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阅读文库》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01
书籍编号:30040125
ISBN:97879007229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67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朱可夫
寒门出英才
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出生在原苏联斯科西南的卡卢加省一个普通的穷村庄里。他的父母都是贫苦的下层人,家境凄苦,但自古寒门出英才,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养育了朱可夫勤奋、朴实、坚毅的性格。
8岁时,朱可夫进了一所教会小学。他背着用粗麻布缝的书包,和附近几个村里背着洋书包的小朋友一起去读书,刚开始他有些自卑。但不久,这种自卑感便烟消云散了,因为朱可夫聪明且勤奋,所以在同龄人中显得出众。朱可夫学习成绩拔尖,另外由于他的嗓音很好,于是被吸收到了学校的合唱队。他的老师名叫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雷米佐夫,教书很有些经验,从不无缘无故惩罚学生,也从不提高嗓门训学生,为人很好,同学们都很尊重他。朱可夫在成人之后,常常以十分感激的心情怀念这位老师,因为正是这位老师引导自己热爱读书的。
1908年夏天,朱可夫小学毕业了。为了谋生,他告别了父母,离开家乡去莫斯科,到他舅舅米哈依尔·皮利欣开的毛皮作坊里当了一名学徒工。
朱可夫心灵手巧、聪明过人,1年之后就成了徒工里技术最好的一个。同时,他和与他年龄差不多的老板的儿子亚历山大关系不错,亚历山大借书给他看,还常常帮助他学习俄语、数学、地理,有时他俩还在一起读科学读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当时在沙俄的大力宣传下,许多青年,特别是有钱人家的子弟,都志愿上前线打仗。老板的儿子亚历山大·别利欣也决定去,并极力劝朱可夫去。朱可夫一开始的确动心了,就找他最尊重的好朋友桑多尔·伊万诺维奇商量。伊万诺维奇说:“有钱的子弟是为了保住家中的财产去的。而你呢,你为什么要去打仗?是不是因为你父亲被赶出了莫斯科?你母亲被饿得发肿?如果你打仗后,变成残废回来,谁还要你呢?”这些话把朱可夫说服了。他把这些话告诉了亚历山大,结果招来亚历山大一顿痛骂。无奈亚历山大只好独自一人上前线去了。
朱可夫继续在作坊干活。这时,他与房东的女儿玛丽亚正在恋爱,并开始商量结婚的事情,但战争的急剧变化,使他们的希望和打算化为了泡影。1915年7月,沙皇政府决定提前征召1896年出生的青年。1915年8月7日,朱可夫从卡卢加省小亚罗斯拉韦次县应征入伍。这下轮到朱可夫上战场了,但他的热情并不高,因为他离开莫斯科时,只见一面是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一面是阔少爷仍和从前一样过着豪华骄奢的生活。这两种鲜明的对比,使他茫然。可他还是想,既然叫我入伍,我就要忠诚地为俄罗斯打仗。
军旅生涯
当兵第一天,朱可夫和同伴就被装上闷罐车。每个车厢40个人。新兵们一路上都只能站着,或者坐在肮脏而冰凉的地板上。车厢里气味难闻,臭气、汗味、烟雾,加上车厢里原来不知什么东西留下的霉味,交织在一起,使新兵们连饭都吃不下。有的人在悄悄落泪,还有的人呆呆地坐着,想象未来的士兵生活。尽管此时朱可夫对自己军事方面的天赋还一无所知,但他相信,自己经过生活的锻炼,一定能当个好士兵。这就是朱可夫的个性,干什么就要干好,并且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
军营对朱可夫来说就像一张白纸,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连最习惯的走路、吃饭、睡觉,都有了新的约束和规定。第一次体验军营生活,他既感到新奇,又觉得那么不可思议。
1915年9月,朱可夫他们被派到了乌克兰境内的后备骑兵第五团,该团驻扎在哈尔科夫省巴拉克列亚城内。骑兵当时分为骠骑兵、枪骑兵、龙骑兵3种。朱可夫被分到枪骑兵连。他为自己没有被分到骠骑兵连而遗憾,一方面是因为骠骑兵的军服漂亮,年轻人爱美心切,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因为那个连队比较讲人道,打骂士兵的现象不多。这时的朱可夫已清楚地看到,在沙皇军队里,士兵只是一个木偶,命运完全掌握在各级长官手里。
到了枪骑兵连里,朱可夫不仅领到了军服,还牵到了一匹深灰色的烈性马,名叫“哈谢奇娜娅”。
那匹烈马不知把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有多少次,但越摔这个年轻人训练时间越长,仅仅两个星期,“哈谢奇娜娅”终于被驯服了。于是朱可夫就在1916年春天,以优秀的成绩被选进教导队。1916年8月,朱可夫从教导队毕业了,被分回骑兵第十师。当时第十师正驻扎在德涅斯特河岸,其任务是担任西南战线的预备队。朱可夫是乘火车前往部队的。
很快,朱可夫经受了生平第一次战斗的洗礼。那是他们到达一个车站下车时,天空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大家迅速隐蔽起来。接着敌人来了一架侦察机,扔了几颗炸弹就飞走了,结果炸死了1名士兵和5匹马。
