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现代文学大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欧现代文学大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萧枫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书籍编号:30039692
ISBN:978780711712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364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0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精品》、《东南欧现代文学精品》、《中北欧现代文学精品》、《俄苏现代文学精品》、《美洲现代文学精品》、《亚非现代文学精品》。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第一章 波兰现代文学大家
斯沃瓦茨基
斯沃瓦茨基,1809年9月4日生于克热米耶涅茨(今属白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维尔诺大学教授,在他5岁时死去,母亲酷爱文学,对他影响较深。
1824~1828年,斯沃瓦茨基进维尔诺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期间他即开始写诗,早期诗歌充满感伤情调。在华沙的日子里,他关心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文学论争,写了许多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如《胡果》(1829)、《修道士》(1830)、《阿拉伯人》(1830)、《扬·别列茨基》(1830)和两部诗剧《明多维》(1829)、《玛丽亚·斯图亚特》(1830)。
《扬·别列茨基》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它通过小贵族别列茨基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大贵族的专横暴虐和胡作非为。
《玛丽亚·斯图亚特》描写爱尔兰的玛丽亚王后勾结波德维尔阴谋篡夺王位失败而逃亡国外的故事。
1830年11月,华沙爆发了反对俄国的武装起义。斯沃瓦茨基写了《自由颂》、《悲歌》和《立陶宛军团之歌》等诗,歌颂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斗争,给起义战士以很大鼓舞。
起义失败,斯沃瓦茨基流亡国外。1832~1836年侨居瑞士,先后写出了长诗《在瑞士》,诗剧《科尔迪安》、《巴尔拉迪娜》、《霍尔什亭斯基》和《马泽帕》。
1836~1837年,斯沃瓦茨基游历东方,先后到过希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他写了长诗《瘟疫病人的父亲》、《瓦兹瓦夫》、《比亚特·但特舍克的长诗》和带有神秘色彩的散文诗《安赫利》。1838年后他定居巴黎,随后他写了剧本《里拉·维涅德》、《法塔齐》和长诗《贝尼奥夫斯基》。
1842年以后,斯沃瓦茨基受到托维安斯基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这期间写的《莎乐美的银梦》、《马列克神父》和长诗《精神之王》,都带有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国内民族解放斗争高涨,他脱离了宗教团体,声援革命。1845年写的《对〈未来赞歌〉的回答》一诗,驳斥了齐·克拉辛斯基反对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观点,指出“只有农民革命,才能使波兰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1848年,他还抱病回国,参加了波兹南的起义。后又去法国,1849年4月4日在巴黎逝世。
斯沃瓦茨基的诗歌形式优美,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他的剧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对波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仅次于密茨凯维奇的波兰第二大诗人。
克拉谢夫斯基
克拉谢夫斯基,1812年出生于波兰一个贵族家庭。曾在维尔诺大学攻读文学,主编过多种刊物。1830年他开始写小说,其中以描写农村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小说最为著名。
克拉谢夫斯基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乌兰娜》、《萨夫卡的故事》、《布德尼克》、《奥斯塔普·邦达丘克》、《村外茅屋》、《叶尔莫瓦》、《栅栏木桩的故事》等。作者在这些小说中对农民的贫困和苦难表示同情。
克拉谢夫斯基早期的创作比较著名的有《齐格蒙特时代》等作品。从1875年开始,他以波兰的全部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共29部76卷。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生动,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则较为逊色。
克拉谢夫斯基于1883年在柏林以间谍罪被捕,并被判处三年半徒刑,1887年在日内瓦逝世。
迪加辛斯基
迪加辛斯基,1839年出生波兰一个地主管家的家庭。他因参加1863年1月起义,曾被沙皇逮捕入狱。后长期充当家庭教师,曾在克拉科夫开办印刷厂和书店。
迪加辛斯基的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村庄、田地和森林》(1887)、《生活的环节、耕地和马路》(1889);长篇小说《占有者们》(1887)、《贝尔多内克》(1888)、《耶德舍伊·皮什恰尔斯基先生》(1890)、《兔》(1900)和《生活的节日》(1902)等,这些作品内反映了贫苦农民在地主资产阶级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有的作品在反映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描写了动物的生活,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所揭露,但在描写手法上表现出自然主义倾向。
