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阅读文库》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01
书籍编号:30040050
ISBN:97879007229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018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阅读文库》编委会 编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耶稣
耶稣,是西方人崇拜的大思想家,为纪念他的诞生,产生了“圣诞节”这样一个重要节日,并作为公元纪年的起始。
耶稣出身木匠之家,自幼喜欢思索,历经数年,反复思考犹太民族的历史,创立“天国运动”,传道活动遍及犹太全境。最后为十二门徒中的犹大出卖,被钉在十字架上。
耶稣的思想言行在《圣经》中多有记载,已经积淀到西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层,对全世界的人类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木匠之家
1900多年前,在伯利恒的一个小镇子,它离耶路撒冷不远。
一个新生婴儿的母亲躺在干草上。
她的丈夫守着妻子。
婴儿的母亲,名叫马利亚。父亲,是个木匠,名叫约瑟。
这伯利恒小镇是约瑟的故乡。他的谋生之地却远在北方加利利省的拿撒勒镇。只因犹太国王希律,就是史书上写的“大希律”,奉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皇帝即屋大维要“限期严查百姓户口”的“上谕”,勒令全犹太国的平民“各归故里,在户籍原册上登记”,“违者重惩”,约瑟才不顾路远,也不顾妻子临近产期,赶回伯利恒。
现在,约瑟和妻子从拿撒勒赶回伯利恒,看到旅店都住满了回来登记户口的同乡们,只得在这马厩里安身……这马槽子,也就成了那个男婴的摇篮。
“约瑟”,妻子低声说:“给孩子起个名字吧。”丈夫没有立刻应声。他凝望着檐外天空一颗大星,觉得亮极了,好像要照到世界尽头去。他终于说出一个名字:
“耶稣!”
这名字,是用乡音说出的。按照古希伯莱语规范读音,就是“约书亚”,意思是“来自上帝的拯救者”。后来,世人给耶稣加上希腊文“基督”这个称号,也是“救世主”的意思,以致“耶稣”“基督”连称。
就在耶稣降生这一夜,在伯利恒村外山坡上,一位牧羊人愣在家门口。东方天上一团白光,让他目瞪口呆。等他叫上两个邻人来到山下小村,听到一间马厩里传出婴儿哭声的时候,才得知这婴儿名字就叫“耶稣”!“弥赛亚”!牧羊人跪了下来,“我们的救世主降临了!”
后来,为纪念耶稣诞生,产生了“圣诞节”这样一个重要节日。其实,关于耶稣诞生的确切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选定12月25日的太阳神诞辰日作为耶稣诞生日,因为基督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公元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基督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逐渐传开。
大希律工死后,拿撒勒归他的次子希律·安提帕统辖。约瑟一家准备返回拿撒勒镇。
一路上,耶稣在母亲怀里,眼睛不时望望路边的葡萄园,又望望远处的山峰。
幼年耶稣常常站在门口,春天看果园里的花色,夏天看约旦河流向远处的波光,秋天看橄榄果从树荫里显出,冬天呢,看他泊山和黑门山雪峰以外的天空。
10年过去了。虽说以色列原野发生过地震,也发生过旱灾和蝗灾,拿撒勒却只经受一次小小的饥荒。木匠约瑟一家,日子也还过得下去。
耶稣的手也糙起来,个子长到了年纪的前头。他有了4个弟弟,两个妹妹。
妈妈觉出,大儿子仿佛过早地形成了他自己的性格。常一个人望着远山,不说话。
有一天,耶稣正坐在山坡上唱着,忽听见一阵咩咩哀叫声,原来是一只羔羊落到荆棘丛里。他忙跑去把羔羊救起来,却没觉出自己额头已划出了血珠;回家去倒让妈妈吓了一跳……
耶稣自从入学后,就记住老师的训诫:“孩子们,信仰耶和华,孝敬父母!”