不久,在一次战斗中朱可夫俘虏了一名德军军官,因而获得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枚勋章。
1917年2月中旬,彼得格勒部分工人开始罢工。几天后,罢工浪潮席卷全城和临近的城市,罢工人员达20万人,并且势如潮涌,不可阻挡。朱可夫也置身到革命的浪潮之中,参加了“二月起义”,并被选为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出席苏维埃代表大会。
但是,当时的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朱可夫那里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5月初,共产党负责人雅科夫列夫调到别的地方去了。他走后,社会民主党人趁机在团里掌了权,宣称拥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方针。不久,连士兵委员会决定解散朱可夫领导的这个连,于是,朱可夫和其他委员只好给士兵们发了退伍说明书,并让他们带上了马枪和子弹。由于朱可夫是该连负责人,所以,投奔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方面去的一些军官在到处搜捕他,他一连几个星期不得不躲起来。
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等人领导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进行炮击,标志着起义的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革命军队和赤卫队包围了冬宫及政府各部门。反动军队兵败如山倒,起义很快获得胜利。
当晚10点45分,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由于工人和士兵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了。11月30日,朱可夫终于平安地回到了莫斯科。
1918年1月份,朱可夫准备报名参加赤卫队。当时,各地忠于革命事业的工人武装都被称作赤卫队,这是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由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军事组织统一领导。由于赤卫队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当时名声很响,青年工人十分踊跃地报名参加。但朱可夫这一愿望落空了,因为不久他得了斑疹伤寒,4月份,又得了“回归热”。整整几个月,朱可夫是躺在病床上度过的,这是他一生中在病床上躺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到1918年夏季,红军扩大到了20万人。这时的朱可夫经过几个月的调治,已渐渐恢复了健康。他殷切地希望加入红军。1918年8月,朱可夫终于加入了红军,编入了莫斯科骑兵第一师第四团。团长是铁木辛哥,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布琼尼将军。
朱可夫所在的骑兵第一师,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和优秀的元帅伏龙芝部队的一部分,他亲身感受到了伏龙芝上任后战场及红军士气的变化,伏龙芝成为他心目中的偶像。朱可夫认为,伏龙芝的统帅才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伏龙芝富有远见;二是伏龙芝讲究知己知彼,用己之长对敌之短,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三是伏龙芝和军亲众、关心士兵。
朱可夫在1919年3月1日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正是因为这个开始,他才得以在苏联红军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以致成就了他辉煌的军事伟业。
1920年1月,朱可夫被派到第一骑兵训练班学习。学员都是从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骑兵,军事技术比较过硬,但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文化。由于朱可夫在原来的军队中干过军士,又有文化,训练班便让他兼任司务长,并委托他教学员掌握冷兵器。半年后朱可夫被分配到独立骑兵第十四旅第一团,担任了一名排长。
朱可夫由于在内战中表现出色,所以经过大规模裁军后,他仍然留在军中,并且被提升为萨巴拉骑兵第七师第四十团副团长。1923年春天,朱可夫接到师司令部的通知,说师长要见他。不明所以的朱可夫一开始还以为是他在工作中出了错。没想到师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向他询问了有关当时国内形势以及如何训练部队的问题,朱可夫做了认真回答,他的回答颇得师长的赏识,最后师长决定任命他为骑兵第三十九团团长。因为在此之前有很多同志向师长推荐朱可夫担任这个职务。
朱可夫刚任团长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该团正准备出去野营,而且这是国内战争以后,红军骑兵部队第一次进行野营训练。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搞好这次训练,上下官兵都很关注,许多指挥员对此感到无从下手。
