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92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00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话说中国: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下册)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四、两宋皇后
开国三皇后
太祖赵匡胤先后有三个皇后: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贺氏是河南开封人,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即后来的魏王赵德昭和秦、晋二公主。太祖没即位前,贫民出身的元配贺氏便撒手西去,年仅30岁。太祖即位后于建隆三年追册为皇后。史称她天性温柔恭顺、谨守礼法,因而死后谥号为孝惠。
贺氏故去以后,太祖续娶了邠州新平人王氏。王氏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第三个女儿,太祖当时是殿前都点检,聘为继室。王氏恭顺勤谨、宽厚仁慈,周世宗赐赏冠帔,封她为琅邪郡夫人。太祖即位,她便于建隆元年八月被册为皇后。王氏是太祖的第一任正式皇后。她为人贤惠,衣着朴素,常常宽衣常服,亲佐御膳,替太祖弹筝鼓琴,欢娱圣心。她每天早晨必诵佛书,心境沉静,极得太祖的宠爱,也得杜太后的欢心。她前后生下了三个子女,但都一一天折。她也于乾德元年十二月去世,年仅22岁。翰林学士窦仪奉命特为她撰写哀册文。
宋氏是河南洛阳人,是左卫上将军宋的长女,母亲是汉永宁公主。宋氏小的时候,曾随永宁公主入见周太祖,周太祖赐赏冠帔。宋太祖建国,乾德五年召见宋,又赐赏冠帔。当时,宋任华州节度,宋氏随母亲归镇。王皇后死,宋氏随母亲入京贺长春节。宋氏风姿绰约,被太祖看中。开宝元年二月,太祖册宋氏为皇后,时年17岁。宋氏也是天性柔顺好礼。太祖每次下朝归来,总能看到身具冠帔的宋氏婷婷玉立地在殿前迎接,两人相携着回到后宫,由宋氏亲自调膳,侍候圣驾。开宝九年冬天,太祖赵匡胤死,弟弟赵光义继位,称宋氏为开宝皇后。开宝皇后此后又生活了十年,先住西宫,后迁东宫,44岁时在宫中去世。
太祖的几位皇后贤淑仁德,王皇后为人善良,还佛心高照,慈渡天下。然而,王皇后的弟弟王统勋,专爱吃清炖女人肉,还得到了太祖和皇后的默许,这就令人大为奇怪了。太祖不也是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吗?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太祖的孝和皇后的仁也同这事没多大的关系。天生众人,各有一好。王统勋生来爱吃清炖女人肉,又谁让他是皇上的舅子?除非把他杀掉!如果真把他杀了,恐怕大臣们就不会说太祖孝友、皇后仁德了。
王统勋出生时就很怪。他的母亲临产前,梦见一人一头红发,状貌奇怪。怪人走到室中,站在床前,其母大惊,便生下了他。长大以后,王统勋风仪英俊,但性情凶悍,像个无赖。他因是国母之弟,官运亨通。他历任内殿供奉官都知溪州刺史、恩州团练使、都指挥使、防御使、权侍卫步军司事等职,所任多为不法,并公然抢掠女子,弄得一片纷扰。吏民状告太祖,太祖杀其侍从上百,但不查究他。
后来,出厂无奈,太祖只好解除他的兵权,委他当彰国军留后奉朝请。他闷闷不乐,便终日宰割奴婢,煮食女人肉取乐。前后被他煮食的女人不知道有多少。太宗赵光义即位,他还是照吃不误,而且男女帮凶不绝门户。洛阳长奉寺的寺僧广惠也爱吃女人肉,两人常在一起,吃得滋味无穷。太宗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派户部官员雷德骧,将他和寺僧广惠杀了。
