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萧枫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书籍编号:30039702
ISBN:978780711716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108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0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精品》、《东南欧现代文学精品》、《中北欧现代文学精品》、《俄苏现代文学精品》、《美洲现代文学精品》、《亚非现代文学精品》。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刘基
刘基(字伯温)是明初的一代奇人,《明史》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八百载,后知五百春”之誉。预言之作《烧饼歌》相传就是他写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当然不是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著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他写的《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他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法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不同,刘基身着布衣,威猛刚烈,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刘基是浙江青田人,23岁中进士,曾任元朝的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职,曾受命参与镇压方国珍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因不与兵事,愤而弃官还乡,在48岁那年弃官归隐,后来遇到朱元璋,再次出山。
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着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为朱元璋采纳。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公元2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刘基为太史令。公元27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北伐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按运筹帷幄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征战疆场的“兄弟”,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很恭敬,把他比作张良。但那是有所请教,是一种姿态而已。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内心的反感,尽管他们对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丝毫不亚于厮杀战场的武将。
当然,补偿还是有的,为安抚刘伯温,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后来又“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明史·列传16》)
不过,刘伯温虽才华盖世,胸有韬略,却不是政治家。如果他专注于学问,成就必定会不逊于任何一代宗师。但他是性情中人,决不会为逃避乱世纷争,躲起来一门心思做个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天下太平之后,也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白。熟读历史的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对开国功臣来说尤其如此。他早就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所以,当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时,刘伯温以不适合做官为由力辞,可惜,一入侯门深如海,已没有了退出的余地了。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身上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所以他把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而且朱元璋每年岁暮都将退休的刘基之子琏,宋濂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等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嘘寒问暖,“亲加训诲,燕语如家人。”实则是要暗中控制。故此,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
朝廷方面,李善长为朱元璋所忌,已经自动退休,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因李的举荐而成为丞相。其实,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就不看好胡惟庸,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终于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报复的机会。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颏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朱元璋对此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假装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把这件事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就这样去世了。
贞德
1920年,欧洲天主教会将法国历史上的女英雄贞德列为“圣女”,将她殉难的日子定为纪念日。后来法国议会又发布命令,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纪念贞德的法定节日。就是今天,法国人民也仍然把贞德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法兰西民族的女英雄。
贞德出生在法国的东部的杜列米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由于生活所迫她从小就开始劳动,她们家养有一大群羊,5岁她便独自一人到山坡上去放羊去,她经常带着这些羊群翻山越岭寻找青草。
由于在荒山上放羊,狼群很多,贞德常常为赶走这些狼群而努力地练习投石子,她投出去的石头总是百发百中地击中目标。后来她央求父亲给她做了弓箭,她又开始练习弓箭,虽然贞德年纪很小,可是她的力气却很大,她刚一拉弓便可以把弓拉满,没过多久便练就了很高的射箭技术。
公元15世纪,英、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因病不能治理国家,法国的两个封建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打起了仗。
一天,贞德正在山坡上牧羊,突然一群英军冲了过来,追杀羊群。
“住手,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小姑娘,把羊群给我们留下,你快走吧!”