朱可夫接任团长后,立即深入到连队调查研究,他发现部队纪律比较松懈,战斗准备不足,而且射击训练、战术训练特别差。所以,他在布置野营基地建设时,要求各分队特别注意野营的训练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1924年7月,朱可夫被师长推荐到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深造。朱可夫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军事科学的研究上。这一年系统而扎实的学习对他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元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后的几年里,朱可夫先后到莫斯科高干深造班学习,接着担任了骑兵第二旅旅长,不久又改任红军骑兵监察部助理。新的工作岗位使朱可夫学习到了更多的军事理论,于是他常常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研究战役战术的问题。
1933年,朱可夫又一次被提升,担任了骑兵第四师师长,年仅37岁的他跨入了红军高级军官的行列。
骑兵第四师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首任师长是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第二任师长是骑兵监察部部长布琼尼。
朱可夫到任之后,一方面大力解决部队的营房设施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严肃军纪,重点抓了部队的训练工作。朱可夫铁腕式的管理风格也就是在这时形成的。
早在1929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已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两年之内组成常备试验的机械化部队,机械化军编制的出现,标志着军事理论上的一大突破,这意味着坦克将作为一支独立的打击力量出现在现代战场上。
朱可夫是机械化军队建设的最初参与者,1929年他担任团长的新编三十九团就是机械化团。他重视坦克部队的建设,并在以后的战役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朱可夫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快使这个机械化团训练有素、作风优良,出现了勃勃生机,同时也为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建立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国内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清洗”。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运动扩大化,最终伸进了军队内部,成千上万名官兵被指控为叛国和反党,因而遭到判刑和杀害,其中一大半高级军事指挥官遇难。
值得庆幸的是,朱可夫成为大清洗中的幸存者。一方面由于他的军事经验和工作能力突出,更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他的骑兵出身。斯大林对骑兵出身的领导人特别信任,因此大清洗中骑兵领导人很少受到株连。
朱可夫在大清洗中不仅没有被解职或遇害,反而得到了提升,担任了骑兵军长。
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朱可夫逐渐保持沉默了,他不再大声疾呼有关机械化部队建设的建议和设想,只把这些建议和设想默默地记在本子上,但是,朱可夫关注坦克部队建设的思想丝毫没有改变。
1939年6月,日军突然侵犯原苏联友邻蒙古的边界。根据1936年3月12日的苏蒙条约,原苏联政府有责任保卫蒙古不受任何外敌侵犯。朱可夫被紧急召赴国防委员会。在那里,伏罗希洛夫给他介绍了当时的形势,并委派他带几个专业军官立即飞赴远东亲临督战。
当天下午,朱可夫和随行人员离开莫斯科,飞往远东。第二天早晨,他们就到达了前敌指挥所的五十七军司令部所在地。
来到司令部所在地,朱可夫对前敌指挥所设在距前线相当远的地方和糟糕的战备颇不满意,他要求军长费克连科和他一起立即到前线去,到那里仔细研究一下情况,但费克连科却借口莫斯科随时可能来电话找他,让政委陪朱可夫去。朱可夫实在看不起这样的军官,便由政委尼基谢夫陪同前往前线了。
尼基谢夫是个十分称职的政委,他对全军人员的情况很熟悉。朱可夫在他的陪同下,在前线地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发生冲突地域内的地形观察,加上与苏蒙部队指战员谈话,朱可夫对已发生的战事的性质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日军的作战能力心中也有了数。同时,他发现自己一方军队存在着对日军缺乏周密侦察的缺点。