耶稣也爱自己的家。每次走进家门之前,他都仰望门楣上约瑟悬在那里的羊皮纸,默诵那两行训言:“听着,以色列人:主宰你的上帝是惟一的神。你应尽心、尽性、尽力去爱主,你的上帝!”
耶稣知道,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也都是自重的平民。他们都牢记并谨遵摩西律法的教诲:“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一切话,你当记在心中,也当教训你的儿子。无论你在家中,在路上,睡前晨起,都当讲论!”
这一年,耶稣12岁了。按犹太人的习俗,男孩长到12岁,就成为“法律之子”。须到上帝圣坛前去行礼。约瑟和马利亚商量,等到逾越节,要带耶稣去耶路撒冷朝拜圣殿,为耶稣祈福。
耶稣天天盼着的节日来临了。
从拿撒勒到耶路撒冷约有50公里,中间要经过撒玛利亚。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隔阂极深,互不来往,因此,犹太人路过撒玛利亚时,如果人单势孤往往遭到撒玛利亚人的抢劫。所以,加利利人要到耶路撒冷去,必须约很多人结伴穿过撒玛利亚,如果人少,就要先东渡约旦河,沿河岸往南走到耶利哥附近,再往西过约旦河去耶路撒冷。这一年,到耶路撒冷去守节的加利利人相当多,不必担心撒玛利亚人在沿途骚扰,于是决定取道撒玛利亚。他们带上干粮、水袋、银钱和简单的行车等就一同上路了。由于人数较多,男女老少都有,所以走得很慢。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有些孩子还跑前跑后地追逐着打闹玩耍,大人们边走边向孩子们讲解走过的古迹和古以色列人的历史。晚上他们就在路边野地里宿营。
当他们走近撒玛利亚城的时候,大人们讲起了公元前722年亚述人攻陷撒玛利亚掳走他们的祖先以色列人的悲惨历史,让孩子们牢记自己的民族灾难。
走了两天,他们才进入犹太地区。第三天,耶路撒冷已是遥遥在望了。
大家一面高唱着赞美诗,一面进入了耶路撒冷。
来守节的人们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外院里一边等候依次献祭,一边寻找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交谈。稚气未脱的耶稣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地寻找自己的朋友,特别是表哥约翰。他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约翰一家,却无意中走进了犹太人的会议厅,看见一群经学家和法利赛人正在那里讨论《摩西律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个一个地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耶稣站在旁边静静地听了一会,忍不住也提了一个问题。那位老者慈祥地看了看他,就很耐心地作了回答。但耶稣觉得他解答得不够完满,不禁又问了一句。那老者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不禁十分注意地端详耶稣,见耶稣生得眉清目秀,稚气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出了超人的聪慧。老者既惊奇又高兴,就问耶稣: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耶稣。”耶稣回答说。
“耶稣”这个名字的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上帝施救”,当初继摩西之后带领古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全地的约书亚就是这个名字(“耶稣”与“约书亚”的希伯来文是同一个词)。老者听了,不由得心中一动:“难道他就是我们日夜盼望的弥赛亚吗?”
“你多大了?属哪个支派?从哪里来?”
“我十二岁,属犹大支派,从拿撒勒来。”
耶稣简洁地回答。
耶稣所提出的问题大大地激起了老者的兴趣,他就和蔼地对耶稣说:“孩子,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你和我们一起讨论吧!”
