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10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话说中国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五、宋辽夏金元帝王


宋仁宗多灾多难


宋真宗曾生有五个儿子,但这五个儿子都相继夭折,因而赵祯出生时,举宫欢庆,宋真宗更是欣喜异常,视之为掌上明珠,并作为自己的惟一继承人。公元1018年,宋真宗便将9岁的赵祯立为皇太子,并举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册封礼。


公元1022年春,真宗病逝,年仅13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


赵祯即位后,因年龄尚幼,所以朝政都由皇太后处理。宰相丁谓等人对刘太后极尽奉承之能事,得到皇太后的恩宠。丁谓从此渐渐飞扬跋扈起来。


随着年龄的渐长,赵祯开始对专权的刘太后不满,并以疏远太后为他立的皇后郭氏,进自己热恋的张氏为才人,又进为美人的办法,来表示对太后专擅的不满。


公元1029年,范仲淹上书,请太后撤帘归政,结果被太后出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接着宋绶上书,也被贬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后来还有林献可、刘涣等人先后上书,还是被刘太后远贬岭南。赵祯看在眼里,嘴里却不说什么,而是在心中更增加了对太后专权的不满。直到公元1033年春,刘太后病死,赵祯这才真正做起了皇帝。


赵祯亲政以后,首先就将太后在朝中的亲信如罗崇勋、夏竦、范雍、陈尧佐、晏殊等人全都贬为外官。宰相吕夷简虽曾力助赵祯,但因被怀疑曾阿附太后也被罢相,贬出判陈州。然后重新起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任用王随、李咨共参国政。因劝太后撤帘归政而被贬的宋绶、孙祖德等人,也先后得到重用。这样,赵祯就迅速地建立起与自己同为一心的统治集团,以便于以后的施政。赵祯还将郭皇后以无子为借口,废为尼姑,幽居长宁宫,范仲淹也因劝谏而被贬为外官。


赵祯在扫除掉太后的亲信后,也再无心管理朝政,而是与宠妃尚氏、杨氏等人纵情声色,恣意享乐。后来赵祯因酒色无度而患病,因此百官群臣纷纷上书,要求整肃后宫,杨太后也亲劝赵祯,赵祯这才有了些亲政的意思。


这时,宋朝西边的党项政权迅速发展起来,党项国主元昊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西夏迅速强大,成为宋朝西部最大的隐患。


公元1039年春,元昊派人出使宋朝,要求宋朝承认西夏,并于当年年底先发制人,率兵入侵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围攻承平寨(今陕西延安西北),随后又进攻宋朝西部的边防重镇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组织抵抗,结果在延州之战中损失严重。赵祯不得不起用主战的韩琦和范仲淹等人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复失地。


宋军稍获胜利,赵祯以为元昊的西夏不足为虑,派人潜入西夏,挑动西夏自相残杀,企图坐获渔人之利。元昊知道后勃然大怒,又于公元1042年大举攻宋,包围宋将葛怀敏,歼灭宋军9400余人,战马600余匹,乘胜直驱渭州(今甘肃平凉)。


面对这种形势,赵祯不得不请求议和,但直到公元1044年,元昊迫于辽的进攻,急于和宋抗辽,才答应称臣,同时提出巨额“岁赐”。赵祯马上答应了元昊的求和条件。


契丹此时也趁火打劫,于公元1042年初,以大军压境来威胁赵祯,逼着赵祯增纳“岁币”议和。契丹竟趁宋朝困于西夏之际,不费一兵一卒,便取得了巨额贡纳,这对宋朝来说,无异于是又一次“澶渊之盟”。