“你们这伙强盗。”
几个英军一看贞德不答应,于是上前想把她拖开,贞德灵活地一闪身躲开,发出一声响亮的唿哨声,羊群们听到贞德的哨声哗的一下四处奔跑起来,顿时英军们被碰得东倒西歪,然后贞德跳上一匹英军的马扬鞭而去。
贞德骑着马跑进了深山里,加入了抗击英军的游击队。由于对英军的仇恨,她在战斗中非常的勇敢。
这一年,英军进攻了奥尔良城,奥尔良城是法国的军事重地。如果这座城市沦陷的话,那么整个法国将面临着沦陷的危险。
贞德和她的游击队员们都很焦急,贞德决意去跟查理王子请战。她连夜闯进皇宫晋见查理王子。
“你一个小姑娘,会打仗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围奥尔良呢?”查理王子打量着贞德,有些不放心。
贞德于是跟查理王子讲了他们游击队的情况以及自己如何把英军赶出奥尔良城的良策。正处于困境中的查理王子已没有什么办法解救奥尔良城了,于是他只好同意贞德的计划,拨了6000名士兵给贞德。
贞德得到查理王子派来的精兵后,带着部队往奥尔良进军,英军已将奥尔良围得水泄不通了,但贞德却毫不畏惧,她第一个带头向英军冲刺,英军被贞德的勇猛给弄昏了头,不一会儿贞德跟着她的勇士们冲出了一个缺口。
贞德部队终于和奥尔良的守军们会合了,英军败退了,奥尔良的守军士气大振。贞德重新把部队调整了一下,告诉大家要向英军侵占的军事重镇土尔斯堡发动进攻。
第二天,贞德的勇士们把云梯架上了土尔斯堡的城墙上,勇士们架好云梯后,贞德又是第一个提着战斧爬了上去,她的勇士们紧跟其后,突然一支箭射进了贞德的胳膊,顿时贞德从云梯上滚了下来,一时昏了过去。大家一看贞德负了伤,顿时乱套了,士气也开始减弱,甚至有一些军官提出收兵。
贞德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后,坚决地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又带领着勇士们继续攻城,在贞德勇敢精神的鼓舞下,最终贞德的部队攻下了土尔斯堡。
法军取得胜利以后,查理王子登上了王位,决定奖赏贞德姑娘,可是贞德姑娘拒绝了查理王子的赏赐,她要求查理王子再给她增加兵力,她好向巴黎进军,一举将英国军队赶出法国的领土。
刚登上王位的查理由于听信一些思虑重重的老臣们的意见,担心贞德夺取巴黎后发动政变,因而,他只是赞同贞德的行动,但是却没有给她增加兵力。
8月里,贞德带领着少量的部队向巴黎进军了。可是在离巴黎不远的康边城,她遭到了英军以及与英军勾结在一起的勃艮第集团的围攻。由于贞德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士兵们劳累过度还没有得到调整,再加上兵力太少,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贞德被勃艮第集团俘虏了。
1431年5月30日,英国人策划了一场宗教审判,在法国的城市卢昂用大火处死了女英雄贞德。
贞德虽然被烧死了,法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意志却坚不可摧,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他们终于战胜了英国人,并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年),湖北江陵县人。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十五岁就考中了秀才。湖广巡抚顾磷很赏识他的文章,说他是个能治理国家的人才。不久,张居正乡试中试顾磷解下嵌犀牛角的腰带送给他,并且说:“你将来定会腰束玉带,这犀带不配委屈你。”嘉靖二十六年,居正中了进士,被选充庶吉士,天天研究国家典章。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
张居正长脸长须,眉清目秀,敢于办大事,自比豪杰。他胸有城府,叫人摸不到他的底。严嵩做了首辅,忌恨徐阶,同徐阶关系好的人因为害怕严嵩,都不敢同徐阶来往,惟独居正若无其事,严嵩倒也很器重他。后来居正升任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他同国子祭酒马拱关系较好,互相勉励将来干一番当宰相的宏图大业。不久,居正又领春坊事,迁升为裕王庥邸的讲读,裕王敬重他。神宗皇帝即位后,居正做了首辅,神宗皇帝在平台召见居正,对他进行鼓励,并赏赐了金银币帛和绣着蟒和斗牛的朝服。
作为嘉靖至万历时代的一位政治家,张居正主要是在万历初年执政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弊政,作了不少改革,影响巨大。