在座的人都很喜欢耶稣的聪明好学,于是耶稣也积极地参加讨论,一会儿提出问题,一会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虽然觉得耶稣的见解不免带有较浓的稚气,但却充分表现出淳朴天真的赤子之心,有时让人发笑,有时又使人深思。对于别人的看法,耶稣并不完全同意,可是又不能充分论证自己的主张以说服别人,于是暗自下定决心回家后一定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看看天色已晚,那位白发老者宣布明天继续讨论。
人们都散去了。耶稣吃了些随身带的干粮,就在廊下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耶稣接连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犹太人会议厅里参加讨论的第二天清早,约瑟和玛利亚随着由加利利来守节的乡亲们动身回家去,他们以为耶稣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也跟着动身了。到了天晚宿营时,孩子们都回到自己父母身边,约瑟和玛利亚却迟迟不见耶稣的影子。他们只好分头去询问同行的人,大家都说没有看见那孩子,连小朋友们都说耶稣已经有两天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玩了。约瑟和玛利亚又是担心又是难过,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就赶紧沿着原路回耶路撒冷去,一边走一边寻找,直到下午才赶到圣殿。有人告诉他们说有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正在犹太人会议厅里和经学家、法利赛人一起讨论《摩西律法》。约瑟和玛利亚便赶紧到会议厅去,只见耶稣果然在那里一边听一边问。玛利亚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拉起耶稣的手说:
“孩子,可找到你了!把我们急坏了。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道回家呢?”
耶稣虽然很愿意留下来继续聆听长辈学者们的讨论,但看见母亲的眼睛红红的,憔悴了许多的父亲虽然一言不发,但脸上也充满了焦急的神色,就只好很有礼貌地向在座的人们告别,顺从地跟着约瑟和玛利亚走出圣殿回拿撒勒去。
耶稣在拿撒勒随约瑟学做木工,也成了木匠。
木匠耶稣的日子很平静。
每个安息日,耶稣仍随父母去教堂礼拜。
拿撒勒的经师所讲的经义,早已无法满足耶稣的祈望。他更愿在礼拜之后,独自登山,在苍穹下默祷玄思,让灵魂跟上帝耶和华面对面,求得垂训。冥冥中,他依稀看到上帝在犹太历代先民中所显示的圣迹——始祖亚伯拉罕如何得到上帝的赦免,以羔羊代其爱子做祭品;先圣摩西如何奉了上帝指引,率十万犹太子孙逃出埃及,重建家园;先王扫罗如何为遵上帝意旨,为以色列长存而献上3个儿子的性命,自己也饮刃而亡;还有,先知以利亚,秉承上帝的使命,战胜异教祭司,将犹太民众的心灵从堕落中拯救出来……
仰望远处黑门山,那云烟氤氲中高耸着的雪峰,耶稣顿感上帝尊严的伟大与永恒;便不禁自问:上帝对这世界,对这下方的芸芸众生,究竟要宣示何等庄重森严的圣训?
耶稣极爱独处静思,性情却并不孤僻。他的朋友很多。约瑟就是他最初的知己。只是在他19岁那年,约瑟病逝。他哀痛多日,又顿觉逝者已与上帝同在,深感父亲和上帝对他同样亲切。后来,他又跟姨妈撒罗米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结为好友,并且认识了他俩的朋友渔夫彼得和安得烈。他们都已是20多岁的青年。不过,朋友们都尊重耶稣如长者。只要聚在一处,就请求耶稣为他们讲解经义……后来,赛福里城又从一片焦土上重建起来,耶稣常去做活儿。那里一些居民,见耶稣像天赋般具有一种崇高神韵,与那些倨傲的法利赛人不同,都愿亲近他。而所谓法利赛人,指犹太教内的一个教派的信徒,多是固守教条、心智僵化之辈。耶稣却只要一得闲,就回拿撒勒伴着母亲和弟妹们,也常陪母亲到加利利海边去探望亲友。
约瑟去世以后,马利亚对上帝更虔诚。年年逾越节她都去朝圣。耶稣也一定陪母亲前去。算来前后已有十多次了。
圣殿广场上那商贩的讨价声依旧嚣张。
圣殿西侧安秃尼瞭望楼上,罗马卫兵的监视依然如旧。圣坛前祭司杀羊取血也一如往年。
只有柱廊上那些长老,让耶稣倍感亲切。长老们一见这个拿撒勒的年轻人来了。就暂停讲经布道,含笑招呼他:“请,请前坐,我辈正敬候着呢。”
耶稣答礼完毕,就参加对经义的研讨……
平日在家,做工之余,耶稣也为乡亲们讲经解疑。他的名声渐大、渐远,连远方长老也时来请教。但是……
“他不就是个木匠吗?”镇上礼拜堂里有的讲经师却说,“一点道听途说的东西,也算教义?”
