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22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513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三、六朝科技名家(下)
郭璞
郭璞(267~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博物学家。
郭璞博学多才,一生不仅写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做了大量的注解古籍工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注解的古籍有《山海经》、《穆天子传》、《尔雅》、《楚辞》、《三苍》和《方言》等等。这些古籍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郭璞对这些古代典籍,尤其是《尔雅》的注解,对中国古代动植物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辑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郭璞研究和注解《尔雅》历时18年之久,对《尔雅》所载之动物和植物进行了许多研究。首先他以晋代通行,或当时某地方言的动植物名称,解释古老的动植物名称。例如,《尔雅·释鸟》载:“尸鸟鸠,鹊褐”,郭璞注曰:“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尔雅·释木》:“木舀,山木夏。”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这类注解,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只是以名词解释名词。而实际上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丰富的训诂知识和实际经验。另外,这类注解虽然只是名词解释名词,但实际上它是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和当时为一般群众所认识的动植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古老的名称具有以当代一定实物为基础的含义。例如,《尔雅·释虫》中有“国貉,虫”的记载。如果不看注解,人们很难理解“国貉虫”的含义。郭璞注云:“蜜”,“今呼蛹虫”,并引证《广雅》云:“土蛹,虫也。”所谓蛹虫,就是指寄生于蚕蛹体内的蚕蛆蝇幼虫。郭璞的注解,将古老的“国貉”、“虫蜜”等动物名称和当时养蚕生产上广泛存在的蚕蛆蝇幼虫联系起来。郭璞《注》中,经常出现“今言”,“俗言”、“今江东”等提法,仅《释草》中就出现50多次,这说明郭璞对《尔雅》的研究,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由于能由今通古,所以他的注解,无形中复活了许多古老动植物名称。
郭璞丰富和发展了《尔雅》对各种动植物的具体描述。郭璞是山西人,因战乱逃至江南,并经常往来于长江中下游,所以他对许多地方的动植物,都有所了解。他注解《尔雅》,不仅引经据典,解释各种动物和植物的通名和别名,而且根据自己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对多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生态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例如鲟鱼,《尔雅·释鱼》仅记其名为“”,无它释。但郭璞则作了进一步的描述:“鳢,大鱼,似鳟而短鼻,口在颌下,体有邪形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这里郭璞很逼真地描述了鲟鱼的形态特征。《尔雅·释虫》“壤,啮桑”,郭注云:“啮桑,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啮发。”这里将桑树害虫桑天牛的形态和习性作了描述。又如对《尔雅·释木》中提到的“白木妥”(即扁核木),郭璞《注》云:“木妥,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王当,紫赤,可啖。”对“活莞”(即通脱木)郭璞《注》说:此“草生江南,高丈许,大叶,茎中有瓤,正白”。这些描述,虽然还很粗糙,但它不仅大大发展了《尔雅》的分类描述,而且对后来的动植物分类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郭璞开创了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图示法。据《尔雅注·序》记载,郭璞不仅为《尔雅》作文字注解,还为《尔雅》注音、作图。《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尔雅图》十卷,郭璞撰”。可见大概在梁代,人们还看到有郭璞所作的《尔雅图》。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尔雅音图》,乃是清代嘉庆六年(1801)影宋绘图重摹的刊本,它或许就是源于郭璞所为之《尔雅图》。当然,即使如此,经过长期辗转重摹和翻刻,现在的《尔雅音图》也不可能还是原来《尔雅图》的原貌。但是现在看到的《尔雅音图》的情况表明,凡是郭璞有注解的动植物都有图。相反,凡是虽为《尔雅》所著录,但因郭璞暂时不识,而未作注解的动植物则无图。这说明图完全是配合文字注解而作的。因此《尔雅注》所解释的动植物,不仅有简要的文字描述,而且配有实物图像,实为动植物志的雏形。这是我国动植物分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生物学史上,郭璞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他的研究和注解,使《尔雅》所包含的分类思想不仅得以保存,而且使得原来难读的《尔雅》,也成为能够读懂和能够利用的书。《尔雅注》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著名的《证类本草》一书,大量吸收了郭璞注解《尔雅》的成果。而《证类本草》又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从郭璞以后,图文并用描述动植物的方法,也在本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唐代以后,所有大型本草著作都配有图。