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朱可夫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边境冲突,日本一直怀着侵略苏联远东地区和蒙古领土的野心。他预测,不久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战役。
他给伏罗希洛夫写了份报告,详细汇报了冲突地区的情况及对敌我双方情况考察后的结论,并提出了苏蒙军队的行动计划:坚守哈勒欣河东岸阵地,同时准备从纵深方向进行反袭击,击溃来犯日军。
报告发出后的第一天,朱可夫就接到了莫斯科那边的回答,完全同意朱可夫对情况的判断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并解除费克连科军长职务,任命朱可夫接任军长。
朱可夫的判断准确无误,仅仅十几天之后,日军就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乘着夜色偷渡了哈勒欣河,并以优势兵力占领了战略高地巴英查岗以及附近地区。这种情况对苏军十分不利,如果日军从这个地域展开进攻,可以毫不受阻地对苏军主力部队的侧翼和后方进行突击。
面对眼前的战态,朱可夫经过冷静地分析,决定立即组织一支机械化部队从3路进行反攻。他的分析是:虽然敌军在人数、火炮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装甲坦克是苏军的“杀手锏”,必须立即用这些坦克歼灭刚刚渡河的日军,不给日军留下构筑工事和组织对坦克防御的机会,因此对敌人的反击绝不能拖延。如果等敌人采取防御措施后再反击,坦克不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遭到敌空军的袭击,那么这时坦克将会完全暴露在连灌木丛都没有的开阔地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兵贵神速,如同神兵天降的苏军坦克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日军抵抗了两天后,丝毫不见效果,只得仓皇向渡口撤退,企图渡过哈勒欣河,可是河这边的日军士兵由于害怕苏军坦克突破后继续长驱直入,于是把惟一的浮桥给炸掉了。日军只好跳入水中以求脱身,结果被淹死的不计其数,朱可夫指挥的坦克兵大获全胜。
这一仗是苏军积极防御的典范,体现了朱可夫的作战风格。日军不甘心失败,又新调重兵汇集于哈勒欣河沿岸,企图与苏联红军决一死战。为了加强突然性效果,苏军对下一次行动绝对保密,朱可夫精心拟定了一套迷惑敌人的计划。他命令部队的一切运动、集结、变换部署都只能在夜间进行。
苏军料到日军会进行无线侦察和电话窃听,他们便将计就计,制造假情报传给敌人。通话涉及建立防御和秋冬战役的防御准备,无线电通话主要使用易于被破译的密码,有意识让敌人获得“重大情况”。
更为绝妙的是,朱可夫还印制了几千张传单,内容是《苏联红军战士防御须知》,然后一一发给战士们,使敌人看到,一向重视思想教育的苏联红军,现在已经把防御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进而对红军正在组织防御深信不疑。
为了掩护部队的行动,朱可夫又命令苏军使用了各种音响器材,逼真地模拟打桩、飞机起飞、坦克运行的声音,在突击集团开始调动前的12至15天,苏军就开始模拟这些声音,使敌人对此习以为常。起初日军把这些音响里发出的声音都当成了部队真正行动的声音,于是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进行射击,可到后来,日军真的习以为常了,便对任何声音不再注意,而这一点对苏军真正变更部署和进行集中训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切准备就绪,苏军于1939年8月20日凌晨发动了进攻,比日军的计划进攻时间提前了4天。
这天恰逢星期日,天气暖和。日军指挥部深信苏蒙军队无意进攻,只想防御,加之日军自己还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因而准许其将官和校官星期日休假。对于苏联红军而言,这可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绝好机会!
凌晨5点45分,战役打响了。一时间万炮齐鸣,惊天动地,苏联红军猛烈的炮火对日军高炮及机枪阵地进行了轰击,同时部分火炮对苏空军将要轰炸的目标发射了雾幕弹。
在哈勒欣河地域上空,到处是苏空军飞机马达的轰鸣声。150架轰炸机和近100架歼灭机牢牢掌握着制空权,飞机的突击非常迅速而凶猛,战士和指挥员的情绪极为高涨。
8点45分,在空军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中,3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总攻开始了!冲击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力向前涌去。
尽管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宁愿战死也不投降,但强大的苏联红军仍然仅用了10天,就将侵入蒙古边界的日本第六集团军全部歼灭了。
哈勒欣河战役大大提高了朱可夫的声誉。苏联报刊评论认为:“朱可夫在他指挥的这次大战役中,表现出了他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
远见卓识
1940年,朱可夫被派到基辅,担任大军区司令员。朱可夫到任后仅仅几个月,由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组织策划了一次大型军事演习。