“他是个怕死鬼,”镇上一些拥护起义的百姓却说,“对罗马兵他也主张不抵抗!”
这些话传到耶稣耳朵里,他不辩解,更不反驳,只是潜心自修经义。
后来,耶稣结识一个也叫约翰的青年,是祭司的儿子。耶稣知道,这约翰不愿承袭父亲的祭司权位,远离锦衣美食,常到旷野去。他穿骆驼毛织的粗糙衣裳,执一根护身助步的长杖,须发蓬乱,吃蝗虫和野蜂蜜,在荒野夜宿昼行,”坐卧如岩石,讲道又声如雷霆。有些信徒称他是弥赛亚,他说,“我不是,我只用水为你们施以洗礼。”他的名声渐大。耶稣钦佩他,追随他到约旦河边,聆听传道。
“天国临近了,世人,你们改悔吧!”约翰高喊着,向围绕他的民众摊开双手,“伟大的弥赛亚就要出现在你们面前了!”
“赞美神!”众人齐声欢呼:“感谢神!”
“你们错了!”约翰皱起眉头,怒视着民众,“只因世人罪孽深重,神必降大祸来惩罚所有罪人,让世界面临末日。不过,神慈爱,将派弥赛亚降世,给世人最后的赎罪良机!”“那……那我们该怎么办哪?”
“只有诚心忏悔,才能自赎。”约翰厉声说道,“你们,这些有衣穿有饭吃的,就应当分给那些无衣无食的——天国近了,还犹豫么?”
众人躬身垂首,呼唤着:“求我主饶恕!”
约翰怒不可遏,呐喊起来:
“你们祈求有什么用!你们拜主千次,不如行善一次!我主看得见一切人的所作所为。要知道,污手献礼,我主不受!最急迫的是洗涤心灵,痛改前非!”
耶稣聆听着,不禁四顾众人,只见有的蹙眉,有的落泪,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匍匐在地,痛心疾首……有生以来,他从没听到过这么震撼心魄的传教。
“我曾在圣殿受训导,预备也作祭司。那些围着圣坛转的祭司,却欺骗信徒,以便得到更多的贡品。地位越高的祭司就越热衷于骗钱。你们到圣殿朝拜看到的各种仪式,都是他们骗钱的手段!我亲眼见到那一切,所以,”约翰把长杖高举过头,闭目宣告,“所以我走出圣殿,到你们中间来”!
耶稣以双手抚胸,心里顿生同感。
一个因贪闻名的税吏走上前,战战兢兢地说:“像我这样,为官府收点税金的,怎样做才能免受惩罪?”
“你只要按章收税,不私加税额,”约翰微睁双目说,“神自会赦你旧日的罪”!
一个腰悬利剑的士兵,手握剑柄,大声问道:“我该怎样得到神的宽恕呢?”
“你只要不捏造罪名,不乱押百姓入狱,不仗暴力敛财,必得宽恕。”约翰忽然高声告诫,“在神面前,暴力无力”!
等那税吏和士兵都默然退去,约翰继续说:
“你们,真心改悔的,快到这河中来接受洗礼,除净你们身心的罪恶吧!”