而赵祯的朝廷中,朝臣互相倾轧成风,大权也逐渐被吕夷简掌握。吕夷简竭力迎合赵祯天下大治的太平心理,刻意粉饰,一味奉承,使宋王朝更进一步陷入统治危机中。


赵祯还为宋朝增加了大量的官员,使冗官冗吏局面日趋严重。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军虽屡屡战败,所任边将却越来越多。为备辽御夏,又不断扩充军队,使军员比真宗时的40万,猛增了一倍多。因此,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朝野忧国忧民之士担心国家兴亡,纷纷上书,要求变革图强。赵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隐约地感到了统治危机,便于公元1043年下令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余靖等人主持“新政”。“新政”在赵祯的支持下进行。但是,新政的实施从开始之日起,就遇到朝廷中保守势力的反对,“新政”触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一大批贪官污吏和显官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因而首先发难,诽谤新政,而且与其他反对“新政”之人合在一起,使反对声音越来越多。这时京东地区又发生了以王伦为首的起义,陕西地区发生了以张海、郭邀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不少地方发生蝗旱之灾,赵祯都认为是实施新政所带来的结果,于是决意牺牲革新派,妥协反对派。“庆历新政”似昙花一现,赵祯力志图强的信念似流星般稍纵即逝。这时,正为朝廷内部矛盾弄得焦头烂额的赵祯又得知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发生了王则领导的起义。宋军废尽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将起义镇压下去,总算使处于焦虑之中的赵祯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赵祯的朝廷还是多灾多难,起义被镇压后不久,当年即公元1048年年初的一个深夜,又发生宫廷卫士兵变,更使赵祯惊心丧胆。


这天夜里,赵祯在曹皇后的宫中休息,到了半夜时分,崇政侍卫官颜秀、郭适、王胜和孙利等人,趁夜深人静杀死守宫侍卫,直奔赵祯的寝宫。赵祯被宫女的叫喊声惊醒,吓得披衣下床,准备出门逃避。比赵祯还要镇静许多的曹皇后一把抱住赵祯,并关紧门窗,命令宫人召侍卫前来护驾,内侍宦官们也被紧急动员起来。颜秀等人只得放了一把火后准备逃跑,结果在逃跑中被蜂拥而来的宫卫、宦官等包围,最后全部战死。


还在害怕的赵祯立即采取行动,将皇城司和入内内侍省的大多数官员以失职罪罢免,处死了被怀疑与颜秀之变有联系的宫女和宦官。赵祯还是不放心又命人将宫中临近屋檐的大树统统砍掉,还养了大批的狼狗参加守卫。


公元1063年,赵祯病死,享年54岁,在位42年,是两宋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宋神宗赵顼推行改革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死,立为太子不久的赵顼仓促即位,是为神宗。


赵顼即位之时,社会矛盾已经比较尖锐,宋初以来就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愈演愈烈。宋初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社会的现实状况,百姓日生不满,小规模的起义也此起彼伏,因此必须在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宋仁宗其实已经发现这些问题,但在施行过程中,由于遭到强大的阻力,他在位时的庆历新政很快就流产了,主持改革的范仲淹也被迫下台。


血气方刚锐意求治的宋神宗赵顼下车伊始,就急于寻找一个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作为臂膀。王安石就在这时脱颖而出了。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亲眼看到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曾给当时的皇帝仁宗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仁宗没怎么看,未即位的赵顼倒看得很仔细,因而非常欣赏王安石。赵顼即位后,就把王安石召到身边。第一次召见王安石时,心急的赵顼就问他治国应当先作什么。王安石的一番回答令赵顼耳目一新,于是命王安石写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讨论北宋先帝的治国之道。


赵顼看后大喜,便于公元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相),并亲自督促王安石提出并推行了一整套新法。


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大哗,新法中许多措施直接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改革,加上新法本身有许多不足,所以几乎各项新法都遭到强烈反对。而遭到反对最多的就是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法和市易法。一时朝野内外,反对声四起,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站出来表示对反对派的支持。


在这样的局面下,赵顼有些动摇了,先后将王安石两次罢相,以平息反对的声音。不过,王安石下台后,赵顼还是将部分新法进行到底,其中改革官制与强化军兵保甲的制度成为改革的重心。由赵顼自己单独进行的改革被后人称为“神宗改制”。


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目的非常坚决,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遭到强烈反对后便往往虎头蛇尾,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结果,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


赵顼除了推行改革之外,还不满北宋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因此与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多次战争,但大多是胜少负多,只有对交趾的反击战和第一次征伐西夏还比较重要。


位于现今越南北方地区交趾,不断在宋边境进行劫掠。公元1076年,赵顼派兵征讨交趾,将交趾打败,全部收复被交趾占据的邕州、廉州等失地。随后攻入交趾国内,交趾王李乾德眼看宋军就要兵临城下,赶忙奉表乞降。从此,交趾再不敢侵扰宋境。


