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57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话说中国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一、先秦名商


“陶朱公”范蠡


兴越灭吴任谋臣


范蠡(前533~前452),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一带)人。他出身于平民之家,少时过着相当贫困的生活,后被越王勾践起用,助越灭吴。功成身退,泛舟于江湖,以经商致巨富,称“陶朱公”,被后世商人视为鼻祖,得到后人的好评。


范蠡年轻时颇有才学,狂放不羁。当时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种,闻听范蠡的名气,派小吏代己登门拜会,范却避而不见,小吏回来后不满地说:“范蠡是国中狂人,向来这等傲慢无礼。”文种笑道:“我听说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会被人看作佯狂;胸怀独到见解的人,也常会受到他人的毁谤,这是因为你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文种亲自趋车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旧避开,后得知文种是独自驾车来的,深感其意诚,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齐地出来见文种。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此结成至交。


范蠡根据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告诉文种,中原文化在南移,继长江中游楚国一带逐步得到发展之后,下一步将是长江下游地区开始进入先进的行列。他约文种一同东下,到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寻找机会干一番大事业。文种觉得他的预见很有道理,欣然应允,很快辞去官职,与他一道沿江东下。两人先来到吴国,欲辅佐吴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视,于是离开吴国继续南行,到达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小国,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越王勾践很赏识范蠡和文种,很快封他们为大夫。勾践经常找范蠡谈军国大事,要他出谋划策,范蠡则知无不言,尽心谋划。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明察天下大势,所以成了勾践的主要谋臣。君臣相得,同心协力,越国很快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践即位3年之后,听说吴王夫差正积极练兵,准备报当年吴越木隽李之战,吴王阖闾负伤致死之仇。勾践为防越国受攻击,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看出勾践有些骄盈自满,认为越国实力不足,发动战争势必失败,于是极力劝阻勾践,说此时兴兵,天时、人事都对越国不利,是“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勾践不听,范蠡再谏。勾践面露不悦地说,“勿庸再言,吾意已决”,接着兴兵伐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太湖一山名),越军果然大败。


勾践带领5000残兵退守会稽,被夫差率领的吴军团团包围。勾践急忙召文种等大臣谋划对策,并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从你的忠告,以至于此。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辞尊礼,献上金玉美女向吴王求和了。”勾践这次依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与和,文种便用美女珍玩贿赂吴太宰伯喜否,请他帮助游说夫差。后来夫差同意受降,但条件是勾践要亲自来吴国充当人质。


勾践赴吴国之前,想让范蠡为相留守越国。范蠡推辞说:“治理国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种;指挥打仗,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勾践接受了范蠡意见,留下文种守越国,带范蠡同去吴国。


到了吴国,勾践、范蠡被迫干起了仆役的差事,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其余时间就被软禁在石室之中。夫差听说范蠡是个贤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见勾践、范蠡时,劝谓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之士不留绝灭之国为官。现在越王无道,越国将亡,你和越王皆在吴为奴仆,被天下人耻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吗?”范蠡回 答:“我也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国已不忠不信,以至于让越王敢于违抗大王的号令,与大王用兵动武。现在失败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践原以为范蠡会顺从夫差离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泪,听了这番话才放下悬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坚,不可能强迫他为臣,就说:“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范蠡说:“大王请便。”于是范蠡、勾践重回石室,继续为夫差服役。


这样过了3年,范蠡一直陪伴着勾践在吴国受苦,毫无怨言,并不时为勾践出谋划策,让他千方百计取悦于夫差,从而使夫差确信勾践君臣已彻底臣服,便将他们释放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下决心复兴越国,范蠡主张顺应天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使“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藏富于民”。听了他的建议,勾践感叹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你已为我筹划了一切!”由于君臣亲密合作,越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逐步赶上先进的中原地区的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练军养士,准备将来征伐吴国,报丧国失地之仇。他从自己的家乡楚国请来熟练的铸剑工人和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组织起一支兵锋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越国变得富强起来,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刻准备伐吴。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带领精兵北上,到宋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鲁等国诸侯会盟,吴国内仅剩老弱之兵。范蠡认为吴国防守薄弱,伐吴时机已到,建议举兵。勾践依范蠡之计率越军伐吴,果然大获全胜,一举攻人吴国都城姑苏。夫差闻讯大惊,急忙赶回吴国,向越国求和。范蠡自度越国此时灭吴力量尚不足,遂许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前475),勾践再次率兵伐吴。吴军由于连年征战,精锐尽战死于齐、晋等国,吴国民众也已疲惫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吴兵,姑苏也被越兵围困了3年。吴王夫差躲在姑苏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象他当年在会稽时赦勾践一样赦免他。勾践心存恻隐,欲同意吴国求和。范蠡进谏说,“难道大王忘了会稽之耻吗?是谁使我们席不暇暖,寝不安枕,与我们争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吴国吗?经过22年的筹划和艰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么可以一朝放弃呢?”勾践觉得范蠡讲得有理,但又不愿亲自回绝吴使。范蠡于是出面告诉吴使,越不允吴的求和,让吴使快回去,否则就对他不客气了。吴使流泪而去,范蠡督师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吴国王宫前。太差被迫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灭吴之后,勾践任范蠡为上将军,命他率越军过长江、渡淮河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较量。越军“横行江淮之上”各诸侯国自忖实力难敌,遂纷纷请和。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州,被推为盟主。在范蠡的谋划下,勾践采取了“抑强扶弱”之策,把宋、鲁等小国以前被大国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泛舟北上成巨商