神宗皇帝实心委任居正,居正也慨然以天下大事为己任,朝里朝外都向往张居正的风度。居正劝告神宗遵守祖宗旧制,不必多作更动,至于讲论学术、亲近贤良、爱护人民、节省开支,都是急需办的事情,神宗很赞赏他的意见。于是对朝廷大臣进行了大规模的考核,斥退了一些不称职和依附权势的人。又下旨召集群臣,当廷饬戒,进行了整顿,文武百官都很害怕。居正执掌朝权后,以尊重皇权、考核官吏、赏罚信实、统一号令为主要工作。即使是万里以外,早晨下了命令,晚上就能够施行。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治罪,朝廷大臣感到难于处理。居正于是选用了他的儿子去把他绑了,朝弼不敢违抗。逮捕朝后,居正请免于死刑,把他关在南京的监狱里。
漕河通航,居正认为每岁粮赋过了春季才启运,这时河水弥漫,雨旱莫测,遇雨则决了堤防,遇旱则河道干枯,因此居正决定采纳管理漕运大臣的意见,督促船丁在十月里兑运,等到年初就结束了运输,从而减少了遭遇水患的危险。这一运粮方法实行了一个时期后,国家仓库中就粮食充足。
居正又设“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成绩。起初,部院复奏行抚按勘各官员,往往稽延不报,居正命令要按事情的大小和情况的缓急来限定时间,误了事的就要抵罪。从此以后,凡事官员都不敢瞒混,办事都很严肃认真了。
张居正认为御史在外常常凌辱巡抚大臣,要想狠狠地整治他们,凡事稍有不合,马上加以斥责;又下敕令对他们进行长期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求居正实行宽大政策,居正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讽刺,便撤了他的职。接着御史傅应祯提出同样的意见,并且说得更加恳切,也被关进监狱,施以杖刑后充军。给事中徐贞明等人,一齐带着食盒拥进监狱探视,都被逮捕起来谪贬外地。御史刘台巡按辽东,误奏捷报,居正援引旧例治为有罪,刘台反而抗章弹劾张居正专权放肆等不法罪状。张居正非常气愤,皇帝因此下诏把刘台逮捕入狱,命杖一百,然后充军到边远的地方。居正假装上疏挽救他,当时仅仅夺了他的官职,过后,还是把刘台充了军。从此那些给事中和御史们更加畏惧居正。
当时最重要的边防是边东、蓟门、宣化、大同一带。居正喜欢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能够用各种手段驾驭他的部属,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尽力。鞑靼部族的领袖俺答已经和明朝交好,很久不为边害。惟独“小王子”领十多万人,从东北直至辽左一带,因为得不到互市之利,屡次骚扰边境。居正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门,王崇古、方逢时为统兵大员镇守宣大。李成梁努力作战,打败了敌人,功劳很大,封了伯爵。蓟门是京师的屏障,乃军事上的要冲,他更为重视,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守卫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戚继光训练兵士,用战车和步兵配合骑兵作战,警惕防守,凡十六年之久,保证了京师的安全。居正很支持他们,因此边境平安无事。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也几次破敌有功。浙江民兵再次闹事,张居正任用张佳胤前去安抚,马上得以平息。所以人人都说张居正知人善任。
边防稳固,天下太平后,群盗又纷纷而起,甚至有的进入城市,劫掠官署的仓库。各级官吏往往隐瞒不报,居正严令禁止这种行为。对于隐瞒盗情而不报的人,哪怕是素称良好的官吏,也一定要罢免。捉到的盗匪就要立刻处决,各级官吏自此谁也不敢掩盖事实情况。劫掠边疆海隅的钱财粮米达到一定额数,照例皆处死刑,然而这些罪犯往往被长期监禁或死于监狱。只有居正主张尽快把他们杀掉,并且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的势力因此由衰而终。
慈圣太后将要回慈宁宫,便对居正说:“我不能早晚抚视皇帝了,恐怕他不能像以前那样好好学习、勤恳地办理政事;辜负了先帝的委托。先生负有教育和保护皇帝的责任,和别的大臣不同。请代替我早晚教诲他,帮助皇帝以德自教,贯彻先帝临终的遗命。”不久,居正的父亲死了。户部侍郎李幼孜想讨好居正,提出“夺情”的建议。居正动了心,他向皇帝请求不到堂去办公,而以青衣、素服、角带在内阁处理政事和侍从经筵讲读,又请求辞去年俸。皇帝都答应了,到神宗举行结婚大礼时,居正穿着朝服参加办事,给事中李涞说他不合礼节,居正大怒,把他贬降为佥事。这时候神宗皇帝对居正更加器重,赏赐给居正手札,称他为“元辅张少师先生”,以礼相待。