公元1037年,赵顼派王韶率军进军1800里,占领了宕、岷、叠、洮等州,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宋对辽、夏战争中的空前大胜。但后来再对西夏用兵,北宋都以败而告终。公元1081年,赵顼趁西夏国王秉常的母后专权之机,兵分五路,共20多万兵力征讨西夏,大军深入西夏境内,直抵灵州(今旗灵武)城下。西夏军决黄河水将宋军淹没,并切断宋军粮道,结果宋军大败。此次战争,宋军有200多个将校阵亡,伤亡20多万士兵和民夫。消息传到朝廷,赵顼悲痛难忍,竟临朝大哭。从此,赵顼彻底丧失了先前的雄心,维持原来对西夏的和议,每年向西夏交纳财物。公元1085年,深受西北边境军事失败所打击赵顼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


“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出生于公元1082年,是哲宗赵煦异母弟弟。赵佶自幼就对书法、绘画、丹青、骑射、蹴鞠,甚至豢养禽兽、侍弄花草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书画方面他显露出了卓越的天赋。但就是不喜欢宗室亲王日常学习的儒家经典、史籍。在赵佶4岁那年,母亲就随刚死不久的神宗而去,因此,缺乏母亲教育的赵佶行为逐渐轻佻放浪,与英宗女儿魏国大长公主的驸马王诜臭味相投。而赵佶即位后的四大奸中的高俅,就是王诜无意中送给他的。这高俅玩得一手好蹴鞠,但臭名远扬,因而受到王诜的喜爱。有一天,王诜命高俅给赵佶送蓖,正好赶上赵佶在园中蹴鞠,无意中将球踢到高俅身边,高俅遂显示出他过人的蹴鞠技术,因而赵佶将高俅留下,日见亲信,颇加重用。


赵佶在外面胡作非为,但回到宫中后,尤其是在向太后面前,赵佶装出一副知书达理的模样,对向太后极其敬重孝顺。向太后对他非常喜爱,因而在无子嗣的哲宗病死后,向太后首先就想到了端王赵佶,立即将赵佶招来灵柩前,宣布让他即位。赵佶就这样登上了皇位,成为北宋的第8个皇帝。


赵佶即位后,一向信任赵佶的向太后并不想干政,即使是在赵佶和众大臣的恳求下勉强听政了6个月,随后便还政引退了。善于在向太后面前演戏的赵佶,则表现出一副浪子回头的样子,退还了百姓王怀献给他的玉器,还赶跑自己在内苑豢养的珍禽异兽,又曾因出现日食而下诏求直言,俨然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


但向太后死后,赵佶就恢复了本来面目,首先将大奸臣蔡京召回朝廷,并于次年任命为宰相。从此,蔡京就伴随在赵佶身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极尽小人之能事,赵佶在位26年,蔡京任相24年,中间虽曾三次被罢,但旋罢即复,可见蔡京的会说好话使赵佶离不开这个马屁精。除了蔡京,赵佶身边还有童贯、朱励、梁师成等奸佞之徒。赵佶昏而不庸,虽宠信奸臣,但最高决策权却是一直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天下之事,无论巨细,全得由他亲自处理。


如果赵佶不当皇帝的话,倒也许会成为一个书法大家,丹青高手,或者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收藏家。他对这些收集来的古书画、彝器等潜心研究,还把收集到手的书法名画大多都重新装裱,亲自为之题写标签,以便保存。在装裱时,赵佶还有一定的格式,被后世称为“宣和装”,至今还可见到。他还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各家作品的目录,编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为后世留下了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史籍。赵佶还对所藏古彝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


赵佶从小就喜好道教,经常翻阅道教神仙鬼怪的书籍,对神仙的生活十分向往。再加上一些道士瞎猫碰着死耗子,竟然先是预言他当得天下,后又劝他将京城东北角塾高,以便多生儿子,这些预言倒都实现了,于是赵佶从此深信不疑,在他眼里,道士简直成了活神仙。一时间,道教风行全国,一些不小心坠落红尘的活神仙纷纷出场。


赵佶对道教越发痴迷,到后来竟然把自己也册立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童贯等朝廷大臣也都兼任了道教官职。就连朝廷要提拔侍从以上的官员,也得先由算卦的道士推算他的五行休咎,然后再正式任命。一时之间,恨不得天下男女都是道士,都是仙姑,然后齐声高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然后赵佶就得道升仙,到天上去瞎折腾去。