迪加辛斯基是19世纪末波兰自然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1902年去世。
显克维奇
显克维奇,1846年5月5日生于波德拉斯卡地区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华沙中央学校(华沙大学前身)医学系学习,一年后改学文学。1871年,沙俄政府将华沙中央学校改为华沙帝国大学,即将毕业的显克维奇为了表示抗议,拒绝参加毕业考试,愤然离校。
显克维奇在大学期间已开始写作。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华沙生活的讽刺小品。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反映波兰大学生的苦闷和彷徨。随后又出版了《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这部作品是在波兰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壮大的时期开始写作的,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乐观态度。
1876年,显克维奇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作为一本通讯集肯定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又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以及对人民的压迫和种族歧视。
1877~1880年,显克维奇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带有悲愤格调的作品如反映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统治者压迫波兰人民的《家庭教师的回忆》和《胜利者巴尔泰克》,表明波兰侨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的《为了面包》和《灯塔看守人》,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和《奥尔索》。
19世纪80年代,波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沙俄和普鲁士在它们占领的波兰地区内推行同化政策,波兰人民深受苦难。显克维奇渴望找到一条能使全国人民团结对敌同时又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减轻人民痛苦的道路,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
1883~1888年,他写出了3部曲。3部曲第1部《火与剑》取材于1648年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暴动。当时乌克兰是波兰贵族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赫梅尔尼茨基暴动的结果,第聂伯河以东的土地被沙皇俄国占领了。显克维奇站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反对外国干涉的立场上,揭露赫梅尔尼茨基为了私利,打着民族起义旗号,勾结外国侵略者分裂波兰的活动。但他没有把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暴动和乌克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区分开来,因而在谴责哥萨克暴动的同时,歪曲和丑化农民起义。第2部《洪流》写波兰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兰的斗争。作者揭露了侵略者蹂躏国土、屠杀人民和大贵族的叛国投敌,歌颂了中小地主和广大人民齐心协力与敌人作斗争,以及他们的英勇精神。第3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描写波兰反抗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斗争,但作者却着重描写伏沃迪约夫斯基的个人爱情故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及前两部。3部曲、特别是《火与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两部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即《毫无规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对于贵族阶级往昔的“尊荣”的留恋,对它的没落之情惋惜和同情。
1896年,显克维奇发表了《你往何处去》。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罗马青年贵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他由于这部小说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19世纪末叶,民族压迫加剧,显克维奇发表不少政论和演说,揭露普鲁士占领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900)。这部小说则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描写了波兰和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斗争,是波兰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的韦维,并组织了“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军团》写19世纪初东布罗夫斯基领导的波兰军团的爱国活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但未写完,他便于1916年11月15日逝世。