约翰在前,祷告着领众人涉水而浴,施以洗礼。“施洗者约翰”,因而得名。
望着那些受洗者的笑容,耶稣走近约翰。
“请你给我施洗吧!”耶稣说。
“你也要受我的洗礼吗?我是谁,怎敢给你施洗呢!”约翰谦逊地说。
“这洗礼是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记。这个新时代不正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吗?二十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不正是这个理想的开端吗?我怎能不受你的洗礼呢!”耶稣诚恳地回答说。
于是,约翰就在约旦河里给耶稣进行了洗礼。
当耶稣从约旦河里走出来的时候,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使命感突然脱颖而出:他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历来期望的那位弥赛亚,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要通过他来实现对以色列人的恩许,他要把自己的民族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并进而拯救全人类。他心里听见一个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欢你。”他深信这是上帝对他的召唤。
“上帝的儿子”
耶稣受洗的当天,他和施洗约翰作了一次彻夜长谈。约翰诚恳地对耶稣说:
“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许的那位弥赛亚。你对上帝启示的理解与体会比我深刻得多。你的聪明、智慧和能力也远远超过了我。你应当担负起拯救祖国和复兴民族的重担,我甘愿作你的一名马前卒,像先知们预言的以利亚那样,为你的事业铺平道路。现在我所能做的只是唤醒同胞们的良知,使他们有悔改的心,因为有了悔改的心才能接受你所宣讲的真理。你的任务比我艰巨得多。让我们各尽所能共同努力吧!”
耶稣被约翰的诚挚感动了,他激动地搂着约翰的肩膀说:
“约翰,愿上帝与我们同在。他肯定会给我们指引道路,让我们为完成他所交付给我们的使命贡献一切,一直到死吧!看,天亮了,我相信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耶稣受洗后辞别了施洗约翰打算回拿撒勒去,但是他却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的驱使下不自觉地向荒山走去。约翰的话还在他的耳边回荡:“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许的弥赛亚!”
“我真的是弥赛亚吗?”耶稣自问。
“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欢你!”心里的那个声音又在向他召唤。
“是的,我是弥赛亚,我是上帝的儿子!”耶稣非常自信地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耶稣登上了一个山头,面向耶路撒冷坐下来陷入了沉思:弥赛亚的具体使命是什么?怎样来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
耶稣长时间地祷告,求上帝指引道路。他反复思考犹太民族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想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经验中理出一个头绪来。他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祷告,忘记了饥渴,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睡眠。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夜色朦胧中,耶稣看见眼前的大小石块都像面饼一样,蓦然想起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不禁饥肠辘辘起来。饼!饼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他目前正饥火如焚,而是他想到了大多数同胞在罗马帝国和犹太祭司贵族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贫困,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这时,他心里仿佛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把这些石头变成饼不就可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了吗!”但是,另一个洪亮的声音立刻回答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所说的一切话。”耶稣心头为之一震:有道理!物质生活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但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大卫、所罗门时期曾经较好地解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背离上帝去敬拜偶像,结果招来了沉痛的民族灾难。所以,心灵的需要比物质的需要更重要。要解决心灵的需要,必须整顿当前的宗教生活,进行心灵建设,使人们痛改前非,回到上帝的正道上来,迎接天国的到来。这正是施洗约翰所倡导的“悔改运动”的目的,应该全力支持约翰的工作。
用什么方式建立天国,怎样号召群众呢?心里那个模糊的声音又出现了:“行神迹啊!你可以在大庭广众面前从耶路撒冷圣殿的屋顶上跳下去,以显示你是上帝的儿子,因为经上记载说:‘主要为你吩咐人,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这样,人们就会相信你就是先知预言的那位从天而降的弥赛亚,拥护你作王了。”那个洪亮的声音又立刻驳斥说:“不可试探你的上帝!”因为寄希望于神迹是对上帝的试探,纵然侥幸成功,得到人们的拥护,这种拥护也是不坚定的,一遇挫折肯定就会土崩瓦解。应该踏踏实实地在“悔改运动”的基础上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对上帝的忠诚,才是最妥善的办法。
耶稣想了很久,终于作出了抉择:开展一场“天国运动”。天国就是上帝直接统治,上帝把公义、和平、幸福归还给这个被扭曲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不是未来的。天国在人们心里,是人们心灵上的纯洁与平安,“行公义,好怜悯,与上帝同行”。于是,他决定首先全力支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为“天国运动”铺平道路。
耶稣即已决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就下山去找施洗约翰。他在约翰的门徒中遇见一些加利利的熟人,其中有渔民出身的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等。这些人原先就认识耶稣,早就佩服耶稣的为人及才智,现在看见连施洗约翰都如此推崇耶稣,就更加敬服他。
这时,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又风闻加利利的奋锐党人积极策划武装暴动,很害怕这两股力量联合在一起,就想先发制人,首先打击施洗约翰。于是,他们派了几名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这里来探听虚实。
祭司们来见施洗约翰,问他说:
“你是什么人?是上帝恩许的弥塞亚吗?”