勾践大功告成,复国宿愿已偿,且成了天下霸主,于是大宴群臣庆功。群臣个个欢欣鼓舞,纷纷举杯向勾践敬酒道贺,勾践反倒面无喜色,沉默寡言,似乎心有未了之事。范蠡看出了勾践的心事,知道他此时已经野心膨胀,只想着开疆拓土,扩大势力范围,如若有人谏言劝阻,定会招来杀身之祸。越国已不可久留,范蠡决定离开勾践另谋前程。


不久,范蠡向勾践辞官,他说:“我听说为人臣者,君忧 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为臣之所以不死,是为了来日复国报仇。现在目的已达到,我的义务也尽完了,所以前来向您请求辞职远行。”勾践拒绝了他的辞职,还以他走就斩其全家老小相威胁。但范蠡主意已定,还是偷偷乘船离开越国。临行前,他写信留给文种,提醒朋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只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你若不走,迟早会遇危险。”文种不信此言,后来果然被杀。


范蠡一叶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北上来到齐国。他怕自己名气太大招惹麻烦,便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鸱夷即牛皮)靠经商为生。他之所以选择经商之路,是受计然的影响和启发。当年勾践被夫差围困于会稽时,计然也曾为其出谋划策,主张以发展生产、繁荣市场经济促进越国尽快富足,并提出了经商七策。主要是:掌握商品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关系,以明了市场供需行情;根据日月运行对农业的影响,抓住规律,做好迎接水旱之灾的准备;粮价随年成丰歉涨落,但不能没有限度,谷贱伤农,会导致农民破产土地荒芜,太贵则商人吃亏不肯经营,市场就要萧条,应该在每斗30~80钱之间波动;物价合理,于农于商都有利,又可保证国家税收和市场供给;囤积货物应选择完好牢固可以久藏易售之物,才不会损坏或滞销,容易腐败或损坏之物不要久藏和囤积以求高价;要掌握物价涨落的趋势,涨到极限时,就应把囤积的货物视为粪土迅速抛售,跌到极限时,就应把货物视为宝玉快速收购,钱财货币只有流通才能带来利润,不能藏着不用。计然的策略应用于越国大见成效。范蠡认为治国与治家道理相通,在灭吴兴越后,他决定弃政从商,按计然的七策发家致富。他曾感慨地说:“计然的策略有7项,越国仅用了5项就已如愿复仇。他的策略已行之于国,我要把它行之于家。”


范蠡在齐国经商,同时也耕种一些田亩。由于他经营有方,几年之后,居然成为积财数十万的大富商。齐王听到他的名声,聘请他为相国。范蠡喟然叹道:“居家富有千金,居官位至卿相,这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久享此尊名,乃是不祥之兆。”他谢绝了齐王的聘请,把财产分给同乡好友,仅带着贵重珠宝,悄悄离开了齐国。


范蠡又迁到陶邑(今山东济阳),称“陶朱公”。他看中陶邑。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央,道路四通八达,与各诸侯国往来方便,是经商的极好地方,在这里范蠡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而且选择助手时能知人善任,大胆使用,出点差错时也不苛责,使人人尽效其力。很快,他的产业得到发展,获取了丰厚利润,19年内,曾3次获利千金。他很慷慨大方,经常向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馈赠钱财,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他年老力衰后归隐田园。子孙承业继续经商,财富不断增加,以至于积累下上亿的金钱和家财。因此,后世人只要说到历史上的巨富,都要提到“陶朱公”。“陶朱公”三个字几乎成了富商大贾的代名词。


决胜商场的四大法宝


范蠡经商得以成功,主要有四大法宝:


