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现代文学大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美洲现代文学大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萧枫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书籍编号:30039676
ISBN:978780711712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美洲现代文学大家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0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精品》、《东南欧现代文学精品》、《中北欧现代文学精品》、《俄苏现代文学精品》、《美洲现代文学精品》、《亚非现代文学精品》。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第一章 阿根廷现代文学大家
萨米恩托
萨米恩托,1811年出生于阿根廷。自小家境贫苦,16岁随同叔父在故乡圣胡安主持一所学校,18岁就在当地出版一份报纸。由于参与政治斗争,被迫于1831至1836年间流亡智利。1839年创办《热风》周刊,刊登评介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回国不久,因激烈反对罗萨斯独裁政权而再次流亡智利。在1839~1851流亡期间,他受智利政府的委托,先后赴欧洲、非洲和美国考察教育,写了《欧洲、非洲和美洲之行》(1848),并创建了拉丁美洲第一所师范学校。与此同时,受聘为《信使报》工作。
1850年,他参加乌尔基萨反罗萨斯的军队,次年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因与乌尔基萨政见不合,于1852年第三次旅居智利。1856年回国后,当选为众议员。1864年起,先后任驻智利、秘鲁和美国的外交使节。1868至1874年任共和国总统。1875年被选为参议员,1879年担任内政部长和全国教育最高总监。
萨米恩托的著作有全集52卷。著名的作品有《法昆多,又名文明与野蛮》(1845)、《关于公众教育》(1849)、《外省回忆》(1850)、《格兰德军队的战役》(1852)、《一百零一夜》(1853)、《美洲青年团结的基础》(1860)、《美洲的种族冲突与和谐》(1883)、《多明吉托的生平》(1886)等等。其中以文学传记《法昆多》最有代表性,作者通过对这个绰号为“草原之虎”的拉里奥哈省和卡塔马卡省军事寡头法昆多生平的剖析,探讨阿根廷独裁统治和社会无政府状态产生的根源,分析法昆多生平事迹,借以抨击时政。作者认为野蛮不化是阻止社会发展、文明繁荣的最大障碍。同时,通过对草原风光和高乔人生活的记录,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
1848~1851年间,他和委内瑞拉作家安德烈斯·贝略就语言和文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战。贝略主张拉美文学走古典主义道路,效法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模式,维护西班牙语的纯正性。萨米恩托提倡浪漫主义文学,认为“人民才是语言真正创作者”。这场论战以萨米恩托的胜利告终,极大的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萨米恩托是阿根廷著名政治家、作家、教育家、社会学家,也是拉美浪漫主义文学的散文大师。他的作品想象力强,感情丰富,风格奔放豪迈,语言辛辣犀利,被称为拉丁美洲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
萨米恩托于1888年逝世。马莫尔
马莫尔,1817年出生于阿根廷。青年时代因反对罗萨斯独裁统治被监禁,后逃亡蒙得维的亚,加入当地的阿根廷流亡作家团体。罗萨斯政权崩溃后,回国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参议员、众议员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充沛,想象丰富。
马莫尔创作于1846年的《巡礼者之歌》是受英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影响而写成,记叙了从蒙得维的亚到智利旅途中的见闻和感想。诗集《和声》(1851~1854)包括他的主要诗作,其中有揭露罗萨斯统治的政治诗,也有感情深沉的抒情诗。他还写了两部历史诗剧《诗人》(1842)和《十字军》(1851),都曾在蒙得维的亚上演。
长篇小说《阿玛利亚》(1851)的问世,确立了他在阿根廷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阿根廷第一部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为线索表达作者反抗独裁统治的政治理想。小说叙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它与埃切维里业的《屠场》和萨米恩托的《法昆多,又名文明与野蛮》并称为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的3部名著。
小说叙述1840年5月4日罗萨斯进行大搜捕时,反罗萨斯的统一派分子爱德华多负伤后脱逃,与看护他的阿玛利亚产生了爱情。正当他们秘密举行婚礼时,警察突然破门而入,新郎在格斗中被杀死。
这部作品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虽然有一般浪漫主义小说叙事夸张而烦琐的通病,却生动地反映了罗萨斯独裁统治时期阿根廷社会的现实。
