,是不孝的儿子,还说什么呢?”拿出皇上赏赐的绢绸布匹分送给部下将领。去世时年仅57岁。部下将领就用他赠送的布匹办了丧事,哭着互相吊唁。皇帝派使者吊唁慰问他的母亲,下诏令群臣到延平门外送葬。
李光弼带兵打仗,多谋善断,能够以少胜多。治军严整,全国都敬畏他的威严和名望,起初,他和郭子仪名望相当,当时称为“郭李”,但论战功被推举为平叛第一人。是唐朝镇压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战功卓著的统帅。
刘晏
刘晏(715—780)。理财家。字子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为户部侍部,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不久罢相。仍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及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理财达20年。疏浚汴(biàn)水,用分段转运方法,每年运江淮粮食数十万石。以解决关中食粮。整顿盐法。在离盐乡较远地区设置常平盐。缺盐时平价出售存盐又实行常平法。德宗即位后。被杨炎诬陷而死。
聪颖过人有胆有识
刘晏出身于一般官僚家庭,祖父刘恭,做过新井县令,父亲刘知海,出任过武功县丞。刘晏从小聪慧敏智,刻苦好学,七八岁时就能熟读诗文,会写文章,有神童之誉。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到泰山封禅,百官相随而行。当玄宗行至曹州行宫,刚十岁的小孩刘晏,给玄宗送来了他自己写的《东封书》,歌颂皇帝东封泰山。出色的文采,使玄宗大为惊奇。他命宰相张说当面测试。张说问过刘晏,果然才智过人。他赞不绝口,回奏玄宗说:“这是国家将来的好征兆啊!”于是,玄宗将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