郭璞对《尔雅》中所著录的动物和植物,凡是他自己暂时还没有弄清楚的或没有听说过的,他都不强作注解,而是注明“未详”或“未闻”等字样。这说明他作学问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
郭璞为注解古籍著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尔雅》注后来被列入《十三经注疏》。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公元316年,他因献《南郊赋》而被任为著作佐郎,后迁尚书郎,再后为割据荆州的王敦辟为记室参军。他最后因多次谏阻王敦谋反而遭杀害。
葛洪
葛洪(283~343),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精于炼丹术、中医学、道教理论。
葛洪的祖父名葛系,父名葛悌,都曾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官。从祖葛玄,字孝先,曾受业于魏国著名方士左慈学炼丹术,所以后世称他葛仙公。葛洪13岁丧父,家贫而好学。16岁时开始读儒家的《孝经》、《论语》,并发奋精读五经,立志为文儒。自认为“才非政事,器乏始民”,于是以“不仕为荣”,所以向“立言”方面发展,其基本思想是以儒家为主导。但在他十八九岁时(太安元年前),曾去庐江(今安徽庐江)入马迹山,拜师于葛玄弟子、方士郑隐(字思远),做他的助手,并接受了《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道书及《黄帝九鼎神丹经》、《太清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黄白中经》等炼丹术著述,从此开始转向道教。21岁时(太安二年,303年),他以世家子弟受吴兴太守的邀请征讨以张昌为首的造反军,击溃反军将领石冰部。事平,他“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正逢西晋丧乱,北道不通,于是周旋徐、豫、荆、襄、交、广数州之间,接触了流俗道士数百人。光熙元年(306),他24岁时往广州,又就业于南海太守鲍靓(字太玄)学习神仙方术,并娶其女为妻。不久后他便返回故里,从此潜心修行著述10余年,同时兼攻医术。大约在建武元年(317),即35岁时写成《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及《神仙传》10卷(他在近40岁时又复加修改),以及医书《玉函方》及《肘后备急方》。其《内篇》是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于道家;《外篇》讲人间得失、世间褒贬,属于儒家。晋成帝咸和(326—334)初年,他欲去扶南(今柬埔寨与越南极南部)搜集丹砂,以供烧汞炼丹,于是又赴广州,但被邓岳劝阻,从此人罗浮山(位于今广东博罗县东江之滨)修行。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谢世,年61岁。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中国炼丹术史上一部极重要的经典著述,可以说是自西汉迄东晋中国炼丹术早期活动和成就的基本概括和全面总结,起到了炼丹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部书对晋代炼丹术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翔实的记载,而且言语质朴,说理明晰。尤其是其中的《金丹篇》与《黄白篇》集中反映了汉晋时期中国炼丹术化学的面貌。
此外,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还对各种石芝、云母、雄黄、诸玉、真珠、桂、巨胜、柠木实、松脂、菖蒲等等所谓仙药的特征、产地、采集、性质、加工及服食法都有相当完整的说明,这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动植物学和矿物学也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今人了解道教丹鼎派的思想和活动也至关重要。
在这部著作中,葛洪也记载了一些他的师祖辈和他自己以及其同时代的方士们通过炼丹实践所了解到的一些化学变化。
葛洪在热衷于炼丹术的同时,勤奋地钻研医术,可以说是东晋时期对我国医学贡献最大的古代杰出医学家。
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著有一部百卷本的《玉函方》,虽然此书后来失传,但从他的自序可知,此书是他在“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他的另一部医著是《肘后备急方》,后代做了一些整理,至今仍然流传,从这部著作可以看到葛洪在医学上所做的伟大贡献。《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经梁代陶弘景增补,改名为《肘后百一方》;以后,又经金代杨用道再度修订整理,更名为《广肘后备急方》,现今流传的版本,即是经杨用道增订的。从这个版本基本上还能分辨出葛洪本人的医学成就。
1.可贵的医学思想
葛洪皈依道教,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醉心于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老。在这个过程中,他为了广泛收集资料,也为了寻觅理想的炼丹场所,曾经“周流九州之中”。在与民间广泛、深入的接触中,他深感民间疾病的发生和传染,常常因为缺少医者,而又无简易的自疗方法,只好坐以待毙。他深感有必要编撰一部简易应急的医方书。在《肘后备急方》序言中,他深有感慨地说:鉴于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等这些古代经方,大多卷帙浩大,有的竟达千卷,非常混杂烦重,而且很难求得一部这类巨著;加上这些著作中所用大多珍贵的药品,也非一般贫穷病家所能办得到的。因此,他在自己已有的一百卷《玉函方》的基础上,收集各种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和单验方,在不得已需要用药时,也都是选用一些价廉效显、山村僻壤易得的药物,有的根本不需到市肆去购买,都是一般草石之品,所在皆有。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他编撰成《肘后备急方》3卷(后世整理成8卷)。书名“肘后”指可随身携带于臂肘之后,“备急”则多用于急救之病症,这与现代之“急救手册”具有同等的含义。