马莫尔作为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一生积极从政,反对罗萨斯的独裁专职,1871年逝世。派罗
派罗,1876年生于阿根廷。曾就学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何塞学院。1891年担任《民族报》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驻欧记者。早年是社会党的活跃分子,1896年任“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1908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办米特雷印刷所,出版阿根廷文学作品。他最初以写作报刊文章闻名,有文集《在阿根廷的意大利人》(1895)和《阿根廷的澳大利亚》(1898)等。
派罗的第一部重要小说是《劳乌乔的婚姻》(1906),作者企图把加乌乔文学和流浪汉文学两种体裁结合起来。随后写成《帕戈·奇科》(1908),暴露草原城镇帕戈·奇科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等腐败现象,作品中描绘了阿根廷乡村五彩缤纷的画面,反映了克里奥约,即土生白人后裔的心理状态。
《胡安·莫雷拉孙子的奇遇》(1910)是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写一个不名分文的流浪汉冒充当时传奇戏剧中的英雄胡安·莫雷拉的孙子,利用上层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目的是骗取很高的社会地位,具有嘲讽现实的意味。
派罗的戏剧创作受易卜生的影响,赞同阿根廷戏剧的改革,和弗洛伦西奥·桑切斯等人为拉丁美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作品有《马尔科·塞维利》(1902)、《悲歌》(1902)、《在废墟上》(1904)、《别人的胜利》(1907)、《我希望独自生活》(1913)等。还有如《假冒的印加王》(1905)、《维伽拉上尉》(1925)、《甜蜜的海》(1927)、《阿莱格利娅》(1922)等。
派罗于1928年逝世。
第二章 加拿大现代文学大家
普拉特
普拉特,1883年生于加拿大纽芬兰岛的西海湾。曾在美以美会圣约翰学院学习,毕业后在沿海岛屿任教并进行传教活动。1907年进入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攻读神学,1917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920年在这所学院任教,直至1935年以荣誉教授退休。
普拉特早期的叙事诗集《巫婆施术》(1925)和《提坦》(1926)描写海上生活,后者以捕获一条巨鲸的情景比喻战争的破坏性。此后,发表了两部描写“泰坦尼克”游轮沉没事件的长篇叙事诗,其中也描绘了轮船与冰山相撞、旅客遇难等情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拉特转而描写战争和历史事件,如长诗《敦刻尔克》(1941)和《他们回来了》(1945)等。长诗《比勃夫和他的道友们》(1940)写17世纪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比勃夫等人去休伦族印第安人聚居区(在今安大略省西北部)传教,10年后,易洛魁人入侵,出于宗教仇恨,将比勃夫等人烧死。诗中表现了比勃夫等人为宗教献身的精神,反映出作者对宗教的虔诚的态度。长诗《冲向最后一颗铁钉》(1952)取材于第一条横贯加拿大本土的大铁路建设工程。诗中对建设中的困难、人民的开拓精神、与保守思想的斗争等作了如实的描述。这两部作品先后获得总督文学奖。
普拉特作为加拿大著名英语诗人,受欧洲现代流派的影响,在诗歌的题材和形式上都突破了联邦时期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他的诗中有对偶体,但更多的是无韵体。他还以动物作为诗的主人公加以刻画。他的史诗选材别致,词汇丰富,写情写景细致入微。但篇幅冗长,结构不够严谨。普拉特于1964年病逝。
鲁瓦
鲁瓦,1909年出生于中部马尼托巴省的圣博尼费斯。年轻时在家乡任小学教员,并参与当地“莫里哀俱乐部”的戏剧活动。1937至1939年赴英、法等国旅行。1939年定居于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
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手的幸福》(1945)通过一个饭店女招待员的经历,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利尔一个工人区的生活,着重描写劳动人民因经济萧条所遭受的失业和贫困的痛苦。它获得194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并译成十几种文字。
此后她陆续出版了多种长篇小说。《亚历山大·谢纳韦尔》(1954)写一个银行出纳员为了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而挣扎了一生;《秘密山冈》(1961)写画家、猎人比埃尔·卡托莱渴望前往僻远的、被人类遗忘的地方,一生都在漂泊与流浪中度过;《世界尽头的花园》(1975)则写离乡背井奔向远方的移民的生活。这些作品表现了开发者不断探求的精神和人们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她另有一些作品是以她的家乡中部平原偏僻的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小水鸡》(1950)描写加拿大西部开拓者艰苦创业的生活;中篇小说集《德尚博街》(1955)和长篇小说《阿尔塔蒙之路》(1966)具有自传性质,记述了她青年时代在故乡的生活;《我生命中的孩子们》(1978)是作者对早年在马尼托巴的教师生活的回忆。这些作品描绘了加拿大中西部平原的景色。