“我不是弥塞亚!”约翰直截了当地回答。
“你是以利亚吗?”他们又问。
“不是!”约翰回答。
“那么,你到底是谁?”他们追问道。
“你们没有读过先知以赛亚的书吗?我就是那在旷野里高声喊着说‘修真主的道路’的人。”约翰肯定地回答他们。
被差来的人中有一个法利赛人,他指责约翰说:
“你既不是弥塞亚,又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你凭什么给人施洗呢?”
约翰昂然回答说:
“我不过是用水给人施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你们所不认识的,他虽然是在我以后来的,但我连当他的仆人都不配!”
这些人见抓不到约翰什么把柄,只好回耶路撒冷交差去了。
这一切都被耶稣看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这些人来的目的绝不只是探问约翰是谁,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肯定另有阴谋,与其大家聚在一起,树大招风,不如分散活动以减小目标。他将这个意见对约翰说了,约翰完全同意耶稣的分析。于是耶稣带着几名愿意跟随他的人另外找地方去开展悔改运动。他们来到约旦河的另一个地方,学着施洗约翰的样子为来听道的人们施洗,不过耶稣并没有参预施洗的事,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宣讲悔改的福音上。来听耶稣讲道的人逐渐增多,耶稣的话不但使许多普通犹太人深感振奋,而且也引起一些经学家、法利赛人的兴趣,他们也常混在人群中聆听耶稣的宣讲。
过了不久,犹太人的逾越节快到了,耶稣带着自己的门徒到耶路撒冷去守节。他们沿山路而行,路过耶路撒冷城东不远的小山村伯大尼,在这里认识了拉撒路(拉匝禄)和他的两个姐姐马大(马尔大)和马利亚。耶稣一行在伯大尼略事休息就动身进了耶路撒冷城。
这时,耶路撒冷城里已经来了不少守节的犹太人。耶稣进了圣殿,只见外邦人院子里挤满了兑换银钱和出售祭品的小摊贩,人声喧闹,羊叫牛鸣,乱乱哄哄,哪里还有一点神圣庄严的气氛。原来,犹太人来耶路撒冷守节时要向圣殿奉献什一税,献什一税不能使用社会上通用的罗马钱币,因为罗马钱币上铸有罗马皇帝像或其他神像,用这种钱向圣殿奉献是一种亵读,必须把钱兑换成圣殿专用的钱币;献祭用的牛、羊、鸽子、斑鸠等物无法随身携带,只能到耶路撒冷来购买,于是,兑换银钱、贩卖祭品的商贩就应运而生。他们向祭司们行贿获准在圣殿的外邦人院子里摆设摊位进行投机买卖;祭司们则公开向他们征税,这项收入成为圣殿当班祭司们的一项可观的“外快”。耶稣见了这种情况,不禁心焦如焚,一贯和蔼的脸竟变得铁青,使人望而生畏。他找到一根绳子,把它拧成鞭子,率领门徒们推翻兑换银钱的桌子和卖鸽子的凳子,把牛、羊以及众商贩统统赶出圣殿去。众商贩不认识耶稣,不知道他有什么来头,都敢怒而不敢言。有人大着胆子问耶稣:
“你有什么权力把我们赶出去?我们是交了税的!”