葛洪的医学思想具有可贵的群众性。药品用的是廉价易得之品,治疗技术也力求简便易行,如对古代的针灸技术,他只倡用灸疗法,因为针术非一般患者所能掌握,而灸术则人人可做。施灸部位(穴位),他总是通俗、明确地提出大致的位置,如“两乳间”、“脐下四寸”,而绝少用穴位名。这样,就达到了他自己所说的:“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篱之内,顾眄可具。”这也就是《肘后备急方》之所以能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2.在传染病学方面的成就
传染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古来已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了当时在发热性传染病方面的成就,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张仲景的诊疗系统,素以严谨著称。葛洪基于自己的医学思想,认为张仲景及其所遵循的《黄帝内经》那一套不适用于穷乡僻壤,更何况伤寒学体系已不能完善地驾驭全部发热性传染病的诊治。他指出古代治疗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葛根汤、青龙汤、白虎汤等20多张方子,都是“大方”,复杂难备,因而另行设计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效方,以应贫穷山村之需。
自古以来,都把热性传染病归入伤寒,认为是伤于寒邪所致,且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医界一般也都在这个窠臼里转圈。葛洪敢于跳出这个圈子,提出“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这里应注意的一是“疠气”,一是“相注”。由于《肘后备急方》重在提供易简方剂,不是论述医理的专著,所以他对“疠气。并未深入论述,但他已经跳出伤寒的藩篱。这一学说到了明代,发展成“疠气”说及“杂气”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派的新学说。葛洪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温病学说的先河和萌芽。至于“相注”,则是指这些“疠气”所致的病症,能互相染易,明显是指传染病。
正是在这种不满足于“伤寒”的新的思想指导下,使他在我国传染病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葛洪对许多急、慢性传染病的记载,在我国医学文献中是首次记录,其中有的甚至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这些疾病包括:
天花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提到:那一年有一种流行传染病,发病时,全身包括头面都长疮,不多久就遍及全身,全身发红似火,随后疮里灌脓变白,如不很好治疗,大多死亡;如果不死,病愈后,留下疮疤并变为黑色。这些描述,正是天花的全过程,在国内是最早的记录。
流行性钩端螺旋体病或称出血热。书中指出,那一年又有一种浑身发黄的病。起病时只觉四肢沉重,精神不爽,不多久,黄色由双眼遍及全身,并且有全身出血的现象,也可致人于死。
黄疸性传染性肝炎周身发黄,胸部胀满,四肢觉肿胀,有时出汗也是黄色的。
恙虫病这是一种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提到一种沙虱病,其病状是:初起皮肤上红赤色,大小与豆黍米粟粒一般,用手摸之其痛如刺。几天后,全身疼痛发烧,关节疼痛,伤时,创造性地提出“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这种以同一疯狗的脑髓敷伤处治疗的方法,是否果真能达到“后不复发”的效果,尚待证实,但这种基于古代“以毒攻毒”的治疗思想,却是至可宝贵的。近代曾证实,狂犬是由于狂犬病毒所致,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从伤口进入体内,并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导致狂犬病发作。狂犬的脑髓及唾液中均有大量病毒存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正是从脑组织分离和培养狂犬病毒,并制成病毒疫苗,治疗该病的。这种方法,现在称为被动免疫治疗。因此人们常把葛洪的上述治疗方法,称为免疫治疗思想的萌芽。
其次,葛洪提出了许多特效的治疗药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脚气病和疟疾的药物。在脚气病的治疗方面,他提出用大豆、牛乳、蜀椒和松节松叶等来治疗脚气病。现代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中包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乙,用其治疗脚气病效果较理想。关于疟疾的治疗,该书中曾提及疟疾种类较多,计有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等多种。其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计有常山、鼠妇、豆豉、蒜、皂荚、鳖甲等,这些药物在治疗疟疾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虽然有的有副作用或毒性,但在古代仍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青蒿治疗法,其法是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对青蒿作了研究,发现青蒿中含有青蒿素,这是一种新型的、优质的特效药,它与以往的奎宁、氯喹等不同,对于恶性疟疾,特别是脑型的恶性疟疾,以及对氯喹等具有抗药性的疟疾,均有理想的疗效,被现代药学界誉为继氯喹之后抗疟史上的一个突破。应该指出的是,青蒿中所含的这种有效成分,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物质,在加热后即失去其抗疟性能。而葛洪在书中摒弃了中药最常用的熬汤的剂型,改用绞取汁的方法,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其认真观察和深入实践的科学精神。
