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春如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书籍编号:30039712
ISBN:978780711716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519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前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0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精品》、《东南欧现代文学精品》、《中北欧现代文学精品》、《俄苏现代文学精品》、《美洲现代文学精品》、《亚非现代文学精品》。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彼得·柴可夫斯基
彼得·柴可夫斯基,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曲家。由于在芭蕾舞剧创作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被誉为“近代芭蕾舞剧的开拓者”。
柴可夫斯基诞生在俄罗斯的沃特金斯克。父亲是乌拉尔地区矿山的督察官,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常在家里举行音乐会。母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喜爱音乐,擅长弹琴。在父母的影响下,柴可夫斯基也热爱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4岁学琴,6岁就成为演奏高手。
父母期望柴可夫斯基成为一名法官,送他去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任文官。柴可夫斯基深感司法工作索然无味,对音乐的热爱却日益强烈,无法抑制。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于是进入了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音乐班学习。后来音乐班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毅然辞掉司法部的职务,决心完全投身于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在音乐学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柴可夫斯基来到莫斯科,接受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他创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中担任教授。
柴可夫斯基一面执教,一面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有歌剧《督军》、《水妖》、《近卫军》,芭蕾舞剧《天鹅湖》及第一、二、三交响曲等等。受当时俄国社会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以《第一弦乐四重奏曲》和《天鹅湖》舞曲最为著名。
早在1868年,柴可夫斯基与法国女歌唱家德基莱·阿卡特有过一段恋情。他们已订好了婚期,不久发生矛盾,阿卡特撕毁婚约,弃之而去。这件事给了柴可夫斯基沉重的打击,直到若干年后他还念念不忘这段旧情。
就在与阿卡特分手几年后,柴可夫斯基与拼命追求他的女学生米留柯娃结了婚。但这是一场错误的婚姻。米留柯娃毫不关心柴可夫斯基,对他的事业也不理解。婚姻的失败使柴可夫斯基一度企图自杀,遇救后他借了一笔巨款才解除了这桩痛苦的婚姻。
柴可夫斯基在婚姻上的挫折,使他的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后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去。
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末经朋友介绍与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关系。梅克夫人热爱音乐,经常周济穷困的音乐家。当他得知柴可夫斯基由于经济原因,还需要靠教书来维持生活时,便答应每年资助一笔不菲的赞助,以保证柴可夫斯基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曲上。他们还约定仅以书信来往,永不见面。
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的赞助长达14年之久,但从未正式见过面。他们在信中无所不谈,是心灵相通的密友。柴可夫斯基称她为“能够了解我的灵魂的友人”。
后来,梅克夫人由于深感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而停止了与柴可夫斯基的这种精神交往,柴可夫斯基由此非常难过。在他临终前仍在念叨梅克夫人的名字。
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柴可夫斯基的后期创作中有许多最成功的作品,比如说歌剧《黑桃皇后》,第四、五、六交响曲,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此时柴可夫斯基的思想处于矛盾中,他一方面不满沙皇统治,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这种思想状况使他的许多作品呈现出了悲剧性冲突。
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为了表彰他在音乐艺术上的巨大贡献,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在圣彼得堡指挥了他的著名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的首次演奏。几天后他不幸传染上了霍乱,于11月6日病故。