耶稣回答说:“你们把上帝的殿弄成了市场,糟踏成这个样子,任何一个虔诚的犹太人都有权力把你们赶出去!”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充满了权威和力量。商贩们只好乖乖地收拾起自己的东西退到殿外边的街道上去了。
耶稣赶走了众商贩,又带领门徒打扫院子,一些来守节的犹太人都为耶稣的正义行动喝彩,纷纷自动起来帮忙,不一会儿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为守节者等待献祭的场所。人们安安静静地围着耶稣听他讲道。
听众中有一位年老的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他听说有人把圣殿院子里的商贩统统赶了出去,不禁大为惊奇。多年来,他对圣殿中的这种不正常现象非常气愤,但慑于撒都该派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如今有人敢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做了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当然由衷地佩服此人的胆识,很想亲自认识认识这位奇人。他来到圣殿的院子里,只见人们围着一位容光焕发的青年人听他热情洋溢地宣讲悔改重生的道理。尼哥底母没有想到洁净圣殿的勇士竟是这样一位敦厚善良、和蔼可亲的人,实在大出意外。尼哥底母兴奋极了,真想立刻就和耶稣打招呼,但他不愿意打断耶稣的讲论,就站在人群中静静地听了很久,直到觉得疲倦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当天夜里,尼哥底母亲自到耶稣的住处来拜访他。尼哥底母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
“老师,我今天听了你所讲的悔改重生的道理,很受教益。我相信上帝与你同在,否则你不可能讲出这么精深的道理。但是,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重生的真谛是什么呢?”
“您老人家称呼我为‘老师’,实在不敢当。不过我告诉您一个真理: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天国。”耶稣回答。
“人怎样才能重生呢?我已经老了,难道要我重新投胎吗?”尼哥底母疑惑地问道。
“我所说的重生不是肉体的重生,而指心灵的再造,让圣灵对人的心灵做一番彻底的净化与改造。这就是重生的真谛。”
耶稣见尼哥底母似懂非懂,就接着解释说:“从肉身生的属于肉身,从圣灵生的就属圣灵。打个比方来说,圣灵仿佛风一样,您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也确实对您产生了作用,但是,您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圣灵就是这样,您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不过它确实存在并在人心灵中产生作用。圣灵的作用就是使人重生。”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尼哥底母接着问道。
“上帝是爱。出于对人类的至爱,他把自己的独生爱子赐给人类,叫那些相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就是刚才说的,人必须先重生,然后才能见天国,才能获得永生。”有人认为上帝要惩罚人类。不对!不是上帝要惩罚人类,而是人类自己惩罚自己。人类犯了罪,无法自救。上帝为拯救人类而派自己的儿子到世上来,让人类借着他而得救,信他的人就不被定罪。然而信与不信取决于人类自己。譬如,光来到世界上,人们不知道悔改,不爱光倒爱黑暗,因为作恶的人都爱黑暗而不爱光,甚至恨光。这样,人类的罪就不是上帝定的,而是人自己定的。所以我说不是上帝惩罚人类,而是人类无视上帝的救恩而自己定了自己的罪,自己惩罚了自己。重生的真谛就在这里,而重生的第一步就是悔改。”
两个人谈了很久很久。耶稣的回答使尼哥底母明白了许多道理,他对耶稣更加佩服,直到深夜,尼哥底母才告辞回家。
逾越节过后不久,耶稣带着门徒取道撒玛利亚回加利利去。第二天,他们来到撒玛利亚的叙加(息哈尔)。叙加位于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厄巴耳山)之间,是南北交通要道,据说它就是古代的示剑(舍根)。正午时分,他们觉得疲倦了,就在雅各井(雅各伯泉)旁边休息。耶稣打发门徒进城去买食物,自己一个人坐在井旁边等候。这时,有一个撒玛利亚妇人到井上来取水。耶稣口渴,就对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说:
“给我点水喝,好吗?”
那妇人听了,十分惊讶。因为从口音与衣着来看,向她讨水的分明是个犹太人,而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的成见极深,素来不与撒玛利亚人交往,更不能用撒玛利亚人的器皿喝水,否则将被认为是沾染了不洁,更何况素不相识的男女是不能单独交谈的。于是她就回答说:
“你不是犹太人吗,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撒玛利亚女人讨水喝呢?”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