鲁瓦是加拿大著名法语女作家。她的作品描写了从东部到西部整个加拿大以及普通劳动者和社会下层的人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以及它们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语言洗练,文笔朴素,被认为是当代加拿大法语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家。
特朗布莱
特朗布莱,1942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一个印刷工人的家庭。他的第一部喜剧《姑嫂们》在1968年公演后,被认为是魁北克优秀的剧作家。
《姑嫂们》从1965年开始构思,主要为了真实地反映蒙特利尔工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理想,作者让一个工人家庭的主妇日耳曼·洛尚获得100万有奖票据,并组织一次粘贴有奖票据的晚会。15个邻居应邀参加,她们也都是以厨房为活动天地的家庭主妇,100万有奖票据给她们平庸而封闭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她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剧本也没有对这种盲目的行动加以嘲笑,而是引导人们去思索。全剧没有贯彻始终连续发展的情节,而由15个妇女用当地工人区流行的口语分别进行独白,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
以后,特朗布莱还陆续发表了《碎片》(1969)、《朗热的公爵夫人》(1969)等剧作。1971年发表的《永远属于你,你的玛丽·鲁》是一出荒诞剧,全剧4个人物,父母和两个女儿,分成两组,各组分别对话。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固定不变,无论是他们的形体还是精神似乎都已凝固、僵化。作者完全破坏传统剧的时间、空间概念,通过演出本身表现剧作内在的时间和空间。
特朗布莱创作的小说,有带自传性的三部曲《皇家山高地纪事》,其中第一部《隔壁的胖女人已怀孕》和第二部《戴莱丝和比哀莱特在圣·尚日小学》已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出版。他的小说将现实世界和幻想神奇的世界交织在一起,对理解生活、反映生活的手法作了新尝试。
第三章 墨西哥现代文学大家
乌西格利
乌西格利,1905年出生于墨西哥。少年时期即从事戏剧活动,在墨西哥城哥伦布剧院当演员。1923年进入“音乐朗诵群众夜校”。1924年开始在期刊《星期六》上发表戏剧评论,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墨西哥国立大学哲学艺术系讲授戏剧艺术和戏剧史,并任公众教育部的戏剧处主任。1940年创办“夜半剧团”。1944年被派驻巴黎担任外交职务,并代表墨西哥参加各种国际戏剧活动。1958年任驻黎巴嫩大使。后任墨西哥群众剧团团长。乌西格利于1980年逝世。
乌西格利的著作有风俗喜剧、历史剧、社会讽刺剧、政治讽刺剧以及心理戏剧多种。1966年他的《戏剧全集》出版,有《孩子与雾》是其中重要的剧本,反映1920年卡兰萨被刺和韦尔塔上台的政治事件;《做鬼脸的人》主人公鲁比奥是一个历史教员,因为名字相同,被误认为是多年前遭到暗杀未死的革命军将军鲁比奥,于是被推上政治舞台。正当他要有所作为的时候,又被原来暗杀鲁比奥将军的凶手所暗杀。讽刺了墨西哥政界的残暴和黑暗;《全家在家吃晚饭》是一部讽刺喜剧,揭露新贵族、旧世家、新兴资产阶级、穷苦艺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影子皇冠》再现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和卡洛塔皇后的历史悲剧;《告别的功用》表现一个著名女演员在爱情和前程面前的抉择。
乌西格利的作品还有《火的冠冕》、《光的冠冕》、《假期过得好,总统先生》。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反映墨西哥社会情况,引起观众对墨西哥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思考,在技巧和语言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此外,他还著有《墨西哥的戏剧》(1952)、《剧作家的日程》(1940)等作品。帕斯
帕斯,1914年出生于墨西哥。父亲是墨西哥人,知名的记者、律师,曾任农民领袖萨帕塔驻纽约的代表。他的家庭在内战中败落,因此一直在拮据的环境中长大。受爱好文学的祖父的熏陶,从小就博览群书,并接受法国和英国式教育。14岁入墨西哥国立大学哲学文系和法律系学习。在校期间,与同学合作创办《栏杆》和《墨西哥各地手册》等大学生刊物。19岁时首次发表诗集《野生的月亮》。1937年赴西班牙参加世界反法西斯作家联盟大会,和那里的共和派事业发生强烈共鸣。回到墨西哥创办《车间》、《浪子》等刊物。1943年底去美国研究拉美诗歌。两年后进入外交界,先后出使法国、印度、日本和瑞士等国。1962年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这段生活使他的作品出现了东方色彩。1968年为抗议本国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辞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创作。