演习的总题目是:以苏联遭到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为背景,组织“红”、“蓝”两军的防御和进攻的战役战略总演习。苏联为“红军”,德国为“蓝军”。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巴甫洛夫上将指挥“红军”,朱可夫大将指挥“蓝军”。双方各自准备,进行大规模的战役战略演习,设想在苏联遭到德国突然进攻时,西部边界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为未来的战争积累一些经验和宝贵资料。斯大林十分重视这次演习,要求各军区和各集团军司令员等所有重要政治、军事官员自始至终参加这次演习。他还多次召见演习的总导演铁木辛哥,详细询问了演习的准备情况。
在这次演习中,朱可夫率领的“蓝军”获胜,根据斯大林的建议,总讲评在克里姆宫里进行,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报告了演习的经过,当他谈到双方力量对比的数字和“蓝”军在演习开始阶段的优势、特别是坦克和空军的优势时,斯大林不禁打断他的话说:“参谋长同志,不要忘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除了数量上的优劣,还有指挥员和军队的作战艺术。”
演习讲评的第二天,斯大林召见了朱可夫。斯大林对朱可夫在这次演习的表现很满意,又加上他先前对朱可夫的印象良好,于是他以政治局的名义认命朱可夫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朱可夫上任后,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德国军队进攻苏联的战略意图已经被苏联识破了。但是斯大林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德军在对苏战争中首先是力图占领乌克兰和顿涅茨克河域,以夺取苏联最重要的经济地区,掠夺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克的煤,以及高加索的石油,因为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德军进行长期、大规模战争的基础。由于他错误地判断了德军的进攻方向,使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期大林忽略了德军赖以称霸欧洲的“闪电战”,所以1941年6月,希特勒统帅部选定的主攻方向恰恰在西部方向,在白俄罗斯方向集中使用了最强大的陆军和空军集团,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莫斯科。
朱可夫通过详细的侦察得知,德国法西斯军队已经在苏联西部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形势十分危机,朱可夫决定调动部队,针锋相对。但是斯大林仍然犹豫不决,害怕因此触犯德国,影响两国关系,又怕给德国抓住把柄以发动战争,斯大林为了延缓战争发生、保持国内和平费尽了心思,但战争还是来了。
1941年6月20日深夜,基辅军区参谋长向朱可夫报告,从一个德军投诚司务长口中得知,德军已经进入出发阵地,德军将在6月22日凌晨全面发动进攻。
6月22日凌晨3时零7分,黑海舰队司令奥克恰布里海军上将报告,有大量来历不明的飞机正向苏联海岸接近。3时30分,西部军区报告,德军空袭白俄罗斯的城市。3分钟后,基辅军区报告,乌克兰的城市遭到空袭。3点40分,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报告,敌机空袭考那斯和其他城市。
战争终于爆发了。德国政府已正式向原苏联宣战。直到此时还犹豫不决的斯大林在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的力劝下,才勉强下了命令任命朱可夫担任西南方面军统帅部代表,立即动用各边境军区所有的兵力猛烈还击敌人的进攻,制止其继续前进。
朱可夫雷厉风行,在与斯大林谈话后40分钟就已经乘上飞机起飞了。他于22日黄昏时分,就赶到了位于基辅市中心的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大楼。赫鲁晓夫正在等他。两位老朋友此时相见,倍感亲切。赫鲁晓夫关切地说:“不要再往前飞了,否则有危险。德军飞机总是追逐我们的运输机,应当坐车去。”朱可夫听从了赫鲁晓夫的安排。
随后,朱可夫乘车到塔尔诺波尔去,那里是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塔斯上将的指挥所。深夜时分,朱可夫赶到目的地。一下车,他顾不上和高级军官们寒暄,立刻要通了瓦杜丁的电话。
瓦杜丁报告说:“到6月22日此刻,尽管采取了有力措施,总参谋部仍无法从各方面军和空军司令部获得我军和敌人的准确情报。”
朱可夫亲自赶到担任主攻任务的机械化第八军(军长利亚贝舍夫)的指挥所。这位军长是朱可夫的老部下。利亚贝舍夫拿着地图向朱可夫报告了部署,安排干净利索,句句击中要害。
这时周围传来一阵飞机俯冲的尖叫声和炸弹的爆炸声。朱可夫看到利亚贝舍夫和在场的军官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就像在野外演习时一样。朱可夫心中暖融融的,心想:真是好样的,到底还是老部队过硬,有了这些人,我们是不会打输的!
