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萧枫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书籍编号:30039706

ISBN:978780711716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970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0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精品》、《东南欧现代文学精品》、《中北欧现代文学精品》、《俄苏现代文学精品》、《美洲现代文学精品》、《亚非现代文学精品》。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资产阶级思想家及伟大的爱国者。


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生于北美新英格兰波士顿一个制造蜡烛和肥皂的手工业者家里。


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读书,八岁时被送进文法中学学习。他在文法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庭负担很重,十岁时,不得不离开学校。


富兰克林在他父亲的蜡烛肥皂店里工作了两年。后来又跟哥哥詹姆士·富兰克林学印刷。在九年的学徒工期间,他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一定的印刷技术,成为他哥哥的得力助手,而且还读了许多书,结识了一些藏书爱好者。十四岁时,富兰克林开始练习写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1721年起,富兰克林常常匿名为他哥哥的报纸《新英格兰报》撰稿,较受欢迎。另外他还学习了算术、几何学、英文文法、以及《苏格拉底回忆录》等方面的书籍。


1723年,十七岁的富兰克林离开印刷所到费城去谋生。几经周折后,他在一家印刷所当上了正式的印刷工人。


1724年,富兰克林因轻信别人,只身来到伦敦,处境极为困难。他只能靠自己的印刷手艺,在伦敦的一家印刷所找到了职业。


1726年10月,富兰克林回到费城重操印刷旧业,借此机会认识了新泽西州的许多当权人物,并开始了他早期的社会政治活动。


1730年,富兰克林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宾夕法尼亚报》,这份报纸印刷很好,他所写的论文又颇能吸引读者,销路日广。这份报纸一直出版到1748年,使富兰克林获得了极大的利益。


富兰克林还创办了一个图书馆,这是北美图书馆之母,在普及文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732年,富兰克林开始出版一种历书,名为《致富之路》。它是一种特殊的历书,其中印有天文知识、经济问题和生活问题等各种知识,也有文艺作品、轻松的诗歌和笑话。这种既有用又有趣的历书一共发行了二十五年,每年一册,风行于美洲、欧洲等地。


1736年,他正式参加政治活动,被聘为宾州议会秘书,一直到1751年。1737年,美洲邮务总长聘他任费城邮政局长。为了教育当地青年,他于1743年开始发起组织“美洲哲学会”。到1751年,“美洲哲学会”发展成为美国的首批大学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为美国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此外,他还创办了不少公共事业。1737年,他在费城创办了救火队,这在美国也是创举。1751年,他又用募捐的办法办了一所公共医院。自1753年到1775年期间,他任美洲副邮务总长,他注意降低邮费,加速邮递,对美洲邮政大有改进。


从1746~1754年的几年时间,富兰克林广泛地从事科学研究。他研究的成果,为自然科学特别是电学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人类科学文化的宝藏中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17世纪电学还很落后,电学实验还只限于毛皮摩擦火漆棒、电能发生火花、人受电花后感到震动等几种。


富兰克林深深懂得,只有经过缜密的实验,才能为认识自然提供可靠的根据。于是他开始了研究静电的实验工作。


富兰克林是做物理实验的能手,又善于从许多问题中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他的电学实验首先从莱顿瓶开始,得出了极为重要的结论。如“电火花并不是由摩擦而产生的,电是一种在物质中弥漫着的、不能为其他物质特别是水和金属所吸引的基本要素”……富兰克林所得出的结论,为19世纪法拉第在电介质上所做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富兰克林还把莱顿瓶内外两面的电荷定名为阳电与阴电,并用正号和负号表示。这在电学上还是创举。自从有阳电阴电之分后,就使电学开始走向准确的定性的方向,他对莱顿瓶的研究使科学界正确地认识了它的作用,并认识了绝缘体在电学中的重要性。1788年法国科学家库伦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有名定律就是从富兰克林这一概念出发的。这是富兰克林在电学上的一大贡献。


在大气电学方面,富兰克林也是一个先驱者。他第一个发现雷电是由电造成的。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吸引雷电的著名实验证明了:雷电是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之一,是大气中的强烈放电现象,其原理类似莱顿瓶中的放电。


富兰克林的发现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这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是一个极大的成就。富兰克林在这个实验以后,创造了避雷针,造福了人类。这充分说明了电学研究第一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切关系。


此外,富兰克林在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在数学的“幻方”发展史上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两种幻方。


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辛勤劳动和辉煌成就,富兰克林于1753年同时获得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授给他的荣誉硕士学位。1752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先后赠给他博士学位。


富兰克林是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同当时欧洲许多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有直接往来。


富兰克林在哲学观点上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一方面承认上帝的存在,承认上帝创造了自然界;一面又认为当自然界被创造出来以后,自然界就是服从它本身内在规律的一种实在性东西。这就是他的世界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他是唯物主义的。