直到公元1121年夏,天降大雨,汴梁城内汪洋大海,煞有介事作法的林灵素被防汛的民夫打得屁滚尿流,再加上太子赵恒前来告状,赵佶这才赶走林灵素,才使得自己的修道活动稍有收敛。


赵佶性本轻浮,又正值风流年华,在忙于收集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钟鼎书画,忙于修道升仙的同时,赵佶还是忘不了凡间的儿女情事。


在赵佶的后宫中,充斥大量的美女,赵佶每日环游在石榴裙下,乐此不疲,先后宠爱过郑、王二氏,大小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等。这几个人各领风骚,人人都擅一时之宠。赵佶玩腻了后宫佳丽,又跑到宫外,打起了名妓李师师的主意。赵佶经常趁夜间溜出宫门,微服潜行,前往她家过夜。


赵佶在位26年,生活的腐朽糜烂在历代皇帝中是少有其比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只会享乐的皇帝,竟也有些文治武功的想法。文治是不行了,但“武功”他还行。因为在蔡京建议下,赵佶派童贯带兵讨伐西夏,竟然取得了胜利,攻占了许多地方,逼得西夏低声下气地奉表谢罪。自从与西夏交兵以来,宋朝确实从未取得过如此赫赫的战果。赵佶洋洋得意起来,又打起了行将就木的辽国的主意。于是与金签订海上之盟,共同夹击辽,收复燕京。燕京是收复了,赵佶的“武功”倒也不小,但随后金大举南侵,赵佶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在叛徒郭药师的带领下,金军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久就打到了京师附近。赵佶此时再也风流不起来,吓得只想着逃跑,但主战派李纲的一席话提醒了他。李纲刺破胳膊,以血上疏说:“皇太子监国,本是典礼之常规,但如今大敌入侵,安危存亡在于呼吸之间,怎能仍旧拘泥于常规呢?名分不正而当大权,又何以号令天下,指望成功呢?只有让皇太子即位,叫他替陛下守宗社,收人心,以死捍敌,天下才能保住!”赵佶听后,想想也对,为保住面子,他绞尽脑汁找了个要当教主道君的借口,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赵恒,于是赵恒就这样登基了,即是后来的宋钦宗。在经过一番辞让后即位。赵佶尊号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龙德官郑皇后尊号曰“道君太上皇后”,居颉景西园。赵佶退位后,就带着嫔妃宠臣向南逃跑,直到金兵从汴京城下撤退,赵恒派人请赵佶回京。赵佶这才又回到汴京。随后,金兵又来攻打汴京,不久城破,赵佶和儿子赵恒等被抓获。等金兵在汴京劫掠一番后,赵佶和赵恒以及王公大臣贵族嫔妃等3000多人,被金兵押着往北而去。同行的,还有赵佶苦苦收集的大量古籍珍玩等等,也不知道这个亡国之君看了心痛不心痛!


赵佶被押到金国都城所在地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在穿着素衣拜见了阿骨打庙后,又拜见金太宗吴乞买于乾元殿,金太宗封他为“昏德公”。不久,赵佶和赵恒等九百余人,被迁到了韩州,金朝拨给十五顷土地,令他们耕种自给。


在以后的几年里,金人每逢丧祭节令总要赏赐给赵佶一些财物酒食,每赐一次,又总要赵佶写一封谢表。后来,金人把这些谢表集成一册,拿到设在边境的和南宋进行贸易的榷场一直卖了四五十年。


公元1135年春,这个风流大半辈子,到老来却受尽惩罚的宋徽宗赵佶,终于熬不到被接回南宋的那一天,客死他乡。公元1142年夏,赵佶的棺材终于被运到临安安葬。


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


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立即顺势南下,大举攻宋。把终日沉湎于酒色的宋徽宗吓得六神无主,于是狡猾地把帝位让给儿子宋钦宗,自己带着嫔妃宠臣南逃。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公元1126年农历正月七日,金兵逼近东京。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被两次派去金营求和,第一次是有惊无险地逃了回来,第二次在途中受到沿途的地方官员阻拦,天真地要完成北上议和的任务,认为不能半途而废。到了磁州后,汪伯彦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中说金军根本不想议和,而是想灭宋朝,并要求赵构前往相州,召集军队,聚集军队,牵制金军。读毕,赵构出了一身冷汗,遂前往相州停留。