小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兼指挥家。他的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是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由于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圆舞曲,他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施特劳斯的父亲老施特劳斯是一名著名的作曲家,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久经风霜的老施特劳斯深感音乐事业竞争日益激烈,又疲于奔命,所以不希望子女从事音乐工作。但是,施特劳斯自幼受父亲音乐的熏陶,耳濡目染,深深地爱上了音乐,他下决心要当一名音乐家。
老施特劳斯为了阻止施特劳斯学习音乐,在他中学毕业后送他去学商业,后来又让他当了银行的职员。但是这一切都未能阻挡施特劳斯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在母亲的暗中支持下,他偷偷买乐器,请老师指导。他先是向老施特劳斯的乐队领班亚蒙学习拉小提琴,后来又向在教堂里当乐长的德列克斯勒学习乐理和作曲,取得了很快的进步。老施特劳斯得知儿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后,到法院去控告儿子,结果败诉,由此父子关系不和。老施特劳斯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父亲离家后,施特劳斯得以更加自由地去学习自己喜爱的音乐。1844年,19岁的施特劳斯组织了一个15人的乐队,决心和父亲在音乐上较量一番。同年,施特劳斯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第二天,报纸以“晚安,老施特劳斯!早安,小施特劳斯!”为题作了报道。此时的老施特劳斯正当盛年,在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当然不甘心败在儿子的手下。于是,父子二人展开对抗,各自大显身手,为争夺“圆舞曲之王”而竞争。几年后,由于朋友们的劝说,父子俩才取得了表面上的和解。
1849年,老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施特劳斯接管了父亲的乐队,和自己的乐队合并,成为当时维也纳最有声望的乐队。
施特劳斯晚年曾说过,他的音乐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超越了父亲,因此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施特劳斯每天抓紧时间作曲,他将助手叫到跟前,让他们在一旁等候。这时他坐在桌旁埋头作曲,一张乐谱接着一张乐谱诞生,助手们立即配器、抄分谱、排练,如同工厂的流水作业。这样,当天晚上就可以欣赏到白天刚创作的新作品了。
1863年后,施特劳斯将乐队交给两个弟弟,自己专心从事创作。他一生创作了462首乐曲,绝大部分是圆舞曲和舞曲。他的著名作品有《蓝色的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丽的五月》、《南国的玫瑰》、《春之声》、《皇帝》等圆舞曲。其中为施特劳斯带来非凡声誉的是《蓝色的多瑙河》,该曲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演奏会上公演时,引起了轰动,掌声经久不息。《蓝色的多瑙河》以它优美的旋律、明朗的风格深受群众喜爱,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
圆舞曲是整个19世纪欧美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舞曲,施特劳斯是这一领域无与伦比的大师,他在其他体裁上也有不懈的探索。
19世纪70年代初,受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影响,施特劳斯开始创作轻歌剧,至90年代末逝世时为止,他共创作了16部轻歌剧。他的轻歌剧以《蝙蝠》和《吉卜赛男爵》最为有名,这两部维也纳轻歌剧中的代表作,直到今天仍是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日死于肺炎,终年73岁。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有10万多人为他送葬,可见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一生创作不辍的施特劳斯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罗尔舞曲73首,等等。施特劳斯的作品对后世许多音乐家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
“请你们两位记住,《威尼斯狂欢节》正在随着我一道走向死亡。”——这是波兰小提琴大师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对守候在他身旁的两位好友鲁宾斯坦(俄国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和奥尔(俄国小提琴家)的临终遗言。大师的话似乎有点过于自负,但能将帕格尼尼的这部代表作演奏得无可指责的提琴家确实十分罕见。
1835年7月10日,维尼亚夫斯基出生在波兰卢布林市一个知识分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收入丰厚的医生,母亲是优秀的女钢琴家。
维尼亚夫斯基从6岁起正式拜名师学习小提琴演奏,进步神速,8岁时被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破格录取(该院有一则规定:不收小于12岁的外籍学生),11岁就以全院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毕业生。由于他是领取俄国奖学金的学生(当时的波兰归俄国统治,波兰人都属于俄国国籍),因此受到沙皇的极大恩赐——奖给他一把王宫珍藏的瓜内利小提琴。
他的惊人天才使他名扬天下,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使他红得发紫。从13岁起,他开始周游欧洲各国旅行演出。在此期间,他与来自祖国的3位著名人物结为好友:钢琴大师肖邦、作曲家莫纽什科、诗人密茨凯维支。通过与名人的交往,维尼亚夫斯基深深感到,仅仅作为一个演奏家是不够的,应该更上一层楼。于是,他重回母校研修和声与作曲。仅1年后,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竟再次荣获全院第一名!