当时,神宗皇帝后、妃嫔的六宫已逐渐完备,古仓储蓄的银钱很大部分是用皇帝谕旨向官府索取并被命令送进宫中供应开支。居正将户部进呈皇帝的收支账目奉上;给皇帝看,并说每年收入抵不上开支,请求皇帝把户部的账目放在座位的旁边,经常看看,量入为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皇帝又命令工部铸造钱币以供给开支。居正以为铸钱所得到的利益抵不上开支而停办。诤谏的官吏请求停止苏、松织造的任务,皇帝不许。居正又向皇帝当面请求,方才减半。神宗在文华殿,居正侍讲完毕后,把给事中李涞请求抚恤江南灾伤的奏疏给神宗看,请求赈济灾荒。又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在外面的各级官员损公营私,剥削人民,欺罔君上,应该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皇上也应该注意节省开支,对于宫中的一切用费、服御、赏赐、布施等,也应加以裁减。”皇帝点头答应了。居正认为江南贵族豪绅,仗势欺人,有些奸吏刁民互相勾结拖欠赋税,于是选拔精明能干的大员严行监督责办。这样赋税才按时输纳了。国家的储蓄也一天天充足起来。
神宗最初亲政时,居正曾编纂古代治乱兴亡的事迹,凡一百多条,绘成图画,用通俗的话加以说明,使皇帝容易明白。这时候,居正又让儒臣就记录太祖等先人活动的《宝训》、《实录》分类编纂成书,共有四十个内容: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敬天,法祖,保民,汉祭祀,崇孝敬,端好尚,慎起居,戒游佚,正宫闱,教储贰,睦宗藩,亲贤臣,去奸邪,纳谏,理财,守法,儆戒,务实,正纪纲,审官,久任,重守令,驭近习,待外戚,重农桑,兴教化,明赏罚,信诏令,谨名分,裁贡献,慎赏赉,敦节俭,慎刑狱,褒功德,屏异端,饬武备,御戎狄。其辞多切中要害,请在讲经后闲暇时进行讲解。又请设起居注官,以纪录皇帝的言行和国内外大事,每天用翰林官四员入朝充当,按皇帝的命令写作诗文或作顾问。神宗皇帝都很满意地接受了。
居正自夺情复起后,有些偏私放纵,对于官吏的贬黜或提升,多根据自己的爱憎,这就招致了许多人的怨恨。万历十年三月,张居正得了病,神宗皇帝叫张四维等人处理内阁中的一般事务,至于大的事情都送到居正家里请他处理。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神宗皇帝下令停止朝会,用九坛祭奠,按照国公兼师傅的礼仪为张居正办丧事。赠上柱国,谥“文忠”,归葬江陵。
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1530~1588年),即伊凡四世,俄国著名的沙皇(1533~1584年在位)。
在欧洲历代帝王中,如果设立一个恐怖排行榜,那么伊凡四世无疑会在这个排行榜上占据显赫的地位。他一生中究竟杀了多少人,恐怕难以统计。实际上,恐怖政治是伊凡雷帝的一大特点,但他还有其它很多作为应该被后人记住。
伊凡四世是幸运的,他出生于俄国实现了统一、并向一个世界大国挺进的凯歌声中。他的祖父伊凡三世和父亲瓦西里三世致力于俄罗斯的统一事业,给他留下了一份庞大的帝业。但他也是不幸的,他3岁丧父,8岁丧母,从小生活在黑暗宫廷的腥风血雨中,被一班居心难测的大贵族轮番操纵,这使他形成了孤傲多疑、冷酷无情的性格。
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是蒙古金帐汗国大汗的后裔,嫁给了年近50仍未有子嗣的瓦西里三世之后,终于生下了继承人,伊凡四世出生时正好电闪雷鸣,因此被称为伊凡雷帝,但他这个名字恐怕更主要来源于后来一次次令人震破胆的大清洗。蒙古人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天性,也由叶莲娜传给了伊凡四世。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遗诏由叶莲娜同七位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在伊凡四世成年之前代理朝政。但叶莲娜很快就与许多大贵族水火不容,她废除了摄政会议,独揽大权,并逼死了瓦西里三世的两个弟弟。1538年,叶莲娜猝然离世,据传为政敌所毒死,这一年,伊凡四世刚刚8岁。伊凡四世从小就显示出嗜血的一面,喜爱折磨小动物并看着其残忍地死去。13岁时曾使其保护人舒伊斯基让狗咬死。
叶莲娜死后,她的兄弟格林斯基击败政敌,继续控制了朝政。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灾引起的民变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正式走上了前台,以他独特的方式统治了这个国家。
应该说,在1560年之前,他的统治还算在平稳而卓有成效的轨道上运行。在阿达谢夫、西尔维斯特的辅助下,他颁布了新的法典,改组了行政机构,改革了军制,加强了军事力量,攻灭东面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并迫使西伯利亚汗国臣服。但1560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塔西亚死后,他的神志越来越不正常,多数史家认为他得了梅毒,当梅毒进入到晚期,它就会使患者神经错乱。