富兰克林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很有贡献。他认识到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富兰克林还正确地认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马克思在讲到研究各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的重要意义时,就引用了富兰克林这个关于人的精确定义。


富兰克林的唯心主义社会观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对宗教的看法上。他一再表明,他只反对英国圣公会和天主教,并认为宗教是“必要的”。


富兰克林热爱自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他认为以侵略和掠夺为目的的战争是罪大恶极的蠢事。他痛恨种族主义,反对奴隶制度,提出要建立一个所谓“特殊社会”,一切“都应该享受平等的自由和幸福的权利”的社会。


在政治观点上,富兰克林具有天赋人权的思想,他把洛克的“生活、自由、私有制”的公式作为自己搞政治活动的指南针。


从17世纪初期开始,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殖民活动,在美洲东海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18世纪50年代,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锐,英法等殖民者争夺美洲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富兰克林出于对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考虑,他的活动不得不转到政治斗争上来。


1750年,富兰克林被选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议员。他参加了当时的反业主党,成为议会反业主党的领袖。1757年,宾夕法尼亚议会为制止业主和总督的不法行为,派富兰克林到伦敦去向英王请愿,由于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既得利益,谈判形成拖延局面。富兰克林在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殖民制度的罪恶。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注意。这迫使宾夕法尼亚的业主们主动做了让步。


1762年,富兰克林回到美洲。1764年,为请求英王保护殖民地的权利,宾夕法尼亚议会又派他去伦敦,但英王及其政府一意孤行。1770年3月5日,发生了波士顿人民因反对《唐德森税法》而惨遭英军屠杀的“波士顿惨案。”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压迫政策,使富兰克林触目惊心。


1775年5月5日,富兰克林从英国回到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法治委员会主席,负责组织义勇军,采办军火,发行军需公债,用武力保卫宾夕法尼亚。同时他还是宾夕法尼亚议会主席,和潘恩共同起草了宾夕法尼亚宪法。宾夕法尼亚议会派他出席了1776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殖民地与英国分离,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富兰克林参加了宣言起草工作。


为了争取国际援助,1775年11月,大陆会议成立了一个由富兰克林为首的秘密委员会(即后来的外交委员会)。1776年12月,大陆会议派富兰克林前往巴黎,向法国外交部递送正式外交照会,提议同法国订立商务条约和同盟条约,促使法国参加反英战争。尽管法国舆论一致主张援美,但法国政府却是动摇的,富兰克林的使命极其艰巨。


1777年10月,英将柏高英在纽约的萨拉托加战败投降。1777年12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发表声明:准备承认北美政府和法国政府签订的《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富兰克林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就。同年6月,英法两国不宣而战。1780年,法国的远征军抵达北美参战。富兰克林出使法国的外交成就,对北美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以美国人取得最后胜利而结束。1787年6月,大陆会议派遣著名人物约翰·亚当斯、杰斐逊和富兰克林等三人为和谈代表,1783年9月3日,英美和约最后在巴黎签订,英国正式承认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


1785年7月,富兰克林取道英国回美国,立刻被宾西法尼亚选为州长。他接连四年担任宾州州长职务,在州长任期内,他采取了许多政治统一的措施,改变了宾州的外境;举办了一些有利资本主义发展的公共事业;大力发展了他一手创办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用以培养该地青年。


1787年5月到9月,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美国宪法,八十一岁的富兰克林仍以宾州代表的身份出席会议。富兰克林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之一。美国宪法中的两院制,就是他为了调和各州的争执而提出的建议。1788年以后,富兰克林不再担任政府官职了。


1790年4月17日,这位美国爱国者、科学家、资产阶级思想家与世长辞了,他为新兴的美国资产阶级的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1723年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希腊语,后又学习法律,但他热爱学习和研究哲学。1735—1737年旅居法国。1746和1747年两度担任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并随他出使维也纳和都灵。约在1750年间与斯密结识后成为密友。1752年出任爱丁堡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1763年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秘书,后任参赞,与巴黎思想界著名人士和重农学派来往密切。1767年任英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大臣。1769年休谟隐居于爱丁堡。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道德与政治论文集》(1741~1742)、《政治论丛》(1752)、《英格兰史》(1754~1762)、《经济学文集》(E.罗德温编,1755)。


休谟曾经对经济动机或者说“劳动的原因”进行过研究。这是他的经济分析最基本的层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经济思想和他在《人性论》中对人性的探讨之间的联系。休谟认为有四种“劳动的原因”:消费的欲望,行动的欲望,快乐的欲望及获得的欲望。消费的欲望得到经济学家普遍接受。行动的欲望主要指胜任挑战性工作的欲望,特别是商人的活动,以及更一般地说,“勤劳的职业”,符合这样的要求。快乐的欲望主要指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但这不是劳动的一个完全独立的原因,但却是消费和有兴趣的活动的共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的最后原因是获得金钱的欲望,即积累在经济“赌博”中对获胜的欲望。休谟着重指出这些动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极端重要性。并且认为除了寻求快乐之外,人们还受许多“本能”驱使去干一些为干而干的事情,从而排除了把财富和福利简单等同,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的肯定埋下伏笔。