摆在维尼亚夫斯基面前的是一条广阔而灿烂的人生大道。他年轻漂亮,举止潇洒,身怀绝技,谈吐高雅。这些长处,使他博得了人们对他的好感。不过,他那典型的艺术家气质——易于冲动、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有时也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
一次,他与捷克女小提琴家娜丽达在莫斯科同台演出。维尼亚夫斯基被安排在前半场。当然,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娜丽达后半场上台,尽管她的演奏略逊于维尼亚夫斯基,但女性特有的魅力却使她赢得了高于前者的欢呼,一些达官贵族争相登台献媚恭维,这使维尼亚夫斯基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他突然抓起琴来冲上舞台,向听众高声宣布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绝不比娜丽达差!此刻,女提琴家虽已走到了舞台边上,但仍有一堆人前呼后拥地围着她吵吵闹闹。在这种状况下,维尼亚夫斯基的重新演奏显然无法开始。他极不耐烦地扫了那些人一眼,发现其中有一位将军的嗓门儿最亮,毫无顾忌地在那里大声喧哗,提琴家怒不可遏地走上前去,当众用手中的弓子啪啪作响地敲打将军的肩章,希望他暂停他的高谈阔论。第二天一早,维尼亚夫斯基接到了当局的勒令,限他24小时之内离开莫斯科。
1860年8月,25岁的提琴大师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事件——结婚。婚礼在巴黎举行,各界人士前来贺喜,其中包括法国大音乐家柏辽兹和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维尼亚夫斯基始料不及的是,婚姻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根据岳父大人的要求,维尼亚夫斯基不得不参加人寿保险,为此,每年必须向保险公司支付一笔数目极大的保险费。更加糟糕的是,他的妻子素养很差,与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却为他接二连三地生下4个孩子,生活上的开销直线上升。提琴大师的天性原本奔放不羁,对家庭生活的失望使他迅速走上了放荡的道路。他大量酗酒,疯狂赌博,随心所欲地追逐女人,似乎故意要胡乱浪费掉自己的生命,毫不爱惜本来就很脆弱的身体。
1878年11月11日,维尼亚夫斯基在柏林举行独奏晚会。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带领自己身边的全体学生到场聆听。维尼亚夫斯基已经十分虚弱,他只能坐着拉琴(小提琴独奏理所当然都是站着演奏)。演出进行到一半时,他的气喘病突然发作,音乐会只得停了下来,在场听众无不为之愕然!为了避免场内秩序发生混乱,约阿希姆见义勇为地登上了舞台,接过维尼亚夫斯基手中的琴,继续表演下去,挽救了这场音乐会。
毫无疑问,大师的健康状况已不能胜任公开演奏的紧张生活了。可是,妻儿老小的庞大开销和可怕的保险费用又从何而来?没有办法,维尼亚夫斯基只能勉强打起精神把演出活动继续下去。
1878年底,应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提琴大师前往俄国旅行演出。
1879年11月,病魔迫使他住进了医院,身体彻底垮了下来,一天不如一天。在著名的艺术保护人梅克夫人的一再恳求下,维尼亚夫斯基于1880年2月住进了她的家中。在那里,他受到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但这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他走向死亡。
1880年3月31日,维尼亚夫斯基告别了人间。莫斯科音乐界为他举行了庄重的祭祷仪式。在鲁宾斯坦的指挥下,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仪式之后,大师的棺木被运往华沙。
维尼亚夫斯基的代表作有:《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莫斯科的回忆》(Souvenirde Moscou)、《D大调波兰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传奇曲》(Le′gende)、《谐谑曲——塔兰台拉》(Scherzo-tarantelle)。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每一个时期,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相反的潮流,但是通常持不同意见的人是落伍者,他们中间很少有伟大的艺术家。但这里要谈的,不是一般的反对者,不是一些口出怨言的小作曲家,备战的理论家,不成功的技巧演奏家,刻薄的批评家和顽固不化的哲学家,而是超越于以上各种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33年5月7日,不知道自己未来命运的勃拉姆斯诞生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城市——汉堡。作为职业乐师的父亲与母亲的结合,和许多传奇音乐大师演奏的音乐一样充满了戏剧性。有一次演出结束后,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勃拉姆斯偶然认识了一个中年妇女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长相平平,脚有点瘸,年长约翰17岁。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因做得一手好菜而让约翰陶醉不已。在一个星期后的幸福的一天,约翰便和克里斯蒂娜步入了婚礼的殿堂。