太宗三皇后
太宗赵光义也先后有三个皇后:尹皇后、符皇后、李皇后。尹氏、符氏在太宗即位前就故去了,即位后才追封为皇后,只有李皇后是太宗在世时册封的。尹氏是相州邺地人,是滁州刺史尹廷勋的女儿,哥哥尹崇珂任保信军节度。符氏是陈州宛兵人,魏王符彦卿的第六个女儿,曾先后封为南郡夫人、楚国夫人、越国夫人,34岁时死去。尹氏、符氏都很贤德,太宗即位后便追封她们为皇后,谥号分别为淑德、懿德。
李皇后是潞州上党人,是淄州刺史李处耘的次女,太平兴国三年19岁入宫,六年后的雍熙元年被立为皇后。她天性恭谨庄肃,抚育太宗诸子,对待宫嫔女御很厚。真宗即位以后她被尊为太后,住西宫嘉庆殿,死后谥赠明德。
太宗不遵兄终弟及的家规。他先逼死了哥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然后又把弟弟赵光美幽囚房州活活气死。而后,他心安理得,立儿子元侃为太子,改名赵恒,赵恒即位便是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
真宗原配是大名人潘氏,忠武军节度潘美的第八个女儿。潘氏是在真宗早年封韩王时由太宗替真宗聘娶的,封莒国夫人。真宗没即位前,潘氏22岁便去世。真宗即位以后,追封潘氏为皇后。
真宗三皇后
真宗的第一任真正皇后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第二个女儿。淳化四年,真宗在襄王府邸,太宗为他聘娶,封鲁国夫人,进封秦国夫人。真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十年后,于景德四年以32岁病逝。史称郭皇后谦恭俭约,厌恶奢靡。她的族属入谒禁中,只要衣饰华丽,她便加以斥责;有的想借助她的地位,相求于真宗,她总是坚决不许。真宗对她因而又敬又爱。郭皇后死,真宗突破七日释服的礼制,特诏十三日释服。灵驾发引后,又特命翰林学士杨仪撰写哀册。
皇后一位空缺,宫中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宰相沈义伦的孙女儿沈才人,其父是光禄少卿沈继宗。沈才人是以将相家子入选后宫的,因而起点高,能以千金之身引起皇上的注意。沈氏没有官宦小姐常有的骄纵,而是文静贤淑,俭约朴素,她在宫中历才人、美人、婕妤、充媛,至于德妃,很得真宗的宠爱。另一个是刘美人,虽出身寒微,襁褓而孤,却是美丽动人,真宗为她着迷,进而立为皇后。
比起刘美人来,出身高贵的沈才人确实是黯然失色。刘美人不仅秀美,还擅长播鼗。她由蜀人龚美带到京师,15岁送进时为真宗即位前的襄王王府邸,真宗神魂颠倒,大加宠爱。乳母泰国夫人认为刘妖媚,偷偷向太宗奏报,太宗命襄王逐出刘氏。襄王舍不下,将她寄放在王宫指使张耆家。太宗死后,真宗即位,这才将刘召回后宫,授美人,旋进修仪,再进位德妃,宠冠后宫。
皇后位缺,沈才人立后的呼声最高,几乎众口一词,尤其是朝中大臣、皇亲国戚,因为沈才人出于相门。但真宗迷恋的是刘美人,要立刘氏为皇后,大臣们激烈反对。翰林学士李迪甚至公开进谏, “妃起于微寒,不可以母天下”。真宗不听,执意立刘氏为皇后。
刘皇后天性敏悟,通晓书史,对朝廷一应大事小事,都能熟记本末。真宗退朝以后,批阅天下章奏,直至深夜,总是刘皇后陪同,而且一同理政。宫中有什么事,她都能援引以往故实妥帖解决。真宗对她敬、爱并重。宋代后宫干预朝政便自此开始。
天禧四年二月,真宗执政22年以后突然得风疾,不能理事,政务多交刘皇后裁决。宰相寇准、李边以皇后干政,国之大忌,便谋太子监。所谋事泄,罢去宰相,贬知相州。其实,太子赵受益是刘皇后的侍女李氏生的。李氏是杭州人,为刘皇后心腹,成为真宗司寝,受孕后生下受益,李氏也进而为才人、婉仪、顺容,刘皇后养受益于宫中,收为自己的儿子,旋被立为太子。这样的太子又如何会背叛皇后?