显克维奇是波兰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语言优美,人物性格显明、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他的创作对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影响广泛,被译成4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同时,他也是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是鲁迅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波兰小说家。
普鲁斯
普鲁斯,1847年8月20日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时父母双亡。16岁参加一月起义,在战斗中负伤,被捕入狱。1866年中学毕业,进入华沙中央学校数理系学习,两年后因无力交纳学费而辍学。他曾当过工人、摄影师和统计局的职员等。
70年代初,普鲁斯开始担任华沙《星期评论》、《家庭监护人》、《瓦河》、《华沙信使》、《新闻》等报刊的编辑和记者。从1875年开始,他连续12年在《华沙信使》报上以“每周记事”的形式发表小品和政论,还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他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孤儿的命运》(1876)、《米哈尔科》(1880)、《安泰克》(1881)、《改邪归正的人》(1881)、《一件背心》(1882)和中篇小说《阿涅尔卡》(1880)等,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颂扬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并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贪婪。中篇小说《回浪》(1880)描写工厂主对工人的压迫和被压迫者的反抗。
1882~1884年,普鲁斯参加了华沙慈善事业协会,从事照料和教育孤儿的工作。此后的10年中,他主要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前哨》(1885)、《玩偶》(1887~1889)、《解放了的女性》(1890~1893)和《法老》(1895)等长篇小说。
《前哨》的主人公斯利马克是一个富裕农民,他的利益受到德国移民的打击和侵犯,作者写他同德国人的斗争,同时也写了他的自私自利和对长工的残酷无情。
《玩偶》(中译本作《傀儡》)是普鲁斯的代表作,主人公伏库尔斯基体现了波兰资产阶级的某些特点,他由参加革命到背叛革命,由追求名利、地位、女人到成为买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反映了普鲁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怀念;另一方面,它的主人公被写成是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是穷人的救世主,表明作者存在希望资产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出来改造社会的幻想。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与沙俄的勾结以及与封建贵族实行妥协的现实。
在《解放了的女性》中,普鲁斯通过描写一个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女性的悲惨遭遇,揭露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以及小市民的自私狭隘,同时讽刺了波兰社会某些阶层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庸俗化的见解。
《法老》以古埃及社会为背景,作品描写埃及面临的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奴隶、农民遭受的剥削压迫,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斗争,抨击了祭司贵族集团的腐败。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对普鲁斯震动很大,他一方面不满资本主义制度和沙皇的统治,但找不到改变现状的出路而一度陷入悲观。在取材于1905年革命的长篇小说《孩子们》(1908)中,他对革命作了歪曲的描写;可是他在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转变》中,却又对一个为劳动人民解放事业而斗争的革命者进行了歌颂,表明作家最后对于革命有了认识。他于1912年5月19日在华沙逝世。
普鲁斯的作品对波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虚构、夸张和朴质的叙述等多种手法描写细节往往能在矛盾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加以艺术性的概括。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扎波尔斯卡
扎波尔斯卡,1860年生于波兰一个大地主家庭。他年轻时参加过巡回剧团的演出活动。1902年在克拉科夫开办戏剧学校。
她所著短篇小说集《水彩画》(1885)、《它们》(1890)、《幻想和小事》(1891)、《人间动物园》(1893)和长篇小说《卡希卡·卡里亚迪达》(1885~1886),反映劳动人民被压迫的命运;剧本《玛丽切夫斯卡小姐》(1912)描写下层艺人的痛苦生活。
她的代表作是剧本《杜尔斯卡太太的道德》(1907),它描写一个女房产主的家庭纠纷,揭露了波兰小市民的虚伪、自私、庸俗和堕落。
莱蒙特
莱蒙特,1867年生于罗兹附近大科别莱村一个教堂琴师的家庭。自幼家贫,他年轻时曾学过裁缝,当过小贩、铁路职员、流浪艺人和修道士。这些生活经历使他对沙皇占领下的波兰社会有广泛的了解。
19世纪80年代末,莱蒙特开始创作。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如《母狗》(1892)、《汤美克·巴朗》(1893)、《正义》(1899)等,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工头、地主、村长、神甫等人的残暴和狡诈,刻画了积极反抗的被压迫者的形象。