勃拉姆斯的诞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幸运,他们依然住在阴暗的贫民窟里,父母当初结婚时的戏剧性的浪漫情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无穷无尽的磕碰、烦恼和忧愁。童年的勃拉姆斯是贫苦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得音乐的父亲,正是音乐,才使他幼小的心灵有了寄托。为了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他13岁的时候,便开始给夜总会伴奏,后又给剧院演出伴奏,并做了私人教师。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改编等。这锻炼了勃拉姆斯的写作能力,使他接触到了德国的民间音乐、城市音乐,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贫穷与不幸往往是孕育天才的沃土,在这块苦涩的沃土中,勃拉姆斯迅速成长。他没有进过专门的音乐学校,但是却认识了一位“专业”的音乐教师马克森。正是在马克森严格的教导下,勃拉姆斯进步很快。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钢琴技能之外,马克森还介绍了德国古典音乐与德国民间音乐,引导他对巴赫、贝多芬的作品和德国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勃拉姆斯后来能跻身一流音乐大师之列,马克森功不可没。1882年,49岁的勃拉姆斯将他所写的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献给了他的长者、教师和朋友马克森,以示尊敬和怀念。
是的,勃拉姆斯的童年是不幸的,严峻的现实生活使他变得很孤僻,沉默寡言,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他那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年轻的心。他除了如饥似渴地汲取音乐先辈们的遗产外,还认真研究了但丁、歌德、席勒等文学巨匠的著作,提高了艺术素养。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离开汉堡,到欧洲各地进行演出,并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曼夫妇等人。
“年轻的鹰”,这就是舒曼对勃拉姆斯的爱称。对于勃拉姆斯的才华,舒曼给了高度的评价:所有的现象告诉我们,他是一个负有使命的人!他的同行欢迎他走上世界的舞台,在这里,他会遇到痛苦和失望,可是他也会遇到成功和荣誉。我们欢迎这位步伐豪迈的巨人。
舒曼不仅是勃拉姆斯的老师,而且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但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以及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多疑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1854年,舒曼突发精神病并住进医院,身为学生和朋友的他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照顾克拉拉及其子女的重担。
在这时期,克拉拉的美丽、温柔、娴淑、文静深深地打动了勃拉姆斯,爱情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萌发并疯狂生长。他对克拉拉的爱是热烈的,是疯狂的:“你已经使我,并且是每天都使我越来越对爱情、友爱和自我克制的性质感到惊讶。除了思念你,我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天才的音乐家梦寐以求地憧憬着与克拉拉的幸福结合,但与此同时,他又为一种深深的内疚与罪恶感所折磨:舒曼是他极为爱戴尊敬的恩人、前辈和朋友,他怎能如此不仁不义,乘人之危呢?……他想到了自杀。柏拉图式的爱情,深深地折磨着勃拉姆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疯狂的爱。
在克拉拉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崇高。作为一个比勃拉姆斯大14岁、并且已是7个孩子的母亲,她完全理解一个正处在单相思中的年轻人的心理,她也是为了他的前程、他的才华、他的青春而和蔼委婉地拒绝了他。
1856年,舒曼辞别了这个可爱的人世。怀着对舒曼的悲痛和对克拉拉难言的感情,勃拉姆斯开始漫无目的地在欧洲游荡。其间,他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为舒曼谱写的一部大合唱《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
19世纪60年代,在德国残酷的反动统治之下,社会民主思想遭到压制,知识分子表现了徨的情绪,勃拉姆斯也不例外。他一方面对祖国寄予希望,一方面又退缩到个人的天地里,再加上魏玛乐派和莱比锡乐派论争带给他的痛苦。1862年,勃拉姆斯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队的指导和“音乐之友”协会的交响乐队指挥。在这期间,他放弃了青年时代的管弦乐和协奏曲的创作,而转向室内乐、抒情歌曲、合唱曲等方面来,并研究了古典作曲家亨德尔、舒曼的作品和当地的民歌。
勃拉姆斯一生对工作严肃认真,严肃得似乎过了头。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自讨烦冗、过分细致的怪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要经过仔细推敲。如其《第一交响曲》用了近15年的时间才完成,而他青年时代写的B大调三重奏则在37年后又重新被改写一遍。
生活上的勃拉姆斯懒散邋遢,不拘小节,衣服没有纽扣,不修边幅,衣服乱扔,性格古怪,说话刻薄。如在一次各界名流聚集的晚会上,勃拉姆斯出言辛辣,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最后,他走到门口,转身向大家鞠了躬,说:“如果在座的哪一位今天晚上没有受到我的冒犯,那就请他原谅我的疏忽。”
勃拉姆斯终身未娶,因为他始终忘不了克拉拉,尽管其后有过几次恋爱的经历,但每次过后,他都会写出一部新的不朽的篇章。晚年,勃拉姆斯生活相当优裕,但其内心却异常孤独,他选择了舒曼推崇的“F——A——E”3个音构成的格言“自由——然而——孤独”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归宿。