帕斯于1949年发表的诗集《口头上的自由》,1960年经修订、扩充后收入作者自1935至1957年的作品,其中包括重要的诗作《在世界边缘》(1942)、《石与花之间》(1947)、《鹰还是太阳》(1951)以及散文诗《一支乐曲的种子》(1954)。这些作品描写作者在西方的见闻。《东山坡》(1969)记述作者出使东方的阅历。《狂暴的季节》(1958)表现诗人对现状所持的批判态度。《太阳石》是以阿兹特克太阳历石碑为题材的长诗。他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新奇,富有抒情的美感。他抛弃了缠绵悱恻的感情,提出了具有生存意义的重大问题。
帕斯的散文集《孤独的迷宫》(1950)前4章是对墨西哥人性格的探讨,后4章对祖国历史进行分析,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
帕斯还翻译过大量作品,都收在《翻译与消遣》中。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中重要的有比利时国际诗歌大奖(1963)、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81)和诺贝尔文学奖(1981)。
富恩特斯
富恩特斯,1928年出生于墨西哥城一个富裕的外交官家庭。从小跟随父母周游南北美洲和欧洲。在墨西哥大学攻读法律,后入日内瓦国际高级研究院。50年代初参加共产党,1962年脱党。1975~1977年任墨西哥驻法大使。
富恩特斯的文学创作体裁很广,写过小说、报刊评论、杂文和电影剧本,其小说成就最大。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戴假面具的日子》(1954)现实地和幻想地重复过去,预示着他后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成名作《最明净的地区》(1958)以1910年墨西哥大革命以后到50年代墨西哥城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一个流浪汉西恩富戈斯为主要角色,塑造了一群他所接触的不同阶级的人物,反映他们在革命前后的不同命运。
《好良心》(1959)写一个中产阶级青年背叛家庭,走入社会,但是与其他阶级的人物又格格不入,最后仍然回到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中去。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是迄今为止作者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描写革命以后依靠外国资本发迹的新闻界、政界人物阿尔特米奥,在临死时回忆一生的经历,借以反映民主革命后墨西哥政治社会的变化。
《换皮》(1967)写一个墨西哥大学教授和他的妻子、情妇、朋友一行四人从墨西哥城到乔鲁拉游览古印第安金字塔,四个人各自讲述过去的经历,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和美洲的历史背景。
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盲者的歌唱》(1964),中篇小说《兀鹰》(1962)、《神圣的地区》(1967),长篇小说《生日》(1969),文学论著《西班牙美洲新小说》(1969)、《两个门户的房子》(1970),以及戏剧集《原始的君主》(1971)。
富恩特斯的小说在艺术上大胆借鉴欧洲著名作家的创作手法,采用意识流、倒叙、蒙太奇、新闻短片、报刊摘录等方法。并将西班牙语中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态罗列组合、对应及混用。他在小说技巧上的创新使他成为当今拉美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第四章 尼加拉瓜现代文学大家
达里奥
达里奥,1867年1月18日生于尼加拉瓜的梅塔帕镇。1869年随家迁居洪都拉斯,曾侨居萨尔瓦多。家境贫困,自幼由姑母和叔父抚养。11岁时以布鲁诺·埃尔蒂亚等笔名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作。1882年,应邀在国家议会上朗诵一百首十行诗,得到好评。他的诗作因此广泛流传。婚丧嫁娶的礼仪上,他也常去即席赋诗,借以挣钱糊口。他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第一个职业诗人。1886年来到智利,在圣地亚哥为报纸撰稿以维持生计,曾结识《时代报》文艺批评版的编辑曼努埃尔·罗德里格斯·门多萨,从他那里接受了法国高蹈派的影响;此外,法国高蹈派与象征主义的作品也对他以后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影响。1886年末,在瓦尔帕莱索港做海关职员,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蓝色的鸟》。1887年发表诗集《牛蒡》。1887年10月以《献给光荣的智利的史诗般的歌》获得智利诗歌竞赛奖。1888年2月发表第二部诗集《诗韵》。
1888年7月出版诗文集《蓝》,它标志着现代主义诗歌新阶段的开端。在此之前,称作现代主义诗歌的前期;在此之后,称为现代主义诗歌后期或新世界主义时期。