首先他善于选择四通八达的理想经商之地。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是因为看中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用今日的话来说,经商的地点应选择水陆交通便利,而又人来客往的贸易集散中心。它既可及时了解到各地的商品信息,而又利于转运买卖,成交量大,有着繁荣理想的贸易市场,这是经商成功的基础。


其次,范蠡注重治产积居,与时逐利。范蠡指出“地能包 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利,美恶皆成以养生”。认为人所依赖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商人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治产积居,以兼得万物之利。《史记》载范蠡初适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迁陶,又“复约要父子耕畜”,说明他是先治好业产,然后才与时逐利的。在具体经商活动中,范蠡强调审时度势,“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他还进一步提出商海中“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商人必须善于思考,抓住时机,利用商情变化的某些空隙(即“有问”)机会,明智地及时把商品购入或抛售,以获取利润。


尤为重要的是,范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和经营之道,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种:


1“务完物,无息币”。


主张成本占有量要最少,占用期要最短,商品不要积压,以避免浪费、贬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成本占用率要最低,商品周转率要最快,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逐什一之利”,“无敢居贵”。


“逐什一之利”,即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即货物不要囤积居奇,奇货可居,要抓住时机,“候时转物”加快货物周转,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灵活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对那些易耗、易变、易损商品,更要如此,如范蠡所说,“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3“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要掌握好营销时机,见机而行,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加快资金和货物的周转。


4“富好行其德”。


一般商人常常唯利是图,有的甚至为富不仁,为了追逐财利,不惜坑蒙拐骗,所以中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而范蠡则不同,他经商致富之后,“富好行其德”,“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仗义疏财,慷慨地将财产分与别人。这表明范蠡的人格高尚,品德很好,是一位超凡脱俗之人,更令世人敬佩不已!


此外,范蠡还重持盈、定倾和节事,能择人而任。范蠡在与越王勾践谈论国事时,曾一再指出“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认为“天贵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阴阳、日月、星辰之纲纪。地贵定倾。定倾者,言地之长生丘陵乎?均无得宜……人贵节事。节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和顺。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从其政教,谓之节事。”范蠡主张要国家保持富强(持盈)自应顺应“天道”,并尽力避免出现危机局面(定倾),同时还应调节好政治事务(节事),说的虽属明主、君王的治国之本,但范蠡肯定会把它用于经商之道。他反复强调说“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必须采用任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只有选任好“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既懂行熟悉商务,而又忠信可靠的能人(经纪人及合作商家),“则转毂乎千里外,货可来也;不习,则百里之内不可致也”。当然,经商时偶尔也会出现失误,范蠡也是宽容大度“不责于人”。唯有任贤使能,调度各方面的专长,方可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搏风击雨,永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的经商致富之道,大凡为上述四大法宝的灵活运用。尤应补充一点的是,范蠡“富好行其德”,迁齐经商十九年中,曾三至千金,并屡次“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接济贫民而大得人心。故司马迁称范蠡“所止必成名”,这对今日也都有借鉴意义。


关于范蠡的后半生,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即范蠡当年是带 着著名美女西施一道出走经商的。他们双双泛舟于江湖,协力经商致巨富,逍遥于天地自然之中,享尽了富贵与自由。不过这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所以只能说它是人们富于浪漫色彩的想象。


吕不韦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


吕不韦(?~前235)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四通八达的优越地势,为濮阳人经商致富准备了天然条件,从而造就了一批商人。濮阳也就成为当时中国境内的一个商业都会。吕不韦就是在濮阳的一个家富千金的大商人的家庭里长大的。


吕不韦头脑灵活,重视研究商情,掌握信息。从各地贩进便宜的货物,然后以较高的价钱在当地出售,一买一卖之间获利甚丰,由于经营有术,终于成为拥有千金的大富商。


一次,吕不韦去赵国都城邯郸经商,他一面有一搭无一搭地做着生意,一面在歌舞场上、宴席之间寻找能实现一本万利的商品。


真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终于被吕不韦发现了。有一天,吕不韦行色匆匆地跑回家来,急不可待地对他的父亲报告说:


“我找到了一宗一本万利的生意。”


“什么生意?”他父亲急切地问道。


“春种秋收凭卖力气耕田能收到几倍的利?”


“大约有十倍吧?”


“贩卖珠玉珍宝能挣几倍利呢?”


“百倍!”