继寇准以后,宦官周怀政以身试法,又谋立太子受益即帝位,奉真宗为太上皇,罢刘皇后干政。谋事又泄,周怀政被杀。阴谋中想杀权臣丁谓而复寇准相职,失败后寇准再次被贬,任道州司马。不久,刘皇后诏太子参议朝政。开资善堂,太子裁理政务,皇后则决于内。朝局正所谓“太子幼,非中宫不能立;中宫非倚太子,则人心亦不附”。一年以后,真宗死去,太子即位,为宋仁宗。遗诏刘皇后尊为皇太后,权取处分军国大事。
权臣丁谓以新皇即位,奏请太后御别殿,由仁宗理政。仁宗这年才13岁,亲政后大权自然会由权臣包揽。刘太后遣张景宗、雷允恭宣谕丁谓,质问他:“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太后便和仁宗同御大殿,垂帘听政。刘太后恨寇准、李边,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边再贬为衡州团训使。随后杀不忠的雷允恭,罢丁谓相职,任吕夷简、鲁宗道参知政事、王曾同平章事。刘太后完全统揽了朝中、宫中的一应大事,她也由坐镇后宫而临御前朝。
有一天,刘太后问参知政事鲁宗道:“唐武后何如主?”鲁宗道回答:“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刘太后没再言语。刘太后显然是仰慕武则天,想走武则天临御天下的女皇之路。可惜刘太后自己倚重的大臣们却不这样想,也不愿这样做。
明道元年二月,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死。李氏是刘太后的侍女。刘太后收仁宗为自己的儿子,李氏一直沉默,直到她死去,仁宗还不知道她就是生母,而不是刘太后。仁宗虽然不知道,但精明能干的朝廷大臣却明白,因而在李宸妃入葬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刘太后不想声张此事。她觉得,身为自己的侍女,李氏能享受圣恩,并顺利地怀孕、生子,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了,还想要什么?由侍女而列身嫔御之列,成为宫中的主子之一,还有什么不满足?因此,李氏死了,刘太后觉得没有什么,按她的宸妃身份下葬就行了。
大臣却不同意,尤其是宰相,既然知道了李宸妃是仁宗的生母,这个时候不能不说话。否则,一旦太后驾崩,皇上亲政,身为辅政的宰臣该如何交待?该如何面对皇上?因此,宰相吕夷简在上朝奏事完了以后,就开口说话了。吕夷简垂手侍立,恭敬地问:“闻有宫嫔亡者?”刘太后一听就恼火:“宰相亦预宫中事耶?”说着,刘太后拉起仁宗就走,宣布退朝。
过了几天,刘太后独坐帘下,再召吕夷简问话:“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可见刘太后对此耿耿于怀,想问个究竟。吕夷简从容地回答:“臣待罪宰相,内外事无不当御。”吕夷简的口气真是不小。果然犯了忌讳,刘太后大怒:“相公欲离间吾母子邪?”吕夷简镇静地回答:“太后不以李氏为念,臣不敢言。若念李氏,则丧礼宜从厚。”刘太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过来,忙问:“李,宸妃也,且奈何?”吕夷简请治丧皇仪殿,用一品礼,殡洪福寺,以皇后服入殓.用水银实棺。
刘太后虽知道吕夷简的意思,但还是小觑这位死去的侍女,不想给她服皇后服,按一品礼下葬,而是吩咐不许出正门,以凿宫城城垣出丧。吕夷简请求面见太后。太后不见,派内侍罗崇勋前去。吕夷简说,凿垣出丧不合于礼,应从西华门出丧。罗崇勋回禀,太后派罗再去质问:“难道卿意非此不可?”吕断然回答:“臣位宰相,理当廷争。太后不许,臣终不退。”罗崇勋来回跑了三次,太后依旧我行我素。吕夷简最后正色说:“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罗崇勋惧,驰告太后,太后也有些怕,便同意了。