休谟对政治经济学,或者说市场关系进行过研究。客观地讲,这一部分是其经济理论研究中价值相对较小的部分。休谟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是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著名代表。休谟与重商主义观点相对立,主张货币数量论,他否认货币具有内在的价值,在他看来货币不过是劳动和商品的代表,是决定价格的手段;商品价格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成比例地上涨。休谟这一观点是依据欧洲16—17世纪的情况提出的,由于当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黄金大量流人欧洲,货币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情况。当然,由于他不懂得价值,不懂得货币本身也有价值,所以,没有看到商品价格不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关系所决定的。休谟不知道在使用金属货币时,商品价格的提高是由于金银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相比发生了变化。当时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在于货币数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美洲开采黄金的费用低廉,输入欧洲的黄金价值下降了。不过后来货币数量论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解释纸币管理的理论依据,至今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仍是沿着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发展起来的。


其次,他运用古典的货币数量论的分析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收支自动平衡趋势和利用外贸顺差积累金银政策主张之间的悖论。他的立场是,由于硬币流通对贸易国的物价影响,每个国家的货币数量会在进出口相等时趋于均衡。由此可见,能决定一国吸引并保持货币数量的是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或由其人口及其人民勤劳精神决定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该国的贸易顺差。


第三,攻击了重商主义者关于利率是由货币供给量决定的观点,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站在数量论的立场上指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会简单地提高所有价格而必然抵消为开支融资而增加的对贷款需求,使利率不受影响。因此,决定利率的是真实资本供给。在这里休谟转向自然的历史研究方法。


第四,休谟还探讨了政府管制市场的消极后果,尤其认为自由贸易对于所有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应该有显著的有利影响,因此,任何伴随的代价(属于短期性质)都是值得承受的。


第五,休谟认为为了保持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必须有一个适度的税收规模。休谟一方面赞同重商主义学派关于“贫困的效用”理论,认为增加税收“会成比例增加人们的勤劳”,另一方面他强调,由于经济活动也受消费欲望的驱使,获得消费目标的困难增长超过一定水平会导致失望。从税收对勤劳刺激效果考察,应该存在最优税收水平。


在休谟的经济哲学中,他曾站在最高的道德立场上,对商业的和工业社会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休谟运用的道德判断标准是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中提取的。休谟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前三种动机,即消费、有兴趣的行动和快乐的欲望,是个人幸福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有助于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并且最终有助于人类福利的整体改进。此外,休谟认为,经济增长还有利于许多非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有助于自由主义的和机械论的艺术的知识的增长,以及培养人性和同情意识;提高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和经济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且,通过对知识和同情意识的增加的影响,推进对政治艺术与政治和谐的理解。


在分配理论方面,休谟作为18世纪的经济学家已不同于17世纪的经济学家,不再由地租引出对利息的说明,而是把利息和利润联系起来。他认为利息和利润存在相互影响,在可以得到高利息的地方,没有人会以低利润为满足。但他没有明确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他揭示了利息率发展趋势,认为利息率低是经济发达的标志。

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反封建的勇敢战士,又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卢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高祖父因改信基督教新教遭到迫害,于16世纪中叶流亡到日内瓦定居。他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钟表匠,母亲在生下卢梭几天后就去世了。因为家境贫寒,卢梭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他渊博的知识都是依靠自学获得的。


10岁时,卢梭被寄养在一个牧师家里,在那里他学会了拉丁文。两年后,卢梭在一个公证人家里当仆人,后来又跟着一个雕刻匠作学徒。因为不堪虐待,两年后卢梭逃离了这个难以忍受的地方,从此开始过颠沛流离、像乞丐一样的生活。


16岁时卢梭流浪到萨瓦,投奔华伦夫人。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卢梭来到都尼。在那里,卢梭改信天主教,并得到一小笔钱。此后为了生活,卢梭当过雕刻匠、仆人和音乐教师。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卢梭于1730年再次回到富有的华伦夫人身边,依靠她生活了10年。


1740年,卢梭只身来到里昂,在那里做家庭教师。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卢梭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他所从事的职业也从最初的打杂转变到此时的靠知识谋生。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开始并没有什么收获,直到1743年秋,才在一位贵妇人帮助下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卸任回到巴黎后,卢梭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音乐、戏剧和舞剧的创作,但是没取得什么成就。