90年代末,莱蒙特发表了长篇小说《喜剧女演员》(1895)及其续篇《烦恼》(1896),作品体现有才华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奈的悲惨处境。长篇小说《福地》(1897~1898)以罗兹的工业发展状况为题材,描写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质。
1904~1909年,莱蒙特发表了长篇小说《农民》(分《秋》、《冬》、《春》、《夏》4部)。小说描写了富农波利那一家的遭遇,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沙俄占领下的波兰农村的状况。波利那一家同地主有矛盾,最后同农民一起与地主作斗争;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后来又和地主重归于好。小说描写了波利那同沙俄、地主的矛盾和妥协,以及他的顽固的封建等级观念。作者通过他对长工的压迫和剥削,他的家庭在继承财产上的纠纷,揭示了富农腐朽、没落的实质。在艺术上,作者善于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把人物放在冲突中显露他们的性格。小说成功地描写了四季景色的变换和农民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1924年,莱蒙特因为《农民》这部著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但是,莱蒙特幻想“好”的资产者来改造社会,建立国家,过高地估计了农村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莱蒙特陷入悲观,晚年作品的思想与艺术都很逊色,思想倾向保守。这期间他写了小说如《幻想家》(1909)、《在普鲁士的学校里》(1909)、《吸血鬼》(1911)、《暴动》(1922)以及长篇历史3部曲《1794年》(1914~1919)等。
普特拉门特
普特拉门特,1910年生于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他年轻时参加左翼青年运动,曾被萨纳奇亚政府审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苏联参加波兰第一军团,为祖国的独立而战斗,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驻瑞士和法国大使、作协总书记等职。
普特拉门特早期发表的诗集《昨日返回》(1935)、《森林之路》(1937),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战争和春天》(1944)、短篇小说集《神圣的枪弹》(1946)和长篇小说《九月》(1952),作品反映1939年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以及波兰人民的反抗。长篇小说《现实》(1947)写波兰战前的社会生活;长篇小说《十字路口》(1954)描写波兰战后初期国内的阶级斗争。长篇小说《前夫之子》(1963)、《不忠实的人们》(1967)、《博乌迪纳》(1969)和短篇小说集《空眼睛》(1967)等,反映波兰50年代国内的政治生活情况。此外,他还著有回忆录、报告文学、小品和政论等。
普特拉门特50年代到过中国,发表了报告文学集《中国纪事》(1952)和《中文》(1961)。1964年,他获国家文学奖金一等奖。
第二章 匈牙利现代文学大家
弗勒斯马尔蒂
弗勒斯马尔蒂,1800年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中等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家庭教师,后去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匈牙利和西欧、古希腊罗马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受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先进思想的影响,25岁即发表长诗《卓兰的出走》(1825),成为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著名的爱国诗人。
1826年,弗勒斯马尔蒂定居布达佩斯,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1828~1832年担任著名的刊物《科学汇编》及其文学副刊《花冠》的主编。1830年被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1837~1847年参加文学杂志《祖国的晨曦》的编辑工作。
他作为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作品包括许多史诗和诗剧,其中影响较大有《废墟》(1830)、《两座邻堡》(1831)、《血的婚礼》(1833)、《面纱的秘密》(1835)等。这些作品歌颂民族英雄,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弗勒斯马尔蒂还善于借鉴民间文学作品的优势,他的诗剧《钟哥与金黛》(1831)和叙事诗《美丽的伊伦卡》(1833)等,即取材于民间传说。《钟哥与金黛》描写一对恋人为了自由与爱情,冲破层层阻挠,历尽艰辛追求幸福的故事。作者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无情地抨击,赞美了青春和爱情。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涨,匈牙利民族民主革命迅猛发展,弗勒斯马尔蒂写了《号召》(1836)、《致李斯特·费伦茨》(1841)、《战歌》(1848)等,号召人民起来反对暴政,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
弗勒斯马尔蒂曾积极投身于1848年匈牙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独立战争。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隐居。他晚年的诗篇如《序言》(1850)、《老汉冈》(1854)等,对国家落后和民族的不幸发出慨叹,为人类的前途忧心忡忡,流露出某些悲观消极情绪。
裴多菲
裴多菲,1823年1月1日生于屠户家庭,曾做过演员,当过兵。他少年过着流浪生活使他有机会同劳苦人民接近,进一步熟悉了他们的悲惨生活。