6月24日,按照统一部署,机械化第八军在别烈斯贴奇科方向转入进攻,机械化第十五军在腊迭霍夫以东进攻。这两个军的出色战斗,使德军第一装甲集团群的第四十八摩托化军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德军统帅部调动了全部空军到这一地域抗击苏军的反突击,才使第四十八摩托化军免遭全军覆没。
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西南方面军胜利实施了最初的一次反突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敌人不断地从纵深增调生力军来对付我们的坦克。不出所料,敌人以大量坦克兵力在第一坦克集群的侧翼转入进攻。”
对这次战斗,朱可夫并不甚满意,他认为,如果他手中有更多的航空兵用来与机械化军协同作战,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朱可夫是杰出的总参谋长,他临危不惧,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又是出色的战略家,哪里有险情,斯大林就把他派到哪里,他曾几度临危受命,几度力挽狂澜,在人民心目中,他就是胜利的象征。
朱可夫分析:莫斯科方面的德军,由于损失太大,短期内不可能实施战略进攻;列宁格勒方面的德军,在得到兵源补充之前,也不可能夺取列宁格勒;乌克兰的德军正在与苏军对峙,朱可夫认为,苏联最薄弱的是中央方面军,德军很可能利用这个弱点向西南方向军的侧翼实施攻击。
当斯大林召见朱可夫时,朱可夫根据当前敌我形势的分析,建议首先加强中央方面军,至少还要增加3个集团军。西南方面军必须全部撤过第聂伯河,把兵力集中起来,避免被敌军包围。
放弃基辅,在西部方向马上组织兵力夺取叶利尼亚的突出部。
这对于当时的原苏联人来说,基辅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这个地方倾注了太多的感情,自然朱可夫这个建议无异于在斯大林头上丢了个炸弹,不明形势所迫的斯大林生气地指责朱可夫完全在乱弹琴。实在无法再忍耐下去的朱可夫只好提出辞去其总参谋长的职务。
半小时后,斯大林板着脸宣布,解除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任命他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可夫是完全正确的。基辅会战历时1个半月,最后以苏军惨败告终,65万苏军官兵被俘,大量物资装备落入了敌人手中。
朱可夫的逆耳忠言换来了不公正的撤职,但他带着满腹委屈上阵后,立即全身心投入了工作。
8月中旬,朱可夫率部向叶利尼亚地区的德军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在所有地段同时展开激战,德军企图以密集的大炮和迫击炮火力阻止苏军进攻,朱可夫则成竹在胸,沉着应战,下令动用所有的飞机、坦克、大炮和新研制的“喀秋莎”火箭炮猛烈还击。
9月6日,苏军最终攻占了叶利尼亚,歼敌近5个师,共5万余人,这是苏德战争开始以来苏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的胜利,苏军的士气空前高涨,坚定了战胜德军的信心。
朱可夫又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即将派往形势危急的列宁格勒。
保卫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原叫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在1703年建立的“西方的窗户”,此后一直作为俄罗斯帝国的首都。
正是在这里,俄国的共产党于1917年11月夺取了政权。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有300多万居民,是苏联最重要的海港和重要的工业、文化中心。
列宁格勒的重大意义,苏德双方都十分清楚,1941年7月,希特勒就决定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夷为平地。8月底,西北方面的德军进逼列宁格勒。9月8日,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并开始收紧夹攻的铁钳。
负责驻防此城的苏军统帅伏罗希洛夫彻底感到绝望,他甚至跑到火线上,希望被德国人打死,苏军士兵的士气也极为低落。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启用朱可夫,交给他死守住列宁格勒这一千斤重担。
朱可夫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士气和纪律问题。他一到前线,就发现第八集团军纪律松懈,如同一盘散沙,有些师长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退出战斗,不少战士一听到枪声就跑,朱可夫认为对于这些必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
于是他颁布命令,凡是失职者都要处决。为了使命令具有威力,他逮捕并处决了一批投敌叛国和擅离职守的军官和士兵,并将一些不良风气弥漫的连队解散,士兵重新分配。对军队机关中不负责任、形式主义严重的不良作风,朱可夫也大力整顿。
经过整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朱可夫精心制定了一个加强城防的计划。苏军在最危险地段和战略要地集中了大量的高炮、舰船,并调集兵力建立了纵深梯次防御。
朱可夫和高级将领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朱可夫显得态度生硬、烦躁。但他对士兵们仍旧保持友好的态度,对于那些没有高度责任感的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则大声训斥。
朱可夫的精心防御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