“那么,立主定国,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过来能赚多少倍呢?”紧接着吕不韦提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难想象,听到这样的话,老吕头吓得目瞪口呆,停了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无数……”


这个“无数”的含义,不知是指“立主定国”这种骇人听闻的生意,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心中“无数”,还是指这宗胆大的买卖,可赢利“无数”?反正老头儿对自己的儿子想干什么已经无法猜测了,只好听吕不韦自己亮出底牌。


“当今之世,拼命种田,出死力耕作,到头来也只能混个吃饱穿暖。”吕不韦以教训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若能定国立君,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我就想做这笔生意。”


听着吕不韦胸有成竹地一口气说出这么个惊人的计划,老头子瞠目结舌愣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个家富万金的大商人一辈子什么生意没做过,可是,买卖国君的交易却连想都没想过。见儿子竟有这么大的胆略和气魄,知道自己远远落后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大概只有自叹弗如的份儿了。


吕不韦向父亲报告以后,没有再停留,重新打点行装,离开残破的、岌岌可危的故国,返回邯郸。


吕不韦对他父亲说的,确实不是空话。他自己是心中“有数”的:他所谓的“定国立君”已经有了具体目标,他所要贩的货也早在邯郸待价出售。


吕不韦离开濮阳昼夜兼程赶赴邯郸。这时,邯郸和濮阳间已成为秦、赵之间的战场,需要穿过一道道秦军、赵军防线,有时还有魏军的军阵、防线,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这都没能阻挡住吕不韦的行程。他必须尽快回到邯郸,否则即将到手的宝贝就可能丧失。


到底是什么宝贝令吕不韦如此动心呢?原来这个宝贝不是别的,而是秦国的公子异人,即子楚。


异人,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名字。大概给他取这个名字的人,早就盼他有个不同寻常人的业绩吧?异人的经历果然与众不同。当吕不韦发现异人的时候,这个宝贝正在赵国为“质”。


吕不韦看中的异人,是秦昭王(即昭襄王)时期被秦国送到 赵国来为质的一个秦国贵族,且是昭王的孙子。


异人在赵国首都邯郸为质的那几年,若是秦、赵两国关系友好,作为秦国王孙的异人自然会被奉为上宾。可是恰在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愈来愈紧张;咄咄逼人的秦军不断向赵地进攻,就在异人来赵国这一年,秦国就攻取了赵国的三座城。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为质的异人一开始就成了赵国的阶下囚。


可以想像:在战场上被秦打败的赵国,君臣们回过头来一定会拿人质出气:呵斥、凌辱尚不在话下,连食物的供应也难得保障,更不用说车乘用品了。这位落魄的秦国贵族,在邯郸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自己的国家天天打胜仗,他却被扣在敌国,有国回不去,而且随时有被处死的危险。


异人身处逆境,又不是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这位秦昭王小老婆生的孽子不仅没什么本事、没什么志气,而且贪婪好色。被送到赵国来之前他就是个没出息的家伙,到赵国为质之后,更像丢了魂、落了水、断了脊梁的癞皮狗,战战兢兢,窝里窝囊地混日子。


中国古代经书之首的《易经》“否”卦《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意思是说物极必反,倒霉的事到了头必然向好的方面转化,即所谓“否极泰来”。正当异人困苦潦倒,囚居邯郸,归国无望,前景难以测定,心情几乎近于绝望之际,碰到了吕不韦,从此改变了命运。吕不韦当时正在邯郸一面寻欢作乐,一面搜索着得以使其富贵甲天下,泽可遗后世的一本万利的货物。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的贵族困居于此地,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以及此公的品性、爱好等等掌握得一清二楚。后来,他很容易找到一个机会见到了异人。当吕不韦一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之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得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他回家向其父禀告的、可赢利“无数”的宝贝,就是异人这个“奇货”。


拍板成交


吕不韦再次回到邯郸时,已经是公元前262 年(秦昭王四十五年)了。


回到邯郸后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找异人谈判。因为如果结交下秦公子,将来就有可能以此为阶梯登上政治舞台。在吕不韦这个久居商场,善于辨别物品成色价值的大商人眼里,子楚算得上“奇货可居”了。


在拜访子楚时,吕不韦开门见山地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认为他不过是个被士人瞧不起的商人,就嘲笑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正色说道:“你还不懂,我的门庭需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听他这么一讲,也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也有心借助他的财力和能量起家,于是拉吕不韦坐下,两人深谈起来。


吕不韦说:“现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国君眼看继承王位。我听说安国君的正夫人是华阳夫人,按惯例只有她的儿子才有资格立嗣子,但她却没有儿子。你们兄弟一共20多个,你排行在中间,并不受宠爱,又长久地在外面作人质。一旦大王死后,安国君继立为王,你是没有机会与日日在父王眼前的兄弟们竞争太子之位的。”子楚说:“是的,那么该怎么办呢?”吕不韦回答:“你很穷,在此作客,拿不出什么东西奉献给亲戚和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富裕,但还是愿出千金为你效力,代你去秦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嗣。”子楚听完这 番话,跪地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