1896年夏,克拉拉去世,勃拉姆斯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极度的哀伤悲痛使他处于崩溃状态。在给克拉拉圣洁的遗体撒下一把纯真的泥土后,他对人们说,自己去另一个世界的日子已经不远了。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与世长辞。人们把他埋葬在著名的维也纳中央公墓他无限景仰的艺术大师贝多芬身旁。
勃拉姆斯生活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盛行的时代,浪漫主义艺术重视的是自由、运动、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现形式,而古典主义则崇尚秩序、均衡、控制和规范的完美。勃拉姆斯选择了古典主义的因素,就是要使音乐重返到自己的天国里去。但他的“反潮流”更倾向于用音乐特有的语言去反对当时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过多受到的文学制约,以及幻想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缺点。勃拉姆斯对德国古典音乐传统的发展,是对过去伟大艺术的一种渴望,一种无法克制的向往,是一种对之进行挽救的欲望,或毋宁说是一种责任。
勃拉姆斯说过:“德意志的统一和巴赫全集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两件事”,这就是说德国的统一,更激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巴赫作为一个古典主义音乐家则更受到了他的推崇。勃拉姆斯的内心有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这需要说明,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并非是要恢复其原来的传统,或者照搬,而是一方面追寻英雄时代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重新建立并达到新的高度。可以说,勃拉姆斯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一位内心担负着过去、怀着苦味良心的人。或者说,过去和现实之间的分裂,是新的创作和悔恨,由此而来的内在的敏感性,使勃拉姆斯的人生成了哈姆雷特式的人生。
舒曼说过,勃拉姆斯的音乐“表达了我们时代最高的理想”,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实践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如他的交响乐,按通常的四乐章结构进行创作,第一章的曲作也和古典格局相近,技巧运用古典主义的复调对位,不设标题等。而在他的钢琴曲创作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依靠情感的激发去创作音乐,而是通过古典音乐所具有的对乐音给予组织、发展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勃拉姆斯交响乐中的和声词汇、色彩浓郁而且层次丰富的管弦乐音响都是浪漫主义的。勃拉姆斯创作本身表明,重建古典,实际上是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他只是以贵族式的精神去缅怀过去,去追求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善。
勃拉姆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他的四部交响乐。可以说,这四部交响乐就是他一生情感心灵的写照。《第一交响乐》:运用了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表现手法,复调对位,配以结构密集的和弦,还有音响及配器,表现出了沉重、阴郁、晦涩的个性化情绪。这可能与他童年及少年时的生活及心情相对应。《第二交响乐》:在严肃深沉的潜流上流露出平静的田园气息,而第三乐章中的抒情,中庸、优雅的速度及穿插其中的小夜曲,则是一首音乐的诗篇;乐章末,则有爽朗充沛的精神气质。这应与其青年时的心情相对应。《第三交响乐》:表现了勃拉姆斯的温柔、深刻与怀旧。音乐透露出了多种性格,英雄的、抒情的、悲伤的,反映了他内在的矛盾性。很明显这与舒曼和克拉拉有关,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第四交响乐》:在这首歌曲中充满了悲剧气氛。前三乐章中充满了生活气息,而末乐章则表现了严峻、肃穆,甚至死亡,这应是勃拉姆斯晚年情感心灵在交响乐中的写照。
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他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汉斯·比罗在搞音乐评论时曾有一个“3B”的概念,其实它是指三人,一是巴赫(Bach),一是贝多芬(Beethoven),而另一个即是勃拉姆斯(Brahms)。事实上,巴赫和贝多芬也是勃拉姆斯名义上的老师和受崇者。由此可见,勃拉姆斯在德国、在欧洲,甚至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据一席之地。
伦勃朗
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他是莱顿市一个磨坊主的儿子。早年师从鹿特丹的一位大画家学画,后来又进入阿姆斯特丹的画家皮特拉斯特曼的画室学习。最终,他离开了老师开始自学。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正在读圣经的母亲》、《杜普教授讲解剖课》、《一位东方人的肖像》、《瞎子》等。
1634年,伦勃朗与一位有钱的画商的亲戚——莎斯基雅小姐结了婚,在他自绘的《画家同他的妻子莎斯基雅》中,他把自己打扮成武士,举杯庆祝,他的妻子坐在他的膝上,也回头向观众致意。画面充满了欢乐、幸福的气氛以及画家对生活充满自信的豪气。
这一时期,是伦勃朗最为幸福的一段美好时光。他高超的画技,为他引来大量的雇主。但是,由于他对于收集艺术品的嗜好,使他没能积蓄钱财。伦勃朗不但收集古今的名作珍品,也购买一些无名画家的作品。而且常常是他自己把价钱抬得很高,他说道:“这是为了维护艺术职业的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