刘太后一死,果然有人告发。荆王赵元俨告诉仁宗,说李宸妃是他的生母,宸妃死于非命,而且丧不成礼。仁宗嚎啕大哭,不视朝累日,下诏自责,亲自到洪福寺祭告,并吩咐更易梓宫,重新下葬。宸妃弟李用和奉命开棺验视,由于棺实水银,宸妃玉色如生,身穿皇后服。仁宗心中大安,感叹说人言岂可全信!便对刘太后家族更厚。
刘氏出身寒微,自美人而皇后而太后,临朝几十余年。史家评述她,“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小臣方仲云止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三司使程琳献《武后临朝图》。刘氏将奏书和献图扔在地上,不屑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仁宗两皇后
仁宗皇后郭氏,是平卢军节度使郭祟的孙女。仁宗在做太子时,宠爱张美人。仁宗即位,想立张美人为皇后,刘太后不同意。于是于天圣二年,立郭氏为皇后。仁宗不喜欢郭皇后,爱幸的是尚美人、杨美人和张美人。郭氏虽然立为皇后,但一直冷冷清清,如同住在冷宫。
受宠的美人都想取皇后而代之,因而逮着机会,就损毁郭氏。尚氏、杨氏等多次和皇后发生争执,忿恨不已。有一天,尚美人又在仁宗面前说郭皇后的坏话,恰巧被郭皇后听见了。郭皇后怒不可遏,上前挥手就想抽她一耳光。不料,仁宗救美人心切,扑过去就挡住了尚美人。郭皇后怒极之下抽出的巴掌发挥着她多日积聚的怒愤,没想到却给仁宗挨上了。
仁宗只觉得颈上火辣辣的,脑袋昏昏沉沉,一股股怒气直往上窜,气得喘喘吁吁的。仁宗被随侍扶入内殿。内都知闰文应建议仁宗废掉皇后,并把皇后留下的爪痕给宰辅大臣看。仁宗接受了这个建议。真的召来大臣吕夷简,告诉经过,请他看看皇后的爪痕。果然红痕刺眼,血迹斑斑。吕夷简为罢相的事早就怒恨郭皇后,于是乘机进奏:“废后之事,古亦有之。”侍臣也随声附和,说郭氏身为皇后九年,没有子嗣,应当废去。
仁宗听着大臣们站在自己这一边批评郭后,本来很高兴,但真的说到废去皇后,仁宗又有点儿犹豫不决。吕夷简就在一边鼓劲说,光武帝是汉代的明主,其郭皇后只以怒怼而被废,何况打伤了陛下?仁宗于是激愤起来,决心废去郭皇后。
废后的消息不胫而走,宫中、朝中便紧张和热闹起来。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段少连等十余人力谏,声称“后无过,不可废!”吕夷简吩咐有司不得接纳台谏奏章。仁宗也下诏,说皇后没有子嗣,自愿入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废后诏书颁发,台谏的奏章又不能上达,御史中丞孔道辅和谏官范仲淹只好连同知谏院孙祖德、殿中侍御史段少连、侍御史蒋堂、郭勤、杨偕、马绛、左正言宋效、右正言刘焕等伏阁力争,诣垂拱门伏奏,称郭皇后不当坐废,希望皇上召见,垂听谏官之言而从之。
孔道辅、范仲淹等伏阁力争。可守候殿门的内使紧闭门户,不予通报。孔道辅情急之下,手抚宫门铜环,大声疾呼:“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孔道辅等又进诣宰辅。孔道辅质问吕夷简:“大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吕无言以对。众议哗然,纷纷指责吕夷简。
吕夷简被逼得没办法,争辩说,废后的事,不是本朝首创,古已有之。孔道辅、范仲淹愤然指斥说:“人臣当导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当?公不过引汉光武劝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吕夷简哑口无言,只好拱手说:“诸君自见上,力陈之。”可是没等孔道辅等见皇上力陈,他们已被一一罢黜,逐出京城。