1889年赴欧洲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民族报》记者。在巴黎与诗人魏尔兰交往,深受他的影响。在西班牙,由于著名作家巴列·因克兰、乌纳穆诺等人的介绍,他的诗歌在西班牙引起强烈的反响。1893年回到阿根廷,哥伦比亚总统拉斐尔·努涅斯任命他为哥伦比亚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领事。这时发表的两部重要作品:诗集《奇异》(1896)和《亵渎的散文》,使他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公认的领袖。1898年后再度作为《民族报》记者访问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和奥地利,出版《当代西班牙》(1901)、《国外游记》(1903)、《旅行队正在走过去》(1903)、《太阳的土地》(1904)等集子。1905年在马德里出版重要诗集《生命与希望之歌》。1907年又出版诗集《流浪之歌》。1908年被尼加拉瓜政府任命为驻西班牙公使,曾发表《巴黎女人》(1908)、《尼加拉瓜之行》(1909)、《秋天的歌》(1910)。不久被停职,侨居巴黎。1911年初,由于酗酒过度,丧失意志能力,沦为商业杂志的广告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感到惶惑不安。1915年创作《和平》一诗谴责美国政府对战争袖手旁观。同年完成自传《鲁文·达里奥的一生》。1916年2月6日去世。
达里奥的大部分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即形式上的创新,着墨于雅致的艺术珍品和异国风光,突出虚幻的意境和悲观的情调。在韵律和表现形式方面,他曾尝试使用九音节和十二音节的格律,灵活地安排重音和停顿,使诗句更富有音乐性。他曾经研究改进六音步,最后采用了现代的自由诗体。在用词方面他敢于创新,尽力赋予诗句新的意境。由于丰富了单词的含义,对西班牙语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达里奥追求“纯粹的美”,他认为天鹅是美的象征,天鹅有象问号一样弯曲的脖子,可借以表达对人世的不信任。他初期的作品反复描写天鹅,被称为“天鹅的诗人”。孔雀与百合花也被他认为是美的象征。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仙女、王子、公主以及半人半仙的怪物等。他有时把仙女作为纯真、活泼和可爱的象征,或把仙女描写得非常神圣,有时则又突出仙女的纤弱无力和富于人性。
这里奥最重要的三部作品《蓝》、《亵渎的散文》和《生命与希望之歌》代表他的不同的艺术特点。《蓝》倾向于高蹈主义,内容脱离现实,但以象征主义手法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些观点。《亵渎的散文》表明他的现代主义诗歌达到了高峰,高蹈派和象征主义的倾向更加明显。《生命与希望之歌》汲取了西班牙谣曲的形式和格律,表现了他在艺术方面的独创精神,大部分诗章借景生情,表现悲观厌世的情绪和对人生的疑虑。
达里奥在创作风格上经历过三个不同的阶段:初期作品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大量描写18世纪豪华的法国宫廷、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中古时期的西班牙以及古代的东方。自《亵渎的散文》开始,转而追求“纯粹的美”,诗集中充满天鹅、孔雀和百合花。从《生命与希望之歌》开始,常以美洲的本土和土著民族为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哥伦布》和《献给阿根廷的歌》等。前期他是逃避现实的诗人,后期则是“美洲的诗人”。他的转变促进了新世界主义的兴起。
达里奥也写过一些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早期比较重要的有歌颂智利人民爱国主义的《献给光荣的智利的史诗般的歌》,歌颂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领袖的《献给解放者玻利瓦尔》(1883)和号召拉丁美洲联合反抗帝国主义的《中美洲联盟》(1883)。晚期有赞美智利人民保卫祖国的《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敬礼》(1902)、歌颂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献给阿根廷的歌》(1910)以及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致西奥多·罗斯福》(1903)。
达里奥是现代主义诗人,同时也是充满矛盾的诗人:他住着简陋的房子,诗中却是豪华的宫殿,贫困简朴的生活与作品中的豪华雅致相矛盾;爱国的思想与艺术上的逃避现实相矛盾,对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同情与羡慕豪富、赞美上流社会的诗句相矛盾;坚持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但又自认为是不值得效法的无规则美学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拉丁美洲民族文学曲折的发展道路的反映。
卡尔德纳尔
卡尔德纳尔,1925年出生于尼加拉瓜的格拉纳达。最初在尼加拉瓜的耶稣会学校受教育,后到墨西哥攻读哲学和文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57年因信仰天主教进肯塔基州特拉皮斯教会修道院,在诗人托马斯·莫顿指导下研究神学。1965年得授神职。回国后在索伦蒂纳群岛建立天主教公社,从事传教活动,并进行诗歌创作。
早期作品写爱情、革命、政治斗争和中美洲日常生活,后期作品宗教色彩浓厚,在革命热情中同时出现对上帝的神秘的爱。他受美国当代诗歌影响较深,讲究音响和内容,不注意格律。有诗集《没有居民的城市》(1956)、《午夜零时》(1960)、《格言》(1961)、《盖斯塞马尼,肯塔基》(1964)、《诗篇》(1964)、《为玛丽琳·梦露祈祷及其他》(1965)、《向美洲印第安人致敬》(1969)、《关于马那瓜的预言》(1973),并编有《尼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