1749年第戎科学院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悬赏征文。卢梭于1750年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应征。在这篇论文中,卢梭坚决地反对社会上的不平等,反对贵族和不劳而食的寄生者,反对封建社会的文化。这篇论文获得第一名,卢梭也由此成为哲学界的著名人物。1752年,卢梭创作了歌剧《乡村魔术师》,上演后获得极大成功,法王路易十五授予他一笔年金,但是被卢梭拒绝了。卢梭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要求,以便让自己永远保持贫困和独立。


卢梭的第二篇专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于1755年初发表了。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思想基本是对第一篇征文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是人类的“自然状态”,私有制使社会出现贫富对立,使人类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和平等,发展到极至便是专制制度,人民有权利反抗专制君主。


在这之后,卢梭患了一种受迫害的妄想症,使他的身心不时受到严重折磨。然而在1761~1762年间,他却完成了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哲理小说《新爱洛绮丝》和《爱弥儿》,论著《民约论》(也译《社会契约论》)。在这些著作中,他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封建的奴役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系统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


《民约论》和《爱弥尔》的出版,给卢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部著作中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神学家的抨击,激起了政府当局和教会人士的极大愤怒。法院下令通缉卢梭,卢梭的这两部著作在巴黎被当众焚毁,卢梭被迫逃往国外。在逃亡中,又有人发表小册子,对卢梭本人的个人生活和道德品行进行人身攻击。卢梭怀着满腔悲愤撰写了自己的自传《忏悔录》及其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1766年,卢梭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到达伦敦,这期间他所患的妄想症严重折磨着他的精神。翌年,他获准重返法国,化名勒奴。1770年,法国政府宣布对卢梭的赦免,卢梭于是迁往巴黎。1778年7月2日,这位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世长辞,终年66岁。


卢梭的一生经历极其坎坷,但是他的光辉的思想却照亮了整整一个时代。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德尼·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1713年出生在法国朗格尔城。狄德罗11岁时被送进了郎格尔天主教耶稣会中学。在耶稣会学校的4年里,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1726年8月23日,13岁的狄德罗当了神甫。老神甫很满意他。本来狄德罗是有可能成为教会高级官员的,可是狄德罗却说:“我宁愿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哲学家。”


狄德罗酷爱书籍,一次,他在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伏尔泰的《哲学通信》。他一打开这本书,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直到傍晚书店关门,他才被店员说服离开了书店。狄德罗走到街上,一面走一面继续读书。完全沉浸在炽烈的激情之中。


他站在滚滚的塞纳河边对着伏尔泰的书暗暗发誓,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奋斗一生。


1742年1月的一个夜晚,狄德罗跟着一位朋友来到“摄政”咖啡馆,认识了卢梭,两人成为好朋友。


1742年,狄德罗结婚成了家,同时翻译了斯塔尼安的3卷《希腊史》;又同另外两位作者合译了罗伯特·詹姆斯的《医学辞典》。这部辞典1743年在英国分3卷出版,译本分6卷出版。


1746年,狄德罗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哲学思想录》。这本书以随感的形式,论证天主教关于上帝迷信理论的荒谬性,具有明显反封建、反宗教的倾向。


一年后,狄德罗又写成宣传无神论的《怀疑论者的漫步》,1749年,他写了著名的《论盲人书简》,此书大大触怒了统治者,惹来了一场灾难。


1751年《大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后,它的意义很快就为人们所理解。伏尔泰称赞:《大百科全书》这项事业将是法国的光荣和它的非难者的耻辱。而狄德罗正在给这部巨著不时增砖添瓦。在这些“砖瓦”当中,就有他写的那个著名条目“智慧”。


《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狄德罗在自己的哲学论著《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中,看到了物质是第一性的,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接近了近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狄德罗在文学艺术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狄德罗的美学思想,贯穿了唯物主义的精神。他反对“纯艺术”,坚持“美”和“真”的联系。在文艺理论中,他运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提出了艺术美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论,他还号召作家到农民茅舍里去寻找题材,主张用流利的日常语言而不用典雅的诗句来表现市民的生活。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恩格斯称赞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而热诚地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年),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斯密从小勤奋好学,14岁进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深受苏格兰哲学家F·哈奇森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1740年毕业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获斯内尔奖学金,就学于牛津大学的巴利澳尔学院,直到1746年毕业。1748—1751年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纯文学及法学,有一个时期还兼讲经济学。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与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D·休谟相识,并结为挚友。1751~1763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政治学中又包括政治经济学),并曾一度兼任副校长等职。在此期间,还积极参加经济学、文学、哲学等各种社会学术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175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176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64年2月辞去教授职务,转任年轻的巴克勒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他去欧洲大陆旅行近三年。此间,在瑞士和巴黎见过F.M伏尔泰、C.A爱尔维修、J.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