郭皇后被废入道,出居瑶华宫。不久,尚美人也失宠,废入洞真宫,也成了道姑。杨美人也被别室安置,不再重睹天颜。仁宗赐号郭氏金庭教主、冲静元师,以示安慰。随后仁宗很顾念郭氏,常常遣使存问,赐赏乐府。郭氏感谢圣恩,书信作答,言词凄怆,催人泪下。仁宗割舍不下,便常令人秘密召回郭氏恩恩爱爱,互诉相思。仁宗觉着这么偷情很有意思,郭氏则觉得这不算一回事,得要名正言顺。于是,郭氏说话了:“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仁宗没反应。不久,郭氏染病,内侍闰文应奉命挟医诊视,几天后,郭氏暴病身亡。宫中、朝廷怀疑是闰文应下毒,但仅仅是怀疑而已,谁敢查证?闰文应后流放而死。
接替郭皇后的并不是争风吃醋的几位美人,而是真定人曹氏,是枢密使武惠王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郭后被废,曹氏被诏聘入宫。第二年,曹氏便被册为皇后。曹皇后天性慈俭,注重稼穑,知书达礼,文质彬彬,还能写一手漂亮的飞白书。但关键的时候,文弱的曹皇后却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可见曹皇后资性聪颖,非同一般。
变故发生在册立皇后的第二年冬天,曹皇后刚侍修好仁宗就寝,殿外突然传来呼号声、喊杀声和撞门声。原来是侍从官颜秀等人越脊叩殿,想杀死仁宗,动掠兵仗,抢夺宫中财物。仁宗闻变后吓得发抖,想逃出寝殿。曹皇后拦住仁宗,吩咐近侍紧闭门户,统统堵死,又派都知王守忠,引兵入卫寝宫,殿外惨叫声起伏,一些宫嫔、侍女被叛兵杀死,气氛阴森而恐怖。宦官建议让乳娼殴打宫女,以掩盖真相。曹皇后大怒,斥责说:“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
曹皇后听着殿外的动静,估计叛兵一时撞不开门,定会放火。曹皇后便命宫人准备冷水,跟随贼兵后,贼兵果然放火,准备烧毁宫门和挂帘,宫人随即泼水浇灭,不至酿成大祸。曹皇后又鼓励宦官,凡努力杀贼的,一律重赏。时间终于赢得了。王守忠带领卫兵赶到,擒杀了叛兵,平息了这场血腥的兵变。
意外的是仁宗不仁。这样贤慧明智的皇后,却赶上了一个糊涂皇上,而且糊涂至极。这场变故,仁宗之所以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全赖曹后的明智和决断,因而曹后不可置疑地有抒驾、保驾之功。可是,仁宗却不这样看,他不仅不念皇后有功,颁给奖赏,反而说是张美人有功,想颁发诏书,升美人为贵妃。
后宫怒气汹汹。朝臣们也大为气愤。翰林学土张方平婉转地说:“舍皇后而礼尊美人,古来没有此礼。”知谏院王贽、御史何郯则上书力谏,直言其不可。但仁宗还是晋美人为贵妃。曹皇后没说什么,也不计较。
仁宗有三个儿子,却过早去世。宰相韩琦等奏请早建继嗣。嘉佑七年八月,仁宗下诏,立太宗孙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为皇子。赵曙这年30岁,体弱多病,托病而不受皇子。使者往返多次依然不受,使者只好肩舆强行抬入皇宫。
英宗高皇后
第二年,仁宗过世。曹皇后紧闭宫门,安排妥当后方才召皇子赵曙入宫,遗诏嗣位,赵曙大惊失色,叫着“某不敢为,某不敢为”转身慌忙逃去。曹后、辅臣截住他,解发、被御衣,拥他即皇帝位,便是宋英宗。
英宗昏庸无能,而且一身是病。即位不久,英宗突然得病,不认识人,不能言语,不吃任何食物。第二天,英宗病情加剧,狂号奔走,不成体统,无法理事。曹太后只好垂帘听政。英宗虽然无所作为,但他的高皇后仁德贤惠,却是值得一书。