这时,北宋京城已经是危在旦夕,宋钦宗下令各地兵马勤王,于是赵构便在相州招兵买马,组建勤王军约10000人。赵构便率兵出击,攻到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后,宗泽、梁扬祖等也先后率兵马来会合。随后,赵构率兵在京城周围转来转去,其所属官军和自动聚集起来的抗金军队已有8万之多,号称百万,但就是不敢与金军较量,眼睁睁看着金军攻入京城中。


公元1127年,金军攻入京城,抓获宋徽宗、宋钦宗,随后劫掠一番后,金军押着宋徽宗、宋钦宗、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量的王室物品和财宝北去,北宋灭亡。消息传来,赵构决定移师应天府,随后在此即位,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赵构即位后,为表示一下抗敌复仇的决心,以顺应民意,便以抗金最力的宿将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但又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李纲为相后,派马忠、张焕率军一万人袭击河间的金军,取得了胜利。北方军民也自动组织起来,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


然而,即位后的赵构早就决定南逃。


公元1128年春天,赵构到达扬州,随后在此安顿下来,开始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全然不管当时金兵的大举南侵。公元1129年农历二月,金军逼近扬州,吓得赵构赶紧骑马而逃,向临安(今杭州市)逃去。途中,经朝野上下的声讨,赵构迫于压力,不得不“忍痛割爱”。罢免黄潜善、汪伯彦两大奸臣。不久,宋军在陈彦的率领下,渡江打败金军,收复了扬州,赵构的小朝廷才在杭州暂时安顿下来。


为了顺应朝野上下的舆情,赵构从杭州北进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并改江宁为建康府,作出把行都设在建康的姿态。同年6月,金以皇帝四子兀术为统帅,再次举兵南下,准备捉拿赵构,消灭赵氏王朝。


早已决定将都城迁到杭州的赵构吓得又从建康逃回临安。途中听说临安失陷,被吓得逃到海上呆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金兵退走,赵构才结束海上朝廷的生涯,返回大陆。直到公元1132年,赵构的南宋朝廷才重回临安。


金兵刚退,赵构又想乞和,便与秦桧勾结起来,加紧进行对金的议和活动。金兵一旦南下,赵构又不得不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声中假惺惺地宣布抵抗。但只要金兵退走,赵构又恢复他投降派的本色,为了向金摇尾乞怜,甚至不惜令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名将岳飞父子杀害。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早在赵构在相州组建大元帅府,招兵买马之时,岳飞便加入了赵构的勤王队伍。年轻的岳飞曾因越职上书反对南逃而受到革职处分因率部擅自行动而险遭军法处决。公元1129年7月,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留在北方的宋军在杜充率领下南撤,屯驻建康,防守长江。同年10月,金军兵分两路,开始侵入江南。宋军的江防战线顷刻间便被金军突破,杜充叛降。岳飞则率部脱离杜充,自成一军,在江南坚持抗金斗争,并在抗金斗争中逐渐建立起了一支以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著名的岳家军。公元1137年11月,金王朝废掉了刘豫伪政权,并开始以议和的形式向南宋王朝发起了政治攻势。


岳飞闻知刘豫被废,立即上奏朝廷,请求趁机北伐,收复中原。然而,当时的朝廷对立足东南已有了相当信心,赵构想学赵匡胤,搞第二次收兵权,先安内而后攘外。现在刘豫被废,与金议和的主要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赵构自己向金屈膝而跪,便可以得到朝思暮想的议和。因此,他对岳飞的北伐请求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深恨不已。但是,赵构也知道屈膝求和是不得人心的,尽管他决心力排众议,决计求和,但拥有重兵的韩世忠、岳飞、张浚的态度也不能不令他担心。于是他下令召见三大将,以便做些说服工作。张浚投其所好,表示坚决支持议和,韩世忠则坚决反对。公元1139年,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成功,赵构、秦桧等人弹冠相庆,欣喜若狂。但随后金于公元1140年夏撕毁和约,分四路南下攻宋。当金军南下的消息传到临安,赵构从苟且偷生的梦中惊醍,装出一副主战的样子。匆忙调兵遣将,进行抵抗。他下令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恢复京师汴梁。


岳飞奉命出师北进,先后攻下了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蔡州(今河南汝县南)、洛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