1564年冬,伊凡四世突然携家眷离开了莫斯科,来到首都附近的亚历山大罗夫村,并让人送信回来:“因为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他的行为在莫斯科引起了恐慌,在得到总主教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的许诺之后,他回到了莫斯科。
随后,他在全国推行他独创的“特辖制”,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归沙皇直接管理,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大大削弱了力量。伊凡雷帝同时组建了一支对沙皇绝对忠诚,对臣民冷酷专横的特辖军。随后,一场屠杀开始了,以1565~1572年实行特辖制期间为高峰。屠杀的对象主要是有实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贵族。在7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大贵族被杀。伊凡四世在铲除大贵族的同时,扶植了小贵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辖制的积极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领主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许是俄国历史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步,虽然采用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了。
但伊凡雷帝的另外一些暴政则只能以专制君主的暴虐来解释了。他的军队洗劫了一直有独立倾向的诺夫哥罗德,估计有上万人蒙难,还有在吞并喀山汗国时对喀山人民的屠杀等。最后,在1581年,伊凡四世在暴怒中失手杀死了继承人伊凡太子,他的屠杀终于在内疚中划上了句号。
伊凡四世在于领土扩张方面很有作为,他先后吞并了喀山汗国(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79年),还打败了克里木汗国,俄国的领土向东大幅推进,蒙古人从此不再成为威胁。他在其中一些战役中亲自上阵,勇敢作战,并提出了“连续打击敌人”、“在野战中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出发点”等策略。此外,他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他在1558年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企图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场战争打了四分之一世纪(1558~1583年),消耗了伊凡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罗的海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俄国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失败,这个夙愿由100多年后的彼得大帝完成。
伊凡四世内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铲除大贵族、扶植中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时关于农民必须在尤里节才能离开地主的规定,并充实了一些条款。俄国又向农奴制的泥潭中陷进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沙皇”成为俄国君主的正式称谓(这一称号来自俄国人对拜占庭君主的称呼,伊凡三世已经使用过这一称号,但尚未固定下来)。
伊凡四世文化水平很高,曾积极在俄国推广印刷术。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从俄国历史进程来看,从沙皇称号,到扩张方向的选择,再到内政方针、军队建设等,伊凡四世都有较明显的沿袭伊凡三世的痕迹,就此来说,伊凡四世对历史的影响应在伊凡三世之下。但另一方面,伊凡四世残酷镇压了大贵族,扶植小贵族,加强君权,使俄国走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