裴多菲于184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采用民歌体写诗,在形式上加以发展,创作了不少名篇。他用自己诗歌创作的实践,推翻了贵族阶级文学家一贯轻视农民语言,认为它只能表达低级感受的偏见。他歌颂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渔夫和田野里劳动的男女青年。他的诗受到人们的喜爱。
裴多菲有50多首诗,如《谷子成熟了》(1844)、《树上的樱桃千方颗》(1844)、《傍晚》(1844)等,已经成了匈牙利真正的民歌,广为流传。1844年裴多菲从故乡来到首都佩斯,担任《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并且出版了他的《诗集》(1844)、《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1845)和散文作品《旅行札记》(1845)。这几本集子出版后,资产阶级文学家攻击他把“农民的粗俗卑劣的语言带进了诗歌的神圣的宫殿”,攻击他“为卑贱的人歌唱”,但他不予理睬。这时他研究法国革命史,并从事莎士比亚戏剧和海涅诗歌的翻译工作。
1846年,裴多菲曾一度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他的组诗《云》中《希望之歌》、《疯人》、《大地,你吃的是什么?》等诗就流露了淡淡的忧伤。但是裴多菲的精神仍然是奋发的,在黑格尔左派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他反对君主专制主义,主张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组成了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十人协会”,并写了许多政治抒情诗,抨击到封建制度和王权统治。如《反对国王》(1844)、《贵族》(1844)、《匈牙利的贵族》(1846)、《镣铐》(1846)等。1846年,裴多菲团结进步作家,创办了文艺刊物《生活场景》,同资产阶级和封建复古派作家们展开斗争。他写了长诗《仙梦》(1846)、《希拉伊·彼斯达》(1846)、《萨尔为城堡》(1846)以及剧本《老虎与土狼》(1846)等作品。他的政治抒情诗《我的歌》(1846)、《一个念头在烦恼着我……》(1847)等,号召奴隶们起来与统治者作斗争,打倒专制制度。
1846年9月,裴多菲同森德莱·尤丽亚结识,一年后结婚。他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诗中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内容。例如著名的《自由与爱情》(1847):“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诗人走向革命的标志,也是他向革命迈进的誓言。1847年,裴多菲的诗歌创作直接涉及时事,例如《致十九世纪的诗人》、《为了人民》等诗篇,抒发了时代的声音。
1848年初,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相继爆发革命。以裴多菲为首的佩斯激进青年于3月15日发动了起义,诗人还写《民族之歌》、《大海沸腾了》、《把国王吊上绞架》等诗篇,裴多菲在起义爆发的清晨在佩斯的民族博物馆当众朗诵了《民族之歌》。从此爆发了1848~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次革命以是废黜封建制度,并把匈牙利从奥地利统治下解放出来为目标。
1848年秋天,奥地利侵略者向刚刚获得胜利的匈牙利发动军事进攻,革命遭到失败。裴多菲的这一时期的政治抒情诗比较完整而真实地反映了革命的爆发、发展、失败的全部过程,例如《老旗手》(1849)、《投入神圣的战争》(1849)等。1849年1月,裴多菲参加了贝姆将军所部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同年7月31日英勇地“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鲁迅语),为祖国壮烈牺牲。
裴多菲一生中写了许多首抒情诗和8首长篇叙事诗,其中最著名的有3首:《农村的大锤》(1844)、《亚诺什勇士》(另译《勇敢的约翰》,1844)和《使徒》(1848)。《农村的大锤》讽刺了浪漫主义史诗中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风格,表现了对贵族地主阶级的憎恨与轻蔑。《亚诺什勇士》是长篇叙事诗。主人公亚诺什勇士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了贫困的折磨、长夜的黑暗、大海狂涛的卷扑,战胜了巨人国和黑暗国的威胁,终于在仙人国,寻找到了幸福的牧歌式的国土、生命的泉水和忠实的爱人伊露斯卡。裴多菲向往美好的世界,热情地歌颂劳动人民。他赋予民间传说以新的色彩和生命,创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和世界。这部长诗在19世纪上半叶成了鼓舞人民斗争和进步的力量。《使徒》是诗人后期的作品。这是一部革命的、带有政纲性的长诗。它描写一个怀有崇高的理想因谋杀国王没有成功而被处死的革命者的一生。《使徒》是反映匈牙利人民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光辉的史诗,它标志着诗人诗歌创作发展到最高峰。主人公锡尔维斯特是为平民谋福利的英雄,是匈牙利文学中第一个出现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信徒》说明作者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的影响。
裴多菲也写过小说和戏剧。他的长篇小说《绞吏之绳》深受鲁迅喜爱;他的政论文章有力地揭露敌人、鼓舞人民。但由于裴多菲本身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他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跳不出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
约卡伊
约卡伊,1825年2月18日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约卡伊先后在家乡和克奇克梅特等地上学。他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影响。
约卡伊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