高皇后是亳州蒙庄人。曾祖高琼、祖父高继勋,都是赵宋天下的勋臣,官至节度使。母亲曹氏,是曹太后的姐姐。高皇后因曹太后的缘故,很小就养在宫中。高氏和英宗同岁,仁宗曾对曹太后说,异日当以婚配。长大后,两人果然成婚,而且在濮王府邸生下赵顼,即是后来的神宗。另外还生有岐王赵頵、嘉王赵颢和寿康公主。英宗即位,高氏便被立为皇后。
英宗很宠爱高氏。高氏的弟弟内殿崇班高士林,供奉侍从很久,英宗想给他升官。高皇后执意辞谢,说: “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神宗即位后尊高氏为皇太后,居宝慈宫。神宗多次要为高太后营建府第,高太后均不同意。最后拗不过,只好选望春门外空隙的地方造府第,只是营缮、百役费用,均是自己出,不费府库一分一币。
元丰八年时,英宗病情加重,旋即时好时坏,举措失度,弄得两宫成隙,人人恐惧。大臣司马光、吕海等上疏劝解,虽然词旨深切,但两宫还是不能释然。有一天,韩琦、欧阳修在帘前奏事,只听帘后呜咽抽泣,原来是曹太后在那里伤感,痛苦流泪。大臣们忙问何故,曹太后泣不成声,告知是英宗终日疯癫,行为异常,对自己临政耿耿于怀,时常出言不逊。韩琦连忙进奏,说皇上这是因为病的缘故,病了什么都干得出来,太后得担待一些。欧阳修也解劝,说太后事奉先帝数十年,仁德传遍天下,朝野谁人不知?当年张美人受宠,太后都能处之泰然,今日反倒母子之间不能相容?
太后听他们这样一说,心里宽慰了许多。欧阳修又进一步劝慰,说: “先帝在位久,德泽在愉,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人个措大耳。非先帝遗意天下谁肯听从?”太后默默无语。韩琦这时却又加重了语气,说:“臣等在外,圣躬若失调抒,太后不得辞其责!”这是什么话?这无异于说皇上一旦有什么事,惟太后是问!曹太后又惊又气,愤愤地说:“这是什么话,儿子有病,我更为关切!”几天后,韩琦单独见英宗,英宗说太后对他少恩。韩琦回答说:“自古以来,圣帝明王实在很多,但为什么就只说舜是大孝?难道其他的帝王不孝吗?父母不慈而后子孙孝,这是常事,不足称道。值得称道的是,父母不慈而子孙又不失孝,这是难能可贵的!但陛下做得如何呢?何况太后仁慈,天下哪有父母不仁慈的呢!”英宗闹腾了四年,便于治平四年正月在福宁殿去世,神宗即位,曹氏尊为太皇太后,高氏尊为皇太后。
神宗向皇后
神宗即位时20岁,娶已故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向氏为皇后。当时,北宋已历一百余年,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神宗面对困境,励精图治,想革新以挽救危机。然而,元老重臣韩琦、富弼、但琦等因循守旧,对革新态度消极,神宗考虑再三,便决定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政。
推行新政当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怒愤便通过种种渠道传到朝廷,以至传进后宫。太皇太后曹氏就对神宗说:“祖宗法度,不要轻易更改,听说民间怒声载道,青苗法应当罢废。”神宗回答说,青苗法是利民的举动,不会弄起什么民怒。太皇太后坚持,说王安石是有才学,但既然怒恨的人多,为保全他,不如暂时回避,调出京外。神宗耐心解释,说朝臣倚重王安石,认为他能担当重任。
但不久,王安石还是罢相,改革失败。旋即太皇太后曹氏过世,终年64岁。高太后主持后宫。元丰八年神宗病重,诏延安郡王赵煦为皇太子。随即,神宗去世,10岁的赵煦即位,为宋哲宗,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为人俭朴,仁厚明智。英宗在世时她曾多次规谏,匡辅政事。英宗以后,她又以太后的身份告诫神宗、哲宗,要仁民爱物,孝治天下。她常说,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