《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出不少我国古代独特的治疗技术。如:
捏脊疗法其方法是令病人伏卧床上,医者用双手的手指拈取患者脊柱旁的皮肤,要深取,使其略有痛感,并从龟尾(就是尾脊处)往上,一直到琐背顶端。这种方法治疗腹痛,尤其是儿童疳积病,效果甚佳,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食道异物疗法在进食时不慎将鱼骨鲠喉或误将其他异物吞入食道时,葛洪采用的方法是:将一团薤白放入口中咀嚼,使其变柔软。然后以绳系住这团薤,令患者整团吞入,直至鲠骨处。因薤系粗纤维,当即将异物裹入。此时医者手拉绳端,将异物拉出。如果异物较大,如误吞钗,也是用一大团干萎的薤,煮熟后,切食一大团,和钗一起进入腹中,再排出体外。
葛洪还大量记录各种食物、药物中毒的治疗方法,其中有野葛、狼毒、杏仁、水银、羊踯躅、半夏、附子、莨菪、毒菌、毒肉等等,其所用的解毒剂有甘草、大豆、鸡蛋、荠苊等等,这里有的是服用后起化学中和作用而解毒,也有的是催吐使毒物立即吐出,都有一定的效果。对于昏迷不醒人事的病人,他的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是用灸法,灸人中穴、膻中穴等,在没有灸艾等材料时,他主张用手指甲切鼻柱下,也就是掐人中穴的方法,至今在医疗中及民间仍是常用的急救方法。
《肘后备急方》不失为一本简易急救疗法手册,各种药物、治疗技术,大多是易得、易于掌握的方法,葛洪的医疗技术被后世誉为“简便验廉”,是最高度的概括。他的这些诊疗思想和方法技术,对中医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影响。
法显
法显(342~423),原姓龚。平阳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地理学家。
法显有兄长3人,都不幸早逝。父母怕他不能成人,3岁即将他剃度为沙弥。剃度后,在家住了几年,大病几乎死去。父母赶紧送他入寺院中,从此不肯回家。10岁时父亲去世,叔父曾逼他还俗,他不从。不久母亲去世,他回家办完丧事就回寺院。20岁受大戒。为人笃信佛教,性格倔强,有志有恒,聪明正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北分裂,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期,人民大众受战乱之苦,受剥削压迫之苦很深,得不到解救,于是产生了从宗教中寻求安慰和拯救的幻想,统治阶级则妄想通过宗教而享受天国之乐。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法显进入中年以后,住在长安。他看到佛教虽然迅速发展,但缺乏戒律,以致各自为政,使佛教界呈现混乱的局面。法显对佛教界的混乱现状不满,立志去西方天竺(今印度)取经求法,以此矫正时弊。
后秦弘始元年(399),58岁的法显与慧景、慧嵬、道整、慧应等同行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寻求戒律。经乾归国(今甘肃兰州西)、耨檀国(今青海西宁),于公元400年到张掖。经敦煌,穿越1500里的沙河(今敦煌西至鄯善之间的沙漠地带)至鄯善国(今新疆若羌东之米兰)、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又从焉夷西南行,沿塔里木河,于阗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于公元401年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经子合国(今新疆叶城奇盘庄),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于麾国(今叶尔羌河中上游)、竭叉国(今塔什库尔干)和陀历国(今克什米尔之达丽尔),于公元402年到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经宿呵多国(今斯瓦斯梯)、犍陀卫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东北)、竺刹尸罗国(今巴基斯坦沙恩台里东南)、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那竭国(今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过小雪山(塞费德科山),于公元403年到罗夷国(塞费德科山南罗哈尼人居住地)。经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邦努)、毗荼国(今旁遮普)、摩头罗国(今印度马霍里),于公元404年到僧伽施国(今印度北方邦西部法鲁哈巴德区之桑吉沙村)。经沙祗大国(今印度北方阿约底)、拘肤罗国(今印度北方巴耳兰普尔西北)、蓝莫国(今尼泊尔达马里)和毗舍离国(今印度比哈尔邦比沙尔),于公元405年到摩竭提国(今印度比哈尔邦之巴特那)。经迦尸国(今印度北方邦贝拿靳斯)、拘陕弥国(今印度北方邦柯散)、达嚷国(今印度中部马哈纳迪河上游)以及瞻波大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格耳普尔),于公元408年到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加尔各答西南之坦姆拉克)。义熙五年(409)十二月法显乘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狮子国住了两年。义熙七年再乘船回国,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时曾作短暂停留。义熙八年七月,法显在长广郡(今山东崂山)登陆,接着去彭城(今徐州)。公元413年去京口(今镇江)、建康(今南京)。
法显此行所经国家28个,前后在外15年,经历了种种艰险。先后跟随他的11人,有的中途返回,有的病死,有的到了天竺后就留居在那里,只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